段逢恩大概是知道自己和别人有些不一样的,在他还是段府三公子的时候。
他出身于京城白棠巷段家,先祖百余年前曾助高祖皇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段家因此成为了当时数一数二的大门户,后来,段氏在立储中站错党派,由此没落,直至近些年段家祖父在边境搏得战功,才重得当今圣上青睐。
祖父少时见过家族落魄,不愿段家再遭磨难,于是尽心培养家族子侄,希望段家重现往日荣耀。
每个在段家出生的孩子都被抱有希望,但段逢恩不被寄予希望,因为比起其他人,他实在过分愚笨,木讷。
他五岁才会说话,不善与人交谈,总是自个儿独自一处,段府下人总能见他在某个地方端坐一下午,有时盯着云,有时盯着一棵树。
下人们有时私下做赌,想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买来小孩子喜欢的货郎鼓和糖画讨好他,却只得一句,“我在想,为什么水池边的草不长翅膀。”
无人替他解答,问话的人只觉得段三公子实在蠢到没边。
毕竟草怎么会长翅膀呢。
然而过不久,段逢恩遇到了第一个替他解答的人。
那人是段府照看花园的一个小厮,段逢恩遇见他时,他正在哭泣。
段逢恩本是路过,那人却在他面前跪了下来,说自己母亲得了重病,无钱医治,求三公子发善心相助。
男人对当时是幼童的他来说是高大的,然而他几乎扑倒在他脚背前,匍匐着,脸埋在地面,痛苦流涕,求一个不是希望的希望。
段逢恩记得那日他是要去西边园子数那里有多少棵树,但他停了下来,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过不了几天,小厮回来了,他的母亲重病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便回来将未用完的钱还给段三公子。
小厮还了钱,顿了顿,跑去水池边摘了一根水草,然后跑了回来,在他面前,变戏法似的把水草折成了一只蜻蜓,递了过来。
“家乡的小把戏,或能解公子疑惑。”
为什么水池边的草不长翅膀?
他在石阶上坐一个下午都未能解决的难题,在此刻得到了答案。
他果然是愚笨的,而小厮是聪明的。
段逢恩把小厮留在了身边,他成了他院子的管家。
管家懂得人心,又会打理关系,渐渐地,段逢恩发现周围的人和他说话多了起来。
他从他人口中得知,他不再是个异类,他救了管家,他既心善又慈悲。
找他求救的人多了起来,段逢恩一一应允,因为救人实在简单,只要把金银都散出去,就可以救下对方断腿的爹爹,重病卧榻的母亲。
哪怕他们说过的已经死去的亲人会重复生病。
他不厌其烦日复一日地救人,直到有朝一日,他在井边看到了一个丫鬟的尸体。
这个丫鬟他记得,她叫小翠,她也找过他救人,有一日她家中妹妹突发高热,需要看大夫,找他借了银子,后来例钱发下来后,她也还了他。
正回忆着,管家忽然在这时候出现,拉着他往外走,“公子怎么到这废弃院子来了。”
“我是跟着你来的。”
管家步子停滞,收回了手,居高临下看了他片刻,然后跪了下来。
他哭喊着,像那日一样说着自己的委屈苦楚,他说这姑娘收了他的聘礼,却不嫁给他,他是失了手,才杀了人。
“三公子原谅我这一回,不要将此事告发,奴才每天给你编蜻蜓。”
段逢恩只是盯着他,在那双并没有多少悔过的眼睛里,他找到了上次错过的,比蜻蜓更有意思的东西。
它几乎要喷涌而出。
他实在过分愚钝,竟然在此刻才明白,原来蜻蜓不是他想要的,连日效仿的施恩也不是他想要的。
他好奇的打量,思考怎么能看到更多。
他说:“兄长在东宫做了太子伴读,他为人最是公正,曾教我不能徇私。”
果然,那双眼睛里的东西冲破界限,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些在他意料外。
“既然三公子不肯救我,那就怨不得我了,我会和长公子说,是三公子你失足落进了井里。”
管家忽然暴起,轻而易举拖着他到了井边,押着他的脖子,把他往井里摁。
求生的本能使他扣住了石壁,他闻到恶臭,和女尸的半阖的双眼对视。
小翠的脸浮肿到让人认不出,段逢恩能认出她,是因为她带着的那支木簪子,当日借钱时,她交给他做了一阵子抵借的物什。
他在那灰色的眼珠里看见自己,蛆虫环在瞳孔边,像是在啃食自己的脸。
段逢恩最终还是没有死在那间废弃院子里。
有人路过院子,喊来了人,制服了管家,把他救下。
他在床上躺了两天,醒来后问起管家,所有人闪烁其词。
兄长告诉他,管家死了,因为管家触犯了律法。
他没有多大感受,他只是不再对云和树感兴趣,他开始对人感兴趣。
人是器皿,是躯壳,壳子里盈满美丑善恶,有时均衡,有时失衡。
他分不清美丑,也分辨不了善意,美丑善恶,他只能察觉到恶。
当恶失衡,便该受天命。
陈六嗜赌成瘾,时常殴打妻儿,为了赌钱,做了不少抢劫斗殴之事,不久前,陈六勒索摊贩,致其不堪重负自尽。
所以段逢恩杀了他。
余娘子冒雨来求他找人的时候,陈六就在他的观庙里,他正把人分成两半。
开门说话的时候,他半掩在门后,应该藏住了满手的鲜血才是。
可为什么。
为什么这几日总能看到她畏惧探究的眼神?
是看到了什么吗?
应该是看到了。
亦或许她早在门外呆了很久,听到了陈六的叫喊声也不一定。
李二说陈六尸首捞出来的时候,她正拼命要逃出城外,现下看来,逃跑,不是因为陈六,而是在怕他。
她为什么不告发呢?
风大了起来,堂屋里的蜡烛熄灭了大半,地上的经书被风翻开,又合上,哗哗作响。
段逢恩往前走了几步,影子在乱晃的烛火里张牙舞爪,风停之时,他在竹椅前缓缓停下。
余娘子,可千万要向善啊。
*
余巧是冷醒的。
堂屋里依旧满室亮堂,身上盖了件衣裳,耳边听得到风声,眼前出现一个模糊的人影。
她直起背,抬手揉了揉眉心。
“可是吵醒你了?”陈嫂子提起她因动作落下来的衣裳,帮她盖回肩膀。
“嫂嫂,什么时辰了?”
“再有半个时辰就天亮了,去里屋睡会儿吧,巧娘,你这几日跟着我受累了。”
余巧摇摇头,起身把衣服叠好放在椅子上,“嫂嫂,今日我先回去了,明日县里赶场,还得备些要卖的蜜饯。”
陈嫂子轻轻拦住她,往她手里塞了一个荷包,“这是方才段公子给的,说是县衙那边见我可怜,发下的补偿,陈六偷走的钱,我应当还……”
余巧把钱推了回去,忽而敏锐的抓住一个词眼,“方才?”
“是,段公子颂完经,现在还在门外,我正要送他一程。”
像是麻绳被拉紧,余巧精神不由自主地绷紧,她转头看向门口。
为了蜡烛不被风吹灭,堂屋关了半页门,另一半门口的地上,果不其然有一道斜下来的,被光模糊了的影子。
“咚咚。”门忽然被叩响两声。
“打扰二位娘子。”青年往旁边走了两步,站到门口,声音清脆。
他指了指手上的灯笼,“我手上灯笼灭了,能否借根烛火。”
余巧眼珠猛地颤了颤,视线才瞥到对方青色的衣裳,她已然转开了眼神。
她有些发冷,不觉意识到,从她睡着到醒来,不知他来了多久,她又在毫无察觉时,和他呆了多久。
她没有动,陈嫂子上前把灯笼接了过去,重新点上蜡烛。
青年的声音又传了过来,这回是对着她说话。
“余娘子是要回去了吗?某自幼有疾,夜不能视,娘子能否顺道送我一程?”
余巧抬眼,视线在他脸上逡巡,不知在想些什么。
良久,她应了一句,“好。”
*
陈嫂子点好了烛火,把灯笼递了过来,余巧伸手接过,在前头引着路,走出门,走到了院子里。
她回头望了一眼。
四周静谧黑暗,见不到房屋,看不到路,方圆百里,只亮着这一处灵堂。
穹顶之下,屋檐墙体框出一个方形规矩的笼子,里头的女子,面对着棺材,弯腰抱着牌位压低声音哭泣。
余巧有一瞬间的愣神,然而段逢恩迈步走了过来,她转过身,仓促提步。
离了陈家院子,便只有手上一盏灯笼照亮前路,好在青梅村不大,大道也就三两条,熟路之后也不易走错。
春日野草茂盛,蜿蜒在大道中间,将车辙碾过的道路分为两半,草上寒露打湿衣摆,带来些许凉意,余巧无暇顾及,她浑身不自在,便只顾着闷头前进。
“余娘子很怕我么?”
身后传来的声音漫不经心。
余巧没有停下步子,“段公子相貌品德,惹人称颂,前些日子相助,我亦心怀感激,只是我既嫁做人妇,应当顾及分寸。”
“是这样吗?”
“正是如此。”
“是我唐突了。”身后的步子停下了,“只是段某到夜间看不清路,本是想请娘子走慢些,既然如此,娘子不若把灯笼给我,我与娘子隔着些距离,去前头引路?”
余巧本想置之不理,但话都说到这份上,她有些犯难,她虽不信任段逢恩,但自己也怕黑,不愿舍了灯笼,便只好停下等他。
段逢恩慢慢跟上来,两人隔着野草分走一边,也算并行。
“余娘子闷闷不乐,是在想陈家嫂嫂的事么?”
“我倒是听过一些事情,说起来陈家嫂嫂实在可怜,被卖到陈家做童养媳,至今三十几年,在陈六手底下受尽了苦楚,好在她现在脱离了苦海。”
余巧低头,没有接话,任由那平静放缓的声音在耳畔打转。
“余娘子以为,陈六该死吗?”
余巧想起初见陈嫂子时,是个寒夜,那时雪还未化,陈嫂子被醉酒的陈六追着打骂,倒在她家门口,余巧把人拉到屋子里上了药。
也是因为这点交情,才有后来合伙做生意,相处之后,余巧总能见到陈嫂子身上有伤痕,然而除却买药,她什么也做不了。
陈六长年累月的欺凌,造就精神上的威压,那可怜女子不敢反抗,顺从着,告诉自己,旁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只要熬过一生就好。
平心而论,
平心而论。
陈六他当然……
余巧步子停住,“巧一介女子,既无功名也无威信,自是没有资格评判他人生死。”
正到了岔路口,余巧指了指不远处,“段公子,我到家了。”
段逢恩点头别过。
等到段逢恩走出两三步远,余巧才在身后幽幽提醒,“段公子,灯笼。”
段逢恩神色自若,转身接过灯笼提到手中,“多谢余娘子。”
*
回到住处,余巧生火在灶上煎了包药。
张禾妻子那碗毒药灌下去,病虽痊愈,但她嗓子受损,仍需吃药养护。
天亮得很快。
白蒙蒙的雾气过后,远处与山平行的地方,翻上来一叠一叠金色的,红色的云浪,晕得天边火红灿烂,太阳在色彩中冒头,缓缓升上空中。
好晴日。
余巧忽地记起,前世逃出青梅村时,见到的也是这样一个好晴日。
她在青梅村浑浑噩噩,兢兢战战过了三年,怕张禾真的有一日提她去作证,介时她失去利用价值,又要面临死亡,只觉生活实在无望。
张禾势落被抄家,使她连坐成了囚犯,但也使那些受张禾指使,暗中监视她的人四散离去,在官兵来之前,她得了机会逃出青梅村。
她在林间穿梭,一路狂奔,双脚鲜血淋漓,也不在乎。
直到用尽了力气,在一处空地倒下。
前方不远处是万丈悬崖,悬崖前方,是高升的太阳。
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云,有树,有飞鸟,她身处其中,太过渺小,像一粒粟米。
风声无处不在,夹杂着她的尖叫和狂笑。
日暮之时,她身无一物,开始逃亡。
她逃了三年,还是以囚犯之身入了地牢,然而尽管只有这三年,余巧也视之为自由。
重活一世,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今生的逃亡计划便顺利得多。
只要在这三年间,赚足钱,买了新身份和新路引,再等张禾落败消息传开,暗哨离去,她便可以假死脱身,换个地方自在生活。
但现在有些不一样了,现在她见过了段逢恩。
段逢恩是此地乡绅,她不能确定,在段逢恩的眼皮底下,能消失得一干二净。
他若有所察觉,又见过她的面容,日后成了刑狱司右使,记起这么一桩案子,找到她是轻而易举。
她得另为自己打算。
灶上瓦罐滚动作响,余巧把药倒出放凉。
前世逃亡的时候,为躲藏官兵,混进人堆,与人打交道,余巧明白一个道理。
只要是人,就会有偏私,偏好私心,贯是人心弱点。
以这些弱点做梯子,能牟利,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情。
不巧的是,刚刚余巧发现,段逢恩对她有些兴趣。
不管这些兴趣来源于什么,她都不介意将这些兴趣放大些,到最后,高山流水也好,心照不宣也罢。
只是三年后,青梅村死了个乡下养病的妾室,这件本无人在意的事情,哪怕他发现些蛛丝马迹,他能念着这些交情,就此揭过。
他出身于京城白棠巷段家,先祖百余年前曾助高祖皇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段家因此成为了当时数一数二的大门户,后来,段氏在立储中站错党派,由此没落,直至近些年段家祖父在边境搏得战功,才重得当今圣上青睐。
祖父少时见过家族落魄,不愿段家再遭磨难,于是尽心培养家族子侄,希望段家重现往日荣耀。
每个在段家出生的孩子都被抱有希望,但段逢恩不被寄予希望,因为比起其他人,他实在过分愚笨,木讷。
他五岁才会说话,不善与人交谈,总是自个儿独自一处,段府下人总能见他在某个地方端坐一下午,有时盯着云,有时盯着一棵树。
下人们有时私下做赌,想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买来小孩子喜欢的货郎鼓和糖画讨好他,却只得一句,“我在想,为什么水池边的草不长翅膀。”
无人替他解答,问话的人只觉得段三公子实在蠢到没边。
毕竟草怎么会长翅膀呢。
然而过不久,段逢恩遇到了第一个替他解答的人。
那人是段府照看花园的一个小厮,段逢恩遇见他时,他正在哭泣。
段逢恩本是路过,那人却在他面前跪了下来,说自己母亲得了重病,无钱医治,求三公子发善心相助。
男人对当时是幼童的他来说是高大的,然而他几乎扑倒在他脚背前,匍匐着,脸埋在地面,痛苦流涕,求一个不是希望的希望。
段逢恩记得那日他是要去西边园子数那里有多少棵树,但他停了下来,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过不了几天,小厮回来了,他的母亲重病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便回来将未用完的钱还给段三公子。
小厮还了钱,顿了顿,跑去水池边摘了一根水草,然后跑了回来,在他面前,变戏法似的把水草折成了一只蜻蜓,递了过来。
“家乡的小把戏,或能解公子疑惑。”
为什么水池边的草不长翅膀?
他在石阶上坐一个下午都未能解决的难题,在此刻得到了答案。
他果然是愚笨的,而小厮是聪明的。
段逢恩把小厮留在了身边,他成了他院子的管家。
管家懂得人心,又会打理关系,渐渐地,段逢恩发现周围的人和他说话多了起来。
他从他人口中得知,他不再是个异类,他救了管家,他既心善又慈悲。
找他求救的人多了起来,段逢恩一一应允,因为救人实在简单,只要把金银都散出去,就可以救下对方断腿的爹爹,重病卧榻的母亲。
哪怕他们说过的已经死去的亲人会重复生病。
他不厌其烦日复一日地救人,直到有朝一日,他在井边看到了一个丫鬟的尸体。
这个丫鬟他记得,她叫小翠,她也找过他救人,有一日她家中妹妹突发高热,需要看大夫,找他借了银子,后来例钱发下来后,她也还了他。
正回忆着,管家忽然在这时候出现,拉着他往外走,“公子怎么到这废弃院子来了。”
“我是跟着你来的。”
管家步子停滞,收回了手,居高临下看了他片刻,然后跪了下来。
他哭喊着,像那日一样说着自己的委屈苦楚,他说这姑娘收了他的聘礼,却不嫁给他,他是失了手,才杀了人。
“三公子原谅我这一回,不要将此事告发,奴才每天给你编蜻蜓。”
段逢恩只是盯着他,在那双并没有多少悔过的眼睛里,他找到了上次错过的,比蜻蜓更有意思的东西。
它几乎要喷涌而出。
他实在过分愚钝,竟然在此刻才明白,原来蜻蜓不是他想要的,连日效仿的施恩也不是他想要的。
他好奇的打量,思考怎么能看到更多。
他说:“兄长在东宫做了太子伴读,他为人最是公正,曾教我不能徇私。”
果然,那双眼睛里的东西冲破界限,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些在他意料外。
“既然三公子不肯救我,那就怨不得我了,我会和长公子说,是三公子你失足落进了井里。”
管家忽然暴起,轻而易举拖着他到了井边,押着他的脖子,把他往井里摁。
求生的本能使他扣住了石壁,他闻到恶臭,和女尸的半阖的双眼对视。
小翠的脸浮肿到让人认不出,段逢恩能认出她,是因为她带着的那支木簪子,当日借钱时,她交给他做了一阵子抵借的物什。
他在那灰色的眼珠里看见自己,蛆虫环在瞳孔边,像是在啃食自己的脸。
段逢恩最终还是没有死在那间废弃院子里。
有人路过院子,喊来了人,制服了管家,把他救下。
他在床上躺了两天,醒来后问起管家,所有人闪烁其词。
兄长告诉他,管家死了,因为管家触犯了律法。
他没有多大感受,他只是不再对云和树感兴趣,他开始对人感兴趣。
人是器皿,是躯壳,壳子里盈满美丑善恶,有时均衡,有时失衡。
他分不清美丑,也分辨不了善意,美丑善恶,他只能察觉到恶。
当恶失衡,便该受天命。
陈六嗜赌成瘾,时常殴打妻儿,为了赌钱,做了不少抢劫斗殴之事,不久前,陈六勒索摊贩,致其不堪重负自尽。
所以段逢恩杀了他。
余娘子冒雨来求他找人的时候,陈六就在他的观庙里,他正把人分成两半。
开门说话的时候,他半掩在门后,应该藏住了满手的鲜血才是。
可为什么。
为什么这几日总能看到她畏惧探究的眼神?
是看到了什么吗?
应该是看到了。
亦或许她早在门外呆了很久,听到了陈六的叫喊声也不一定。
李二说陈六尸首捞出来的时候,她正拼命要逃出城外,现下看来,逃跑,不是因为陈六,而是在怕他。
她为什么不告发呢?
风大了起来,堂屋里的蜡烛熄灭了大半,地上的经书被风翻开,又合上,哗哗作响。
段逢恩往前走了几步,影子在乱晃的烛火里张牙舞爪,风停之时,他在竹椅前缓缓停下。
余娘子,可千万要向善啊。
*
余巧是冷醒的。
堂屋里依旧满室亮堂,身上盖了件衣裳,耳边听得到风声,眼前出现一个模糊的人影。
她直起背,抬手揉了揉眉心。
“可是吵醒你了?”陈嫂子提起她因动作落下来的衣裳,帮她盖回肩膀。
“嫂嫂,什么时辰了?”
“再有半个时辰就天亮了,去里屋睡会儿吧,巧娘,你这几日跟着我受累了。”
余巧摇摇头,起身把衣服叠好放在椅子上,“嫂嫂,今日我先回去了,明日县里赶场,还得备些要卖的蜜饯。”
陈嫂子轻轻拦住她,往她手里塞了一个荷包,“这是方才段公子给的,说是县衙那边见我可怜,发下的补偿,陈六偷走的钱,我应当还……”
余巧把钱推了回去,忽而敏锐的抓住一个词眼,“方才?”
“是,段公子颂完经,现在还在门外,我正要送他一程。”
像是麻绳被拉紧,余巧精神不由自主地绷紧,她转头看向门口。
为了蜡烛不被风吹灭,堂屋关了半页门,另一半门口的地上,果不其然有一道斜下来的,被光模糊了的影子。
“咚咚。”门忽然被叩响两声。
“打扰二位娘子。”青年往旁边走了两步,站到门口,声音清脆。
他指了指手上的灯笼,“我手上灯笼灭了,能否借根烛火。”
余巧眼珠猛地颤了颤,视线才瞥到对方青色的衣裳,她已然转开了眼神。
她有些发冷,不觉意识到,从她睡着到醒来,不知他来了多久,她又在毫无察觉时,和他呆了多久。
她没有动,陈嫂子上前把灯笼接了过去,重新点上蜡烛。
青年的声音又传了过来,这回是对着她说话。
“余娘子是要回去了吗?某自幼有疾,夜不能视,娘子能否顺道送我一程?”
余巧抬眼,视线在他脸上逡巡,不知在想些什么。
良久,她应了一句,“好。”
*
陈嫂子点好了烛火,把灯笼递了过来,余巧伸手接过,在前头引着路,走出门,走到了院子里。
她回头望了一眼。
四周静谧黑暗,见不到房屋,看不到路,方圆百里,只亮着这一处灵堂。
穹顶之下,屋檐墙体框出一个方形规矩的笼子,里头的女子,面对着棺材,弯腰抱着牌位压低声音哭泣。
余巧有一瞬间的愣神,然而段逢恩迈步走了过来,她转过身,仓促提步。
离了陈家院子,便只有手上一盏灯笼照亮前路,好在青梅村不大,大道也就三两条,熟路之后也不易走错。
春日野草茂盛,蜿蜒在大道中间,将车辙碾过的道路分为两半,草上寒露打湿衣摆,带来些许凉意,余巧无暇顾及,她浑身不自在,便只顾着闷头前进。
“余娘子很怕我么?”
身后传来的声音漫不经心。
余巧没有停下步子,“段公子相貌品德,惹人称颂,前些日子相助,我亦心怀感激,只是我既嫁做人妇,应当顾及分寸。”
“是这样吗?”
“正是如此。”
“是我唐突了。”身后的步子停下了,“只是段某到夜间看不清路,本是想请娘子走慢些,既然如此,娘子不若把灯笼给我,我与娘子隔着些距离,去前头引路?”
余巧本想置之不理,但话都说到这份上,她有些犯难,她虽不信任段逢恩,但自己也怕黑,不愿舍了灯笼,便只好停下等他。
段逢恩慢慢跟上来,两人隔着野草分走一边,也算并行。
“余娘子闷闷不乐,是在想陈家嫂嫂的事么?”
“我倒是听过一些事情,说起来陈家嫂嫂实在可怜,被卖到陈家做童养媳,至今三十几年,在陈六手底下受尽了苦楚,好在她现在脱离了苦海。”
余巧低头,没有接话,任由那平静放缓的声音在耳畔打转。
“余娘子以为,陈六该死吗?”
余巧想起初见陈嫂子时,是个寒夜,那时雪还未化,陈嫂子被醉酒的陈六追着打骂,倒在她家门口,余巧把人拉到屋子里上了药。
也是因为这点交情,才有后来合伙做生意,相处之后,余巧总能见到陈嫂子身上有伤痕,然而除却买药,她什么也做不了。
陈六长年累月的欺凌,造就精神上的威压,那可怜女子不敢反抗,顺从着,告诉自己,旁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只要熬过一生就好。
平心而论,
平心而论。
陈六他当然……
余巧步子停住,“巧一介女子,既无功名也无威信,自是没有资格评判他人生死。”
正到了岔路口,余巧指了指不远处,“段公子,我到家了。”
段逢恩点头别过。
等到段逢恩走出两三步远,余巧才在身后幽幽提醒,“段公子,灯笼。”
段逢恩神色自若,转身接过灯笼提到手中,“多谢余娘子。”
*
回到住处,余巧生火在灶上煎了包药。
张禾妻子那碗毒药灌下去,病虽痊愈,但她嗓子受损,仍需吃药养护。
天亮得很快。
白蒙蒙的雾气过后,远处与山平行的地方,翻上来一叠一叠金色的,红色的云浪,晕得天边火红灿烂,太阳在色彩中冒头,缓缓升上空中。
好晴日。
余巧忽地记起,前世逃出青梅村时,见到的也是这样一个好晴日。
她在青梅村浑浑噩噩,兢兢战战过了三年,怕张禾真的有一日提她去作证,介时她失去利用价值,又要面临死亡,只觉生活实在无望。
张禾势落被抄家,使她连坐成了囚犯,但也使那些受张禾指使,暗中监视她的人四散离去,在官兵来之前,她得了机会逃出青梅村。
她在林间穿梭,一路狂奔,双脚鲜血淋漓,也不在乎。
直到用尽了力气,在一处空地倒下。
前方不远处是万丈悬崖,悬崖前方,是高升的太阳。
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云,有树,有飞鸟,她身处其中,太过渺小,像一粒粟米。
风声无处不在,夹杂着她的尖叫和狂笑。
日暮之时,她身无一物,开始逃亡。
她逃了三年,还是以囚犯之身入了地牢,然而尽管只有这三年,余巧也视之为自由。
重活一世,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今生的逃亡计划便顺利得多。
只要在这三年间,赚足钱,买了新身份和新路引,再等张禾落败消息传开,暗哨离去,她便可以假死脱身,换个地方自在生活。
但现在有些不一样了,现在她见过了段逢恩。
段逢恩是此地乡绅,她不能确定,在段逢恩的眼皮底下,能消失得一干二净。
他若有所察觉,又见过她的面容,日后成了刑狱司右使,记起这么一桩案子,找到她是轻而易举。
她得另为自己打算。
灶上瓦罐滚动作响,余巧把药倒出放凉。
前世逃亡的时候,为躲藏官兵,混进人堆,与人打交道,余巧明白一个道理。
只要是人,就会有偏私,偏好私心,贯是人心弱点。
以这些弱点做梯子,能牟利,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情。
不巧的是,刚刚余巧发现,段逢恩对她有些兴趣。
不管这些兴趣来源于什么,她都不介意将这些兴趣放大些,到最后,高山流水也好,心照不宣也罢。
只是三年后,青梅村死了个乡下养病的妾室,这件本无人在意的事情,哪怕他发现些蛛丝马迹,他能念着这些交情,就此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