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熠在人群当中,又看得一番感慨,这样美好的场景,真是人生快事。

    他便纵酒当哥,珍惜当下,然后再看将来。

    这一年,谢熠是十四岁将满十五岁,是兴宁八年的末尾。

    大哥谢明和大嫂王月这场婚宴办完,转眼便到年关,兴宁九年也便到来了。

    这一年年终下了好大的雪。

    大雪好啊,瑞雪兆丰年,今年大雪,来年丰收。

    谢熠在家里过了一个肥年,今年当然不同,多了王月这个大嫂,家里便越发热闹了。

    开年他们也不用走什么亲戚,陈氏没有兄弟姐妹,谢熠三兄弟便没有就舅舅和姨妈,谢长福也是独子,谢熠三兄弟就没有姑姑,爷爷那一辈倒是有一个姑奶奶,但那姑奶奶早已作古,并且两家在他们爷爷死后便断了往来,也不便去走了。

    因此,过年探亲,谢熠和谢富反倒跟谢明去了趟王月家,此外就是在家里等谢容和赵正带着小安如过来。

    过完年,书院开学,谢熠照旧到青川书院读书。

    今年他就十五岁了。

    而这一年开始,他甲班的许多同窗便有了新的变化。

    其中谢熠最最关心的,当然是董墨言。

    今年董墨言就十九岁了。

    他虽然没有定谢熠十八岁正式参加科举的计划,但十九岁这年,经过许益山和甲班其他几位教习先生的建议,董墨言准备参加今年的科考,他有这个能力,毕竟去年书院年终考试,他是三个拿到甲等成绩的学子之一。

    董墨言有这个打算,谢熠自然万分支持,并且跟许益山要了假期,亲自给董墨言陪考。

    陪考就是跟着董墨言到县城去,倘若董墨言顺利通过了县试,府城谢熠也想提前走一趟。

    一来这样他可以提前熟悉科举流程,到时自己考的时候不至于一无所知,二来在青川镇待得久了,他也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且正好今年当值三年一次的乡试,惠正阳要抓住机会上府城再战乡试,谢熠便与他约定在府城相见,为他送考助威,于是今年谢熠的行程完全不同了。

    三月初,谢熠回了趟家,跟父母、谢明和王月交代好自己的去向,随后返回青川镇,跟谢富要了一百两银子的银票,另外准备一袋碎银子和许多铜板,打点好包裹行装,骑上他的棕马,和董墨言还有另外四位参加县试的青川书院同窗,在甲班一位秀才先生的带领下,一同往县城去。

    他们的县城叫做定边县。

    也不难走,众人骑马的话,早上出发,一日行程可到,约莫一百里路。

    由于正好有官道经过,定边县自古以来也是商贸重地,颇为繁华。

    傍晚时分,谢熠一行七人准时抵达定边县。

    领头的先生定好了相熟的客栈,应考的同窗之中有两人随先生一起住客栈,另外两人则各自去亲戚家居住。

    至于谢熠和董墨言,自然就由董墨程接待了。

    前年董昌浩将盐铺开到了县城上,这边的生意就是全部交给董墨程这个长子看顾的,董墨程得知董墨言和谢熠来,提前安排好了一座僻静的小院,给两人温书备考。

    今天是三月初三,今年县试开场定在三月初十,因此还有几日时间。

    不过这段时间并非是董墨言等人“各自为政”,就在各自的住处自己温书了,而是由领头的先生每日统一将他们召集到客栈来,从早上七时开始到中午十二时,先生还是会给他们讲书,同时也会给他们出考题,这是为了让他们进了县试考场,不至于手生。

    中午吃过饭,下午才是他们自由温书的时间,各自查漏补缺。

    整个过程,谢熠跟着董墨言做同样的事,就当是提前预演了。

    后面到县衙礼房报名,保结等等流程,谢熠也跟着走了一遍。

    到了三月初十,董墨程过来和谢熠会合,另外几位同窗的亲属也到场,一起送董墨言六人进考场。

    县试的考场就在县衙之中,主考官是知县。

    县试对董墨言来说自然不成问题,青川书院能来参加科举的,都是甲班甲等生,因此基本都有把握。

    县试流程也没有那么复杂,考题也相对简单,根据惠正阳先前跟谢熠的说法,青川书院乙班的学子基本都能通过县试,但到了府试院试就有难度,而且来考一次县试的花费都不小,一般的考生出于经济考虑,都不会来单独参加县试的,都是想着县试、府试和院试一起考。

    定边县的县试一天就结束了。

    董墨言出来之后跟谢熠分享了题目,一道经贴,就是默写,一道墨义,就是释义,一道试贴诗,一道四书文。

    董墨言信心十足,考完之后等到发案,一般在三月十五日左右。

    经过这段时间高强度的备考,董墨言等人紧绷的神经总算可以轻松一下,谢熠便陪着他们在县城中逛了两日,并且骑马到县城周边的名山古迹游玩一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埋头苦读久了,偶尔出来放松,也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

    十五日发案,董墨言高居第二,另外四位青川书院的学子都是案上有名。

    董墨程专门为董墨言这个亲弟弟庆贺,请了谢熠和领队先生还有另外几位书院学子一起到县城最好的酒楼吃饭,并且都送了礼物,恭祝他们旗开得胜,预祝他们再战告捷。

    接下来就是府试了。

    府试定在四月二十。

    府试和县试基本相同,只是主考官变成知府,考题难度也会加大一些,不过通过府试就成了“童生”,童生之后就是秀才。

    府城的物价比较高,书院的先生便决定先在县城住到四月十日,当然,学子们现在返回青川镇,到时来县城集合一同去府城也可以,看各自的选择。

    谢熠和董墨言就不回去了,一来一回得费不少时间,谢熠也准备了足够的银钱,不需要担心这方面的花费。

    于是他和董墨言继续留在县城,等到四月十日再跟先生和其他同窗集合,一同去府城。

    府城是同州府。

    从定边县去同州府,路途就要远些了。

    四百多里路,骑马也得走三四天,中途要在其他县镇歇脚。

    谢熠这才真正体验到什么是“舟车劳顿”,古代出门真的不方便,就算骑马,在路上这样颠簸,人受得了马都受不了,难为董昌浩和谢富来来回回在府城和青川镇上跑,无论读书还是经商,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容易之事啊。

    不过好在领队的先生轻车熟路,也留足了经验,四月十四日傍晚,他们到了同州府。

    州府自然比县城气派得多。

    到了州府,领队的先生给他们安排了客栈,这客栈竟然是青川镇的一位商人所开,专门用来接待青川镇赴府城考科举的学子,特别照顾青川镇的学生,历年如此,特别困难的,还会免除住宿和伙食,提供来回资费。

    谢熠见状,便知古人对读书人的信任和尊重。

    而得益于拜入许益山门下,谢熠在府城也有人脉。

    他的三个“师兄”现在都在府城,马方远和田景文两人或许生疏些,但谢熠只要登门开口,这两人就一定会接待他,给他提供住宿和各种方便,再说惠正阳,惠正阳现在就是借居在田景文家,专心准备八月份的乡试。

    谢熠想着还有几天就开始府试,等府试结果出来之后,再和董墨言一起去拜访惠正阳等人,这样的话也等于帮董墨言搭建一份人脉。

    如此想着,谢熠便先陪董墨言专心备考。

    到了四月二十日,府试正式开考。

    地点定在府衙的考棚之中。

    谢熠和领队先生早早陪同董墨言五人到府衙前集合,和他们定边县其他镇子的考生站在一处。

    到了六时,考生和保人一起进场,谢熠和其他送考的人员便退场离去。

    府试要考两轮的。

    第一轮最最重要,考贴诗、四书文、五经文。

    只有通过了第一轮才能参加第二轮的复试。

    府试第一轮也是一天时间,从早上六时到晚上六时,当然,才思敏捷的中午十二时就能交卷离场。

    谢熠下午三时许和领队先生在府衙门口等候,董墨言五人从陆陆续续离场出来。

    五人分别讨论试题,交流答案,这和谢熠前世考试之后对答案像极了。

    五天之后,府试第一轮的成绩发案了。

    董墨言案上有名,至于其他四位同窗,只有三位通过了,另外一位发挥失常,只能来年再战。

    发案第二日就进行复试。

    复试较为简单,只是走个过场,出于“政治需要”,要求考生默写“圣训”,就是皇帝教导臣民的家法。

    这些来之前董墨言等人都背诵过了,默写自然不成问题。

    完成之后就算通过。

    考生可以准备六月份的院试了。

章节目录

寒门新贵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月白作秋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白作秋衣并收藏寒门新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