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定三年,七月,初九。
梅州,东山寺,清沙书院内。
一老者正襟危坐,坐下听者逾百,老者捻须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同根同源,而理为万物之本……”
此时,一头发花白、衣着平常的老头,正朝门缝里暗自窥察,一持刀衙役走上前来耳语几句,两人便移步一侧。
“大人,如小姐之言,果真有人在井中投毒。”
“可查到何人?”
“不曾查到,寺中和尚倒是不多,但这书院的儒生却有三百。”
“好一个一石二鸟。老夫若饮了此水,一命呜呼甚好。若没死,这聚众讲学不成,戕害学子的名声反要传到京里,他阎相又可大做文章。”吴淙言深深地叹了口气,又转身道:“此事先不声张,速去盘查可疑之人。每日进出之人都要翻看包裹衣袋,还有,将那几口井封起来。”
“是。大人,还有一事。上月您婉拒了知州刘大人邀宴,这三日后便是您的寿辰,他扬言届时一定要来府中贺祝,您看——”,衙役为难道。
吴淙言沉默半晌道:“那便会会吧。”
“是……”衙役匆匆下。
三日后,县衙内院。
三两家仆趔趔趄趄地将一箱贺礼从前厅搬到后院。
“何必呢?过几日还得还回去。”一个小厮嘟囔。
“你懂啥。老爷在此又建功业,此番巴结,日后定有麻烦。”年长仆从小声说。
小厮听完仍动作不疾不徐地。
“天儿太热了,手脚麻利点儿搬完得了。”年长者催促道。
正值盛夏,日头正好。午后烈日透过轻纱般的云层,洒在行人稀少的市集上。狭长的街道尽头,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却人声鼎沸。
茶楼小二领着一少年公子匆匆上楼,挑了个单间坐下。这公子生得雪肤明眸、鼻若悬胆,分明是青衫折扇,却体态婀娜,步步生香。一旁的丫鬟约摸十一二岁的模样,鼻腻鹅脂,娇小玲珑。
“公子,没想到这白日里还有如此多听客。”公子身旁,粉衫丫鬟扫视了一下四周,旋即取下墙上的蒲扇扇了起来。
“天儿太热了,来这消暑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两位公子还是老规矩?”小二也抓起肩头的长巾擦了擦汗。
“嗯,糕点就不用了,沏壶银毫。”公子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来,伸手要推桌边的窗。
“我来我来!”小二连忙推开窗,讪讪地笑了笑便匆匆下楼。
只听“嘭”地一声,惊堂木与那桌面碰撞发出脆响,茶楼里顿时鸦雀无声,原本正聊天闲谈的众人都纷纷止住了嘴,齐刷刷望向那男子。
只见他着一袭玄色长袍,肩上还背着一个褡裢,在长桌前一坐下边开口道:“五年前,蒙古中路军在孛儿只斤的统领下,突破了我军的淮西防线,陈兵于长江北岸,与我军隔江对峙。此时,统领的军帐外响起了一阵马蹄声。一个小兵跃马入帐,为孛儿只斤带来了一个致命的消息。”突然,说书先生目光深沉,话锋一转,“你们猜怎么着?”茶馆里的气氛格外安静。
“阿日哥大汗——死了!”说书先生双目圆瞪,下面的人却满脸茫然。
“阿日哥是谁?”客座中一小娃娃问。
“阿日哥大汗是孛儿只斤的哥哥。他们的汗位相传是兄终弟及。孛儿只斤此时远离漠北,若不尽早班师回蒙,他的兄弟额尔敦就会在蒙古本部积极行动,大汗之位必会落于他人之手。而事实上额尔敦也确实获得了诸王贵族的支持,就连阿日哥的两个儿子也支持他。”
“那孛儿只斤撤离了吗?”有醉醺醺的听客扯开嗓门高声笑问道。
先生幽幽地叹了一声“没有。”
整个茶馆又陷入了一片寂静,上楼送茶的店小二也不禁放轻了脚步。
“孛儿只斤听凭众将士七嘴八舌的劝谏,一言不发地盯着地图,抬眸就是两个字‘南下。’。
“公子,您的茶。”
说书先生继续说道:“当时蒙古军马上就要渡过长江,包围鄂州了,咱们圣上忧心不已。转头问左边的国舅爷可有妙计,也就是如今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阎丞相。”恰好此时有一长队衙役从茶楼门口经过,众人神色皆古怪起来,一胆小听客甚至夺门而出。
“珠儿,快跟上去。”少年公子悄声道,小书童立马会意,轻步下楼。
“诸位可别谈虎色变,若不是这位丞相,咱们的吴县令也不会天降梅州,为咱修堤防洪,安民造福呢。”说罢此话,说书先生意味深长地啜了口茶。
众听客开始窃窃私语起来,“那是咱知县治理有方吧。”“诶,听不出他话里有话?想掉脑袋?”“这吴县令被贬至此还有如此功绩,可会久留?““难说。”“真真是国之不幸,咱之大幸。”
一小二趁隙走到说书先生的长桌前,恭恭敬敬地倒了一壶茶。他端起茶盏轻抿了一口又见众人没有静下来的意思,随即伸手抓起那块惊堂木,又是重重一敲桌面,朗声道:“那阎丞相呀对着圣上拜了一拜,‘回禀陛下,臣以为此时形势危急,当迁都别处。’皇上又转头问右旁的前丞相‘吴爱卿以为呢?’吴大人回禀‘臣恐此时迁都扰乱民心,不利战事。’。皇上继续追问‘那何以破局?’吴大人说‘当前兵力薄弱,应组织义勇军,再派良将节制江西两广人马援助鄂州’。”大家可知最后派去的大将是何人么?”
“阎丞相?”人群中有听客试探地问道。
众人又交头接耳起来。
说书先生慢悠悠地将右手折扇一开,整个茶馆瞬间安静了下来。
“这出人意料的是啊这阎相在后来的战斗中,竟展现出了一定的韬略。虽然蒙军骁勇善战,势如破竹,但不知为何那孛儿只斤在酣战之际却节节败退,突然撤离中原。圣上喜出望外,加封阎甫申为少师卫国公,右丞相兼枢密使……
这时一小厮走到二楼少年公子旁附耳轻语:“小姐,夫人找你。”
少年公子端起茶盏一饮而尽,随即起身下楼,主仆二人眨眼功夫便消失在了集市中。
道路旁树影婆娑,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似乎没有往日高亢。
“小姐,方才说书先生讲的可是老爷?”小厮道。
此少年不是别人,她是吴知县的孙女,也就是刚刚众人口的知县吴淙言。
“嗯。”吴昭音应了一声,无边回忆便涌入了脑中。当年的阎甫申表面上欣然接旨,实际上心里恨毒了祖父。培植党羽,排除异己,营私报复忠臣,借变法残害良将,即使吴淙言拖着年近古稀的病体亲赴前线,也无法消磨阎甫申的恨意。
四年前,在阎甫申的屡尽谗言之下,吴淙言被罢相,贬值到梅州,于是朝堂上便只有独相阎甫申。
梅州地处南粤,荒凉颓圮、烟瘴湿重,多为罪犯流放之地。
那日,吴淙言带着三两家眷,几个家仆乘两叶小舟南下。艳阳高照,酷热难当,岸上干活的农人,靠在树下纳凉小憩,他们见船上一浑身是汗,猛扇扇子的狼狈老人,纷纷议论猜测。凭谁也猜不到这个清瘦的老头原是状元宰相,官至一品。
初来的第一年,吴淙言独子吴涵之便因水土不服而染病身亡。
来祭拜过的人大都记得,在那个风雪漫卷,潮湿阴冷的冬天,一个小姑娘坐在灵堂门槛上大哭不止,任谁也哄不好。那个小姑娘就是九岁的吴昭音。
后来,宾客中有一少年,径自蹲下身子用自己的衣袖替小姑娘擦了擦眼泪。少年低垂的侧脸有些冷硬,蝶翼般的睫毛上落着晶莹的雪花,修长的指节因清寒的天气而冻得通红。女孩惊得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的小公子,这才渐渐止住了哭声。
以前每每吴昭音撒泼啼哭,家中旁人都忍住不理,只有父亲最为心软,无论身着常服或是官服,都以衣袖为她轻轻地拭泪。男孩的这一动作让小昭音一时恍惚起来。
男孩望着小昭音冻得通红的双颊,轻声道:“哭有何用呢?”
小昭音哽咽回言:“难道哥哥从来不哭吗?”
不待小公子回答,他便被其长辈拉走。留下林雪音在原地愣神。
小昭音转过身子,看着祖父垂着头,一言不发,鬓边的头发好似一夜间尽白。再望望棺木边泣不成声的娘亲,更是神情恍惚。旁边摇床里尚在襁褓的弟弟还在呓呓自语,小昭音一霎时感到了责任之重,肩上似有千钧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又过了几个月,吴昭音才知,那日替她抹泪的少年名叫萧彦清,自幼父母双亡,是街坊马夫人的外甥,比她正好年长一岁。
开春之时,小昭音被母亲送去了私塾,两个少年同窗共砚,结伴而归。彼时的岭南苦地虽蛮风瘴雨,但命运还是保留了她少年时光里最后的美好与温存。
仲夏黄昏,大桑树下满是掉落的葚果……
“萧哥哥,你走太快了。我想吃桑葚。”小昭音停下脚步,跺了跺脚,语气却可怜巴巴道。
“好。我来摘,你在下面接着。”说罢,小彦清便放下肩头的书袋,揽起前裾扎到腰后,一步一步向树顶攀爬起来,一边爬一边单手采撷。
不一会儿功夫,吴昭音便将桑葚装满了一匣子,“够了够了,哥哥快下来。”
“音音让开,我要跳了。”小彦清轻轻一跃。
小昭音抓着竹匣的桑葚,一边往嘴里塞,一边说道:“萧哥哥,你以后会做大官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做官不在大小,为民即可。”少年眼神坚毅地看着远方。
“女子能不能做官呢?”小昭音侧过头,一本正经地问道。
“宫中好像有内尚书。啊呀!”少年盯着少女的嘴巴惊讶道。
原来是小昭音吃了太多桑葚,唇齿都黢黑。再一低头,裙摆上也是一片黛紫色。
“唉,算了吧。如今这男子做官都难,何况女子。”吴昭音边叹气边吃。
“音音何必做官,等我长大了,定不会让你受委屈。”说完宠溺地为其擦了擦嘴。“可别再吃了,明儿上学,牙还黑着哩。”
少女听完莞尔一笑,拾起几颗桑葚就要往少年嘴里塞,少年转身就跑,少女嬉笑着追了上来……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不过几年光阴,邻家的伙伴们因父辈们官位的迁擢,都相继搬离,苏彦清是最后一个离开的,被在京做官的舅父接走了。
临走前,吴昭音追赶着马车抛给苏彦清一个绣囊。上面绣了一对鹣鹣,其中一只还因为时间赶不及而缺了一爪。
一别数载,上京的苏彦清发愤苦读,每到夜间昏怠时,便学前宋名臣范文正以水沃面,终成国子监里最小的太学生。
而身在岭南的吴昭音,却每日因功课而苦恼,但使不背《女诫》《家范》之类,琴棋书画、女红看诊倒是样样通晓。
梅州,东山寺,清沙书院内。
一老者正襟危坐,坐下听者逾百,老者捻须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同根同源,而理为万物之本……”
此时,一头发花白、衣着平常的老头,正朝门缝里暗自窥察,一持刀衙役走上前来耳语几句,两人便移步一侧。
“大人,如小姐之言,果真有人在井中投毒。”
“可查到何人?”
“不曾查到,寺中和尚倒是不多,但这书院的儒生却有三百。”
“好一个一石二鸟。老夫若饮了此水,一命呜呼甚好。若没死,这聚众讲学不成,戕害学子的名声反要传到京里,他阎相又可大做文章。”吴淙言深深地叹了口气,又转身道:“此事先不声张,速去盘查可疑之人。每日进出之人都要翻看包裹衣袋,还有,将那几口井封起来。”
“是。大人,还有一事。上月您婉拒了知州刘大人邀宴,这三日后便是您的寿辰,他扬言届时一定要来府中贺祝,您看——”,衙役为难道。
吴淙言沉默半晌道:“那便会会吧。”
“是……”衙役匆匆下。
三日后,县衙内院。
三两家仆趔趔趄趄地将一箱贺礼从前厅搬到后院。
“何必呢?过几日还得还回去。”一个小厮嘟囔。
“你懂啥。老爷在此又建功业,此番巴结,日后定有麻烦。”年长仆从小声说。
小厮听完仍动作不疾不徐地。
“天儿太热了,手脚麻利点儿搬完得了。”年长者催促道。
正值盛夏,日头正好。午后烈日透过轻纱般的云层,洒在行人稀少的市集上。狭长的街道尽头,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却人声鼎沸。
茶楼小二领着一少年公子匆匆上楼,挑了个单间坐下。这公子生得雪肤明眸、鼻若悬胆,分明是青衫折扇,却体态婀娜,步步生香。一旁的丫鬟约摸十一二岁的模样,鼻腻鹅脂,娇小玲珑。
“公子,没想到这白日里还有如此多听客。”公子身旁,粉衫丫鬟扫视了一下四周,旋即取下墙上的蒲扇扇了起来。
“天儿太热了,来这消暑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两位公子还是老规矩?”小二也抓起肩头的长巾擦了擦汗。
“嗯,糕点就不用了,沏壶银毫。”公子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来,伸手要推桌边的窗。
“我来我来!”小二连忙推开窗,讪讪地笑了笑便匆匆下楼。
只听“嘭”地一声,惊堂木与那桌面碰撞发出脆响,茶楼里顿时鸦雀无声,原本正聊天闲谈的众人都纷纷止住了嘴,齐刷刷望向那男子。
只见他着一袭玄色长袍,肩上还背着一个褡裢,在长桌前一坐下边开口道:“五年前,蒙古中路军在孛儿只斤的统领下,突破了我军的淮西防线,陈兵于长江北岸,与我军隔江对峙。此时,统领的军帐外响起了一阵马蹄声。一个小兵跃马入帐,为孛儿只斤带来了一个致命的消息。”突然,说书先生目光深沉,话锋一转,“你们猜怎么着?”茶馆里的气氛格外安静。
“阿日哥大汗——死了!”说书先生双目圆瞪,下面的人却满脸茫然。
“阿日哥是谁?”客座中一小娃娃问。
“阿日哥大汗是孛儿只斤的哥哥。他们的汗位相传是兄终弟及。孛儿只斤此时远离漠北,若不尽早班师回蒙,他的兄弟额尔敦就会在蒙古本部积极行动,大汗之位必会落于他人之手。而事实上额尔敦也确实获得了诸王贵族的支持,就连阿日哥的两个儿子也支持他。”
“那孛儿只斤撤离了吗?”有醉醺醺的听客扯开嗓门高声笑问道。
先生幽幽地叹了一声“没有。”
整个茶馆又陷入了一片寂静,上楼送茶的店小二也不禁放轻了脚步。
“孛儿只斤听凭众将士七嘴八舌的劝谏,一言不发地盯着地图,抬眸就是两个字‘南下。’。
“公子,您的茶。”
说书先生继续说道:“当时蒙古军马上就要渡过长江,包围鄂州了,咱们圣上忧心不已。转头问左边的国舅爷可有妙计,也就是如今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阎丞相。”恰好此时有一长队衙役从茶楼门口经过,众人神色皆古怪起来,一胆小听客甚至夺门而出。
“珠儿,快跟上去。”少年公子悄声道,小书童立马会意,轻步下楼。
“诸位可别谈虎色变,若不是这位丞相,咱们的吴县令也不会天降梅州,为咱修堤防洪,安民造福呢。”说罢此话,说书先生意味深长地啜了口茶。
众听客开始窃窃私语起来,“那是咱知县治理有方吧。”“诶,听不出他话里有话?想掉脑袋?”“这吴县令被贬至此还有如此功绩,可会久留?““难说。”“真真是国之不幸,咱之大幸。”
一小二趁隙走到说书先生的长桌前,恭恭敬敬地倒了一壶茶。他端起茶盏轻抿了一口又见众人没有静下来的意思,随即伸手抓起那块惊堂木,又是重重一敲桌面,朗声道:“那阎丞相呀对着圣上拜了一拜,‘回禀陛下,臣以为此时形势危急,当迁都别处。’皇上又转头问右旁的前丞相‘吴爱卿以为呢?’吴大人回禀‘臣恐此时迁都扰乱民心,不利战事。’。皇上继续追问‘那何以破局?’吴大人说‘当前兵力薄弱,应组织义勇军,再派良将节制江西两广人马援助鄂州’。”大家可知最后派去的大将是何人么?”
“阎丞相?”人群中有听客试探地问道。
众人又交头接耳起来。
说书先生慢悠悠地将右手折扇一开,整个茶馆瞬间安静了下来。
“这出人意料的是啊这阎相在后来的战斗中,竟展现出了一定的韬略。虽然蒙军骁勇善战,势如破竹,但不知为何那孛儿只斤在酣战之际却节节败退,突然撤离中原。圣上喜出望外,加封阎甫申为少师卫国公,右丞相兼枢密使……
这时一小厮走到二楼少年公子旁附耳轻语:“小姐,夫人找你。”
少年公子端起茶盏一饮而尽,随即起身下楼,主仆二人眨眼功夫便消失在了集市中。
道路旁树影婆娑,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似乎没有往日高亢。
“小姐,方才说书先生讲的可是老爷?”小厮道。
此少年不是别人,她是吴知县的孙女,也就是刚刚众人口的知县吴淙言。
“嗯。”吴昭音应了一声,无边回忆便涌入了脑中。当年的阎甫申表面上欣然接旨,实际上心里恨毒了祖父。培植党羽,排除异己,营私报复忠臣,借变法残害良将,即使吴淙言拖着年近古稀的病体亲赴前线,也无法消磨阎甫申的恨意。
四年前,在阎甫申的屡尽谗言之下,吴淙言被罢相,贬值到梅州,于是朝堂上便只有独相阎甫申。
梅州地处南粤,荒凉颓圮、烟瘴湿重,多为罪犯流放之地。
那日,吴淙言带着三两家眷,几个家仆乘两叶小舟南下。艳阳高照,酷热难当,岸上干活的农人,靠在树下纳凉小憩,他们见船上一浑身是汗,猛扇扇子的狼狈老人,纷纷议论猜测。凭谁也猜不到这个清瘦的老头原是状元宰相,官至一品。
初来的第一年,吴淙言独子吴涵之便因水土不服而染病身亡。
来祭拜过的人大都记得,在那个风雪漫卷,潮湿阴冷的冬天,一个小姑娘坐在灵堂门槛上大哭不止,任谁也哄不好。那个小姑娘就是九岁的吴昭音。
后来,宾客中有一少年,径自蹲下身子用自己的衣袖替小姑娘擦了擦眼泪。少年低垂的侧脸有些冷硬,蝶翼般的睫毛上落着晶莹的雪花,修长的指节因清寒的天气而冻得通红。女孩惊得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的小公子,这才渐渐止住了哭声。
以前每每吴昭音撒泼啼哭,家中旁人都忍住不理,只有父亲最为心软,无论身着常服或是官服,都以衣袖为她轻轻地拭泪。男孩的这一动作让小昭音一时恍惚起来。
男孩望着小昭音冻得通红的双颊,轻声道:“哭有何用呢?”
小昭音哽咽回言:“难道哥哥从来不哭吗?”
不待小公子回答,他便被其长辈拉走。留下林雪音在原地愣神。
小昭音转过身子,看着祖父垂着头,一言不发,鬓边的头发好似一夜间尽白。再望望棺木边泣不成声的娘亲,更是神情恍惚。旁边摇床里尚在襁褓的弟弟还在呓呓自语,小昭音一霎时感到了责任之重,肩上似有千钧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又过了几个月,吴昭音才知,那日替她抹泪的少年名叫萧彦清,自幼父母双亡,是街坊马夫人的外甥,比她正好年长一岁。
开春之时,小昭音被母亲送去了私塾,两个少年同窗共砚,结伴而归。彼时的岭南苦地虽蛮风瘴雨,但命运还是保留了她少年时光里最后的美好与温存。
仲夏黄昏,大桑树下满是掉落的葚果……
“萧哥哥,你走太快了。我想吃桑葚。”小昭音停下脚步,跺了跺脚,语气却可怜巴巴道。
“好。我来摘,你在下面接着。”说罢,小彦清便放下肩头的书袋,揽起前裾扎到腰后,一步一步向树顶攀爬起来,一边爬一边单手采撷。
不一会儿功夫,吴昭音便将桑葚装满了一匣子,“够了够了,哥哥快下来。”
“音音让开,我要跳了。”小彦清轻轻一跃。
小昭音抓着竹匣的桑葚,一边往嘴里塞,一边说道:“萧哥哥,你以后会做大官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做官不在大小,为民即可。”少年眼神坚毅地看着远方。
“女子能不能做官呢?”小昭音侧过头,一本正经地问道。
“宫中好像有内尚书。啊呀!”少年盯着少女的嘴巴惊讶道。
原来是小昭音吃了太多桑葚,唇齿都黢黑。再一低头,裙摆上也是一片黛紫色。
“唉,算了吧。如今这男子做官都难,何况女子。”吴昭音边叹气边吃。
“音音何必做官,等我长大了,定不会让你受委屈。”说完宠溺地为其擦了擦嘴。“可别再吃了,明儿上学,牙还黑着哩。”
少女听完莞尔一笑,拾起几颗桑葚就要往少年嘴里塞,少年转身就跑,少女嬉笑着追了上来……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不过几年光阴,邻家的伙伴们因父辈们官位的迁擢,都相继搬离,苏彦清是最后一个离开的,被在京做官的舅父接走了。
临走前,吴昭音追赶着马车抛给苏彦清一个绣囊。上面绣了一对鹣鹣,其中一只还因为时间赶不及而缺了一爪。
一别数载,上京的苏彦清发愤苦读,每到夜间昏怠时,便学前宋名臣范文正以水沃面,终成国子监里最小的太学生。
而身在岭南的吴昭音,却每日因功课而苦恼,但使不背《女诫》《家范》之类,琴棋书画、女红看诊倒是样样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