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秣陵已是春意阑珊。
早朝散去,谢长缨还未及走出太极殿,便有一名年长的内侍趋步走上前来,低声道:“谢校尉,请往西堂,太子殿下与中宫殿下有请。”
谢长缨听得这二人的名号便立时止了步子,却也并不多问,只微笑着向他回礼道:“有劳内侍引路。”
内侍便也很是客套地笑了笑,而后一扫拂尘,转身向通往西堂的复道走去:“请。”
时值暮春,复道两侧大朵千瓣的荼蘼已开得烟丝醉软,经由钩盾署中的内侍修剪过后,更如银月流泻、春雪穿庭,一片皎然无瑕的鲜妍。谢长缨随着内侍踏过复道,其时晴光正好,细风卷着零落的花瓣,悠悠地在她的襟袖衣袂间打了个旋儿,漾开清雅的香气。
待她步入太极殿西堂中时,便见高堂素壁,窗明几净,正中是一方嵌了云山烟岚图的花梨木长桌,左右各设两架紫檀多宝槅,其中集锦博古、错落有致,不可尽述,后方又有一扇漆雕座屏,堆青叠绿地绘着山水宫阙。年未弱冠的太子卫琰与皇后陈定澜已在长桌后的黼座中正襟危坐,长桌上设文房四宝并笔洗镇纸,案桌一端又自有博山炉轻燃篆香,清气袅袅。
谢长缨暗自瞥了一眼四下入堂的几人,见荀峤、赵雍、慕容临等重臣俱在其中,便知自己在此不可妄言,索性垂首立于角落处,静观堂中的局势。
黼座之上的卫琰见众人站定,便当先开了口:“孤今日召众卿前来,是为辽西王使者一事。”
自王肃进逼秣陵、罗织罪名斩杀一众反对者后,皇帝卫景辰便从此忧愤成疾,待到上元节后已在寝殿中不能起身,唯有诏令太子监国,又因其尚且年少,便以皇后陈氏与一干心腹重臣辅政。此刻卫琰环顾一番堂中众人,又道:“辽西王使者言辞之间颇有些不寻常之处,不知众卿以为其中如何?”
陈定澜亦是微笑着补充道:“太子毕竟刚刚接手国中政务,在此等大事之上,还请众卿不吝点拨。”
堂中众人各自斟酌着沉默了片刻后,仍旧是慕容临率先上前一步,向着二人分别行过礼后,恭敬道:“那位使者言称奉新任辽西王之名前来复命,臣以为,这‘复命’二字未必便是他的无心失言,其中似有深意。”
荀峤听得此言,却是轻轻地摇了摇头:“丹阳尹素来心细,只是在此处……是否会太过执着于字眼?”
“这遣使朝觐一事由来马虎不得,辽西王归化汉室多年,岂会挑选疏漏之辈担此大任?”慕容临不疾不徐地反驳道,“大宁此前忙于内政,除封赏外,未曾向辽西派出过使者,更不曾有过什么命令。他所谓的‘复命’,复的又是何人之命?”
这番话令荀峤一时也是悟到了几分关窍:“依照丹阳尹的推测,他这句话若并非是疏漏,便是为了提醒陛下,另有他人以朝廷的名义——或是索性以他自己的名义——向辽西派出过使者?”
慕容临微微颔首。
能够如此僭越行事之人,不须提点,便可知道是何人。
而谢长缨心中却是在想明白此中的曲折后,蓦地一阵凛然森寒——再进一步说来,辽西王这所谓的“复命”,复的又是什么样的命令?此前中原虽变故频仍,辽西段氏真正参与其中的却是屈指可数,再除却时日久远的那些,余下的便只有……
段氏部左贤王于东归途中失踪,晋阳失去后方盟友,就此陷落。
那么,诱使左贤王东归并在途中伏击的,究竟是哪一方、或是哪几方的人?
谢长缨环顾一番此时西堂中一众君臣的神色,终究是不曾贸然开口。
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既然她猜得到,那么听说过晋阳陷落始末的朝臣亦是不难猜到。他们对此缄口不言,便已是做出了取舍。当此之时,实无必要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平白受人牵制。
卫琰于黼座之上沉吟不语,而陈定澜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此言有理。若是如此,则辽西王或许对大宁的确有几分诚意,众卿以为,使者所言的‘共抗伪朝’,有几分可行?”
赵雍上前一步,拱手长揖:“太子殿下,中宫殿下,如今北疆反抗伪朝的势力相继落败,大宁所能联络的,也唯有幽、平二州的辽西王,与退避至雍、凉二州的西平公。两地均是山高路远通信不便,如今辽西王竟主动遣使而来磋商此事,臣以为未尝不可仔细商议。届时若能有辽西王在北牵制伪朝兵力,大宁也便有了发展军备的喘息之机。”
“右仆射所言甚是。如今大宁正……处于非常之时,”荀峤顿了顿,终究没有直言王肃名讳,“若再有北方胡虏时刻窥伺,则社稷将危。纵然辽西王此言并非诚心,届时将其遣使南下的消息散播出去,伪朝与周边诸胡也自会对他们设防,大宁仍可借机喘息,何乐而不为?”
慕容临亦是颔首,简略地应道:“辽西王的力量并不算弱,不可轻易放弃了这等机遇。”
见得这几人意见相合,西堂中余下的几名臣子也是纷纷应和。谢长缨不愿在此刻为人瞩目,便也信口扯了几句赞同之言,囫囵地将他们应付过去。
“众卿的意思,孤明白了。”待得堂中众臣均已言明态度,卫琰方才颔首称是,又道,“此事孤会禀明父皇,再遣鸿胪卿与之详谈对敌之策,届时,也请众卿不吝献策,务必——助大宁渡过难关。”
众臣听得此言,皆是叩首而拜,口中赞道:“太子殿下贤明。”
陈定澜亦是略微侧首,颇为温和地向卫琰笑了笑,复又例行向众臣训诂几句,便结束了这场西堂议事。
待得谢长缨混在众人之间走出西堂时,台城中风声已歇,唯有蜂蝶在遍地的落花之间逡巡。方才西堂中的发现令她多少有些在意,故而她索性婉拒了几名相熟之人的同行邀约,绕开三三两两的众臣,循着神兽门前的御道独自向宫外走去。
只是她尚未走出多远,便已听得后方有人不紧不慢地踱步而来,含笑道:“谢校尉何不稍待片刻?”
“……见过丹阳尹,”谢长缨心下无奈,却也不好在此处违了礼法,唯有回身长揖,如常微笑。
“我此前早已说过,不必如此客套。”
“……慕容先生。”谢长缨叹了一口气,复又低声戏谑道,“看来今日丹阳郡城的公务并不繁忙,慕容先生竟还有闲情逸致与晚辈饶舌。”
“耽误不了多少时候。”慕容临亦是笑了笑,不紧不慢地与谢长缨同行着,片刻后却忽地压低了声音,笃定地开口,“谢公子心有不平。”
谢长缨也只是淡淡地一挑眉,神色之中并无太多讶异:“慕容先生说笑了,与辽西段氏合作抗敌乃是利国利民之事,晚辈不敢不平。不仅晚辈不敢,此事来日传到荆州,他也不敢。”
“哦?这世上竟也会有谢公子‘不敢’之事?”慕容临再次含笑追问,“是‘不敢’,还是‘暂且不敢’?”
谢长缨轻声一笑,语调中也带了几分快意:“慕容先生,看破不说破啊……”
“这位新任单于不够聪明,甚至连王肃也不如。只是他既已送上了门,朝廷总该物尽其用。”
“不错,他此前不过是族中的左温禺鞮王,论势力远不及左右贤王,倚靠阴谋纵然能暂且上位,却未必能坐得稳。”谢长缨低声笑道,“也不知他和王肃,谁会先行落败呢?”
“荆州那边局势不明,可不好办。”慕容临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复又随性一笑,“七月朝中将有一批官员致仕,故而在六月时便得先遴选出足以继任之人。届时我倒是可以借机推上一把,只是不知……我的那位好徒儿能不能抓得住这个机会呢?”
“致仕……?”谢长缨眸光一转,顷刻间已然明白了慕容临的计划,笑道,“只是此计若是成功,荆州与扬州之间,便该有一场交锋了——慕容先生有把握?”
“荀将军的治军手段素来可靠,射声营的将士们想必也不弱。”慕容临若有所思地看向了谢长缨,“只是不知,谢氏的部曲,又是如何呢?”
谢长缨暗暗地蹙了蹙眉,语调依旧不变:“慕容先生说笑了,谢氏如今门第衰落,我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射声校尉,可没有在这寸土寸金的秣陵招纳部曲的本领。”
“倒也不必急于一时。”
二人说话之间已行近朱明门,此刻便也颇为默契地扯开了话题,一面议论着秣陵的风土人情,一面依次出了朱明门与大司马门。及至来到朱雀街上之时,慕容临方才再次开口:
“不过秣陵固然寸土寸金,但这周边么……可未必。”
“哦?愿闻其详。”
“京口。”
“此地虽为秣陵与三吴的枢纽之地,却听闻自东越起便莽莽榛榛,贫瘠无人,唯有南渡流民——”谢长缨言及此处,语调蓦地一顿,眸光潋滟清亮,有如星辰乍起。
“除此之外,京口有东越铁瓮城堡垒旧迹,又有圌山雄峙江浒、扼锁大江。”慕容临了然地微笑颔首,说罢,他略微顿了片刻,笑意更甚,“铁瓮城如今应是无人之地,至于圌山左近么……谢公子若是对那里有兴趣,我倒是可为你开个良心的价位。”
谢长缨略有些讶异地愣怔了片刻,而后亦是在曛暖的暮春和风之中拊掌笑道:“慕容先生果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啊……”
而那熏风一拂,便惊动街边屋舍的檐角铜铃鼓荡出清脆悦耳的玎玲声。
早朝散去,谢长缨还未及走出太极殿,便有一名年长的内侍趋步走上前来,低声道:“谢校尉,请往西堂,太子殿下与中宫殿下有请。”
谢长缨听得这二人的名号便立时止了步子,却也并不多问,只微笑着向他回礼道:“有劳内侍引路。”
内侍便也很是客套地笑了笑,而后一扫拂尘,转身向通往西堂的复道走去:“请。”
时值暮春,复道两侧大朵千瓣的荼蘼已开得烟丝醉软,经由钩盾署中的内侍修剪过后,更如银月流泻、春雪穿庭,一片皎然无瑕的鲜妍。谢长缨随着内侍踏过复道,其时晴光正好,细风卷着零落的花瓣,悠悠地在她的襟袖衣袂间打了个旋儿,漾开清雅的香气。
待她步入太极殿西堂中时,便见高堂素壁,窗明几净,正中是一方嵌了云山烟岚图的花梨木长桌,左右各设两架紫檀多宝槅,其中集锦博古、错落有致,不可尽述,后方又有一扇漆雕座屏,堆青叠绿地绘着山水宫阙。年未弱冠的太子卫琰与皇后陈定澜已在长桌后的黼座中正襟危坐,长桌上设文房四宝并笔洗镇纸,案桌一端又自有博山炉轻燃篆香,清气袅袅。
谢长缨暗自瞥了一眼四下入堂的几人,见荀峤、赵雍、慕容临等重臣俱在其中,便知自己在此不可妄言,索性垂首立于角落处,静观堂中的局势。
黼座之上的卫琰见众人站定,便当先开了口:“孤今日召众卿前来,是为辽西王使者一事。”
自王肃进逼秣陵、罗织罪名斩杀一众反对者后,皇帝卫景辰便从此忧愤成疾,待到上元节后已在寝殿中不能起身,唯有诏令太子监国,又因其尚且年少,便以皇后陈氏与一干心腹重臣辅政。此刻卫琰环顾一番堂中众人,又道:“辽西王使者言辞之间颇有些不寻常之处,不知众卿以为其中如何?”
陈定澜亦是微笑着补充道:“太子毕竟刚刚接手国中政务,在此等大事之上,还请众卿不吝点拨。”
堂中众人各自斟酌着沉默了片刻后,仍旧是慕容临率先上前一步,向着二人分别行过礼后,恭敬道:“那位使者言称奉新任辽西王之名前来复命,臣以为,这‘复命’二字未必便是他的无心失言,其中似有深意。”
荀峤听得此言,却是轻轻地摇了摇头:“丹阳尹素来心细,只是在此处……是否会太过执着于字眼?”
“这遣使朝觐一事由来马虎不得,辽西王归化汉室多年,岂会挑选疏漏之辈担此大任?”慕容临不疾不徐地反驳道,“大宁此前忙于内政,除封赏外,未曾向辽西派出过使者,更不曾有过什么命令。他所谓的‘复命’,复的又是何人之命?”
这番话令荀峤一时也是悟到了几分关窍:“依照丹阳尹的推测,他这句话若并非是疏漏,便是为了提醒陛下,另有他人以朝廷的名义——或是索性以他自己的名义——向辽西派出过使者?”
慕容临微微颔首。
能够如此僭越行事之人,不须提点,便可知道是何人。
而谢长缨心中却是在想明白此中的曲折后,蓦地一阵凛然森寒——再进一步说来,辽西王这所谓的“复命”,复的又是什么样的命令?此前中原虽变故频仍,辽西段氏真正参与其中的却是屈指可数,再除却时日久远的那些,余下的便只有……
段氏部左贤王于东归途中失踪,晋阳失去后方盟友,就此陷落。
那么,诱使左贤王东归并在途中伏击的,究竟是哪一方、或是哪几方的人?
谢长缨环顾一番此时西堂中一众君臣的神色,终究是不曾贸然开口。
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既然她猜得到,那么听说过晋阳陷落始末的朝臣亦是不难猜到。他们对此缄口不言,便已是做出了取舍。当此之时,实无必要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平白受人牵制。
卫琰于黼座之上沉吟不语,而陈定澜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此言有理。若是如此,则辽西王或许对大宁的确有几分诚意,众卿以为,使者所言的‘共抗伪朝’,有几分可行?”
赵雍上前一步,拱手长揖:“太子殿下,中宫殿下,如今北疆反抗伪朝的势力相继落败,大宁所能联络的,也唯有幽、平二州的辽西王,与退避至雍、凉二州的西平公。两地均是山高路远通信不便,如今辽西王竟主动遣使而来磋商此事,臣以为未尝不可仔细商议。届时若能有辽西王在北牵制伪朝兵力,大宁也便有了发展军备的喘息之机。”
“右仆射所言甚是。如今大宁正……处于非常之时,”荀峤顿了顿,终究没有直言王肃名讳,“若再有北方胡虏时刻窥伺,则社稷将危。纵然辽西王此言并非诚心,届时将其遣使南下的消息散播出去,伪朝与周边诸胡也自会对他们设防,大宁仍可借机喘息,何乐而不为?”
慕容临亦是颔首,简略地应道:“辽西王的力量并不算弱,不可轻易放弃了这等机遇。”
见得这几人意见相合,西堂中余下的几名臣子也是纷纷应和。谢长缨不愿在此刻为人瞩目,便也信口扯了几句赞同之言,囫囵地将他们应付过去。
“众卿的意思,孤明白了。”待得堂中众臣均已言明态度,卫琰方才颔首称是,又道,“此事孤会禀明父皇,再遣鸿胪卿与之详谈对敌之策,届时,也请众卿不吝献策,务必——助大宁渡过难关。”
众臣听得此言,皆是叩首而拜,口中赞道:“太子殿下贤明。”
陈定澜亦是略微侧首,颇为温和地向卫琰笑了笑,复又例行向众臣训诂几句,便结束了这场西堂议事。
待得谢长缨混在众人之间走出西堂时,台城中风声已歇,唯有蜂蝶在遍地的落花之间逡巡。方才西堂中的发现令她多少有些在意,故而她索性婉拒了几名相熟之人的同行邀约,绕开三三两两的众臣,循着神兽门前的御道独自向宫外走去。
只是她尚未走出多远,便已听得后方有人不紧不慢地踱步而来,含笑道:“谢校尉何不稍待片刻?”
“……见过丹阳尹,”谢长缨心下无奈,却也不好在此处违了礼法,唯有回身长揖,如常微笑。
“我此前早已说过,不必如此客套。”
“……慕容先生。”谢长缨叹了一口气,复又低声戏谑道,“看来今日丹阳郡城的公务并不繁忙,慕容先生竟还有闲情逸致与晚辈饶舌。”
“耽误不了多少时候。”慕容临亦是笑了笑,不紧不慢地与谢长缨同行着,片刻后却忽地压低了声音,笃定地开口,“谢公子心有不平。”
谢长缨也只是淡淡地一挑眉,神色之中并无太多讶异:“慕容先生说笑了,与辽西段氏合作抗敌乃是利国利民之事,晚辈不敢不平。不仅晚辈不敢,此事来日传到荆州,他也不敢。”
“哦?这世上竟也会有谢公子‘不敢’之事?”慕容临再次含笑追问,“是‘不敢’,还是‘暂且不敢’?”
谢长缨轻声一笑,语调中也带了几分快意:“慕容先生,看破不说破啊……”
“这位新任单于不够聪明,甚至连王肃也不如。只是他既已送上了门,朝廷总该物尽其用。”
“不错,他此前不过是族中的左温禺鞮王,论势力远不及左右贤王,倚靠阴谋纵然能暂且上位,却未必能坐得稳。”谢长缨低声笑道,“也不知他和王肃,谁会先行落败呢?”
“荆州那边局势不明,可不好办。”慕容临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复又随性一笑,“七月朝中将有一批官员致仕,故而在六月时便得先遴选出足以继任之人。届时我倒是可以借机推上一把,只是不知……我的那位好徒儿能不能抓得住这个机会呢?”
“致仕……?”谢长缨眸光一转,顷刻间已然明白了慕容临的计划,笑道,“只是此计若是成功,荆州与扬州之间,便该有一场交锋了——慕容先生有把握?”
“荀将军的治军手段素来可靠,射声营的将士们想必也不弱。”慕容临若有所思地看向了谢长缨,“只是不知,谢氏的部曲,又是如何呢?”
谢长缨暗暗地蹙了蹙眉,语调依旧不变:“慕容先生说笑了,谢氏如今门第衰落,我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射声校尉,可没有在这寸土寸金的秣陵招纳部曲的本领。”
“倒也不必急于一时。”
二人说话之间已行近朱明门,此刻便也颇为默契地扯开了话题,一面议论着秣陵的风土人情,一面依次出了朱明门与大司马门。及至来到朱雀街上之时,慕容临方才再次开口:
“不过秣陵固然寸土寸金,但这周边么……可未必。”
“哦?愿闻其详。”
“京口。”
“此地虽为秣陵与三吴的枢纽之地,却听闻自东越起便莽莽榛榛,贫瘠无人,唯有南渡流民——”谢长缨言及此处,语调蓦地一顿,眸光潋滟清亮,有如星辰乍起。
“除此之外,京口有东越铁瓮城堡垒旧迹,又有圌山雄峙江浒、扼锁大江。”慕容临了然地微笑颔首,说罢,他略微顿了片刻,笑意更甚,“铁瓮城如今应是无人之地,至于圌山左近么……谢公子若是对那里有兴趣,我倒是可为你开个良心的价位。”
谢长缨略有些讶异地愣怔了片刻,而后亦是在曛暖的暮春和风之中拊掌笑道:“慕容先生果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啊……”
而那熏风一拂,便惊动街边屋舍的檐角铜铃鼓荡出清脆悦耳的玎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