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织宁几乎日日去练武场看谢易,皇后训她行事不矜,她说是去看望皇兄,合情合理。
直到温识昀婚期将近,她才没了借口。
温识昀大婚那晚,太后恐赵姝柔哭闹,特意派人守在殿外。
温织宁同她说话,两人难得和气。
赵姝柔盯着她,许久低声道:“温织宁,你怎么同你二哥生的一点都不像。”
她眼里分明含着泪,却又笑起来,如天边纸鸢般破碎飘零。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见他了。”
温织宁情愿赵姝柔朝着自己张牙舞爪,而不是落寞地为一段无望的感情落泪。
两人坐到夜深,交心似的说了很多话,赵姝柔似乎看出她有心上人,祝她如愿以偿。
而她,也将在来年开春远嫁和亲。
太后同她说,皇族姻亲,感情最是无用。
温织宁为赵姝柔伤心,也忍不住自危,可除了谢易,她谁也不想嫁。
谢易天资聪颖,又实在肯吃苦,温识昀颇欣赏他,两人时常过招,相谈甚欢。
燕山狩猎在即,两人甚至相约争个头筹。
温织宁闻言双眼放光,“谢易你可一定要赢啊,赢了的人可以随意选一只猎物带回的,我想要兔子!”
温识昀冷哼,“我年年给你带少了?”
温织宁露出俏皮的笑,“今年……不一样嘛。”
谢易也对她笑,“是不一样。”
一月后燕山狩猎,谢易果然不负温织宁所望夺魁,他箭法极准,百发百中,尤其那只一箭穿喉的鹰,得清仁帝大赞。
人群中忽有人感慨:“谢家六郎这箭法,丝毫不输谢长风当年啊……”
身边人急忙拉住他,他猛地回过神,惊觉失语,面露惶恐。
众人皆知,谢长风是清仁帝心中一根刺。
清仁帝果然冷着脸拂袖而去。
谢长威看谢易的目光顷刻变得冷淡至极,他追上清仁帝的步伐,群臣也立刻簇拥而去。
人群散去,唯有谢易留在原地,他静静看着那只穿喉而亡的鹰,忽地笑了。
无人见他眼中凌厉,带着噬人的恨意。
谢易第二日去寻温织宁,带着她心心念念的兔子。
温织宁如他意料之中般欢喜,大眼睛弯成月牙,冲他笑的天真无邪。
谢易心口猛地刺痛,几乎不敢看她的眼睛。
若她知道一切,还会这样对他笑么?
他低声道:“嘉平公主,曲州山匪横行,我自请随你二哥一同去剿匪,大概要不少时日。”
温织宁面露担忧,却也明白谢易是心有大志之人,不会溺于校场的一时风光,他总会从校场一步步走出去,越走越远。
他曾说自己要守护之人,需得他站在更高处,方可力所能及。
温织宁很明白他的心意。
谢易出京那一日,温织宁偷偷去送他,她昨日特意去相国寺求了平安符,给他保平安。
温织宁突然想起往事,笑道:“五年前你离京,我也给了你一枚平安符,还记得吗?”
谢易声音突然有些晦涩,“它被保存的很好。”
温织宁满意的点头,又认真道:“谢易,不要受伤,我等你回来。”
目送谢易与温识昀出了城,温织宁便与二皇嫂高玥折返,昨日她们在大相国寺偶遇,各自为心上人祈福。
两人同行一路无话,即将分别时,高玥突然问道,“嘉平公主,你的生辰可是在十一月?”
温织宁摇头,“不啊,我生辰在十二月。”
高玥颔首致谢,便默然离去,清冷面容叫人瞧不出情绪,背影却无端透出几分落寞。
温织宁将兔子养的很好,谢易不在的日子却格外漫长,她每天掰着手指数日子,盼他早日平安回来。
数到第三十一日时,曲州终于传来消息,山匪尽数剿灭,启程在即。
抵京那日,温织宁飞奔去宫门口,竟发现谢易受了伤。
剿匪时遇险,谢易替温识昀挡了一刀,伤势极重,在曲州休养了半月才得以启程。
温织宁心疼地直落泪,忙让人去传御医。
谢易说无大碍,又问她这些时日过得好不好,饭进的香不香。
温织宁眼眶通红,轻声道:“谢易,我真的好想你啊。”
清仁帝恩赐谢易留在宫中养伤,他住的偏殿与温织宁的云芜宫甚远,可温织宁还是日日去看他,带着兔子一起。
温织宁给这兔子取名阿晴,因为它是在一个晴天来到她的身边。
正如五年前,谢易也是在一个晴天出现。
她觉得这名字很有寓意,抱着兔子叫个没完,声音清脆又雀跃。
只要与谢易相关的,她都难掩欢喜。
谢易的目光忽地空茫,有一瞬失神。
他没法告诉她,他们并非是在那个晴日初见,而他也不是谢易。
他乃谢长风之子,谢澜。
十八年他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熬到如今,全因一个恨字。
真正的谢易早已故去,他自幼体弱,十六岁一场风寒竟险些要了他命。
可他抑郁成疾,终究没能熬过十七岁末。
他曾在月色下祈求,她不要忘记了自己。
临了前一刻,他看着眼前日后将代替自己进京的人,只求他带去一句话。
“你同嘉平公主说,别回头了。”
他从来不敢与她并肩,只能跟在她身后。
可是,嘉平公主,别回头了,他再也没办法再站在她身后。
梅苑雪夜初见那晚,他将这句话转达,不知真相的姑娘眉眼带笑,依然回头张望。
谢易喉咙干涩,声音喑哑,问她:“织宁,若我骗了你,你会恨我吗?”
温织宁歪着头思考半晌,很认真道:“你这么好,我可舍不得,最多气三天,不过……你要是偷偷有了别的姑娘,那我肯定不和你见面了!”
说完又神色不安地追问,“谢易,你会吗?”
谢易摸摸她的头,说不会,温织宁便立即笑起来,一脸高兴说我就知道你不会。
不谙世事的姑娘连恨字都不会说,再生气也只是说不想和他见面。
谢易心里裂开一道缝,温织宁的泪和笑都灌进去,他方知,爱比恨更痛。
这段时日,温识昀也常来看望谢易,眉间总有愧疚。
他曾听清仁帝说起谢长威义城舍命救主一事,如今他与谢易,恰似二人当年。
谢易听他说这话时目光霎时锐利深邃,恨意闪过,又是一如既往的温和端方。
可他看对上温识昀真挚的目光,又忽地晦涩,若义城一战没有变故,他父亲会是真正的谢将军,他能真正成为谢澜。
那时若能得温识昀一句知己之称,他必定也真心相待,赴汤蹈火。
可惜,可惜……
因在剿匪中立下大功,又忠心护主,温识昀举荐他为副将,众人的神色便也谄媚起来。
恰巧到中秋佳节,清仁帝在宫中设宴,谢长威年年受邀,这次破例带了谢易。
宴席过后众人在华清殿外看烟火,温织宁挤到谢易身旁,说要与他一起看,要许愿。
谢易笑着说好,烟花绽放时温织宁立即双手合十,紧闭双眼,虔诚又认真。
谢易问她许了什么,她笑眯眯道:“谢易,我希望你永远开心,永远……”
她踮起脚凑到他身边,一字一句道:“永远在我身边。”
谢易想此生他也不会忘记这一幕,红裙墨发的温织宁笑意盈盈,比漫天烟火还耀眼,和他说永远。
可是,他却难以启齿一个好字。
他不会开心,也没法在她身边。永远。
满城烟花尽放时,赵姝柔偷偷看向温识昀,他正微微侧耳听高玥说话,露出几分淡笑。
她心中像有什么东西瞬间没了,不再沉甸甸,只剩空落落。
她曾经热烈难掩的爱意,如烟花绚烂一场,最终消弭在无边夜色中。
回府后,谢长威找谢易谈话。
他早便察觉谢易的异常,特意提起孟州,又说他幼时瘦弱内敛,看着不像会去学武。
谢易微微一笑,只说从前体弱故而以习武强身健体,而人,也总是要变的。
谢长威的目光陡然锐利,问他母亲是否说了什么。
谢易神色怅然,“母亲喜静,从不曾与我多说话。”
谢长威点点头,似乎放心了些,他仔细打量谢易,觉得他眉眼有些像自己,可有时又恍惚从他身上看见谢长风的影子。
一直以来,谢易的身世都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中,不然他也不会默许母亲将他丢在孟州不闻不问这么多年。
谈完话出门时,谢长威忽而叹息道:“这些年为父也有苦衷,你别怪我。”
“您多虑,我怎会责怪自己的父亲。”
谢易说罢离开,步子又急又冲,第一次失了往日的沉稳端方。
他赶回院中,难以忍耐地作呕。
只要想到谢长威那张脸,想到那些事,他的心便凶猛地翻腾起来,滚动着汹涌的恨意。
义城兵败案,谢长威一场筹谋,他是救援有功,谢长风却落得个弃城而逃,身败名裂。
该死的人享尽荣华,不该死的人却含冤而亡,埋骨他乡。
这世间怎会有如此的黑白颠倒。
但以他一人之力对抗皇恩浩荡的谢长威,宛如蜉蝣撼树,天方夜谭。
所以他得走向高处,立下功劳,一个能让皇上重查此事的功劳。
十月边关大乱,敌军来势汹汹,谢长威和高将军抵挡不利,已经连失两座城池,另外几员大将又不在京中,虽已赶去支援,但路途遥远,只怕二位将军撑不到那时。
朝中一时竟无人可用。
谢易毫不犹豫请求前往,他愿以身为饵,为救援拖延时间。
清仁帝颇感意外,又深感欣慰,赞他不愧为谢长威之子,总能救国于水火之中。
温织宁得到消息匆匆赶来送他,可大军整装出发,她的话飘散在风中,无人回应。
她说,“谢易,我等你回来娶我。”
十一月赵姝柔出嫁,她终于等来及笄之日,却早没了从前的欢喜。
温织宁目送迎亲队伍出皇城,心中很是难过,山高水远,她们怕是很难再见。
她心中忽感空落,身边人都接连离开。
一直沉默的高玥忽而道:“原来十一月初六,是赵郡主的生辰。”
那日烟花下,温识昀曾望向赵姝柔,短短一瞬,仿佛是她的错觉。
他一直瞒的很好,唯一的疏忽,是那被朱笔圈住的十一月初六。
赵姝柔的及笄之日,亦是,出嫁之日。
原来从始至终,并非是她一人的痴念,明知无望的人也动了心。
四月底,边关终于传来捷报,大获全胜,归期在即。
谢易擅用谋略,与敌军周旋,为救援拖延时间,成功将他们逼出关外,一时成为京中美谈,称他是少年英雄。
清仁帝在清和殿设接风宴,温织宁早早来了,见到谢易那一刻,她潸然泪下。
她哽咽着,“谢易,你瘦了好多。”
谢易从怀中掏出一柄玉如意,色泽鲜润,小巧精致,由他亲自制作。
在无数困顿无眠的长夜里,他将白玉雕刻,反复打磨,像是剔除自己心中所有晦暗,将唯一一点纯白献上。
那日马球场外,她也送给他一柄玉如意,祝他如愿以偿。
如今,他也祝她万事如意。
温织宁惊喜万分,捧着它爱不释手,直说喜欢极了。
谢易看着她通红的眼眶,心底生出无尽的悲哀。
此刻他几乎要分不清,这是死去的谢易无法言说的剖白,还是活着的谢澜机关算尽的筹谋。
抑或,是他内心深处隐秘不堪言说的渴求。
若故事就结束在这里,若他不是谢澜。
可是,织宁,纵我再爱你,也只能到这里。
直到温识昀婚期将近,她才没了借口。
温识昀大婚那晚,太后恐赵姝柔哭闹,特意派人守在殿外。
温织宁同她说话,两人难得和气。
赵姝柔盯着她,许久低声道:“温织宁,你怎么同你二哥生的一点都不像。”
她眼里分明含着泪,却又笑起来,如天边纸鸢般破碎飘零。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见他了。”
温织宁情愿赵姝柔朝着自己张牙舞爪,而不是落寞地为一段无望的感情落泪。
两人坐到夜深,交心似的说了很多话,赵姝柔似乎看出她有心上人,祝她如愿以偿。
而她,也将在来年开春远嫁和亲。
太后同她说,皇族姻亲,感情最是无用。
温织宁为赵姝柔伤心,也忍不住自危,可除了谢易,她谁也不想嫁。
谢易天资聪颖,又实在肯吃苦,温识昀颇欣赏他,两人时常过招,相谈甚欢。
燕山狩猎在即,两人甚至相约争个头筹。
温织宁闻言双眼放光,“谢易你可一定要赢啊,赢了的人可以随意选一只猎物带回的,我想要兔子!”
温识昀冷哼,“我年年给你带少了?”
温织宁露出俏皮的笑,“今年……不一样嘛。”
谢易也对她笑,“是不一样。”
一月后燕山狩猎,谢易果然不负温织宁所望夺魁,他箭法极准,百发百中,尤其那只一箭穿喉的鹰,得清仁帝大赞。
人群中忽有人感慨:“谢家六郎这箭法,丝毫不输谢长风当年啊……”
身边人急忙拉住他,他猛地回过神,惊觉失语,面露惶恐。
众人皆知,谢长风是清仁帝心中一根刺。
清仁帝果然冷着脸拂袖而去。
谢长威看谢易的目光顷刻变得冷淡至极,他追上清仁帝的步伐,群臣也立刻簇拥而去。
人群散去,唯有谢易留在原地,他静静看着那只穿喉而亡的鹰,忽地笑了。
无人见他眼中凌厉,带着噬人的恨意。
谢易第二日去寻温织宁,带着她心心念念的兔子。
温织宁如他意料之中般欢喜,大眼睛弯成月牙,冲他笑的天真无邪。
谢易心口猛地刺痛,几乎不敢看她的眼睛。
若她知道一切,还会这样对他笑么?
他低声道:“嘉平公主,曲州山匪横行,我自请随你二哥一同去剿匪,大概要不少时日。”
温织宁面露担忧,却也明白谢易是心有大志之人,不会溺于校场的一时风光,他总会从校场一步步走出去,越走越远。
他曾说自己要守护之人,需得他站在更高处,方可力所能及。
温织宁很明白他的心意。
谢易出京那一日,温织宁偷偷去送他,她昨日特意去相国寺求了平安符,给他保平安。
温织宁突然想起往事,笑道:“五年前你离京,我也给了你一枚平安符,还记得吗?”
谢易声音突然有些晦涩,“它被保存的很好。”
温织宁满意的点头,又认真道:“谢易,不要受伤,我等你回来。”
目送谢易与温识昀出了城,温织宁便与二皇嫂高玥折返,昨日她们在大相国寺偶遇,各自为心上人祈福。
两人同行一路无话,即将分别时,高玥突然问道,“嘉平公主,你的生辰可是在十一月?”
温织宁摇头,“不啊,我生辰在十二月。”
高玥颔首致谢,便默然离去,清冷面容叫人瞧不出情绪,背影却无端透出几分落寞。
温织宁将兔子养的很好,谢易不在的日子却格外漫长,她每天掰着手指数日子,盼他早日平安回来。
数到第三十一日时,曲州终于传来消息,山匪尽数剿灭,启程在即。
抵京那日,温织宁飞奔去宫门口,竟发现谢易受了伤。
剿匪时遇险,谢易替温识昀挡了一刀,伤势极重,在曲州休养了半月才得以启程。
温织宁心疼地直落泪,忙让人去传御医。
谢易说无大碍,又问她这些时日过得好不好,饭进的香不香。
温织宁眼眶通红,轻声道:“谢易,我真的好想你啊。”
清仁帝恩赐谢易留在宫中养伤,他住的偏殿与温织宁的云芜宫甚远,可温织宁还是日日去看他,带着兔子一起。
温织宁给这兔子取名阿晴,因为它是在一个晴天来到她的身边。
正如五年前,谢易也是在一个晴天出现。
她觉得这名字很有寓意,抱着兔子叫个没完,声音清脆又雀跃。
只要与谢易相关的,她都难掩欢喜。
谢易的目光忽地空茫,有一瞬失神。
他没法告诉她,他们并非是在那个晴日初见,而他也不是谢易。
他乃谢长风之子,谢澜。
十八年他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熬到如今,全因一个恨字。
真正的谢易早已故去,他自幼体弱,十六岁一场风寒竟险些要了他命。
可他抑郁成疾,终究没能熬过十七岁末。
他曾在月色下祈求,她不要忘记了自己。
临了前一刻,他看着眼前日后将代替自己进京的人,只求他带去一句话。
“你同嘉平公主说,别回头了。”
他从来不敢与她并肩,只能跟在她身后。
可是,嘉平公主,别回头了,他再也没办法再站在她身后。
梅苑雪夜初见那晚,他将这句话转达,不知真相的姑娘眉眼带笑,依然回头张望。
谢易喉咙干涩,声音喑哑,问她:“织宁,若我骗了你,你会恨我吗?”
温织宁歪着头思考半晌,很认真道:“你这么好,我可舍不得,最多气三天,不过……你要是偷偷有了别的姑娘,那我肯定不和你见面了!”
说完又神色不安地追问,“谢易,你会吗?”
谢易摸摸她的头,说不会,温织宁便立即笑起来,一脸高兴说我就知道你不会。
不谙世事的姑娘连恨字都不会说,再生气也只是说不想和他见面。
谢易心里裂开一道缝,温织宁的泪和笑都灌进去,他方知,爱比恨更痛。
这段时日,温识昀也常来看望谢易,眉间总有愧疚。
他曾听清仁帝说起谢长威义城舍命救主一事,如今他与谢易,恰似二人当年。
谢易听他说这话时目光霎时锐利深邃,恨意闪过,又是一如既往的温和端方。
可他看对上温识昀真挚的目光,又忽地晦涩,若义城一战没有变故,他父亲会是真正的谢将军,他能真正成为谢澜。
那时若能得温识昀一句知己之称,他必定也真心相待,赴汤蹈火。
可惜,可惜……
因在剿匪中立下大功,又忠心护主,温识昀举荐他为副将,众人的神色便也谄媚起来。
恰巧到中秋佳节,清仁帝在宫中设宴,谢长威年年受邀,这次破例带了谢易。
宴席过后众人在华清殿外看烟火,温织宁挤到谢易身旁,说要与他一起看,要许愿。
谢易笑着说好,烟花绽放时温织宁立即双手合十,紧闭双眼,虔诚又认真。
谢易问她许了什么,她笑眯眯道:“谢易,我希望你永远开心,永远……”
她踮起脚凑到他身边,一字一句道:“永远在我身边。”
谢易想此生他也不会忘记这一幕,红裙墨发的温织宁笑意盈盈,比漫天烟火还耀眼,和他说永远。
可是,他却难以启齿一个好字。
他不会开心,也没法在她身边。永远。
满城烟花尽放时,赵姝柔偷偷看向温识昀,他正微微侧耳听高玥说话,露出几分淡笑。
她心中像有什么东西瞬间没了,不再沉甸甸,只剩空落落。
她曾经热烈难掩的爱意,如烟花绚烂一场,最终消弭在无边夜色中。
回府后,谢长威找谢易谈话。
他早便察觉谢易的异常,特意提起孟州,又说他幼时瘦弱内敛,看着不像会去学武。
谢易微微一笑,只说从前体弱故而以习武强身健体,而人,也总是要变的。
谢长威的目光陡然锐利,问他母亲是否说了什么。
谢易神色怅然,“母亲喜静,从不曾与我多说话。”
谢长威点点头,似乎放心了些,他仔细打量谢易,觉得他眉眼有些像自己,可有时又恍惚从他身上看见谢长风的影子。
一直以来,谢易的身世都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中,不然他也不会默许母亲将他丢在孟州不闻不问这么多年。
谈完话出门时,谢长威忽而叹息道:“这些年为父也有苦衷,你别怪我。”
“您多虑,我怎会责怪自己的父亲。”
谢易说罢离开,步子又急又冲,第一次失了往日的沉稳端方。
他赶回院中,难以忍耐地作呕。
只要想到谢长威那张脸,想到那些事,他的心便凶猛地翻腾起来,滚动着汹涌的恨意。
义城兵败案,谢长威一场筹谋,他是救援有功,谢长风却落得个弃城而逃,身败名裂。
该死的人享尽荣华,不该死的人却含冤而亡,埋骨他乡。
这世间怎会有如此的黑白颠倒。
但以他一人之力对抗皇恩浩荡的谢长威,宛如蜉蝣撼树,天方夜谭。
所以他得走向高处,立下功劳,一个能让皇上重查此事的功劳。
十月边关大乱,敌军来势汹汹,谢长威和高将军抵挡不利,已经连失两座城池,另外几员大将又不在京中,虽已赶去支援,但路途遥远,只怕二位将军撑不到那时。
朝中一时竟无人可用。
谢易毫不犹豫请求前往,他愿以身为饵,为救援拖延时间。
清仁帝颇感意外,又深感欣慰,赞他不愧为谢长威之子,总能救国于水火之中。
温织宁得到消息匆匆赶来送他,可大军整装出发,她的话飘散在风中,无人回应。
她说,“谢易,我等你回来娶我。”
十一月赵姝柔出嫁,她终于等来及笄之日,却早没了从前的欢喜。
温织宁目送迎亲队伍出皇城,心中很是难过,山高水远,她们怕是很难再见。
她心中忽感空落,身边人都接连离开。
一直沉默的高玥忽而道:“原来十一月初六,是赵郡主的生辰。”
那日烟花下,温识昀曾望向赵姝柔,短短一瞬,仿佛是她的错觉。
他一直瞒的很好,唯一的疏忽,是那被朱笔圈住的十一月初六。
赵姝柔的及笄之日,亦是,出嫁之日。
原来从始至终,并非是她一人的痴念,明知无望的人也动了心。
四月底,边关终于传来捷报,大获全胜,归期在即。
谢易擅用谋略,与敌军周旋,为救援拖延时间,成功将他们逼出关外,一时成为京中美谈,称他是少年英雄。
清仁帝在清和殿设接风宴,温织宁早早来了,见到谢易那一刻,她潸然泪下。
她哽咽着,“谢易,你瘦了好多。”
谢易从怀中掏出一柄玉如意,色泽鲜润,小巧精致,由他亲自制作。
在无数困顿无眠的长夜里,他将白玉雕刻,反复打磨,像是剔除自己心中所有晦暗,将唯一一点纯白献上。
那日马球场外,她也送给他一柄玉如意,祝他如愿以偿。
如今,他也祝她万事如意。
温织宁惊喜万分,捧着它爱不释手,直说喜欢极了。
谢易看着她通红的眼眶,心底生出无尽的悲哀。
此刻他几乎要分不清,这是死去的谢易无法言说的剖白,还是活着的谢澜机关算尽的筹谋。
抑或,是他内心深处隐秘不堪言说的渴求。
若故事就结束在这里,若他不是谢澜。
可是,织宁,纵我再爱你,也只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