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们离开后,沈云桥将那香囊翻开细看,确实是自己当初赠送给陆时骞的那个。
陆时骞从小便桀骜难驯,有一次他在外面与人斗殴,得罪的那家人亲自上门来讨要说法,侯府对此理亏,陆时骞当着所有人的面狠狠挨了一顿家法,伤痛半月都起不来床,寒冬里不幸感染风寒,还发起了高烧。
沈云桥便从普陀寺替他求了一道平安符,与香囊缝在一起让他贴身佩戴,希望能保佑他健朗平安。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竟还留着这个东西。
沈云桥拿着香囊的那只手就像被针扎着似的,望着绣面上磨损的痕迹,一时无法描述此刻的心情,看这程度他多半是常年佩戴在身上,一个平平无奇的香囊而已,弄坏了丢了便是,他还大费周章找个绣娘逼人家重新修补。
拿着这香囊,她觉得胸口有些发闷,陆时骞那种人不会对任何人留有情面,又岂会好好留着她送的东西 。
……
随着几乎震耳欲聋响彻京城的炮竹声,新年到了。
安定侯府这个年过得比往年热闹了许多,赶巧正月里又遇上老夫人的寿辰,府上一直欢庆不断,院子里搭的戏台子要一直从初一唱到十五。
年前宫中对陆时骞的处置一直搁置不闻,还是安定侯亲自进宫面见了皇帝,不知商量了什么,陛下最终许了他一个刑部左侍郎的闲职。
在京城中有了官职,便不用再返回边关镇守,杨氏和老夫人为此松了一口气,陆时骞却没表现出来有多高兴,还是整日往军营跑,不是练兵便是巡查,直到被老夫人严厉批评了一顿,才肯留在府里安生过个年。
“原来京城过年是这般繁华热闹,我还是第一次得见。”胡贺从院里抓了一把梅花枝,进了书房向陆时骞行了个礼,准备将梅花插到书桌上的花瓶里。
陆时骞看着他的举动,没有制止,只是沉了语气:“军中的将士都放了假,不能跟亲人团聚的也都一起结伴出去放松喝酒了,你怎么还在这里?”
“自从我被调到将军身边,哪一年我们不是一起过年的。”胡贺用剪子修剪了下梅花的花枝,有模有样地插进瓶子里。
以往在军营里遇上逢年过节,兄弟们无法和家人团聚,便会升一团篝火,众人围在一起相聚喝酒畅谈,是为数不多肆意潇洒的时光。
陆时骞在军营从微末小卒做起,跟将士们关系混得十分融洽,平日里行事大方豪迈,可自打来到京城后,胡贺观察他似乎变得越发的沉默寡言,想来也是因为那位少夫人的缘故。
胡贺不清楚他到底心里是个什么想法,长兄之妻不可欺,到底只是他一个人在为情自苦罢了。
“听府里的小丫头说,侯夫人为了替世子消灾祈福,今年特意包下了一整条街的花灯,我刚刚过来的时候路过前院,好些个嬷嬷丫鬟都围在一起做灯,那手艺瞧着比外面专门做灯的老师傅都要好。”
胡贺怕他无聊,有意想勾勾他的兴趣。
“以前每年元宵节母亲都会亲手替兄长做祈福用的灯笼。”陆时骞随口说了一句。
胡贺有些疑惑,想了想好像也正常。
别人家过年图一个热闹快乐,而安定侯府总共就两个儿子,各有不幸,这些年侯爷夫人怕是没一日放下过愁容,亲手做灯便能寄托他们祈福的愿望。
“那将军呢?元宵节会跟着侯夫人他们一起去城里看灯吗?”胡贺问道。
陆时骞脸色变了一下,似乎是想起一些不好的东西,不愿多说这件事,只道:“你很闲吗?”
胡贺便说:“这大过年的,属下不用当值,自然是闲着的。”
此时院外的丫鬟们提着花灯走进来,在走廊和屋檐下四处布置,绚丽的花灯将院子照得明亮,跟冷寂的书房形成鲜明的对比。
约莫是杨氏吩咐来的,也想让他沾沾喜气,祈福的灯挂在外面看着也热闹一些。
陆时骞不悦地皱起眉,不知在想些什么,突然说道:“你是不是将我交代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我让你找的绣娘,她拿走我的东西足足有一个月了。”
胡贺被训得一愣,随后才想起来请罪:“这确实是属下粗心了,一时忘了去寻那绣娘。”
此时正逢新年,想必绣坊早已关门歇业,绣娘们也各自回乡和亲人团圆了。
胡贺神情为难地望着陆时骞,希望能缓和一些时日。不料陆时骞嗓音低沉,无情地命令道:“东西拿不回来,你也不必回来了。”
怎会如此。
胡贺沉默一刻,还是愁眉苦脸出去了。
将唯一聒噪之人打发出去,陆时骞在书房坐了一会儿,外面无休止的爆竹声依旧十分嘈杂,已经许久没感受过这种烟火气的热闹,跟战鼓鸣金的恢弘场面截然不同,恍惚间,五载岁月似梦般不真切。
侯府里外布置一新,外面四处都是欢声笑语,只有他这里一片凄凉。
陆时骞自嘲地笑笑,起身的身形顿了顿,突然很想走出去看一看这些年府里的变化。走在庭院中耳边眼里都是热闹,还有时不时腾空炸响的烟花,丫鬟仆妇难得清闲地挤在一起玩牌,磕了一地瓜子,还有些散坐着吃喝说笑。
嘈杂中又带着别有一番过年的滋味。
走了一路,待耳边突然安静下来陆时骞才发现自己走到了清澜院。
为何又走到这里来了?
清澜院跟侯府别处不同,喧嚣和吵闹也不属于这里,此时虽然也是灯火通明,但看起来冷清极了。沈云桥素来喜静,身边的下人平时也很少话,陆时夷和她同住,两个习惯独处的人作伴,待在一起或许反而有种别样的宁静。
“世子现在在做什么?”陆时骞问院子里的小厮。
小厮扭头看一眼,哦了声,回道:“正在陪少夫人一起做灯呢。”
陆时骞眸光微顿,没允许小厮去通禀,而后独自走了进去。
庭中不知何时支起几条长桌,周围悬挂的花灯亮如白昼,桌上铺满了做灯用的竹篾和轻纱布帛,沈云桥亲自坐在桌子前裁剪红纱,心灵手巧地做出了一盏漂亮的莲花灯,上面的观音像是亲手画上去的。
多好的祈福祝愿。
陆时夷坐在轮椅上看着,看她认真地做花灯,看她用心地一笔一划,做完后她举着灯问他好不好看,两人相视一笑,画面太过于温情和谐。
琴瑟和鸣的夫妻,本该便是这样。
陆时骞的面色有些难看,一双漆黑如墨的眸子被花灯映照出一对璧人的身影,紧紧盯着庭中毫无察觉的两人。
早前迎接圣旨得知要回京之时,他便设想过很多种跟沈云桥重逢的场景。或许是强行克制住自己的心意,在人前以叔嫂相称,又或者是彻底划清界限,不再心存任何幻想,却没想到会在回京中途意外碰上沈云桥,从山贼刀下救回她一命,仓促到他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迎接重逢后的第一次相见。
但好像沈云桥口口声声说的不舍和愧疚,只停留在京城之外的那些夜晚,自她入城后,一改先前的行径判若两人。
她说舍便舍了,毫不留恋。
陆时骞眉头紧蹙着,垂在身侧的手掌攥紧,面上强装的冷静终于有了一丝裂痕。
陆时骞从小便桀骜难驯,有一次他在外面与人斗殴,得罪的那家人亲自上门来讨要说法,侯府对此理亏,陆时骞当着所有人的面狠狠挨了一顿家法,伤痛半月都起不来床,寒冬里不幸感染风寒,还发起了高烧。
沈云桥便从普陀寺替他求了一道平安符,与香囊缝在一起让他贴身佩戴,希望能保佑他健朗平安。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竟还留着这个东西。
沈云桥拿着香囊的那只手就像被针扎着似的,望着绣面上磨损的痕迹,一时无法描述此刻的心情,看这程度他多半是常年佩戴在身上,一个平平无奇的香囊而已,弄坏了丢了便是,他还大费周章找个绣娘逼人家重新修补。
拿着这香囊,她觉得胸口有些发闷,陆时骞那种人不会对任何人留有情面,又岂会好好留着她送的东西 。
……
随着几乎震耳欲聋响彻京城的炮竹声,新年到了。
安定侯府这个年过得比往年热闹了许多,赶巧正月里又遇上老夫人的寿辰,府上一直欢庆不断,院子里搭的戏台子要一直从初一唱到十五。
年前宫中对陆时骞的处置一直搁置不闻,还是安定侯亲自进宫面见了皇帝,不知商量了什么,陛下最终许了他一个刑部左侍郎的闲职。
在京城中有了官职,便不用再返回边关镇守,杨氏和老夫人为此松了一口气,陆时骞却没表现出来有多高兴,还是整日往军营跑,不是练兵便是巡查,直到被老夫人严厉批评了一顿,才肯留在府里安生过个年。
“原来京城过年是这般繁华热闹,我还是第一次得见。”胡贺从院里抓了一把梅花枝,进了书房向陆时骞行了个礼,准备将梅花插到书桌上的花瓶里。
陆时骞看着他的举动,没有制止,只是沉了语气:“军中的将士都放了假,不能跟亲人团聚的也都一起结伴出去放松喝酒了,你怎么还在这里?”
“自从我被调到将军身边,哪一年我们不是一起过年的。”胡贺用剪子修剪了下梅花的花枝,有模有样地插进瓶子里。
以往在军营里遇上逢年过节,兄弟们无法和家人团聚,便会升一团篝火,众人围在一起相聚喝酒畅谈,是为数不多肆意潇洒的时光。
陆时骞在军营从微末小卒做起,跟将士们关系混得十分融洽,平日里行事大方豪迈,可自打来到京城后,胡贺观察他似乎变得越发的沉默寡言,想来也是因为那位少夫人的缘故。
胡贺不清楚他到底心里是个什么想法,长兄之妻不可欺,到底只是他一个人在为情自苦罢了。
“听府里的小丫头说,侯夫人为了替世子消灾祈福,今年特意包下了一整条街的花灯,我刚刚过来的时候路过前院,好些个嬷嬷丫鬟都围在一起做灯,那手艺瞧着比外面专门做灯的老师傅都要好。”
胡贺怕他无聊,有意想勾勾他的兴趣。
“以前每年元宵节母亲都会亲手替兄长做祈福用的灯笼。”陆时骞随口说了一句。
胡贺有些疑惑,想了想好像也正常。
别人家过年图一个热闹快乐,而安定侯府总共就两个儿子,各有不幸,这些年侯爷夫人怕是没一日放下过愁容,亲手做灯便能寄托他们祈福的愿望。
“那将军呢?元宵节会跟着侯夫人他们一起去城里看灯吗?”胡贺问道。
陆时骞脸色变了一下,似乎是想起一些不好的东西,不愿多说这件事,只道:“你很闲吗?”
胡贺便说:“这大过年的,属下不用当值,自然是闲着的。”
此时院外的丫鬟们提着花灯走进来,在走廊和屋檐下四处布置,绚丽的花灯将院子照得明亮,跟冷寂的书房形成鲜明的对比。
约莫是杨氏吩咐来的,也想让他沾沾喜气,祈福的灯挂在外面看着也热闹一些。
陆时骞不悦地皱起眉,不知在想些什么,突然说道:“你是不是将我交代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我让你找的绣娘,她拿走我的东西足足有一个月了。”
胡贺被训得一愣,随后才想起来请罪:“这确实是属下粗心了,一时忘了去寻那绣娘。”
此时正逢新年,想必绣坊早已关门歇业,绣娘们也各自回乡和亲人团圆了。
胡贺神情为难地望着陆时骞,希望能缓和一些时日。不料陆时骞嗓音低沉,无情地命令道:“东西拿不回来,你也不必回来了。”
怎会如此。
胡贺沉默一刻,还是愁眉苦脸出去了。
将唯一聒噪之人打发出去,陆时骞在书房坐了一会儿,外面无休止的爆竹声依旧十分嘈杂,已经许久没感受过这种烟火气的热闹,跟战鼓鸣金的恢弘场面截然不同,恍惚间,五载岁月似梦般不真切。
侯府里外布置一新,外面四处都是欢声笑语,只有他这里一片凄凉。
陆时骞自嘲地笑笑,起身的身形顿了顿,突然很想走出去看一看这些年府里的变化。走在庭院中耳边眼里都是热闹,还有时不时腾空炸响的烟花,丫鬟仆妇难得清闲地挤在一起玩牌,磕了一地瓜子,还有些散坐着吃喝说笑。
嘈杂中又带着别有一番过年的滋味。
走了一路,待耳边突然安静下来陆时骞才发现自己走到了清澜院。
为何又走到这里来了?
清澜院跟侯府别处不同,喧嚣和吵闹也不属于这里,此时虽然也是灯火通明,但看起来冷清极了。沈云桥素来喜静,身边的下人平时也很少话,陆时夷和她同住,两个习惯独处的人作伴,待在一起或许反而有种别样的宁静。
“世子现在在做什么?”陆时骞问院子里的小厮。
小厮扭头看一眼,哦了声,回道:“正在陪少夫人一起做灯呢。”
陆时骞眸光微顿,没允许小厮去通禀,而后独自走了进去。
庭中不知何时支起几条长桌,周围悬挂的花灯亮如白昼,桌上铺满了做灯用的竹篾和轻纱布帛,沈云桥亲自坐在桌子前裁剪红纱,心灵手巧地做出了一盏漂亮的莲花灯,上面的观音像是亲手画上去的。
多好的祈福祝愿。
陆时夷坐在轮椅上看着,看她认真地做花灯,看她用心地一笔一划,做完后她举着灯问他好不好看,两人相视一笑,画面太过于温情和谐。
琴瑟和鸣的夫妻,本该便是这样。
陆时骞的面色有些难看,一双漆黑如墨的眸子被花灯映照出一对璧人的身影,紧紧盯着庭中毫无察觉的两人。
早前迎接圣旨得知要回京之时,他便设想过很多种跟沈云桥重逢的场景。或许是强行克制住自己的心意,在人前以叔嫂相称,又或者是彻底划清界限,不再心存任何幻想,却没想到会在回京中途意外碰上沈云桥,从山贼刀下救回她一命,仓促到他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迎接重逢后的第一次相见。
但好像沈云桥口口声声说的不舍和愧疚,只停留在京城之外的那些夜晚,自她入城后,一改先前的行径判若两人。
她说舍便舍了,毫不留恋。
陆时骞眉头紧蹙着,垂在身侧的手掌攥紧,面上强装的冷静终于有了一丝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