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来了吗?”
悬日西沉,清昼坐立难安,一看到禾玉便忍不住站了起来,她提起舞裙,满眼期待。
“快了。”禾云笑了,“您可都备好了?我估摸着就是一刻钟的功夫了。”
清昼连忙点头,耳尖面颊飞霞点点,“都好了的。姐姐们快看我的妆有没有花了?好不好看?”
“你若不好看,还有谁能好看?”禾云轻轻巧巧地把她的碎发撩起,“不要怕,妆容衣裳都很好。”
清昼深吸一口气,曼步走回偌大屏风后。
这屏风由檀木制成,上刻精美花样,正中央为一个圆形,却并没有填充锦缎,而是封上宣纸。薄薄的上好宣纸蒙着一层光,照出屏后人姣好的侧颜。
“见过大人。”不知过了多久,耳畔终于传来通报声,烂熟于心的琵琶管弦声响起,清昼挽起唇,提腕起舞。
隔着一层宣纸,清昼看不到对面人的疲惫与不耐烦,她嘴角带着期待的羞涩笑意,舞蹈动作舒缓自然。
姜道之眉头微拧,手指无意识地揉着太阳穴,眼睛半阖着,也不知能不能看清眼前为他而跳的舞蹈。
直到听到水滴破空的声响,姜道之睁眼。
屏风正中的宣纸有两层,里外各一,而清昼穿了水袖裙,亦舞亦挥毫,以长袖沾取墨水,于宣纸上书写文字。
粉白渐变的身影闪出,少女巧笑倩兮,身如蝶轻,眼眸灵动婉转,侧身俯仰,墨色上宣纸。
姜道之第一次亲眼见以舞作画,心生新奇,微微坐直身子。
轻飘飘的几个动作之后,“平安”二字跃然纸上,四周还有点点绯红花瓣。清昼轻喘着气,袖上墨色未干,她深深拜下,“清昼无能,聊作此舞博大人一笑,祝大人生辰吉祥,平安喜乐。”
“……你跳得极好,起来罢。”没有太久的迟疑,姜道之起身上前,单手轻扶清昼。
清昼抿嘴笑,随后浅浅欠身,看向两旁含笑而立的女使。
女使们看到清昼的眼神便齐步走来,将屏风正中的宣纸一推,轴转面换,最里层的“喜乐”二字也浮现,映入眼帘。
“府中姐姐们常说大人不爱笑,我就想着得找个新奇法子逗您乐一乐才好。可是大人是谁了,多么见多识广,我不算聪明,也不知道用舞写字算不算新奇,若是不好,日后清昼再改……”
说话间,少女的目光大胆地落在姜道之身上,满是真诚,她太过认真,反而让姜道之愣神,但也只是愣了一瞬。
“……甚好。”他缓缓笑了起来,“我很喜欢。”
看到对方笑了,清昼也放了心,一双凤眼月牙弯弯,灿若星辰。
姜道之鬼使神差地用手指抚上她的侧脸,清昼一呆,下一秒,他指腹的乌墨让她红了脸,“……大人见笑,请容清昼更衣。”
“去罢。”姜道之失笑,挥了挥手,“换好衣裳,一起用膳。”
“嗯!”清昼提裙转身,裙角在石阶上飞扬,如同波浪被风吹起。
姜道之看着她的背影,突然莞尔。
姜道之不是铺张浪费的性格,正堂的饭摆上来也没到权贵的奢侈标准,不过是鲜笋蒸鹅、蜜炙鸩子、东坡豆腐等十几个常吃菜品,而姜道之面前额外配上碗长寿面便罢了。
“大人,为何今日不见您的同僚为您祝寿?”清昼觉得府上太过安静,不由得出声问道。
“今年不是整寿,在家里随意热闹热闹便好,不必大张旗鼓,反倒劳民伤财。”姜道之温和道,“半月前我得了一块羊脂玉,色泽不错,便送到了鸣金坊给你打了只簪子,今日刚好送来了,你看看可还喜欢。”
他话音刚落,便有女使捧来酸枝木并蒂莲纹匣子,清昼在姜道之肯定的目光中轻轻打开,眼睛一亮。
眼前的长簪由赤金打造,簪身上雕刻了繁密精细的四季花纹,花蕊处统一描上了银边,而簪头是一块莹润透亮的羊脂白玉,不掺任何杂色。
“大人,这个会不会太贵重了,您不是担心劳民伤财么……”清昼有些紧张地看向他,教坊舞姬的发饰多是丝带绢花,她从未用过这种名贵的首饰。
姜道之起身,亲自为她簪上,“既是给你的,多少都不算贵重。匠人们为这只簪子费心颇多,若你不好好戴着,那才叫劳民伤财。”
“……是,清昼多谢大人。”闻得此言,仿佛给自己吃了颗定心丸,清昼接下。
说到底,她也只是十五岁的孩子,对漂亮精美的首饰就是有着向往与喜爱,得了姜道之的准话,清昼便欢天喜地收下,几乎是日日佩戴。
今儿是金玉簪配大红襦裙,明儿是金玉簪搭翡色褙子,鲜亮又大气。
“她很喜欢?”姜道之听着禾玉的叙述,面上没什么表情,“回头再让鸣金坊多打一副头面来罢。”
“属下明白。”禾玉手脚利落地为他佩戴金革带。
姜道之面上冷淡,“天渐渐热了,府中人受不住便取冰,不用顾忌。”
“大人放心。”禾玉抿唇一笑。
本朝制度沿袭前朝,五更三点入殿。
宫道漫长,暖色灯笼在风中飘闪,伴着零零碎碎的交谈声。
“如今二王已满十二岁,婚期不过三年,官家也该立太子了。”脚步声中,一苍老声音响起。
“官家不过而立之年,何须这么急?”有一声音反对。
“大王今年十三岁,四王也有七岁,都是懂事的年纪了,若不早早定下正统,未来或有野心亦未可知。”苍老声音淡定。
“二王乃是皇后所出的嫡子,何惧野心?”
“大王只年长二王一岁,行事却稳妥得多,官家贤明,立贤未尝不可。”
“国朝以礼治国,少卿这话可是质疑嫡长?”
“…………”
“立嗣大事,官家自有决断。你我外官,还是不要说三道四的好。”不知过了多久,听了满耳朵嫡嫡嫡长长长的姜道之忍不住皱眉。
本代皇帝终究太过仁慈,上一代的严苛刑法在本朝就没实行过一次,前朝文官横行风气怕是又要起来。
文官话语权太重对自己未来很是不利。
“姜侍郎连妻室都没有,自然不知立嗣的重要性。且看古今中外,多少兄弟阋墙之祸都是由不明嗣位而起?”
闻得对方冷笑,姜道之暗暗白眼,不再多说。
不久,众臣入殿。
本朝名为大周,开国不过五十年,如今是第三任皇帝陆昶当政。
如今的官家于上一代的“夺嫡之争”里不显山不露水,是其他兄弟斗死斗残后自然而然登基的。他出身不显,脾性温和,当了皇帝也不变,推行节俭之术,十年未曾改。
陆昶属于稳步前行的掌舵手,每一步每一子都下得慢而稳。他广开言路,礼遇百官,名声是出了名的好,而托了他的福,本朝言官也是出了名的“蛮横敢言”。
“二王年幼,朕欲待他成亲后再加太子位,众卿以为有何不妥?”
皇帝头戴玄色长脚幞头,着帝王常服,眉眼之间一派疏朗大气,说话也是不急不缓。
“官家,二王乃皇后娘娘所出,是为嫡长子,又已十二岁,正是立太子的时候啊。”紫袍老人语重心长,恭敬拜下。
“杜卿请起。”皇帝有些头痛,但依旧是好脾气道:“朕只是觉得二王年纪小,待他年满十五成婚,行事更为稳妥之后再议罢。”
不等杜尚书再说话,他又道:“河南水患朕甚心忧,如今怎样,可有卿家知道?”
姜道之并不管水患一事,但待皇帝话音落他便主动出列,上前一步。
“臣姜道之禀官家——”
他声音清朗,在皇帝耳中远比杜尚书好听。
“臣年少时曾在河南居住,认一少年为义兄,如今兄长任河南省归德府永城县县令,感天灾伤民,常与臣飞鸽传书……”
水患之事祸及百姓,在此时终归要比立嗣重要,朝中大臣也纷纷转移了注意力,专心讨论赈灾一事。
…………
清昼今日起晚了些,醒来时已日上三竿。
“姑娘今儿怎么这样困?起身好晚。”禾云手持素绢团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
“昨日看了会儿话本,一时忘了时间。”清昼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禾云莞尔,“那您赶快坐正些,今日给姑娘梳云鬟好不好?禾玉去了鸣金坊拿新花钿,这时辰也快回来了。”
清昼一听要梳新发式眼睛便亮了,连忙坐定。禾云笑着走近,用梳篦仔细蘸了桂花油,不紧不慢地梳发。
云鬟刚盘上第三股,禾玉便走进了房门,眼底尤有不虞。
禾云只顾着手中的头发,一时未曾注意,倒是一贯直心思的清昼起了疑问,“禾玉姐姐怎么了?感觉不太高兴的样子。”
禾玉叹气,“从鸣金坊回来的路上碰到了明国公的世子爷,真是晦气。”
“明国公?欺负大人的那一家?”清昼眉尖微蹙,“他家世子爷干什么了?”
“还是老一套,纵马上街,利鞭开道,撞翻了不少百姓的小摊,没有道歉便也算了,可偏偏连那几两银子也不出。最后还是我和出门逛街的姑娘们平摊着,好歹补了百姓的亏。”
“明国公府竟如此嚣张?!”清昼听完亦动了气,“姐姐说是老一套,那他就这么做过不止一次,官家谏官都不管吗?”
“还不是先帝的缘故。”禾玉说到这儿放轻了声音,“先帝盛宠明国公家的姑娘,明国公家自然有数不清的特权,明小公爷手上惯用的长鞭便是先帝赏赐的,一般人谁敢拦?官家碍于孝道也只能训斥,不能真的重罚。”
清昼心中对明国公府的厌恶更盛,“人做天看,这样的人迟早遭报应!若我能作为,定要砍了那群作威作福的东西!”
禾玉听到这话嘴角一翘,她不动声色地换了个话题。
“姑娘可千万别气着自己,这趟出门我也看到不少新鲜东西,看这个。”禾玉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个木偶,清昼好奇地接过,“这个木偶有何不同之处吗?”
“当然有,看好了——”禾玉笑了笑,轻轻一按木偶胸口处的机关,木偶便手舞足蹈起来,动作滑稽,也是有趣。
清昼马上转移了注意力,心神放到了木偶身上。
…………
悬日西沉,清昼坐立难安,一看到禾玉便忍不住站了起来,她提起舞裙,满眼期待。
“快了。”禾云笑了,“您可都备好了?我估摸着就是一刻钟的功夫了。”
清昼连忙点头,耳尖面颊飞霞点点,“都好了的。姐姐们快看我的妆有没有花了?好不好看?”
“你若不好看,还有谁能好看?”禾云轻轻巧巧地把她的碎发撩起,“不要怕,妆容衣裳都很好。”
清昼深吸一口气,曼步走回偌大屏风后。
这屏风由檀木制成,上刻精美花样,正中央为一个圆形,却并没有填充锦缎,而是封上宣纸。薄薄的上好宣纸蒙着一层光,照出屏后人姣好的侧颜。
“见过大人。”不知过了多久,耳畔终于传来通报声,烂熟于心的琵琶管弦声响起,清昼挽起唇,提腕起舞。
隔着一层宣纸,清昼看不到对面人的疲惫与不耐烦,她嘴角带着期待的羞涩笑意,舞蹈动作舒缓自然。
姜道之眉头微拧,手指无意识地揉着太阳穴,眼睛半阖着,也不知能不能看清眼前为他而跳的舞蹈。
直到听到水滴破空的声响,姜道之睁眼。
屏风正中的宣纸有两层,里外各一,而清昼穿了水袖裙,亦舞亦挥毫,以长袖沾取墨水,于宣纸上书写文字。
粉白渐变的身影闪出,少女巧笑倩兮,身如蝶轻,眼眸灵动婉转,侧身俯仰,墨色上宣纸。
姜道之第一次亲眼见以舞作画,心生新奇,微微坐直身子。
轻飘飘的几个动作之后,“平安”二字跃然纸上,四周还有点点绯红花瓣。清昼轻喘着气,袖上墨色未干,她深深拜下,“清昼无能,聊作此舞博大人一笑,祝大人生辰吉祥,平安喜乐。”
“……你跳得极好,起来罢。”没有太久的迟疑,姜道之起身上前,单手轻扶清昼。
清昼抿嘴笑,随后浅浅欠身,看向两旁含笑而立的女使。
女使们看到清昼的眼神便齐步走来,将屏风正中的宣纸一推,轴转面换,最里层的“喜乐”二字也浮现,映入眼帘。
“府中姐姐们常说大人不爱笑,我就想着得找个新奇法子逗您乐一乐才好。可是大人是谁了,多么见多识广,我不算聪明,也不知道用舞写字算不算新奇,若是不好,日后清昼再改……”
说话间,少女的目光大胆地落在姜道之身上,满是真诚,她太过认真,反而让姜道之愣神,但也只是愣了一瞬。
“……甚好。”他缓缓笑了起来,“我很喜欢。”
看到对方笑了,清昼也放了心,一双凤眼月牙弯弯,灿若星辰。
姜道之鬼使神差地用手指抚上她的侧脸,清昼一呆,下一秒,他指腹的乌墨让她红了脸,“……大人见笑,请容清昼更衣。”
“去罢。”姜道之失笑,挥了挥手,“换好衣裳,一起用膳。”
“嗯!”清昼提裙转身,裙角在石阶上飞扬,如同波浪被风吹起。
姜道之看着她的背影,突然莞尔。
姜道之不是铺张浪费的性格,正堂的饭摆上来也没到权贵的奢侈标准,不过是鲜笋蒸鹅、蜜炙鸩子、东坡豆腐等十几个常吃菜品,而姜道之面前额外配上碗长寿面便罢了。
“大人,为何今日不见您的同僚为您祝寿?”清昼觉得府上太过安静,不由得出声问道。
“今年不是整寿,在家里随意热闹热闹便好,不必大张旗鼓,反倒劳民伤财。”姜道之温和道,“半月前我得了一块羊脂玉,色泽不错,便送到了鸣金坊给你打了只簪子,今日刚好送来了,你看看可还喜欢。”
他话音刚落,便有女使捧来酸枝木并蒂莲纹匣子,清昼在姜道之肯定的目光中轻轻打开,眼睛一亮。
眼前的长簪由赤金打造,簪身上雕刻了繁密精细的四季花纹,花蕊处统一描上了银边,而簪头是一块莹润透亮的羊脂白玉,不掺任何杂色。
“大人,这个会不会太贵重了,您不是担心劳民伤财么……”清昼有些紧张地看向他,教坊舞姬的发饰多是丝带绢花,她从未用过这种名贵的首饰。
姜道之起身,亲自为她簪上,“既是给你的,多少都不算贵重。匠人们为这只簪子费心颇多,若你不好好戴着,那才叫劳民伤财。”
“……是,清昼多谢大人。”闻得此言,仿佛给自己吃了颗定心丸,清昼接下。
说到底,她也只是十五岁的孩子,对漂亮精美的首饰就是有着向往与喜爱,得了姜道之的准话,清昼便欢天喜地收下,几乎是日日佩戴。
今儿是金玉簪配大红襦裙,明儿是金玉簪搭翡色褙子,鲜亮又大气。
“她很喜欢?”姜道之听着禾玉的叙述,面上没什么表情,“回头再让鸣金坊多打一副头面来罢。”
“属下明白。”禾玉手脚利落地为他佩戴金革带。
姜道之面上冷淡,“天渐渐热了,府中人受不住便取冰,不用顾忌。”
“大人放心。”禾玉抿唇一笑。
本朝制度沿袭前朝,五更三点入殿。
宫道漫长,暖色灯笼在风中飘闪,伴着零零碎碎的交谈声。
“如今二王已满十二岁,婚期不过三年,官家也该立太子了。”脚步声中,一苍老声音响起。
“官家不过而立之年,何须这么急?”有一声音反对。
“大王今年十三岁,四王也有七岁,都是懂事的年纪了,若不早早定下正统,未来或有野心亦未可知。”苍老声音淡定。
“二王乃是皇后所出的嫡子,何惧野心?”
“大王只年长二王一岁,行事却稳妥得多,官家贤明,立贤未尝不可。”
“国朝以礼治国,少卿这话可是质疑嫡长?”
“…………”
“立嗣大事,官家自有决断。你我外官,还是不要说三道四的好。”不知过了多久,听了满耳朵嫡嫡嫡长长长的姜道之忍不住皱眉。
本代皇帝终究太过仁慈,上一代的严苛刑法在本朝就没实行过一次,前朝文官横行风气怕是又要起来。
文官话语权太重对自己未来很是不利。
“姜侍郎连妻室都没有,自然不知立嗣的重要性。且看古今中外,多少兄弟阋墙之祸都是由不明嗣位而起?”
闻得对方冷笑,姜道之暗暗白眼,不再多说。
不久,众臣入殿。
本朝名为大周,开国不过五十年,如今是第三任皇帝陆昶当政。
如今的官家于上一代的“夺嫡之争”里不显山不露水,是其他兄弟斗死斗残后自然而然登基的。他出身不显,脾性温和,当了皇帝也不变,推行节俭之术,十年未曾改。
陆昶属于稳步前行的掌舵手,每一步每一子都下得慢而稳。他广开言路,礼遇百官,名声是出了名的好,而托了他的福,本朝言官也是出了名的“蛮横敢言”。
“二王年幼,朕欲待他成亲后再加太子位,众卿以为有何不妥?”
皇帝头戴玄色长脚幞头,着帝王常服,眉眼之间一派疏朗大气,说话也是不急不缓。
“官家,二王乃皇后娘娘所出,是为嫡长子,又已十二岁,正是立太子的时候啊。”紫袍老人语重心长,恭敬拜下。
“杜卿请起。”皇帝有些头痛,但依旧是好脾气道:“朕只是觉得二王年纪小,待他年满十五成婚,行事更为稳妥之后再议罢。”
不等杜尚书再说话,他又道:“河南水患朕甚心忧,如今怎样,可有卿家知道?”
姜道之并不管水患一事,但待皇帝话音落他便主动出列,上前一步。
“臣姜道之禀官家——”
他声音清朗,在皇帝耳中远比杜尚书好听。
“臣年少时曾在河南居住,认一少年为义兄,如今兄长任河南省归德府永城县县令,感天灾伤民,常与臣飞鸽传书……”
水患之事祸及百姓,在此时终归要比立嗣重要,朝中大臣也纷纷转移了注意力,专心讨论赈灾一事。
…………
清昼今日起晚了些,醒来时已日上三竿。
“姑娘今儿怎么这样困?起身好晚。”禾云手持素绢团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
“昨日看了会儿话本,一时忘了时间。”清昼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禾云莞尔,“那您赶快坐正些,今日给姑娘梳云鬟好不好?禾玉去了鸣金坊拿新花钿,这时辰也快回来了。”
清昼一听要梳新发式眼睛便亮了,连忙坐定。禾云笑着走近,用梳篦仔细蘸了桂花油,不紧不慢地梳发。
云鬟刚盘上第三股,禾玉便走进了房门,眼底尤有不虞。
禾云只顾着手中的头发,一时未曾注意,倒是一贯直心思的清昼起了疑问,“禾玉姐姐怎么了?感觉不太高兴的样子。”
禾玉叹气,“从鸣金坊回来的路上碰到了明国公的世子爷,真是晦气。”
“明国公?欺负大人的那一家?”清昼眉尖微蹙,“他家世子爷干什么了?”
“还是老一套,纵马上街,利鞭开道,撞翻了不少百姓的小摊,没有道歉便也算了,可偏偏连那几两银子也不出。最后还是我和出门逛街的姑娘们平摊着,好歹补了百姓的亏。”
“明国公府竟如此嚣张?!”清昼听完亦动了气,“姐姐说是老一套,那他就这么做过不止一次,官家谏官都不管吗?”
“还不是先帝的缘故。”禾玉说到这儿放轻了声音,“先帝盛宠明国公家的姑娘,明国公家自然有数不清的特权,明小公爷手上惯用的长鞭便是先帝赏赐的,一般人谁敢拦?官家碍于孝道也只能训斥,不能真的重罚。”
清昼心中对明国公府的厌恶更盛,“人做天看,这样的人迟早遭报应!若我能作为,定要砍了那群作威作福的东西!”
禾玉听到这话嘴角一翘,她不动声色地换了个话题。
“姑娘可千万别气着自己,这趟出门我也看到不少新鲜东西,看这个。”禾玉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个木偶,清昼好奇地接过,“这个木偶有何不同之处吗?”
“当然有,看好了——”禾玉笑了笑,轻轻一按木偶胸口处的机关,木偶便手舞足蹈起来,动作滑稽,也是有趣。
清昼马上转移了注意力,心神放到了木偶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