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守武功
李俶是一个不擅表露情绪的人,纵然这场反攻以官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终,他也依旧无悲无喜。好似眼下的成败,无非是这场平叛最终结局的过场,李唐王朝的命运并未真正从他的掌心中失去控制过一般。
这样的心态,的确能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现象的唐朝子民保持住最后的心安——至少不会完全绝望;但同时,也让对时局认识较为深刻的人们对他充满了心疼。
可是,李倓的死讯从京中传来时已全然不是这样——冷月看得很清楚,李俶哭了,哭得颇为伤心。
犹记当初,建宁王李倓多次向肃宗检举诋讦李辅国和张良娣二人的罪恶。为了自保,这二人自然不会放过李倓,故而也开始在肃宗面前诋毁他,还间接捎带上了李泌。
李辅国多次对肃宗说,建宁王恨不得自己做兵马大元帅,多次想要谋害广平王……大概是因为李倓一直以来都表现出太过在意李俶的安危,再联想他在自己面前多次检举李辅国和张良娣,肃宗反而感受到了李倓身上“过犹不及、欲盖弥彰”的味道。
果不其然,赶在这次李俶率军出征之际,肃宗竟然真的听信张良娣和李辅国的话,把李倓赐死了。这对李俶的打击,岂能用言语可尽数表达清楚?漫漫长夜,李俶孤寂的身影似被吞噬了一般,一点点萎缩在帐中漆黑的角落里。那一声声的哭泣似夹着血、混着恨,可他什么也不敢说,哪怕是在身边随他出生入死的将军,都不能同他们表露半分心迹,唯有那疼到骨子里的悲伤,捎带着他一向不愿意表现出来的柔情和胆怯,裹着血一并流淌了出来。
冷月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李俶——一如每一次那个最脆弱的自己。
当天夜里,李俶不能安眠,因为肃宗身边有这样的两个人,他感到一种空前的恐惧。
李泌一直在肃宗身边充当智囊,李倓被杀后,肃宗让他将消息传达给了李俶。手中紧握这一消息的李泌,恐惧感并不比李俶少多少,只是相对于悲痛欲绝的李俶而言,他尚可理智几分。
李俶委实睡不踏实,不得不翻身起来,捂着脸坐在床榻边上,连外围将自己层层围困的叛军都无暇去想,只考虑要不惜一切代价除掉张良娣和李辅国。
但是李泌制止了他,理由很简单,如果他忍下这件事,那对肃宗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认可,出于对自己做法的圆场,肃宗自然对李俶只会更加器重;可如果公开与肃宗对着干,肃宗身边这两个人就会顺水推舟,届时,只怕李俶会成为下一个李璘……
李俶红着眼睛听李泌分析了眼下最真实也最让人无奈的形式,将牙咬得咯吱响。但他又是那样一个克制的人,到底,还是吞下所有的涩与不甘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叛军仍旧在轮番进攻,作战的官军早已疲惫不堪。虽然马璘率军赶来得颇为及时,但退守香积寺的计划,早已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裴十一几次挣扎着要上战场,被冷月和苏文远厉声喝止——她总说自己在马上坐着,腿上的伤不影响挥刀飞盾,却几次想要站起来都不能实现。
马璘和冷月依旧配合得很好,他们派出精锐骑兵,将敌军主力紧紧吸引住,随后便带着他们在偌大的天地间兜着圈子。其余将士,则在李俶和郭子仪的率领下,向武功退去。
冷月和马璘终于在武功与大军会和。因为二人战斗力还是颇为强大,叛军的损失同样不小,故而暂时放弃了追赶。官军这才得片刻的休息时间。
反攻不成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畿,但是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李亨并没有对李俶有太多的苛责。
李泌一连几次上书李亨,提议改变反攻策略,先去攻打叛军防守不是十分严密的范阳,随后南下收复两京,不料都被急于摆脱“流亡朝廷”之名的李亨回绝。
与此同时,叛军加大了对睢阳城的围攻,哪怕之前被张巡打得溃不成军,仍旧执着地不肯放弃。安庆绪始终认为,只有将睢阳攻下,中原之地才算尽在掌握……
“这个叶护,他到底还来不来!奶奶的,放了咱们多少次鸽子了!”
安顿下来的官军临时来了个会议。
是啊,若非仆固怀恩张嘴骂这一句,大概人们都淡忘了这个回纥王子。李俶一听这话,不由得将眉头紧锁了起来——他从来没有忘记,唐朝和回纥之间,还有这一茬儿。
冷月则更是忘不了签订条约的那一天——唐朝既已如此屈辱,他们居然还要出尔反尔,莫非这种言语和字面上的欺侮,能让他们收获很大的快感吗?
“郭子仪,再以我的名义,给叶护书信一封,问他何时出兵。”
李俶将手指压在眉心处,闭着眼睛吩咐道。冷月在他的口气里,听出了太多的无奈和疲惫——李俶,瞬间苍老了……
出了议事厅,冷月的心情几乎于瞬间跌至低谷,令她意外的是,苏文远竟然在外面不远处等她。
“你,很在意反攻的成败?”
“是,很在意!”冷月不知苏文远为何有此一问,只与他对视了一眼,仍旧默默向前走着。
苏文远反身追过去,突然抓住了冷月的手:“为了他?”
“……嗯!”
“可……可……若他已经不在了呢?”
冷月许是猜到苏文远会这样说一般,似乎每一次她苦苦追寻孙芳洲,苏文远都会十分不自在。
“你这样,真不似男儿般坦荡……”冷月轻轻挣脱开他的手,兀自朝着营帐走去。苏文远默默看着冷月的背影,欲言又止,终是化作了一声长叹……
叶护收到了李俶的信,在军帐中抚掌大笑。他是真的忍不住要笑,因为李俶急眼了,说明唐朝真的快坚持不下去了。
虽然他一直想要看着唐朝对回纥示弱,但精通汉文化的他也知道,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再不发兵,回纥可就要被天下人看扁了。所以,接到信后的一个时辰内,叶护就集结了四千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唐朝开拔。
正所谓:“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如果说,先前的成败皆为序幕,那么回纥的加入,才真正将反攻的第一击推到了高潮,也将唐朝的百姓,带到了另一场水深火热中……
这样的心态,的确能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现象的唐朝子民保持住最后的心安——至少不会完全绝望;但同时,也让对时局认识较为深刻的人们对他充满了心疼。
可是,李倓的死讯从京中传来时已全然不是这样——冷月看得很清楚,李俶哭了,哭得颇为伤心。
犹记当初,建宁王李倓多次向肃宗检举诋讦李辅国和张良娣二人的罪恶。为了自保,这二人自然不会放过李倓,故而也开始在肃宗面前诋毁他,还间接捎带上了李泌。
李辅国多次对肃宗说,建宁王恨不得自己做兵马大元帅,多次想要谋害广平王……大概是因为李倓一直以来都表现出太过在意李俶的安危,再联想他在自己面前多次检举李辅国和张良娣,肃宗反而感受到了李倓身上“过犹不及、欲盖弥彰”的味道。
果不其然,赶在这次李俶率军出征之际,肃宗竟然真的听信张良娣和李辅国的话,把李倓赐死了。这对李俶的打击,岂能用言语可尽数表达清楚?漫漫长夜,李俶孤寂的身影似被吞噬了一般,一点点萎缩在帐中漆黑的角落里。那一声声的哭泣似夹着血、混着恨,可他什么也不敢说,哪怕是在身边随他出生入死的将军,都不能同他们表露半分心迹,唯有那疼到骨子里的悲伤,捎带着他一向不愿意表现出来的柔情和胆怯,裹着血一并流淌了出来。
冷月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李俶——一如每一次那个最脆弱的自己。
当天夜里,李俶不能安眠,因为肃宗身边有这样的两个人,他感到一种空前的恐惧。
李泌一直在肃宗身边充当智囊,李倓被杀后,肃宗让他将消息传达给了李俶。手中紧握这一消息的李泌,恐惧感并不比李俶少多少,只是相对于悲痛欲绝的李俶而言,他尚可理智几分。
李俶委实睡不踏实,不得不翻身起来,捂着脸坐在床榻边上,连外围将自己层层围困的叛军都无暇去想,只考虑要不惜一切代价除掉张良娣和李辅国。
但是李泌制止了他,理由很简单,如果他忍下这件事,那对肃宗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认可,出于对自己做法的圆场,肃宗自然对李俶只会更加器重;可如果公开与肃宗对着干,肃宗身边这两个人就会顺水推舟,届时,只怕李俶会成为下一个李璘……
李俶红着眼睛听李泌分析了眼下最真实也最让人无奈的形式,将牙咬得咯吱响。但他又是那样一个克制的人,到底,还是吞下所有的涩与不甘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叛军仍旧在轮番进攻,作战的官军早已疲惫不堪。虽然马璘率军赶来得颇为及时,但退守香积寺的计划,早已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裴十一几次挣扎着要上战场,被冷月和苏文远厉声喝止——她总说自己在马上坐着,腿上的伤不影响挥刀飞盾,却几次想要站起来都不能实现。
马璘和冷月依旧配合得很好,他们派出精锐骑兵,将敌军主力紧紧吸引住,随后便带着他们在偌大的天地间兜着圈子。其余将士,则在李俶和郭子仪的率领下,向武功退去。
冷月和马璘终于在武功与大军会和。因为二人战斗力还是颇为强大,叛军的损失同样不小,故而暂时放弃了追赶。官军这才得片刻的休息时间。
反攻不成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畿,但是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李亨并没有对李俶有太多的苛责。
李泌一连几次上书李亨,提议改变反攻策略,先去攻打叛军防守不是十分严密的范阳,随后南下收复两京,不料都被急于摆脱“流亡朝廷”之名的李亨回绝。
与此同时,叛军加大了对睢阳城的围攻,哪怕之前被张巡打得溃不成军,仍旧执着地不肯放弃。安庆绪始终认为,只有将睢阳攻下,中原之地才算尽在掌握……
“这个叶护,他到底还来不来!奶奶的,放了咱们多少次鸽子了!”
安顿下来的官军临时来了个会议。
是啊,若非仆固怀恩张嘴骂这一句,大概人们都淡忘了这个回纥王子。李俶一听这话,不由得将眉头紧锁了起来——他从来没有忘记,唐朝和回纥之间,还有这一茬儿。
冷月则更是忘不了签订条约的那一天——唐朝既已如此屈辱,他们居然还要出尔反尔,莫非这种言语和字面上的欺侮,能让他们收获很大的快感吗?
“郭子仪,再以我的名义,给叶护书信一封,问他何时出兵。”
李俶将手指压在眉心处,闭着眼睛吩咐道。冷月在他的口气里,听出了太多的无奈和疲惫——李俶,瞬间苍老了……
出了议事厅,冷月的心情几乎于瞬间跌至低谷,令她意外的是,苏文远竟然在外面不远处等她。
“你,很在意反攻的成败?”
“是,很在意!”冷月不知苏文远为何有此一问,只与他对视了一眼,仍旧默默向前走着。
苏文远反身追过去,突然抓住了冷月的手:“为了他?”
“……嗯!”
“可……可……若他已经不在了呢?”
冷月许是猜到苏文远会这样说一般,似乎每一次她苦苦追寻孙芳洲,苏文远都会十分不自在。
“你这样,真不似男儿般坦荡……”冷月轻轻挣脱开他的手,兀自朝着营帐走去。苏文远默默看着冷月的背影,欲言又止,终是化作了一声长叹……
叶护收到了李俶的信,在军帐中抚掌大笑。他是真的忍不住要笑,因为李俶急眼了,说明唐朝真的快坚持不下去了。
虽然他一直想要看着唐朝对回纥示弱,但精通汉文化的他也知道,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再不发兵,回纥可就要被天下人看扁了。所以,接到信后的一个时辰内,叶护就集结了四千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唐朝开拔。
正所谓:“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如果说,先前的成败皆为序幕,那么回纥的加入,才真正将反攻的第一击推到了高潮,也将唐朝的百姓,带到了另一场水深火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