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夫人先点了点头,而后想想,又觉得不妥,于是摇头说道:“听说郑先生学富五车,早年投身西域,阅历也不寻常,如能让他做顾儿的老师,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事了。可是,郑先生正在高家教授高永,我们如何再能请得到他呢?”
亦青回道:“母亲,我倒是有个办法,不知母亲能否同意?”
张太夫人说道:“你先将办法说出来,我们再好好斟酌。”
亦青说道:“母亲,你看是否可以这样,我们出资让郑先生办一个书馆,这样,无论是高永,还是顾儿,以及周边年少儿童也都可以解决入学授业的事了。”
张太夫人想了想,颇有顾虑地说道:“我们出资办个书馆,那当然好,只是不知郑先生、高先生是否乐意?”
亦青笑道:“只要母亲同意了我的办法,剩下的便让我来和他们二位慢慢商谈吧!”
张太夫人点头说道:“好!我答应了,你去和郑先生、高先生商谈去吧!”
听说要在这黟山脚下办个书馆,无论是高伦,还是郑闰都非常高兴,他二人均表示赞同。
郑闰笑道:“我是早有此意,只是没有能力兴办。这样,我可先要谢谢张太夫人和张夫人了。”
既然大家一拍即合,剩下的可就什么都好谈了。
高伦说道:“你早有此意,为什么不早说出来?今天张家出资为乡里兴办书馆,这是好事,既然是件好事,我高伦就不应该自甘人后,这建书馆所需的费用,我高伦也承担一半。”
亦青笑道:“高家是这黟山脚下的大户,你出资一半,我们也不推辞。”
高伦接着说道:“关于地点,我倒是认为,是不是就设在留上村?你家张顾年纪尚小,设在其它村寨,他上学可就多有不便了。”
亦青说道:“设在留上村固然是好,可高永上学怎么办呢?”
高伦说道:“高永已是大孩子了,可让他骑马上学。”
经过多次商量,最后决定,就依高伦所言,将书馆设在留上村。张太夫人亲自选择地点,书馆就建在张家后院,紧邻一块小池塘边的空地上。亦青带着郑闰看过书馆地址之后,郑闰满意地说道:“我从西域飘泊归来,能在这山峦秀美之地,主持一个书馆,已然欣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张太夫人、张夫人和高先生了,郑某一定倾注心血,尽心施教。”
张太夫人说道:“郑先生不用致谢,我们能请到郑先生这样一位饱学经书,阅历不凡的老师教授孩子,才是孩子的福气。”
亦青也说道:“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大家也不用太过于客气。”
很快,一座三间室的土房就在张家后院外的池塘边落成了,郑闰亲笔书写了“念域书馆”的木匾悬挂于书馆门楣。
开学那天,留上村好不热闹,周边乡村的乡绅纷纷前来祝贺。郑闰亲手在书馆门前种下两棵杏树,以效仿当年孔圣人的“杏坛”。
坐在书馆中,郑闰看着书馆里那七、八个入学的儿童,听着孩子们的诵读之声,郑闰心中感慨。他起身来到窗前,凝视着窗外的丽山秀水,不自觉地从怀中拿出一块美玉,在手中把玩良久。
郑闰心中默默念道:“不知冥冥中的这一番安排,是否预示着我真得会在这黟山脚下了此一生吗?”
亦青回到家中,想到郑闰亲笔书写的书馆名字,感觉这个名字奇怪,只是不能明白它的含义,心中暗想:“郑先生为什么要给这个书馆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亦青回道:“母亲,我倒是有个办法,不知母亲能否同意?”
张太夫人说道:“你先将办法说出来,我们再好好斟酌。”
亦青说道:“母亲,你看是否可以这样,我们出资让郑先生办一个书馆,这样,无论是高永,还是顾儿,以及周边年少儿童也都可以解决入学授业的事了。”
张太夫人想了想,颇有顾虑地说道:“我们出资办个书馆,那当然好,只是不知郑先生、高先生是否乐意?”
亦青笑道:“只要母亲同意了我的办法,剩下的便让我来和他们二位慢慢商谈吧!”
张太夫人点头说道:“好!我答应了,你去和郑先生、高先生商谈去吧!”
听说要在这黟山脚下办个书馆,无论是高伦,还是郑闰都非常高兴,他二人均表示赞同。
郑闰笑道:“我是早有此意,只是没有能力兴办。这样,我可先要谢谢张太夫人和张夫人了。”
既然大家一拍即合,剩下的可就什么都好谈了。
高伦说道:“你早有此意,为什么不早说出来?今天张家出资为乡里兴办书馆,这是好事,既然是件好事,我高伦就不应该自甘人后,这建书馆所需的费用,我高伦也承担一半。”
亦青笑道:“高家是这黟山脚下的大户,你出资一半,我们也不推辞。”
高伦接着说道:“关于地点,我倒是认为,是不是就设在留上村?你家张顾年纪尚小,设在其它村寨,他上学可就多有不便了。”
亦青说道:“设在留上村固然是好,可高永上学怎么办呢?”
高伦说道:“高永已是大孩子了,可让他骑马上学。”
经过多次商量,最后决定,就依高伦所言,将书馆设在留上村。张太夫人亲自选择地点,书馆就建在张家后院,紧邻一块小池塘边的空地上。亦青带着郑闰看过书馆地址之后,郑闰满意地说道:“我从西域飘泊归来,能在这山峦秀美之地,主持一个书馆,已然欣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张太夫人、张夫人和高先生了,郑某一定倾注心血,尽心施教。”
张太夫人说道:“郑先生不用致谢,我们能请到郑先生这样一位饱学经书,阅历不凡的老师教授孩子,才是孩子的福气。”
亦青也说道:“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大家也不用太过于客气。”
很快,一座三间室的土房就在张家后院外的池塘边落成了,郑闰亲笔书写了“念域书馆”的木匾悬挂于书馆门楣。
开学那天,留上村好不热闹,周边乡村的乡绅纷纷前来祝贺。郑闰亲手在书馆门前种下两棵杏树,以效仿当年孔圣人的“杏坛”。
坐在书馆中,郑闰看着书馆里那七、八个入学的儿童,听着孩子们的诵读之声,郑闰心中感慨。他起身来到窗前,凝视着窗外的丽山秀水,不自觉地从怀中拿出一块美玉,在手中把玩良久。
郑闰心中默默念道:“不知冥冥中的这一番安排,是否预示着我真得会在这黟山脚下了此一生吗?”
亦青回到家中,想到郑闰亲笔书写的书馆名字,感觉这个名字奇怪,只是不能明白它的含义,心中暗想:“郑先生为什么要给这个书馆起这样一个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