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三夫人率先回过神来,腾的一下起身扇了杨四夫人一巴掌:“没事儿?你管早产叫没事儿?你也是生养过的,这些个东西你又岂会不知?二嫂宽厚待人,若没有二嫂你能当了这正室夫人?”
杨四夫人被那一掌扇倒在地,捂着红了半边的脸颊怒目圆瞪的看着崔三夫人:“我当正室那是因为我怀了四爷的长子,更是因为四爷心中有我,与崔舒窈有什么关系。”
崔三夫人气急指着她的鼻子怒骂:“你个没良心的狗东西,昔年与四弟有婚约的可是琅琊王氏的姑娘,王姑娘是族长之女,模样生的极好,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针凿女工样样精通,内能管家外能经商,她的兄弟也争气不到二十便中了状元,如今不到三十便官至二品吏部侍郎,假以时日必能封侯拜相,你在看看你,你有什么资本和人家王姑娘比。萧氏祖训男子三十无子方可纳妾,却没说男子不能养外室,更没说外室子不能过继再入族谱,杨四夫人,你以为你能进萧府是凭你自己吗?”
杨四夫人正欲辩驳便见一个产婆满手鲜血的从里面跑了出来,扑通一声跪在老太爷与老夫人面前:“老太爷,老夫人,二夫人她难产了!”
难产!众人得知消息都愣住了,崔二夫人这已经是第四胎了怎么会难产?之前双生子都平平安安的,如今怎么会难产?
杨四夫人赶忙开口:“你这蠢妇,这种事儿还要出来询问吗?这种时候自然是保二姑娘了。”
老夫人一个茶盏砸到杨四夫人脚下,着急的对产婆吩咐:“尽全力保母女二人平安,若是,若有不测,便保二夫人。”
老夫人忘不了二儿子临行前的嘱托,更忘不了二儿子与二儿媳是如何夫妻情深,若是二儿媳出了意外她要如何同即将归家的儿子交待,更别说她是次女嫁的还是二儿媳的母族,二女婿还是二儿媳一母同胞的亲兄长,若是因此舍了二儿媳那也是舍了清河崔氏与她的二女儿。
产婆忙摆手:“不是的老夫人,老婆子在为二夫人接生时发现了一个丫鬟鬼鬼祟祟的,心下怀疑便告诉了二夫人身边侍奉的碧玉姑娘,碧玉姑娘和医女一番检查后才发现这个丫鬟往夫人的催产药里下了止血安胎的药粉。”
谢大夫人看了看那个丫鬟:“你是晚香院的巧心,你姐姐是九畹院的洒扫侍女袅袅。”
老夫人嗤笑:“这是姐妹二人里应外合了。”
谢大夫人摇了摇头:“母亲,九畹院的侍女袅袅前些日子中暑没了,二弟妹从自己的体己里拿了三十两银子给袅袅的家人。”
老夫人哦了一声:“这两个丫鬟我听说过,老二媳妇知道后内疚不已,不但给了她家里头银子还把这个巧心从粗使侍女提为了二等侍女。这便奇怪了,一个粗使侍女一个月才三百文,这三十两是她八年又四个月的月钱,她的妹妹又怎么会给老二媳妇下药呢?”
此话一出众人的目光看向了杨四夫人,杨四夫人扑通一声跪下:“母亲,儿媳冤枉,儿媳与二嫂无冤无仇又怎么会害她。”
崔三夫人冷笑:“人心隔肚皮,谁知你是怎么想的。”
杨四夫人辩解:“凡事都要讲究证据,三嫂有何证据证明是我害的二嫂?”
崔三夫人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小声骂了一声:“无耻”便回了自己的位子。
谢大夫人问巧心:“巧心,是何人指使你在二夫人的催产药里动手脚?这药是何人、何时、在何地给你的?若有半点隐瞒想想你的家人。”
巧心一脸倔强:“没有人指使,一切皆是奴婢一人所为,是奴婢自己恨二夫人,与旁人无关,家人,呵,奴婢唯一的家人前几日已经没了,大夫人也犯不着用家人来威胁奴婢。”
崔三夫人疑惑:“你是因为你姐姐没了才恨二夫人的?你姐姐非二夫人责罚而亡故,你为何会恨二夫人?”
巧心眼中含泪:“我们这些做粗使丫头的每个月就那么点儿银子,还要经过嬷嬷的克扣,酷暑里想喝碗绿豆汤都没有,好些人因此得了疰夏,嬷嬷也不给请大夫,不让吃药。”
谢大夫人无奈:“克扣你们姐妹的又不是二夫人,不给你们请大夫的也不是二夫人,你怎么……唉。”
攸宜上前淡淡的开口:“巧心,你可知二夫人为何会将崔嬷嬷支走?”
迎上巧心疑惑的眼神攸宜一笑:“二夫人知晓你们的不易,便叫崔嬷嬷去传话酷暑里的赏钱一半给银子,一半熬成绿豆汤,往后不管是银子还是绿豆汤都要自己去取。”
巧心震惊的抬头而后摇摇头:“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我又凭什么信你?”
攸宜看向巧心:“就凭我得了二夫人青眼被要过去伺候二姑娘。”攸宜无奈的叹了口气:“巧心,我为什么要骗你呢?”
巧心颓废的坐在地上,许久:“药是鸳鸯给我的。”
鸳鸯赶忙跪下:“老夫人明鉴,奴婢就是有千万个胆子也不敢去害二夫人啊!”
老夫人没有理会苦苦哀求的鸳鸯,饮了口茶抬眸:“老身来水榭之前便已经派人去查了,这不查不知道,这一查这真是令老身震惊啊,老身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见这么腌臜下作的手段。”
老夫人扫视着众人将目光停留在了杨四夫人身上:“把人都带进来吧。”
不过须臾就有两男三女被带了进来,一同进来的还有足以遮挡住三位夫人的屏风。
两个男的一老一少,像是祖孙,二人粗布麻衣身上还有股草药味儿。
一个身着黑白衣裙的妇人约莫三十左右,感觉像是个女巫。
另外两个是萧府的侍女,萧府侍女的衣着都有明确的划分,每个院子、每个品阶的侍女都有不同。
主院以橙黄色为主衣裙上绣着祥云,管事嬷嬷着琥珀,贴身侍女着橘红、一等侍女着橘黄、二等侍女着杏红、三等侍女着杏黄、粗使侍女着橙黄。
寒客院的侍女以青绿色为主衣裙上绣着梅,管事嬷嬷着官绿,贴身侍女着祖母绿,一等侍女着笋绿,二等侍女着葱绿,三等侍女着柳绿,粗使侍女着梅子青。
九畹院的侍女以蓝色为主衣裙上绣着兰,管事嬷嬷着宝蓝,贴身侍女景泰蓝,一等侍女着宝石蓝,二等侍女着晴山蓝,三等侍女着涧石蓝,粗使侍女着湖水蓝。
郁离院的侍女以紫色为主衣裙上绣着竹,管事嬷嬷着茄紫,贴身侍女着紫罗兰,一等侍女着豆蔻紫,二等侍女着罗兰紫,三等侍女着风信紫,粗使侍女着浅牵牛紫。
晚香院的侍女以粉红色为主衣裙上绣着菊,管事嬷嬷着长春,贴身侍女着杨妃,一等侍女着彤管,二等侍女着水红,三等侍女着桃夭,粗使侍女着盈盈。
贴身侍女若随主子出府时便要换上与主子同一色的衣裳,若侍女单独出府便要着本院的衣裳,拿着自己主子的牌子方才能自由出入。
看穿着一个是九畹院的一等侍女,另一个是晚香院二等侍女。
老夫人沉声:“把你们方才在主院里说的话都原原本本、一字不落的重复一遍。”
老者领着小儿弓着身子上前:“老太爷安康,老夫人安康,小人姓胡,是城中济安堂的大夫,这个是小人的孙子虎儿,三日前贵府的一位娘子曾到济安堂买止血、安胎的药材,还叫小人磨成粉,小人心下疑惑便多询问了一番。”
杨四夫人出言:“你怎知向你买药的是个娘子而不是姑娘?”
老者回话:“小人自五岁起便同祖父学医,如今已有六十余年,妇人与姑娘还是看得出来的,况且那位娘子之前就到济安堂买过安胎药,故而小人识得。”
杨四夫人继续发问:“你又怎知那人是萧府的人?这兰陵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大大小小的官员商人加一块儿也不少。”
老者一笑:“这位应当是府上的四夫人了吧,小人虽不识得布料但也能看出那位娘子的衣着非寻常人家,兰陵县用那种布料做衣裳的少之又少,那位娘子又买了那些药材,小人放心不下便叫虎儿悄悄跟着,虎儿一直跟着那位娘子进了萧府才离开,事后小人仔细琢磨,那娘子衣着体面且周身气度不凡,面容姣好十指纤细如玉,想来应是府上得脸的娘子。”
萧大爷看着小虎儿和蔼的问:“虎儿,你当真看到那个买药的娘子进了萧府?”
虎儿点点头:“回大爷,虎儿确实看到了,那位娘子还去客栈换了身衣裳。”
萧大爷便问:“虎儿,你可还记得那个娘子回萧府时穿着什么衣裳?”
虎儿点点头:“记得,那个娘子穿着粉红色的齐胸襦裙,头上带着一支鸽子蛋大小的珠钗。”
萧大爷拱手:“母亲,不如将门房的册子拿来,再将这几日出府的侍女都叫到跟前来让这个孩子认一认。”
老夫人身边的嬷嬷开口:“大爷,那日出府的只有晚香院的鸳鸯,客栈的伙计也看过画像证实了那人却是鸳鸯。”
老夫人吩咐:“王嬷嬷,今儿个二夫人生产,你从账房取一百两银子给他们爷孙,算是给二夫人和二姑娘祈福。”
王嬷嬷福身便带着那爷孙出去了。
杨四夫人被那一掌扇倒在地,捂着红了半边的脸颊怒目圆瞪的看着崔三夫人:“我当正室那是因为我怀了四爷的长子,更是因为四爷心中有我,与崔舒窈有什么关系。”
崔三夫人气急指着她的鼻子怒骂:“你个没良心的狗东西,昔年与四弟有婚约的可是琅琊王氏的姑娘,王姑娘是族长之女,模样生的极好,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针凿女工样样精通,内能管家外能经商,她的兄弟也争气不到二十便中了状元,如今不到三十便官至二品吏部侍郎,假以时日必能封侯拜相,你在看看你,你有什么资本和人家王姑娘比。萧氏祖训男子三十无子方可纳妾,却没说男子不能养外室,更没说外室子不能过继再入族谱,杨四夫人,你以为你能进萧府是凭你自己吗?”
杨四夫人正欲辩驳便见一个产婆满手鲜血的从里面跑了出来,扑通一声跪在老太爷与老夫人面前:“老太爷,老夫人,二夫人她难产了!”
难产!众人得知消息都愣住了,崔二夫人这已经是第四胎了怎么会难产?之前双生子都平平安安的,如今怎么会难产?
杨四夫人赶忙开口:“你这蠢妇,这种事儿还要出来询问吗?这种时候自然是保二姑娘了。”
老夫人一个茶盏砸到杨四夫人脚下,着急的对产婆吩咐:“尽全力保母女二人平安,若是,若有不测,便保二夫人。”
老夫人忘不了二儿子临行前的嘱托,更忘不了二儿子与二儿媳是如何夫妻情深,若是二儿媳出了意外她要如何同即将归家的儿子交待,更别说她是次女嫁的还是二儿媳的母族,二女婿还是二儿媳一母同胞的亲兄长,若是因此舍了二儿媳那也是舍了清河崔氏与她的二女儿。
产婆忙摆手:“不是的老夫人,老婆子在为二夫人接生时发现了一个丫鬟鬼鬼祟祟的,心下怀疑便告诉了二夫人身边侍奉的碧玉姑娘,碧玉姑娘和医女一番检查后才发现这个丫鬟往夫人的催产药里下了止血安胎的药粉。”
谢大夫人看了看那个丫鬟:“你是晚香院的巧心,你姐姐是九畹院的洒扫侍女袅袅。”
老夫人嗤笑:“这是姐妹二人里应外合了。”
谢大夫人摇了摇头:“母亲,九畹院的侍女袅袅前些日子中暑没了,二弟妹从自己的体己里拿了三十两银子给袅袅的家人。”
老夫人哦了一声:“这两个丫鬟我听说过,老二媳妇知道后内疚不已,不但给了她家里头银子还把这个巧心从粗使侍女提为了二等侍女。这便奇怪了,一个粗使侍女一个月才三百文,这三十两是她八年又四个月的月钱,她的妹妹又怎么会给老二媳妇下药呢?”
此话一出众人的目光看向了杨四夫人,杨四夫人扑通一声跪下:“母亲,儿媳冤枉,儿媳与二嫂无冤无仇又怎么会害她。”
崔三夫人冷笑:“人心隔肚皮,谁知你是怎么想的。”
杨四夫人辩解:“凡事都要讲究证据,三嫂有何证据证明是我害的二嫂?”
崔三夫人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小声骂了一声:“无耻”便回了自己的位子。
谢大夫人问巧心:“巧心,是何人指使你在二夫人的催产药里动手脚?这药是何人、何时、在何地给你的?若有半点隐瞒想想你的家人。”
巧心一脸倔强:“没有人指使,一切皆是奴婢一人所为,是奴婢自己恨二夫人,与旁人无关,家人,呵,奴婢唯一的家人前几日已经没了,大夫人也犯不着用家人来威胁奴婢。”
崔三夫人疑惑:“你是因为你姐姐没了才恨二夫人的?你姐姐非二夫人责罚而亡故,你为何会恨二夫人?”
巧心眼中含泪:“我们这些做粗使丫头的每个月就那么点儿银子,还要经过嬷嬷的克扣,酷暑里想喝碗绿豆汤都没有,好些人因此得了疰夏,嬷嬷也不给请大夫,不让吃药。”
谢大夫人无奈:“克扣你们姐妹的又不是二夫人,不给你们请大夫的也不是二夫人,你怎么……唉。”
攸宜上前淡淡的开口:“巧心,你可知二夫人为何会将崔嬷嬷支走?”
迎上巧心疑惑的眼神攸宜一笑:“二夫人知晓你们的不易,便叫崔嬷嬷去传话酷暑里的赏钱一半给银子,一半熬成绿豆汤,往后不管是银子还是绿豆汤都要自己去取。”
巧心震惊的抬头而后摇摇头:“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我又凭什么信你?”
攸宜看向巧心:“就凭我得了二夫人青眼被要过去伺候二姑娘。”攸宜无奈的叹了口气:“巧心,我为什么要骗你呢?”
巧心颓废的坐在地上,许久:“药是鸳鸯给我的。”
鸳鸯赶忙跪下:“老夫人明鉴,奴婢就是有千万个胆子也不敢去害二夫人啊!”
老夫人没有理会苦苦哀求的鸳鸯,饮了口茶抬眸:“老身来水榭之前便已经派人去查了,这不查不知道,这一查这真是令老身震惊啊,老身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见这么腌臜下作的手段。”
老夫人扫视着众人将目光停留在了杨四夫人身上:“把人都带进来吧。”
不过须臾就有两男三女被带了进来,一同进来的还有足以遮挡住三位夫人的屏风。
两个男的一老一少,像是祖孙,二人粗布麻衣身上还有股草药味儿。
一个身着黑白衣裙的妇人约莫三十左右,感觉像是个女巫。
另外两个是萧府的侍女,萧府侍女的衣着都有明确的划分,每个院子、每个品阶的侍女都有不同。
主院以橙黄色为主衣裙上绣着祥云,管事嬷嬷着琥珀,贴身侍女着橘红、一等侍女着橘黄、二等侍女着杏红、三等侍女着杏黄、粗使侍女着橙黄。
寒客院的侍女以青绿色为主衣裙上绣着梅,管事嬷嬷着官绿,贴身侍女着祖母绿,一等侍女着笋绿,二等侍女着葱绿,三等侍女着柳绿,粗使侍女着梅子青。
九畹院的侍女以蓝色为主衣裙上绣着兰,管事嬷嬷着宝蓝,贴身侍女景泰蓝,一等侍女着宝石蓝,二等侍女着晴山蓝,三等侍女着涧石蓝,粗使侍女着湖水蓝。
郁离院的侍女以紫色为主衣裙上绣着竹,管事嬷嬷着茄紫,贴身侍女着紫罗兰,一等侍女着豆蔻紫,二等侍女着罗兰紫,三等侍女着风信紫,粗使侍女着浅牵牛紫。
晚香院的侍女以粉红色为主衣裙上绣着菊,管事嬷嬷着长春,贴身侍女着杨妃,一等侍女着彤管,二等侍女着水红,三等侍女着桃夭,粗使侍女着盈盈。
贴身侍女若随主子出府时便要换上与主子同一色的衣裳,若侍女单独出府便要着本院的衣裳,拿着自己主子的牌子方才能自由出入。
看穿着一个是九畹院的一等侍女,另一个是晚香院二等侍女。
老夫人沉声:“把你们方才在主院里说的话都原原本本、一字不落的重复一遍。”
老者领着小儿弓着身子上前:“老太爷安康,老夫人安康,小人姓胡,是城中济安堂的大夫,这个是小人的孙子虎儿,三日前贵府的一位娘子曾到济安堂买止血、安胎的药材,还叫小人磨成粉,小人心下疑惑便多询问了一番。”
杨四夫人出言:“你怎知向你买药的是个娘子而不是姑娘?”
老者回话:“小人自五岁起便同祖父学医,如今已有六十余年,妇人与姑娘还是看得出来的,况且那位娘子之前就到济安堂买过安胎药,故而小人识得。”
杨四夫人继续发问:“你又怎知那人是萧府的人?这兰陵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大大小小的官员商人加一块儿也不少。”
老者一笑:“这位应当是府上的四夫人了吧,小人虽不识得布料但也能看出那位娘子的衣着非寻常人家,兰陵县用那种布料做衣裳的少之又少,那位娘子又买了那些药材,小人放心不下便叫虎儿悄悄跟着,虎儿一直跟着那位娘子进了萧府才离开,事后小人仔细琢磨,那娘子衣着体面且周身气度不凡,面容姣好十指纤细如玉,想来应是府上得脸的娘子。”
萧大爷看着小虎儿和蔼的问:“虎儿,你当真看到那个买药的娘子进了萧府?”
虎儿点点头:“回大爷,虎儿确实看到了,那位娘子还去客栈换了身衣裳。”
萧大爷便问:“虎儿,你可还记得那个娘子回萧府时穿着什么衣裳?”
虎儿点点头:“记得,那个娘子穿着粉红色的齐胸襦裙,头上带着一支鸽子蛋大小的珠钗。”
萧大爷拱手:“母亲,不如将门房的册子拿来,再将这几日出府的侍女都叫到跟前来让这个孩子认一认。”
老夫人身边的嬷嬷开口:“大爷,那日出府的只有晚香院的鸳鸯,客栈的伙计也看过画像证实了那人却是鸳鸯。”
老夫人吩咐:“王嬷嬷,今儿个二夫人生产,你从账房取一百两银子给他们爷孙,算是给二夫人和二姑娘祈福。”
王嬷嬷福身便带着那爷孙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