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做?”迟冉相信罗晓茹会有所准备。
罗晓茹:“首先,我们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
迟冉:“赞同。”
两人转换得突然,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交换各自信息,好在她们之前就认识,对彼此有基础了解,才没有在这几天露馅。
她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换回来,所以很有必要详细了解对方。
先从亲友关系开始,其次是微信里的联系人,再然后包括个人的饮食喜好、聊天话题等等。迟冉的个人情况很简单,十几分钟便交代完毕,而罗晓茹的人际网非常广泛,除了亲朋好友外,还有众多学生、家长、同事、女儿学校的老师……
罗晓茹想得周到,提前打好备忘录传过去,常见的人做了照片备注。
迟冉一个头两个大:“这人太多了,我怕记不住。”
罗晓茹:“传你一诀窍,路上尽量少与人对视,碰到对方主动和你打招呼,你随口寒暄两句就行。通常来讲,不会是很熟的人。”
因为罗晓茹其实也记不住所有的人,有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家长和她打招呼,她完全对不上号。还有其他班的学生家长,路上见了也会和罗晓茹搭两句,而罗晓茹根本不认识对方。
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
迟冉:“我碰到‘认识的人’的概率会不会很大?”
罗晓茹:“理论上是这样的。”
身为老师,琐碎繁复的人际交往必不可少,她都习惯了。
迟冉生无可恋。
罗晓茹:“如果有疏忽遗漏,随时微信联系。”
最棘手的不是人际关系,迟冉问:“去学校上课的事怎么办?”
“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放学过来,你提前学习新课,我教你怎么讲。”这部分是关键,罗晓茹为此费了不少神。
今天一场谈判加消化大量的信息,迟冉恐怕已经没精力继续再听。
罗晓茹提醒:“学校同事很快就会知道你出院的事,校长也会问你什么时候回去上课,我给你准备了话术,到时你照着回答就行。”
迟冉:“我有几天的准备时间?”
罗晓茹:“按照下周一回学校算,还有五天。”
五天,把一个高二学生变成教高二语文的老师,简直是天方夜谭。
迟冉:“你真的觉得我可以?”
罗晓茹:“如果我觉得你不可以,我不会提这件事。”
既然她都这么说,迟冉觉得自己再扭扭捏捏就不够cool了,她大方回应:“好。”
但要说一点儿都不紧张,那是假的。
谈完正事,迟冉和罗晓茹都放松一些,两人并排仰靠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出神。
迟冉想起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不会做饭。”
罗晓茹淡定道:“我推几家附近的餐馆给你,你少吃辛辣,我胃不好。”
其实她也很少自己下厨。
迟冉弱弱道:“……我的零花钱不够天天点外卖。”
罗晓茹被她的“公私分明”逗乐,直接表态:“这钱是花在我身上,都算我的。”
迟冉放宽心。
过了会儿,她的脑袋里飘些有的没的想法,问罗晓茹:“万一我们永远都换不回来,那怎么办?”
罗晓茹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艘船,她一直掌握自己的船舵,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行驶。而现在的情况就好比船被卷进漩涡,天翻地覆的旋转后,失去导航,在茫茫大海中辨不清方向,只能随波逐流。
沉默让空气变得压抑,她们都不愿设想最坏的结果。
迟冉突然笑道:“往好了想,我有一个做梦都能乐醒的假设。”
罗晓茹:“什么?”
迟冉边说边笑:“如果明年是你替我去参加高考就好了,一考完咱俩就换回来,到时候清华北大任我选,我爸妈肯定超级高兴。”
她小时候就幻想过,如果自己可以集所有科目老师的智慧于一身就好了。虽然她学习一般,但不影响她想得美啊!
罗晓茹笑了下,借着这个机会,提起她的困惑:“迟冉,你上次考试没写作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迟冉敛起笑,一时间不好的回忆涌上,包括今天李子琴在饭桌上谈到的话题,迟冉觉得很没劲儿。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罗晓茹的好奇便就此打住:“时间不早了,我得回你家了,再晚你妈会打电话过来。”
她拎上书包去换鞋,迟冉没有动。
“对了,你抽空把手机里岚岚的照片发给我。”罗晓茹说完这句后,带上房门。
偌大的房间回归沉寂,迟冉对着空气发呆。
她做不到无所保留地对罗晓茹说出所有事,哪怕互换后两人的秘密变得透明,也不代表她们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
罗晓茹同样有所保留,关于曾鑫的部分全部被她简短带过,绝口未提离婚的原因,更是不曾提起为什么离开实中。
她们之间,有代沟,有间隙。
-
迟冉第一次独居,并且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她并不害怕,也没有如预想中熬夜追剧看小说。
夜晚漆黑寂静,将人的情感放大,迟冉焦虑得睡不着觉。
她即将开启的生活,可以说已知,也可以说是未知,知道是什么模样,却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从容应对。迟冉羡慕罗晓茹的人生,她现在有机会体验这种人生,却是满满的压力。
也不全是负面情绪,她也试想自己以老师的身份回到十二中后,再面对从前的同学,说不定会很有趣。
说不定她真的有做老师的天赋,站在讲台上大气优雅,出口成章。
迟冉冒出千奇百怪的念头,情绪跟着起起落落,辗转到凌晨三四点,她才堪堪睡着。
住院这几天,迟冉的作息彻底乱套,隔日上午十点多,她被床头接连震.动的手机吵醒。
来电显示:于校长。
迟冉的小心脏一下提到嗓子眼,她拍拍胸口,安慰自己淡定,然后接起电话:“于校长,您好。”
于卫东此刻正在校长办公室,他单手背后,立于窗前,说话语气浑厚中带着刻意的亲切:“罗老师啊,上午有咱们同事去看你,听说你已经出院了,你身体好些了吧?”
“好多了,谢谢于校长关心。”迟冉硬着头皮回答。
于卫东:“那就好啊,这身体是最主要的,罗老师你一定要好好休息。”
迟冉:“会的,会的。”
于卫东笑了两声,随后清了下嗓子,又咳嗽一下。
以迟冉的道行,自然不能参透这高深的暗示,为避免冷场的尴尬,她自由发挥:“于校长,您嗓子不舒服的话,可以泡点胖大海加陈皮,止咳化痰的。”
听了她的话,于卫东面部表情僵硬。
迟冉并不知情,因为隔着电话,她有幸逃过一次社死。
领导总归是各种场面的过来人,于卫东迅速整理好情绪,和蔼道:“罗老师,你住院这段期间,陈老师和张老师他们分担了你原本的工作内容,所以你不用担心学校这边的事。”
话说到这个地步,她应该能听懂了吧?
迟冉:“好的,我会在微信上和陈老师、张老师道谢的。”
于卫东:……
于卫东上演丰富的内心活动:这罗晓茹是个聪明人,今天怎么冥顽不灵?她难道是故意的?
事已至此,于卫东干脆把话说得更明白:“罗老师,你是当班主任的,肯定清楚这学校的工作量有多大,老师们有多忙……”
至此,迟冉终于听明白于卫东的言外之意,才知刚才的对话有多尴尬。
她对着话筒无声口型:你丫有话不能直说?绕来绕去我哪听得懂?!
下一刻,迟冉的态度要多友善有多友善:“于校长,我正准备和您说,您看我下周一回学校上班可以吗?我的头疼还没完全好。”
于卫东:“罗老师,我打电话不是催你上班,就是单纯作为同事的关心,你别误会。”
他做作地笑了两声后,话锋一转:“当然,下周一你要是能回来学校,那再好不过,你也知道,这学生们还得班主任才能管住。”
迟冉在心里默默吐槽于卫东的虚伪,面上却应道:“对对,我明白的。”
迟冉:“于校长,我还想再和您商量件事,您看我才出院,身体恢复也需要段时间,我能不能先只带文三班,等缓一缓再带实验班?”
这是罗晓茹的主意,她想让迟冉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怎么说,迟冉面对自己班上的同学,肯定更容易适应。
于卫东稍显为难,不过最终勉强答应。
迟冉挂了电话,如释重负,她宁愿绕操场跑五圈,都不想再和于卫东通电话。
这通电话在罗晓茹的预料中,她昨晚就和迟冉通过气,并给她准备了话术。
迟冉还收到N多来自家长和同事的问候信息,她挨个作了回复。
从今天起,从此刻起,她就要正式代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视角,迟冉好想哭。
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她给自己点了一份汉堡王套餐。
迟冉掐指算过,这几天就是陈燕发零花钱的日子,她吃得起这顿。
中午的时候,迟冉收到几个“学生”发来的问候,包括实验班和文三班的,她回复自班同学的时候,总忍不住想笑。
一种奇怪的恶趣味。
下午迟冉开始忙正事,家里有笔记本电脑,罗晓茹说里面有她的课件和电子教案,还有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迟冉开启自学模式。
老师们的上课步骤几乎都是参照教案执行,迟冉在网上对比了几份教案,虽然内容繁简不一,但流程大差不差。罗晓茹的教案极其简洁,一看就是资历深厚的老教师风格,她即使不看教案,也可以流畅地讲课。
语文是奇妙的科目,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文学发挥千人千解的魅力,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课文有官方的思想主旨,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往已知的主旨靠拢。
形式自由,又殊途同归。
迟冉发觉,通过各种资料的辅助,想学懂一篇课文很简单,真正考验老师能力的,是如何技巧性地化繁为简,把知识点传达给学生。
她连着研究了几个小时,也许是因为本身对这门科目感兴趣,所以全然不觉枯燥。
李子琴打来电话,中断迟冉的学习。
李子琴:“晓茹,今天感觉怎么样?等会儿我过去给你煲个汤。”
迟冉连忙拒绝:“我已经痊愈了,现在很好,你不用专门跑过来。”
李子琴:“我还是不放心,想过去看一眼。”
迟冉只好放绝招:“我下周一就要回学校上班,这几天得抓紧时间备课,你过来会影响我的。”
李子琴欣喜:“晓茹,你周一就回去上课?”
迟冉努力适应新身份:“嗯,不能放着学生不管,再说我已经没事了。”
李子琴:“晓茹,你要能这么想,我和你爸就放心了。”
迟冉:“嗯,放心吧。”
李子琴:“你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咱们一有机会就调去附中。”
这个话题再次勾起昨天不愉快的讨论,迟冉闷声:“嗯,我知道了。”
李子琴:“行,那我不打扰你了,你有事随时来电话。”
迟冉:“好。”
罗晓茹:“首先,我们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
迟冉:“赞同。”
两人转换得突然,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交换各自信息,好在她们之前就认识,对彼此有基础了解,才没有在这几天露馅。
她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换回来,所以很有必要详细了解对方。
先从亲友关系开始,其次是微信里的联系人,再然后包括个人的饮食喜好、聊天话题等等。迟冉的个人情况很简单,十几分钟便交代完毕,而罗晓茹的人际网非常广泛,除了亲朋好友外,还有众多学生、家长、同事、女儿学校的老师……
罗晓茹想得周到,提前打好备忘录传过去,常见的人做了照片备注。
迟冉一个头两个大:“这人太多了,我怕记不住。”
罗晓茹:“传你一诀窍,路上尽量少与人对视,碰到对方主动和你打招呼,你随口寒暄两句就行。通常来讲,不会是很熟的人。”
因为罗晓茹其实也记不住所有的人,有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家长和她打招呼,她完全对不上号。还有其他班的学生家长,路上见了也会和罗晓茹搭两句,而罗晓茹根本不认识对方。
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
迟冉:“我碰到‘认识的人’的概率会不会很大?”
罗晓茹:“理论上是这样的。”
身为老师,琐碎繁复的人际交往必不可少,她都习惯了。
迟冉生无可恋。
罗晓茹:“如果有疏忽遗漏,随时微信联系。”
最棘手的不是人际关系,迟冉问:“去学校上课的事怎么办?”
“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放学过来,你提前学习新课,我教你怎么讲。”这部分是关键,罗晓茹为此费了不少神。
今天一场谈判加消化大量的信息,迟冉恐怕已经没精力继续再听。
罗晓茹提醒:“学校同事很快就会知道你出院的事,校长也会问你什么时候回去上课,我给你准备了话术,到时你照着回答就行。”
迟冉:“我有几天的准备时间?”
罗晓茹:“按照下周一回学校算,还有五天。”
五天,把一个高二学生变成教高二语文的老师,简直是天方夜谭。
迟冉:“你真的觉得我可以?”
罗晓茹:“如果我觉得你不可以,我不会提这件事。”
既然她都这么说,迟冉觉得自己再扭扭捏捏就不够cool了,她大方回应:“好。”
但要说一点儿都不紧张,那是假的。
谈完正事,迟冉和罗晓茹都放松一些,两人并排仰靠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出神。
迟冉想起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不会做饭。”
罗晓茹淡定道:“我推几家附近的餐馆给你,你少吃辛辣,我胃不好。”
其实她也很少自己下厨。
迟冉弱弱道:“……我的零花钱不够天天点外卖。”
罗晓茹被她的“公私分明”逗乐,直接表态:“这钱是花在我身上,都算我的。”
迟冉放宽心。
过了会儿,她的脑袋里飘些有的没的想法,问罗晓茹:“万一我们永远都换不回来,那怎么办?”
罗晓茹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艘船,她一直掌握自己的船舵,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行驶。而现在的情况就好比船被卷进漩涡,天翻地覆的旋转后,失去导航,在茫茫大海中辨不清方向,只能随波逐流。
沉默让空气变得压抑,她们都不愿设想最坏的结果。
迟冉突然笑道:“往好了想,我有一个做梦都能乐醒的假设。”
罗晓茹:“什么?”
迟冉边说边笑:“如果明年是你替我去参加高考就好了,一考完咱俩就换回来,到时候清华北大任我选,我爸妈肯定超级高兴。”
她小时候就幻想过,如果自己可以集所有科目老师的智慧于一身就好了。虽然她学习一般,但不影响她想得美啊!
罗晓茹笑了下,借着这个机会,提起她的困惑:“迟冉,你上次考试没写作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迟冉敛起笑,一时间不好的回忆涌上,包括今天李子琴在饭桌上谈到的话题,迟冉觉得很没劲儿。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罗晓茹的好奇便就此打住:“时间不早了,我得回你家了,再晚你妈会打电话过来。”
她拎上书包去换鞋,迟冉没有动。
“对了,你抽空把手机里岚岚的照片发给我。”罗晓茹说完这句后,带上房门。
偌大的房间回归沉寂,迟冉对着空气发呆。
她做不到无所保留地对罗晓茹说出所有事,哪怕互换后两人的秘密变得透明,也不代表她们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
罗晓茹同样有所保留,关于曾鑫的部分全部被她简短带过,绝口未提离婚的原因,更是不曾提起为什么离开实中。
她们之间,有代沟,有间隙。
-
迟冉第一次独居,并且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她并不害怕,也没有如预想中熬夜追剧看小说。
夜晚漆黑寂静,将人的情感放大,迟冉焦虑得睡不着觉。
她即将开启的生活,可以说已知,也可以说是未知,知道是什么模样,却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从容应对。迟冉羡慕罗晓茹的人生,她现在有机会体验这种人生,却是满满的压力。
也不全是负面情绪,她也试想自己以老师的身份回到十二中后,再面对从前的同学,说不定会很有趣。
说不定她真的有做老师的天赋,站在讲台上大气优雅,出口成章。
迟冉冒出千奇百怪的念头,情绪跟着起起落落,辗转到凌晨三四点,她才堪堪睡着。
住院这几天,迟冉的作息彻底乱套,隔日上午十点多,她被床头接连震.动的手机吵醒。
来电显示:于校长。
迟冉的小心脏一下提到嗓子眼,她拍拍胸口,安慰自己淡定,然后接起电话:“于校长,您好。”
于卫东此刻正在校长办公室,他单手背后,立于窗前,说话语气浑厚中带着刻意的亲切:“罗老师啊,上午有咱们同事去看你,听说你已经出院了,你身体好些了吧?”
“好多了,谢谢于校长关心。”迟冉硬着头皮回答。
于卫东:“那就好啊,这身体是最主要的,罗老师你一定要好好休息。”
迟冉:“会的,会的。”
于卫东笑了两声,随后清了下嗓子,又咳嗽一下。
以迟冉的道行,自然不能参透这高深的暗示,为避免冷场的尴尬,她自由发挥:“于校长,您嗓子不舒服的话,可以泡点胖大海加陈皮,止咳化痰的。”
听了她的话,于卫东面部表情僵硬。
迟冉并不知情,因为隔着电话,她有幸逃过一次社死。
领导总归是各种场面的过来人,于卫东迅速整理好情绪,和蔼道:“罗老师,你住院这段期间,陈老师和张老师他们分担了你原本的工作内容,所以你不用担心学校这边的事。”
话说到这个地步,她应该能听懂了吧?
迟冉:“好的,我会在微信上和陈老师、张老师道谢的。”
于卫东:……
于卫东上演丰富的内心活动:这罗晓茹是个聪明人,今天怎么冥顽不灵?她难道是故意的?
事已至此,于卫东干脆把话说得更明白:“罗老师,你是当班主任的,肯定清楚这学校的工作量有多大,老师们有多忙……”
至此,迟冉终于听明白于卫东的言外之意,才知刚才的对话有多尴尬。
她对着话筒无声口型:你丫有话不能直说?绕来绕去我哪听得懂?!
下一刻,迟冉的态度要多友善有多友善:“于校长,我正准备和您说,您看我下周一回学校上班可以吗?我的头疼还没完全好。”
于卫东:“罗老师,我打电话不是催你上班,就是单纯作为同事的关心,你别误会。”
他做作地笑了两声后,话锋一转:“当然,下周一你要是能回来学校,那再好不过,你也知道,这学生们还得班主任才能管住。”
迟冉在心里默默吐槽于卫东的虚伪,面上却应道:“对对,我明白的。”
迟冉:“于校长,我还想再和您商量件事,您看我才出院,身体恢复也需要段时间,我能不能先只带文三班,等缓一缓再带实验班?”
这是罗晓茹的主意,她想让迟冉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怎么说,迟冉面对自己班上的同学,肯定更容易适应。
于卫东稍显为难,不过最终勉强答应。
迟冉挂了电话,如释重负,她宁愿绕操场跑五圈,都不想再和于卫东通电话。
这通电话在罗晓茹的预料中,她昨晚就和迟冉通过气,并给她准备了话术。
迟冉还收到N多来自家长和同事的问候信息,她挨个作了回复。
从今天起,从此刻起,她就要正式代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视角,迟冉好想哭。
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她给自己点了一份汉堡王套餐。
迟冉掐指算过,这几天就是陈燕发零花钱的日子,她吃得起这顿。
中午的时候,迟冉收到几个“学生”发来的问候,包括实验班和文三班的,她回复自班同学的时候,总忍不住想笑。
一种奇怪的恶趣味。
下午迟冉开始忙正事,家里有笔记本电脑,罗晓茹说里面有她的课件和电子教案,还有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迟冉开启自学模式。
老师们的上课步骤几乎都是参照教案执行,迟冉在网上对比了几份教案,虽然内容繁简不一,但流程大差不差。罗晓茹的教案极其简洁,一看就是资历深厚的老教师风格,她即使不看教案,也可以流畅地讲课。
语文是奇妙的科目,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文学发挥千人千解的魅力,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课文有官方的思想主旨,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往已知的主旨靠拢。
形式自由,又殊途同归。
迟冉发觉,通过各种资料的辅助,想学懂一篇课文很简单,真正考验老师能力的,是如何技巧性地化繁为简,把知识点传达给学生。
她连着研究了几个小时,也许是因为本身对这门科目感兴趣,所以全然不觉枯燥。
李子琴打来电话,中断迟冉的学习。
李子琴:“晓茹,今天感觉怎么样?等会儿我过去给你煲个汤。”
迟冉连忙拒绝:“我已经痊愈了,现在很好,你不用专门跑过来。”
李子琴:“我还是不放心,想过去看一眼。”
迟冉只好放绝招:“我下周一就要回学校上班,这几天得抓紧时间备课,你过来会影响我的。”
李子琴欣喜:“晓茹,你周一就回去上课?”
迟冉努力适应新身份:“嗯,不能放着学生不管,再说我已经没事了。”
李子琴:“晓茹,你要能这么想,我和你爸就放心了。”
迟冉:“嗯,放心吧。”
李子琴:“你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咱们一有机会就调去附中。”
这个话题再次勾起昨天不愉快的讨论,迟冉闷声:“嗯,我知道了。”
李子琴:“行,那我不打扰你了,你有事随时来电话。”
迟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