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同食
马上之人眼疾手快,一把将郑寒玉捞到了马背上。
郑寒玉惊魂未定,拍了拍胸脯,扭头冲那人道谢:“多谢……陛下。”
这一扭头,便发觉他二人距离不过咫尺。
宁三郎,不,新帝元珩鼻梁高挺,眉如墨画,此时一只手虚围她腰身,垂目看她,他的眼尾微微下垂,瞧不出是何神色。
郑寒玉不由自主地吞咽一下,她此前虽在大慈恩寺内为了气他,故意说自己更喜爱容貌秀致的郎君,但此时却不得不承认,英眉朗目的儿郎也别有一番风味。
说到大慈恩寺,郑寒玉蓦地想起那二十金香油钱来。大慈恩寺乃皇家寺庙,元珩方才无论捐多少金,细算起来都是皇家钱财,而她却实打实损失了二十两黄金,还流入了他的囊中!
郑寒玉气急败坏,纵身一跃,干净利落地跳下马背。
郑昀扶住她双臂,上看下看,见她毫发无损才安下心来。
元珩亦翻身下马,负手而立,“不知吾是否有幸能向策明讨盏茶喝?”他语气温和,说的话却不容置疑。
郑家兄妹对视一眼,请神容易送神难,只能把这尊大佛迎进去了。
-
正院书房中,元珩坐于上首,郑昀与郑寒玉在堂中俯首行跪拜大礼,补足君臣礼数,而后一左一右坐于下首。
郑昀事先屏退了院中僮仆,连茶点都是薛池云亲自送来的,此时书房中仅有他们三人。
郑昀在路上听了郑寒玉解释,此时也知晓陛下与自家妹妹纯属偶遇,他朝元珩拱手行了一礼,不卑不亢道:“昔日臣父因反对齐氏扶持幼帝被鸩杀,郑家蒙难,臣被贬原州,心灰意冷之际有幸结识陛下,又一路追随陛下入京,早已将陛下视作生死之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郑昀说着说着又抹了抹泪:“因此陛下晨间与臣道欲聘臣妹为后,臣是又喜又怕,喜的是臣与陛下都念着彼此,怕的则是郑家起死回生全凭陛下提拔,实无野心将郑氏女送入后宫,陛下求娶,郑家诚惶诚恐。”
而后又看了一眼郑寒玉,悲切道:“且臣这妹妹,年幼丧母,自小被娇惯着长大,几年前又接连丧夫丧父,臣只想将她留在身边时时照拂,别无他想,这才不识抬举,斗胆拒绝了陛下求娶,还请陛下不要迁怒臣妹。”
郑寒玉见阿兄演得起劲,也适时捏着绢帕点了点眼角。
她这下知道元珩初见她时为何目光躲闪了,原来是晨间才向阿兄提亲,而后便在大慈恩寺遇上了她,而她阿兄,就是那个火眼金睛阻了他姻缘的铁面兄长。
元珩端坐上首,见这兄妹俩一个抹脸颊,一个擦眼角,衬得他好似强娶良家女的恶霸一般,面无表情地开口:“吾欲聘郑娘子为后,敢问郑娘子作何想?”
郑寒玉见阿兄的苦肉计不管用,便斟酌着开口:“敢问陛下为何欲择妾身为后?”
元珩端起茶盏,撇了撇浮浮,轻描淡写道:“上元灯会,吾对郑娘子一见倾心,再难忘怀。”只是无人察觉他说这话时,颈间悄悄浮上一抹红云。
“噗——”是郑昀刚喝进口的热茶喷了出来。
郑寒玉将绢帕递给阿兄,干笑了两声。
一见倾心?元珩当她是才及笈的小娘子么?
元珩见“动之以情”打动不了这对铁石心肠的兄妹,痛心疾首,只好改了策略,晓之以理道:“吾本为旁系宗室子弟,一朝登基,常觉惶恐。而朝堂之上世家与庶族、旧臣与新贵种种势力盘根错节,吾初涉朝政,时觉力不从心。而无论立谁为后,都会引人猜测吾之心意,致朝廷不安。”
“唯有郑娘子,出自荥阳郑氏,乃世家贵女,既自小出入宫禁,与皇室宗亲相熟,又是吾亲信重臣之妹。其父郑尚书、其夫崔侍郎皆为民而死,备受文人推崇,择郑娘子为后,多股势力便俱可安心了。”
郑寒玉默默点头,此话倒是有几分可信,抬首见阿兄亦有几分动容。
又想到元珩竟也不在意自己再嫁之身,郑寒玉有些意外,心中一哂,也不知真是所谓一见倾心、用情至深,还是寡淡无情,只顾着算计这桩婚事背后的利害了。
不过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都是好的,若是有情,必对她珍之重之,若是无情,无非看中她家族势力,大家和和气气做好这场生意便是。
更重要的是,若她入宫为后,倘使来日梦境成真,她也可保全自身,寻得破局之法。
郑寒玉有些心动。可真要为了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境,嫁与这一点儿也不坦诚的狡猾郎君么?
郑昀见妹妹犹豫,朝元珩拱手道:“臣妹毕竟是闺闱内眷,恳请陛下容臣妹考虑几日。”
元珩颔首,“可。”
又召来门外等候的周随,“摆膳吧。”
郑寒玉懵然看了一眼阿兄,什么摆膳?扭头却见阿兄也是一脸茫然。
周随朝门外一拍手,便见几个僮仆抬着一张大案进门,又见一队女使端着食盒鱼贯而入。
食盒的漆盖被一道道掀开,郑寒玉依次看过去,赐绯羊、蕃体间缕、遍地锦装鳖、缠花云梦肉、乳酿鱼、光明虾炙、丁子香淋脍……倒是丰盛。
元珩伸手示意郑昀与郑寒玉入座,颇有主人的风度,“吾特命尚食局送了膳食来,以酬谢策明的清茶。”
郑昀大惊失色:“臣下如何能与圣人同案而食……”
元珩浅皱眉心,鸦睫微垂,瞧着竟有些委屈:“吾从前在王府时常与策明饮酒闲话,如今孤坐紫宸殿,再无可同食之人,连策明也与吾生分了。”
郑寒玉不忍直视,陛下想必就是这样骗着阿兄为他鞍前马后的。
圣人相邀,自不可推拒,郑寒玉与阿兄在元珩对侧坐下。
郑寒玉先饮了一口葡萄汁,放下玉杯的间隙瞥见元珩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案上的赐绯羊,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那赐绯羊里也不知加了什么香料,竟比东市食肆里的香上好几倍。
元珩见郑寒玉似乎对自己面前的赐绯羊颇有兴趣,放下手中象牙著,拿起作为公筷的金著,为郑寒玉夹了一筷子羊肉放入食碟中。
“这赐绯羊不过是将煮熟的羊肉用酒腌制之后再切成薄片,本没什么稀奇的,可良酝署近来新酿的桑落酒很是香醇,因此尚食局每每以酒入食时皆用此酿,郑娘子尝尝?”
桑落酒?郑寒玉犹疑地夹了一筷子,送入口中。
这羊肉被酒腌制了许久,已然入味,因此郑寒玉最先尝到的是肉片外裹着的酒液,入口绵甜,可香醇的酒液之下,是悄悄探出了头的花椒与茱萸。
好辣!郑寒玉被呛得直咳嗽,红了一张脸不说,一双桃花眼中已有泪意。
元珩没想到郑寒玉这般不能吃辣,原本淡定的脸上闪过一丝慌乱,将葡萄汁递到她唇边,“郑娘子快解解辣。”
郑寒玉吸吸鼻子,将杯中果汁一饮而尽,身侧白榆又为她续上一盏,她连饮三盏,才堪堪将那辛味盖住。
她喝得急,也并未擦拭嘴唇,在葡萄汁的浸润下,饱满的红唇更加润亮,瞧着比那樱桃酥酪还要可口。
元珩看着她朦胧的桃花眼和晶亮的红唇,连菜也忘了夹,将一筷子空气送入口中。
直到一口咬住了坚硬的玉著,元珩才回过神来,暗暗拍了一下大腿。
想什么呢你!没见过世面吗?
郑昀看一眼郑寒玉,又看一眼元珩,摇了摇头。
郑寒玉倒是错过了元珩的丢人之举,她此时正忙着难堪,埋头吃了好几口鱼脍,待尴尬劲过了,才抬眼觑一眼玉珩。
吃了这么多辣,也不脸红,一副淡然自若的样子,还真令她另眼相看。
元珩进食时干净利落,虽然速度快,但举止优雅,且吃辣时红油不沾嘴,也不会发出不雅的“呼哈”声,吃相倒是极好。郑寒玉又多瞧了他几眼。
却见元珩的脸慢慢红了。
郑寒玉终于在心中欣慰地笑了。看吧,就没见过吃辣不脸红的人。
三人心思各异地用完了膳,郑昀唤来僮仆撤下食案,欲送元珩出府。
“圣人,郑大人,宫中有急报!”周随匆匆从院外赶来,欲言又止,为难地看一眼郑寒玉。
郑寒玉会意,屈膝欲告退,“妾身……”
“无妨,不必避讳郑娘子。”元珩摆了摆手,沉声道。
郑寒玉意外地抬首看了一眼元珩的背影,他处理政事时沉着不少,周身散发着一种名为帝王威仪的气质。
“康定大长公主病重,恐时日无多,上书奏请陛下将她从吐蕃接回,在长安安葬。”
元珩沉吟不语,康定大长公主在太宗朝和亲吐蕃,换两国边境安稳二十余年,如今公主病重,恳请回朝,他于情于理都当应允。且趁此机会既可与吐蕃再行商议边疆互市一事,又可试探吐蕃是否居心不良。
兹事体大,元珩肃容道:“回宫。”
他正欲迈步离去,忽地感觉有人扯住了他的袖角。
郑寒玉从周随口中听到“吐蕃”二字,心底涌上一阵寒意,她顾不上思考,当即上前一步牵住元珩袖角,满脸真挚:“陛下,妾身不用再考虑了,郑家上下对陛下忠心不二,妾身虽为女眷,也愿入宫为陛下略尽绵薄之力。”
郑寒玉惊魂未定,拍了拍胸脯,扭头冲那人道谢:“多谢……陛下。”
这一扭头,便发觉他二人距离不过咫尺。
宁三郎,不,新帝元珩鼻梁高挺,眉如墨画,此时一只手虚围她腰身,垂目看她,他的眼尾微微下垂,瞧不出是何神色。
郑寒玉不由自主地吞咽一下,她此前虽在大慈恩寺内为了气他,故意说自己更喜爱容貌秀致的郎君,但此时却不得不承认,英眉朗目的儿郎也别有一番风味。
说到大慈恩寺,郑寒玉蓦地想起那二十金香油钱来。大慈恩寺乃皇家寺庙,元珩方才无论捐多少金,细算起来都是皇家钱财,而她却实打实损失了二十两黄金,还流入了他的囊中!
郑寒玉气急败坏,纵身一跃,干净利落地跳下马背。
郑昀扶住她双臂,上看下看,见她毫发无损才安下心来。
元珩亦翻身下马,负手而立,“不知吾是否有幸能向策明讨盏茶喝?”他语气温和,说的话却不容置疑。
郑家兄妹对视一眼,请神容易送神难,只能把这尊大佛迎进去了。
-
正院书房中,元珩坐于上首,郑昀与郑寒玉在堂中俯首行跪拜大礼,补足君臣礼数,而后一左一右坐于下首。
郑昀事先屏退了院中僮仆,连茶点都是薛池云亲自送来的,此时书房中仅有他们三人。
郑昀在路上听了郑寒玉解释,此时也知晓陛下与自家妹妹纯属偶遇,他朝元珩拱手行了一礼,不卑不亢道:“昔日臣父因反对齐氏扶持幼帝被鸩杀,郑家蒙难,臣被贬原州,心灰意冷之际有幸结识陛下,又一路追随陛下入京,早已将陛下视作生死之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郑昀说着说着又抹了抹泪:“因此陛下晨间与臣道欲聘臣妹为后,臣是又喜又怕,喜的是臣与陛下都念着彼此,怕的则是郑家起死回生全凭陛下提拔,实无野心将郑氏女送入后宫,陛下求娶,郑家诚惶诚恐。”
而后又看了一眼郑寒玉,悲切道:“且臣这妹妹,年幼丧母,自小被娇惯着长大,几年前又接连丧夫丧父,臣只想将她留在身边时时照拂,别无他想,这才不识抬举,斗胆拒绝了陛下求娶,还请陛下不要迁怒臣妹。”
郑寒玉见阿兄演得起劲,也适时捏着绢帕点了点眼角。
她这下知道元珩初见她时为何目光躲闪了,原来是晨间才向阿兄提亲,而后便在大慈恩寺遇上了她,而她阿兄,就是那个火眼金睛阻了他姻缘的铁面兄长。
元珩端坐上首,见这兄妹俩一个抹脸颊,一个擦眼角,衬得他好似强娶良家女的恶霸一般,面无表情地开口:“吾欲聘郑娘子为后,敢问郑娘子作何想?”
郑寒玉见阿兄的苦肉计不管用,便斟酌着开口:“敢问陛下为何欲择妾身为后?”
元珩端起茶盏,撇了撇浮浮,轻描淡写道:“上元灯会,吾对郑娘子一见倾心,再难忘怀。”只是无人察觉他说这话时,颈间悄悄浮上一抹红云。
“噗——”是郑昀刚喝进口的热茶喷了出来。
郑寒玉将绢帕递给阿兄,干笑了两声。
一见倾心?元珩当她是才及笈的小娘子么?
元珩见“动之以情”打动不了这对铁石心肠的兄妹,痛心疾首,只好改了策略,晓之以理道:“吾本为旁系宗室子弟,一朝登基,常觉惶恐。而朝堂之上世家与庶族、旧臣与新贵种种势力盘根错节,吾初涉朝政,时觉力不从心。而无论立谁为后,都会引人猜测吾之心意,致朝廷不安。”
“唯有郑娘子,出自荥阳郑氏,乃世家贵女,既自小出入宫禁,与皇室宗亲相熟,又是吾亲信重臣之妹。其父郑尚书、其夫崔侍郎皆为民而死,备受文人推崇,择郑娘子为后,多股势力便俱可安心了。”
郑寒玉默默点头,此话倒是有几分可信,抬首见阿兄亦有几分动容。
又想到元珩竟也不在意自己再嫁之身,郑寒玉有些意外,心中一哂,也不知真是所谓一见倾心、用情至深,还是寡淡无情,只顾着算计这桩婚事背后的利害了。
不过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都是好的,若是有情,必对她珍之重之,若是无情,无非看中她家族势力,大家和和气气做好这场生意便是。
更重要的是,若她入宫为后,倘使来日梦境成真,她也可保全自身,寻得破局之法。
郑寒玉有些心动。可真要为了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境,嫁与这一点儿也不坦诚的狡猾郎君么?
郑昀见妹妹犹豫,朝元珩拱手道:“臣妹毕竟是闺闱内眷,恳请陛下容臣妹考虑几日。”
元珩颔首,“可。”
又召来门外等候的周随,“摆膳吧。”
郑寒玉懵然看了一眼阿兄,什么摆膳?扭头却见阿兄也是一脸茫然。
周随朝门外一拍手,便见几个僮仆抬着一张大案进门,又见一队女使端着食盒鱼贯而入。
食盒的漆盖被一道道掀开,郑寒玉依次看过去,赐绯羊、蕃体间缕、遍地锦装鳖、缠花云梦肉、乳酿鱼、光明虾炙、丁子香淋脍……倒是丰盛。
元珩伸手示意郑昀与郑寒玉入座,颇有主人的风度,“吾特命尚食局送了膳食来,以酬谢策明的清茶。”
郑昀大惊失色:“臣下如何能与圣人同案而食……”
元珩浅皱眉心,鸦睫微垂,瞧着竟有些委屈:“吾从前在王府时常与策明饮酒闲话,如今孤坐紫宸殿,再无可同食之人,连策明也与吾生分了。”
郑寒玉不忍直视,陛下想必就是这样骗着阿兄为他鞍前马后的。
圣人相邀,自不可推拒,郑寒玉与阿兄在元珩对侧坐下。
郑寒玉先饮了一口葡萄汁,放下玉杯的间隙瞥见元珩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案上的赐绯羊,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那赐绯羊里也不知加了什么香料,竟比东市食肆里的香上好几倍。
元珩见郑寒玉似乎对自己面前的赐绯羊颇有兴趣,放下手中象牙著,拿起作为公筷的金著,为郑寒玉夹了一筷子羊肉放入食碟中。
“这赐绯羊不过是将煮熟的羊肉用酒腌制之后再切成薄片,本没什么稀奇的,可良酝署近来新酿的桑落酒很是香醇,因此尚食局每每以酒入食时皆用此酿,郑娘子尝尝?”
桑落酒?郑寒玉犹疑地夹了一筷子,送入口中。
这羊肉被酒腌制了许久,已然入味,因此郑寒玉最先尝到的是肉片外裹着的酒液,入口绵甜,可香醇的酒液之下,是悄悄探出了头的花椒与茱萸。
好辣!郑寒玉被呛得直咳嗽,红了一张脸不说,一双桃花眼中已有泪意。
元珩没想到郑寒玉这般不能吃辣,原本淡定的脸上闪过一丝慌乱,将葡萄汁递到她唇边,“郑娘子快解解辣。”
郑寒玉吸吸鼻子,将杯中果汁一饮而尽,身侧白榆又为她续上一盏,她连饮三盏,才堪堪将那辛味盖住。
她喝得急,也并未擦拭嘴唇,在葡萄汁的浸润下,饱满的红唇更加润亮,瞧着比那樱桃酥酪还要可口。
元珩看着她朦胧的桃花眼和晶亮的红唇,连菜也忘了夹,将一筷子空气送入口中。
直到一口咬住了坚硬的玉著,元珩才回过神来,暗暗拍了一下大腿。
想什么呢你!没见过世面吗?
郑昀看一眼郑寒玉,又看一眼元珩,摇了摇头。
郑寒玉倒是错过了元珩的丢人之举,她此时正忙着难堪,埋头吃了好几口鱼脍,待尴尬劲过了,才抬眼觑一眼玉珩。
吃了这么多辣,也不脸红,一副淡然自若的样子,还真令她另眼相看。
元珩进食时干净利落,虽然速度快,但举止优雅,且吃辣时红油不沾嘴,也不会发出不雅的“呼哈”声,吃相倒是极好。郑寒玉又多瞧了他几眼。
却见元珩的脸慢慢红了。
郑寒玉终于在心中欣慰地笑了。看吧,就没见过吃辣不脸红的人。
三人心思各异地用完了膳,郑昀唤来僮仆撤下食案,欲送元珩出府。
“圣人,郑大人,宫中有急报!”周随匆匆从院外赶来,欲言又止,为难地看一眼郑寒玉。
郑寒玉会意,屈膝欲告退,“妾身……”
“无妨,不必避讳郑娘子。”元珩摆了摆手,沉声道。
郑寒玉意外地抬首看了一眼元珩的背影,他处理政事时沉着不少,周身散发着一种名为帝王威仪的气质。
“康定大长公主病重,恐时日无多,上书奏请陛下将她从吐蕃接回,在长安安葬。”
元珩沉吟不语,康定大长公主在太宗朝和亲吐蕃,换两国边境安稳二十余年,如今公主病重,恳请回朝,他于情于理都当应允。且趁此机会既可与吐蕃再行商议边疆互市一事,又可试探吐蕃是否居心不良。
兹事体大,元珩肃容道:“回宫。”
他正欲迈步离去,忽地感觉有人扯住了他的袖角。
郑寒玉从周随口中听到“吐蕃”二字,心底涌上一阵寒意,她顾不上思考,当即上前一步牵住元珩袖角,满脸真挚:“陛下,妾身不用再考虑了,郑家上下对陛下忠心不二,妾身虽为女眷,也愿入宫为陛下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