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相逢
翌日午后,郑寒玉带着玉竹去了蓬莱殿。
蓬莱殿中的藏书阁是供帝王读书之地,其内典籍古书汗牛充栋,周随既说了内苑之中随她走动,想来去这藏书阁看看也无妨。
蓬莱殿内负责看顾洒扫的女使见郑寒玉来,自不敢拦她,派一名内侍引她去了后殿藏书阁,再遣人向周随通禀一声。
宫内藏书皆用卷轴,将书页按照顺序粘在长卷上,以便保存阅读,再垂以不同颜色的玉牌以作分类。
郑寒玉领着玉竹在藏书阁内走走看看,寻了些游记、琴谱与棋谱,交予身后的小内侍记录在册。
绕过一处书架,郑寒玉见那上面皆是医书,指与玉竹看,“你可挑些带回去研读研读。”
玉竹应是,仔细挑起了书卷,郑寒玉忽地想起她昨日的话来。
玉竹是元珩亲自为她选的,看慕荷的身形体态,当是受过训练的暗卫,应也是元珩特意派来的。
郑寒玉觉得昨日的憋闷散了些,元珩还是很关照她的,就算那劳什子一见倾心是骗她的,也应当会善待她。
挑完了书卷,郑寒玉携玉竹出了藏书阁。
却见藏书阁外的庭院正中立着一道清俊身影。
他背对着她,负手而立,未戴幞头,以玉冠束发,着宝蓝色襕袍,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闻得有人走近,他回过身来。
她在阶上,他在阶下,他抬首,她垂目。
英眉朗目,棱角分明,眼尾微垂,唇薄而挺,与元琬有六分相似,只是五官更英挺些。是元珩。
郑寒玉提裙下了层层台阶,走至他身前。
没了台阶的支撑,她才发觉原来她不过至他肩膀。
她垂目,行万福礼,“妾郑参见陛下。”
因行礼时垂着头,她看见了他腰间系着的葡萄纹银香囊,是她作为信物送入宫中的那一颗。
礼还未行完,便有一双手虚扶住了她双臂,郑寒玉抬眼,与元珩四目相对。
元珩见她起身,放下扶住她的双手,感受到郑寒玉的目光,不知怎么有些窘迫,耳尖微红。
郑寒玉亦有些不自在。
她与元珩并非头一回打交道,今日是怎么了,心跳都快了些?
忽地听到对面之人开口,声音清越:“帝后本是一体,我们之间不必讲究这些虚礼,郑娘子往后与我互称你我即可。”
郑寒玉颔首,轻轻应了一声好,而后相顾无言。
她觉察到气氛的尴尬,开口打破沉默:“陛下今日也来蓬莱殿读书么,真是好巧。”
这话倒把元珩问住了,他无意识地用拇指搓了搓食指,将目光移开。
可不是巧,他今日本召了魏约议政,是周随得了藏书阁小内侍的通禀,在紫宸殿状似无意地透露给他,而他本就想今日寻个由头来看她,得知郑寒玉此时在蓬莱殿,丢下一脸震惊的魏约便急冲冲地乘御辇过来。
只可惜没来得及换衣裳,这宝蓝色虽也衬得人俊俏温雅,可终不及昨日那身苍绿色的显得人挺拔如松。
见元珩抿唇不言,郑寒玉咬了咬唇,心中突然涌上一股提裙狂奔的冲动。
正当她难堪得要在脚下造出一座含凉殿之际——
“不是巧。”
“是我昨日在花林未能与郑娘子说上话,寝食难安,因此今日得了消息便赶了过来。”
“守在院中,等你出来。”
郑寒玉自己都未曾发现,自己的嘴角不知何时有了一个浅浅的弧度。
好吧,她是大度之人,七日不见之仇,一笔勾销了。
却忽地想到——昨日元珩果然也在!
他在,便是周随也在,便是数十数百的内侍侍卫也在,昨日究竟有多少人瞧见了她蹂躏花枝的残暴之相啊……
元珩说完那一番话,见郑寒玉面上露出清浅笑意,正高兴着,忽然又发现对面小娘子的脸上风云变幻起来。
嗯……这是怎么了?元珩摸不着头脑。
郑寒玉正欲哭无泪,又听见元珩出声问:“天色不早,我送郑娘子回含凉殿可好?”
她收起心中万千思绪,抚了抚一丝不乱的鬓发,理了理袖间帔帛,朝元珩娇柔一笑,含羞带怯地看一眼他,“多谢陛下。”
元珩心中微惊。
郑寒玉怎么一瞬间变得……娇媚起来?
从甘露殿回含凉殿,需取道太液池。
郑寒玉与元珩并肩而行,周随与玉竹跟在两人十步之后,后方还有抬着空御辇的内侍及随行侍卫。一行人浩浩荡荡,走在湖边落日余晖之中。
周随激动得要抹泪,瞧瞧,陛下与郑娘子多般配呀!
元珩悄悄侧首看郑寒玉,见她鸦睫微垂,似乎有什么心事,又见她今日发髻上簪的是他前几日送的蝴蝶宝石簪。
想到她入宫后为自己连摘了好几日花做茶点,想到昨日她被花枝划伤的手。
虽然昨日章太医回禀他郑寒玉的手并无大碍,元珩还是停下了步伐,出声唤她。
郑寒玉止步,转身看他。
元珩伸出自己的手,“郑娘子手上的伤口可好些了?”
郑寒玉正在琢磨昨日之事,听他此言,明知元珩并无调笑之意,可她心中还是有几分羞恼,将手直接搁到元珩手上,“陛下看,哪有什么伤,不过是一道浅浅的血痕。”
她并不是粗鲁之人,只是不小心蹭到花枝,划了一道红痕罢了!
元珩的手宽大,温暖干燥,指腹生薄茧,是常年挥剑所致。
郑寒玉的手纤细,指若削葱根,如莹玉一般,只是因气血不盛,有些凉意。
呼吸之间,郑寒玉似乎听到一阵微弱而有节奏的鼓声,只是眼下似乎并未至黄昏之时,哪儿来的暮鼓声?
于是她抬头问元珩:“陛下,您有没有听到鼓声?”
元珩随口扯了个谎:“许是宫外禁军此时在操练罢。”哪儿来的什么鼓声……分明是他的心跳声。
他感受到掌心传来郑寒玉的温度,早就把什么伤不伤痕的忘到脑后了。要顺势牵住她的手吗?她会不会觉得他轻佻?
郑寒玉不知元珩心中纠结,轻轻巧巧将手收了回去,也未觉察她收回手后元珩眼中一闪而过的失落。
她捏住袖间帔帛,思虑再三,觉得还是应该和元珩解释解释,莫教未来夫君在成婚前就误会了自己的性格。
于是郑寒玉双手交叠于腹前,正色道:“陛下,我平日脾气很好的。”而后微微偏了头,侧过脸不去看他生了笑意的脸,有些难为情道:“只是陛下对我避而不见,令我有些心烦意乱罢了。”
元珩本在笑她解释时的可爱模样,而后一愣,缓缓收了笑意。原来自己的举动在她眼中这般重要。
郑寒玉鬓边步摇垂下的珠玉在风中微动,发出清脆微响,月色帔帛亦随风舞动。
元珩突然有些庆幸今日没换那身苍绿襕袍了。
否则,便与她的云水蓝长裙不相匹配了。
又想到她的话,知她那日是因他久久不见而生了怨气,元珩不忍心瞒她,歉疚道:“郑娘子是名门望族之后,自是兰心蕙质,是我不好。”
“是我知郑娘子不喜我容貌,偏生又长了几颗粉刺,这才不肯见你。”元珩语气中染上些窘迫,道歉很容易,但担忧才貌比不过崔二郎一事,他是不会承认的。
郑寒玉略略睁大了双眼。不是因为报复她没有立即答应求娶,也不是未将她放在心上,而是……因为她在大慈恩寺的一句戏言以及几颗粉刺?
她踮脚倾身,凑近些仔细一瞧,元珩的下颌处真有几处浅淡红印。
元珩因她突然靠近有些不自在,他微微将头朝后仰了些,绷紧下颌,喉结不自觉地上下滚动了一下,微窘道:“郑娘子亲眼所见,可知我没有说谎。”而后又抬手,招周随过来。
周随乐颠颠地小跑而来,呈上一个木匣。
元珩接过,打开木匣,交予郑寒玉,温言道:“之前我慢待了郑娘子,因此献上此物赔罪,还望郑娘子原谅我的不是。”
郑寒玉捧着木匣,里面是一对流光溢彩的串珠镶玉臂钏。不得不说,元珩这一言不合便送礼的性子,倒是十分合她心意。
元珩垂目问她:“可要我为你戴上?”
郑寒玉轻轻“嗯”一声,“有劳陛下。”
元珩将臂钏取出,分别套于郑寒玉上臂间。原来她的手臂如此纤细,他一只手便可握住。
此时落日低斜,暮光倾泻于湖水之上,水波粼粼,又映射到他二人身上,倒模糊了元珩的面容。
郑寒玉看着元珩低头为自己戴臂钏,神色专注,长睫浓密,心中蓦地空了几分。
崔洵,也是这样待她的。
元珩戴好臂钏,将木匣交予周随,周随抱着木匣又退回十步之外。他点点头,满意道:“极配郑娘子。”
却见郑寒玉面上愣怔,他微微俯身,与她平视,放轻了声音:“怎么了?我脸上有什么东西么?”
他瞳色较浅,更显温柔,被那样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注视着,郑寒玉回过了神。他不是崔洵,他是元珩。
元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郑寒玉看着他的脸,想起他方才所说“她不喜他容貌”之语,她诚实地纠正了自己从前犯下的错误:“之前在大慈恩寺,我是诓陛下的。”
嗯?
“陛下很好看,尤其是眼睛,‘秋水为神玉为骨’,不过如此。”
嗯嗯嗯?
元珩直起身,心跳如鼓,似乎要从他胸腔内飞出去,绕这太液池翱翔三百圈。他这是……被她调戏了?
只是被人引诗夸赞,确实是让人十分心动的。
可令元珩不解的是,他这几日分明背了许多诗句,譬如“双髻绾云颜似玉”,又如“芙蓉不及美人妆”。
但他却觉得,没有一句能形容她。
蓬莱殿中的藏书阁是供帝王读书之地,其内典籍古书汗牛充栋,周随既说了内苑之中随她走动,想来去这藏书阁看看也无妨。
蓬莱殿内负责看顾洒扫的女使见郑寒玉来,自不敢拦她,派一名内侍引她去了后殿藏书阁,再遣人向周随通禀一声。
宫内藏书皆用卷轴,将书页按照顺序粘在长卷上,以便保存阅读,再垂以不同颜色的玉牌以作分类。
郑寒玉领着玉竹在藏书阁内走走看看,寻了些游记、琴谱与棋谱,交予身后的小内侍记录在册。
绕过一处书架,郑寒玉见那上面皆是医书,指与玉竹看,“你可挑些带回去研读研读。”
玉竹应是,仔细挑起了书卷,郑寒玉忽地想起她昨日的话来。
玉竹是元珩亲自为她选的,看慕荷的身形体态,当是受过训练的暗卫,应也是元珩特意派来的。
郑寒玉觉得昨日的憋闷散了些,元珩还是很关照她的,就算那劳什子一见倾心是骗她的,也应当会善待她。
挑完了书卷,郑寒玉携玉竹出了藏书阁。
却见藏书阁外的庭院正中立着一道清俊身影。
他背对着她,负手而立,未戴幞头,以玉冠束发,着宝蓝色襕袍,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闻得有人走近,他回过身来。
她在阶上,他在阶下,他抬首,她垂目。
英眉朗目,棱角分明,眼尾微垂,唇薄而挺,与元琬有六分相似,只是五官更英挺些。是元珩。
郑寒玉提裙下了层层台阶,走至他身前。
没了台阶的支撑,她才发觉原来她不过至他肩膀。
她垂目,行万福礼,“妾郑参见陛下。”
因行礼时垂着头,她看见了他腰间系着的葡萄纹银香囊,是她作为信物送入宫中的那一颗。
礼还未行完,便有一双手虚扶住了她双臂,郑寒玉抬眼,与元珩四目相对。
元珩见她起身,放下扶住她的双手,感受到郑寒玉的目光,不知怎么有些窘迫,耳尖微红。
郑寒玉亦有些不自在。
她与元珩并非头一回打交道,今日是怎么了,心跳都快了些?
忽地听到对面之人开口,声音清越:“帝后本是一体,我们之间不必讲究这些虚礼,郑娘子往后与我互称你我即可。”
郑寒玉颔首,轻轻应了一声好,而后相顾无言。
她觉察到气氛的尴尬,开口打破沉默:“陛下今日也来蓬莱殿读书么,真是好巧。”
这话倒把元珩问住了,他无意识地用拇指搓了搓食指,将目光移开。
可不是巧,他今日本召了魏约议政,是周随得了藏书阁小内侍的通禀,在紫宸殿状似无意地透露给他,而他本就想今日寻个由头来看她,得知郑寒玉此时在蓬莱殿,丢下一脸震惊的魏约便急冲冲地乘御辇过来。
只可惜没来得及换衣裳,这宝蓝色虽也衬得人俊俏温雅,可终不及昨日那身苍绿色的显得人挺拔如松。
见元珩抿唇不言,郑寒玉咬了咬唇,心中突然涌上一股提裙狂奔的冲动。
正当她难堪得要在脚下造出一座含凉殿之际——
“不是巧。”
“是我昨日在花林未能与郑娘子说上话,寝食难安,因此今日得了消息便赶了过来。”
“守在院中,等你出来。”
郑寒玉自己都未曾发现,自己的嘴角不知何时有了一个浅浅的弧度。
好吧,她是大度之人,七日不见之仇,一笔勾销了。
却忽地想到——昨日元珩果然也在!
他在,便是周随也在,便是数十数百的内侍侍卫也在,昨日究竟有多少人瞧见了她蹂躏花枝的残暴之相啊……
元珩说完那一番话,见郑寒玉面上露出清浅笑意,正高兴着,忽然又发现对面小娘子的脸上风云变幻起来。
嗯……这是怎么了?元珩摸不着头脑。
郑寒玉正欲哭无泪,又听见元珩出声问:“天色不早,我送郑娘子回含凉殿可好?”
她收起心中万千思绪,抚了抚一丝不乱的鬓发,理了理袖间帔帛,朝元珩娇柔一笑,含羞带怯地看一眼他,“多谢陛下。”
元珩心中微惊。
郑寒玉怎么一瞬间变得……娇媚起来?
从甘露殿回含凉殿,需取道太液池。
郑寒玉与元珩并肩而行,周随与玉竹跟在两人十步之后,后方还有抬着空御辇的内侍及随行侍卫。一行人浩浩荡荡,走在湖边落日余晖之中。
周随激动得要抹泪,瞧瞧,陛下与郑娘子多般配呀!
元珩悄悄侧首看郑寒玉,见她鸦睫微垂,似乎有什么心事,又见她今日发髻上簪的是他前几日送的蝴蝶宝石簪。
想到她入宫后为自己连摘了好几日花做茶点,想到昨日她被花枝划伤的手。
虽然昨日章太医回禀他郑寒玉的手并无大碍,元珩还是停下了步伐,出声唤她。
郑寒玉止步,转身看他。
元珩伸出自己的手,“郑娘子手上的伤口可好些了?”
郑寒玉正在琢磨昨日之事,听他此言,明知元珩并无调笑之意,可她心中还是有几分羞恼,将手直接搁到元珩手上,“陛下看,哪有什么伤,不过是一道浅浅的血痕。”
她并不是粗鲁之人,只是不小心蹭到花枝,划了一道红痕罢了!
元珩的手宽大,温暖干燥,指腹生薄茧,是常年挥剑所致。
郑寒玉的手纤细,指若削葱根,如莹玉一般,只是因气血不盛,有些凉意。
呼吸之间,郑寒玉似乎听到一阵微弱而有节奏的鼓声,只是眼下似乎并未至黄昏之时,哪儿来的暮鼓声?
于是她抬头问元珩:“陛下,您有没有听到鼓声?”
元珩随口扯了个谎:“许是宫外禁军此时在操练罢。”哪儿来的什么鼓声……分明是他的心跳声。
他感受到掌心传来郑寒玉的温度,早就把什么伤不伤痕的忘到脑后了。要顺势牵住她的手吗?她会不会觉得他轻佻?
郑寒玉不知元珩心中纠结,轻轻巧巧将手收了回去,也未觉察她收回手后元珩眼中一闪而过的失落。
她捏住袖间帔帛,思虑再三,觉得还是应该和元珩解释解释,莫教未来夫君在成婚前就误会了自己的性格。
于是郑寒玉双手交叠于腹前,正色道:“陛下,我平日脾气很好的。”而后微微偏了头,侧过脸不去看他生了笑意的脸,有些难为情道:“只是陛下对我避而不见,令我有些心烦意乱罢了。”
元珩本在笑她解释时的可爱模样,而后一愣,缓缓收了笑意。原来自己的举动在她眼中这般重要。
郑寒玉鬓边步摇垂下的珠玉在风中微动,发出清脆微响,月色帔帛亦随风舞动。
元珩突然有些庆幸今日没换那身苍绿襕袍了。
否则,便与她的云水蓝长裙不相匹配了。
又想到她的话,知她那日是因他久久不见而生了怨气,元珩不忍心瞒她,歉疚道:“郑娘子是名门望族之后,自是兰心蕙质,是我不好。”
“是我知郑娘子不喜我容貌,偏生又长了几颗粉刺,这才不肯见你。”元珩语气中染上些窘迫,道歉很容易,但担忧才貌比不过崔二郎一事,他是不会承认的。
郑寒玉略略睁大了双眼。不是因为报复她没有立即答应求娶,也不是未将她放在心上,而是……因为她在大慈恩寺的一句戏言以及几颗粉刺?
她踮脚倾身,凑近些仔细一瞧,元珩的下颌处真有几处浅淡红印。
元珩因她突然靠近有些不自在,他微微将头朝后仰了些,绷紧下颌,喉结不自觉地上下滚动了一下,微窘道:“郑娘子亲眼所见,可知我没有说谎。”而后又抬手,招周随过来。
周随乐颠颠地小跑而来,呈上一个木匣。
元珩接过,打开木匣,交予郑寒玉,温言道:“之前我慢待了郑娘子,因此献上此物赔罪,还望郑娘子原谅我的不是。”
郑寒玉捧着木匣,里面是一对流光溢彩的串珠镶玉臂钏。不得不说,元珩这一言不合便送礼的性子,倒是十分合她心意。
元珩垂目问她:“可要我为你戴上?”
郑寒玉轻轻“嗯”一声,“有劳陛下。”
元珩将臂钏取出,分别套于郑寒玉上臂间。原来她的手臂如此纤细,他一只手便可握住。
此时落日低斜,暮光倾泻于湖水之上,水波粼粼,又映射到他二人身上,倒模糊了元珩的面容。
郑寒玉看着元珩低头为自己戴臂钏,神色专注,长睫浓密,心中蓦地空了几分。
崔洵,也是这样待她的。
元珩戴好臂钏,将木匣交予周随,周随抱着木匣又退回十步之外。他点点头,满意道:“极配郑娘子。”
却见郑寒玉面上愣怔,他微微俯身,与她平视,放轻了声音:“怎么了?我脸上有什么东西么?”
他瞳色较浅,更显温柔,被那样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注视着,郑寒玉回过了神。他不是崔洵,他是元珩。
元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郑寒玉看着他的脸,想起他方才所说“她不喜他容貌”之语,她诚实地纠正了自己从前犯下的错误:“之前在大慈恩寺,我是诓陛下的。”
嗯?
“陛下很好看,尤其是眼睛,‘秋水为神玉为骨’,不过如此。”
嗯嗯嗯?
元珩直起身,心跳如鼓,似乎要从他胸腔内飞出去,绕这太液池翱翔三百圈。他这是……被她调戏了?
只是被人引诗夸赞,确实是让人十分心动的。
可令元珩不解的是,他这几日分明背了许多诗句,譬如“双髻绾云颜似玉”,又如“芙蓉不及美人妆”。
但他却觉得,没有一句能形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