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高考没能考上大学,或者没有考上一个好大学,你们会做什么?”
杨鑫这个问题很沉重,沉重到大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本不应该是他们现在要考虑的事,但总是要面对的。
作为普通班,八十多人至少有七八成的人上不了本科,这七八成里的人中,或许也只有一半的人只能上专科,其他人要么直接走入社会打工,要么就选择复读。
但,连专科都够呛上的人,复读的意义也就没那么大了。
至于那能上本科的两三成人里,真正能够考入重点的,也不会超过五个。
大多数同学甚至除了清华北大,武大华科之外,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大学的名字。
大家似乎只要考上了一个大学,任务就算完成了。
至于为什么要考上大学,可能父母比他们更清楚。
“你不就是想说成绩差的考不上大学只能去打工吗?”于进从杨鑫的话中听出了恶意,实在忍不了的他,也不管邵妈是否在场,直接回怼了杨鑫。
他没招惹杨鑫,也不像周平那么害怕。
杨鑫总一副说教的模样,这让于进很是看不惯。
你要是老师,或者长辈,我顶多不搭理你,可你明明就跟我差不多,那你神气什么?
“有没有一种可能,大部分成绩好的考上大学也得打工。”杨鑫道。
“呃……”于进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甚至觉得还有点道理。
杨鑫扫视众人,含笑道,“很多人会告诉你们,考上大学很重要,它决定了你们以后的人生,但究竟怎么决定你们的人生,其实大家根本就不清楚,对吧。”
“在你七八岁的时候,老师和父母会告诉你,小学很关键,它决定了你能不能上一个好初中,等你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老师和父母又会告诉你,初中很关键,它决定你能不能上一个好高中,等你十六七岁后,老师和父母又会告诉你,高中很重要,它决定你能不能上一个好大学。”
“我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地高压之下,一步步成长到今天的,高考这一步,是我们要走十二年必须跨过去的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用十二年酝酿一次花开,没有理由不让它开的灿烂。”
“可很多时候,努力并不一定就会有结果,不过放弃,差距会拉的比你们想象中还要大。”
教室内的气氛有些压抑。
杨鑫已经严重偏离了讲课的主题。
开学第一天就让他们去想高考,这如何能让人舒服。
原本漫不经心,什么也不想学的一众同学,此刻也是绷紧了神经,仿佛被高压激活了系统,完全进入了备战状态。
那种令他们无比讨厌,却又早已熟悉的节奏感,再次回归。
“我有一个朋友,他比我大,喜欢音乐,高中的时候成绩很好,经常在班上排前十左右,但他英语很差,他很想学好,可怎么努力都没用,哪怕学哭了,英语试卷都不会多看他一眼给他高分,甚至有时候蒙的分数都比认真写还高,后来,他放弃了,不学了。”
“高考,他英语成绩大跳水,总分距离一本线只差一分,这一分让他只能上二本,一个普通的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回老家在他当年上过学的地方当了老师,有一年暑假,他去找他的朋友玩。”
“他去了成都,他的朋友请他吃了一顿饭,两人开始聊工作,聊生活,后来他发现,自己跟朋友的生活方式彻底不一样了,他会为房贷而发愁,抱怨工资低,吐槽各种不公,而他的朋友拿着高额的工资,住的是自己全款买的房子,遇事从不抱怨,一有时间就在学习。”
“十二年,他们之间经过了十二年,一个在潜江还着房贷,每月拿着两三千的工资,顶着高物价啃老养老婆孩子,一个在成都有房有车,还经常全国各地进修,他在回去的路上就在想,究竟是从哪里开始,他们的生活彻底拉开了差距,后来他想到了,高考。”() ()
“他跟他朋友的高考成绩只有八分的差距,八分不多啊,一两道选择题,或者一个大题的分数,可经过了这十二年后,他们走上了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而造成这八分差距的,正是他当年学英语的时候放弃了。”
“他朋友英语还行,但数学特别差,可面对薄弱学科,他朋友坚持下来了,他说,他那个朋友特别笨,数学学不好就拼命的抄题,抄到中指指节磨的起了无数次老茧,甚至是变形,可即便是手疼,他也从来没有放弃。”
“他跟他朋友说,他很羡慕,但羡慕的不是现在的他,而是曾经的他们,不是年轻,而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他们,都有选择人生的权力和资格,现在,没了。”
“他说,成年后,他无比渴求的东西,在年少时,被他轻易丢弃了。”
他这个朋友姓王,名良栋。
不过当杨鑫在讲这位朋友的时候,坐在台下的王良栋却在疑惑。
杨鑫什么时候有一个比他大十二三岁的朋友了?
还喜欢音乐,跟他一样英语也差。
“不过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网络主播,在网上唱歌火了后,那本该属于他的优质生活,在十二年后,又降临在了他身上。”
“这个世界不会给我们太多机会,高考就是我们年少有为的关键时刻,很多人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够在那一瞬间发光,是因为这个世界太着急了,逼迫着我们不得不跟着时代滚滚向前,但失败了也不必气馁,高考进入大学并不是我们人生的终点,只是进不去的话,以后的生活会更苦一些。”
在此后的时代,大家会被无数快速成功的故事所裹挟,仿佛只有以雷霆万钧之势攀登至巅峰,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追求速度的心态,如同催化剂,推动了创新和进步的火焰熊熊燃烧。
然而,它也带来了一种如影随形的焦虑和不安,让大家如同惊弓之鸟。
大学文凭没用了,博士也找不到工作,初中就得卷,幼儿园要上双语学校,起跑线从一开始的高中,慢慢被拉到了幼儿园……
“现在的大家可能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甚至就连梦想或许都不清楚,但没事,这些以后都会找到,只是能不能有时间去找,就取决于你现在拿多少分了,如果可以,希望大家不要轻易浪费掉高考这个独属于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王勃给自己的人生献上了一篇滕王阁序,我们能不能给自己的人生献上一个不会后悔的分数?”
“怎么样,开学第一天被我敲响的这个警钟,是不是让你们清醒了不少?”
杨鑫笑了,只是这个笑容让很多人都开心不起来。
以至于连掌声都没给杨鑫。
他们觉得杨鑫这次的讲课,远不如上一次,根本不对他们的胃口。
虽然也很激励人心,但不怎么接地气,大道理太多了。
等到杨鑫走下讲台,回到座位,一旁的祝子皋也小声嘀咕,“你今天的鸡汤太硬了,也就我喝得下去。”
杨鑫笑道,“我故意的。”
祝子皋撇嘴,“切。”
他知道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是不会懂他这些话意味着什么。
就像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在他们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里,未来的世界,怎么可能会因为高考那几分,而拉开鸿沟一样的差距。
就算考的不好又如何,我命由我不由天,世界那么大,自能闯出一片天地。
杨鑫明知道那些大道理不会被所有人接受,却还是想说。
可能是因为他老过,而他们正年轻。
……
杨鑫这个问题很沉重,沉重到大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本不应该是他们现在要考虑的事,但总是要面对的。
作为普通班,八十多人至少有七八成的人上不了本科,这七八成里的人中,或许也只有一半的人只能上专科,其他人要么直接走入社会打工,要么就选择复读。
但,连专科都够呛上的人,复读的意义也就没那么大了。
至于那能上本科的两三成人里,真正能够考入重点的,也不会超过五个。
大多数同学甚至除了清华北大,武大华科之外,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大学的名字。
大家似乎只要考上了一个大学,任务就算完成了。
至于为什么要考上大学,可能父母比他们更清楚。
“你不就是想说成绩差的考不上大学只能去打工吗?”于进从杨鑫的话中听出了恶意,实在忍不了的他,也不管邵妈是否在场,直接回怼了杨鑫。
他没招惹杨鑫,也不像周平那么害怕。
杨鑫总一副说教的模样,这让于进很是看不惯。
你要是老师,或者长辈,我顶多不搭理你,可你明明就跟我差不多,那你神气什么?
“有没有一种可能,大部分成绩好的考上大学也得打工。”杨鑫道。
“呃……”于进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甚至觉得还有点道理。
杨鑫扫视众人,含笑道,“很多人会告诉你们,考上大学很重要,它决定了你们以后的人生,但究竟怎么决定你们的人生,其实大家根本就不清楚,对吧。”
“在你七八岁的时候,老师和父母会告诉你,小学很关键,它决定了你能不能上一个好初中,等你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老师和父母又会告诉你,初中很关键,它决定你能不能上一个好高中,等你十六七岁后,老师和父母又会告诉你,高中很重要,它决定你能不能上一个好大学。”
“我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地高压之下,一步步成长到今天的,高考这一步,是我们要走十二年必须跨过去的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用十二年酝酿一次花开,没有理由不让它开的灿烂。”
“可很多时候,努力并不一定就会有结果,不过放弃,差距会拉的比你们想象中还要大。”
教室内的气氛有些压抑。
杨鑫已经严重偏离了讲课的主题。
开学第一天就让他们去想高考,这如何能让人舒服。
原本漫不经心,什么也不想学的一众同学,此刻也是绷紧了神经,仿佛被高压激活了系统,完全进入了备战状态。
那种令他们无比讨厌,却又早已熟悉的节奏感,再次回归。
“我有一个朋友,他比我大,喜欢音乐,高中的时候成绩很好,经常在班上排前十左右,但他英语很差,他很想学好,可怎么努力都没用,哪怕学哭了,英语试卷都不会多看他一眼给他高分,甚至有时候蒙的分数都比认真写还高,后来,他放弃了,不学了。”
“高考,他英语成绩大跳水,总分距离一本线只差一分,这一分让他只能上二本,一个普通的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回老家在他当年上过学的地方当了老师,有一年暑假,他去找他的朋友玩。”
“他去了成都,他的朋友请他吃了一顿饭,两人开始聊工作,聊生活,后来他发现,自己跟朋友的生活方式彻底不一样了,他会为房贷而发愁,抱怨工资低,吐槽各种不公,而他的朋友拿着高额的工资,住的是自己全款买的房子,遇事从不抱怨,一有时间就在学习。”
“十二年,他们之间经过了十二年,一个在潜江还着房贷,每月拿着两三千的工资,顶着高物价啃老养老婆孩子,一个在成都有房有车,还经常全国各地进修,他在回去的路上就在想,究竟是从哪里开始,他们的生活彻底拉开了差距,后来他想到了,高考。”() ()
“他跟他朋友的高考成绩只有八分的差距,八分不多啊,一两道选择题,或者一个大题的分数,可经过了这十二年后,他们走上了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而造成这八分差距的,正是他当年学英语的时候放弃了。”
“他朋友英语还行,但数学特别差,可面对薄弱学科,他朋友坚持下来了,他说,他那个朋友特别笨,数学学不好就拼命的抄题,抄到中指指节磨的起了无数次老茧,甚至是变形,可即便是手疼,他也从来没有放弃。”
“他跟他朋友说,他很羡慕,但羡慕的不是现在的他,而是曾经的他们,不是年轻,而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他们,都有选择人生的权力和资格,现在,没了。”
“他说,成年后,他无比渴求的东西,在年少时,被他轻易丢弃了。”
他这个朋友姓王,名良栋。
不过当杨鑫在讲这位朋友的时候,坐在台下的王良栋却在疑惑。
杨鑫什么时候有一个比他大十二三岁的朋友了?
还喜欢音乐,跟他一样英语也差。
“不过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网络主播,在网上唱歌火了后,那本该属于他的优质生活,在十二年后,又降临在了他身上。”
“这个世界不会给我们太多机会,高考就是我们年少有为的关键时刻,很多人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够在那一瞬间发光,是因为这个世界太着急了,逼迫着我们不得不跟着时代滚滚向前,但失败了也不必气馁,高考进入大学并不是我们人生的终点,只是进不去的话,以后的生活会更苦一些。”
在此后的时代,大家会被无数快速成功的故事所裹挟,仿佛只有以雷霆万钧之势攀登至巅峰,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追求速度的心态,如同催化剂,推动了创新和进步的火焰熊熊燃烧。
然而,它也带来了一种如影随形的焦虑和不安,让大家如同惊弓之鸟。
大学文凭没用了,博士也找不到工作,初中就得卷,幼儿园要上双语学校,起跑线从一开始的高中,慢慢被拉到了幼儿园……
“现在的大家可能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甚至就连梦想或许都不清楚,但没事,这些以后都会找到,只是能不能有时间去找,就取决于你现在拿多少分了,如果可以,希望大家不要轻易浪费掉高考这个独属于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王勃给自己的人生献上了一篇滕王阁序,我们能不能给自己的人生献上一个不会后悔的分数?”
“怎么样,开学第一天被我敲响的这个警钟,是不是让你们清醒了不少?”
杨鑫笑了,只是这个笑容让很多人都开心不起来。
以至于连掌声都没给杨鑫。
他们觉得杨鑫这次的讲课,远不如上一次,根本不对他们的胃口。
虽然也很激励人心,但不怎么接地气,大道理太多了。
等到杨鑫走下讲台,回到座位,一旁的祝子皋也小声嘀咕,“你今天的鸡汤太硬了,也就我喝得下去。”
杨鑫笑道,“我故意的。”
祝子皋撇嘴,“切。”
他知道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是不会懂他这些话意味着什么。
就像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在他们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里,未来的世界,怎么可能会因为高考那几分,而拉开鸿沟一样的差距。
就算考的不好又如何,我命由我不由天,世界那么大,自能闯出一片天地。
杨鑫明知道那些大道理不会被所有人接受,却还是想说。
可能是因为他老过,而他们正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