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并不缺事件,任回的事虽然激起一些讨论,但很快就被人遗忘在脑后。
现如今激起讨论的是由太子提出的科考改革。
楚国的科举制度现如今是举荐制度,学生在各地的学府学习,然后由学府的老师推荐几个学生来到京城考试。
考试则由大臣和皇帝共同阅卷,来决定名次,然后就是进行授官。
这其中的漏洞很大,能被各地学府举荐的大都是当地大族的子弟,寒门子弟很少能够被举荐来考试,就算被举荐了,授官的时候,也大都不是什么实权的官职,就像之前的那个农官一样。
而太子提出的则是全程都是考试,科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县试,第二部分为府试,第三部分为殿试。
殿试之后由皇帝和大臣共同决定考试的名次,之后再进行授官。
虽然世家子弟还是有许多的优势,但至少让那些寒门子弟有一个向上爬的机会。
但就算这样,朝堂上几乎所有人要不反对,要不就沉默不语。
对于世家来说,把握着朝堂上的大部分官职是他们至今能保持世家名声的根本。
若是他们几代都不能为官,那最后不就变成寒门了么?
这对他们是不可能接受的。
但是皇帝和太子执意要将这个制度推行下去,朝中的大臣就算再反对也没有办法。
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样子了,皇帝和太子手中的力量他们也抵抗不了。
但要是让他们放弃抵抗,接受是不可能的。
皇帝正在皇后宫里看奏折,他看了一个,扔了一个,最后气道:“看看这些奏折,都是辞官的,真是好手段,拿这个来威胁朕!”
太子将奏折捡起来,看了一眼道:“父皇,这些请辞的官员都是那些世家的不怎么重要的子弟。”
要是以前,若是皇帝敢不合他们的意见,他们是敢全家都辞官回乡的,但现在他们只敢用一些不重要的家族子弟来试探。
“舅舅,既然这样,那就同意他们的请辞呗,”李璇想了想道:“这朝堂上想要升官的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走了,其他人自是想要往上走的。”
李璇见皇帝还在犹豫思考,便接着道:“而且舅舅,那些世家边缘子弟和那些世家可不一定是一条心的。”
世家不受看重的子弟和那些寒门也没什么区别,他们能拿到如今的官职不知道费了多少劲。
现在他们听那些族长的话辞职,不过是认为这个官职不可能被别人占的,若是自己的官职没了,这些家族里可有的闹的了。
皇帝想明白后,笑骂道:“真是个机灵鬼。”
说完,皇帝就在奏折上画了个圆圈,表示同意了。
等第二天,那些原本在家的官员们听到自己真的被罢官了一脸懵。
他们急忙找到族长家里去,但是族长本就被这件事折腾得乱得狠,哪有时间解决这些小事,就让他们先回去等消息。
可左等右等,只等到自己得职位已经被人顶替了,只觉得晴天霹雳。
莫彦是莫家的旁支,他是听族长的命令辞官的,族长只是说这只是暂时的,等过段时间就让他官复原职,可是自己的职位都被人顶替了。
他再一次上门,在客厅等待,结果就只看到一个小厮出来,说道:“莫彦少爷,我们老爷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见您,老爷说您先回去,这件事他心里有数。”
莫彦听完后,知道自己是被敷衍了,但他能有什么办法。
当他从小门出去的时候,就看到一顶轿子从大门进去。
那是族长的大儿子下朝回来了。
莫彦那时只觉得气血上头,十分生气。
族长怎么不让自己的儿子辞官呢?
就让他辞官是么?
莫彦气呼呼地回家了,看到家里还等待着消息的家人,心里的恨意滋生。
他晚上一人躺在书房,根本就睡不着,翻来覆去。
结果这时,门外的下人忽然进来道:“老爷,有人拜访,给了这个东西,说是您看了就明白了。”
莫彦起身,就看到下人递过来一个荷包,荷包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
他将东西倒出来一看,瞳孔皱缩,竟然是一块四爪龙形玉佩。
莫彦急忙地问道:“那个人还在么!”
下人:“那个人说若是老爷看到里面的东西想要见他的话,就去巷子口。”
莫彦听到后,连忙穿上鞋子跑到府邸的巷子口,果然看到了一顶轿子,轿子旁站了四个侍卫。
他将自己的衣服整理好,颤抖着声音道:“见过太子殿下,不知太子殿下深夜见臣有何要事?”
只听轿子里传出了一道青年的声音:“这要看莫卿选择谁了。”
莫彦低着头道:“臣不可能数典忘祖的。”
“为何要数典忘祖呢?”莫彦听到轿子里传出另一道男声,这个声音更温柔些。
“莫大人,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分内的事就行了。”
莫彦知道太子和长公主的幼子李璇关系很好,这个人能够在他和太子说话的时候插话,应该就是李璇了。
“长乐郡王,”莫彦见轿子里的人没有反对,就知道他猜对了。
他接着道:“郡王,臣毕竟受家族庇佑……”
“莫大人,你的官职难道不是你自己考来的么?”李璇带着疑惑地问道:“你的家族真的给你什么帮助了么?或者我换句话说,莫大人,你的家族真的在乎你么?”
这句话直接激起了莫彦早上的回忆,他的家族真的在乎他么?
他想起他当初为了那小小的七品官,天天讨好族长,结果最后还是自己考过了才被授官。
而族长的儿子,只不过随意作一首诗,就传出才名,就被授了六品官的官职。
莫彦咬紧牙关,再次道:“请问太子想要臣做些什么?”
“孤只想你无愧于心,做些为国为民的事而已。”
莫彦有些愣住了,为国为民,想当初他读书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这个想法的,可是自从当官之后,他只能跟着莫家上折子,跟着莫家在朝堂上附和。
莫彦眼眶微热,沙哑地道:“是,太子殿下。”
太子:“既然如此,莫卿对外放有想法么?”
“外放?”
“是,莫卿若是在京城,恐怕会被家族所限制,不如去到京城之外,当一地方官。”
莫彦从没想到这件事,毕竟他长于京城,从来没有想过去到京城之外,但现在想想,或许是个很好的法子。
而且他若是为太子办事,太子自是不会将他忘在外地,只要他做好政绩,一定会被调回来的。
莫彦立刻道:“遵命,陛下。”
等莫彦离开后,李璇在名单上勾了一个名字,然后看向下一个人,道:“看来今晚要去许多家了。”
“啧啧,这些世家大族真是狠心,明明那些辞官的人都是听他们吩咐的,结果说不管就不管。”
太子:“若是他们不狠心,哪有我们的机会。”
说到这里,李璇笑了,像一只小狐狸一样,开心道:“要是那些老东西发现自己的家被翘了,恐怕胡子都气歪了。”
太子有些无奈,鹰奴有时候就是很八卦,喜欢看别人的热闹。
莫族长近来一直在忙朝堂上的这件事,他要时不时地参加那些世家的聚会,一起讨论事情的处理方法,等听到莫彦被外放的消息时,莫彦已经在任职的路上了。
莫族长没有在意,只以为莫彦是按捺不住,自己找了关系,为自己找了个官职。
只私下里和人吐槽他眼界过于小,连一点耐心都没有。
其他家族的人也都不怎么在意自己家那些旁支子弟要去哪,所以这件事竟然没人在意。
等几年后,他们察觉到了不对也已经没有办法了。
那些外放的子弟翅膀早就硬了,成为太子的臂膀了。
现下,他们还在外太子提出的科举改革而头疼,想着各种办法阻拦皇帝和太子的政策。
就在世家和皇帝太子的矛盾越发激烈的时候,朝堂上的世家忽然安静了下来。
皇帝和太子都知道他们肯定是在憋着什么大招。
果然在一天早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位老人就这样静坐在了皇宫的街道上。
老人是向大儒,是一个在文人间很有名声的一个人,现如今已经有六十三的高龄了。
这时候正是下朝的时间,朝堂上所有的人都在这里,只听向大儒大声地道:“陛下,举荐制度是从楚国开国皇帝就施行至今天,祖宗之法不可变啊,若是陛下太子执意改变,那臣只能在此绝食,若陛下一天不改变主意,臣就一天不吃东西。”
这话一出,让众人哗然,若是向大儒真的在此被饿死,那皇帝和太子的名声可真的臭了,以后历史上说到他们,说的都是饿死大臣的皇帝和太子。
皇帝在书房气的直接扔了他最爱的一个茶碗,扔完之后,又有些舍不得,心更加疼了。
皇帝让人去劝向大儒,可是向大儒就是坚持让皇帝收回旨意,两人就这样僵持不下。
随着时间的悄然过去,皇帝越来越着急,他在书房转着圈走。
他真害怕向大儒出事啊,向大儒要是出事了,那他以后在历史上那就是昏君了啊。
太子想了会道:“父皇,要不然让我去劝他?”
皇帝立刻拒绝道:“不行,你和朕都不能,去了就是低头了,那我们父子两以后还怎么在朝堂命令那些大臣们。”
去了,岂不是让那些大臣们都知道他们明家怕了么?
李璇在一旁道:“舅舅,让我去怎么样?”
皇帝有些犹豫地问道:“鹰奴想要怎么劝他?”
李璇有些狡猾地道:“等我吃饱了再去,舅舅就知道我怎么去劝他了。”
劝?劝什么劝,自然是要用魔法对付魔法了。
现如今激起讨论的是由太子提出的科考改革。
楚国的科举制度现如今是举荐制度,学生在各地的学府学习,然后由学府的老师推荐几个学生来到京城考试。
考试则由大臣和皇帝共同阅卷,来决定名次,然后就是进行授官。
这其中的漏洞很大,能被各地学府举荐的大都是当地大族的子弟,寒门子弟很少能够被举荐来考试,就算被举荐了,授官的时候,也大都不是什么实权的官职,就像之前的那个农官一样。
而太子提出的则是全程都是考试,科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县试,第二部分为府试,第三部分为殿试。
殿试之后由皇帝和大臣共同决定考试的名次,之后再进行授官。
虽然世家子弟还是有许多的优势,但至少让那些寒门子弟有一个向上爬的机会。
但就算这样,朝堂上几乎所有人要不反对,要不就沉默不语。
对于世家来说,把握着朝堂上的大部分官职是他们至今能保持世家名声的根本。
若是他们几代都不能为官,那最后不就变成寒门了么?
这对他们是不可能接受的。
但是皇帝和太子执意要将这个制度推行下去,朝中的大臣就算再反对也没有办法。
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样子了,皇帝和太子手中的力量他们也抵抗不了。
但要是让他们放弃抵抗,接受是不可能的。
皇帝正在皇后宫里看奏折,他看了一个,扔了一个,最后气道:“看看这些奏折,都是辞官的,真是好手段,拿这个来威胁朕!”
太子将奏折捡起来,看了一眼道:“父皇,这些请辞的官员都是那些世家的不怎么重要的子弟。”
要是以前,若是皇帝敢不合他们的意见,他们是敢全家都辞官回乡的,但现在他们只敢用一些不重要的家族子弟来试探。
“舅舅,既然这样,那就同意他们的请辞呗,”李璇想了想道:“这朝堂上想要升官的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走了,其他人自是想要往上走的。”
李璇见皇帝还在犹豫思考,便接着道:“而且舅舅,那些世家边缘子弟和那些世家可不一定是一条心的。”
世家不受看重的子弟和那些寒门也没什么区别,他们能拿到如今的官职不知道费了多少劲。
现在他们听那些族长的话辞职,不过是认为这个官职不可能被别人占的,若是自己的官职没了,这些家族里可有的闹的了。
皇帝想明白后,笑骂道:“真是个机灵鬼。”
说完,皇帝就在奏折上画了个圆圈,表示同意了。
等第二天,那些原本在家的官员们听到自己真的被罢官了一脸懵。
他们急忙找到族长家里去,但是族长本就被这件事折腾得乱得狠,哪有时间解决这些小事,就让他们先回去等消息。
可左等右等,只等到自己得职位已经被人顶替了,只觉得晴天霹雳。
莫彦是莫家的旁支,他是听族长的命令辞官的,族长只是说这只是暂时的,等过段时间就让他官复原职,可是自己的职位都被人顶替了。
他再一次上门,在客厅等待,结果就只看到一个小厮出来,说道:“莫彦少爷,我们老爷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见您,老爷说您先回去,这件事他心里有数。”
莫彦听完后,知道自己是被敷衍了,但他能有什么办法。
当他从小门出去的时候,就看到一顶轿子从大门进去。
那是族长的大儿子下朝回来了。
莫彦那时只觉得气血上头,十分生气。
族长怎么不让自己的儿子辞官呢?
就让他辞官是么?
莫彦气呼呼地回家了,看到家里还等待着消息的家人,心里的恨意滋生。
他晚上一人躺在书房,根本就睡不着,翻来覆去。
结果这时,门外的下人忽然进来道:“老爷,有人拜访,给了这个东西,说是您看了就明白了。”
莫彦起身,就看到下人递过来一个荷包,荷包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
他将东西倒出来一看,瞳孔皱缩,竟然是一块四爪龙形玉佩。
莫彦急忙地问道:“那个人还在么!”
下人:“那个人说若是老爷看到里面的东西想要见他的话,就去巷子口。”
莫彦听到后,连忙穿上鞋子跑到府邸的巷子口,果然看到了一顶轿子,轿子旁站了四个侍卫。
他将自己的衣服整理好,颤抖着声音道:“见过太子殿下,不知太子殿下深夜见臣有何要事?”
只听轿子里传出了一道青年的声音:“这要看莫卿选择谁了。”
莫彦低着头道:“臣不可能数典忘祖的。”
“为何要数典忘祖呢?”莫彦听到轿子里传出另一道男声,这个声音更温柔些。
“莫大人,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分内的事就行了。”
莫彦知道太子和长公主的幼子李璇关系很好,这个人能够在他和太子说话的时候插话,应该就是李璇了。
“长乐郡王,”莫彦见轿子里的人没有反对,就知道他猜对了。
他接着道:“郡王,臣毕竟受家族庇佑……”
“莫大人,你的官职难道不是你自己考来的么?”李璇带着疑惑地问道:“你的家族真的给你什么帮助了么?或者我换句话说,莫大人,你的家族真的在乎你么?”
这句话直接激起了莫彦早上的回忆,他的家族真的在乎他么?
他想起他当初为了那小小的七品官,天天讨好族长,结果最后还是自己考过了才被授官。
而族长的儿子,只不过随意作一首诗,就传出才名,就被授了六品官的官职。
莫彦咬紧牙关,再次道:“请问太子想要臣做些什么?”
“孤只想你无愧于心,做些为国为民的事而已。”
莫彦有些愣住了,为国为民,想当初他读书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这个想法的,可是自从当官之后,他只能跟着莫家上折子,跟着莫家在朝堂上附和。
莫彦眼眶微热,沙哑地道:“是,太子殿下。”
太子:“既然如此,莫卿对外放有想法么?”
“外放?”
“是,莫卿若是在京城,恐怕会被家族所限制,不如去到京城之外,当一地方官。”
莫彦从没想到这件事,毕竟他长于京城,从来没有想过去到京城之外,但现在想想,或许是个很好的法子。
而且他若是为太子办事,太子自是不会将他忘在外地,只要他做好政绩,一定会被调回来的。
莫彦立刻道:“遵命,陛下。”
等莫彦离开后,李璇在名单上勾了一个名字,然后看向下一个人,道:“看来今晚要去许多家了。”
“啧啧,这些世家大族真是狠心,明明那些辞官的人都是听他们吩咐的,结果说不管就不管。”
太子:“若是他们不狠心,哪有我们的机会。”
说到这里,李璇笑了,像一只小狐狸一样,开心道:“要是那些老东西发现自己的家被翘了,恐怕胡子都气歪了。”
太子有些无奈,鹰奴有时候就是很八卦,喜欢看别人的热闹。
莫族长近来一直在忙朝堂上的这件事,他要时不时地参加那些世家的聚会,一起讨论事情的处理方法,等听到莫彦被外放的消息时,莫彦已经在任职的路上了。
莫族长没有在意,只以为莫彦是按捺不住,自己找了关系,为自己找了个官职。
只私下里和人吐槽他眼界过于小,连一点耐心都没有。
其他家族的人也都不怎么在意自己家那些旁支子弟要去哪,所以这件事竟然没人在意。
等几年后,他们察觉到了不对也已经没有办法了。
那些外放的子弟翅膀早就硬了,成为太子的臂膀了。
现下,他们还在外太子提出的科举改革而头疼,想着各种办法阻拦皇帝和太子的政策。
就在世家和皇帝太子的矛盾越发激烈的时候,朝堂上的世家忽然安静了下来。
皇帝和太子都知道他们肯定是在憋着什么大招。
果然在一天早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位老人就这样静坐在了皇宫的街道上。
老人是向大儒,是一个在文人间很有名声的一个人,现如今已经有六十三的高龄了。
这时候正是下朝的时间,朝堂上所有的人都在这里,只听向大儒大声地道:“陛下,举荐制度是从楚国开国皇帝就施行至今天,祖宗之法不可变啊,若是陛下太子执意改变,那臣只能在此绝食,若陛下一天不改变主意,臣就一天不吃东西。”
这话一出,让众人哗然,若是向大儒真的在此被饿死,那皇帝和太子的名声可真的臭了,以后历史上说到他们,说的都是饿死大臣的皇帝和太子。
皇帝在书房气的直接扔了他最爱的一个茶碗,扔完之后,又有些舍不得,心更加疼了。
皇帝让人去劝向大儒,可是向大儒就是坚持让皇帝收回旨意,两人就这样僵持不下。
随着时间的悄然过去,皇帝越来越着急,他在书房转着圈走。
他真害怕向大儒出事啊,向大儒要是出事了,那他以后在历史上那就是昏君了啊。
太子想了会道:“父皇,要不然让我去劝他?”
皇帝立刻拒绝道:“不行,你和朕都不能,去了就是低头了,那我们父子两以后还怎么在朝堂命令那些大臣们。”
去了,岂不是让那些大臣们都知道他们明家怕了么?
李璇在一旁道:“舅舅,让我去怎么样?”
皇帝有些犹豫地问道:“鹰奴想要怎么劝他?”
李璇有些狡猾地道:“等我吃饱了再去,舅舅就知道我怎么去劝他了。”
劝?劝什么劝,自然是要用魔法对付魔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