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户人家明家的三小姐明语温,前年与淮城邱家的小少爷定了亲,只是还没来得及嫁过去,这邱家的小少爷就掉进南塘寺的放生池里淹死了。
在邱家的“刻意”宣传下,明家小姐克夫的名头就传了出来,也因此,除已经嫁出去明大小姐和明二小姐,眀家其他五个小姐的婚事也都被耽搁了,最大的明三小姐如今已经十七岁,虽然也有来试探口风的人,但无一不是那等纨绔之辈,亦或者只是看上了明家诺大的家业,此等,莫说是家大业大的眀家,就是来个小户人家的女儿,也不见得就愿意嫁了。
后明家五爷入仕,做了翰林院侍读,从五品,虽官职不高,却是实打实的京官,明五爷走马上任,四方来贺,明家众小姐的婚事也重新被提上了日程,来探口风的人多了,但合适的,却没有。
明七小姐明语莘,今年六岁,尚未到议亲的年纪,明五明六小姐尚在应天书院,而明三小姐,就是受了邱家影响的明语温。
邱家小少爷没了,邱家又舍不得这门亲事,就想让明语温嫁给邱小少爷的长兄,邱家嫡子为平妻,据说邱大少爷原配妻子曾是邱家落寂时不得已娶的商户之女,颇有家资,却于邱家爷俩的仕途没有多少作用。
邱家看上眀家的几房姻亲人,却又深知明家家风正,轻易谋求不来,何况明家三小姐占了西明三房一个嫡长,这事儿便不好做手脚,于是就用上了这等腌臜的手段。
明家明面里还没来得及表态,陪同幼弟拜师的明三少爷恰好路经淮城,当即找了人将邱家打了一顿。
好巧不巧的是,那日乘着邱大少爷的马车出门的正是邱家老太爷,就碰上了这一顿打,也算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邱家自诩拿捏了眀家的把柄,更加不依不饶,这事迅速传遍了江南,本就不多的提亲的人更是没有了,虽说这事不关明三小姐的事情,但是邱家如此行径,还是于名声有碍,世家大族里最注重的就是名声二字,更别说,一个家族的名声,也关乎族人日后的仕途。
明三小姐明语温受此横祸,而差不多岁数的明四小姐明语苏也受到了牵连。
明家老太爷一生娶了两位妻子,纳了三个妾室,共十一个孩子。
前头的那个明老太太明姜氏,娘家在京城,父亲曾经位列三公,虽是庶女,却得父亲宠爱,是以能嫁进江南明家。
两个儿子出去自立门户,一位在国子监任律学掌教,一个在礼亲王手底下做事,两个女儿一个进了宫没两年就消香玉陨,留下一个女儿,先皇的十一公主,封敦恪公主;另一个嫁进了信武侯府,如今陪丈夫外放,去了北方一带。
而第二个明老太太就是如今明语温的亲奶奶明苏氏,门户没有前面那一位高,却也是常州苏家的嫡小姐,上头的两个哥哥,一个做了大理寺少卿,一个做了扬州知州,胞弟也任北军的越骑校尉,独自掌管一支骑兵。
明苏氏明老太太的三个儿子,老大明四爷继承了明家,一心打理明家基业;老二明五爷一心读书科考,也就是明语温的父亲。老三明六爷一生散漫惯了,从前在应天书院求学,后求娶了应天书院掌教的女儿,如今在江西一带做了个知县,倒也乐得自在。
明老太爷在世时,担心为着眀家家产,兄弟阋墙,便做主分了家,明姜氏的两个儿子和妾室的儿子兄弟四人住老宅,明苏氏以及当时尚未出嫁的明四姑姑住明家新宅,明老太爷的儿女仍然按照排行称呼,孙辈就各自排序,后来眀家几个兄弟便商量着便以祖宅和新宅为界,两边各论各的,这也是明语温在孙辈排行十三却被称呼为明三小姐的原因。
早年明姜氏的几个儿女尚在安庆时两家被称为东明和西明,几年过去了,明姜氏的几个儿女如今都在外边,慢慢地,大家都只认得明苏氏一脉,当年的西明,如今的安庆明家。
安庆明家三位爷,明四爷,明五爷和明六爷,以及明语温的姑姑明四奶奶。大少爷,二少爷,四少爷,大小姐二小姐四小姐七小姐都是明四爷的孩子,明大爷和明二小姐为庶出,其他几位都是明语温的四伯娘明宋氏所生,眀家三少爷明,六少爷明和三小姐明语温一母同胞,都是明五爷的孩子,眀家五少爷,五小姐和六小姐是明家六爷明的孩子,如今全家都在任上。
“这次你祖母就不同我们去了,你哥在京城全都安排好了,还有啊,这次苏苏订了亲,也不去了。”明夫人说着,眼睛里满含笑意。
“苏苏订亲了?”明语温惊奇道。
“是啊,这两日刚订下的。”明夫人说道,“她现在就好好陪陪你祖母,等到明年三月就要嫁到湖州去,你要是和苏苏一样省心就好喽。”
按照原来的计划,明语苏也要随着明语温一家去往京城,相看夫家,毕竟眀家几个小姐也都算是受了她的连累,明语温父母少不得也要为她们多操操心。
只是几日前眀姜氏的女儿,明语温的三姑母,明三奶奶,嫁给信武侯府三爷为妻的江明氏,为信武侯府二爷夫人秦氏的娘家侄儿聘娶明四小姐明语苏为妻,秦家与明语苏的亲娘明宋氏,明语温的四伯娘的娘家也算是沾了亲带了故,是以,这门亲事,明家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好了,娘,你这两天怎么啰哩啰嗦的?”明秋初挽上了明夫人的胳膊。“娘呀,是感慨,我们家的囡囡,不知不觉已经这么大了,一转眼呀,都到嫁人的年纪了,想当初,刚生下来的时候就丁点儿大。”
“娘!”
“好好好,娘亲不说了。”
眀家一大早就启程离开了安庆,明语温一大早就起床,跟着父母拜别祖母叔伯。
“咱们这位圣上,欲要干大事,从前受外戚扰政,用了十余年,如今正是朝中用人之际。进京以后,切莫张扬,安安分分就好。”敬安堂里,明老太太坐在里头的黄花雕木太师椅上,精神抖擞,想必是起了一个大早,就在这儿等着儿孙来辞别。明语温的父亲明五爷跪在下面,听老夫人说话,明五夫人则在一旁给老夫人添茶。
“京城不比咱们安庆,切不可做了官便洋洋自得,时刻警记,时刻警勉,不可谄媚,不可忘本,不忘初心,不丢我明家门楣。
明家是你们的底气,在外一日,你们就一日代表着安庆明家,这些年,你们大哥二哥没少为我明家争了光,这才有我明家处处顺遂。”明老太太平日里惯是和颜悦色,少有板下脸来训斥人的,从前也唯有过两次。
一次是东明的一个庶出的爷闹分家,请了老太太,老太太疾言厉色训斥了不安分的三姨娘宋氏(明老太爷的妾室),做主给庶出的三爷和七爷分了出去,离开时,给明姜氏的两个儿子和儿媳训了话。
再一次,就是明家六爷突然辞学,与一群江湖客称兄道弟,钱财玉帛败了不少,一载不曾归家,留下新妇整日里以泪洗面,那一次,明家老太太请了明家几十年没有请过的家法,开了明家宗祠,请了明家所有人,上至八十岁的族老,下至襁褓,一个不落。
三十六条家规,由东明的明家大爷执鞭,每一条家规后,是明老太太掷地有声的问询,若回答有失,就再答,每答有误,打一次。据说那一次打了总共落了四十二鞭,最后一鞭被明六夫人扑上来受了。
最后,打醒了明六爷,也让明家所有人都知道,明老爷走了,明家还有人看着他们,也还有人能够站出来。因此,不说西明这边,就是东明那边也真心实意的叫明老夫人一声老太太。
明老太太挨个儿训了话,又单独叫了明语温,同孙辈说话时,老太太言语上都温柔了几分,吩咐青荷拿了自己的妆匣里准备好的手镯,塞到明语温的手里。
眼睛黑亮地看着明语温开口道:“这镯子与先前你大姐二姐的添妆是一块玉石所制,本来应该等到你嫁人时在给你,但日后你定亲嫁人或许都是在京城,便先给你罢,当年将那玉打成首饰,便想着正好你们姊妹几人,一人一样。
“日后无论嫁入高官世族,亦或者像你的阿姊们嫁入一般的人家,都要记得,自家姊妹之间有个小摩擦,吵个嘴是非常正常的,重要的是,姊妹之间,留着同样的血。
“你们姊妹的性格我都是清楚的,你们的母亲都把你们教得很好,在外切不可听信他人挑拨,不求你们之间亲密无间,只希望你们能够在困难时能够在力所能及内伸手帮一下。
“若平日里受了什么委屈,就写信回来与我们说,我明家虽算不上什么为簪缨世家,但为你们几个小辈撑撑腰还是可以的。”说着,老太太看了明家所有人一眼,既是说给明语温听,也是说给明家众人听。
明语温低头应了。
在邱家的“刻意”宣传下,明家小姐克夫的名头就传了出来,也因此,除已经嫁出去明大小姐和明二小姐,眀家其他五个小姐的婚事也都被耽搁了,最大的明三小姐如今已经十七岁,虽然也有来试探口风的人,但无一不是那等纨绔之辈,亦或者只是看上了明家诺大的家业,此等,莫说是家大业大的眀家,就是来个小户人家的女儿,也不见得就愿意嫁了。
后明家五爷入仕,做了翰林院侍读,从五品,虽官职不高,却是实打实的京官,明五爷走马上任,四方来贺,明家众小姐的婚事也重新被提上了日程,来探口风的人多了,但合适的,却没有。
明七小姐明语莘,今年六岁,尚未到议亲的年纪,明五明六小姐尚在应天书院,而明三小姐,就是受了邱家影响的明语温。
邱家小少爷没了,邱家又舍不得这门亲事,就想让明语温嫁给邱小少爷的长兄,邱家嫡子为平妻,据说邱大少爷原配妻子曾是邱家落寂时不得已娶的商户之女,颇有家资,却于邱家爷俩的仕途没有多少作用。
邱家看上眀家的几房姻亲人,却又深知明家家风正,轻易谋求不来,何况明家三小姐占了西明三房一个嫡长,这事儿便不好做手脚,于是就用上了这等腌臜的手段。
明家明面里还没来得及表态,陪同幼弟拜师的明三少爷恰好路经淮城,当即找了人将邱家打了一顿。
好巧不巧的是,那日乘着邱大少爷的马车出门的正是邱家老太爷,就碰上了这一顿打,也算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邱家自诩拿捏了眀家的把柄,更加不依不饶,这事迅速传遍了江南,本就不多的提亲的人更是没有了,虽说这事不关明三小姐的事情,但是邱家如此行径,还是于名声有碍,世家大族里最注重的就是名声二字,更别说,一个家族的名声,也关乎族人日后的仕途。
明三小姐明语温受此横祸,而差不多岁数的明四小姐明语苏也受到了牵连。
明家老太爷一生娶了两位妻子,纳了三个妾室,共十一个孩子。
前头的那个明老太太明姜氏,娘家在京城,父亲曾经位列三公,虽是庶女,却得父亲宠爱,是以能嫁进江南明家。
两个儿子出去自立门户,一位在国子监任律学掌教,一个在礼亲王手底下做事,两个女儿一个进了宫没两年就消香玉陨,留下一个女儿,先皇的十一公主,封敦恪公主;另一个嫁进了信武侯府,如今陪丈夫外放,去了北方一带。
而第二个明老太太就是如今明语温的亲奶奶明苏氏,门户没有前面那一位高,却也是常州苏家的嫡小姐,上头的两个哥哥,一个做了大理寺少卿,一个做了扬州知州,胞弟也任北军的越骑校尉,独自掌管一支骑兵。
明苏氏明老太太的三个儿子,老大明四爷继承了明家,一心打理明家基业;老二明五爷一心读书科考,也就是明语温的父亲。老三明六爷一生散漫惯了,从前在应天书院求学,后求娶了应天书院掌教的女儿,如今在江西一带做了个知县,倒也乐得自在。
明老太爷在世时,担心为着眀家家产,兄弟阋墙,便做主分了家,明姜氏的两个儿子和妾室的儿子兄弟四人住老宅,明苏氏以及当时尚未出嫁的明四姑姑住明家新宅,明老太爷的儿女仍然按照排行称呼,孙辈就各自排序,后来眀家几个兄弟便商量着便以祖宅和新宅为界,两边各论各的,这也是明语温在孙辈排行十三却被称呼为明三小姐的原因。
早年明姜氏的几个儿女尚在安庆时两家被称为东明和西明,几年过去了,明姜氏的几个儿女如今都在外边,慢慢地,大家都只认得明苏氏一脉,当年的西明,如今的安庆明家。
安庆明家三位爷,明四爷,明五爷和明六爷,以及明语温的姑姑明四奶奶。大少爷,二少爷,四少爷,大小姐二小姐四小姐七小姐都是明四爷的孩子,明大爷和明二小姐为庶出,其他几位都是明语温的四伯娘明宋氏所生,眀家三少爷明,六少爷明和三小姐明语温一母同胞,都是明五爷的孩子,眀家五少爷,五小姐和六小姐是明家六爷明的孩子,如今全家都在任上。
“这次你祖母就不同我们去了,你哥在京城全都安排好了,还有啊,这次苏苏订了亲,也不去了。”明夫人说着,眼睛里满含笑意。
“苏苏订亲了?”明语温惊奇道。
“是啊,这两日刚订下的。”明夫人说道,“她现在就好好陪陪你祖母,等到明年三月就要嫁到湖州去,你要是和苏苏一样省心就好喽。”
按照原来的计划,明语苏也要随着明语温一家去往京城,相看夫家,毕竟眀家几个小姐也都算是受了她的连累,明语温父母少不得也要为她们多操操心。
只是几日前眀姜氏的女儿,明语温的三姑母,明三奶奶,嫁给信武侯府三爷为妻的江明氏,为信武侯府二爷夫人秦氏的娘家侄儿聘娶明四小姐明语苏为妻,秦家与明语苏的亲娘明宋氏,明语温的四伯娘的娘家也算是沾了亲带了故,是以,这门亲事,明家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好了,娘,你这两天怎么啰哩啰嗦的?”明秋初挽上了明夫人的胳膊。“娘呀,是感慨,我们家的囡囡,不知不觉已经这么大了,一转眼呀,都到嫁人的年纪了,想当初,刚生下来的时候就丁点儿大。”
“娘!”
“好好好,娘亲不说了。”
眀家一大早就启程离开了安庆,明语温一大早就起床,跟着父母拜别祖母叔伯。
“咱们这位圣上,欲要干大事,从前受外戚扰政,用了十余年,如今正是朝中用人之际。进京以后,切莫张扬,安安分分就好。”敬安堂里,明老太太坐在里头的黄花雕木太师椅上,精神抖擞,想必是起了一个大早,就在这儿等着儿孙来辞别。明语温的父亲明五爷跪在下面,听老夫人说话,明五夫人则在一旁给老夫人添茶。
“京城不比咱们安庆,切不可做了官便洋洋自得,时刻警记,时刻警勉,不可谄媚,不可忘本,不忘初心,不丢我明家门楣。
明家是你们的底气,在外一日,你们就一日代表着安庆明家,这些年,你们大哥二哥没少为我明家争了光,这才有我明家处处顺遂。”明老太太平日里惯是和颜悦色,少有板下脸来训斥人的,从前也唯有过两次。
一次是东明的一个庶出的爷闹分家,请了老太太,老太太疾言厉色训斥了不安分的三姨娘宋氏(明老太爷的妾室),做主给庶出的三爷和七爷分了出去,离开时,给明姜氏的两个儿子和儿媳训了话。
再一次,就是明家六爷突然辞学,与一群江湖客称兄道弟,钱财玉帛败了不少,一载不曾归家,留下新妇整日里以泪洗面,那一次,明家老太太请了明家几十年没有请过的家法,开了明家宗祠,请了明家所有人,上至八十岁的族老,下至襁褓,一个不落。
三十六条家规,由东明的明家大爷执鞭,每一条家规后,是明老太太掷地有声的问询,若回答有失,就再答,每答有误,打一次。据说那一次打了总共落了四十二鞭,最后一鞭被明六夫人扑上来受了。
最后,打醒了明六爷,也让明家所有人都知道,明老爷走了,明家还有人看着他们,也还有人能够站出来。因此,不说西明这边,就是东明那边也真心实意的叫明老夫人一声老太太。
明老太太挨个儿训了话,又单独叫了明语温,同孙辈说话时,老太太言语上都温柔了几分,吩咐青荷拿了自己的妆匣里准备好的手镯,塞到明语温的手里。
眼睛黑亮地看着明语温开口道:“这镯子与先前你大姐二姐的添妆是一块玉石所制,本来应该等到你嫁人时在给你,但日后你定亲嫁人或许都是在京城,便先给你罢,当年将那玉打成首饰,便想着正好你们姊妹几人,一人一样。
“日后无论嫁入高官世族,亦或者像你的阿姊们嫁入一般的人家,都要记得,自家姊妹之间有个小摩擦,吵个嘴是非常正常的,重要的是,姊妹之间,留着同样的血。
“你们姊妹的性格我都是清楚的,你们的母亲都把你们教得很好,在外切不可听信他人挑拨,不求你们之间亲密无间,只希望你们能够在困难时能够在力所能及内伸手帮一下。
“若平日里受了什么委屈,就写信回来与我们说,我明家虽算不上什么为簪缨世家,但为你们几个小辈撑撑腰还是可以的。”说着,老太太看了明家所有人一眼,既是说给明语温听,也是说给明家众人听。
明语温低头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