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秦颐一三言两语便引得人心浮动,卓相便暗暗给身旁得了他好处的官员使眼色。
那群人一个个冒出头,与之身后的那群学子便开始七嘴八舌的争论起来,引经据典,满口仁义道德,却是字字句句将女子贬的一文不值。
本来只是想要为自己争取一定地位的那些女子闻言顿时怒从心中起。
虽然她们的确期盼自己能够如男子一般自在而活,但自小的规矩和教导早已根深蒂固,若是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定的好处,她们也愿意同大多数女子一般过完这一生,即便有遗憾,但也总比没有见过希望强。
可如今这群自诩君子的男子,当着她们的面便会说出这样诋毁她们的话,可见是打心眼里瞧不起她们,这让她们怎能够忍受。
就算是再守规矩的女子,听着旁人明晃晃的瞧不起、看不上也会动气,更何况今日能够主动来到这里的人,本就不是什么“墨守成规”的人。
所以,不多时整个皇宫正门便吵吵嚷嚷起来,堪比集市里叫卖的小贩。
当然,这其中不免有些不明所以被大家拉着过来的真正君子,在听闻秦颐一、秦颐甄的那番话后,颇觉有理,又在人群中不知何时接到了那些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策论,又听到那些人争吵时,不少女子的话。
忽然觉得,从前自己习以为常的世间,似乎真的对女子过于苛刻。
是以,在几息的混乱后,有人转变了意志,有人沮丧离去,有人据理力争。
在永安帝强行命人安抚下那些纷杂的人群后,他迎风站在城楼之上:“前朝有女帝开创盛世,我朝可有女子恩科为我大齐招揽更多可用之才。至于你们所担忧的男女有别,朕自会想法子解决,今日之事到此为止。”
人群中,有人欢呼,有人悲愤。
卓相低着头,眼底是淬了毒般阴狠,今日当真要被那两个丫头得手么?
如果有了这一次,之后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那他费尽心思的这么多年,岂不是个笑话。
眼见永安帝不顾部分人的嘶喊转身而去,人群中忽然冲出一道身影,一道有些单薄羸弱的身影,他看着永安帝喊道:“天要亡我大齐,天要亡我大齐!昏君当道,祸水干政,大齐气数已尽,气数已尽啊!今日即便是死,我也不愿见我大齐如前朝一般毁在女人手里。”
话音落,他便向着沉重宫门直直撞去。
秦颐一才意识到他要做什么,大叫一声“拦住他”,便疾跑而去,可惜还是晚了。
只见那人的头重重撞在门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顿时鲜血四溅,染上朱红的大门,鲜红着,慢慢暗沉。
秦颐一慢慢停下疾跑的步子,迈着千斤重的步子渐渐来到那人身旁,死相凄惨的他在视线里慢慢清晰,耳边只余放在奔跑时的呼呼风声,喉咙里全是被冷风肆虐过的干涩疼痛。
她预料过这场变革的艰难,却不曾想到,竟会有人用自己的性命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从有人不顾安危登楼击登闻鼓,到现在的决绝而死,一时间她心绪难言,但她始终不觉得自己所做之事是错的。
变故发生的那一刻,永安帝被侍卫护在中间,秦颐甄提起裙摆便向楼下直奔而去。
这一刻,她也是受到极大震动的,可她知晓,比她更近距离感受这一幕的妹妹,肯定害怕极了。
当被拉着靠近一个温热的怀抱之时,秦颐一发僵的身子才缓缓恢复常态。
她抬起头,眼眶有些发红,“五姐,我们没错,我们没错!”
秦颐甄带着她往回走,忍着心中的复杂难言和酸涩的眼眶,对秦颐一坚定道:“对,我们没错。”
可其他人却不是这样作想,眼见有人为此送了命,卓相当即逮住时机,又是一番哭诉。
最后直接将头上的乌纱帽取下,仰头对着永安帝“情深意切”道:“陛下,如今闹成这种地步,臣没有做到为人臣子的本分,一不能为陛下分忧,二不能为百姓解愁,是臣之大错,属实没有脸面继续在任,今日臣便当着众人之面辞官,望陛下……珍重!”
说到最后,声音里都带着颤音,他跪在地上,以头触地,表明自己的决心。
人群顿时像是炸开的锅。
当朝天子为了一己之私,竟将为国为民的丞相逼得几番辞官,这不仅是大齐的笑话,也是大齐的耻辱。
城楼上,此时已然恢复心神的秦颐一、秦颐甄静静看着卓相的发挥,只待时机一到,今日便是彻底扳倒卓相好时机。
挤挤攘攘的皇城门前,人数众多,却因卓相的这一举动变得落针可闻。
无人多话,屏息凝神,静待皇帝的裁决。
角落里,卓然好整以暇地看着这一幕,他到想知道,面对这样以人命为代价的变革,有人就算赴死也要阻止的变革,那两个在记忆中一无是处的女子,究竟会何去何从。
随着卓相的这一举动,不出秦颐一所想般,紧接着便有其余官员开始摘下自己的帽子,静默无声地威胁着她的父皇,也是无声的反抗着她和五姐这两个在朝堂“搅风搅雨”的公主。
不论是前一次,还是这一次。
待记忆中的人脸渐渐对齐,眼看那些不是卓相一派的人已然犹犹豫豫地准备做卓相的走狗时,秦颐一总算是开了金口。
在永安帝还未开口前,自然而然地率先说了话,又让众人明了在陛下心中,两位公主的重量。
支持者心中的笃定更多了一层,反对者则更加明确温阳公主与和顺公主就是迷惑君主、搅乱朝堂、毁坏大齐的罪魁祸首。
只听秦颐一掷地有声道:“诸位大人还是三思而后行,倘若今日还有什么翻转,那诸位摘下这顶帽子便是彻底摘下了,你自己一人倒是无所谓,可也不想想身后的一家老小自今日后该何去何从?”
“不仅如此,若是再有点什么丧良心的事,届时怕就是诛九族了。”秦颐甄看了看昨日陈既才为她染的指甲,漫不经心道。
两姐妹在这沉重的气氛中竟像是在午后吃茶喝酒般闲适,但说出的话却还是让那些本就犹豫的人更踌躇了几分。
今日这样的场面,本就是陛下、公主与卓相和王家的一场博弈。
像是他们这样立场中立之人,两边的人都曾寻上门来,与卓相和王家的许以重利不同,公主的招揽除了摆明利弊外,还多了一层警告,犹如此刻一般。
在他们这群人中,除了本身就只为了大齐百姓着想的清正廉洁的官员对于两边人都不为所动之外,其余的大多数人都是墙头草,相较于连敲带打的公主,以利相谈的卓相显然要令他们心动许多。
只是眼下听到两位公主这样斩钉截铁的话,他们一时之间又进退两难。
若真像是她们所说那般,今日之事还留有后手,那自己贸然跟随丞相威逼陛下就是死罪,为官多年,像他们这样的人,哪个手里没点子龌龊事。
倘若今日公主等人成了,看在自己鼎力支持的份儿上,或许还有一份生机,更有甚者背靠公主等人还能够仕途通畅,万人之上也不是没可能。
有人这样想,自然有人想着卓相许下的重利,若是支持卓相胜了,那今后的荣华富贵还不是信手拈来。
卓相在官场沉浮多年,将本来奄奄一息即将被大家族拆吞入腹的卓家再现昔日之辉煌,其中之力不可小觑。
两个心比天高的女子而已,即便已经能够被人称作一句“巾帼不让须眉”,但在卓相面前,还是高下立见。
可,他们不知,秦颐一知晓书中的剧情,早在多年前便暗中部署,他们也忽视了一个重点,那便是当初的卓相也曾像如今的秦颐一等人般,被永安帝大力扶持。
于是,众人便见,在两位公主的话落之后,众官员中,还是有不少人摘下了自己的帽子,以表自己的决心。
卓相见此,心中安定不少。
方才乍一听闻秦颐一姐妹的那番话,的确让他有些惊慌。
毕竟这两人最爱的就是欲擒故纵,他因着小瞧两人,已然吃了不少亏。
所以在那番话出口后,他不得不忧心,她们是否还会备有后招,让自己防不胜防的后招。
只是想到两人惯用的计策,以及此刻支持自己的人数,他心中又安宁不少。
不过是两个无计可施的人,最后的虚张声势罢了。
待今日事情一过,他非得要这两人彻底消失不可。
也是此时此刻,他才恍然,什么公主失宠、周大人被贬、皇帝被威胁,不过是他们再次联合起来唱给他看的戏罢了,看皇帝此刻的态度,摆明了还是坚定维护自己女儿才是。
他们敢一次次戏弄于他,就怪不得他手段狠辣了。
在那些人的动作完后,两方陷入僵持。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少致仕的老臣以平日里万事不管的皇亲国戚也急匆匆赶了过来。
这其中,便以成王最为瞩目。
那群人一个个冒出头,与之身后的那群学子便开始七嘴八舌的争论起来,引经据典,满口仁义道德,却是字字句句将女子贬的一文不值。
本来只是想要为自己争取一定地位的那些女子闻言顿时怒从心中起。
虽然她们的确期盼自己能够如男子一般自在而活,但自小的规矩和教导早已根深蒂固,若是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定的好处,她们也愿意同大多数女子一般过完这一生,即便有遗憾,但也总比没有见过希望强。
可如今这群自诩君子的男子,当着她们的面便会说出这样诋毁她们的话,可见是打心眼里瞧不起她们,这让她们怎能够忍受。
就算是再守规矩的女子,听着旁人明晃晃的瞧不起、看不上也会动气,更何况今日能够主动来到这里的人,本就不是什么“墨守成规”的人。
所以,不多时整个皇宫正门便吵吵嚷嚷起来,堪比集市里叫卖的小贩。
当然,这其中不免有些不明所以被大家拉着过来的真正君子,在听闻秦颐一、秦颐甄的那番话后,颇觉有理,又在人群中不知何时接到了那些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策论,又听到那些人争吵时,不少女子的话。
忽然觉得,从前自己习以为常的世间,似乎真的对女子过于苛刻。
是以,在几息的混乱后,有人转变了意志,有人沮丧离去,有人据理力争。
在永安帝强行命人安抚下那些纷杂的人群后,他迎风站在城楼之上:“前朝有女帝开创盛世,我朝可有女子恩科为我大齐招揽更多可用之才。至于你们所担忧的男女有别,朕自会想法子解决,今日之事到此为止。”
人群中,有人欢呼,有人悲愤。
卓相低着头,眼底是淬了毒般阴狠,今日当真要被那两个丫头得手么?
如果有了这一次,之后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那他费尽心思的这么多年,岂不是个笑话。
眼见永安帝不顾部分人的嘶喊转身而去,人群中忽然冲出一道身影,一道有些单薄羸弱的身影,他看着永安帝喊道:“天要亡我大齐,天要亡我大齐!昏君当道,祸水干政,大齐气数已尽,气数已尽啊!今日即便是死,我也不愿见我大齐如前朝一般毁在女人手里。”
话音落,他便向着沉重宫门直直撞去。
秦颐一才意识到他要做什么,大叫一声“拦住他”,便疾跑而去,可惜还是晚了。
只见那人的头重重撞在门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顿时鲜血四溅,染上朱红的大门,鲜红着,慢慢暗沉。
秦颐一慢慢停下疾跑的步子,迈着千斤重的步子渐渐来到那人身旁,死相凄惨的他在视线里慢慢清晰,耳边只余放在奔跑时的呼呼风声,喉咙里全是被冷风肆虐过的干涩疼痛。
她预料过这场变革的艰难,却不曾想到,竟会有人用自己的性命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从有人不顾安危登楼击登闻鼓,到现在的决绝而死,一时间她心绪难言,但她始终不觉得自己所做之事是错的。
变故发生的那一刻,永安帝被侍卫护在中间,秦颐甄提起裙摆便向楼下直奔而去。
这一刻,她也是受到极大震动的,可她知晓,比她更近距离感受这一幕的妹妹,肯定害怕极了。
当被拉着靠近一个温热的怀抱之时,秦颐一发僵的身子才缓缓恢复常态。
她抬起头,眼眶有些发红,“五姐,我们没错,我们没错!”
秦颐甄带着她往回走,忍着心中的复杂难言和酸涩的眼眶,对秦颐一坚定道:“对,我们没错。”
可其他人却不是这样作想,眼见有人为此送了命,卓相当即逮住时机,又是一番哭诉。
最后直接将头上的乌纱帽取下,仰头对着永安帝“情深意切”道:“陛下,如今闹成这种地步,臣没有做到为人臣子的本分,一不能为陛下分忧,二不能为百姓解愁,是臣之大错,属实没有脸面继续在任,今日臣便当着众人之面辞官,望陛下……珍重!”
说到最后,声音里都带着颤音,他跪在地上,以头触地,表明自己的决心。
人群顿时像是炸开的锅。
当朝天子为了一己之私,竟将为国为民的丞相逼得几番辞官,这不仅是大齐的笑话,也是大齐的耻辱。
城楼上,此时已然恢复心神的秦颐一、秦颐甄静静看着卓相的发挥,只待时机一到,今日便是彻底扳倒卓相好时机。
挤挤攘攘的皇城门前,人数众多,却因卓相的这一举动变得落针可闻。
无人多话,屏息凝神,静待皇帝的裁决。
角落里,卓然好整以暇地看着这一幕,他到想知道,面对这样以人命为代价的变革,有人就算赴死也要阻止的变革,那两个在记忆中一无是处的女子,究竟会何去何从。
随着卓相的这一举动,不出秦颐一所想般,紧接着便有其余官员开始摘下自己的帽子,静默无声地威胁着她的父皇,也是无声的反抗着她和五姐这两个在朝堂“搅风搅雨”的公主。
不论是前一次,还是这一次。
待记忆中的人脸渐渐对齐,眼看那些不是卓相一派的人已然犹犹豫豫地准备做卓相的走狗时,秦颐一总算是开了金口。
在永安帝还未开口前,自然而然地率先说了话,又让众人明了在陛下心中,两位公主的重量。
支持者心中的笃定更多了一层,反对者则更加明确温阳公主与和顺公主就是迷惑君主、搅乱朝堂、毁坏大齐的罪魁祸首。
只听秦颐一掷地有声道:“诸位大人还是三思而后行,倘若今日还有什么翻转,那诸位摘下这顶帽子便是彻底摘下了,你自己一人倒是无所谓,可也不想想身后的一家老小自今日后该何去何从?”
“不仅如此,若是再有点什么丧良心的事,届时怕就是诛九族了。”秦颐甄看了看昨日陈既才为她染的指甲,漫不经心道。
两姐妹在这沉重的气氛中竟像是在午后吃茶喝酒般闲适,但说出的话却还是让那些本就犹豫的人更踌躇了几分。
今日这样的场面,本就是陛下、公主与卓相和王家的一场博弈。
像是他们这样立场中立之人,两边的人都曾寻上门来,与卓相和王家的许以重利不同,公主的招揽除了摆明利弊外,还多了一层警告,犹如此刻一般。
在他们这群人中,除了本身就只为了大齐百姓着想的清正廉洁的官员对于两边人都不为所动之外,其余的大多数人都是墙头草,相较于连敲带打的公主,以利相谈的卓相显然要令他们心动许多。
只是眼下听到两位公主这样斩钉截铁的话,他们一时之间又进退两难。
若真像是她们所说那般,今日之事还留有后手,那自己贸然跟随丞相威逼陛下就是死罪,为官多年,像他们这样的人,哪个手里没点子龌龊事。
倘若今日公主等人成了,看在自己鼎力支持的份儿上,或许还有一份生机,更有甚者背靠公主等人还能够仕途通畅,万人之上也不是没可能。
有人这样想,自然有人想着卓相许下的重利,若是支持卓相胜了,那今后的荣华富贵还不是信手拈来。
卓相在官场沉浮多年,将本来奄奄一息即将被大家族拆吞入腹的卓家再现昔日之辉煌,其中之力不可小觑。
两个心比天高的女子而已,即便已经能够被人称作一句“巾帼不让须眉”,但在卓相面前,还是高下立见。
可,他们不知,秦颐一知晓书中的剧情,早在多年前便暗中部署,他们也忽视了一个重点,那便是当初的卓相也曾像如今的秦颐一等人般,被永安帝大力扶持。
于是,众人便见,在两位公主的话落之后,众官员中,还是有不少人摘下了自己的帽子,以表自己的决心。
卓相见此,心中安定不少。
方才乍一听闻秦颐一姐妹的那番话,的确让他有些惊慌。
毕竟这两人最爱的就是欲擒故纵,他因着小瞧两人,已然吃了不少亏。
所以在那番话出口后,他不得不忧心,她们是否还会备有后招,让自己防不胜防的后招。
只是想到两人惯用的计策,以及此刻支持自己的人数,他心中又安宁不少。
不过是两个无计可施的人,最后的虚张声势罢了。
待今日事情一过,他非得要这两人彻底消失不可。
也是此时此刻,他才恍然,什么公主失宠、周大人被贬、皇帝被威胁,不过是他们再次联合起来唱给他看的戏罢了,看皇帝此刻的态度,摆明了还是坚定维护自己女儿才是。
他们敢一次次戏弄于他,就怪不得他手段狠辣了。
在那些人的动作完后,两方陷入僵持。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少致仕的老臣以平日里万事不管的皇亲国戚也急匆匆赶了过来。
这其中,便以成王最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