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抽屉鸭蛋
唐棠的事,一度让孙希希觉得烦躁。
你说举报她吧,你又清楚她是过分热心,好心办了坏事。要真举报了,等着她的就是故意杀人罪和流氓罪。
你说不举报她吧,大冬天把你推进河沟,还给你前脚发小X文,后脚叫人来看“你在看小X文”……
不举报你都觉得是“退一步乳腺增生,进一步海阔天空”!
更气人的是,她还不觉得自己有错,随时准备“再来一次”……
左右为难之际,有人竟替她把这事轻松摆平了。
花的心思还极为巧妙,仅仅是恫吓了一番,未伤唐棠分毫。
她就琢磨着得跟他道谢。
下班回家时,她推开傅家院门,院子里的小武红姐弟就扑了过来。
听着灶房那边传来的爆炒菜肴的声音,她刚想撵他们自己去玩,自己好过去跟傅佑平道谢时……
小武红舞动手里的书本,高兴地对她说:“姨姨,我给你找了本书看。你快看呀?”
以前都是姨姨给他们买连环画看,她终于也有书给她看了!
孙希希震惊地看着那本书熟悉的外壳,再望向小娃仰起小脸求表扬的模样……
是《少女之心》啊!
他是没来得及销毁吗?!
她赶紧把手抄本抢过来翻一遍,看里面有没有她教他们识过的字!
幸好她给他俩念连环画故事时,教的字不多;也幸好她没教他们“孙希希”和“傅佑平”这几个字!
要不然,他们岂不是就猜出来这小说的主角是他们了?!
她一阵后怕,又问小武红:“你在哪儿找到的?”
小武红悄眯眯说:“爸爸放在行李箱里藏起来的,肯定很好看,要不然他不会藏。”
孙希希:……
那种社死的感觉,甚至让她想起了小时候的事……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翻妈妈的衣柜,翻出一包卫生棉。
当时,她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还生气地想:这么高级的抽纸,妈妈居然自己藏起来偷偷用!
她怒而把卫生棉带到学校,在课间加餐后,骄傲地拿出来擦嘴……
同学们也不认识这是什么,纷纷挤过来说:“哇,你擦嘴的纸好厚实哦。”
她同桌还仗着跟她感情好,问:“我能不能摸一下?”
她骄傲地拿给他们参观,并胡诌道:“没见过好东西吧?这是我小姨从香港带回来的。”
“哇——”
“哇——”
“哇——”
多年后,当她上了初中,大姨妈第一次造访时……
可就算这么社死,她回去参加小学同学聚会时,也照样跟大家嘻哈打笑,照样高谈阔论。
甚至大家拿出当年事打趣她时,她还表情轻松地反击:“诶,我记得你当年还摸过哦。”
她想,所以社死这种事,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小武红大约以为她情绪不佳,突兀地冲她“喵”了一声。
小和平也跟着“喵喵”了两声。
明白两小只是想逗她笑,她赶紧笑给他俩看,把他俩哄进了屋子。
然后拿着那本手抄本,就冲进灶房,当着傅佑平的面扔进了灶火里。
扔完,她还责怪地对他说:“你拿了东西,回来就赶紧销毁呗。知道它被谁发现了吗?被你的好女儿当故事书塞给我了,说你藏在行李箱里的肯定是好东西。”
傅佑平怔住了,望着骤然变旺的灶火,眼神微微一黯。
这是他俩的第一次剖心长谈……
他本来打算只把前面的手抄部分给拆下来烧掉的。
——跟后面她亲笔写的字比较,前面分明不是她的笔迹。要是没猜错,应该是小唐的手笔。
他情绪不高地“嗯”了一声。
孙希希:……
这位怕不是终结话题侠?
她想了想,又说:“唐棠把事情跟我讲了,谢谢。”
他又“嗯”了一声。
孙希希:……
她有些不满:“你只会‘嗯’吗?”
这可是涉及到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的!
他没理她,只是淡淡地看了她一眼,然后把锅里的爆炒腰花倒入盘子里,端去了堂屋。
孙希希:???
她怎么觉得他好像有点不高兴?
……难道是在自责销毁禁书不及时,被孩子们看到了?
她又追上去跟他说:“放心,那些不干不净的字,他们不认识的。”
傅佑平几不可见地叹了口气,对她说:“那……谢谢你?”
孙希希这才满意地离开。
然后发现,咦,不是该她道谢才对吗?
又过了两天。
这晚大家上桌吃饭时,傅佑平没端自己面前的那只碗,侧身郑重地跟他妈汇报。
他说:“妈,我探亲假已经休得差不多了,过几天就该回军分区了。”
孙希希吃得正欢,手里的筷子突然就顿住了。
她终于想起,他上回是为了配合她抓田横生,才先去军分区报到的。
现在探亲假休完,也到了该常驻军分区的时候了。
她心里突然就不得劲了。
第五十二章
孙希希也不太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觉得不得劲。
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她把他当儿子了!
虽然她只是他的婶子……
她闷闷地在自己房间坐了一会儿,随手拉开书桌抽屉。
里面果然出现了……鸭蛋!
还是两抽屉鸭蛋!
她就说她把他当儿子了嘛!
从鸡蛋变成鸭蛋,那可是感情上的实质性突破!瞧那鸭蛋多大多重啊。
她轻声叹气,然后去找傅佑平:“你什么时候走啊?我给你饯行啊。”
还问他:“想喝茅台不?我上回去黑市逛,有贩子跟我说他家里珍藏了十年的老茅台。想喝,婶儿给你搞一瓶去!”
她说干就干。
不仅专程去黑市淘了茅台,还整了些汽水、灯影牛肉、天府花生和蝴蝶酥。
……
公社那边,曾友良在持续出招。
牛怀东在会上刚提出明年要改种双季稻,遭到社员代表们的一致反对,曾友良就充当老好人,提出要“挖边”。
“这不就是瞒产?”牛怀东当场叫破了“挖边”的性质。
曾友良却戏谑道:“瞒产才是大事,饿死人都是小事是吧?咱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呗。”
堵得牛怀东不好继续开口。
就连党-委办秘书李成书都小声劝他,说“挖边”这种事就是个上面没提到的灰色地带。
只要能把眼前的难关给过了,后头咱再慢慢重新立规矩……
可哪怕他没再开腔,之前他表现出来的迟疑和反对,也已足够让代表们把曾友良当作“真正为老百姓考虑的好官”了。
散会后,不少人都在拿他俩做比较:“牛书记那种老革-命,他就只懂闹革-命,他哪儿懂农事啊。”
“曾社长那就不一样了,是咱甘谷驿土生土长的老农民出身,跟咱喝的是一条河里的水,吃的是一块地里长出来的粮食。他跟咱有感情的。只有他,才是真正把咱的命当命的。”
这类讨论在人群里不断蔓延,到后来,甚至传到了段章耳朵里。
段章把这话告诉了牛怀东,提醒他:“真正的群众舆论,你一言我一语说过就算,是成不了气候的。要真成了气候,那必定是有人在暗中引导。”
她说:“你可注意了,有人在捅你刀子啊。”
牛怀东也不是傻的。
他很快就召集全社开了个社员大会,提出要成立算账小组的事。
清算贪腐蛀虫,这可不正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之事?
他甫一提出,就得到了下面广大社员的热烈响应。
一阵响彻公社场院的掌声之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竞相给此事出主意。
而一贯春风得意的曾社长,此时却脸色发白,整个过程一声不吭地闷在旁边。
孙希希在底下冷眼旁观,又把台上坐着的几位领导全扫视了一遍,谁有问题,谁没问题,心里就了解了一个大概。
她心里微微叹气,觉得牛怀东此举还是搞得太急了。
要是再等一段时间,等挖边的后续效应出来,人们为了私心不止挖边,还开始蚕食、侵占集体耕地……
那时,挖边地里的粮食产量已能应付改种双季稻导致的减产之难,他还能借此向提出“挖边”的曾友良问责。
那会儿,实习干部们也培养出来了,再趁势成立算账小组,罢免、清算蛀虫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现在就搞这套,这批干部被他清下课了,谁来当替补?
这不是凭白得罪人吗?
她心里失望,会议又冗长,便忍不住开起小差来。
周芜君这回也是坐她身旁的。
她于是在笔记本上写字:“傅团说他明天走,婶子会跟他一起走吗?他对我帮助挺大的,我想给他饯个行。”
她把笔记本推到周芜君面前。
周芜君拿着笔在半空中顿了一好阵,才在笔记本上写道:“要走他自己走,我才不去。到时候进了城,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城里人看着客气,骨子里可瞧不起咱下里巴人。”
这话听上去明显就是个借口。
儿子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得重上前线,当妈的不抓紧时间多跟儿子呆上一段,还嫌弃进了城没人说话?
孙希希总觉得,周婶子是在尝试最后逼一回儿子,看能不能逼他自愿退役,以免得她以后白发人送黑发人。
只是以傅佑平那性子,估计够呛……
唉,这对母子还真是各有各的难。
你说举报她吧,你又清楚她是过分热心,好心办了坏事。要真举报了,等着她的就是故意杀人罪和流氓罪。
你说不举报她吧,大冬天把你推进河沟,还给你前脚发小X文,后脚叫人来看“你在看小X文”……
不举报你都觉得是“退一步乳腺增生,进一步海阔天空”!
更气人的是,她还不觉得自己有错,随时准备“再来一次”……
左右为难之际,有人竟替她把这事轻松摆平了。
花的心思还极为巧妙,仅仅是恫吓了一番,未伤唐棠分毫。
她就琢磨着得跟他道谢。
下班回家时,她推开傅家院门,院子里的小武红姐弟就扑了过来。
听着灶房那边传来的爆炒菜肴的声音,她刚想撵他们自己去玩,自己好过去跟傅佑平道谢时……
小武红舞动手里的书本,高兴地对她说:“姨姨,我给你找了本书看。你快看呀?”
以前都是姨姨给他们买连环画看,她终于也有书给她看了!
孙希希震惊地看着那本书熟悉的外壳,再望向小娃仰起小脸求表扬的模样……
是《少女之心》啊!
他是没来得及销毁吗?!
她赶紧把手抄本抢过来翻一遍,看里面有没有她教他们识过的字!
幸好她给他俩念连环画故事时,教的字不多;也幸好她没教他们“孙希希”和“傅佑平”这几个字!
要不然,他们岂不是就猜出来这小说的主角是他们了?!
她一阵后怕,又问小武红:“你在哪儿找到的?”
小武红悄眯眯说:“爸爸放在行李箱里藏起来的,肯定很好看,要不然他不会藏。”
孙希希:……
那种社死的感觉,甚至让她想起了小时候的事……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翻妈妈的衣柜,翻出一包卫生棉。
当时,她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还生气地想:这么高级的抽纸,妈妈居然自己藏起来偷偷用!
她怒而把卫生棉带到学校,在课间加餐后,骄傲地拿出来擦嘴……
同学们也不认识这是什么,纷纷挤过来说:“哇,你擦嘴的纸好厚实哦。”
她同桌还仗着跟她感情好,问:“我能不能摸一下?”
她骄傲地拿给他们参观,并胡诌道:“没见过好东西吧?这是我小姨从香港带回来的。”
“哇——”
“哇——”
“哇——”
多年后,当她上了初中,大姨妈第一次造访时……
可就算这么社死,她回去参加小学同学聚会时,也照样跟大家嘻哈打笑,照样高谈阔论。
甚至大家拿出当年事打趣她时,她还表情轻松地反击:“诶,我记得你当年还摸过哦。”
她想,所以社死这种事,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小武红大约以为她情绪不佳,突兀地冲她“喵”了一声。
小和平也跟着“喵喵”了两声。
明白两小只是想逗她笑,她赶紧笑给他俩看,把他俩哄进了屋子。
然后拿着那本手抄本,就冲进灶房,当着傅佑平的面扔进了灶火里。
扔完,她还责怪地对他说:“你拿了东西,回来就赶紧销毁呗。知道它被谁发现了吗?被你的好女儿当故事书塞给我了,说你藏在行李箱里的肯定是好东西。”
傅佑平怔住了,望着骤然变旺的灶火,眼神微微一黯。
这是他俩的第一次剖心长谈……
他本来打算只把前面的手抄部分给拆下来烧掉的。
——跟后面她亲笔写的字比较,前面分明不是她的笔迹。要是没猜错,应该是小唐的手笔。
他情绪不高地“嗯”了一声。
孙希希:……
这位怕不是终结话题侠?
她想了想,又说:“唐棠把事情跟我讲了,谢谢。”
他又“嗯”了一声。
孙希希:……
她有些不满:“你只会‘嗯’吗?”
这可是涉及到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的!
他没理她,只是淡淡地看了她一眼,然后把锅里的爆炒腰花倒入盘子里,端去了堂屋。
孙希希:???
她怎么觉得他好像有点不高兴?
……难道是在自责销毁禁书不及时,被孩子们看到了?
她又追上去跟他说:“放心,那些不干不净的字,他们不认识的。”
傅佑平几不可见地叹了口气,对她说:“那……谢谢你?”
孙希希这才满意地离开。
然后发现,咦,不是该她道谢才对吗?
又过了两天。
这晚大家上桌吃饭时,傅佑平没端自己面前的那只碗,侧身郑重地跟他妈汇报。
他说:“妈,我探亲假已经休得差不多了,过几天就该回军分区了。”
孙希希吃得正欢,手里的筷子突然就顿住了。
她终于想起,他上回是为了配合她抓田横生,才先去军分区报到的。
现在探亲假休完,也到了该常驻军分区的时候了。
她心里突然就不得劲了。
第五十二章
孙希希也不太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觉得不得劲。
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她把他当儿子了!
虽然她只是他的婶子……
她闷闷地在自己房间坐了一会儿,随手拉开书桌抽屉。
里面果然出现了……鸭蛋!
还是两抽屉鸭蛋!
她就说她把他当儿子了嘛!
从鸡蛋变成鸭蛋,那可是感情上的实质性突破!瞧那鸭蛋多大多重啊。
她轻声叹气,然后去找傅佑平:“你什么时候走啊?我给你饯行啊。”
还问他:“想喝茅台不?我上回去黑市逛,有贩子跟我说他家里珍藏了十年的老茅台。想喝,婶儿给你搞一瓶去!”
她说干就干。
不仅专程去黑市淘了茅台,还整了些汽水、灯影牛肉、天府花生和蝴蝶酥。
……
公社那边,曾友良在持续出招。
牛怀东在会上刚提出明年要改种双季稻,遭到社员代表们的一致反对,曾友良就充当老好人,提出要“挖边”。
“这不就是瞒产?”牛怀东当场叫破了“挖边”的性质。
曾友良却戏谑道:“瞒产才是大事,饿死人都是小事是吧?咱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呗。”
堵得牛怀东不好继续开口。
就连党-委办秘书李成书都小声劝他,说“挖边”这种事就是个上面没提到的灰色地带。
只要能把眼前的难关给过了,后头咱再慢慢重新立规矩……
可哪怕他没再开腔,之前他表现出来的迟疑和反对,也已足够让代表们把曾友良当作“真正为老百姓考虑的好官”了。
散会后,不少人都在拿他俩做比较:“牛书记那种老革-命,他就只懂闹革-命,他哪儿懂农事啊。”
“曾社长那就不一样了,是咱甘谷驿土生土长的老农民出身,跟咱喝的是一条河里的水,吃的是一块地里长出来的粮食。他跟咱有感情的。只有他,才是真正把咱的命当命的。”
这类讨论在人群里不断蔓延,到后来,甚至传到了段章耳朵里。
段章把这话告诉了牛怀东,提醒他:“真正的群众舆论,你一言我一语说过就算,是成不了气候的。要真成了气候,那必定是有人在暗中引导。”
她说:“你可注意了,有人在捅你刀子啊。”
牛怀东也不是傻的。
他很快就召集全社开了个社员大会,提出要成立算账小组的事。
清算贪腐蛀虫,这可不正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之事?
他甫一提出,就得到了下面广大社员的热烈响应。
一阵响彻公社场院的掌声之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竞相给此事出主意。
而一贯春风得意的曾社长,此时却脸色发白,整个过程一声不吭地闷在旁边。
孙希希在底下冷眼旁观,又把台上坐着的几位领导全扫视了一遍,谁有问题,谁没问题,心里就了解了一个大概。
她心里微微叹气,觉得牛怀东此举还是搞得太急了。
要是再等一段时间,等挖边的后续效应出来,人们为了私心不止挖边,还开始蚕食、侵占集体耕地……
那时,挖边地里的粮食产量已能应付改种双季稻导致的减产之难,他还能借此向提出“挖边”的曾友良问责。
那会儿,实习干部们也培养出来了,再趁势成立算账小组,罢免、清算蛀虫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现在就搞这套,这批干部被他清下课了,谁来当替补?
这不是凭白得罪人吗?
她心里失望,会议又冗长,便忍不住开起小差来。
周芜君这回也是坐她身旁的。
她于是在笔记本上写字:“傅团说他明天走,婶子会跟他一起走吗?他对我帮助挺大的,我想给他饯个行。”
她把笔记本推到周芜君面前。
周芜君拿着笔在半空中顿了一好阵,才在笔记本上写道:“要走他自己走,我才不去。到时候进了城,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城里人看着客气,骨子里可瞧不起咱下里巴人。”
这话听上去明显就是个借口。
儿子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得重上前线,当妈的不抓紧时间多跟儿子呆上一段,还嫌弃进了城没人说话?
孙希希总觉得,周婶子是在尝试最后逼一回儿子,看能不能逼他自愿退役,以免得她以后白发人送黑发人。
只是以傅佑平那性子,估计够呛……
唉,这对母子还真是各有各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