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朱仪的话语,沈忆宸沉默不语,他依旧无法接受公侯世家冷血跟无情的那一面,可他确实慢慢理解了成国公朱勇的身份处境。
站在家主的位置上,他要顾全的是宗族跟公府的传承,而不是自己的个人情感。一万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孙,都比不上一個能光耀门楣的继承人,有限的精力下朱勇只能重点培养嫡长子。
朱仪若是能光宗耀祖,那么成国公一脉都能“鸡犬升天”。相反如同英国公、黔国公那样没有出色的继承人,那么家道中落可能为期不远。
这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另外一种解释!
望着沈忆宸没有回话,朱仪也不在这个话题上多言,转而说道:“抓紧时间退往怀来城,也先整顿兵马后很可能再度杀过来。”
“嗯。”
沈忆宸点了点头,随即让传令兵通知主阵的指挥官冯正,让他用最快速度收拢阵型,率领着殿后军步军主力撤退。
至于沈忆宸跟朱仪的骑兵联合部队,作用不再仅仅防备侧翼瓦刺骑兵的突袭,而是转为了断后部队,防止瓦刺骑兵的一路追击。
到了怀来城,有了基础的城墙跟堡垒防守,至少能暂时获得一口喘息之机!
就在沈忆宸全军撤退的时候,怀来城守将早已目睹了土木堡之变的惨剧。但一个小小的卫城将领,率领的手下军士不到千人,除了眼睁睁的看着毫无办法。
唯一能做到事情,就是派出信使快马加鞭,把土木堡发生的一切告知京师。
正统十三年八月十七日,就在土木堡惨败发生一日之后,朝廷的掌权者们得知了这个消息,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
天塌了!
二十多万京师跟班军精锐覆灭,朝廷中间力量的勋戚跟文武群臣战死无数,甚至就连大明帝国的皇帝都生死未卜,这种惨败堪称可以媲美赵宋的靖康之耻。
如果京师再被攻陷,皇亲国戚跟文武群臣一同北狩,那就不是媲美了,而是彻彻底底的情景重现!
紫禁城奉天殿内,皇太后孙氏跟郕王朱祁钰位列御座左右,下方站着的是京师留守的文武重臣,每个人都脸上都浮现出一抹惊慌跟恐惧。甚至就连皇太后孙氏,都撤下了遮面的珠帘,直面诸位朝廷大臣。
毕竟只有中原的孔孟之道才讲究礼仪法度,真到了亡国的地步,蒙古这群鞑虏才不会顾忌男女之防。
孙太后满脸惊惶跟期待的望着殿内群臣,期望谁能站出来给出一个解决之法,来度过大明帝国面临的危机。
可到了这种时候,连皇帝都生死未知,谁又敢站出来说自己能扭转乾坤?
于是乎,雄伟的奉天大殿内,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
“说话啊!”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天子遇难,尔等难道就无一人匡扶社稷?”
压抑的气氛让孙太后情绪有些失控,她只有朱祁镇这么一个儿子,皇帝的生死未知关乎到国运以及未来权力走向。以往朝堂上高谈阔论的文武大臣,此时却一个个变成了哑巴,再拖下去恐怕大明都要亡了!
望着震怒的皇太后,内阁首辅陈循此刻站了出来,硬着头皮说道:“太后息怒,前方还有沈提督率领的数万驰援军,说不定会有转机。”
“转机?怀来城守将看着亲征军覆灭,就连沈向北的驰援军都陷入了瓦刺大军的重围。”
“一个从未在塞外领军作战过的文人新秀,你指望他能扶颠持危?”
孙太后当场就反驳了陈循的话语,除了明面上的不信任外,她还有一段心中隐情无法说出来。
那就是以沈忆宸无召领军赴京的举动,很难保证此人对皇族的绝对忠诚。一旦皇帝真遭遇不测,京师陷入危机之中,现在的沈提督会是岳飞还是曹操,那真不好说!
孙太后的质问让陈循哑口无言,凭心而论他也不怎么看好沈忆宸能力挽狂澜。但问题是现在整个京师北疆防线,除了沈忆宸率领的驰援军外,就再无可战之兵。
你不指望他,还能指望谁?
仿佛是为了印证孙太后的话语,就在她话音落下的瞬间,第二封从怀来城发过来的军情急报,通告了土木堡战场的最新情况。
沈忆宸的驰援军不敌瓦刺大军,正往着怀来城的方向撤退。另外从收拢的溃兵伤员那里得知的消息,跟随皇帝朱祁镇一同撤退勋戚大臣们,除了成国公提前领军去了鹞儿岭,几乎是全员战死沙场。
至于皇帝本人,护卫的天子亲军被全歼后就音讯全无,按照战场的形势看,大概率是凶多吉少。
如果说前线传来的第一封战败讯息,已经让皇城动荡百官恐慌,那么第二封实锤的皇帝大臣覆灭消息,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再也没有什么侥幸的余地。
就连皇太后孙氏听到这个消息,都瞬间感到眼前一黑,踉踉跄跄的倒在了御座高台。
这一幕的出现更是让殿内群臣慌乱不已,要知道皇帝的权力传承照样讲究一个法统。朱祁镇儿子朱见深年幼,并未被立为太子,而且就算是有太子身份,国难当头也不可能让幼主继位,最起码得有人监国摄政。
从法统上看,皇太后孙氏垂帘听政是最适合的人选。
毕竟明朝有过先例,甚至明英宗自己继位后,都是太皇太后张氏长期掌控朝局。孙太后要是接着出现个什么三长两短,那整个大明就真的群龙无首。
至于让郕王朱祁钰摄政乃至登基,目前朝堂大臣们还没人敢冒出这样的想法,或许说还没有把思维转到这上面。
原因就在于明朝长久以来对于宗室藩王的防备,除了皇位继承人太子外,其他藩王都未接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更何况朱祁镇还有儿子朱见深,哪怕是周贵妃生的庶子,在没有其他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与嫡子几乎无异。
兄终弟及这一套,被宋朝赵匡胤两兄弟玩坏后,历朝历代基本上不会首选亲王继位。
“母后,母后你可要保重凤体啊!”
郕王朱祁钰看着孙太后倒地,又惊又怕的冲了过去把她扶住。
此刻郕王的紧张跟担心是发自于内心的,孙太后常日里待他并不薄,加之兄长年轻以及明朝宗室特有的环境,朱祁钰也对于皇位没有任何非分之想。
所以别说朝臣第一选择不是让朱祁钰登基,就连他自己此刻都没有这种想法。
“传太医,赶紧让太医过来!”
老臣胡濙大声朝着殿内的宫女太监招呼,皇帝生死未卜,皇太后就是目前朝堂的擎天柱,绝对不能在此刻倒下。
很快宫中太医院的御医,就提着药箱急匆匆的赶到了奉天殿。经过细致检查后孙太后并无大碍,只有由于心急加上天气炎热,一直气急攻心才没缓过气来。
望着孙太后苏醒好转,众大臣此刻也算是松了一口气,否则没有主持大局之人,接下来还真不知道该怎么。
“少司马,山东河南的兵马还要多久才能来到京师?”
强忍着身体上的不适,孙太后朝着于谦询问起之前征调的勤王军。
“可能还要十日左右。”
于谦无法给出具体的时间,在于现在的局势比之前要更加危急,除了要调兵前往京师勤王外,还需要征调粮草、兵器等等物资赴京。
要知道明英宗率领的亲征军,几乎是把整个北直隶的战略储备物资给征调一空。京师守军目前有盔甲的将士不到十分之一,兵器同样有着严重不足,几个人用一把刀的现象很普遍。
这种装备程度,想要抵挡蒙古大军无疑是痴人说梦,于谦需要转运的东西太多,以至于勤王军都无法摆在首要位置。
毕竟人是要吃粮的,没有足够的粮草跟武备,来再多的勤王军也是守在京师等死。
“十日?沈向北他能挡住瓦刺大军十日吗?”() ()
孙太后的反问,让于谦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皇帝率领着的二十多万亲征军不到一个月就全军覆没,沈忆宸率领的这几万人,谁又敢保证他能抵挡住瓦刺大军?
于谦沉默的时刻,户部侍郎奈亨却出列道:“太后,臣斗胆进言!”
“少司徒,你可有应对之法?”
看着奈亨站出来进言,孙太后脸上浮现出一抹喜色,还以为对方是来建言献策的。
“国之危难,当以保存有生力量再徐徐图之,臣建议南迁应天!”
奈亨这句话“南迁”一出,立马引发了殿内许多朝臣赞同。
大明本来就从南方起兵,后更是建都应天府,如今依然保留着首都的大部分行政机构,比如六部九卿。
京师要是守不住,不如早点前往应天府护得皇室的周全。毕竟有赵宋衣冠南渡的例子在前,延续了宋朝百年国祚,明朝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退守南京城。
“臣认为少司徒进言可行,只待度过危机,大明随时可以打回来。”
“没错,京师危在旦夕,太后跟皇族留守危险万分,要是出现了什么意外,那我大明就真的危矣!”
“少司徒深谋远虑,臣附议。”
听着身边七言八语赞同南迁,于谦脸上神情严肃无比。
南迁容易,可想要再度重返京师,可能就要难于登天!
当年赵宋放弃燕云十六州后衣冠南渡,终其一朝都处于挨打防守的境地,王师再无北定中原日的可能。
大明要是同样放弃北方疆土,就意味着跟赵宋一样丧失了养马地,从此再也没有在草原上马踏汗庭的能力。日后的下场,无非就是如同南宋一般苟延残喘,最终成为汉家王朝的耻辱!
这一点对于以家国天下为重的于谦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只是还没有等到于谦出言反对,殿内朝臣队伍的末尾,又有一人站了出来说道:“启禀太后,微臣夜观天象有变,对照历数发现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避开此劫。”
说出这番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徐有贞。
当然,这个时候的他还叫做徐珵。
当年东阁一别,徐珵依靠着治水策加上沈忆宸的举荐,接替了翰林院修撰一职,并且获得了皇帝的赏识。
后续沈忆宸山东治水功成,某种意义上从侧面印证了徐珵治水策的效果,于是在正统十二年他凭借此功劳,再度升迁为翰林院侍讲。
徐珵本来就才华横溢,阴阳算术、天文地理唯一不知,无一不晓,缺的就是个出头的机会。
有了沈忆宸的举荐跟皇帝的伤势,让他仿佛鱼跃龙门一般,很快便成为了朝堂上的一颗政治新星。他站出来支持南迁,又用了天象作为论据,这下支持衣冠南渡的朝臣更多了!
就在南迁声音隐约将成为主流的时候,于谦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气,朝着徐珵就呵斥道:“胡说八道!”
“家国天下事,不问苍生问鬼神,大明北疆千万子民比不过一副卦象吗?”
其他朝臣支持南迁,好歹是为了皇室考量,害怕京师被蒙古大军攻陷后一锅端。
徐珵拿什么“天命”说事,简直让于谦忍无可忍。他从来不相信什么天命注定,只信人定胜天!
“少司马,天命不可违。”
“何为天命?本官只知道赵宋南迁之耻,大明不能重蹈覆辙。”
“谁还敢妄言南迁者,当斩!”
此时的于谦身上,迸发出一股无比凌厉的气势,瞬间便威慑住了群臣。
要知道于谦出镇一方多年,天然带着一股上位者的威严。再加上原兵部尚书邝埜战死土木堡,他这个兵部左侍郎已经相当于事实上的兵部尚书。
战争时期掌军的权势不言而喻,尊贵如内阁首辅、吏部天官,此刻估计都得避其锋芒,区区翰林院侍讲又算得了什么?
换做一般人,估计就怂了,但徐珵是个极具野心的“赌徒”。
如果自己能成为南迁一派的领头人,并且最终还都应天府成功的话,那么徐珵很有可能一步登天。
他不愿意错过这样的出头机会,于是打算继续与于谦争辩。
可徐珵却低估了于谦的果断跟坚决,就在他准备开口争辩的时候,对方便怒喝道:“滚出去!”
没留丝毫的面子,更是践踏了翰林清贵的尊严,随之而来便是在场群臣轻蔑跟鄙夷的目光。
但真正给予徐珵自尊心致命一击的,是站在台阶上的三朝太监金英,出言附和于谦道:“就连咱家这个阉人都知道以身许国,难道尔等文人风骨软弱如斯?”
被于谦怒斥,至少还是在文人相轻的范畴内,被金英这种太监贬低,流传出去对于徐珵的声名而言,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还没等徐珵从嘲笑打击中缓过神来,殿内的金吾卫便驾起他的双臂,硬生生的拖出了奉天殿。他此刻浑身瘫软双目无神,耳旁只剩下群臣们的讽刺跟嘲笑。
一飞冲天的仕途,这一刻被于谦给彻底斩断!
“郕王,你被陛下任命为监国,对于南迁之事,你有何决断。”
束手无措之际,孙太后想起了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师任命。
自己终究是个女流之辈,现在到了家国存亡之时,是否放弃京师南迁,只能由郕王来做这个决定。
亦或者说,这口可能的惊天太黑锅,当由朱祁钰来背……
“儿臣……儿臣……”
郕王朱祁钰紧张之下,额头瞬间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他虽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帝王教育,但好歹生于皇家,眼界见识等等还是要远超于常人。
答应南迁,除非事后能打回来收复疆土,否则自己在史书上的名声最好的结果,都是宋高宗赵构。
问题死守京师失败,那自己未来名声,恐怕就得成为宋钦宗赵桓了。
怎么看怎么选,都注定难逃恶名。
就在郕王朱祁钰不知所措之际,他的目光恰好看到了殿下站立的于谦,双方眼神对视到了一起。
朱祁钰从于谦的目光中,看到了一种坚定,看到了一种气节,更得到了莫名的勇气。
时势造英雄,自己虽然不是皇帝,但身在皇族,岂能抛弃边疆将士京师百姓逃亡?
哪怕无逆转危局之能,至少得有共赴国难之心!
想明白这点后,朱祁钰深呼吸了一口气,望着孙太后回道:“母后,儿臣……儿臣想留守京师!”
郕王朱祁钰这话一出来,引得满朝文武一片哗然,甚至很多人看向他的眼神都变了。
以往的郕王朱祁钰,彻底掩盖在了自己哥哥朱祁镇的光芒之下,从未有过任何亮眼的表现。哪怕亲征这段时日监国,事实上唯唯诺诺由皇太后孙氏摄政。
可偏偏这么一位看似软弱的亲王,却没有想着逃命到应天府,甚至更近一步效仿宋高宗赵构应天登基称帝。
而是选择了留守京师面对危险!
很多时候只有在危难时刻,才能看出来一个人的本性。
于谦依旧是那身硬骨头,选择了以身许国,保全家国天下。
“软弱”的朱祁钰,同样在国难当头展现出了皇族担当,毅然留守捍卫江山社稷。
不同的身份,结果却殊途同归,救时之君臣,开始登上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新笔趣阁为你提供最快的我成了大明勋戚更新,皇城动荡免费阅读。https://
站在家主的位置上,他要顾全的是宗族跟公府的传承,而不是自己的个人情感。一万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孙,都比不上一個能光耀门楣的继承人,有限的精力下朱勇只能重点培养嫡长子。
朱仪若是能光宗耀祖,那么成国公一脉都能“鸡犬升天”。相反如同英国公、黔国公那样没有出色的继承人,那么家道中落可能为期不远。
这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另外一种解释!
望着沈忆宸没有回话,朱仪也不在这个话题上多言,转而说道:“抓紧时间退往怀来城,也先整顿兵马后很可能再度杀过来。”
“嗯。”
沈忆宸点了点头,随即让传令兵通知主阵的指挥官冯正,让他用最快速度收拢阵型,率领着殿后军步军主力撤退。
至于沈忆宸跟朱仪的骑兵联合部队,作用不再仅仅防备侧翼瓦刺骑兵的突袭,而是转为了断后部队,防止瓦刺骑兵的一路追击。
到了怀来城,有了基础的城墙跟堡垒防守,至少能暂时获得一口喘息之机!
就在沈忆宸全军撤退的时候,怀来城守将早已目睹了土木堡之变的惨剧。但一个小小的卫城将领,率领的手下军士不到千人,除了眼睁睁的看着毫无办法。
唯一能做到事情,就是派出信使快马加鞭,把土木堡发生的一切告知京师。
正统十三年八月十七日,就在土木堡惨败发生一日之后,朝廷的掌权者们得知了这个消息,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
天塌了!
二十多万京师跟班军精锐覆灭,朝廷中间力量的勋戚跟文武群臣战死无数,甚至就连大明帝国的皇帝都生死未卜,这种惨败堪称可以媲美赵宋的靖康之耻。
如果京师再被攻陷,皇亲国戚跟文武群臣一同北狩,那就不是媲美了,而是彻彻底底的情景重现!
紫禁城奉天殿内,皇太后孙氏跟郕王朱祁钰位列御座左右,下方站着的是京师留守的文武重臣,每个人都脸上都浮现出一抹惊慌跟恐惧。甚至就连皇太后孙氏,都撤下了遮面的珠帘,直面诸位朝廷大臣。
毕竟只有中原的孔孟之道才讲究礼仪法度,真到了亡国的地步,蒙古这群鞑虏才不会顾忌男女之防。
孙太后满脸惊惶跟期待的望着殿内群臣,期望谁能站出来给出一个解决之法,来度过大明帝国面临的危机。
可到了这种时候,连皇帝都生死未知,谁又敢站出来说自己能扭转乾坤?
于是乎,雄伟的奉天大殿内,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
“说话啊!”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天子遇难,尔等难道就无一人匡扶社稷?”
压抑的气氛让孙太后情绪有些失控,她只有朱祁镇这么一个儿子,皇帝的生死未知关乎到国运以及未来权力走向。以往朝堂上高谈阔论的文武大臣,此时却一个个变成了哑巴,再拖下去恐怕大明都要亡了!
望着震怒的皇太后,内阁首辅陈循此刻站了出来,硬着头皮说道:“太后息怒,前方还有沈提督率领的数万驰援军,说不定会有转机。”
“转机?怀来城守将看着亲征军覆灭,就连沈向北的驰援军都陷入了瓦刺大军的重围。”
“一个从未在塞外领军作战过的文人新秀,你指望他能扶颠持危?”
孙太后当场就反驳了陈循的话语,除了明面上的不信任外,她还有一段心中隐情无法说出来。
那就是以沈忆宸无召领军赴京的举动,很难保证此人对皇族的绝对忠诚。一旦皇帝真遭遇不测,京师陷入危机之中,现在的沈提督会是岳飞还是曹操,那真不好说!
孙太后的质问让陈循哑口无言,凭心而论他也不怎么看好沈忆宸能力挽狂澜。但问题是现在整个京师北疆防线,除了沈忆宸率领的驰援军外,就再无可战之兵。
你不指望他,还能指望谁?
仿佛是为了印证孙太后的话语,就在她话音落下的瞬间,第二封从怀来城发过来的军情急报,通告了土木堡战场的最新情况。
沈忆宸的驰援军不敌瓦刺大军,正往着怀来城的方向撤退。另外从收拢的溃兵伤员那里得知的消息,跟随皇帝朱祁镇一同撤退勋戚大臣们,除了成国公提前领军去了鹞儿岭,几乎是全员战死沙场。
至于皇帝本人,护卫的天子亲军被全歼后就音讯全无,按照战场的形势看,大概率是凶多吉少。
如果说前线传来的第一封战败讯息,已经让皇城动荡百官恐慌,那么第二封实锤的皇帝大臣覆灭消息,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再也没有什么侥幸的余地。
就连皇太后孙氏听到这个消息,都瞬间感到眼前一黑,踉踉跄跄的倒在了御座高台。
这一幕的出现更是让殿内群臣慌乱不已,要知道皇帝的权力传承照样讲究一个法统。朱祁镇儿子朱见深年幼,并未被立为太子,而且就算是有太子身份,国难当头也不可能让幼主继位,最起码得有人监国摄政。
从法统上看,皇太后孙氏垂帘听政是最适合的人选。
毕竟明朝有过先例,甚至明英宗自己继位后,都是太皇太后张氏长期掌控朝局。孙太后要是接着出现个什么三长两短,那整个大明就真的群龙无首。
至于让郕王朱祁钰摄政乃至登基,目前朝堂大臣们还没人敢冒出这样的想法,或许说还没有把思维转到这上面。
原因就在于明朝长久以来对于宗室藩王的防备,除了皇位继承人太子外,其他藩王都未接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更何况朱祁镇还有儿子朱见深,哪怕是周贵妃生的庶子,在没有其他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与嫡子几乎无异。
兄终弟及这一套,被宋朝赵匡胤两兄弟玩坏后,历朝历代基本上不会首选亲王继位。
“母后,母后你可要保重凤体啊!”
郕王朱祁钰看着孙太后倒地,又惊又怕的冲了过去把她扶住。
此刻郕王的紧张跟担心是发自于内心的,孙太后常日里待他并不薄,加之兄长年轻以及明朝宗室特有的环境,朱祁钰也对于皇位没有任何非分之想。
所以别说朝臣第一选择不是让朱祁钰登基,就连他自己此刻都没有这种想法。
“传太医,赶紧让太医过来!”
老臣胡濙大声朝着殿内的宫女太监招呼,皇帝生死未卜,皇太后就是目前朝堂的擎天柱,绝对不能在此刻倒下。
很快宫中太医院的御医,就提着药箱急匆匆的赶到了奉天殿。经过细致检查后孙太后并无大碍,只有由于心急加上天气炎热,一直气急攻心才没缓过气来。
望着孙太后苏醒好转,众大臣此刻也算是松了一口气,否则没有主持大局之人,接下来还真不知道该怎么。
“少司马,山东河南的兵马还要多久才能来到京师?”
强忍着身体上的不适,孙太后朝着于谦询问起之前征调的勤王军。
“可能还要十日左右。”
于谦无法给出具体的时间,在于现在的局势比之前要更加危急,除了要调兵前往京师勤王外,还需要征调粮草、兵器等等物资赴京。
要知道明英宗率领的亲征军,几乎是把整个北直隶的战略储备物资给征调一空。京师守军目前有盔甲的将士不到十分之一,兵器同样有着严重不足,几个人用一把刀的现象很普遍。
这种装备程度,想要抵挡蒙古大军无疑是痴人说梦,于谦需要转运的东西太多,以至于勤王军都无法摆在首要位置。
毕竟人是要吃粮的,没有足够的粮草跟武备,来再多的勤王军也是守在京师等死。
“十日?沈向北他能挡住瓦刺大军十日吗?”() ()
孙太后的反问,让于谦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皇帝率领着的二十多万亲征军不到一个月就全军覆没,沈忆宸率领的这几万人,谁又敢保证他能抵挡住瓦刺大军?
于谦沉默的时刻,户部侍郎奈亨却出列道:“太后,臣斗胆进言!”
“少司徒,你可有应对之法?”
看着奈亨站出来进言,孙太后脸上浮现出一抹喜色,还以为对方是来建言献策的。
“国之危难,当以保存有生力量再徐徐图之,臣建议南迁应天!”
奈亨这句话“南迁”一出,立马引发了殿内许多朝臣赞同。
大明本来就从南方起兵,后更是建都应天府,如今依然保留着首都的大部分行政机构,比如六部九卿。
京师要是守不住,不如早点前往应天府护得皇室的周全。毕竟有赵宋衣冠南渡的例子在前,延续了宋朝百年国祚,明朝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退守南京城。
“臣认为少司徒进言可行,只待度过危机,大明随时可以打回来。”
“没错,京师危在旦夕,太后跟皇族留守危险万分,要是出现了什么意外,那我大明就真的危矣!”
“少司徒深谋远虑,臣附议。”
听着身边七言八语赞同南迁,于谦脸上神情严肃无比。
南迁容易,可想要再度重返京师,可能就要难于登天!
当年赵宋放弃燕云十六州后衣冠南渡,终其一朝都处于挨打防守的境地,王师再无北定中原日的可能。
大明要是同样放弃北方疆土,就意味着跟赵宋一样丧失了养马地,从此再也没有在草原上马踏汗庭的能力。日后的下场,无非就是如同南宋一般苟延残喘,最终成为汉家王朝的耻辱!
这一点对于以家国天下为重的于谦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只是还没有等到于谦出言反对,殿内朝臣队伍的末尾,又有一人站了出来说道:“启禀太后,微臣夜观天象有变,对照历数发现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避开此劫。”
说出这番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徐有贞。
当然,这个时候的他还叫做徐珵。
当年东阁一别,徐珵依靠着治水策加上沈忆宸的举荐,接替了翰林院修撰一职,并且获得了皇帝的赏识。
后续沈忆宸山东治水功成,某种意义上从侧面印证了徐珵治水策的效果,于是在正统十二年他凭借此功劳,再度升迁为翰林院侍讲。
徐珵本来就才华横溢,阴阳算术、天文地理唯一不知,无一不晓,缺的就是个出头的机会。
有了沈忆宸的举荐跟皇帝的伤势,让他仿佛鱼跃龙门一般,很快便成为了朝堂上的一颗政治新星。他站出来支持南迁,又用了天象作为论据,这下支持衣冠南渡的朝臣更多了!
就在南迁声音隐约将成为主流的时候,于谦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气,朝着徐珵就呵斥道:“胡说八道!”
“家国天下事,不问苍生问鬼神,大明北疆千万子民比不过一副卦象吗?”
其他朝臣支持南迁,好歹是为了皇室考量,害怕京师被蒙古大军攻陷后一锅端。
徐珵拿什么“天命”说事,简直让于谦忍无可忍。他从来不相信什么天命注定,只信人定胜天!
“少司马,天命不可违。”
“何为天命?本官只知道赵宋南迁之耻,大明不能重蹈覆辙。”
“谁还敢妄言南迁者,当斩!”
此时的于谦身上,迸发出一股无比凌厉的气势,瞬间便威慑住了群臣。
要知道于谦出镇一方多年,天然带着一股上位者的威严。再加上原兵部尚书邝埜战死土木堡,他这个兵部左侍郎已经相当于事实上的兵部尚书。
战争时期掌军的权势不言而喻,尊贵如内阁首辅、吏部天官,此刻估计都得避其锋芒,区区翰林院侍讲又算得了什么?
换做一般人,估计就怂了,但徐珵是个极具野心的“赌徒”。
如果自己能成为南迁一派的领头人,并且最终还都应天府成功的话,那么徐珵很有可能一步登天。
他不愿意错过这样的出头机会,于是打算继续与于谦争辩。
可徐珵却低估了于谦的果断跟坚决,就在他准备开口争辩的时候,对方便怒喝道:“滚出去!”
没留丝毫的面子,更是践踏了翰林清贵的尊严,随之而来便是在场群臣轻蔑跟鄙夷的目光。
但真正给予徐珵自尊心致命一击的,是站在台阶上的三朝太监金英,出言附和于谦道:“就连咱家这个阉人都知道以身许国,难道尔等文人风骨软弱如斯?”
被于谦怒斥,至少还是在文人相轻的范畴内,被金英这种太监贬低,流传出去对于徐珵的声名而言,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还没等徐珵从嘲笑打击中缓过神来,殿内的金吾卫便驾起他的双臂,硬生生的拖出了奉天殿。他此刻浑身瘫软双目无神,耳旁只剩下群臣们的讽刺跟嘲笑。
一飞冲天的仕途,这一刻被于谦给彻底斩断!
“郕王,你被陛下任命为监国,对于南迁之事,你有何决断。”
束手无措之际,孙太后想起了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师任命。
自己终究是个女流之辈,现在到了家国存亡之时,是否放弃京师南迁,只能由郕王来做这个决定。
亦或者说,这口可能的惊天太黑锅,当由朱祁钰来背……
“儿臣……儿臣……”
郕王朱祁钰紧张之下,额头瞬间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他虽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帝王教育,但好歹生于皇家,眼界见识等等还是要远超于常人。
答应南迁,除非事后能打回来收复疆土,否则自己在史书上的名声最好的结果,都是宋高宗赵构。
问题死守京师失败,那自己未来名声,恐怕就得成为宋钦宗赵桓了。
怎么看怎么选,都注定难逃恶名。
就在郕王朱祁钰不知所措之际,他的目光恰好看到了殿下站立的于谦,双方眼神对视到了一起。
朱祁钰从于谦的目光中,看到了一种坚定,看到了一种气节,更得到了莫名的勇气。
时势造英雄,自己虽然不是皇帝,但身在皇族,岂能抛弃边疆将士京师百姓逃亡?
哪怕无逆转危局之能,至少得有共赴国难之心!
想明白这点后,朱祁钰深呼吸了一口气,望着孙太后回道:“母后,儿臣……儿臣想留守京师!”
郕王朱祁钰这话一出来,引得满朝文武一片哗然,甚至很多人看向他的眼神都变了。
以往的郕王朱祁钰,彻底掩盖在了自己哥哥朱祁镇的光芒之下,从未有过任何亮眼的表现。哪怕亲征这段时日监国,事实上唯唯诺诺由皇太后孙氏摄政。
可偏偏这么一位看似软弱的亲王,却没有想着逃命到应天府,甚至更近一步效仿宋高宗赵构应天登基称帝。
而是选择了留守京师面对危险!
很多时候只有在危难时刻,才能看出来一个人的本性。
于谦依旧是那身硬骨头,选择了以身许国,保全家国天下。
“软弱”的朱祁钰,同样在国难当头展现出了皇族担当,毅然留守捍卫江山社稷。
不同的身份,结果却殊途同归,救时之君臣,开始登上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新笔趣阁为你提供最快的我成了大明勋戚更新,皇城动荡免费阅读。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