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甄贵妃看着元春黛玉离去的身影,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略微有些出神,随之而来的是长久的沉寂,众人见状不敢言语,之前凑趣的小太监宫女们也低下了脑袋,身后的管事姑姑崔幼娘摆了摆手,让他们往后面退了几步远,好给这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一点谈话的空间。
“娘娘今儿抢着见林家小姐,只怕有心人又要去上眼药了。”崔幼娘提醒道。
甄贵妃以为她说的是那两个宫女回去禀报给皇后,不以为意,道:“便是说了又如何,以往做的出格的事儿多了去了,又怎样呢,皇后那个老实巴交的样子,又没个依仗,有苦只会往肚子里咽罢了。”
“皇后虽然不足为惧,但是最要紧的还是陛下。”崔幼娘提醒道:“林家毕竟是陛下看重的人,不然也不会去巡盐,而且还是连任,之前也就咱们家有这份殊荣,若是皇后有心在陛下面前提几句......”
崔幼娘的话点到为止,甄贵妃也想到了她的未尽之言,沉默良久,许是想到了些什么,眉头不自觉的紧缩起来。
崔幼娘见状,连忙宽慰道:“娘娘本是宫里独一份的恩宠,咱们家王爷又得陛下看重,更何况家里老太太还在,任旁人说三道四,也动摇不了咱们家的地位。”
“你不懂,”甄贵妃摇摇头,道:“陛下再怎么宠爱,也没有立老四当太子,我见到皇后,也得恭恭敬敬,该有的礼数还是不能少,哥哥盐政上亏空这么多年,陛下嘴上宽慰,其实心里还是有些气的。”
“贾家自不必说了,几辈子的老交情,咱们家都在南边,京城里的事也多亏了他们照应,这么一算,林家也是自己人,再说他家本是去替哥哥收拾烂摊子去的,这其中的利害本宫懂得,”甄贵妃继续说道:“如今她孤儿寡母的在京城里,本宫自然是要照应的,也不怕林如海在南边不尽心。”
“既然如此,娘娘为什么又......难不成,娘娘还记着旧年林家小子的事?”崔幼娘说出来自己的疑惑。
“林瑜那小子不知好歹,秀姐儿有什么不好,哪里配不上他,三番两次的推辞不说,还找了一个侍郎的闺女来搪塞,老天有眼,遭了报应,被人退了亲,白白被人耻笑。”甄贵妃冷笑一声,道。
“林小子是他自己没福气,有道是‘有福之女不进无福之家’,咱们家的姑娘便是当王妃也使得,难道还愁嫁人?娘娘出出气也是应该的,林小子自己倒霉,被陛下贬去西北受苦也就罢了,只是带累了林小姐,瘦瘦小小的一个,那些礼仪动作,好些比她大多的管家小姐们都学不全呢,难为她,方才颤巍巍的站在那里,可怜的紧。”说着,崔幼娘做着左摇右晃的样子,逗得甄贵妃直笑。
“好啦好啦,”甄贵妃笑道:“我难道还跟一个小孩子过不去?方才还不是把陛下赏赐的簪子赐给她了吗,等回宫里了,你再去备一份赏赐,就说我喜欢这孩子,特意准备的,小孩子嘛,还不是跟和颐那丫头一样,哄哄就好了。”
崔幼娘见甄贵妃不再左性儿,连忙答应了。
已经走远的黛玉这会子心还在突突的跳着,摸着头上的簪子,始终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待走到的坤宁宫门口才略微定了定心神。得知皇后娘娘此刻正在与李妃说话,只能在殿外候着了。
元春见黛玉低头不语,自然而然的以为她被甄贵妃吓着了,轻笑着安慰道:“宫里就是这样,处处都要小心,不过甄家是咱们家老亲,不要紧的,皇后娘娘最是和善,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黛玉点点头,道:“多谢姐姐告知,小妹以后一定小心。”
大家出身的小姐一般都有些脾气,年纪越小越是不晓得收敛,黛玉这仿佛没事人一般,完全没把方才的事放在心上的样子,不由得让元春另眼相看。想到自己当初进宫时的样子,一时有些恍惚,回头抬眼听着屋里传来的说笑声,元春收敛了心神,不知道那两个丫鬟有没有打小报告。
黛玉想着方才的事,心下几番计较,不动声色的把头上的簪子取了下来藏在袖中。
没多大会儿功夫,就见一位管事姑姑走了出来,脸上挂着笑,往黛玉这边走来。黛玉并不认识,不敢擅动,却见元春在前头先躬身问了好,“文竹姑姑。”黛玉也跟着行了一礼。
文竹微微侧身,道:“李妃娘娘在里头,只怕还要一会儿,娘娘怜惜姑娘走了半天路,请去偏殿坐坐去,公主也在那边看书呢,小姑娘在一块正好说说话。”
“娘娘慈爱,想的周道。”元春立马附和道。
元春的任务是把黛玉带过来,如今任务完成,后面也没她什么事,另有小宫女把黛玉带去偏殿,这下她可是一个认识的都没有了,面对的还是日后要相处的‘老大’。
对于这位七公主,黛玉知之甚少,就算贾敏特意打听过了,宫里的人也不过是说些性格纯良之类的话,毕竟是要长时间相处的人,黛玉也得小心应付着。
皇后不爱奢靡,就喜欢那些花花草草的,所以坤宁宫各处都有,鲜亮美丽的花朵给宫里增添了几分色彩。七公主婉仪坐在书案前,一手撑着脑袋,一手扒拉着面前放着的一本王摩诘诗集,知道今儿伴读进宫,她早早的就在这里等着了。
伴读嘛,顾名思义就是陪着读书的,内务府选的几个都是比她年纪大的,处理事情有条理是真,处处考虑周全不假,但是对于婉仪来说,总是少点被人需要的感觉,有时候其实内心深处也会有几分荒诞有趣的想法,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只怕一付诸行动就会被身边人劝住了,究竟也没什么意思。
在得知父皇给自己选的这位伴读年纪比自己小时,婉仪还是很期待的,就连母后给自己分析其中的缘由也不在意了,年纪小没关系,她可以当姐姐,来照顾人啊。
婉仪等啊等,终于听见外面传来脚步,侧厅用来隔断的博古架挡住了视线,婉仪下意识地往前探了探,连宫女传报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宫女也颇为识趣,侧着身子退到一边,把身后的黛玉漏了出来。
婉仪看过去,面前的人虽然低着头行礼,但是身子娇小,如弱柳扶风,好似一阵风就能把她吹跑,婉仪连忙叫免礼。
黛玉慢慢起身,直到婉仪真正看清来人,才知道什么叫做绝色。宫里是不缺女人的,尤其是好看的女人,饶是从小在宫里长大的婉仪也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看的小女孩,眉色如远黛,不施粉黛的小脸上却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好似那水墨画中轻轻勾勒出的一抹青山;双眸似含着一汪秋水,盈盈动人,光是站在那里,就感觉好似不染凡尘的仙子一般。
婉仪一见面就喜欢上了这个新来的小伙伴,笑着拉起黛玉的手,走到书案前,道:“这里没有旁人,不必拘束。”一面叫人上茶水点心,一面叫人搬来椅子。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情,黛玉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加上公主问东问西的,少不得斟酌着回话。
婉仪道:“以后咱们都是要一块上学堂的,不用这么见外,你今早过来时,可见过宁安她们了吗?”
“已经见过,还说了几句话,”黛玉点点头,道:“几位姐姐帮我把屋子收拾好了,皇后娘娘就来召见,不敢怠慢。”
“想来你也不习惯,在家时,这种小事定是小丫鬟们做了,哪里用得着自己动手。”婉仪叹了一口气,道:“虽然那边有服侍的宫女太监,但是章夫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若是连这点小事都要旁人动手,那岂不是成废物了。所以从父皇登基开始,那些磨墨铺纸之类的事,都要自己动手。”
“臣女在家时,教书的先生也是这样要求的,”黛玉笑着,为了拉进两人之间的关系,说出了自己的糗事,道:“那会儿胳膊短,总是磨不好墨汁,衣袖处总是会弄脏,被家里人取笑了好久。”
“是了,”婉仪拍手,恍然大悟道:“我倒忘记了,你父亲是前科探花,哥哥也是科举出身,自然家学渊源,之前就常听学堂里的先生夸你哥哥的文章写得不错,你在家里还在读书吗?”
听到自己哥哥被人夸耀,黛玉心里是极欢喜的,唇角不自觉的就往上扬,言语间都轻快了不少,“家师学富五车,且心中有丘壑,在闺中女学教书未免有些埋没人才,旧年上京时就已经请辞,父母只叫臣女温书,再去另寻贤师。”
婉仪见她谈吐不凡,心中更加欢喜,拉着黛玉问东问西,说到底也是小孩子,不过多时两人便熟络起来。
黛玉到底还记得皇后娘娘要召见的事,心里时时挂念着,却始终不见人来传唤,过了大约两盏茶的功夫,才见一位管事姑姑进来了。
婉仪是认识的,问了一声“霞姑姑好”。
霞姑姑含笑,微微点头,道:“李妃娘娘还在,怕是一时半会儿也没空,知道林小姐一大早进宫辛苦,娘娘体恤小姐,叫回去歇着,进了宫里不要想家,缺了什么只管说,还有话嘱咐公主,林小姐年纪小,公主要多照顾照顾才是。”
婉仪黛玉两个人站起来听了,连忙答应下来。
“娘娘还赏赐了好些东西,小姐回去时带上。”霞姑姑说着,一一展示给黛玉看,后面小宫女端着,新书一部,文房四宝一套,满绣香囊两个,十八籽手串两串。
黛玉再次谢了恩。
“娘娘今儿抢着见林家小姐,只怕有心人又要去上眼药了。”崔幼娘提醒道。
甄贵妃以为她说的是那两个宫女回去禀报给皇后,不以为意,道:“便是说了又如何,以往做的出格的事儿多了去了,又怎样呢,皇后那个老实巴交的样子,又没个依仗,有苦只会往肚子里咽罢了。”
“皇后虽然不足为惧,但是最要紧的还是陛下。”崔幼娘提醒道:“林家毕竟是陛下看重的人,不然也不会去巡盐,而且还是连任,之前也就咱们家有这份殊荣,若是皇后有心在陛下面前提几句......”
崔幼娘的话点到为止,甄贵妃也想到了她的未尽之言,沉默良久,许是想到了些什么,眉头不自觉的紧缩起来。
崔幼娘见状,连忙宽慰道:“娘娘本是宫里独一份的恩宠,咱们家王爷又得陛下看重,更何况家里老太太还在,任旁人说三道四,也动摇不了咱们家的地位。”
“你不懂,”甄贵妃摇摇头,道:“陛下再怎么宠爱,也没有立老四当太子,我见到皇后,也得恭恭敬敬,该有的礼数还是不能少,哥哥盐政上亏空这么多年,陛下嘴上宽慰,其实心里还是有些气的。”
“贾家自不必说了,几辈子的老交情,咱们家都在南边,京城里的事也多亏了他们照应,这么一算,林家也是自己人,再说他家本是去替哥哥收拾烂摊子去的,这其中的利害本宫懂得,”甄贵妃继续说道:“如今她孤儿寡母的在京城里,本宫自然是要照应的,也不怕林如海在南边不尽心。”
“既然如此,娘娘为什么又......难不成,娘娘还记着旧年林家小子的事?”崔幼娘说出来自己的疑惑。
“林瑜那小子不知好歹,秀姐儿有什么不好,哪里配不上他,三番两次的推辞不说,还找了一个侍郎的闺女来搪塞,老天有眼,遭了报应,被人退了亲,白白被人耻笑。”甄贵妃冷笑一声,道。
“林小子是他自己没福气,有道是‘有福之女不进无福之家’,咱们家的姑娘便是当王妃也使得,难道还愁嫁人?娘娘出出气也是应该的,林小子自己倒霉,被陛下贬去西北受苦也就罢了,只是带累了林小姐,瘦瘦小小的一个,那些礼仪动作,好些比她大多的管家小姐们都学不全呢,难为她,方才颤巍巍的站在那里,可怜的紧。”说着,崔幼娘做着左摇右晃的样子,逗得甄贵妃直笑。
“好啦好啦,”甄贵妃笑道:“我难道还跟一个小孩子过不去?方才还不是把陛下赏赐的簪子赐给她了吗,等回宫里了,你再去备一份赏赐,就说我喜欢这孩子,特意准备的,小孩子嘛,还不是跟和颐那丫头一样,哄哄就好了。”
崔幼娘见甄贵妃不再左性儿,连忙答应了。
已经走远的黛玉这会子心还在突突的跳着,摸着头上的簪子,始终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待走到的坤宁宫门口才略微定了定心神。得知皇后娘娘此刻正在与李妃说话,只能在殿外候着了。
元春见黛玉低头不语,自然而然的以为她被甄贵妃吓着了,轻笑着安慰道:“宫里就是这样,处处都要小心,不过甄家是咱们家老亲,不要紧的,皇后娘娘最是和善,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黛玉点点头,道:“多谢姐姐告知,小妹以后一定小心。”
大家出身的小姐一般都有些脾气,年纪越小越是不晓得收敛,黛玉这仿佛没事人一般,完全没把方才的事放在心上的样子,不由得让元春另眼相看。想到自己当初进宫时的样子,一时有些恍惚,回头抬眼听着屋里传来的说笑声,元春收敛了心神,不知道那两个丫鬟有没有打小报告。
黛玉想着方才的事,心下几番计较,不动声色的把头上的簪子取了下来藏在袖中。
没多大会儿功夫,就见一位管事姑姑走了出来,脸上挂着笑,往黛玉这边走来。黛玉并不认识,不敢擅动,却见元春在前头先躬身问了好,“文竹姑姑。”黛玉也跟着行了一礼。
文竹微微侧身,道:“李妃娘娘在里头,只怕还要一会儿,娘娘怜惜姑娘走了半天路,请去偏殿坐坐去,公主也在那边看书呢,小姑娘在一块正好说说话。”
“娘娘慈爱,想的周道。”元春立马附和道。
元春的任务是把黛玉带过来,如今任务完成,后面也没她什么事,另有小宫女把黛玉带去偏殿,这下她可是一个认识的都没有了,面对的还是日后要相处的‘老大’。
对于这位七公主,黛玉知之甚少,就算贾敏特意打听过了,宫里的人也不过是说些性格纯良之类的话,毕竟是要长时间相处的人,黛玉也得小心应付着。
皇后不爱奢靡,就喜欢那些花花草草的,所以坤宁宫各处都有,鲜亮美丽的花朵给宫里增添了几分色彩。七公主婉仪坐在书案前,一手撑着脑袋,一手扒拉着面前放着的一本王摩诘诗集,知道今儿伴读进宫,她早早的就在这里等着了。
伴读嘛,顾名思义就是陪着读书的,内务府选的几个都是比她年纪大的,处理事情有条理是真,处处考虑周全不假,但是对于婉仪来说,总是少点被人需要的感觉,有时候其实内心深处也会有几分荒诞有趣的想法,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只怕一付诸行动就会被身边人劝住了,究竟也没什么意思。
在得知父皇给自己选的这位伴读年纪比自己小时,婉仪还是很期待的,就连母后给自己分析其中的缘由也不在意了,年纪小没关系,她可以当姐姐,来照顾人啊。
婉仪等啊等,终于听见外面传来脚步,侧厅用来隔断的博古架挡住了视线,婉仪下意识地往前探了探,连宫女传报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宫女也颇为识趣,侧着身子退到一边,把身后的黛玉漏了出来。
婉仪看过去,面前的人虽然低着头行礼,但是身子娇小,如弱柳扶风,好似一阵风就能把她吹跑,婉仪连忙叫免礼。
黛玉慢慢起身,直到婉仪真正看清来人,才知道什么叫做绝色。宫里是不缺女人的,尤其是好看的女人,饶是从小在宫里长大的婉仪也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看的小女孩,眉色如远黛,不施粉黛的小脸上却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好似那水墨画中轻轻勾勒出的一抹青山;双眸似含着一汪秋水,盈盈动人,光是站在那里,就感觉好似不染凡尘的仙子一般。
婉仪一见面就喜欢上了这个新来的小伙伴,笑着拉起黛玉的手,走到书案前,道:“这里没有旁人,不必拘束。”一面叫人上茶水点心,一面叫人搬来椅子。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情,黛玉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加上公主问东问西的,少不得斟酌着回话。
婉仪道:“以后咱们都是要一块上学堂的,不用这么见外,你今早过来时,可见过宁安她们了吗?”
“已经见过,还说了几句话,”黛玉点点头,道:“几位姐姐帮我把屋子收拾好了,皇后娘娘就来召见,不敢怠慢。”
“想来你也不习惯,在家时,这种小事定是小丫鬟们做了,哪里用得着自己动手。”婉仪叹了一口气,道:“虽然那边有服侍的宫女太监,但是章夫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若是连这点小事都要旁人动手,那岂不是成废物了。所以从父皇登基开始,那些磨墨铺纸之类的事,都要自己动手。”
“臣女在家时,教书的先生也是这样要求的,”黛玉笑着,为了拉进两人之间的关系,说出了自己的糗事,道:“那会儿胳膊短,总是磨不好墨汁,衣袖处总是会弄脏,被家里人取笑了好久。”
“是了,”婉仪拍手,恍然大悟道:“我倒忘记了,你父亲是前科探花,哥哥也是科举出身,自然家学渊源,之前就常听学堂里的先生夸你哥哥的文章写得不错,你在家里还在读书吗?”
听到自己哥哥被人夸耀,黛玉心里是极欢喜的,唇角不自觉的就往上扬,言语间都轻快了不少,“家师学富五车,且心中有丘壑,在闺中女学教书未免有些埋没人才,旧年上京时就已经请辞,父母只叫臣女温书,再去另寻贤师。”
婉仪见她谈吐不凡,心中更加欢喜,拉着黛玉问东问西,说到底也是小孩子,不过多时两人便熟络起来。
黛玉到底还记得皇后娘娘要召见的事,心里时时挂念着,却始终不见人来传唤,过了大约两盏茶的功夫,才见一位管事姑姑进来了。
婉仪是认识的,问了一声“霞姑姑好”。
霞姑姑含笑,微微点头,道:“李妃娘娘还在,怕是一时半会儿也没空,知道林小姐一大早进宫辛苦,娘娘体恤小姐,叫回去歇着,进了宫里不要想家,缺了什么只管说,还有话嘱咐公主,林小姐年纪小,公主要多照顾照顾才是。”
婉仪黛玉两个人站起来听了,连忙答应下来。
“娘娘还赏赐了好些东西,小姐回去时带上。”霞姑姑说着,一一展示给黛玉看,后面小宫女端着,新书一部,文房四宝一套,满绣香囊两个,十八籽手串两串。
黛玉再次谢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