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难禁制。”————————诗·渐渐之石·郑玄笺
“今后你二人一正一副,为我将兵部的架子搭好,伤亡将士的抚恤以及退出军旅的兵士慰留是重中之重,稍有不慎就会有损士气人心。尔等都是谨慎安分之辈,李固你也曾出身于卫士之中,知道曾经纵是兵卫亦常有不平之事,遑论寻常郡兵?有次阅历,更当要着心办事。”皇帝似还不欲让李固以侍郎之位抢了邓昌正主的风头,故用了比先前接待邓昌还短的时间与李固简要的叮嘱了几句话。
李固心里仍然感念皇帝一如既往的亲近,不住的应诺保证,必然配合邓昌管好兵部,不让皇帝失望。他也不是什么阀阅之家,能一路坎坷的走到今天,全是皇帝的一力扶持。邓昌的家世、声名、才学皆远胜于他,既然皇帝在话语里暗示不许出现什么纷争,他也乐得不去与邓昌较劲。
皇帝看够了风景,又见身边随从甚多,在狭窄的走道上排不开,便挥了挥手,让一干人等都退下,独留荀攸一人相伴。众人于是以邓昌为首,两两并排的从楼梯上走下,就在这个时候,内谒者令李坚忽然挤到楼梯下,似乎以为这些黄门侍郎们会给他让道、或是会在自己走过去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从楼梯口散了,于是便一头跑了过去,结果偏偏没遇上设想的情况,反倒闹出不小的动静。
射援从楼上走下来本就有些心神不宁,因此踉跄着往旁让了一步,不慎踩着了身边法正的脚趾。发觉到这个情况,他像被刺到似得立即跳了回去,结果两手往前一扑,结结实实的让前面的种辑受了一掌,看到身前身侧两个人都因为自己而遭罪,射援心急如焚,不停地连声道歉。
法正被对方踩了一脚,倒吸了一口凉气,趾头正痛着呢,何况他心情因为毋丘兴的事情而不愉快,登时就沉下脸来。
邓昌性子慢,眉头缓缓皱起,还没说什么,急脾气的种辑便开始张口呵斥,却不是对着射援,而是冲着李坚“见着人了还如此冒失冲撞,也太没规矩了!”
射援面色一红,这话倒像是对他说的一样,跟刺似得扎进了心里。
李坚本来因闹出了事而心里惴惴,此时听了种辑的呵斥,不怯反倒硬气了起来,强辩道“我身负急务,有要事禀明国家!你们让的慢了,倒还嫌我?”
种辑被话语一噎,狠狠瞪了李坚一眼,就连邓昌都忍不住要张口说话。却只听身后缓缓慢慢传来一声低沉的调子,笑着道“诸君、诸君。”
众人一齐回头看去,只见皇帝最宠信的小黄门穆顺正忙不迭的从楼梯上下来,满脸带笑的朝众人作揖拱手,不住的说道“诸君皆是气度博达,宽宏雅量之人,不过一时冲撞,何必与他计较?李坚此人向来持重,若非遇见急务,还真不会这么急躁。诸君这次还请体谅事故,让他一让吧,不然闹将开来,国家在楼上的可都听得清楚呢。”
这话里一顿夹枪带棒,有软有硬,让站在最后头的周瑜微微讶然,发觉皇帝身边的这个小黄门平日不显山露水,其实也不简单。() ()
“哼。”似是被穆顺不冷不热的话语刺激到了,种辑笑道“宦寺不守规矩,冲撞内臣,如何不能让陛下瞧瞧他的‘礼数’?”
穆顺面色不改,继续笑着说道“朝廷的礼数,我还是知道的。陛下早有旨意,内外谒者,但凡遇见急务要事,皆可趋行入陛,途径众人都要相让,遇见了不过执手行礼,却不留步。李坚适才未有向诸君执礼,这的确是他的错处,但种君又何曾避让了呢?”
他讲话头单只指向不依不饶的种辑一人,还是存了不愿将此事闹大、得罪其他人的心思,这些人里面有新晋的尚书、有皇帝的姐夫、亲侍,都不是轻易能得罪的。
“你!”
种辑刚说了一个字,话就被穆顺截了先,他悠悠转身对李坚问道“李令,你来说,究竟是何等要事,得趋近上禀?若是没有,可是不敬之罪!”
“有、有!”李坚连忙神气的说道“关东传来的军报,按例要第一个进呈国家,公车司马令荣公已随我在门后等候。这军令之急,可不容耽搁,就现下这一会功夫,已是贻误了。”
邓昌见种辑气恼的模样,这其中又属他资历最深、官爵最大,于是开口转圜道“楼梯狭窄,避让不易,军情紧急,内谒者不及行礼,也都是常情。既是如此,便各自揭过吧,内谒者自去通禀。”
“还是邓公老成大度。”穆顺笑眯眯的回了句,接着便冲李坚横了一眼,努嘴道“还不快上去?”
李坚心里一颤,但低着头小步趋了上去。
邓昌与种辑、射援等人面色各异,纷纷走出楼梯,到各自的席榻上安坐着,一语不发。
这只是一段很小的插曲,站在高楼之上的皇帝似乎并未有所察觉,反倒很快便召见了等候着的公车司马令荣合。
在最初的时候,皇帝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受到忽视,费尽苦心从尚书台夺回了亲自御览批奏的权力。臣民大小奏疏,皆由当时的公车司马令王端在第一时间呈交皇帝御览,从而导致尚书台沦落为只负责拟诏、处理具体事务的行政机构。虽然皇帝借此获取了权力与安身的资本,但随着他大权在握、树立威严之后,这个举措的弊端便开始凸显了出来。每日繁杂琐碎的政务不仅挤占了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让他几乎没有别的时候去关注更紧要的事情,而且这也让尚书台以及录尚书事的大臣们心有不满,因为没有了决策权,只有一个参议权,什么都由皇帝一人乾纲独断,中台及大臣沦为闲置。
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并不利于内部的和谐统一与机制的长效运转。
所以皇帝在与大臣的几次试探与博弈、明争暗斗过后,开始将这个掌握在手中弊大于利的权力让了出去,定下了承明殿议事的规矩。以后公车司马令收集臣民奏疏后,首先要将其转交承明殿处理,以小事辄办,大事先商议定策,再请皇帝裁决的原则,使皇帝从冗杂的政务中脱身,将精力全部放在紧要的几件事上去。
荣合转呈的,正是来自关东的一份紧要军情。
“今后你二人一正一副,为我将兵部的架子搭好,伤亡将士的抚恤以及退出军旅的兵士慰留是重中之重,稍有不慎就会有损士气人心。尔等都是谨慎安分之辈,李固你也曾出身于卫士之中,知道曾经纵是兵卫亦常有不平之事,遑论寻常郡兵?有次阅历,更当要着心办事。”皇帝似还不欲让李固以侍郎之位抢了邓昌正主的风头,故用了比先前接待邓昌还短的时间与李固简要的叮嘱了几句话。
李固心里仍然感念皇帝一如既往的亲近,不住的应诺保证,必然配合邓昌管好兵部,不让皇帝失望。他也不是什么阀阅之家,能一路坎坷的走到今天,全是皇帝的一力扶持。邓昌的家世、声名、才学皆远胜于他,既然皇帝在话语里暗示不许出现什么纷争,他也乐得不去与邓昌较劲。
皇帝看够了风景,又见身边随从甚多,在狭窄的走道上排不开,便挥了挥手,让一干人等都退下,独留荀攸一人相伴。众人于是以邓昌为首,两两并排的从楼梯上走下,就在这个时候,内谒者令李坚忽然挤到楼梯下,似乎以为这些黄门侍郎们会给他让道、或是会在自己走过去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从楼梯口散了,于是便一头跑了过去,结果偏偏没遇上设想的情况,反倒闹出不小的动静。
射援从楼上走下来本就有些心神不宁,因此踉跄着往旁让了一步,不慎踩着了身边法正的脚趾。发觉到这个情况,他像被刺到似得立即跳了回去,结果两手往前一扑,结结实实的让前面的种辑受了一掌,看到身前身侧两个人都因为自己而遭罪,射援心急如焚,不停地连声道歉。
法正被对方踩了一脚,倒吸了一口凉气,趾头正痛着呢,何况他心情因为毋丘兴的事情而不愉快,登时就沉下脸来。
邓昌性子慢,眉头缓缓皱起,还没说什么,急脾气的种辑便开始张口呵斥,却不是对着射援,而是冲着李坚“见着人了还如此冒失冲撞,也太没规矩了!”
射援面色一红,这话倒像是对他说的一样,跟刺似得扎进了心里。
李坚本来因闹出了事而心里惴惴,此时听了种辑的呵斥,不怯反倒硬气了起来,强辩道“我身负急务,有要事禀明国家!你们让的慢了,倒还嫌我?”
种辑被话语一噎,狠狠瞪了李坚一眼,就连邓昌都忍不住要张口说话。却只听身后缓缓慢慢传来一声低沉的调子,笑着道“诸君、诸君。”
众人一齐回头看去,只见皇帝最宠信的小黄门穆顺正忙不迭的从楼梯上下来,满脸带笑的朝众人作揖拱手,不住的说道“诸君皆是气度博达,宽宏雅量之人,不过一时冲撞,何必与他计较?李坚此人向来持重,若非遇见急务,还真不会这么急躁。诸君这次还请体谅事故,让他一让吧,不然闹将开来,国家在楼上的可都听得清楚呢。”
这话里一顿夹枪带棒,有软有硬,让站在最后头的周瑜微微讶然,发觉皇帝身边的这个小黄门平日不显山露水,其实也不简单。() ()
“哼。”似是被穆顺不冷不热的话语刺激到了,种辑笑道“宦寺不守规矩,冲撞内臣,如何不能让陛下瞧瞧他的‘礼数’?”
穆顺面色不改,继续笑着说道“朝廷的礼数,我还是知道的。陛下早有旨意,内外谒者,但凡遇见急务要事,皆可趋行入陛,途径众人都要相让,遇见了不过执手行礼,却不留步。李坚适才未有向诸君执礼,这的确是他的错处,但种君又何曾避让了呢?”
他讲话头单只指向不依不饶的种辑一人,还是存了不愿将此事闹大、得罪其他人的心思,这些人里面有新晋的尚书、有皇帝的姐夫、亲侍,都不是轻易能得罪的。
“你!”
种辑刚说了一个字,话就被穆顺截了先,他悠悠转身对李坚问道“李令,你来说,究竟是何等要事,得趋近上禀?若是没有,可是不敬之罪!”
“有、有!”李坚连忙神气的说道“关东传来的军报,按例要第一个进呈国家,公车司马令荣公已随我在门后等候。这军令之急,可不容耽搁,就现下这一会功夫,已是贻误了。”
邓昌见种辑气恼的模样,这其中又属他资历最深、官爵最大,于是开口转圜道“楼梯狭窄,避让不易,军情紧急,内谒者不及行礼,也都是常情。既是如此,便各自揭过吧,内谒者自去通禀。”
“还是邓公老成大度。”穆顺笑眯眯的回了句,接着便冲李坚横了一眼,努嘴道“还不快上去?”
李坚心里一颤,但低着头小步趋了上去。
邓昌与种辑、射援等人面色各异,纷纷走出楼梯,到各自的席榻上安坐着,一语不发。
这只是一段很小的插曲,站在高楼之上的皇帝似乎并未有所察觉,反倒很快便召见了等候着的公车司马令荣合。
在最初的时候,皇帝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受到忽视,费尽苦心从尚书台夺回了亲自御览批奏的权力。臣民大小奏疏,皆由当时的公车司马令王端在第一时间呈交皇帝御览,从而导致尚书台沦落为只负责拟诏、处理具体事务的行政机构。虽然皇帝借此获取了权力与安身的资本,但随着他大权在握、树立威严之后,这个举措的弊端便开始凸显了出来。每日繁杂琐碎的政务不仅挤占了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让他几乎没有别的时候去关注更紧要的事情,而且这也让尚书台以及录尚书事的大臣们心有不满,因为没有了决策权,只有一个参议权,什么都由皇帝一人乾纲独断,中台及大臣沦为闲置。
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并不利于内部的和谐统一与机制的长效运转。
所以皇帝在与大臣的几次试探与博弈、明争暗斗过后,开始将这个掌握在手中弊大于利的权力让了出去,定下了承明殿议事的规矩。以后公车司马令收集臣民奏疏后,首先要将其转交承明殿处理,以小事辄办,大事先商议定策,再请皇帝裁决的原则,使皇帝从冗杂的政务中脱身,将精力全部放在紧要的几件事上去。
荣合转呈的,正是来自关东的一份紧要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