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光自投於深渊兮,不获世之尘垢。”————————哀时命
承明殿内的一场议论很快落下了帷幕,当脂习与华佗二人各自做好打算,返回衙署后,不到七天的时间里,很快就此次倒春寒引发的寒症合作撰写了一份脉案。
董承是当初大包大揽、极力保荐才得来总司此事的权力,试图展现自己治民的能力,谁知居然是个烫手的山芋,好在有华佗的投机取巧,事情还算是可以糊弄过去。然而他多少留了几分小心,当他拿到这份脉案时并没有立即呈交皇帝表功,而是先寻人验看里头究竟有多少水分与干货。
能够验看脉案病理的人物要么是医家大手,要么是家传渊博、自身饶有天赋,有所涉猎。
董承麾下诸人如尚书令吴硕、京兆尹胡邈、长史董凤,论才智心计,勉强算是各有所长,可论及家世与才学,就都半斤八两了。而董承又不愿去另外寻医者——这还是善于做人的吴硕开口劝阻他的,以免传入脂习、华佗等人的耳中,无端开罪了一帮太医。
最后还是长史董凤善于交际,心思也足够活络,很快就为其寻来了一名士族大家出身的人物,对方少年老成,很小就以才学著称于世,又好古文、鸟篆、隶草、风象,兴趣广泛,无所不善。
“伯觎。”对待这样一个大族子弟,哪怕势力不比从前,董承也收了几分倨傲的神色,多了一点客气“我听说你这些年在河东将家财散尽给乡里族人,潜心读书,不知如今可有所成?”
站在董承身前这位鬓染风霜的中年男子,正是曾经的黄门侍郎、河东卫氏出身的卫觊。
“如今世道由乱而定,海内不日重归朝廷治下,正大丈夫建功之时。觊年近不惑,而无一职在身,实在有愧于祖宗。”卫觊长身而立,尽显世家子弟从容矜贵的气势,仿佛三四年前河东的那场惨烈的清洗与生死存亡的危机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智。
“古人有‘达则兼善天下’、又有‘良禽择木而栖’等语,伯觎本有高才盛名,合该与董公一同兴复汉室,长治天下。若仅是居于茅庐,徒有清名则已,又与天下万民何益?”董凤笑吟吟的奉承着二人,连忙拉着矜持的卫觊上前几步。
当初皇帝借由河东卫固、范先谋逆作乱,株连与其有牵扯的众多豪强,几乎将河东豪强扫荡一空,只留下亲近皇帝的裴氏、毌丘氏、祝氏等寥寥数家。卫觊由于与叛将卫固的亲属关系,本该受到株连问罪,但由于卫觊提前悬崖勒马,向皇帝透露消息,又有马日磾、蔡邕等一众与其有过利害关系的大臣为其求情,这才让皇帝只将其废为庶人了事。
河东卫氏虽然从这场清洗中脱身,洗清嫌疑,但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不单是卫觊选择隐姓埋名,主动散尽家财,而且还将卫氏珍藏的典籍当做赎罪,一概进献给了当时下诏‘求献’古籍的皇帝。
元气大伤之后,卫氏宗族在河东的声势一落千丈,族中再无撑得起门面的人物。幸而还有裴氏念着旧情,多有照料,卫觊也凭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将献出的珍贵典籍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大半默出,这才勉强让卫氏有了东山再起的曙光。
只是光有经书还不够,在这个时代虽然经书所蕴含的‘知识’是让人比积累财富还能轻松跨越阶层的存在,但它往往需要十数年的光阴,几代人的积累培养。() ()
卫觊是个有抱负、有远望的人,肩头又背负着兴复宗族的沉甸甸的责任,自然不肯选择这种见效慢、耗时长的道路。所以他将记忆里的家传典籍默写得差不多之后,方才选择走出家门,放弃以往的自持身份、坐等公府征辟的公车上门的矜持,主动选择门庭依附。
他想着,以他的能力与才智、再加上河东卫氏的声名,应当不会有什么人会拒绝他。谁知星移斗转、事移俗易,先是关西士人的领头人马日磾、士孙瑞先后黜免;再是弘农杨氏韬光养晦,虽然家中多人身居要职,除了侍中杨琦亦然耿介以外,其余都谨小慎微、不肯出头;至若黄琬、赵温等人,既非关西一系,又与他无甚交情,自己更是有过污点的人物,彼等哪里会对自己多看一眼。
就连自己亡弟曾经的妻家,大儒蔡邕,此时也对自己疏远了关系。毕竟当年彼等帮过自己一次已属仁至义尽,再帮一次就说不过去了。
卫觊明白当初自己身陷囹圄,马日磾、蔡邕、裴氏,就连董承都急着搭救他,不是为了什么河东卫氏的名声、也不是对他高看一眼,纯粹是担心皇帝会借机发作,牵连到他们的头上。如今没了这样的顾虑,朝中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彼等的态度自然会变得冷淡。
所以卫觊思前想后,才最终答应董凤的相邀,打算走当朝外戚、太尉董承的门路。
“想起来当年河东归复,我还曾招徕过伯觎与毌丘子兴。”董承随口将家世不显的毌丘兴与卫觊并列,自然引起了卫觊的一阵皱眉,但卫觊此时养性十足,并未作出多余的举动,只任董承说道“可惜国家识才,快人一步,先征尔等为黄门侍郎,致使错过幕府,诚然可叹呐。”
其实当初卫觊曾对董承的招徕动过心思,只是当时他眼界高,不肯攀附外戚,只是过府叙谈了几次,给足了面子。岂知董承对此好似一直耿耿于怀、遗憾不已,这却是让卫觊动容了。
“董公鉴赏,在下感佩于心。”卫觊与对方客套几句后,董凤适时的将事情引到正题,拿出了太医令脂习与太医院正华佗一同交上的脉案。卫觊熟识医理,这也是董凤请他来的由头,只见他从头至尾浏览一遍后,眼中流露出不少异彩,点头道“这脉案虽在汤药、医理等处稍显稚嫩、略有不足,但似有医家修正,倒也无碍……尤其是其中近半笔墨所谈及的防疫之法,譬如隔离、深埋等,大有可为之处,看其上所述,似已着手施行,得到成效?”
董承与董凤二人对视一眼,俱为满意,防疫之法是皇帝提出来的,自然要大书特书,迎合帝心。有了卫觊的中肯评价,再加上太医署与太医院这些日子在三辅各地奔走救治的功劳苦劳,这份脉案足够向皇帝交差了。
于是心中一块巨石落下,董凤便开始为董承提起另一件事“卫君不知,太尉职权更易之后,如今董公府中正缺一名屯曹掾,不知足下可有此意?”
“职虽末小,却总管天下军屯等务,位置重要。如今正是朝廷用兵之时,还望卫君莫要轻忽。”董承收起了客套的笑容,正襟危坐于其上,倒真有种慑人的威势。
承明殿内的一场议论很快落下了帷幕,当脂习与华佗二人各自做好打算,返回衙署后,不到七天的时间里,很快就此次倒春寒引发的寒症合作撰写了一份脉案。
董承是当初大包大揽、极力保荐才得来总司此事的权力,试图展现自己治民的能力,谁知居然是个烫手的山芋,好在有华佗的投机取巧,事情还算是可以糊弄过去。然而他多少留了几分小心,当他拿到这份脉案时并没有立即呈交皇帝表功,而是先寻人验看里头究竟有多少水分与干货。
能够验看脉案病理的人物要么是医家大手,要么是家传渊博、自身饶有天赋,有所涉猎。
董承麾下诸人如尚书令吴硕、京兆尹胡邈、长史董凤,论才智心计,勉强算是各有所长,可论及家世与才学,就都半斤八两了。而董承又不愿去另外寻医者——这还是善于做人的吴硕开口劝阻他的,以免传入脂习、华佗等人的耳中,无端开罪了一帮太医。
最后还是长史董凤善于交际,心思也足够活络,很快就为其寻来了一名士族大家出身的人物,对方少年老成,很小就以才学著称于世,又好古文、鸟篆、隶草、风象,兴趣广泛,无所不善。
“伯觎。”对待这样一个大族子弟,哪怕势力不比从前,董承也收了几分倨傲的神色,多了一点客气“我听说你这些年在河东将家财散尽给乡里族人,潜心读书,不知如今可有所成?”
站在董承身前这位鬓染风霜的中年男子,正是曾经的黄门侍郎、河东卫氏出身的卫觊。
“如今世道由乱而定,海内不日重归朝廷治下,正大丈夫建功之时。觊年近不惑,而无一职在身,实在有愧于祖宗。”卫觊长身而立,尽显世家子弟从容矜贵的气势,仿佛三四年前河东的那场惨烈的清洗与生死存亡的危机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智。
“古人有‘达则兼善天下’、又有‘良禽择木而栖’等语,伯觎本有高才盛名,合该与董公一同兴复汉室,长治天下。若仅是居于茅庐,徒有清名则已,又与天下万民何益?”董凤笑吟吟的奉承着二人,连忙拉着矜持的卫觊上前几步。
当初皇帝借由河东卫固、范先谋逆作乱,株连与其有牵扯的众多豪强,几乎将河东豪强扫荡一空,只留下亲近皇帝的裴氏、毌丘氏、祝氏等寥寥数家。卫觊由于与叛将卫固的亲属关系,本该受到株连问罪,但由于卫觊提前悬崖勒马,向皇帝透露消息,又有马日磾、蔡邕等一众与其有过利害关系的大臣为其求情,这才让皇帝只将其废为庶人了事。
河东卫氏虽然从这场清洗中脱身,洗清嫌疑,但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不单是卫觊选择隐姓埋名,主动散尽家财,而且还将卫氏珍藏的典籍当做赎罪,一概进献给了当时下诏‘求献’古籍的皇帝。
元气大伤之后,卫氏宗族在河东的声势一落千丈,族中再无撑得起门面的人物。幸而还有裴氏念着旧情,多有照料,卫觊也凭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将献出的珍贵典籍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大半默出,这才勉强让卫氏有了东山再起的曙光。
只是光有经书还不够,在这个时代虽然经书所蕴含的‘知识’是让人比积累财富还能轻松跨越阶层的存在,但它往往需要十数年的光阴,几代人的积累培养。() ()
卫觊是个有抱负、有远望的人,肩头又背负着兴复宗族的沉甸甸的责任,自然不肯选择这种见效慢、耗时长的道路。所以他将记忆里的家传典籍默写得差不多之后,方才选择走出家门,放弃以往的自持身份、坐等公府征辟的公车上门的矜持,主动选择门庭依附。
他想着,以他的能力与才智、再加上河东卫氏的声名,应当不会有什么人会拒绝他。谁知星移斗转、事移俗易,先是关西士人的领头人马日磾、士孙瑞先后黜免;再是弘农杨氏韬光养晦,虽然家中多人身居要职,除了侍中杨琦亦然耿介以外,其余都谨小慎微、不肯出头;至若黄琬、赵温等人,既非关西一系,又与他无甚交情,自己更是有过污点的人物,彼等哪里会对自己多看一眼。
就连自己亡弟曾经的妻家,大儒蔡邕,此时也对自己疏远了关系。毕竟当年彼等帮过自己一次已属仁至义尽,再帮一次就说不过去了。
卫觊明白当初自己身陷囹圄,马日磾、蔡邕、裴氏,就连董承都急着搭救他,不是为了什么河东卫氏的名声、也不是对他高看一眼,纯粹是担心皇帝会借机发作,牵连到他们的头上。如今没了这样的顾虑,朝中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彼等的态度自然会变得冷淡。
所以卫觊思前想后,才最终答应董凤的相邀,打算走当朝外戚、太尉董承的门路。
“想起来当年河东归复,我还曾招徕过伯觎与毌丘子兴。”董承随口将家世不显的毌丘兴与卫觊并列,自然引起了卫觊的一阵皱眉,但卫觊此时养性十足,并未作出多余的举动,只任董承说道“可惜国家识才,快人一步,先征尔等为黄门侍郎,致使错过幕府,诚然可叹呐。”
其实当初卫觊曾对董承的招徕动过心思,只是当时他眼界高,不肯攀附外戚,只是过府叙谈了几次,给足了面子。岂知董承对此好似一直耿耿于怀、遗憾不已,这却是让卫觊动容了。
“董公鉴赏,在下感佩于心。”卫觊与对方客套几句后,董凤适时的将事情引到正题,拿出了太医令脂习与太医院正华佗一同交上的脉案。卫觊熟识医理,这也是董凤请他来的由头,只见他从头至尾浏览一遍后,眼中流露出不少异彩,点头道“这脉案虽在汤药、医理等处稍显稚嫩、略有不足,但似有医家修正,倒也无碍……尤其是其中近半笔墨所谈及的防疫之法,譬如隔离、深埋等,大有可为之处,看其上所述,似已着手施行,得到成效?”
董承与董凤二人对视一眼,俱为满意,防疫之法是皇帝提出来的,自然要大书特书,迎合帝心。有了卫觊的中肯评价,再加上太医署与太医院这些日子在三辅各地奔走救治的功劳苦劳,这份脉案足够向皇帝交差了。
于是心中一块巨石落下,董凤便开始为董承提起另一件事“卫君不知,太尉职权更易之后,如今董公府中正缺一名屯曹掾,不知足下可有此意?”
“职虽末小,却总管天下军屯等务,位置重要。如今正是朝廷用兵之时,还望卫君莫要轻忽。”董承收起了客套的笑容,正襟危坐于其上,倒真有种慑人的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