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功业克建,威慑四海,号令天下,谁敢不从!”――――――――【梁书武帝纪上】
汉建安四年,五月初七。
安平国,武邑。
这段日子皇帝也没有闲着,后方一日不稳,他就一日不得心安,更遑论率兵出击,扫清余敌了。所以他一边忙着安抚新得的冀州士民,一边厉兵秣马,除了张辽仍在用兵以外,关东的其余地方都暂时偃旗息鼓,各类粮草辎重优先用于雍凉战事。可随着朝廷一年多来下来,处处用兵,早已严重拖累了财政,根据度支部呈交的奏疏,三辅、河东等地的粮储几近枯竭,蜀粮难运,又缓不应急,关东兖州、豫州、荆州等地也是快要征调过度、支应不起。
前方战事的节节胜利意味着后勤的沉重压力,均输令麋竺与太仓令王绛这一年都住在公府里,忙得脚不沾地,大司农刘和也常常为租税的锐减而叹息不已。压力最重的少府张昶更是为烦剧的后勤工作压垮了身体,药石无医,在前日里吐血而死。
张昶的遗疏是与卫将军王斌的奏疏一并传送过来的,皇帝事先已得知了这个消息,在先打开了张昶的遗疏后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神情悲切:“诶!世上再无张公的字了!”
底下众人心里有数,张昶以书法闻名于世,并无多少才干,多年来官居少府仅仅是因为当初靠对了皇帝与王斌这两棵大树。在少府任上,他既无能锐意改革,又不敢庸庸碌碌,很多事情都是皇帝推着他做,本身并没有什么建树。所以皇帝心里惋惜他,口中说的也只是对方的那一手好字。
想到这里,饶是对张昶没多少交情的人们心里也多少有些伤感了。
自从来到这个几乎没有娱乐活动的时代,皇帝的兴趣爱好也有选择的发展成射猎、书法、读书这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对于张昶这样闻名后世的书法家,皇帝是真的很欣赏对方的章草、隶书与八分楷体,他专注的看着张昶亲笔写就的遗疏,关注的却不是上面笔力不足、略有潦草的字迹,而是其中的内容。
张昶除了向皇帝例行告罪,称自己大事未竟便舍皇帝而去,然后又例行提起自己的生平,最后再是小小的提了要求,希望能将他兄长张芝所撰、自己加以修订的著作《。
这书讲的是习字写字的理论知识与技巧,出自大家之手,又是张昶的临终遗愿,皇帝自然是点头同意。收入石渠阁就意味着长期保存、流传,如果只是私家藏有,中途遭乱就很容易散佚。张昶既不忍心见到这种局面的发生,又想借此抬高自己与兄长在书法方面的地位,也算是他死前心心念念的遗愿了。
皇帝默默将张昶的遗疏放下,又拿起王斌的奏疏,却不展开,只道:“少府司掌财赋,如今朝廷用兵,钱粮最是紧要,张公病故,朝中还有谁可堪任?”
“均输令麋竺有经济之才,倒是适合之选。”侍中荀攸欲抑先扬,拱手说道:“只不过他资历尚浅,骤登卿位,既招致不服、又易使人骄慢。”
皇帝大致同意荀攸的看法,何况此人有些观念尚未与皇帝真正契合,少府执掌天下山川池泽、工商矿税等杂税,虽然如今收的少,安知以后不会成为朝廷的重要财政收入?所以未来的新任少府再如何也不能像张昶这样平庸,怎么也得为皇帝独当一面才行。
此外,又是出于别的考虑,皇帝没有直接允准王斌的推荐:“麋子仲到底还欠缺了些,只是对于当下来说,少府必得是懂经济的运筹之才。麋子仲虽资历不足,但也不妨让他暂时兼顾着少府的职事,正好借着用兵钱粮的调度,看看他的才干。”
那些本来跃跃欲试的人忽然静了下来,麋竺虽不是板上钉钉的新任少府,但只要后勤的事办好了,有王氏在背后推一把,九卿之位还不是十拿九稳?联想到刚死的少府张昶同样与王氏关系匪浅,如果连着两任少府都是王氏门下,那这个朝廷的钱袋子可就……
议论完了张昶的后事,又由皇帝出面给了赙钱,此事便告一段落。至于张昶仅存于世的弟弟、羽林中郎将张猛,在得知兄长去世的消息后皇帝私下派人问他是否要告假回去处理丧事,却被张猛以战事未毕、不敢轻离的说辞拒绝。后来此事传了开去,皇帝倒不觉得有什么,旁人却是认为张猛生性凉薄,也难怪他们三兄弟之间,唯有张芝、张昶两人关系亲密些。
唯有皇帝明白张猛不是不知孝悌,他是真的因公废私、先国后家,因为皇帝在夜间巡营的时候有一次见到张猛独自为亡兄垂泪。这么想来也是,如果他们兄弟之间关系确实不好,当初皇帝在诛董之后,让张昶招其入长安、为皇帝效力的时候,张猛也就不会答应那么干脆。
作为皇帝最开始收服的一批将领,张猛的仕途也就比盖顺要好一点,这不是皇帝不肯重用他,而多半是他自己轻敌冒进、遇事易冲动的缘故。如今张猛因为要有始有终、打好最后一战而受到非议,皇帝自然要站出来帮他说上几句话:“张猛忧劳国事,何错之有?本朝以孝治国,这‘孝’既是子女对父母,更是臣子对君父。对父母是小孝,对君父是大孝,如今朝廷克复河北,即将毕其功于一役,岂能因小失大?”
众人面面相觑,张昶只是张猛的兄长,只是因为没有遗孤而不得不由张猛出面主持丧事,如今皇帝却将其掰扯到父子之间的‘孝’道上,这就有些不得体了。有的人开始思索长兄如父在这个语境是否可行、有的在犹豫是否要站出来当面质疑皇帝、更有少数几个明白的,则是在想皇帝究竟是否借题发挥。() ()
坐在中间的谏议大夫沮授已经明白不妥之处在哪里了,皇帝在试图重构忠孝的理念,让‘忠’大于‘孝’。有汉一代,忠与孝在某一层面上是平等的,甚至很多时候对宗族的‘孝’还要大于对皇帝、对汉室的‘忠’。如今皇帝正是在借此伸出他的第一步试探,也就是先放出口风试试态度,沮授心里已经看明白了一切,但由于他刚归降不久,不好出风头,又存着借此观望众人对年轻天子的威权究竟慑服到什么地步的想法,所以缄口不言。
然而皇帝在臣子心中的威权远超乎沮授的预料,本来以为或许会有人出面谏阻,谁知一个也没有。难道在朝廷里,是没有人敢挑战皇帝威严?还是敢反驳皇帝的人远在长安,不在军前?沮授吃惊的想着,权力不是人给的,而是靠自己得来的,如果年轻天子的权力真大到旁人不敢轻易冒犯,那以后处事就该愈加谨慎,至少不能不清不楚就给人当枪使。
座中唯一出面直言的就是荀攸,他轻轻将话题拨回去,却也没有取到真正反驳的效果:“张猛与张少府乃是兄弟,兄弟之间,当称之为‘悌’,而非是‘孝’。历代以来,多有因忠君之事而忘家者,故张猛尽心为国,不得受非议;失于悌友,也不得受褒扬。”
皇帝对荀攸笑了一下,不再借由头往下说,他其实只用看一眼底下那些不明形势的冀州士人的样子,就已知道自己达到效果了。
“都言河北士人耿介有性情,可我今日见那沮授,却不似传闻中敢犯颜直谏袁绍的强项。”皇帝命众人退下后,又唤上贾诩随自己四处走走,他想起沮授以及那一干冀州人低调的样子,心里既是得意又有些失望。
“袁绍当初心存忌惮,弹压不住手下的豪强,所以才会有沮授、田丰的耿直刚烈,郭图等辈亦能几句话便左右袁绍的心意。”贾诩把两只手拢在袖子里,坦白的说道:“说到底,彼等并非真的强项,而是自凭身后有所恃,故才无恐于犯谏。”
“所以在我这里就行不通。”皇帝手下势力分化、冗杂,他创业以来也没有过度依赖某一方,这就导致他天然的就拥有不需给任何一方好脸色的资本。不像是袁绍,来到当地士人的势力范围内,又没有能力,自然要处处受人的气。他刚才借助自己对臣子的掌控力度给了河北士人一个深刻的印象,既方便在他们心中树立自己的威权,也能将他们愣头青似得想照搬对袁绍来对皇帝的念头趁早打消。
“贾公且等看着吧,风气如此,总会有人跳出来。”
皇帝说完,贾诩便在他身后微微点了一下头,也不管皇帝看没看见,就像是只知点头的木偶,又像是在例行公事的听着皇帝的胸臆。
“你来看这个。”皇帝走到一个偏僻的拐角处,示意穆顺站远处留守,便转身将一份已经打开过的封事递给贾诩。
贾诩楞了一下旋即将双手从袖子里伸出,将袖口抖落至手腕之后,双手接过那份封事。
“这是皇甫嵩用军中快马传来的封事。”皇帝摆手示意贾诩打开它,顾自叹了口气:“是遗疏。说起来也是第二份了,长安的法衍、荆州的赵公身体据闻报也都不好,也不知今年是怎么了……”
贾诩一字一句的看完了皇甫嵩的遗疏,古井无波的脸上罕见的出现了震惊的神色,显然这件事是不在他掌控范围之内的:“如此胆魄,臣倒有些不信这是出自骠骑将军的本意了。”
“贾公的意思是说。”皇帝慢悠悠的问道:“司马懿仿照皇甫嵩的笔迹,故意匿死不报,图谋兵权,甚至还敢欺君?”说到这里,皇帝也忍不住冷笑了一声:“此人胆魄是有的,但以他的才智,犯不上自寻死路。”
司马懿年纪轻轻,在军中又没有根基,一时拿到兵权不仅没有什么用,反倒会在事后害了他全家性命,这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能做出的选择。贾诩也是明白这一点,他目光一动,仍有些不敢相信的说道:“臣只知骠骑将军除了中兴汉室以外、一直以羌患为生平憾事。臣以为彼等既敢让马腾诈降,引贼寇入扶风,就是骠骑将军的胆魄了。没想到……还是臣算错了。”
“贾公也是人,岂能处处料事如神?”皇帝笑道:“皇甫嵩隐忍、守成半生,循规蹈矩,一点错也不敢犯。他这半辈子的胆量,看来都用在当下了。”
“司马懿的胆量也不小。”贾诩又一次提到了他:“像这种事,光是聪明还不够,有舍得置自己于死地的胆量,才是最难得的。此子不凡,以后必成大器。”
皇帝脸上的笑容忽然散去了,司马懿是进一步、又退一步,他的作为常常让皇帝想起来就无奈。对方预见雍凉之战,设计留下来博取大功,若一直这样下去,他固然是得到了功名封赏,但皇帝厌他心思不纯,已经打算让他以后止步于此、闲置不用了。可谁知皇甫嵩居然在临死前拉了司马懿一把,让司马懿接着昧死不报的罪,抵消前功,平平安安的归家隐居。
这样司马懿在军中积累的声望与人脉也有了,又避免了锋芒毕露引人忌惮,一进一退,得大于失,这让洞悉原委的皇帝感到有些恼怒。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aonliddivdiv
汉建安四年,五月初七。
安平国,武邑。
这段日子皇帝也没有闲着,后方一日不稳,他就一日不得心安,更遑论率兵出击,扫清余敌了。所以他一边忙着安抚新得的冀州士民,一边厉兵秣马,除了张辽仍在用兵以外,关东的其余地方都暂时偃旗息鼓,各类粮草辎重优先用于雍凉战事。可随着朝廷一年多来下来,处处用兵,早已严重拖累了财政,根据度支部呈交的奏疏,三辅、河东等地的粮储几近枯竭,蜀粮难运,又缓不应急,关东兖州、豫州、荆州等地也是快要征调过度、支应不起。
前方战事的节节胜利意味着后勤的沉重压力,均输令麋竺与太仓令王绛这一年都住在公府里,忙得脚不沾地,大司农刘和也常常为租税的锐减而叹息不已。压力最重的少府张昶更是为烦剧的后勤工作压垮了身体,药石无医,在前日里吐血而死。
张昶的遗疏是与卫将军王斌的奏疏一并传送过来的,皇帝事先已得知了这个消息,在先打开了张昶的遗疏后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神情悲切:“诶!世上再无张公的字了!”
底下众人心里有数,张昶以书法闻名于世,并无多少才干,多年来官居少府仅仅是因为当初靠对了皇帝与王斌这两棵大树。在少府任上,他既无能锐意改革,又不敢庸庸碌碌,很多事情都是皇帝推着他做,本身并没有什么建树。所以皇帝心里惋惜他,口中说的也只是对方的那一手好字。
想到这里,饶是对张昶没多少交情的人们心里也多少有些伤感了。
自从来到这个几乎没有娱乐活动的时代,皇帝的兴趣爱好也有选择的发展成射猎、书法、读书这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对于张昶这样闻名后世的书法家,皇帝是真的很欣赏对方的章草、隶书与八分楷体,他专注的看着张昶亲笔写就的遗疏,关注的却不是上面笔力不足、略有潦草的字迹,而是其中的内容。
张昶除了向皇帝例行告罪,称自己大事未竟便舍皇帝而去,然后又例行提起自己的生平,最后再是小小的提了要求,希望能将他兄长张芝所撰、自己加以修订的著作《。
这书讲的是习字写字的理论知识与技巧,出自大家之手,又是张昶的临终遗愿,皇帝自然是点头同意。收入石渠阁就意味着长期保存、流传,如果只是私家藏有,中途遭乱就很容易散佚。张昶既不忍心见到这种局面的发生,又想借此抬高自己与兄长在书法方面的地位,也算是他死前心心念念的遗愿了。
皇帝默默将张昶的遗疏放下,又拿起王斌的奏疏,却不展开,只道:“少府司掌财赋,如今朝廷用兵,钱粮最是紧要,张公病故,朝中还有谁可堪任?”
“均输令麋竺有经济之才,倒是适合之选。”侍中荀攸欲抑先扬,拱手说道:“只不过他资历尚浅,骤登卿位,既招致不服、又易使人骄慢。”
皇帝大致同意荀攸的看法,何况此人有些观念尚未与皇帝真正契合,少府执掌天下山川池泽、工商矿税等杂税,虽然如今收的少,安知以后不会成为朝廷的重要财政收入?所以未来的新任少府再如何也不能像张昶这样平庸,怎么也得为皇帝独当一面才行。
此外,又是出于别的考虑,皇帝没有直接允准王斌的推荐:“麋子仲到底还欠缺了些,只是对于当下来说,少府必得是懂经济的运筹之才。麋子仲虽资历不足,但也不妨让他暂时兼顾着少府的职事,正好借着用兵钱粮的调度,看看他的才干。”
那些本来跃跃欲试的人忽然静了下来,麋竺虽不是板上钉钉的新任少府,但只要后勤的事办好了,有王氏在背后推一把,九卿之位还不是十拿九稳?联想到刚死的少府张昶同样与王氏关系匪浅,如果连着两任少府都是王氏门下,那这个朝廷的钱袋子可就……
议论完了张昶的后事,又由皇帝出面给了赙钱,此事便告一段落。至于张昶仅存于世的弟弟、羽林中郎将张猛,在得知兄长去世的消息后皇帝私下派人问他是否要告假回去处理丧事,却被张猛以战事未毕、不敢轻离的说辞拒绝。后来此事传了开去,皇帝倒不觉得有什么,旁人却是认为张猛生性凉薄,也难怪他们三兄弟之间,唯有张芝、张昶两人关系亲密些。
唯有皇帝明白张猛不是不知孝悌,他是真的因公废私、先国后家,因为皇帝在夜间巡营的时候有一次见到张猛独自为亡兄垂泪。这么想来也是,如果他们兄弟之间关系确实不好,当初皇帝在诛董之后,让张昶招其入长安、为皇帝效力的时候,张猛也就不会答应那么干脆。
作为皇帝最开始收服的一批将领,张猛的仕途也就比盖顺要好一点,这不是皇帝不肯重用他,而多半是他自己轻敌冒进、遇事易冲动的缘故。如今张猛因为要有始有终、打好最后一战而受到非议,皇帝自然要站出来帮他说上几句话:“张猛忧劳国事,何错之有?本朝以孝治国,这‘孝’既是子女对父母,更是臣子对君父。对父母是小孝,对君父是大孝,如今朝廷克复河北,即将毕其功于一役,岂能因小失大?”
众人面面相觑,张昶只是张猛的兄长,只是因为没有遗孤而不得不由张猛出面主持丧事,如今皇帝却将其掰扯到父子之间的‘孝’道上,这就有些不得体了。有的人开始思索长兄如父在这个语境是否可行、有的在犹豫是否要站出来当面质疑皇帝、更有少数几个明白的,则是在想皇帝究竟是否借题发挥。() ()
坐在中间的谏议大夫沮授已经明白不妥之处在哪里了,皇帝在试图重构忠孝的理念,让‘忠’大于‘孝’。有汉一代,忠与孝在某一层面上是平等的,甚至很多时候对宗族的‘孝’还要大于对皇帝、对汉室的‘忠’。如今皇帝正是在借此伸出他的第一步试探,也就是先放出口风试试态度,沮授心里已经看明白了一切,但由于他刚归降不久,不好出风头,又存着借此观望众人对年轻天子的威权究竟慑服到什么地步的想法,所以缄口不言。
然而皇帝在臣子心中的威权远超乎沮授的预料,本来以为或许会有人出面谏阻,谁知一个也没有。难道在朝廷里,是没有人敢挑战皇帝威严?还是敢反驳皇帝的人远在长安,不在军前?沮授吃惊的想着,权力不是人给的,而是靠自己得来的,如果年轻天子的权力真大到旁人不敢轻易冒犯,那以后处事就该愈加谨慎,至少不能不清不楚就给人当枪使。
座中唯一出面直言的就是荀攸,他轻轻将话题拨回去,却也没有取到真正反驳的效果:“张猛与张少府乃是兄弟,兄弟之间,当称之为‘悌’,而非是‘孝’。历代以来,多有因忠君之事而忘家者,故张猛尽心为国,不得受非议;失于悌友,也不得受褒扬。”
皇帝对荀攸笑了一下,不再借由头往下说,他其实只用看一眼底下那些不明形势的冀州士人的样子,就已知道自己达到效果了。
“都言河北士人耿介有性情,可我今日见那沮授,却不似传闻中敢犯颜直谏袁绍的强项。”皇帝命众人退下后,又唤上贾诩随自己四处走走,他想起沮授以及那一干冀州人低调的样子,心里既是得意又有些失望。
“袁绍当初心存忌惮,弹压不住手下的豪强,所以才会有沮授、田丰的耿直刚烈,郭图等辈亦能几句话便左右袁绍的心意。”贾诩把两只手拢在袖子里,坦白的说道:“说到底,彼等并非真的强项,而是自凭身后有所恃,故才无恐于犯谏。”
“所以在我这里就行不通。”皇帝手下势力分化、冗杂,他创业以来也没有过度依赖某一方,这就导致他天然的就拥有不需给任何一方好脸色的资本。不像是袁绍,来到当地士人的势力范围内,又没有能力,自然要处处受人的气。他刚才借助自己对臣子的掌控力度给了河北士人一个深刻的印象,既方便在他们心中树立自己的威权,也能将他们愣头青似得想照搬对袁绍来对皇帝的念头趁早打消。
“贾公且等看着吧,风气如此,总会有人跳出来。”
皇帝说完,贾诩便在他身后微微点了一下头,也不管皇帝看没看见,就像是只知点头的木偶,又像是在例行公事的听着皇帝的胸臆。
“你来看这个。”皇帝走到一个偏僻的拐角处,示意穆顺站远处留守,便转身将一份已经打开过的封事递给贾诩。
贾诩楞了一下旋即将双手从袖子里伸出,将袖口抖落至手腕之后,双手接过那份封事。
“这是皇甫嵩用军中快马传来的封事。”皇帝摆手示意贾诩打开它,顾自叹了口气:“是遗疏。说起来也是第二份了,长安的法衍、荆州的赵公身体据闻报也都不好,也不知今年是怎么了……”
贾诩一字一句的看完了皇甫嵩的遗疏,古井无波的脸上罕见的出现了震惊的神色,显然这件事是不在他掌控范围之内的:“如此胆魄,臣倒有些不信这是出自骠骑将军的本意了。”
“贾公的意思是说。”皇帝慢悠悠的问道:“司马懿仿照皇甫嵩的笔迹,故意匿死不报,图谋兵权,甚至还敢欺君?”说到这里,皇帝也忍不住冷笑了一声:“此人胆魄是有的,但以他的才智,犯不上自寻死路。”
司马懿年纪轻轻,在军中又没有根基,一时拿到兵权不仅没有什么用,反倒会在事后害了他全家性命,这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能做出的选择。贾诩也是明白这一点,他目光一动,仍有些不敢相信的说道:“臣只知骠骑将军除了中兴汉室以外、一直以羌患为生平憾事。臣以为彼等既敢让马腾诈降,引贼寇入扶风,就是骠骑将军的胆魄了。没想到……还是臣算错了。”
“贾公也是人,岂能处处料事如神?”皇帝笑道:“皇甫嵩隐忍、守成半生,循规蹈矩,一点错也不敢犯。他这半辈子的胆量,看来都用在当下了。”
“司马懿的胆量也不小。”贾诩又一次提到了他:“像这种事,光是聪明还不够,有舍得置自己于死地的胆量,才是最难得的。此子不凡,以后必成大器。”
皇帝脸上的笑容忽然散去了,司马懿是进一步、又退一步,他的作为常常让皇帝想起来就无奈。对方预见雍凉之战,设计留下来博取大功,若一直这样下去,他固然是得到了功名封赏,但皇帝厌他心思不纯,已经打算让他以后止步于此、闲置不用了。可谁知皇甫嵩居然在临死前拉了司马懿一把,让司马懿接着昧死不报的罪,抵消前功,平平安安的归家隐居。
这样司马懿在军中积累的声望与人脉也有了,又避免了锋芒毕露引人忌惮,一进一退,得大于失,这让洞悉原委的皇帝感到有些恼怒。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aonlid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