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
长安,清明门东。
已是春夏交替的时节,城外田野上清风阵阵,这二年关中雨水充足,四月里的天气也气候宜作。数十条新修的水渠源源不断的引来清澈冷冽的河水,清风拂过的禾苗在田地里不断的弯腰又挺立,纤细的青茎仿佛孩童新生的毛发,孕育着无限生机。
这一块面积数顷的良田直属于太常,是政治功能大于实际用途的籍田,自从此地被圈定以来,每年皇帝都会率朝廷公卿到此举行‘耕籍礼’以及祭祀农神的典礼,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不远处还有用以祭农祈谷的先农坛,长安城南隅同时建有宗庙、社稷等礼制建筑。
相传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每逢春耕前,天子都会执农具在籍田上象征性的三推或一拨,称为‘籍礼’,以示重农。籍田本只是天子示范性的耕作,长期以来仅是一种形式,当天子完成仪式之后,籍田就会交给专门的农户管理,岁末将皇帝‘亲自’耕作的粮食收获脱粒,作为祭祀之用。
这种流传千百年的形式到了皇帝这里就开始有了改变,他不仅亲自在春日籍田脱去繁重的朝服,换上粗衣短褐,亲自下田耕作,更在他的带头之下,许多随从的公卿大臣们也不得不跟着换上庶民的衣服下田。
毕竟皇帝都双足踩进泥水里了,其他人怎么也不适合继续站在垄上束手旁观。
春分、芒种、处暑,几乎每一个特定的日子皇帝都会到属于他的籍田里查看作物,甚至在最后收割的时候也会郑重其事的带领公卿百官主持某一块地的收获,并将这一年的收获的稻谷分别赏赐给群臣。
公卿们大都是生来就脱离农作,年岁既长,跟着皇帝三五不时的下地查看农情,都是在心里叫苦不迭。有的说这样没有体统,有损威仪,可皇帝甘之若饴,谁也改变不了他的心意。
这一天,皇帝站在先农坛上眺望田野后,复又去了某一块田里,招呼了董承、赵温几个亲近重臣跟着他插秧,其余的随行臣子则在另外几块田里、在经验丰富的老农指教下劳作。
太阳还不到毒辣灼热的时候,暖风和煦,水土清凉,皇帝抬起胳膊用粗糙的麻布衣袖擦拭了额头,身后董承见状,立即直了直腰杆借机偷懒。
皇帝扭头看了董承一眼,正要说什么忽又见赵温略有气喘的样子,语气一缓:“暂且休息吧。”
董承如蒙大赦,他行伍出身身体虽是比朝中其他臣子要强健些,但多年养尊处优,体质大不如从前。这种辛劳事他早就不耐烦、也不屑于去做只是看到皇帝亲力亲为自己苦劝不得也只能跟在后面坐了起来。
于是皇帝几人移步走到垄上的一处大桑树下,皇帝赤脚在胡床上坐好穆顺动作麻利的提来水桶为皇帝泼洗脚上的污泥。
皇帝边饮水边饶有兴致的打量着近旁诸人的神态田野劳作并不是他不加考虑便想出来的决策,对他来说籍田可以锻炼身体、熟悉农事对其他人同样也能起到‘劳动改造’的作用。
“赵公累了?”皇帝对身旁的司空赵温说道。
赵温苦笑一声,打趣道:“臣毕竟年老倘若年轻十岁岂会如此?”
皇帝嘴角勾着笑又问向司徒杨彪:“那杨公呢?”
杨彪面带苦涩赵温年轻时好歹轻侠好义,经历过苦难,自己却是钟鸣鼎食之家,不说种田,便是连田间都很少去过。如今皇帝异想天开拉着他们一同劳作,半天下来,身心疲惫的仿佛让他重回了当年从雒阳颠簸至长安的旅途。() ()
“臣腿脚本就不便,今日一行,回去后怕是要在家休养几天了。”杨彪直言不讳的说道。
“人要常动,才能肌体康健、血络通畅,然后便能长寿。”皇帝指了一指远处仍在农田里帮忙农作的老农,如是说道:“此人早已耳顺,却仍能饭斗米,力田终日不歇。可见是常锻炼,体魄自强、衰病不侵。”
杨彪宁可选择骑马射箭这类锻炼的方式,也不愿去做这等不体面的苦活,想他堂堂三公,国之重臣,却还要做一些农夫的事,这让别人会怎么想?他心里不以然,嘴上却是谨受教。
皇帝注意到了众人表情的细微变化以及欲言又止的情绪,没有再说话。
中黄门严峻小跑着从远处奔来,向皇帝禀告道:“城门校尉来报,言称卫将军已至城北。”
喘气休息的董承面色微冷,讽刺说道:“按行程,曹操应该明天才到,看来西凉不宜久居,彼一经调任,便马不停蹄的赶来了。”
调征西将军曹操为卫将军入朝的决议是皇帝亲自做下的,中间没有任何人的出言建议,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董承格外留心留意。
“他来得到快。”皇帝不受董承影响,正抬起腿让穆顺给自己擦脚,神情轻松:“怎么,曹孟德听到我在这里,想来谒见?”
“君上,这里不是接见外臣的地方,衣冠不正,有失威仪啊。”董承的话难得引起了杨彪等人的一致附和,为了方便劳作,他们都换下了繁琐宽大的朝服,穿着与农人庶民同样的麻衣短褐。
想着曹操穿戴整齐的过来,自己这些人像是落了难一样,以后当面还怎么拿得起公卿的架子来?
“孝武皇帝踞厕诏卫青,不戴冠而见公孙弘,一应礼制,都要因时因地而有所适应,不能一味墨守,不知变通。”皇帝两只光溜溜的脚踩在鞋子上,背倚着桑树,目光坚定。
“可曹操身边还有从西凉带来的百骑扈从。”董承不怀好意,从另一个方面阻议道。
“是他从凉州练的虎豹骑?”曹操能带一队兵马当随行护卫自然是得到皇帝允许的,他不以为然,反倒跃跃欲试,看向兵甲整齐、在田野间四处巡视戒备的虎贲、羽林们:“那正好,左右他们也闲着无事,索性就比一比好了。”
董承等人无奈,只好快马派人告诉曹操,让曹操城门都没有进,便从城墙边绕过了半个长安城来到先农坛籍田。
这个从地方调上来的新任卫将军很懂规矩,他不敢摆任何威风,才离先农坛很远的地方他就带头下马步行。等到了禁军的警视范围,他更是让随行护卫卸甲解鞍,老老实实的待在一边。而自己则是交出了佩剑,小步快趋的跟着带路得人走到一棵大桑树前。
曹操怎么也没有自己在离开雒阳组织讨董以后、再一次见到皇帝,会是在这样的场合、以这样的方式。
要不是周围逡巡着精锐的禁军,君臣们面色虽然疲惫,但精神不减,曹操下意识的就错认为对方是逃难来了!
曹操不经意的看了看在来时路上特意换好的正式朝服,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
长安,清明门东。
已是春夏交替的时节,城外田野上清风阵阵,这二年关中雨水充足,四月里的天气也气候宜作。数十条新修的水渠源源不断的引来清澈冷冽的河水,清风拂过的禾苗在田地里不断的弯腰又挺立,纤细的青茎仿佛孩童新生的毛发,孕育着无限生机。
这一块面积数顷的良田直属于太常,是政治功能大于实际用途的籍田,自从此地被圈定以来,每年皇帝都会率朝廷公卿到此举行‘耕籍礼’以及祭祀农神的典礼,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不远处还有用以祭农祈谷的先农坛,长安城南隅同时建有宗庙、社稷等礼制建筑。
相传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每逢春耕前,天子都会执农具在籍田上象征性的三推或一拨,称为‘籍礼’,以示重农。籍田本只是天子示范性的耕作,长期以来仅是一种形式,当天子完成仪式之后,籍田就会交给专门的农户管理,岁末将皇帝‘亲自’耕作的粮食收获脱粒,作为祭祀之用。
这种流传千百年的形式到了皇帝这里就开始有了改变,他不仅亲自在春日籍田脱去繁重的朝服,换上粗衣短褐,亲自下田耕作,更在他的带头之下,许多随从的公卿大臣们也不得不跟着换上庶民的衣服下田。
毕竟皇帝都双足踩进泥水里了,其他人怎么也不适合继续站在垄上束手旁观。
春分、芒种、处暑,几乎每一个特定的日子皇帝都会到属于他的籍田里查看作物,甚至在最后收割的时候也会郑重其事的带领公卿百官主持某一块地的收获,并将这一年的收获的稻谷分别赏赐给群臣。
公卿们大都是生来就脱离农作,年岁既长,跟着皇帝三五不时的下地查看农情,都是在心里叫苦不迭。有的说这样没有体统,有损威仪,可皇帝甘之若饴,谁也改变不了他的心意。
这一天,皇帝站在先农坛上眺望田野后,复又去了某一块田里,招呼了董承、赵温几个亲近重臣跟着他插秧,其余的随行臣子则在另外几块田里、在经验丰富的老农指教下劳作。
太阳还不到毒辣灼热的时候,暖风和煦,水土清凉,皇帝抬起胳膊用粗糙的麻布衣袖擦拭了额头,身后董承见状,立即直了直腰杆借机偷懒。
皇帝扭头看了董承一眼,正要说什么忽又见赵温略有气喘的样子,语气一缓:“暂且休息吧。”
董承如蒙大赦,他行伍出身身体虽是比朝中其他臣子要强健些,但多年养尊处优,体质大不如从前。这种辛劳事他早就不耐烦、也不屑于去做只是看到皇帝亲力亲为自己苦劝不得也只能跟在后面坐了起来。
于是皇帝几人移步走到垄上的一处大桑树下,皇帝赤脚在胡床上坐好穆顺动作麻利的提来水桶为皇帝泼洗脚上的污泥。
皇帝边饮水边饶有兴致的打量着近旁诸人的神态田野劳作并不是他不加考虑便想出来的决策,对他来说籍田可以锻炼身体、熟悉农事对其他人同样也能起到‘劳动改造’的作用。
“赵公累了?”皇帝对身旁的司空赵温说道。
赵温苦笑一声,打趣道:“臣毕竟年老倘若年轻十岁岂会如此?”
皇帝嘴角勾着笑又问向司徒杨彪:“那杨公呢?”
杨彪面带苦涩赵温年轻时好歹轻侠好义,经历过苦难,自己却是钟鸣鼎食之家,不说种田,便是连田间都很少去过。如今皇帝异想天开拉着他们一同劳作,半天下来,身心疲惫的仿佛让他重回了当年从雒阳颠簸至长安的旅途。() ()
“臣腿脚本就不便,今日一行,回去后怕是要在家休养几天了。”杨彪直言不讳的说道。
“人要常动,才能肌体康健、血络通畅,然后便能长寿。”皇帝指了一指远处仍在农田里帮忙农作的老农,如是说道:“此人早已耳顺,却仍能饭斗米,力田终日不歇。可见是常锻炼,体魄自强、衰病不侵。”
杨彪宁可选择骑马射箭这类锻炼的方式,也不愿去做这等不体面的苦活,想他堂堂三公,国之重臣,却还要做一些农夫的事,这让别人会怎么想?他心里不以然,嘴上却是谨受教。
皇帝注意到了众人表情的细微变化以及欲言又止的情绪,没有再说话。
中黄门严峻小跑着从远处奔来,向皇帝禀告道:“城门校尉来报,言称卫将军已至城北。”
喘气休息的董承面色微冷,讽刺说道:“按行程,曹操应该明天才到,看来西凉不宜久居,彼一经调任,便马不停蹄的赶来了。”
调征西将军曹操为卫将军入朝的决议是皇帝亲自做下的,中间没有任何人的出言建议,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董承格外留心留意。
“他来得到快。”皇帝不受董承影响,正抬起腿让穆顺给自己擦脚,神情轻松:“怎么,曹孟德听到我在这里,想来谒见?”
“君上,这里不是接见外臣的地方,衣冠不正,有失威仪啊。”董承的话难得引起了杨彪等人的一致附和,为了方便劳作,他们都换下了繁琐宽大的朝服,穿着与农人庶民同样的麻衣短褐。
想着曹操穿戴整齐的过来,自己这些人像是落了难一样,以后当面还怎么拿得起公卿的架子来?
“孝武皇帝踞厕诏卫青,不戴冠而见公孙弘,一应礼制,都要因时因地而有所适应,不能一味墨守,不知变通。”皇帝两只光溜溜的脚踩在鞋子上,背倚着桑树,目光坚定。
“可曹操身边还有从西凉带来的百骑扈从。”董承不怀好意,从另一个方面阻议道。
“是他从凉州练的虎豹骑?”曹操能带一队兵马当随行护卫自然是得到皇帝允许的,他不以为然,反倒跃跃欲试,看向兵甲整齐、在田野间四处巡视戒备的虎贲、羽林们:“那正好,左右他们也闲着无事,索性就比一比好了。”
董承等人无奈,只好快马派人告诉曹操,让曹操城门都没有进,便从城墙边绕过了半个长安城来到先农坛籍田。
这个从地方调上来的新任卫将军很懂规矩,他不敢摆任何威风,才离先农坛很远的地方他就带头下马步行。等到了禁军的警视范围,他更是让随行护卫卸甲解鞍,老老实实的待在一边。而自己则是交出了佩剑,小步快趋的跟着带路得人走到一棵大桑树前。
曹操怎么也没有自己在离开雒阳组织讨董以后、再一次见到皇帝,会是在这样的场合、以这样的方式。
要不是周围逡巡着精锐的禁军,君臣们面色虽然疲惫,但精神不减,曹操下意识的就错认为对方是逃难来了!
曹操不经意的看了看在来时路上特意换好的正式朝服,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