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舅舅,等等保儿!
入夜。
朱元璋几人就在牛车上休息。
朱元璋睁大着眼,望着天空皎洁的月色,心绪很乱。
他知道,自己在地方问再多,也问不出实际的东西了。
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不喜欢听,百姓也不敢讲。
当年大诰颁布时,他便写道,百姓不得妄议君主,若有发现,四周民众当及时告官。
这种情况下,百姓就算有不满,又怎么敢真的去说?最终问来问去,只能挑一些好的去说。
朱标恭敬的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多喘,他自然是看得出父皇心情并不太好。
他也知道原因。
只是不知该说些什么。
如今的大明朝堂,跟夏之白说的有一定相似,父皇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至于那些不顺耳的,直接下令百官不准提。
谁敢说,治谁罪。
久而久之,天下哪还有敢说实话的官员?
就算是御史,如今也只敢弹劾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有的都谈不上弹劾,更像是变着法的夸父皇。
在原本的计划里,父皇是准备去民间问问农夫的看法,再去应天府听听那些士人的话,如今却是不知父皇还会不会继续了。
他也不敢问。
良久。
朱元璋收回目光,他看向朱标,一脸认真的问道:“老大,你说咱真做错了?”
“当年你娘说咱,保儿说咱,就是咱那姐夫,都曾说过两句,他们都是咱自家人,都是亲人,咱要是没做错,他们为什么都要来说咱?”
“只是咱错哪儿了?””
朱标拱了拱手,苦笑一声,态度恭敬道:“父皇,儿臣不知。”
“咱让你说。”朱元璋瞪眼。
朱标抿了抿嘴唇,“儿臣看来,母后他们是何心思,儿臣不知,只是儿臣以为,父皇的心是好的,也的的确确在为百姓着想。”
“父皇颁行的定税制,在儿臣眼中,便是利民的大好事。”
“定税制下,以后再开垦土地将不增加税收,这样算下来,以后我大明耕地只会越来越多,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税收却没有随之增加。”
“这对百姓无疑是大利。”
朱元璋点头。
这也是当初颁行定税制的初衷。
朝堂收的田税定额,而后大明的土地跟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这样平摊到百姓头上的田税就会越来越少,百姓也会越来越富。
到时朝堂若有缺钱,再向百姓额外征点口赋就行,基本不会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这也是大明安民的长策。
朱标又道:“父皇对官吏腐败抓的极严,凡百姓发现有官员贪污,可以不经过任何手续,将贪官抓起来,绑缚到京城问罪。”
“这是大明吏治清明的原因。”
朱元璋颔首。
这的确是他的想法。
只是推行了几年,却是没起到什么效果,至少这么些年,他就没见过有百姓真把官吏绑到京城来的。
以往他以为是吏治清明。
但现在。
他没这个想法了。
就算自己已颁行了相关的法令,但官是官,民是民,百姓又哪敢真的去告官?
朱标偷摸着撇了朱元璋几眼,见父皇并不动怒,继续道:“父皇的初心初衷出发点都是好的。”
“只是难以奏效。”
“天下的局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段时间,寿州府发洪水,死伤了不少人,而国库空虚,只能拨款十万两不到,救济不了太久。”
“儿臣去问过户部,能否多拨一点赈灾款,户部只是给儿臣看了看大明每年能收上来的钱粮。”
“只有三千多万两。”
“很多都被规划安排好了,根本就没办法多调钱粮,想多给银子,只能从百姓那多征杂税。”
朱元璋面色一沉,已有些不悦。
朱标低着头,装作没有看见,继续道:“父皇有时候就太急切了,总想一个人把天下事都安排好,给我等子孙留下一个太平盛世。”
“但天下不会始终都按着父皇所想去运转,大明如今有些僵化,有些过于死板了。”() ()
“你也觉得咱错了?”朱元璋冷冷盯着朱标,面露一抹愠色。
朱标低头不语。
朱元璋冷哼一声,不满道:“不说了,净说些咱不喜欢听的。”
一时无话。
一阵寒风吹过,也是有些冷。
朱标朝朱元璋身边挪了挪,朱元璋虽然面色不喜,但也是朝朱标这边靠了靠,替朱标挡了挡风。
朱标靠着朱元璋的手臂,轻声道:“父皇,儿臣今天想起文忠大兄了。”
朱元璋面色一滞,叹气一声。
朱标缓缓道:“当年父皇忙着带兵打仗,是大兄在带着儿臣,后面大兄为父皇器重,开始带兵打仗。”
“当时还小,听到地方百姓说大军是义军,还问过大兄,什么是义军,还问大兄,汝军纵兵劫掠乎?”
“当年大兄只回了儿臣几个字,儿臣记忆犹新:擅入民居者死!”
“大兄从带兵打仗开始,便一直坚守着这点,而我大明的军队,之所以能成为威武之师,王者之师,也得益于此。”
“大明爱民!”
“以前我并不懂大兄为什么这么在乎百姓,后面大兄给我讲了,因为大兄在没有投靠父皇前,也过的是那样的日子。”
“他体验过!”
简单的几个字,道尽了底层无穷的辛酸跟苦难。
朱元璋听着,原本还满是欣慰的脸上,顿时凝固,凝结成冰霜。
他苍老的,满是皱纹的脸上,渐渐变成了一种辛酸、同情、自责和苦涩,种种情绪交织在了一起。
是啊。
他为什么能夺得天下?
因为他体验过那种朝不保夕、流离失所、人不如畜牲的日子,无数次的担惊受怕,无数次的仰天痛哭,无数次的濒临死亡。
这些他都体验过。
所以更不想家人再体验。
而保儿跟很多人不同,保儿他始终坚守着良知。
这一点随他父亲李贞。
心善。
朱元璋轻声道:“保儿心善。”
“当初咱特意让保儿跟着常遇春学打仗,常遇春打仗喜欢冲杀在前,性格刚直如火。”
“不过也嗜杀。”
“咱就想磨磨保儿的性子。”
“那时常遇春每打一仗,就会想着杀俘,保儿当时就去劝,说着这些人无罪,都被抓了,不该杀。”
“只是最终被常遇春教训了。”
说到这,朱元璋咧嘴一笑,似想起了当年的一些往事。
他笑呵呵道:“当时常遇春告诉保儿,爱民可以,但抗元不是只打一仗,后面还有五仗,十仗,百仗。”
“他固然杀俘。”
“但只要仗结束的越快,死的人就会越少。”
“咱到现在都还记得保儿当时来找咱时眼里的委屈跟无助。”
朱元璋乐出了声,但很快眼神又黯淡了下去,道:“只是保儿最终还是没变,后面咱让他单独领兵。”
“他面对路上那些祈求和无助的眼神,面对着路旁冻饿而死的尸骨,还是会生出恻隐之心。”
“咱记得当时进攻福建,刚平定建州、延州、汀州,保儿见城中一片萧瑟,自作主张,开仓放粮。”
“还用自己的私产,去救济城中百姓,还让自己属下将官,收养城中弃婴,正因为此,咱才能这么快平定福建,平定江南。”
“保儿对建立大明有大功。”
朱元璋情绪越发低沉跟失落了,他当初问过保儿有什么志向,保儿笑着回:他想为天下百姓开太平。
如今天下太平了。
保儿呢?
朱元璋缩着身子,显得很孤单跟无助,还有几分自责跟悔恨。
父子二人都没再说了。
气氛有些伤感。
就在父子二人沉默时,突然一阵风吹过。
一個年纪大约十七八岁的少年,在他们不远处如风般跑着,而在少年的身后,跟着一个刚掉门牙的孩童,在后面奶声奶气的喊道:“舅舅,等等保儿,等等保儿。”
看到眼前一幕,朱元璋神情有些恍惚,过往的一幕幕不断浮现,眼泪再也抑制不住,从眼角滑落……
朱元璋几人就在牛车上休息。
朱元璋睁大着眼,望着天空皎洁的月色,心绪很乱。
他知道,自己在地方问再多,也问不出实际的东西了。
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不喜欢听,百姓也不敢讲。
当年大诰颁布时,他便写道,百姓不得妄议君主,若有发现,四周民众当及时告官。
这种情况下,百姓就算有不满,又怎么敢真的去说?最终问来问去,只能挑一些好的去说。
朱标恭敬的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多喘,他自然是看得出父皇心情并不太好。
他也知道原因。
只是不知该说些什么。
如今的大明朝堂,跟夏之白说的有一定相似,父皇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至于那些不顺耳的,直接下令百官不准提。
谁敢说,治谁罪。
久而久之,天下哪还有敢说实话的官员?
就算是御史,如今也只敢弹劾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有的都谈不上弹劾,更像是变着法的夸父皇。
在原本的计划里,父皇是准备去民间问问农夫的看法,再去应天府听听那些士人的话,如今却是不知父皇还会不会继续了。
他也不敢问。
良久。
朱元璋收回目光,他看向朱标,一脸认真的问道:“老大,你说咱真做错了?”
“当年你娘说咱,保儿说咱,就是咱那姐夫,都曾说过两句,他们都是咱自家人,都是亲人,咱要是没做错,他们为什么都要来说咱?”
“只是咱错哪儿了?””
朱标拱了拱手,苦笑一声,态度恭敬道:“父皇,儿臣不知。”
“咱让你说。”朱元璋瞪眼。
朱标抿了抿嘴唇,“儿臣看来,母后他们是何心思,儿臣不知,只是儿臣以为,父皇的心是好的,也的的确确在为百姓着想。”
“父皇颁行的定税制,在儿臣眼中,便是利民的大好事。”
“定税制下,以后再开垦土地将不增加税收,这样算下来,以后我大明耕地只会越来越多,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税收却没有随之增加。”
“这对百姓无疑是大利。”
朱元璋点头。
这也是当初颁行定税制的初衷。
朝堂收的田税定额,而后大明的土地跟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这样平摊到百姓头上的田税就会越来越少,百姓也会越来越富。
到时朝堂若有缺钱,再向百姓额外征点口赋就行,基本不会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这也是大明安民的长策。
朱标又道:“父皇对官吏腐败抓的极严,凡百姓发现有官员贪污,可以不经过任何手续,将贪官抓起来,绑缚到京城问罪。”
“这是大明吏治清明的原因。”
朱元璋颔首。
这的确是他的想法。
只是推行了几年,却是没起到什么效果,至少这么些年,他就没见过有百姓真把官吏绑到京城来的。
以往他以为是吏治清明。
但现在。
他没这个想法了。
就算自己已颁行了相关的法令,但官是官,民是民,百姓又哪敢真的去告官?
朱标偷摸着撇了朱元璋几眼,见父皇并不动怒,继续道:“父皇的初心初衷出发点都是好的。”
“只是难以奏效。”
“天下的局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段时间,寿州府发洪水,死伤了不少人,而国库空虚,只能拨款十万两不到,救济不了太久。”
“儿臣去问过户部,能否多拨一点赈灾款,户部只是给儿臣看了看大明每年能收上来的钱粮。”
“只有三千多万两。”
“很多都被规划安排好了,根本就没办法多调钱粮,想多给银子,只能从百姓那多征杂税。”
朱元璋面色一沉,已有些不悦。
朱标低着头,装作没有看见,继续道:“父皇有时候就太急切了,总想一个人把天下事都安排好,给我等子孙留下一个太平盛世。”
“但天下不会始终都按着父皇所想去运转,大明如今有些僵化,有些过于死板了。”() ()
“你也觉得咱错了?”朱元璋冷冷盯着朱标,面露一抹愠色。
朱标低头不语。
朱元璋冷哼一声,不满道:“不说了,净说些咱不喜欢听的。”
一时无话。
一阵寒风吹过,也是有些冷。
朱标朝朱元璋身边挪了挪,朱元璋虽然面色不喜,但也是朝朱标这边靠了靠,替朱标挡了挡风。
朱标靠着朱元璋的手臂,轻声道:“父皇,儿臣今天想起文忠大兄了。”
朱元璋面色一滞,叹气一声。
朱标缓缓道:“当年父皇忙着带兵打仗,是大兄在带着儿臣,后面大兄为父皇器重,开始带兵打仗。”
“当时还小,听到地方百姓说大军是义军,还问过大兄,什么是义军,还问大兄,汝军纵兵劫掠乎?”
“当年大兄只回了儿臣几个字,儿臣记忆犹新:擅入民居者死!”
“大兄从带兵打仗开始,便一直坚守着这点,而我大明的军队,之所以能成为威武之师,王者之师,也得益于此。”
“大明爱民!”
“以前我并不懂大兄为什么这么在乎百姓,后面大兄给我讲了,因为大兄在没有投靠父皇前,也过的是那样的日子。”
“他体验过!”
简单的几个字,道尽了底层无穷的辛酸跟苦难。
朱元璋听着,原本还满是欣慰的脸上,顿时凝固,凝结成冰霜。
他苍老的,满是皱纹的脸上,渐渐变成了一种辛酸、同情、自责和苦涩,种种情绪交织在了一起。
是啊。
他为什么能夺得天下?
因为他体验过那种朝不保夕、流离失所、人不如畜牲的日子,无数次的担惊受怕,无数次的仰天痛哭,无数次的濒临死亡。
这些他都体验过。
所以更不想家人再体验。
而保儿跟很多人不同,保儿他始终坚守着良知。
这一点随他父亲李贞。
心善。
朱元璋轻声道:“保儿心善。”
“当初咱特意让保儿跟着常遇春学打仗,常遇春打仗喜欢冲杀在前,性格刚直如火。”
“不过也嗜杀。”
“咱就想磨磨保儿的性子。”
“那时常遇春每打一仗,就会想着杀俘,保儿当时就去劝,说着这些人无罪,都被抓了,不该杀。”
“只是最终被常遇春教训了。”
说到这,朱元璋咧嘴一笑,似想起了当年的一些往事。
他笑呵呵道:“当时常遇春告诉保儿,爱民可以,但抗元不是只打一仗,后面还有五仗,十仗,百仗。”
“他固然杀俘。”
“但只要仗结束的越快,死的人就会越少。”
“咱到现在都还记得保儿当时来找咱时眼里的委屈跟无助。”
朱元璋乐出了声,但很快眼神又黯淡了下去,道:“只是保儿最终还是没变,后面咱让他单独领兵。”
“他面对路上那些祈求和无助的眼神,面对着路旁冻饿而死的尸骨,还是会生出恻隐之心。”
“咱记得当时进攻福建,刚平定建州、延州、汀州,保儿见城中一片萧瑟,自作主张,开仓放粮。”
“还用自己的私产,去救济城中百姓,还让自己属下将官,收养城中弃婴,正因为此,咱才能这么快平定福建,平定江南。”
“保儿对建立大明有大功。”
朱元璋情绪越发低沉跟失落了,他当初问过保儿有什么志向,保儿笑着回:他想为天下百姓开太平。
如今天下太平了。
保儿呢?
朱元璋缩着身子,显得很孤单跟无助,还有几分自责跟悔恨。
父子二人都没再说了。
气氛有些伤感。
就在父子二人沉默时,突然一阵风吹过。
一個年纪大约十七八岁的少年,在他们不远处如风般跑着,而在少年的身后,跟着一个刚掉门牙的孩童,在后面奶声奶气的喊道:“舅舅,等等保儿,等等保儿。”
看到眼前一幕,朱元璋神情有些恍惚,过往的一幕幕不断浮现,眼泪再也抑制不住,从眼角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