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清楚任务后,浅裳心头一松,在床上舒服地打了几个滚,有身体的感觉真的是太幸福了,浅裳将头埋在松软的枕头里,贪婪地呼吸着空气里弥漫的阳光味道,由身至心地喂叹道。
接下来,如何做成为了重头戏,问题已经发现,金宁在和人相处中没有自己的个性,不会拒绝,一生都在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活,自己的委屈深埋心底,无人知晓,父母、朋友、丈夫、孩子都已习惯了金宁的温顺和没有脾气,没有人不对金宁感到满意的,这种压抑和憋屈滋生了金宁的怨气,而金宁怨气的源头却在原生家庭从小的打压式教育,父母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谦让懂事,让孩子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孩子变得越发懂事听话就意味着孩子越发不懂得爱自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保持谦逊,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总是说教孩子的缺点,希望孩子不要骄傲,能够变得更加完美,可是一味地打压只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唯唯诺诺,处事软弱,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本身出色的能力由于自卑而受到抑制;父母总是固执地认为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替孩子做决定,本意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却又极端地造就了孩子没有主见的性格。而这一切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而实施的驯养式教育只会让孩子形成不可逆的性格缺陷,终其一生都在为寻求弥补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而不停受挫,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而父母是孩子无法怨怪的对象,对方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你正常的能力之后,往往会反过来责怪你为什么不正常,这简直陷入了恶性循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往往高高在上,大家长的权威不可冒犯。而孩子又能怪谁呢,只能责怪自己太过懦弱,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而活呢,这种精神内耗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甚至造成抑郁自杀的悲剧,这一切又能归咎于谁呢,是怪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吗,还是怪孩子自己没有生而知之,从生下来就是一件完美的作品呢?
家庭教育这个东西,浅裳无法改变,确实浅裳穿越过来的时间节点太过靠后,无法潜移默化地长期去影响金宁的父母,即使浅裳是一个成年人的灵魂穿越到幼年时期的金宁身上又如何,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固有化的,受自己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塑造而成,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撼动了,想要仅靠一个小孩子的努力和亲情感化是无法改变父母认知的,父母也爱子,可他们的认知告诉他们要给予打压式教育才能让孩子成才,所以这简直是一个无解难题。浅裳的上一世何尝不是和金宁一般过着精神内耗的生活,一直在成长过程中寻求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呢?
可以说浅裳在想办法完成金宁心愿的同时,也是在与自我和解的历程,浅裳和金宁具有相同的痛点问题。蛋蛋可以说得上有先见之明了,虽是误打误撞,却给浅裳挑的第一个任务世界是最适合现阶段浅裳的,浅裳的上一世虽然短暂,却有一个至死都不能释怀的心结,虽然这心结看似可控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若是一直累压得不到解决,终有一天心魔会爆发,肆无忌惮地冲垮浅裳的理智,浅裳在心魔的控制下会做出什么无可挽回的事情都有可能,到那时等待浅裳的很有可能便是身死道消、魂飞魄散的结局了。这第一场生死存亡之战更本质上来说等同于浅裳与自己的心魔之战!浅裳道心的奠基从此刻就已经埋下伏笔。
浅裳猛然从床上坐起来,拍拍脸蛋,给自己加油鼓气。其实浅裳上辈子就已经在试图找寻方法来做真正的自己,可是初具模型的方案还没来得及实行,便芳华早逝,如今正是检验实行的好时机。两世的父母无疑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爱孩子的方式无从改变,与其劳心劳力地改变别人的认知还没有成效,不如提升自己的认知,把束缚自己内心的镣铐都释放掉,让自己的内心装满自己的喜怒哀乐,将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身上,给予自己最多的爱,给自己最大的安全感。其实爱自己才是自己唯一要做的事,别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但爱自己是自己能够做到且最正确的事情。之所以不敢拒绝别人,还是因为对别人总是怀有期待,太过放低自己、抬高别人,不敢和别人起冲突,总是想和别人关系和谐,可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你不捍卫自己的利益,只会换来别人的得寸进尺、嚣张欺负。底层逻辑浅裳现在是挺明白,可该如何做才能改变自己软弱可欺的状态呢,上辈子浅裳也能看明白这些事情,知道别人的举动是在打着朋友的名义欺负自己,可浅裳总是会为了虚假的和谐而不断地妥协牺牲自己的利益,自我欺骗形成虚假的钝感力来支撑自己度过那些难熬的岁月。而金宁亦然,清醒地看着自己沉沦,浑浑噩噩地活着,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想干什么,甚至能以这样愚弄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可情绪是最真实的反应,到底是否幸福无法骗过自己的内心。
浅裳打算先按上辈子设想的方案走,首先逼迫自己走出人际关系的舒适圈,去掉自己情绪的伪装,不再为了别人的感受考虑而去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边界感分明,坚决捍卫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事情看的最重要,朋友的交往随缘而去,不再刻意维持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有脾气不再憋自己,该吵架就吵架,不再在意别人的想法,不再小心翼翼地猜测别人的想法,你所见即是我,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只在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接下来,如何做成为了重头戏,问题已经发现,金宁在和人相处中没有自己的个性,不会拒绝,一生都在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活,自己的委屈深埋心底,无人知晓,父母、朋友、丈夫、孩子都已习惯了金宁的温顺和没有脾气,没有人不对金宁感到满意的,这种压抑和憋屈滋生了金宁的怨气,而金宁怨气的源头却在原生家庭从小的打压式教育,父母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谦让懂事,让孩子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孩子变得越发懂事听话就意味着孩子越发不懂得爱自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保持谦逊,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总是说教孩子的缺点,希望孩子不要骄傲,能够变得更加完美,可是一味地打压只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唯唯诺诺,处事软弱,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本身出色的能力由于自卑而受到抑制;父母总是固执地认为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替孩子做决定,本意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却又极端地造就了孩子没有主见的性格。而这一切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而实施的驯养式教育只会让孩子形成不可逆的性格缺陷,终其一生都在为寻求弥补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而不停受挫,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而父母是孩子无法怨怪的对象,对方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你正常的能力之后,往往会反过来责怪你为什么不正常,这简直陷入了恶性循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往往高高在上,大家长的权威不可冒犯。而孩子又能怪谁呢,只能责怪自己太过懦弱,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而活呢,这种精神内耗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甚至造成抑郁自杀的悲剧,这一切又能归咎于谁呢,是怪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吗,还是怪孩子自己没有生而知之,从生下来就是一件完美的作品呢?
家庭教育这个东西,浅裳无法改变,确实浅裳穿越过来的时间节点太过靠后,无法潜移默化地长期去影响金宁的父母,即使浅裳是一个成年人的灵魂穿越到幼年时期的金宁身上又如何,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固有化的,受自己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塑造而成,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撼动了,想要仅靠一个小孩子的努力和亲情感化是无法改变父母认知的,父母也爱子,可他们的认知告诉他们要给予打压式教育才能让孩子成才,所以这简直是一个无解难题。浅裳的上一世何尝不是和金宁一般过着精神内耗的生活,一直在成长过程中寻求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呢?
可以说浅裳在想办法完成金宁心愿的同时,也是在与自我和解的历程,浅裳和金宁具有相同的痛点问题。蛋蛋可以说得上有先见之明了,虽是误打误撞,却给浅裳挑的第一个任务世界是最适合现阶段浅裳的,浅裳的上一世虽然短暂,却有一个至死都不能释怀的心结,虽然这心结看似可控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若是一直累压得不到解决,终有一天心魔会爆发,肆无忌惮地冲垮浅裳的理智,浅裳在心魔的控制下会做出什么无可挽回的事情都有可能,到那时等待浅裳的很有可能便是身死道消、魂飞魄散的结局了。这第一场生死存亡之战更本质上来说等同于浅裳与自己的心魔之战!浅裳道心的奠基从此刻就已经埋下伏笔。
浅裳猛然从床上坐起来,拍拍脸蛋,给自己加油鼓气。其实浅裳上辈子就已经在试图找寻方法来做真正的自己,可是初具模型的方案还没来得及实行,便芳华早逝,如今正是检验实行的好时机。两世的父母无疑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爱孩子的方式无从改变,与其劳心劳力地改变别人的认知还没有成效,不如提升自己的认知,把束缚自己内心的镣铐都释放掉,让自己的内心装满自己的喜怒哀乐,将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身上,给予自己最多的爱,给自己最大的安全感。其实爱自己才是自己唯一要做的事,别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但爱自己是自己能够做到且最正确的事情。之所以不敢拒绝别人,还是因为对别人总是怀有期待,太过放低自己、抬高别人,不敢和别人起冲突,总是想和别人关系和谐,可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你不捍卫自己的利益,只会换来别人的得寸进尺、嚣张欺负。底层逻辑浅裳现在是挺明白,可该如何做才能改变自己软弱可欺的状态呢,上辈子浅裳也能看明白这些事情,知道别人的举动是在打着朋友的名义欺负自己,可浅裳总是会为了虚假的和谐而不断地妥协牺牲自己的利益,自我欺骗形成虚假的钝感力来支撑自己度过那些难熬的岁月。而金宁亦然,清醒地看着自己沉沦,浑浑噩噩地活着,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想干什么,甚至能以这样愚弄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可情绪是最真实的反应,到底是否幸福无法骗过自己的内心。
浅裳打算先按上辈子设想的方案走,首先逼迫自己走出人际关系的舒适圈,去掉自己情绪的伪装,不再为了别人的感受考虑而去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边界感分明,坚决捍卫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事情看的最重要,朋友的交往随缘而去,不再刻意维持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有脾气不再憋自己,该吵架就吵架,不再在意别人的想法,不再小心翼翼地猜测别人的想法,你所见即是我,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只在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