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高原位于关中平原以北,与巍峨挺拔的秦岭遥遥相望。
这里干旱少雨,土地贫瘠,风起尘扬,浑厚而又苍凉。
九月的渭北高原天气格外晴好,阳光和煦,微风轻拂,地里的谷子和糜子都熟了,虽然稀稀拉拉,在夕阳的照射下,却也展现出黄灿灿的美景。
姚致远站在学校后面那座有名的莾山上,远眺是蓝天白云下巍峨的秦岭,近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原野,多美的一幅画卷呵,可他却无心欣赏,他表情凝重地注视着山脚下熟悉的校园,神情黯然。
这是他曾经引以为豪的学校—— “莾山高级中学”,曾以高考升学率位居全省前三名的成绩享誉整个渭北高原,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那句话至今还萦绕在他的耳边:同学们,对你们来说,不是考上考不上大学的问题,而是选择考哪所学校的问题。
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人能从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去,听了这话,他激动地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把美好的未来憧憬了一遍又一遍。
二年了,眼看着离心中的那个梦想越来越近,□□开始了,运动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动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他是贫农的儿子,响应号召投身运动义不容辞。他第一批加入了□□,并且成为了副大队长,揪斗校长,批判教导主任,他都积极参与过。
现在,运动依旧如火如荼,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是他的思想赶不上形势,还是有人曲解了中央的文件精神?什么“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什么“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这是要把运动往哪个方向引?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应该批判,可矛头应该指向谁,是那些辛勤工作在第一线的普通教师吗?每当他看到老师们剃着阴阳头、敲着破脸盆、排着长长的队伍游街时,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他阻止不了也改变不了这一切,苦闷、无奈就像一块石头,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他甚至开始怨恨起这所曾给他带来无限美好愿望的学校来。
天空渐渐黯淡下来了,姚致远的心也如同燃尽了的余辉,没有什么热情了,甚至有些发冷,他狠狠地揪了一把身边的草叶放到嘴里嚼了起来,顿时一股混合着苦涩和清香的味道充盈了整个口腔,他使劲吐了出来。
就在这时,有人在他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回头一看,原来是同班同学卢丽和刘茵,他甚是惊奇:“咋是你俩?你俩来这里干啥?”因为心情不好,他的口气有些生硬,脸上的表情也是冷冰冰的。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卢丽的情绪,她依然像平时那样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说:“干啥?找你呗!你让我们好找啊!知道么,我们把教室、校园、操场都找遍了,就是不见你的人影,原来你跑到这躲清静来了,”她说着,环顾了一下四周,“咦?这山看着不高呀,怎么爬上来这么费劲。”
姚致远不解地问:“你们费这么大的劲找我,有什么事吗?”
刘茵也是气喘吁吁:“大串连开始了,我们也想出去看看,希望你能挑个头,组织几个同学一块去。”
卢丽则又在他的肩上拍了一下:“你这个大队长是不是有点落后形势了?知道么,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已经接见过好几次□□了,可我们连省城都还没去过。”
姚致远说:“ 串连这个事我知道,不过上面有文件,只有经过推荐的少量□□才可以外出串连,我们学校这项工作还没开展呢。”
卢丽撇了撇嘴:“什么推荐不推荐的,等他们推荐出来,黄瓜菜都凉了,再说,推荐也轮不到我们这些人。”
是啊,她们两个人连□□都不是,咋可能被推荐上呢。
刘茵随声附和:“就是的,不能再等了,听说省城的学生早就开始串连了,不只是□□,就连一般同学也都是想去哪就去哪,很多人都去了北京。”
她强调的是一般同学,这样,她们也就有资格了。
姚致远则摇摇头:“咋可能呢,那么多的学生,想去哪就去哪,那还不乱套了?”
卢丽一听,生气了:“咋,你还不信?你去问问交大附中来咱们学校串连的同学就知道我们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至于乱不乱套咱不知道,反正串连已经开始了,你不带我们去我们自己去。”
姚致远蹙了蹙了眉头,说:“有那么着急吗?不管咋样,你得先让我了解一下情况再说吧。”
刘茵点点头,说:“那好,我们等你的消息。”
卢丽则提高了嗓门:“你可得快点,我可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别人都走光了,咱们还傻傻地呆在这里。”
姚致远笑了:“放心,只要情况真如你们所说,咱们立马就走人。”
他正为运动的现状苦恼,又何尝不想出去看看呢,特别是北京,那里是□□的发源地,一定会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是他还挂着“副大队长”的头衔,得按政策办事。
俩位女生满怀希望地走了,看着她们的背影,姚致远不由地想起了初次和她俩见面时的情景来。
这里干旱少雨,土地贫瘠,风起尘扬,浑厚而又苍凉。
九月的渭北高原天气格外晴好,阳光和煦,微风轻拂,地里的谷子和糜子都熟了,虽然稀稀拉拉,在夕阳的照射下,却也展现出黄灿灿的美景。
姚致远站在学校后面那座有名的莾山上,远眺是蓝天白云下巍峨的秦岭,近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原野,多美的一幅画卷呵,可他却无心欣赏,他表情凝重地注视着山脚下熟悉的校园,神情黯然。
这是他曾经引以为豪的学校—— “莾山高级中学”,曾以高考升学率位居全省前三名的成绩享誉整个渭北高原,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那句话至今还萦绕在他的耳边:同学们,对你们来说,不是考上考不上大学的问题,而是选择考哪所学校的问题。
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人能从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去,听了这话,他激动地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把美好的未来憧憬了一遍又一遍。
二年了,眼看着离心中的那个梦想越来越近,□□开始了,运动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动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他是贫农的儿子,响应号召投身运动义不容辞。他第一批加入了□□,并且成为了副大队长,揪斗校长,批判教导主任,他都积极参与过。
现在,运动依旧如火如荼,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是他的思想赶不上形势,还是有人曲解了中央的文件精神?什么“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什么“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这是要把运动往哪个方向引?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应该批判,可矛头应该指向谁,是那些辛勤工作在第一线的普通教师吗?每当他看到老师们剃着阴阳头、敲着破脸盆、排着长长的队伍游街时,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他阻止不了也改变不了这一切,苦闷、无奈就像一块石头,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他甚至开始怨恨起这所曾给他带来无限美好愿望的学校来。
天空渐渐黯淡下来了,姚致远的心也如同燃尽了的余辉,没有什么热情了,甚至有些发冷,他狠狠地揪了一把身边的草叶放到嘴里嚼了起来,顿时一股混合着苦涩和清香的味道充盈了整个口腔,他使劲吐了出来。
就在这时,有人在他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回头一看,原来是同班同学卢丽和刘茵,他甚是惊奇:“咋是你俩?你俩来这里干啥?”因为心情不好,他的口气有些生硬,脸上的表情也是冷冰冰的。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卢丽的情绪,她依然像平时那样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说:“干啥?找你呗!你让我们好找啊!知道么,我们把教室、校园、操场都找遍了,就是不见你的人影,原来你跑到这躲清静来了,”她说着,环顾了一下四周,“咦?这山看着不高呀,怎么爬上来这么费劲。”
姚致远不解地问:“你们费这么大的劲找我,有什么事吗?”
刘茵也是气喘吁吁:“大串连开始了,我们也想出去看看,希望你能挑个头,组织几个同学一块去。”
卢丽则又在他的肩上拍了一下:“你这个大队长是不是有点落后形势了?知道么,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已经接见过好几次□□了,可我们连省城都还没去过。”
姚致远说:“ 串连这个事我知道,不过上面有文件,只有经过推荐的少量□□才可以外出串连,我们学校这项工作还没开展呢。”
卢丽撇了撇嘴:“什么推荐不推荐的,等他们推荐出来,黄瓜菜都凉了,再说,推荐也轮不到我们这些人。”
是啊,她们两个人连□□都不是,咋可能被推荐上呢。
刘茵随声附和:“就是的,不能再等了,听说省城的学生早就开始串连了,不只是□□,就连一般同学也都是想去哪就去哪,很多人都去了北京。”
她强调的是一般同学,这样,她们也就有资格了。
姚致远则摇摇头:“咋可能呢,那么多的学生,想去哪就去哪,那还不乱套了?”
卢丽一听,生气了:“咋,你还不信?你去问问交大附中来咱们学校串连的同学就知道我们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至于乱不乱套咱不知道,反正串连已经开始了,你不带我们去我们自己去。”
姚致远蹙了蹙了眉头,说:“有那么着急吗?不管咋样,你得先让我了解一下情况再说吧。”
刘茵点点头,说:“那好,我们等你的消息。”
卢丽则提高了嗓门:“你可得快点,我可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别人都走光了,咱们还傻傻地呆在这里。”
姚致远笑了:“放心,只要情况真如你们所说,咱们立马就走人。”
他正为运动的现状苦恼,又何尝不想出去看看呢,特别是北京,那里是□□的发源地,一定会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是他还挂着“副大队长”的头衔,得按政策办事。
俩位女生满怀希望地走了,看着她们的背影,姚致远不由地想起了初次和她俩见面时的情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