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城边的小山上,一名十八九岁的年轻女子正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她的肩上背着一把棉布包好的琵琶,手里还攥着大包小包的行囊。
女子衣着朴素,鬓边沾染了些细碎的草叶与香灰,豆大的汗珠从额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淌 。
为了躲避白天的那场大雨,女子已于山中一间空庙内停留太久,耽误了不少行程。
即便地面有些湿滑,她的步伐也依旧很快,只希望能早点到达牡丹城内。
雨后的月光被层层水雾所遮挡,朦朦胧胧,只能勉强照得清下山的路。
女子一个不小心,便脚下一崴,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
一支榴花发簪,也随即从她的行囊中滑落在地,发出一阵清脆的声响。
那发簪的做工极其精美考究。
簪上的石榴花开得红艳欲滴,美丽绚烂,仿佛一朵翻滚燃烧着的炽热火焰。
女子顾不得疼痛,急忙伸手拾起发簪,然后慢慢地站起身来。
她用袖口小心翼翼地擦净了发簪上的泥土,又小心翼翼地将它塞回到行囊中。
行至一视野开阔之处,女子微微抬头远望,便见山下不远处,有一些稀稀疏疏的灯火,正忽明忽暗地闪烁着。
女子眉目间一阵喜悦,于是便又加快了下山的步伐,朝着那些灯火奔去。
长途的跋涉让她疲惫不堪,这一刻,她只想能尽快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这个时辰,大部分的人家都已经熄灯歇息了。
只有零星几家未打烊的客栈,还亮着灯火等待着客人。
女子到达牡丹城后,找到一家离自己最近的客栈,便轻轻推门走了进去。
“这位客官住店吗?住几日?”
柜台前睡眼惺忪的店小二,听见有人进门,便立刻揉了揉眼睛,热情地招呼了起来。
“一日便可。”
女子一边小声且有礼貌地回答着,一边伸手捏了捏自己的钱袋。
袋子里的盘缠已所剩无几,也只能够住一日了。
到了房间以后,女子便缓缓走到梳妆台前坐了下来,认真地打量起镜中的自己。
漫长的旅途让她不禁有些蓬头垢面,就连衣服上也溅了不少的泥浆。
女子眉心一蹙,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一路上,她已经多久没有好好地收拾一下自己了。
她缓缓地打开自己其中一件行囊,拿出了一件雕花的妆奁,一套红色的衣裙,还有那一支精致的榴花发簪。
一阵梳妆打扮之后,女子站了起来,再一次看向了镜中的自己。
她身上的那套衣裙,有着红色的上襦,红色的下裙,红色的内抹,就连腰间系着的缎带,也是两条鲜艳的红色。
不管是上襦,下裙,还是内抹和腰带,每一样上,都精细地绣着一枝枝鲜艳似火,婀娜多姿的石榴花。
那一朵朵繁茂又烂漫的榴花,点缀在片片浓绿的枝叶中,恣意地绽放着,骄傲着向世人展示着她那藏不住的热情奔放之美。
她缓缓转动起身子,火红的裙摆就轻盈地飞扬起来。
裙上的石榴花便更像是活了一般,在徐徐晚风中,轻柔而优美地舞动着。
她轻轻地闭起眼睛,似乎还能嗅到一阵淡淡的花香袭来,清新脱俗,沁人心脾。
于是,她脑中万千的思绪,便随着这花香慢慢地飞散而去。
她叫子书丹若。
这是她第一次穿上这套榴花裙。
她本是生活在鸢尾城的一名民间乐师,由于父母早逝,从小便由乳母莞娘抚养长大。
莞娘不但勤劳善良,还视她如己出,精心照料,万般疼爱。
精于女红的莞娘,用自己半生的积蓄开了一家小小的衣料坊。
大部分时间卖卖布匹,偶尔也顺便做点裁缝和刺绣的活儿。
在莞娘用心的经营下,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她和丹若,起码算是过上了衣食无忧,闲适自在的生活。
丹若喜欢琵琶,莞娘便替她寻来了鸢尾城资历最高的老艺人,教她识谱弹琴。
十几年过去,丹若技艺修成,便进入了鸢尾城最大的花楼—沁芳楼,任琵琶乐师一职。
虽说身处烟花之地,但丹若却十分中意自己的这一份差事。
她很享受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给台上花娘们伴乐的感觉。
不用说话,也不用应付麻烦的客人,只用专心致志于自己手中的乐器。
偶尔还能听到文人墨客们吟诗作赋,谈论政事,开阔不少眼界。
丹若本以为这样平淡幸福的日子能永远持续下去,但一切,都在数月之前的那一个夜晚戛然而止了。
她还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夜之前的某一天,做着绣工的莞娘忽感有些不适,便停下了手里的活,躺在床上准备歇息一下。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躺,便是卧床数日不起。
为了照顾莞娘,丹若暂时放下了乐师的工作,日日夜夜陪伴在她的身边。
丹若还为莞娘请来了城里最好的医师,希望她能早些好起来。
可是医师诊疗多日,用尽各种药方,却仍不见半分起色。
那医师告诉丹若,莞娘本就身体欠佳,患有旧疾,再加上这持续多日的冷风,恶寒已经深入骨髓,恐怕很难再有回转的余地了。
这一席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得丹若的脑中嗡嗡作响,一片空白。
她怎么都不愿意相信,这个疼爱了自己十八年,待自己如亲生女儿一般的莞娘,竟然这么快,就要离自己而去了。
她从未想到过会有这么一天,也从未准备好该如何面对。
但无论怎样,那风雨交加的一夜,最终还是到来了。
“莞娘…对不起…都是若儿不好…是若儿太过任性只顾自己…没能多些时日陪在莞娘身边…没能…早些察觉…”
无数的泪水从丹若脸颊簌簌地流下,一滴,又一滴,滑落在床榻边精美的绣花被褥上。
躺在床上的莞娘,即便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却依然艰难地抬起手来,轻轻地,慢慢地为丹若擦拭着眼泪。
“若儿…这如何能怪你…莞娘此生最大愿望…便是若儿脸上如暖阳般灿烂的笑容…如今见若儿为莞娘泪如雨下…莞娘心里…似有刀绞针扎,烈火灼烧一般的疼痛…”
莞娘面色苍白,声如细丝,伴随着一阵阵剧烈的咳嗽,连气息都是颤抖着,时断时续。
“莞娘…”
丹若紧紧地抓住莞娘的手,大声地啜泣起来。
“莞娘自知时日无多…只求若儿此生平安喜乐,万事胜意…待莞娘走后…若儿自然也不必操劳坊里之事…将坊子交给阿萱打理…她跟了莞娘这么多年…莞娘信得过她…至于若儿你…带上莞娘这一路以来的积蓄…去外面看看吧…说起来这些年…真是苦了我的若儿…跟莞娘一起…住在这样一处偏僻之地…试问一只终要展翅高飞的鸿鹄…又如何能久居于一座燕雀之城呢…”
莞娘的声音开始变得越来越微弱,连被丹若紧握的手,也都不自觉地开始向下滑落。
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从枕头下取出一方扁扁的雕花木盒,颤颤巍巍地递到了丹若的面前。
“这是莞娘为若儿…亲手做的榴花裙…这本应是送给若儿的及笄之礼…但那时总觉着还太早…可以再等等…可没曾想…这一等…就等到了现在…若儿可知…丹若二字,本就是石榴花的别名…若儿娘亲生前最爱的也正是石榴花…于是便留给了若儿那一支榴花发簪…而如今…莞娘也为若儿做了一套榴花裙…只愿它能替莞娘…永远陪伴若儿左右…”
丹若哽咽着,颤抖着,轻轻地打开了那一方木盒。
真是美到极致的一套榴花裙。
红色的上襦,红色的下裙,红色的内抹,就连腰间系着的缎带,也是两条鲜艳的红色。
不管是上襦,下裙,还是内抹和腰带,每一样上,都精细地绣着一枝枝鲜艳似火,婀娜多姿的石榴花。
丹若此刻已经悲痛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便只能任由那决堤般的泪水,将手中的榴花裙浸湿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丹若泣不成声的样子,莞娘的心也悲恸到了极点。
她多想伸手为丹若擦干眼泪,多想将她拥入怀中,就像以前那无数个夜晚一样。
但她已经做不到了。
她的视线开始模糊,胸口越来越沉重,连最后的一丝鼻息,也静静地在空气中消散而去。
她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犹如猛地坠入深谷,又突然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拉扯起来,快速地上升,直到漂浮在空中,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她还有好多话想和丹若说,但却倏地,重重地合上了双眼。
那来不及诉说的千言万语,化作几滴晶莹的泪珠,从莞娘的眼角缓缓地淌下。
丹若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莞娘的面颊,然后将那泪珠所擦干。
她慢慢地走到窗边,将窗户打开,在一片狂风暴雨的喧嚣与掩护中,放声地大哭起来。
莞娘虽早已将丹若视作己出,但她生前却从未让丹若叫过她一声娘。
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能对得起丹若真正的娘亲。
可在这一夜,丹若还是叫出了那一声她一直渴望着,却又压抑了太久的“娘”。
“娘!”
那撕心裂肺的哭喊,与窗外的阵阵风雨与惊雷交织在一起,久久地回荡在整个夜空。
莞娘走后,丹若的心仿佛空了一大块,眼前的世界也都失去了色彩。
但她并没有带着积蓄远走高飞,而是选择了留下来,依然在沁芳楼做着琵琶乐师。
她也与绣工阿萱一起,陪伴着这已经与她们共同生活了多年的,小小的衣料坊。
她当然想要走出去看看,看看出了这鸢尾城的世界到底是如何。
可是对于现在的她来说,留在鸢尾城并守护好莞娘这一生的心血,才是眼前最重要的。
在平凡而忙碌的生活中,丹若也渐渐平复了内心的伤痛,开始走出低迷。
可就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鸢尾城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悲痛万分的事情。
鸢尾城百姓大多居住在一条叫做东江的河边,靠水吃水,以渔业与船舶为生。
这条做东江的河,不但是城里唯一的一条河,也是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一条河。
东江上屹立多年都巍然不动的水堰,不知为何突然崩塌决堤,导致大量洪水漫灌入城里,淹没并破坏了无数的房屋与住宅。
莞娘的衣料坊自然也没有幸免于难。
决堤的洪流淹没了整个坊子,坊里的一匹匹布料全都被河水所浸湿冲散。
丹若由于当时身处地势较高的沁芳楼,暂时得以平安无事。
但当她赶到衣料坊的时候,除了屋顶上还留有一个木箱以外,整个坊子几乎已经支离破碎,残破不堪,绣工阿萱也不见了踪影。
听人说,阿萱为了留住那个木箱子,拼尽全力将它搬运到了屋顶。
但她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失足掉入了那湍急的洪水中。
此次的决堤之灾,不但让大部分城中百姓失去了家园,也让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源与工具。
城主一次次上书灾情,折子拟了一封又一封,皆无回应。
百姓诉求无果,无可奈何,只得扶老携幼奋力逃出鸢尾城,希望能在别处安家落户。
丹若看着莞娘辛苦经营了这么多年的衣料坊毁于一旦,看着阿萱为了保护坊里的重要物件,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她看着那一封封折子石沉大海,百姓们不得已离开了生活那么多年的地方,不禁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她那颗刚刚复苏起来的心,又一次深深地沉寂下去了。
丹若曾在书里读到过,花国王室向来励精图治,国王勤勉为政,爱民恤物。
但她真的不懂,这样的王室,这样的国王,为何能够对那一封封声声血泪,句句悲鸣的折子坐视不理,能够置重大灾情与百姓生死于不顾,继续享受着他们那平静,安逸又尊贵的生活?
她的肩上背着一把棉布包好的琵琶,手里还攥着大包小包的行囊。
女子衣着朴素,鬓边沾染了些细碎的草叶与香灰,豆大的汗珠从额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淌 。
为了躲避白天的那场大雨,女子已于山中一间空庙内停留太久,耽误了不少行程。
即便地面有些湿滑,她的步伐也依旧很快,只希望能早点到达牡丹城内。
雨后的月光被层层水雾所遮挡,朦朦胧胧,只能勉强照得清下山的路。
女子一个不小心,便脚下一崴,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
一支榴花发簪,也随即从她的行囊中滑落在地,发出一阵清脆的声响。
那发簪的做工极其精美考究。
簪上的石榴花开得红艳欲滴,美丽绚烂,仿佛一朵翻滚燃烧着的炽热火焰。
女子顾不得疼痛,急忙伸手拾起发簪,然后慢慢地站起身来。
她用袖口小心翼翼地擦净了发簪上的泥土,又小心翼翼地将它塞回到行囊中。
行至一视野开阔之处,女子微微抬头远望,便见山下不远处,有一些稀稀疏疏的灯火,正忽明忽暗地闪烁着。
女子眉目间一阵喜悦,于是便又加快了下山的步伐,朝着那些灯火奔去。
长途的跋涉让她疲惫不堪,这一刻,她只想能尽快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这个时辰,大部分的人家都已经熄灯歇息了。
只有零星几家未打烊的客栈,还亮着灯火等待着客人。
女子到达牡丹城后,找到一家离自己最近的客栈,便轻轻推门走了进去。
“这位客官住店吗?住几日?”
柜台前睡眼惺忪的店小二,听见有人进门,便立刻揉了揉眼睛,热情地招呼了起来。
“一日便可。”
女子一边小声且有礼貌地回答着,一边伸手捏了捏自己的钱袋。
袋子里的盘缠已所剩无几,也只能够住一日了。
到了房间以后,女子便缓缓走到梳妆台前坐了下来,认真地打量起镜中的自己。
漫长的旅途让她不禁有些蓬头垢面,就连衣服上也溅了不少的泥浆。
女子眉心一蹙,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一路上,她已经多久没有好好地收拾一下自己了。
她缓缓地打开自己其中一件行囊,拿出了一件雕花的妆奁,一套红色的衣裙,还有那一支精致的榴花发簪。
一阵梳妆打扮之后,女子站了起来,再一次看向了镜中的自己。
她身上的那套衣裙,有着红色的上襦,红色的下裙,红色的内抹,就连腰间系着的缎带,也是两条鲜艳的红色。
不管是上襦,下裙,还是内抹和腰带,每一样上,都精细地绣着一枝枝鲜艳似火,婀娜多姿的石榴花。
那一朵朵繁茂又烂漫的榴花,点缀在片片浓绿的枝叶中,恣意地绽放着,骄傲着向世人展示着她那藏不住的热情奔放之美。
她缓缓转动起身子,火红的裙摆就轻盈地飞扬起来。
裙上的石榴花便更像是活了一般,在徐徐晚风中,轻柔而优美地舞动着。
她轻轻地闭起眼睛,似乎还能嗅到一阵淡淡的花香袭来,清新脱俗,沁人心脾。
于是,她脑中万千的思绪,便随着这花香慢慢地飞散而去。
她叫子书丹若。
这是她第一次穿上这套榴花裙。
她本是生活在鸢尾城的一名民间乐师,由于父母早逝,从小便由乳母莞娘抚养长大。
莞娘不但勤劳善良,还视她如己出,精心照料,万般疼爱。
精于女红的莞娘,用自己半生的积蓄开了一家小小的衣料坊。
大部分时间卖卖布匹,偶尔也顺便做点裁缝和刺绣的活儿。
在莞娘用心的经营下,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她和丹若,起码算是过上了衣食无忧,闲适自在的生活。
丹若喜欢琵琶,莞娘便替她寻来了鸢尾城资历最高的老艺人,教她识谱弹琴。
十几年过去,丹若技艺修成,便进入了鸢尾城最大的花楼—沁芳楼,任琵琶乐师一职。
虽说身处烟花之地,但丹若却十分中意自己的这一份差事。
她很享受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给台上花娘们伴乐的感觉。
不用说话,也不用应付麻烦的客人,只用专心致志于自己手中的乐器。
偶尔还能听到文人墨客们吟诗作赋,谈论政事,开阔不少眼界。
丹若本以为这样平淡幸福的日子能永远持续下去,但一切,都在数月之前的那一个夜晚戛然而止了。
她还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夜之前的某一天,做着绣工的莞娘忽感有些不适,便停下了手里的活,躺在床上准备歇息一下。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躺,便是卧床数日不起。
为了照顾莞娘,丹若暂时放下了乐师的工作,日日夜夜陪伴在她的身边。
丹若还为莞娘请来了城里最好的医师,希望她能早些好起来。
可是医师诊疗多日,用尽各种药方,却仍不见半分起色。
那医师告诉丹若,莞娘本就身体欠佳,患有旧疾,再加上这持续多日的冷风,恶寒已经深入骨髓,恐怕很难再有回转的余地了。
这一席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得丹若的脑中嗡嗡作响,一片空白。
她怎么都不愿意相信,这个疼爱了自己十八年,待自己如亲生女儿一般的莞娘,竟然这么快,就要离自己而去了。
她从未想到过会有这么一天,也从未准备好该如何面对。
但无论怎样,那风雨交加的一夜,最终还是到来了。
“莞娘…对不起…都是若儿不好…是若儿太过任性只顾自己…没能多些时日陪在莞娘身边…没能…早些察觉…”
无数的泪水从丹若脸颊簌簌地流下,一滴,又一滴,滑落在床榻边精美的绣花被褥上。
躺在床上的莞娘,即便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却依然艰难地抬起手来,轻轻地,慢慢地为丹若擦拭着眼泪。
“若儿…这如何能怪你…莞娘此生最大愿望…便是若儿脸上如暖阳般灿烂的笑容…如今见若儿为莞娘泪如雨下…莞娘心里…似有刀绞针扎,烈火灼烧一般的疼痛…”
莞娘面色苍白,声如细丝,伴随着一阵阵剧烈的咳嗽,连气息都是颤抖着,时断时续。
“莞娘…”
丹若紧紧地抓住莞娘的手,大声地啜泣起来。
“莞娘自知时日无多…只求若儿此生平安喜乐,万事胜意…待莞娘走后…若儿自然也不必操劳坊里之事…将坊子交给阿萱打理…她跟了莞娘这么多年…莞娘信得过她…至于若儿你…带上莞娘这一路以来的积蓄…去外面看看吧…说起来这些年…真是苦了我的若儿…跟莞娘一起…住在这样一处偏僻之地…试问一只终要展翅高飞的鸿鹄…又如何能久居于一座燕雀之城呢…”
莞娘的声音开始变得越来越微弱,连被丹若紧握的手,也都不自觉地开始向下滑落。
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从枕头下取出一方扁扁的雕花木盒,颤颤巍巍地递到了丹若的面前。
“这是莞娘为若儿…亲手做的榴花裙…这本应是送给若儿的及笄之礼…但那时总觉着还太早…可以再等等…可没曾想…这一等…就等到了现在…若儿可知…丹若二字,本就是石榴花的别名…若儿娘亲生前最爱的也正是石榴花…于是便留给了若儿那一支榴花发簪…而如今…莞娘也为若儿做了一套榴花裙…只愿它能替莞娘…永远陪伴若儿左右…”
丹若哽咽着,颤抖着,轻轻地打开了那一方木盒。
真是美到极致的一套榴花裙。
红色的上襦,红色的下裙,红色的内抹,就连腰间系着的缎带,也是两条鲜艳的红色。
不管是上襦,下裙,还是内抹和腰带,每一样上,都精细地绣着一枝枝鲜艳似火,婀娜多姿的石榴花。
丹若此刻已经悲痛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便只能任由那决堤般的泪水,将手中的榴花裙浸湿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丹若泣不成声的样子,莞娘的心也悲恸到了极点。
她多想伸手为丹若擦干眼泪,多想将她拥入怀中,就像以前那无数个夜晚一样。
但她已经做不到了。
她的视线开始模糊,胸口越来越沉重,连最后的一丝鼻息,也静静地在空气中消散而去。
她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犹如猛地坠入深谷,又突然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拉扯起来,快速地上升,直到漂浮在空中,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她还有好多话想和丹若说,但却倏地,重重地合上了双眼。
那来不及诉说的千言万语,化作几滴晶莹的泪珠,从莞娘的眼角缓缓地淌下。
丹若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莞娘的面颊,然后将那泪珠所擦干。
她慢慢地走到窗边,将窗户打开,在一片狂风暴雨的喧嚣与掩护中,放声地大哭起来。
莞娘虽早已将丹若视作己出,但她生前却从未让丹若叫过她一声娘。
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能对得起丹若真正的娘亲。
可在这一夜,丹若还是叫出了那一声她一直渴望着,却又压抑了太久的“娘”。
“娘!”
那撕心裂肺的哭喊,与窗外的阵阵风雨与惊雷交织在一起,久久地回荡在整个夜空。
莞娘走后,丹若的心仿佛空了一大块,眼前的世界也都失去了色彩。
但她并没有带着积蓄远走高飞,而是选择了留下来,依然在沁芳楼做着琵琶乐师。
她也与绣工阿萱一起,陪伴着这已经与她们共同生活了多年的,小小的衣料坊。
她当然想要走出去看看,看看出了这鸢尾城的世界到底是如何。
可是对于现在的她来说,留在鸢尾城并守护好莞娘这一生的心血,才是眼前最重要的。
在平凡而忙碌的生活中,丹若也渐渐平复了内心的伤痛,开始走出低迷。
可就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鸢尾城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悲痛万分的事情。
鸢尾城百姓大多居住在一条叫做东江的河边,靠水吃水,以渔业与船舶为生。
这条做东江的河,不但是城里唯一的一条河,也是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一条河。
东江上屹立多年都巍然不动的水堰,不知为何突然崩塌决堤,导致大量洪水漫灌入城里,淹没并破坏了无数的房屋与住宅。
莞娘的衣料坊自然也没有幸免于难。
决堤的洪流淹没了整个坊子,坊里的一匹匹布料全都被河水所浸湿冲散。
丹若由于当时身处地势较高的沁芳楼,暂时得以平安无事。
但当她赶到衣料坊的时候,除了屋顶上还留有一个木箱以外,整个坊子几乎已经支离破碎,残破不堪,绣工阿萱也不见了踪影。
听人说,阿萱为了留住那个木箱子,拼尽全力将它搬运到了屋顶。
但她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失足掉入了那湍急的洪水中。
此次的决堤之灾,不但让大部分城中百姓失去了家园,也让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源与工具。
城主一次次上书灾情,折子拟了一封又一封,皆无回应。
百姓诉求无果,无可奈何,只得扶老携幼奋力逃出鸢尾城,希望能在别处安家落户。
丹若看着莞娘辛苦经营了这么多年的衣料坊毁于一旦,看着阿萱为了保护坊里的重要物件,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她看着那一封封折子石沉大海,百姓们不得已离开了生活那么多年的地方,不禁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她那颗刚刚复苏起来的心,又一次深深地沉寂下去了。
丹若曾在书里读到过,花国王室向来励精图治,国王勤勉为政,爱民恤物。
但她真的不懂,这样的王室,这样的国王,为何能够对那一封封声声血泪,句句悲鸣的折子坐视不理,能够置重大灾情与百姓生死于不顾,继续享受着他们那平静,安逸又尊贵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