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谢余安是怎么离开的,我只记得自己的眼睛像是连通了洞庭湖一般,一股股的流个不停,开始还是静静的,隐忍着,可等谢余安一走,我便止不住的嚎啕大哭。
我曾是高高在上的长公主殿下,如今却成了个哭包一般。
“我的姜儿,我的乖乖好姜儿,瞧瞧你,眼睛都哭肿了,谢丞相本是替陛下来见爷爷,留爷爷不要致仕的,两个人争论了小半个时辰,都没个结果,爷爷便说要写封信呈给陛下,叫谢丞相转交,就留他在长廊上等了一会儿,却没想到还给你遇上了。”
“还有昨日的事,谢丞相也听他身边的宁风榴桐说了,顺便也提了两句,又从小二那里打听到了咱们在给小舅子找私塾,他还大发慈悲的说可以修书一封,替小舅子写封玉琼书院的推荐信,改日就给咱们送过来。”
“这样天大的好消息,姜儿你快笑笑,嗯?”
贺知行在我耳边絮絮叨叨的说着,却没有一丝觉得我哭得他烦的意思,他甚至连语气中都充满了怜惜,抱着我不肯撒手。
我又揪着他的衣襟擦了把眼泪,才觉得哭得累了。
其实我也说不上是伤心还是委屈,只是觉得我自己顶着这姜卫河的身份活着,没人知道我曾经多么荣光,也无人知晓我曾经如何艰辛,旁人见着我是一派温软的模样,谁明白我的心其实早已经千疮百孔。
我时常做噩梦,梦见赵平湖举着剑划破我的皮肤,梦见大火灼烧我的躯体,梦见盛京春日里的那些荒唐的岁月。
可是噩梦醒来,我竟无人可以倾诉。
我常常分不清自己是谁,是姜卫河,还是赵风和,我只觉得自己的灵魂被困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被压迫得难受。
而谢余安他,从我十五岁时就被谢铮送到了我的身边,他也曾怀着别样的心情接近我,可八年过去了,他竟变成了这世界上唯一一个愿意全心全意守护我的人。
我再醒来,以为世界满是孤寂,一辈子将怀着这个秘密直到再次死去,可我也知道,只有他,只有谢余安,能够让我分享这份独孤寂寞。
于是我泣不成声。
“姜儿,”贺知行抱着我坐在了软榻上,他一手抱着我的腰,一手拖着我的头,轻轻的吻上了我的眼睛,“姜儿,姜卫河……”
他喃喃的唤着我的名字,吻却密密匝匝的落在了我的脸上。
“你不知道我遇见你的时候有多欢欣。”他的唇顺着我的泪痕往下。
“你在船上收拾燕兰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亲了亲我的耳垂,我不禁一缩,又听到他说,“……我就觉得你的一切都让我熟悉。”
贺知行突然低低的笑了两声:“不管你信不信,姜儿,我好像……已经等你许久了。”
我的泪止住了,但脑子却还转不过来,只能呆呆的望着他,听他断断续续的说着。
“我好高兴,你是我的姨娘,但我又好难过,在你进府这么久才遇见你。”他的唇游移到了我的唇角,“我时常在想,若我早一点,早一点见你一面,说不定,也不会叫你从前过得那么难熬了。”
“我叫贺安查过,你在府里过得一点都不好,没有吃的穿的,也不会争取,就连个丫头都能压在你的头上,你生活得多难啊……”
贺知行流连在我的嘴角,似是十分自责没有早点救我脱离苦海,但我听了却觉得有些好笑。
若他真的早点去救了姜卫河,那说不定,我根本就不会占据这副身子,从开满枝头的梨花树下醒过来呢。
这算是什么诉衷肠。
我的手不自觉的就摸进了他的衣襟里,贺知行明显的一僵,然后声音就沙哑起来了。
“姜儿?”
我顺着他的胸膛,到腹肌,然后到了腰侧,就在贺知行紧张得浑身定住的时候,伸手狠狠的往他腰上一掐。
“嘶——”
贺知行疼得倒吸了一口凉气,震惊的看着我,随即就有些委屈。
“姜儿……”
“谁许你亲我的?”
贺知行:“……”
我知道我忘不了那些苦难又独一无二的岁月,一走进这繁华的盛京城,回忆就纷至沓来,可我又同时明白,活着的这个姜卫河,再也不是从前那个雁国长公主赵风和了。
至少,陪在我身边的人,好像已经变了。
谢余安的信送到贺府是在三日后,随同信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张杏林诗会的帖子。
收到推荐信后,我就叫了姜子提过来商量着他同贺知行一同入学玉琼书院的事,姜子提自然是喜不自胜,连连说是要亲自登门感谢谢余安,但后来又想到他自己身份不够,恐怕见不到谢余安,最后只能呐呐的作罢了。
我心知谢余安多少有些看着我的面子,我虽然还没解释自己为何会变成如今这个模样,但谢余安同我相伴多年,早已经有了默契,我不解释,他亦不会多问。
就算什么都不知晓,他也会对我有十足的信任。
安抚好了姜子提,我便坐在软榻上翻开了那张金茶色的帖子,还没看两眼,贺知行就凑了上来。
有地方不坐,非要同我挤在一处,我嫌弃的看了他一眼,他却一把抓住了我的手,然后就着我的手瞧帖子上的字。
这张帖子是谢余安亲自写的,他的字一向大气稳重,如同他的人一样,颇有风骨,不输魏晋大家。
上面写着四月初十,诚邀贺六公子携家眷同往香山云楼参加杏林诗会。
香山杏林诗会原始于开国皇帝的一位红颜知己,坊间野史记载,雁国开国之初,当时的皇帝一次微服出巡,在一处隐秘山林遇见了一位女子,这位女子容貌昳丽,举止温婉大方,同皇帝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遂引帝入杏林,把酒说风月。
书中将这期间故事一笔带过,但世人多知晓红颜清酒,皇帝自然是爱之深切,后来果然便将这女子带入了盛京。
不料那女子得知皇帝身份,却不愿入后宫,只寻了盛京城外的一处山林暂居,皇帝对这位红颜自是莫奈何,又喜爱万分,既然无法给她名分,只得在别处弥补。
晓她喜爱杏花,皇帝便叫人将她居住的整座山头都种满了杏树,更为她在杏林中依山建了一座别院,园中奇山异水,草木葱茏,更有一座三层高的小楼,并亲笔为其题名云楼二字。
野史中四字评价这名女子“孤傲清高”,她也确实一生未曾踏出过香山这片杏林,神秘异常,因此世人便称这位女子为香山夫人。
传说自是香艳,却可从这几个字中得以窥见这位香山夫人的铮铮傲骨,一时传为美谈,正因如此,香山夫人故去后,便引得后世文人骚客争相前去香山云楼,以期能够再现香山夫人一二风姿。
后来去的人多了,就有人将那些文人作的诗句整理成册,坊间争相传颂,其中不乏倾世绝笔,一度引得洛阳纸贵。
至我父皇初登基时,因一场天灾水患,百废待兴,朝中人心动荡,母后为了稳固人心,就借由此亲自在香山云楼举行了一次诗会,在那一年既替父皇顺利的选拔了人才,又抚慰了民心,是以香山杏林诗会的名头便传扬了出去。
不过短短三十年,至今世的读书子弟多以参与了杏林诗会为荣,每每等诗会举办之时,往往倾巢而动。后来去的人实在太多,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纷乱,现在想要参加这杏林诗会,就必须要拿到举办人相邀的金茶贴。
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得的。
“杏林诗会一向以风雅闻名,却不知什么时候允许带家眷了?”
贺知行看了一眼帖子,然后在家眷两个字下面着重点了点,然后做出一脸玩味的表情。
我自然明白这是谢余安故意如此写,是为了让我前去,谢铮死后,以往每年杏林诗会都是由我承办的,后来我实在是懒得,就将这诗会举办权随手交给了谢余安,谢余安也果然没叫我失望,每年都能直接选拔出几个文采斐然的国之栋梁。
我轻咳一声,就瞥了贺知行一眼,道:“怎么,我不能去吗?”
贺知行这才又浮起了笑容来,说:“姜儿想去,便没什么地方不能去,自然是去得的。只是我不明白这丞相大人特意邀我们前去,是为何。”
按理来说,贺知行刚才进京,没什么根基,人都不认识两个,这种场合,怕是难得能接到金茶贴的。
他不明白,我心中却有了些思量,谢余安不是个会做多余事情的人,他既然下了帖子,必定有他的道理,何况贺知行不是要入仕,倘若在杏林诗会上闯出个名头,想来或许也不用特意等到来年春围了。
而且,这诗会也没说女子不能去,往年亦有不少公子小姐在这诗会上看对眼的,妥妥是盛京城里最大的一场相亲宴席。
平儿……似乎也还没有立后呢。
我轻叹了一口气,心想大约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我这颗老妈子一般操持的心啊。
打定了主意,离四月初十还有好几天,我便叫秋云满京城的去打听哪些家里的贵女还未订亲,又从这些未订亲的贵女们里挑选出家世妥帖的,然后央着贺知行给我整理出了一本册子。
贺知行在册子上写完最后一篇,就立刻被我抢了过来,然后又夺了他的笔,大手一挥,在封皮上落下“盛京贵女图鉴”几个大字,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我曾是高高在上的长公主殿下,如今却成了个哭包一般。
“我的姜儿,我的乖乖好姜儿,瞧瞧你,眼睛都哭肿了,谢丞相本是替陛下来见爷爷,留爷爷不要致仕的,两个人争论了小半个时辰,都没个结果,爷爷便说要写封信呈给陛下,叫谢丞相转交,就留他在长廊上等了一会儿,却没想到还给你遇上了。”
“还有昨日的事,谢丞相也听他身边的宁风榴桐说了,顺便也提了两句,又从小二那里打听到了咱们在给小舅子找私塾,他还大发慈悲的说可以修书一封,替小舅子写封玉琼书院的推荐信,改日就给咱们送过来。”
“这样天大的好消息,姜儿你快笑笑,嗯?”
贺知行在我耳边絮絮叨叨的说着,却没有一丝觉得我哭得他烦的意思,他甚至连语气中都充满了怜惜,抱着我不肯撒手。
我又揪着他的衣襟擦了把眼泪,才觉得哭得累了。
其实我也说不上是伤心还是委屈,只是觉得我自己顶着这姜卫河的身份活着,没人知道我曾经多么荣光,也无人知晓我曾经如何艰辛,旁人见着我是一派温软的模样,谁明白我的心其实早已经千疮百孔。
我时常做噩梦,梦见赵平湖举着剑划破我的皮肤,梦见大火灼烧我的躯体,梦见盛京春日里的那些荒唐的岁月。
可是噩梦醒来,我竟无人可以倾诉。
我常常分不清自己是谁,是姜卫河,还是赵风和,我只觉得自己的灵魂被困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被压迫得难受。
而谢余安他,从我十五岁时就被谢铮送到了我的身边,他也曾怀着别样的心情接近我,可八年过去了,他竟变成了这世界上唯一一个愿意全心全意守护我的人。
我再醒来,以为世界满是孤寂,一辈子将怀着这个秘密直到再次死去,可我也知道,只有他,只有谢余安,能够让我分享这份独孤寂寞。
于是我泣不成声。
“姜儿,”贺知行抱着我坐在了软榻上,他一手抱着我的腰,一手拖着我的头,轻轻的吻上了我的眼睛,“姜儿,姜卫河……”
他喃喃的唤着我的名字,吻却密密匝匝的落在了我的脸上。
“你不知道我遇见你的时候有多欢欣。”他的唇顺着我的泪痕往下。
“你在船上收拾燕兰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亲了亲我的耳垂,我不禁一缩,又听到他说,“……我就觉得你的一切都让我熟悉。”
贺知行突然低低的笑了两声:“不管你信不信,姜儿,我好像……已经等你许久了。”
我的泪止住了,但脑子却还转不过来,只能呆呆的望着他,听他断断续续的说着。
“我好高兴,你是我的姨娘,但我又好难过,在你进府这么久才遇见你。”他的唇游移到了我的唇角,“我时常在想,若我早一点,早一点见你一面,说不定,也不会叫你从前过得那么难熬了。”
“我叫贺安查过,你在府里过得一点都不好,没有吃的穿的,也不会争取,就连个丫头都能压在你的头上,你生活得多难啊……”
贺知行流连在我的嘴角,似是十分自责没有早点救我脱离苦海,但我听了却觉得有些好笑。
若他真的早点去救了姜卫河,那说不定,我根本就不会占据这副身子,从开满枝头的梨花树下醒过来呢。
这算是什么诉衷肠。
我的手不自觉的就摸进了他的衣襟里,贺知行明显的一僵,然后声音就沙哑起来了。
“姜儿?”
我顺着他的胸膛,到腹肌,然后到了腰侧,就在贺知行紧张得浑身定住的时候,伸手狠狠的往他腰上一掐。
“嘶——”
贺知行疼得倒吸了一口凉气,震惊的看着我,随即就有些委屈。
“姜儿……”
“谁许你亲我的?”
贺知行:“……”
我知道我忘不了那些苦难又独一无二的岁月,一走进这繁华的盛京城,回忆就纷至沓来,可我又同时明白,活着的这个姜卫河,再也不是从前那个雁国长公主赵风和了。
至少,陪在我身边的人,好像已经变了。
谢余安的信送到贺府是在三日后,随同信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张杏林诗会的帖子。
收到推荐信后,我就叫了姜子提过来商量着他同贺知行一同入学玉琼书院的事,姜子提自然是喜不自胜,连连说是要亲自登门感谢谢余安,但后来又想到他自己身份不够,恐怕见不到谢余安,最后只能呐呐的作罢了。
我心知谢余安多少有些看着我的面子,我虽然还没解释自己为何会变成如今这个模样,但谢余安同我相伴多年,早已经有了默契,我不解释,他亦不会多问。
就算什么都不知晓,他也会对我有十足的信任。
安抚好了姜子提,我便坐在软榻上翻开了那张金茶色的帖子,还没看两眼,贺知行就凑了上来。
有地方不坐,非要同我挤在一处,我嫌弃的看了他一眼,他却一把抓住了我的手,然后就着我的手瞧帖子上的字。
这张帖子是谢余安亲自写的,他的字一向大气稳重,如同他的人一样,颇有风骨,不输魏晋大家。
上面写着四月初十,诚邀贺六公子携家眷同往香山云楼参加杏林诗会。
香山杏林诗会原始于开国皇帝的一位红颜知己,坊间野史记载,雁国开国之初,当时的皇帝一次微服出巡,在一处隐秘山林遇见了一位女子,这位女子容貌昳丽,举止温婉大方,同皇帝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遂引帝入杏林,把酒说风月。
书中将这期间故事一笔带过,但世人多知晓红颜清酒,皇帝自然是爱之深切,后来果然便将这女子带入了盛京。
不料那女子得知皇帝身份,却不愿入后宫,只寻了盛京城外的一处山林暂居,皇帝对这位红颜自是莫奈何,又喜爱万分,既然无法给她名分,只得在别处弥补。
晓她喜爱杏花,皇帝便叫人将她居住的整座山头都种满了杏树,更为她在杏林中依山建了一座别院,园中奇山异水,草木葱茏,更有一座三层高的小楼,并亲笔为其题名云楼二字。
野史中四字评价这名女子“孤傲清高”,她也确实一生未曾踏出过香山这片杏林,神秘异常,因此世人便称这位女子为香山夫人。
传说自是香艳,却可从这几个字中得以窥见这位香山夫人的铮铮傲骨,一时传为美谈,正因如此,香山夫人故去后,便引得后世文人骚客争相前去香山云楼,以期能够再现香山夫人一二风姿。
后来去的人多了,就有人将那些文人作的诗句整理成册,坊间争相传颂,其中不乏倾世绝笔,一度引得洛阳纸贵。
至我父皇初登基时,因一场天灾水患,百废待兴,朝中人心动荡,母后为了稳固人心,就借由此亲自在香山云楼举行了一次诗会,在那一年既替父皇顺利的选拔了人才,又抚慰了民心,是以香山杏林诗会的名头便传扬了出去。
不过短短三十年,至今世的读书子弟多以参与了杏林诗会为荣,每每等诗会举办之时,往往倾巢而动。后来去的人实在太多,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纷乱,现在想要参加这杏林诗会,就必须要拿到举办人相邀的金茶贴。
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得的。
“杏林诗会一向以风雅闻名,却不知什么时候允许带家眷了?”
贺知行看了一眼帖子,然后在家眷两个字下面着重点了点,然后做出一脸玩味的表情。
我自然明白这是谢余安故意如此写,是为了让我前去,谢铮死后,以往每年杏林诗会都是由我承办的,后来我实在是懒得,就将这诗会举办权随手交给了谢余安,谢余安也果然没叫我失望,每年都能直接选拔出几个文采斐然的国之栋梁。
我轻咳一声,就瞥了贺知行一眼,道:“怎么,我不能去吗?”
贺知行这才又浮起了笑容来,说:“姜儿想去,便没什么地方不能去,自然是去得的。只是我不明白这丞相大人特意邀我们前去,是为何。”
按理来说,贺知行刚才进京,没什么根基,人都不认识两个,这种场合,怕是难得能接到金茶贴的。
他不明白,我心中却有了些思量,谢余安不是个会做多余事情的人,他既然下了帖子,必定有他的道理,何况贺知行不是要入仕,倘若在杏林诗会上闯出个名头,想来或许也不用特意等到来年春围了。
而且,这诗会也没说女子不能去,往年亦有不少公子小姐在这诗会上看对眼的,妥妥是盛京城里最大的一场相亲宴席。
平儿……似乎也还没有立后呢。
我轻叹了一口气,心想大约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我这颗老妈子一般操持的心啊。
打定了主意,离四月初十还有好几天,我便叫秋云满京城的去打听哪些家里的贵女还未订亲,又从这些未订亲的贵女们里挑选出家世妥帖的,然后央着贺知行给我整理出了一本册子。
贺知行在册子上写完最后一篇,就立刻被我抢了过来,然后又夺了他的笔,大手一挥,在封皮上落下“盛京贵女图鉴”几个大字,这才满意的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