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锦歌在三清观的日子,过得颇为逍遥自在。每日按时下山,帮山下村民做些杂活,换取一些生活所需。她跟随樵夫的脚步,不仅踏遍了后山的每一个角落,还到浅湖中垂钓,享受着山野间的宁静与乐趣。
然而,朝锦歌心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她是来拜师学艺,而非游玩嬉戏。三清似乎并未察觉,只是让她在观中虚度时光。每当她想要探询三清的意图,总能看到宋城如影随形地守在三清身旁。一见到宋城,朝锦歌便心生不快,避之不及,更遑论与他交谈。
第四日清晨,朝锦歌还在温暖的被窝中沉醉,却被朝云娘一把薅起。
“朝锦歌,你小小年纪长本事了,趁我忙于待客之际,竟敢与人合谋,逃至三清山。一连几天你连个信儿也没有,就是害人操心的主。”
朝云娘的声音中带着责备,却也难掩关切。
朝锦歌揉着惺忪的睡眼,这才回过神来。
“阿母,您怎么来了?我......我绝不回去,三清伯伯还没教我武艺呢。”
朝云娘无奈地扶额,“这次我们不是来带你回家,而是来参加你的拜师宴。”
随着朝云娘的一声令下,阿黎和其他丫鬟们手捧盒子,里面装着朝锦歌平日所爱的饰品和华服。这些衣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参加重要宴礼时,她才会穿上,以示喜庆。
朝锦歌生性自由,平日里更偏爱骑马服的宽松舒适。
朝锦歌披着衣服下了床,才发现原本简陋的房间已被侍女们收拾得井井有条,增添了许多她熟悉的生活用品。房间中还隔出了一个屏风,屏风后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沐浴木桶。朝锦歌试了试水温,正好适宜。在阿黎的服侍下,她享受了来到三清观后的第一个热水澡。
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朝锦歌的妆容精致,虽然她坚决拒绝穿上繁琐的华服,但最终还是穿上了一件绣有细铠软甲的绯红色骑马服。在朝云娘的坚持下,她又披上了一件桃红色的花面服,更显得英姿飒爽,颇有女中豪杰的风范。
与此同时,朝骏一踏上三清山,便急匆匆地赶往后山,与三清相见。
原本,朝骏打算在朝锦歌离开的那天中午,派人追上她。然而,朝蕊芝带回了三清的亲笔信,信中三清再三叮嘱他不要轻举妄动。一方面,他需要在朝中关注南下的战事;另一方面,这也是给朝锦歌一个机会。如果她在这三日里不能适应三清观简朴的生活,那么再接她回府也不迟。
“三清师叔。”
朝骏心中虽急,但面对三清师叔,依旧保持着应有的礼数,恭敬地问候。
“来了。”
三清平静地回应,似乎早已察觉到朝骏的到来。
“今日是锦歌和宋城正式拜师的好日子。你家锦歌没有半点大小姐的娇气,这几日在三清山,不仅与山下的村民相处融洽,还乐于助人,帮着他们做些粗活累活。她不嫌贫爱富,不贪懒耍滑,真是个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三清的话语中满是对朝锦歌的赞赏。
朝骏听后,心中五味杂陈,不知如何回应。他的女儿性格直爽,待人真诚,但这样的真心,真的能换来他人的真心吗?还是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朝骏不敢拿女儿的未来去赌,他输不起。
他虽然官职升迁,实际上却已被君主疏远。他的师弟莫涛南下征战,生死未卜,家族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人的肩上。年轻的小辈们尚不足以承担重任,朝骏已是无路可退。
唯有靠近宋城,才能知道手里的棋该何去何从。最终,朝骏还是默许了这一切。他无奈地摊了摊手,锦歌拜师已成定局。
不是无力回天,而是与天同谋。
朝骏回到观中,正巧遇见宋城向观门走去。
“朝总司,别来无恙。”
这总司的位置,朝骏是被胁迫着坐上的,这一声“朝总司”有意无意更像是嘲讽,朝骏听着晦气。
“四皇子安好,想来是收到了臣让莫殇带来的物件。”
他此次前来,一方面是看望女儿,另一方面也是为宋城带来补给。宋城毕竟是皇子,朝骏不得怠慢。他差人带来的衣物虽不及宫中的华贵,但也是精心挑选的上等料子,就是不知合不合身。至于武器,都是莫殇亲自挑选的,莫家的库房中最不缺的就是这些。
“有劳朝总司。”宋城眼里少了些冷意,朝骏一大早兴师动众,宋城便猜到了他的来意。
朝锦歌被带到主堂,只见紫金鼎中香烟缭绕,三清端坐堂上,神色庄严,与往日的随和大相径庭。朝锦歌感受到这严肃的氛围,虽然心中不解,却也不敢造次,只是安静地低着头,跟在姐姐身后。
朝云娘搀扶着朝骏缓缓步入主堂,身后跟着莫殇。朝锦歌站在堂下,不敢有丝毫妄动。
宋城是最后一个进入主堂的。他默默地站在朝锦歌的同侧,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朝骏对三清示意,轻声提醒:“时辰差不多了。”
三清点头,清了清嗓子,声音在主堂内回响:“弟子宋城,年十五;弟子朝锦歌,年十四,今日入三清观,拜三清为师。一日入观,终生为观中子弟,供香火,尊祖训。”
语罢,宋城稽首,朝锦歌肃拜。
话音刚落,宋城与朝锦歌便恭敬地行了拜师之礼。宋城心中明白,这意味着他得到了三清的正式认可;朝锦歌也清楚,她这三日的表现得到了肯定,今后可以在三清观中,跟随三清师父学习更高深的武艺。
从任人欺辱到有名有分,宋城耗了整整十五载。
从受人奚落到堂堂正正,锦歌花了整整十四秋。
阿黎从旁侧端上两杯茶水,宋城与朝锦歌依次跪着奉上。茶香中飘着柚子的清新,那是朝云娘的招牌茶,也是锦歌家乡——芸乡的特有风情。这杯茶,也象征着家人对朝锦歌拜师的默许,曾是她梦寐以求的心愿。
三清接过茶,随后拿出了回礼。给宋城的是一盘冰玉棋盘和棋子,盘体晶莹透亮,棋子冰凉舒适,就是暑日攥在手里,也不觉得闷热。给朝锦歌的则是一把刻有她名字的剑,这是三清亲手打造的,虽非稀世珍宝,却意义非凡。
朝锦歌素日里耍枪的次数最足,佩剑她虽是把玩过,但从未拥有过独属于自己的佩剑。
先是奉茶明志,再是恩师回礼,最后便是传统的六礼束脩。阿黎依次端上六礼:芹菜象征勤奋好学,莲子心苦代表苦心教育;红豆寓意好运连连,红枣象征早日成功;桂圆代表功德圆满,干瘦肉条则是弟子对师父的敬意。
至此,礼成。
宋城再次端起一杯茶,步态稳重地走向莫殇,递上茶杯,“师兄,师弟宋城向您敬茶。”
朝锦歌见状,心中涌起一股不甘示弱的情绪。她迅速从桌上拿起一杯茶,步伐轻盈地走到莫殇面前,举杯致敬。
莫殇笑了笑,从怀里取出字帖,一式两份,送给了朝锦歌和宋城。
“作为师哥,我自然不能只受你们的茶水。”莫殇的声音温和而亲切,“给师弟的是我家父战前临摹的‘高山景行’,愿师弟能领悟其中意境。至于锦歌师妹,这份‘女子为将’是赵护特别嘱咐我转交的,希望它能激励你勇往直前。”
朝锦歌抚着字帖上的字样,赵护的字体清秀的表里却又藏着内里的坚韧,早已是公子里出列拔萃的模子了。
拜师礼成,三清观内的气氛也热闹起来。朝家的侍从搭建了简易灶台,厨子们忙碌着,炒时蔬、炖肉食,还有朝锦歌最爱的枣泥糕。
朝锦歌同父异母的弟弟朝穆,十岁的娃娃,吵着闹着要去后山骑马,朝锦歌被他缠得无法,只得向朝云娘求助。
朝骏与三清退至屋内,主堂内只剩下莫殇和宋城师兄弟二人,品茶畅谈。
“不知师弟家在何处,今日拜师宴,怎未见你家人?”
莫殇看着朝家人齐聚一堂,师弟宋城却孑然一身。
“家中老妪上了年岁,不便前往三清山。”宋城回答之后,心里也开始怀念冬媪的关怀。在宫中,他已提前安排好一切,相信冬媪的日子会好过许多。
“宋城......二师兄,能否借你的马一用,我弟弟非要闹着骑马。”
莫殇和宋城的对话被朝锦歌无意打断,不过宋城察觉到她改了口,唤自己师兄,心情舒畅,自然比以往更好讲话了。
“师妹自便。”
朝锦歌诧异宋城答应的如此爽快,撇了撇嘴,便领着朝穆到后山遛马。
“莫涛南下的事情,你在朝堂内外都需留意情报。若形势真的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我将亲自南下。虽不敢说能扭转乾坤,但若能救出莫涛,我定当义不容辞。”
言罢,三清缓缓取出那把珍贵的柳月刀,这把刀不仅是他师父在世时亲手传授的宝物,更承载着武艺赓续的期望与责任。刀身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或许预示着它不久将再次展现锋芒。
朝骏听后,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重,他郑重地向三清叩首:“莫涛师弟的事情,我自会时刻关注。今日,我把锦歌托付给师叔,望您能严加教导,传授她真正的武艺之道。”
三清没有阻止朝骏的叩拜,他坦然接受了这份沉甸甸的托付。作为师父,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必将全力以赴,认真教导朝锦歌武艺之道。
然而,朝锦歌心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她是来拜师学艺,而非游玩嬉戏。三清似乎并未察觉,只是让她在观中虚度时光。每当她想要探询三清的意图,总能看到宋城如影随形地守在三清身旁。一见到宋城,朝锦歌便心生不快,避之不及,更遑论与他交谈。
第四日清晨,朝锦歌还在温暖的被窝中沉醉,却被朝云娘一把薅起。
“朝锦歌,你小小年纪长本事了,趁我忙于待客之际,竟敢与人合谋,逃至三清山。一连几天你连个信儿也没有,就是害人操心的主。”
朝云娘的声音中带着责备,却也难掩关切。
朝锦歌揉着惺忪的睡眼,这才回过神来。
“阿母,您怎么来了?我......我绝不回去,三清伯伯还没教我武艺呢。”
朝云娘无奈地扶额,“这次我们不是来带你回家,而是来参加你的拜师宴。”
随着朝云娘的一声令下,阿黎和其他丫鬟们手捧盒子,里面装着朝锦歌平日所爱的饰品和华服。这些衣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参加重要宴礼时,她才会穿上,以示喜庆。
朝锦歌生性自由,平日里更偏爱骑马服的宽松舒适。
朝锦歌披着衣服下了床,才发现原本简陋的房间已被侍女们收拾得井井有条,增添了许多她熟悉的生活用品。房间中还隔出了一个屏风,屏风后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沐浴木桶。朝锦歌试了试水温,正好适宜。在阿黎的服侍下,她享受了来到三清观后的第一个热水澡。
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朝锦歌的妆容精致,虽然她坚决拒绝穿上繁琐的华服,但最终还是穿上了一件绣有细铠软甲的绯红色骑马服。在朝云娘的坚持下,她又披上了一件桃红色的花面服,更显得英姿飒爽,颇有女中豪杰的风范。
与此同时,朝骏一踏上三清山,便急匆匆地赶往后山,与三清相见。
原本,朝骏打算在朝锦歌离开的那天中午,派人追上她。然而,朝蕊芝带回了三清的亲笔信,信中三清再三叮嘱他不要轻举妄动。一方面,他需要在朝中关注南下的战事;另一方面,这也是给朝锦歌一个机会。如果她在这三日里不能适应三清观简朴的生活,那么再接她回府也不迟。
“三清师叔。”
朝骏心中虽急,但面对三清师叔,依旧保持着应有的礼数,恭敬地问候。
“来了。”
三清平静地回应,似乎早已察觉到朝骏的到来。
“今日是锦歌和宋城正式拜师的好日子。你家锦歌没有半点大小姐的娇气,这几日在三清山,不仅与山下的村民相处融洽,还乐于助人,帮着他们做些粗活累活。她不嫌贫爱富,不贪懒耍滑,真是个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三清的话语中满是对朝锦歌的赞赏。
朝骏听后,心中五味杂陈,不知如何回应。他的女儿性格直爽,待人真诚,但这样的真心,真的能换来他人的真心吗?还是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朝骏不敢拿女儿的未来去赌,他输不起。
他虽然官职升迁,实际上却已被君主疏远。他的师弟莫涛南下征战,生死未卜,家族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人的肩上。年轻的小辈们尚不足以承担重任,朝骏已是无路可退。
唯有靠近宋城,才能知道手里的棋该何去何从。最终,朝骏还是默许了这一切。他无奈地摊了摊手,锦歌拜师已成定局。
不是无力回天,而是与天同谋。
朝骏回到观中,正巧遇见宋城向观门走去。
“朝总司,别来无恙。”
这总司的位置,朝骏是被胁迫着坐上的,这一声“朝总司”有意无意更像是嘲讽,朝骏听着晦气。
“四皇子安好,想来是收到了臣让莫殇带来的物件。”
他此次前来,一方面是看望女儿,另一方面也是为宋城带来补给。宋城毕竟是皇子,朝骏不得怠慢。他差人带来的衣物虽不及宫中的华贵,但也是精心挑选的上等料子,就是不知合不合身。至于武器,都是莫殇亲自挑选的,莫家的库房中最不缺的就是这些。
“有劳朝总司。”宋城眼里少了些冷意,朝骏一大早兴师动众,宋城便猜到了他的来意。
朝锦歌被带到主堂,只见紫金鼎中香烟缭绕,三清端坐堂上,神色庄严,与往日的随和大相径庭。朝锦歌感受到这严肃的氛围,虽然心中不解,却也不敢造次,只是安静地低着头,跟在姐姐身后。
朝云娘搀扶着朝骏缓缓步入主堂,身后跟着莫殇。朝锦歌站在堂下,不敢有丝毫妄动。
宋城是最后一个进入主堂的。他默默地站在朝锦歌的同侧,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朝骏对三清示意,轻声提醒:“时辰差不多了。”
三清点头,清了清嗓子,声音在主堂内回响:“弟子宋城,年十五;弟子朝锦歌,年十四,今日入三清观,拜三清为师。一日入观,终生为观中子弟,供香火,尊祖训。”
语罢,宋城稽首,朝锦歌肃拜。
话音刚落,宋城与朝锦歌便恭敬地行了拜师之礼。宋城心中明白,这意味着他得到了三清的正式认可;朝锦歌也清楚,她这三日的表现得到了肯定,今后可以在三清观中,跟随三清师父学习更高深的武艺。
从任人欺辱到有名有分,宋城耗了整整十五载。
从受人奚落到堂堂正正,锦歌花了整整十四秋。
阿黎从旁侧端上两杯茶水,宋城与朝锦歌依次跪着奉上。茶香中飘着柚子的清新,那是朝云娘的招牌茶,也是锦歌家乡——芸乡的特有风情。这杯茶,也象征着家人对朝锦歌拜师的默许,曾是她梦寐以求的心愿。
三清接过茶,随后拿出了回礼。给宋城的是一盘冰玉棋盘和棋子,盘体晶莹透亮,棋子冰凉舒适,就是暑日攥在手里,也不觉得闷热。给朝锦歌的则是一把刻有她名字的剑,这是三清亲手打造的,虽非稀世珍宝,却意义非凡。
朝锦歌素日里耍枪的次数最足,佩剑她虽是把玩过,但从未拥有过独属于自己的佩剑。
先是奉茶明志,再是恩师回礼,最后便是传统的六礼束脩。阿黎依次端上六礼:芹菜象征勤奋好学,莲子心苦代表苦心教育;红豆寓意好运连连,红枣象征早日成功;桂圆代表功德圆满,干瘦肉条则是弟子对师父的敬意。
至此,礼成。
宋城再次端起一杯茶,步态稳重地走向莫殇,递上茶杯,“师兄,师弟宋城向您敬茶。”
朝锦歌见状,心中涌起一股不甘示弱的情绪。她迅速从桌上拿起一杯茶,步伐轻盈地走到莫殇面前,举杯致敬。
莫殇笑了笑,从怀里取出字帖,一式两份,送给了朝锦歌和宋城。
“作为师哥,我自然不能只受你们的茶水。”莫殇的声音温和而亲切,“给师弟的是我家父战前临摹的‘高山景行’,愿师弟能领悟其中意境。至于锦歌师妹,这份‘女子为将’是赵护特别嘱咐我转交的,希望它能激励你勇往直前。”
朝锦歌抚着字帖上的字样,赵护的字体清秀的表里却又藏着内里的坚韧,早已是公子里出列拔萃的模子了。
拜师礼成,三清观内的气氛也热闹起来。朝家的侍从搭建了简易灶台,厨子们忙碌着,炒时蔬、炖肉食,还有朝锦歌最爱的枣泥糕。
朝锦歌同父异母的弟弟朝穆,十岁的娃娃,吵着闹着要去后山骑马,朝锦歌被他缠得无法,只得向朝云娘求助。
朝骏与三清退至屋内,主堂内只剩下莫殇和宋城师兄弟二人,品茶畅谈。
“不知师弟家在何处,今日拜师宴,怎未见你家人?”
莫殇看着朝家人齐聚一堂,师弟宋城却孑然一身。
“家中老妪上了年岁,不便前往三清山。”宋城回答之后,心里也开始怀念冬媪的关怀。在宫中,他已提前安排好一切,相信冬媪的日子会好过许多。
“宋城......二师兄,能否借你的马一用,我弟弟非要闹着骑马。”
莫殇和宋城的对话被朝锦歌无意打断,不过宋城察觉到她改了口,唤自己师兄,心情舒畅,自然比以往更好讲话了。
“师妹自便。”
朝锦歌诧异宋城答应的如此爽快,撇了撇嘴,便领着朝穆到后山遛马。
“莫涛南下的事情,你在朝堂内外都需留意情报。若形势真的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我将亲自南下。虽不敢说能扭转乾坤,但若能救出莫涛,我定当义不容辞。”
言罢,三清缓缓取出那把珍贵的柳月刀,这把刀不仅是他师父在世时亲手传授的宝物,更承载着武艺赓续的期望与责任。刀身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或许预示着它不久将再次展现锋芒。
朝骏听后,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重,他郑重地向三清叩首:“莫涛师弟的事情,我自会时刻关注。今日,我把锦歌托付给师叔,望您能严加教导,传授她真正的武艺之道。”
三清没有阻止朝骏的叩拜,他坦然接受了这份沉甸甸的托付。作为师父,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必将全力以赴,认真教导朝锦歌武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