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这话,下面炸开了锅。

    这知青的名声可不怎么好听,他们公社好一点,因为经常哭穷,导致至今还没有收容过知青,可他们没养过知青,可也听过别的公社里知青的挫样啊。

    在青山大队的认知里,知青下乡就是吃白饭的,什么活计都不会,每年还得倒贴进去不少粮食,他们还不能说不给,总不能让知青们饿死在大队吧。

    在这时候一旦把知青放进来,那不就相当于在自己院子里多养了几只黄鼠狼?光吃不干,有啥用?

    “我们队可养不起知青,大队长,你能不能给上面说说,让他们退回去?”

    “就是就是,知青下来一点用都没有,我们还尽是倒贴,这伙人谁爱要谁要。”

    众人议论纷纷,拒绝接受变相吃白饭的人。

    要说一开始,上面号召知青下乡,那知识建设农村的口号一提出来,谁不想多拉几个人才。

    这拉了知青,不仅能在上面人面前挂上名字,还能拉几个人建设什么什么新集体,说不得就能凭借这个评个先进大队了,到时候大队有奖励,哪怕领一条毛巾也很好啊。

    当初一听这消息,各个公社比着当飞毛腿,争着抢着去拉人,只有他们白云公社因为负责人那时候不巧摔了腿,抢人没抢过,轮到他的时候,名额都被瓜分完了。

    刚开始因为这事,他们公社没少被其他公社尤其是槐花公社挤兑,都不敢抬头说话,生怕自己公社被打为落后分子,一步迟步步迟,那可就太丢人了。

    可很快,其他公社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没多久,那些知青就开始原形毕露。

    让他们用知识建设农村,好嘛,说出来的话屁用没有,天天瞎指挥。

    什么机械化除草,我呸,我要有钱买拖拉机我用得着你说?

    什么沙地种果树,你要能在这一片找出一块沙地,那我就把你当爷爷供起来。

    什么每天要数字化管理,娘的,认识几个数就出来显摆,咋地,这是不把我们村的会计看在眼里呗?还是觉得我们农村的娃都不识数?

    脑子不行,力气来凑。

    大队觉得他们这些小青年脑子不好,天天神神叨叨的,每天都在瞎扯淡,也不指望他们做点什么了,能下地赚公分养活自己就行。

    结果一个个跟个小鸡仔似的,下地整个公分都整不出来,刚开始连个孩子都不如。

    这不纯纯诈骗吗?

    槐花公社一看这,这不行,他们可不能天天倒贴,做这赔本的买卖。因此下了一番狠力气,终于让这些知青们意识到自己必须得立起来,慢慢习惯农活,长期下来才勉强维持温饱,做到收支平衡。

    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其他问题。

    知青们的住宿问题、生活习惯问题、与村民之间的隔阂问题,统统是个难题,至今还在解决的路上。

    自此,知青下乡就被称为黄鼠狼进村,麻烦不断。

    众公社都十分拒绝这事。

    上面的人原来的想法倒是很好,城里工作岗位不够,让知识青年下乡帮助农村搞建设,可架不住下来的人水土不服,瞎搞一气。

    白云公社自从目睹了槐花公社的搞心态事件,当即痛定思痛,坚称穷困三年不动摇,势不放黄鼠狼进村。

    当年他们公社去得慢,也没像其他公社那样一哭二闹三上吊地誓要把知青这座“宝藏”挖进公社,也因此,上面对着白云公社的哭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年没放人进他们公社。

    可这次,知青实在太多,后面还不知道要有几波人来,实在没办法,也就打起了白云公社的主意。

    林岁阳一想起公社干部的话就愁的慌。

    “林队长,咱们公社已经顶不住了,接下来就到你们队,你可得顶住,要知道,后面还不定几波呢。”

    林岁阳看着李干部那稀疏的几根头发,也晓得这次实在躲不过了,想憋出点什么话,愣是看着李部长的头发没秃噜出来。

    说出来又如何,再抗争也改变不了结果,反正知青进村的事情已经是无可更改的事实。

    林岁阳干脆换了个方向进攻,“李干部,我们队你也是知道的,实在是没什么多余的粮食养人。现在光小孩子都能有上百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都是嘴。谁也不能饿死谁不是,万一知青来我们队粮食分不够,饿死了人那可就是大事了。”

    说着,林岁阳把手里的半斤红糖放在了桌子上。

    “您看,能不能少给我们分点?”

    李干部目不斜视,恍若没看见他的动作,一脸亲切地拍了拍林岁阳的肩膀,“林队长,我还不知道你的难处?这次的名额我早就给你留好了,只有六个人,其他队可都是比你们队要多的,你就放心好了。”

    林岁阳一听这更发愁了,看这口气,一个队最低分六个人,名额这么多,说明这次下乡潮来势凶猛,也不知道他们队的粮库还能再抵几波人。

    不过转念一想,大水再冲,还能让他真冲垮龙王庙吗?到时候,发愁的可不仅是他们这些大队,还有公社干部呢。

    林岁阳瞄了一眼李干部的头发,又悄无声息地摸了摸自己的,还好还好,发愁的事就下次再说吧。

    “行了,天也晚了,你还是早点回去准备准备让村里人明天去接人吧。”

    李干部总觉得林岁阳的眼神怪怪的,有些担心他是不是后悔给那半斤红糖,说着就要送客。

    林岁阳看了一眼天色,是晚了,回去就怕是天黑了,也不再多话,打了招呼就转身回家。

    李干部看着林岁阳的背影,要不是他这个大队长没有推三阻四,还挺会做人的,他才不会这么好说话。

    不像青水大队似的一上来就哭天喊地哭穷的,闹着不要接受知青,整个大队部,属他最会胡搅蛮缠,这要是让他得逞,岂不是显得自己怕了他?

    这年头,作为管理八个大队的顶头上司——公社里面的小干部,谁还不知道谁,年年收成账单可是写得清清楚楚的,哪个大队有什么财产,一年干了点啥,收入支出如何,可不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在账上记着呢。

    哪个大队穷,哪个大队稍微好一点,他们这些干部可是一清二楚的,还能让他们嚷几句就能糊弄过去?

    再说了,哭穷,他们公社可是专业的,哪能让青水大队给抢了活计?

    李干部转身,从桌子上提起那半袋红糖,决定了,回去就泡一杯红糖水,顺便把知青名额定下来。

    红糖水呀,甜滋滋,六个给青山,十个给青水。

    回到家喝着红糖水的李干部,在下笔的那一瞬间又迟疑了。

    青水大队虽然不做人,可他们队也真不咋有余粮,还比青山大队差点呢,总不好真逼太紧。

    李干部严肃脸,嗯,个人情绪不能左右他工作的专业性。

    满意点点头,刚写完的纸上,青水大队旁边有一个原来的数字八,青山大队那一栏后面跟着新写的六。

    “行了,已经定死的事情连公社都不能更改,你们以为再哭两声穷就万事大吉了?”林岁阳一锤定音,拿出他当大队长的威严,“有这闲工夫,不如想想怎么多赚两公分。”

    底下嗡鸣声又起,吵吵嚷嚷的。

    他抛出另一个话题:“知青来得急,住所还没定,村里的老屋需要修缮,可以来我这里报名,仅限老弱群体,一天六个公分。”

    众人被转移了注意力,开始蜂拥向大队长急着报名,谁家没个老人,没个小孩,万一报上了呢?

    老屋说是修缮,其实就是去搬搬抬抬东西,不然大队长也不会特意说是让老弱群体报名,这是他们村的传统,一旦遇到点清闲事,大队长都会尽力老弱优先。

    一开始不是没有人不满,可总有人老去,总有人是弱势群体,没有人能一直保持年轻力壮,因此,这传统也就被保留下来。

    但每次报名的时候,总有不符合规定的人报名,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万一呢,万一人不够呢。

    林家一看这,就知道扯皮短时间不可能结束,既然大事说完了,他们也该回了。

    回到家,一大家子都开始忙忙碌碌起来。

    这年头,乡下人哪有那松快时间,王桂花作为家里的掌勺人,率先指挥起来。

    “时间不早了,老大媳妇,你跟我一块去做饭,咱们早点吃完饭,早去上工。”

    她回头看了一眼老大媳妇赵小梅,示意她跟上。

    要说这三个媳妇里,她最满意的还是老大媳妇赵小梅。

    当初老大要娶媳妇的时候,她那可是排除千难万险,才把赵小梅迎进门的。

    也不是说赵小梅就条件有多好,长得多漂亮,才这么受欢迎的。

    她王桂花才不看重这些,就像选木材,表面再好看,再花里胡哨,也只要它被虫蛀了,内里空心,你说要这木材来有何用,当摆设都嫌占地。

    想当初,赵小梅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实在人,人老实本分,从十二岁开始下地就能拿满工分,要不是她身后那一家子的拖累,想让赵小梅当儿媳妇的婆婆不知道有多少。

    那些犹犹豫豫,因为家境问题而摇摆不定,既相中赵小梅,又不想要扶贫,生怕沾上就甩不掉,她们还在蠢蠢欲动时,还是她王桂花当机立断,下手贼快,率先出击,一击即中。

    说到娶媳妇,她王桂花可是有一肚子经验要念叨。

    这人选,肯定不会十全十美,事事都能如意,所以还是要看整体。

    从她相中赵小梅开始,就开始各方面的考察,尤其是她的缺陷问题。

    当初她就在心里画了个道道,赵小梅能力问题、性格问题都很好,就是家境上拖了后腿,一家子老得老,幼得幼,没个能干人。

    可她观察了数个月,发现他们那一家子虽然穷,但都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而且她那小弟,也一直没间断的上工赚钱养家。

    据她观察,再有两年,他那小弟就能成人养家了,也就是说,如果她王桂花现在娶了这个儿媳妇,只要能帮扶两年,这事就算了结。

    赵小梅进门的时候,可没要什么彩礼,赵小梅头两年的工分算是一半给了婆家,一半给了娘家。

    之前不少人背地里笑话王桂花傻,娶个媳妇倒贴娘家,要她看,傻得不知道是谁。

    一年的满工分换一个贤惠的媳妇,一个和谐的亲家,还不知道谁赚。

    瞧瞧,这么多年,老大媳妇不知道为这个家省了多少心。

    还是她王桂花有眼光。

    就是这老二媳妇就不是她王桂花能谋划得来,两口子一个蠢得要命,一个又跳得要命。

    什么锅配什么盖,虽不合她的心意,但确实是配得挺绝。

    此时的林河早就拉着林慧蝶进了自家的小屋。

    绵小丫和明小四还在床上呼呼大睡。

    林河看了一眼,先把暖手袋灌上热水,在手里来回晾了几次,用手试探着温度不烫后,才递给林慧蝶。

    “给,先暖暖手。”林慧蝶接过热水袋,大早上的出门一趟,回来光剩寒气了,手着实冰凉得很。

    用热水袋捂了好一会,才算是暖过来。

章节目录

我在七零看大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金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溏并收藏我在七零看大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