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搬进关雎宫的陶选侍出身河州,其父乃皇帝下派至凉州的布政使。
这是新人进宫的第二天,该去坤宁宫拜见皇后的,待头一次侍寝过后,太后才会再见她们。
陶选侍起一大早先来了她这处拜会,寒暄过后,她命宫女送上见面礼,燕于飞也收下了,同时也回了礼,给她说了些请安的流程,也讲了她最想了解的皇帝。
两人一起去了坤宁宫。
皇后之下,是如今在关州与黎国打仗的赵将军的妹妹赵妃、礼部侍郎的女儿李昭仪、瓜州同知之女苏美人、海州盐运使之女姜美人。
而新人当中以太后侄女、忠国公之女常相映、常贵人为首,其次为关州忠勇侯嫡长女季长愉季美人、户部尚书之女王兰卿王美人,再是都察院佥都御史之女宋林林宋选侍、凉州布政史之女陶肃仪陶选侍。
若按照她所知晓的消息来看,皇帝还是比较倚重他起势的关州、凉州、燕州三地,倚重武将。
而以忠国公为首的文臣一派,把持礼部、吏部、刑部、瓜州,在户部、兵部、东州、河州、海州也有一些势力。这让皇帝很是忌惮,却也得拉拢。
同时,皇帝亦巩固了与裕亲王的联盟,还借机拉拢朝中中立的大臣,比如快被架空的户部尚书。
皇帝登基之前常年在外打仗,因而在京势力单薄,而裕亲王先天不足行走有碍,久在京城修养,因而在京势力尚且可观,亦十分明晰朝局。
两人联手算得上是弥补了各自的不足。皇帝靠军功在军中威望极高,掌天下近乎三分之二的兵权,关州、燕州、凉州三地与他关系很好,可以说皇帝的拳头很硬。
而裕亲王在皇帝尚未登基之前韬光养晦,明面上并未关注过朝中要务,而把重心放到了洪涝频发的海州,时常亲自前往勘察,与人探讨防洪排涝一事,因此与工部多有来往,亦在都察院那些御史当中有很好的声望,可以说很有谋略。
皇帝登基以后,便把海州赐予他作为封地,以巩固对海州的把控,同时海州乃鱼米之乡,对其更好的掌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朝廷对大军粮草的过分克扣。
不得不说这两人联手完全是1+1大于2的效果。
客观来说,燕于飞其实很佩服这个皇帝,他十四岁时隐瞒皇子身份从军,然后一步一步靠着军功重新站到所有人面前,拉拢了三地的支持。常年在外,还能挖到裕亲王这么好的盟友。
他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皇帝,他的后宫也被当成了平衡朝局的工具,里面几乎没一个无用之人。
今后这后宫可就真成是非之地了,她不想搭理皇帝,可抱皇后大腿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一劳永逸,而皇帝……皇帝虽是最佳选择,可没有利用价值的人能入得了他的眼?
她真是一天都在宫里待不下去了,当务之急还是想法子出宫,离这个是非之地越远越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乾清宫。
平时惊蛰汇报怡然馆的事情是不需要往乾清宫跑一趟的,自有司礼监的人替他转递消息,但今日皇帝指名要他亲自过来汇报。
他在去岁冬天被其他太监排挤,弄湿了一箩筐要给嫔妃送去的好碳,恰逢燕于飞带着宫女外出,回去路上撞见他在冰天雪地里抹黑找碳,她于心不忍,用送到自己宫中的好碳给他解决了麻烦。若不是她救他这一场,他回去怕是少不了一顿毒打。
后来燕于飞听闻他是自己宫女立冬的同乡,因家族重罪罚没充宫。燕于飞怜他命苦,便去求皇后将他调去直殿监,想将他安排在怡然馆所在的关雎宫里做洒扫太监。但此事惊动了皇帝,皇帝赦免了他罪奴身份,要求他在关雎宫中看着燕贵人的一举一动。
他便常以报恩之名帮怡然馆做些小事。几个月相处下来,除了觉得她没什么架子,聪明会藏拙之外,也没什么好留意的了。
他跟着掌印在殿间跪下,伏地一五一十地向皇帝汇报,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燕贵人与皇后亲近,喜欢跑去讨好皇后,给皇子们讲故事,做些小玩意儿,或是一同玩耍等等。这是阖宫上下都知道的事情。
皇帝点点头,摆手叫他退下。
殿中一时安静,皇帝似乎陷入了沉思,也许是在回忆着什么。裕亲王推着轮椅从书房中出来,他才回神。
“陛下,此人或有二心。”
皇帝以为他在说燕于飞,“这么久了,朕看燕贵人没什么问题,皇兄大可放心。”
裕亲王眉头微皱,皇帝对她的态度似乎突然转变了,是因为什么呢?难不成睡了一觉便能看清楚一个人的真心?
“陛下为何忽然放心她了?”
这话问住了皇帝,总不能说自己是重生来的,自然心知肚明众人的心思?
皇帝想了想问,“那皇兄为何说她有二心?”
裕亲王道,“臣方才所言是那个太监,他有二心。”
皇帝还是问,“何出此言?”
裕亲王看他两眼,瞧出来皇帝这是不想跟他解释为何忽然放心那个来路不明的燕贵人了,他说,“臣在宫中也有人手,自是清楚他向您汇报之事有刻意隐瞒。”
裕亲王在宫里有眼线是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事情,甚至皇帝登基之时也多有赖裕亲王在宫里的人手,才能迅速把控整个皇城,让许多必须在皇宫举办的仪典顺利进行,皇帝在这些琐事告一段落之后便大肆撤换过皇城中人,但裕亲王对此毫无怨言。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两人从年少碰面决意联手的那一日起,哪怕相隔万里,也从未怀疑过对方。
“隐瞒了什么?”
“燕贵人曾多次向他打听朝局之事,新秀入宫以后,亦非常详尽地打听过这些人的家世。而这些他从未对陛下您提及。”裕亲王接着说,“陛下,燕贵人绝非寻常百姓之女,朝局一事枯燥乏味,若非懂得此道,又怎会频频探听?此外,惊蛰此人罪奴出身,却能如此了解朝局,其心性也绝非寻常奴婢可比。”
皇帝沉吟片刻,点点头,裕亲王正想提议,就听见皇帝平述直叙道,“皇兄,你也在怡然馆放了人。”
一般情况下两人都是避开谈这种问题的,裕亲王怔了下,当即低头否认。
“臣不敢。”
皇帝摇头,“朕没旁的意思,只是……”他停顿片刻,“只是燕贵人不过一介女流,不必在她身上浪费心力。”
上一世对外燕于飞乃是被皇帝赐死。但他知道她是被人灌下毒药而死。而他从未下过赐死她的旨意,裕亲王事后便痛快认了,他在燕于飞身边放了人。
这是裕亲王做的唯一一件令他猝不及防的事情。
但是为了替他下定决心,让他做出众望所归之事,成全他身为帝王的名声,稳住当时岌岌可危的局势。他那时的确有赐死燕于飞的想法,只是尚在犹豫不决。
皇帝按按额角,裕亲王仍是面有疑虑。
“她不会害朕,皇兄不必提防了。”
裕亲王看他少顷,点头,“是,臣明白了。”
皇帝示意他进书房说话。
他随手拿起案上的几本弹劾的奏折,裕亲王接过翻看,都是弹劾京兆府尹尸位素餐,与权贵勾结欺压百姓的。他想了想说,“开春那会儿倒春寒,下了几场大雪,京郊民舍压倒无数,这府尹只说是一贯如此,年年都有被雪压死的,朝廷也发过救济粮,只是也不乏那故意装作灾民多领粮食的刁民。”
皇帝道,“城内朱门酒肉臭,城外路有冻死骨。两番天地,如此竟还是我大魏最繁华的都城。”
裕亲王叹道,“那陛下可有人填补空缺?”
因礼部吏部受忠国公府把持,皇帝和裕亲王还真一时间提拔不上来合适又有资历的人。如今还是登基的头一年,百废待兴,诸事未定,不宜莽撞增设恩科,朝廷之上仍旧用的是这些旧臣。
书房里静了一瞬,皇帝道,“若能控制整个京城,也方便我们今后行事。”
裕亲王重复,“这么说来陛下有合适的人选?”
皇帝看着裕亲王,裕亲王也看着皇帝,终于裕亲王无奈道,“陛下的意思是让臣来?”
“本来京兆尹一职也多为亲王担任,皇兄不正合适?”
裕亲王思索片刻,“臣以前在京一向多行的是雅事,骤然担此要务,恐难镇得住场子。”
皇帝明白了,不过也正合他心意,“朕允你调度锦衣卫之权,便宜行事。”
裕亲王也满意了,“那臣便却之不恭了。”
这是新人进宫的第二天,该去坤宁宫拜见皇后的,待头一次侍寝过后,太后才会再见她们。
陶选侍起一大早先来了她这处拜会,寒暄过后,她命宫女送上见面礼,燕于飞也收下了,同时也回了礼,给她说了些请安的流程,也讲了她最想了解的皇帝。
两人一起去了坤宁宫。
皇后之下,是如今在关州与黎国打仗的赵将军的妹妹赵妃、礼部侍郎的女儿李昭仪、瓜州同知之女苏美人、海州盐运使之女姜美人。
而新人当中以太后侄女、忠国公之女常相映、常贵人为首,其次为关州忠勇侯嫡长女季长愉季美人、户部尚书之女王兰卿王美人,再是都察院佥都御史之女宋林林宋选侍、凉州布政史之女陶肃仪陶选侍。
若按照她所知晓的消息来看,皇帝还是比较倚重他起势的关州、凉州、燕州三地,倚重武将。
而以忠国公为首的文臣一派,把持礼部、吏部、刑部、瓜州,在户部、兵部、东州、河州、海州也有一些势力。这让皇帝很是忌惮,却也得拉拢。
同时,皇帝亦巩固了与裕亲王的联盟,还借机拉拢朝中中立的大臣,比如快被架空的户部尚书。
皇帝登基之前常年在外打仗,因而在京势力单薄,而裕亲王先天不足行走有碍,久在京城修养,因而在京势力尚且可观,亦十分明晰朝局。
两人联手算得上是弥补了各自的不足。皇帝靠军功在军中威望极高,掌天下近乎三分之二的兵权,关州、燕州、凉州三地与他关系很好,可以说皇帝的拳头很硬。
而裕亲王在皇帝尚未登基之前韬光养晦,明面上并未关注过朝中要务,而把重心放到了洪涝频发的海州,时常亲自前往勘察,与人探讨防洪排涝一事,因此与工部多有来往,亦在都察院那些御史当中有很好的声望,可以说很有谋略。
皇帝登基以后,便把海州赐予他作为封地,以巩固对海州的把控,同时海州乃鱼米之乡,对其更好的掌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朝廷对大军粮草的过分克扣。
不得不说这两人联手完全是1+1大于2的效果。
客观来说,燕于飞其实很佩服这个皇帝,他十四岁时隐瞒皇子身份从军,然后一步一步靠着军功重新站到所有人面前,拉拢了三地的支持。常年在外,还能挖到裕亲王这么好的盟友。
他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皇帝,他的后宫也被当成了平衡朝局的工具,里面几乎没一个无用之人。
今后这后宫可就真成是非之地了,她不想搭理皇帝,可抱皇后大腿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一劳永逸,而皇帝……皇帝虽是最佳选择,可没有利用价值的人能入得了他的眼?
她真是一天都在宫里待不下去了,当务之急还是想法子出宫,离这个是非之地越远越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乾清宫。
平时惊蛰汇报怡然馆的事情是不需要往乾清宫跑一趟的,自有司礼监的人替他转递消息,但今日皇帝指名要他亲自过来汇报。
他在去岁冬天被其他太监排挤,弄湿了一箩筐要给嫔妃送去的好碳,恰逢燕于飞带着宫女外出,回去路上撞见他在冰天雪地里抹黑找碳,她于心不忍,用送到自己宫中的好碳给他解决了麻烦。若不是她救他这一场,他回去怕是少不了一顿毒打。
后来燕于飞听闻他是自己宫女立冬的同乡,因家族重罪罚没充宫。燕于飞怜他命苦,便去求皇后将他调去直殿监,想将他安排在怡然馆所在的关雎宫里做洒扫太监。但此事惊动了皇帝,皇帝赦免了他罪奴身份,要求他在关雎宫中看着燕贵人的一举一动。
他便常以报恩之名帮怡然馆做些小事。几个月相处下来,除了觉得她没什么架子,聪明会藏拙之外,也没什么好留意的了。
他跟着掌印在殿间跪下,伏地一五一十地向皇帝汇报,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燕贵人与皇后亲近,喜欢跑去讨好皇后,给皇子们讲故事,做些小玩意儿,或是一同玩耍等等。这是阖宫上下都知道的事情。
皇帝点点头,摆手叫他退下。
殿中一时安静,皇帝似乎陷入了沉思,也许是在回忆着什么。裕亲王推着轮椅从书房中出来,他才回神。
“陛下,此人或有二心。”
皇帝以为他在说燕于飞,“这么久了,朕看燕贵人没什么问题,皇兄大可放心。”
裕亲王眉头微皱,皇帝对她的态度似乎突然转变了,是因为什么呢?难不成睡了一觉便能看清楚一个人的真心?
“陛下为何忽然放心她了?”
这话问住了皇帝,总不能说自己是重生来的,自然心知肚明众人的心思?
皇帝想了想问,“那皇兄为何说她有二心?”
裕亲王道,“臣方才所言是那个太监,他有二心。”
皇帝还是问,“何出此言?”
裕亲王看他两眼,瞧出来皇帝这是不想跟他解释为何忽然放心那个来路不明的燕贵人了,他说,“臣在宫中也有人手,自是清楚他向您汇报之事有刻意隐瞒。”
裕亲王在宫里有眼线是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事情,甚至皇帝登基之时也多有赖裕亲王在宫里的人手,才能迅速把控整个皇城,让许多必须在皇宫举办的仪典顺利进行,皇帝在这些琐事告一段落之后便大肆撤换过皇城中人,但裕亲王对此毫无怨言。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两人从年少碰面决意联手的那一日起,哪怕相隔万里,也从未怀疑过对方。
“隐瞒了什么?”
“燕贵人曾多次向他打听朝局之事,新秀入宫以后,亦非常详尽地打听过这些人的家世。而这些他从未对陛下您提及。”裕亲王接着说,“陛下,燕贵人绝非寻常百姓之女,朝局一事枯燥乏味,若非懂得此道,又怎会频频探听?此外,惊蛰此人罪奴出身,却能如此了解朝局,其心性也绝非寻常奴婢可比。”
皇帝沉吟片刻,点点头,裕亲王正想提议,就听见皇帝平述直叙道,“皇兄,你也在怡然馆放了人。”
一般情况下两人都是避开谈这种问题的,裕亲王怔了下,当即低头否认。
“臣不敢。”
皇帝摇头,“朕没旁的意思,只是……”他停顿片刻,“只是燕贵人不过一介女流,不必在她身上浪费心力。”
上一世对外燕于飞乃是被皇帝赐死。但他知道她是被人灌下毒药而死。而他从未下过赐死她的旨意,裕亲王事后便痛快认了,他在燕于飞身边放了人。
这是裕亲王做的唯一一件令他猝不及防的事情。
但是为了替他下定决心,让他做出众望所归之事,成全他身为帝王的名声,稳住当时岌岌可危的局势。他那时的确有赐死燕于飞的想法,只是尚在犹豫不决。
皇帝按按额角,裕亲王仍是面有疑虑。
“她不会害朕,皇兄不必提防了。”
裕亲王看他少顷,点头,“是,臣明白了。”
皇帝示意他进书房说话。
他随手拿起案上的几本弹劾的奏折,裕亲王接过翻看,都是弹劾京兆府尹尸位素餐,与权贵勾结欺压百姓的。他想了想说,“开春那会儿倒春寒,下了几场大雪,京郊民舍压倒无数,这府尹只说是一贯如此,年年都有被雪压死的,朝廷也发过救济粮,只是也不乏那故意装作灾民多领粮食的刁民。”
皇帝道,“城内朱门酒肉臭,城外路有冻死骨。两番天地,如此竟还是我大魏最繁华的都城。”
裕亲王叹道,“那陛下可有人填补空缺?”
因礼部吏部受忠国公府把持,皇帝和裕亲王还真一时间提拔不上来合适又有资历的人。如今还是登基的头一年,百废待兴,诸事未定,不宜莽撞增设恩科,朝廷之上仍旧用的是这些旧臣。
书房里静了一瞬,皇帝道,“若能控制整个京城,也方便我们今后行事。”
裕亲王重复,“这么说来陛下有合适的人选?”
皇帝看着裕亲王,裕亲王也看着皇帝,终于裕亲王无奈道,“陛下的意思是让臣来?”
“本来京兆尹一职也多为亲王担任,皇兄不正合适?”
裕亲王思索片刻,“臣以前在京一向多行的是雅事,骤然担此要务,恐难镇得住场子。”
皇帝明白了,不过也正合他心意,“朕允你调度锦衣卫之权,便宜行事。”
裕亲王也满意了,“那臣便却之不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