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国百姓共有一桩,啊不,两桩茶余饭后谈论的消遣。

    话说皇家有个长公主,流落民间十八年,被国舅爷找回来了。

    可惜回来得不是时候,正赶上她皇兄,也就是当朝皇上,驾崩了。

    皇上入殓那天,国舅爷拒不应召,说是什么“帝死有疑”。所以江淮一带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说皇上是被皇后勾结权臣赵佑之,谋反篡位给害死的。

    长公主的母亲,当朝的皇太后,也是被皇后给软禁的。

    而皇后,那可不得了,摇身一变,成了大乾国的女皇帝。

    长公主和女皇帝的梁子就是那个时候结下的。

    长公主从小长在乡野,目不识丁。女皇帝呢,武将世家出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就这么两个胸无点墨的大人物,一个淮南,一个上京,一南一北,硬是靠着手底下那些个咬文嚼字作酸诗的,隔空对着彼此开始口诛笔伐。

    这撕扯起来,两边都是不省事的主。

    起初吧,还能讲点章法,两位自个儿不出面,叫下头那些人写一些之乎者也之类晦涩的文章去恶心对方。

    可骂仗时间久了,脾气就都上来了。某天,长公主袖子一撸,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痛斥女皇帝的檄文,什么“荒淫好色”啊,“昏庸无能”啊,“不守妇道”啊。

    骂得挺脏。

    这下女皇帝也坐不住了。往淮州连下三道圣旨,非逼着国舅爷把长公主交出去。国舅爷谁啊,女皇帝登基当天他就敢起兵割据淮南,那能听她的吗?

    女皇帝急了,干脆也纸笔一掏,大手一挥,这下可不得了,曝出了一箩筐的皇家秘事。

    你可知苏家皇室为何如此衰微,到了小先皇这一代只能传皇位给皇后吗?你可知苏家皇室为何一脉相承用情专一,不纳后宫吗?

    原是苏家皇帝父子俩皆是不举!

    高祖尚且能留下个一儿半女,传到先皇这,便绝后啦!

    此诏文一出,整个大乾国,举国上下全都沸腾了。

    上京这下可热闹起来了,好嚼舌根子的,好纂写野史的,好编话本子的,齐聚一堂。

    眼看皇家的老底都被女皇帝给掀穿了,长公主哪里咽的下这口气。

    没过了几日,淮州那边的檄文又发力了。

    苏皇室人丁单薄,当真是因为长公主她哥……那方面不行?

    当!然!不!是!

    咱大乾这位女皇上,不说她女生男相,虬髯如戟,面目狰狞,就说她那比男人两条腿都粗的胳膊,那浑身使不完的牛劲儿。

    先皇他就算是心有余,他他他……他也不敢近身呐!

    女皇帝她身世成谜,以前听人说是出身武将世家,可要问起她是哪个武将家里头的千金,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再者,皇上那种级别的,普通老百姓哪见得着啊,谁知道她是不是没长胡子。

    所以传了几天,女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已经到了夜止小儿啼哭的程度。

    事态既然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众人也都眼巴巴地等着看女皇帝这边整什么乐子呢。

    这个时候,朝廷里最德隆望重的太傅大人,萧保英,他站出来了。

    萧保英此人,那是相当死板守旧的一个人。原先他就对女人登基做皇帝这档子事颇有微词,还经常在朝堂之上唉声叹气地说什么“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之类大逆不道的话。

    这下大乾国老百姓就想啊,这干巴老头一进来搅和,大家伙儿那么点乐子,不就全给他毁了吗?

    非也,非也。

    萧保英那天早朝,一言不发地从腰上抽出一根绳子,吭哧吭哧地就甩在了金銮殿的横梁之上。

    甩完之后,小腿一蹬,小脖一伸,哭天抢地地要吊死在女皇帝面前。

    女皇帝怒了,你个老匹夫在这添什么乱呐?

    萧保英哭得那叫一个梨花带雨,老泪纵横。

    众同僚跑过去七嘴八舌劝慰了半天,你一言我一语的,终于把事情原委给弄明白了。

    先前皇上刚登基那会,不是说她被赶鸭子上架,对做皇帝是一窍不通么。

    这敢情好,萧保英从大乾开国起就是帝师了,连着辅佐了两代皇帝。

    所以,丞相赵佑之就想把他请过去。

    谁知这老头顽固得很,非要整那一套“皇上怎么能是女的呢”“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忘”之类的说辞。

    气得皇上当场指着鼻子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

    但怎么说萧保英也是陪高祖走南闯北打过天下的,在朝中地位不容小觑,就算是皇上,也只有干瞪眼的份,不能把他怎么着。

    丞相只好退而求其次,请了萧保英家最出息的小儿子萧铎,来担任帝师。

    萧家这个小儿子,有说法。

    萧保英老来得子,小孩儿一出生可谓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一大家子把这小孩儿宠得是天上有地上无的,丁点儿委屈都受不着。

    反正当初旁人都觉着,这情形,将来不出落成个风流二世祖到处惹是生非,那都对不起他爹对他那股宝贝劲儿。

    可偏就奇了怪了,后来这小孩儿非但没长歪,还一骑绝尘地奔着锦绣前程去了。

    前几年西北战事起,他随他大哥跑去边关历练,居然还挣了不少军功,一副封狼居胥、封侯拜相的架势。

    可家里人心疼呀,怕孩子在军营里头日子过得太苦,硬是寄了几十封家书,大儿子烦不胜烦,这才把他一脚踹回上京。

    前段时间,又去参加秋闱,还中了举。

    这下还被丞相看中请为帝师,这不是大好事吗?

    不提还好,一提这事,萧保英老泪又止不住了。

    他这小儿子,不是只有文武双全这一个优点。关键是,他在上京还是出了名的面如冠玉、丰神俊秀,长得叫一个出尘绝俗。

    而丞相要给皇上请的,那可是贴身帝师啊。

    你们品,你们细品。

    在宫里呆了一个月回来,伺候他沐浴的小厮跟萧保英说,公子背上全是抓痕。

    你问我什么抓痕?萧保英痛心疾首地抹着泪,都是千年的狐狸,都在这跟我装什么纯呐?

    那还能是什么抓痕啊!

    说完这些,皇上在上边脸铁青铁青的。脸色同时还不好的,还有下边的丞相。

    其实大臣们都知道,皇上她不着边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长公主那檄文说她“好色”,也不是没道理的。朝中第一个受害者,容貌堪称天人之姿的丞相赵佑之,这不正全身僵硬地杵在这呢吗?

    好在丞相人傲,性子又冷,皇上她也不敢真下手。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现在萧保英闹这出为的是啥,大臣们心里都门儿清了。那不就是怕皇上把他那个前途无量的小儿子收成男宠吗?

    皇上这皇位怎么来的,那谁也不敢乱说。

    但任谁都敢打包票,有赵佑之在朝为官一天,也不能叫皇上敢公然把太傅的儿子强抢了去。

    萧大人这不是多虑吗?平白给人看了笑话不是。

    大乾的老百姓可不会想那么多弯弯道道,老百姓都是看乐子的。

    萧保英这么一闹,皇上也就没心思再纠结和长公主那点恩怨了。

    这意思难不成是长公主赢了这场骂仗吗?也不尽然。

    女皇帝上头有丞相,那长公主上头,也少不了人。

    国舅爷,李穆。

    李穆其实不是什么心有大志的。他能走到今天,全靠他姐年轻的时候肯跟着乾高祖吃苦,等于说是他姐押对了宝,才让他全家后来一起得道升天。

    直到他那短命的外甥驾崩,他姐被软禁。

    当时听到皇后要登基,李穆也没想着要造反。一心只想跟皇后求个人情把他姐接回自己封地。

    谁知道他找了十八年的外甥女,这个时候有了眉目。

    看到外甥女第一眼,李穆就心说,坏了。

    他怎么把这回事给忘了,他姐当年生的可是龙凤胎!外甥女这长相这气质,任谁来了都会想起他那苦命的皇帝外甥。

    果然,淮南当下就有几家蠢蠢欲动了。

    忙前忙后地又是给他分析外甥死因,又是帮他盘算利弊。

    李穆觉得吧,自己算是本本分分老实人一个,这浑水他是一点都不想淌。

    可他哪顶得住那些个世家成天往他耳边吹风啊。这不,扎中他软肋了。

    人都说了,树欲静而风不止。长公主身上流着的是皇家的血,这世上就没有谁能比得上她的皇家之气。宫里头名不正言不顺的那位,容得下她吗?

    李穆醍醐灌顶。

    紧跟着造反大旗他扛起来了,却打心眼儿里没真想过要打到北边去。

    他自己明白得很,他这人心慈手软的,干不了什么大事。

    所以长公主在外边跟皇帝撩架的时候,他面子上表现得硬气,心里头啊是一怵一怵的。

    这会儿朝廷焦头烂额地忙着对付漠北的楼然国,分不出手来打淮南。哪天北边定下来,淮南一准遭殃。

    要是真起战事了,那大乾不得生灵涂炭吗。这么一盘算,李穆心一横,就给长公主狠狠训了一顿。

    估摸着长公主也是穷儿乍富,开始心高气傲了,硬生生顶撞了李穆两句,导致李穆气得把她底下门客全给遣散了。

    结果,这舅甥俩就生了嫌隙。

    有裂缝,那自然就有人见缝插针。

    长公主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乾高祖给她定过一桩指腹为婚的婚事。

    驸马爷正是明淮侯顾家的世子,大有来头。

    大乾国是世家独大,先皇一死,皇权被架空,上京的赵家,和淮南的顾家,分庭抗礼。

    赵家拿下了皇上,顾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这不,明淮侯上门找上李穆,议亲来了。

    顾家和国舅爷这一碰头,长公主和皇上舌枪唇战这档子事,居然就这么变得不可忽视起来。

    这消息转眼也传遍了整个大乾。

    最乐意见着大乾起内讧的漠北楼然国,又蠢蠢欲动了。

章节目录

惨死的哥称帝的嫂破碎的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素玄黄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素玄黄并收藏惨死的哥称帝的嫂破碎的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