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驾崩,举国同丧。
再次上朝已是这个月中旬,沈荣临死前秦玉箫没能逼迫他写下传位诏书,便拿出了最后的底牌,那份先帝遗留下来的空白圣旨。
这日天气晴朗,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上,秦玉箫一袭白衣缟素坐在龙椅上,腰间束着黑色腰带,裙摆宽大,她坐姿随意,长发垂在身后,不施粉黛,波澜不惊地扫过殿内百官。
所有人皆站于她之下,唯她独坐高台。
秦玉箫素白的指尖不断地敲打着龙椅扶手,这种唯我独尊的感觉令她感到无趣。双方已经对峙良久,按照往常,此时是该下朝了,而如今却无人胆敢擅自离去。
“燕统领,你莫忘了是谁给你发的俸禄,堂堂七尺男儿,如今竟听从一介弱女子的调遣,当真耻!!”老臣气得险些背过气去,早已无了平日的风度,指着燕锦破口大骂。
“微臣受百姓供养,自然是为百姓做事。”燕锦面无表情,依旧挺直身板,禁卫军将整个皇宫围得水泄不通。
“你!你!!”
老臣气得昏厥,宋忆赶忙带着意犹未尽的笑容上去搀扶,“哎呦喂大人别昏啊,那若是赖上我家姑娘可如何是好啊?”
“宋,宋宋忆?”
方才宋忆一直隐匿在龙椅后,如今一现身,自然是被许多人认了出来,他们对此皆瞠目结舌。
“先帝驾崩,自然得有新帝登基,今日事乃我迫不得已,诸位叔叔伯伯们还是莫要挂怀为好,也请诸位跪下接旨。”秦玉箫忽然开口,往身旁递了个眼神,“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病重已久,恐无力回天,特立此旨,太子品行端正,宽容厚德,尊贤重士,明智忠信,故待朕百年之后传位于太子,另封永平侯嫡四女为嘉懿长公主,辅佐朝政,钦此!”
若说前几句还算规矩,这最后一句令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皆磕磕绊绊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沈秋接完旨若有所思地看了她一眼,秦玉箫大方坦然地与其对视。
“诸位大人莫要惊慌,这乃先帝留给已故太后娘娘的空圣旨,娘娘将其交给了我,上面乃我一人之言,可这自古以来,写在上头的字是须得作数的,不知诸位有何意见?”秦玉箫略微偏头,面带微笑。
即便话是如此说,她却未曾留给诸位官员反驳的机会。
转眼之际,对上二哥秦深探究陌生的目光,喉间一哽,随后继续说道:“我并非永平侯亲女,乃前周朝遗孤,国破家亡之际被人收养,心中感激不尽,欺瞒兄长父母铤而走险乃我之罪过,我无心篡夺皇位,皇宫藏污纳垢,不过是想为自己寻一处落脚安身的位置罢了。”
她不喜宫中繁琐桎梏,喜爱大山大河、人间烟火,看日升月落,观黎民百姓。
“我从污泥中来,目睹大邺百姓惨况,国家经济不景气,内忧外患,先帝罔顾忠臣谏言,顾左右而言他,其非明君。”
“如今所为,并非出于我一人私心,太子登基须得稳固朝政,宫中皇子的处境,我便会出手干预。”
她说话不再拐弯抹角,坦然从容地直话直说。
“你!你干预皇子,你又如何证明自己并未那份篡夺皇权的私心!当真虚伪至极!”
秦玉箫漫不经心一笑,“没想到,方才还道我一介弱女子,如今便恐我篡位……”接下来的话,她不再往下说。
“放心,我可不会做出谋害忠良的举动。”她话中意有所指,所有人面面相觑。
“十年前两国交战,萧家立下赫赫战功,从龙之功令人艳羡,先帝恐其功高盖主,李启明心有不甘,二人伙同前大理寺卿宋连朔陷害萧大将军,剥夺军职,将士们怒火中烧,即年封锁玉门,此刻,三千萧家亲兵依旧被豢养在玉门关外,不知生死。”
她语速不紧不慢,每字每句沉重如铁石砸在人心上,无人质疑,十年前的案子,在场所有老臣皆是有目共睹的,可后来纵使心中不信,也依旧无人敢为萧大将军陈情。
“诸位想必并未见过案卷吧,那我便告知各位,此卷所写,荒唐至极!”秦玉箫咬牙切齿地说完,狠戾地将手中的案卷砸在地上,发出脆响。
宋忆上前一步行礼。
“公主所说,句句属实,家父从前与李启明勾结,应下先帝荒唐言,千真万确,此事过后,先帝牵制家父于幽州城,李启明则被调往广陵独自等死,家父临走之际留下十年前往来信件,为防后患,曾在李启明离京时,命我截下其家将。”
他挥手示意,秦骁压着一人上来,那人跪在地上,即使年过百半,姿态亦能看出是个将士。
“罪臣,见过诸位大人,太子殿下,长公主。”
秦玉箫:“将军提剑不斩蝼蚁,文臣执笔不辱百姓,萧将军戎马半生,为大邺打下太平盛世,言贬词劾下无人为他陈情。”
那家将含泪接下话茬,“皆因……此为先帝授意,十年前萧家立下汗马功劳,李启明不甘,适才先帝有削弱萧家之意,有先帝撑腰,李启明曾多次派臣堂而皇之送信给大理寺卿宋大人,拉拢威胁大理寺卿,陷害大将军。”
“桩桩件件,千真万确。”
先帝昏庸,百官心中早有怨言,十年旧事重提,人证物证俱在,秦玉箫伶俐口舌说得在场所有人服得五体投地,才恍然大悟,从前一时退缩酿成大错。
他们之中,有许多与萧将军做过同窗的同僚,共事多年,十年前却忠骨祭黄沙。如今一朝沉冤昭雪,他们心中酣畅淋漓,竟忍不住在太和殿大哭,涕泗横流。
秦玉箫将所有证据挥手一撒,泛黄烧焦的纸张晃晃悠悠地飘在太和殿,门口天光大亮,天晴了,百官散去,不日,新登基的皇帝便会放榜为萧家洗去多年冤屈。
门口颤颤巍巍进来一老人,身旁搀扶其的人秦玉箫认识,是周衡玉。少年负手而立,看向秦玉箫的眼神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意思。
“罪臣宋连朔,参见太子殿下,罪臣无诏进京,特来领罪。”
“爹……”
宋连朔身子虚弱,周衡玉不敢撒开手,生怕其一个跟头把自己给摔散架了。
“将功折罪,回幽州吧。”沈秋幽幽开口。
“太子殿下,罪臣有一不情之请。”宋连朔须发尽白,眼中含着泪。
“说罢。”
“罪臣,想回岭南。”
“为何?”岭南之地,湿气重,并非好的养老隐世之地,沈秋蹙眉。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罪臣的亲人尚在世,感恩公主举手之劳照拂逆子,往后,也多麻烦公主殿下了。”
秦玉箫忽然被提名,一时间怔住,“好。”
太和殿内仅留秦玉箫,沈秋,周衡玉及那个家将四人。
殿门大敞,天光乍泄。
“姨母,可须大赦天下?”
秦玉箫忽然看过去,心中讶异,她本就没有想要干涉沈秋朝政的意思,为谋得如今位置,不过是想能在沈秋抉择之际,有足够大的权力献上自己的箴言,就像拉住谢凛一样,拉住他。
不过思索片刻,秦玉箫淡然道:“暂且不必,萧家沉冤昭雪举国同庆,我……唯有一愿。”
沈秋展眉,“姨母直接说罢。”
“年前被流放的张家人中,有一名叫张浦的才子,若他成器,还望陛下告知一声。”
沈秋虽不知秦玉箫是何意,对张浦此人略有印象,写的一手好字,秦玉箫对他心软也不奇怪,便答应下来,“好。”
“玉门关外……”
话还未说完,周衡玉拱手打断了秦玉箫的话,正当她淡漠地投去目光时,周衡玉开口了。
“殿下,不必开关了。”
秦玉箫对他冷淡的语气颇为不满,“你为何?”
沈秋见势不妙接过话头,这样一来,落在周衡玉脑袋上的犀利眼神便落在他脑袋上了。
“姨母,老师带兵闯关,迎回三千骑兵,率三十万将士北击匈奴,却其三百余里。”
秦玉箫如五雷轰顶,她希望看见谢凛意气风发,继承大将军衣钵战功赫赫,可他们如今将事实摆在她面前,她却不敢信了。
她并非蠢货,也不是糊涂之人,周衡玉的话让她品出了另一番味道。
两个月前谢凛突然离去,一封信未留,反倒是周衡玉一直同她保持联络,如今局面,也有周衡玉操控的功劳。这样一想,谢凛无故离去,似乎未曾想过她,甚至有意对她隐瞒。
她长睫微颤,自嘲般冷笑。
这是什么狗屁合作?
她迫使自己继续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日他并非要务缠身,而是得知了将军府内……人的,葬身之地……先帝残暴,府内百余人及兵士,苦受绞刑……”
周衡玉咬牙切齿,双眼通红,手骨攥得咯咯作响。
“所以,这便是你们欺瞒我的理由。”
秦玉箫轻轻吐出此话,满目失望。
沈秋很会察言观色,想着安抚一二,“姨母,我已下了诏,老师即日率军回京,彼时他的身……”
秦玉箫才想起,她许久不与谢凛联络,碍于谢凛的意思,恐为他招来灾祸,并未擅自将其真实身份公之于众。
现在细想,人家或许根本不需要,她那些谨慎缜密的心思,竟像个笑话一般。
思及此处,便极为不爽。
秦玉箫烦得紧,不冷不热道:“他回京与否,与我何干。”
话罢,便转头去问那个始终一言不发的将士,“你随李启明多年,可知十年前他从战场上救出一幼女?”
那人猛然抬首,似乎是读懂了她话里的意思,“公主,此话即便您不问,臣亦会如实相告,十年前,战乱之中,萧将军长子将一衣着不凡的幼女交给臣,要臣寻个地方安顿下,彼时李启明镇守后方,臣便将幼女交给他。”
纵然此人张口闭口不提那幼女到底是何身份,在场几人皆知道,那幼女便是秦玉箫本人,战乱中被太监护着伪装出逃的嘉懿公主。
秦玉箫长舒一口气,幸好,不是李启明那个狗东西。自从他死后,她就时常怀疑,那样的人怎会真的怜悯一个身份不明孤苦伶仃的幼女呢?
“后来呢?”她继续追问。
“后来……战乱平息后,臣又将那女童偷了出来,打晕放在官宦人家时常经过的官道上……”
太和殿一时间鸦雀无声。
秦玉箫看向大门的光亮,“你自行离去吧。”
“多谢殿下饶恕,罪臣感激不尽!”他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苍老的脸上露出压抑已久的悔恨,不久便离去。
秦玉箫没想到,筹谋一世,又是独坐高台,独即为——两世悲。
再次上朝已是这个月中旬,沈荣临死前秦玉箫没能逼迫他写下传位诏书,便拿出了最后的底牌,那份先帝遗留下来的空白圣旨。
这日天气晴朗,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上,秦玉箫一袭白衣缟素坐在龙椅上,腰间束着黑色腰带,裙摆宽大,她坐姿随意,长发垂在身后,不施粉黛,波澜不惊地扫过殿内百官。
所有人皆站于她之下,唯她独坐高台。
秦玉箫素白的指尖不断地敲打着龙椅扶手,这种唯我独尊的感觉令她感到无趣。双方已经对峙良久,按照往常,此时是该下朝了,而如今却无人胆敢擅自离去。
“燕统领,你莫忘了是谁给你发的俸禄,堂堂七尺男儿,如今竟听从一介弱女子的调遣,当真耻!!”老臣气得险些背过气去,早已无了平日的风度,指着燕锦破口大骂。
“微臣受百姓供养,自然是为百姓做事。”燕锦面无表情,依旧挺直身板,禁卫军将整个皇宫围得水泄不通。
“你!你!!”
老臣气得昏厥,宋忆赶忙带着意犹未尽的笑容上去搀扶,“哎呦喂大人别昏啊,那若是赖上我家姑娘可如何是好啊?”
“宋,宋宋忆?”
方才宋忆一直隐匿在龙椅后,如今一现身,自然是被许多人认了出来,他们对此皆瞠目结舌。
“先帝驾崩,自然得有新帝登基,今日事乃我迫不得已,诸位叔叔伯伯们还是莫要挂怀为好,也请诸位跪下接旨。”秦玉箫忽然开口,往身旁递了个眼神,“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病重已久,恐无力回天,特立此旨,太子品行端正,宽容厚德,尊贤重士,明智忠信,故待朕百年之后传位于太子,另封永平侯嫡四女为嘉懿长公主,辅佐朝政,钦此!”
若说前几句还算规矩,这最后一句令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皆磕磕绊绊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沈秋接完旨若有所思地看了她一眼,秦玉箫大方坦然地与其对视。
“诸位大人莫要惊慌,这乃先帝留给已故太后娘娘的空圣旨,娘娘将其交给了我,上面乃我一人之言,可这自古以来,写在上头的字是须得作数的,不知诸位有何意见?”秦玉箫略微偏头,面带微笑。
即便话是如此说,她却未曾留给诸位官员反驳的机会。
转眼之际,对上二哥秦深探究陌生的目光,喉间一哽,随后继续说道:“我并非永平侯亲女,乃前周朝遗孤,国破家亡之际被人收养,心中感激不尽,欺瞒兄长父母铤而走险乃我之罪过,我无心篡夺皇位,皇宫藏污纳垢,不过是想为自己寻一处落脚安身的位置罢了。”
她不喜宫中繁琐桎梏,喜爱大山大河、人间烟火,看日升月落,观黎民百姓。
“我从污泥中来,目睹大邺百姓惨况,国家经济不景气,内忧外患,先帝罔顾忠臣谏言,顾左右而言他,其非明君。”
“如今所为,并非出于我一人私心,太子登基须得稳固朝政,宫中皇子的处境,我便会出手干预。”
她说话不再拐弯抹角,坦然从容地直话直说。
“你!你干预皇子,你又如何证明自己并未那份篡夺皇权的私心!当真虚伪至极!”
秦玉箫漫不经心一笑,“没想到,方才还道我一介弱女子,如今便恐我篡位……”接下来的话,她不再往下说。
“放心,我可不会做出谋害忠良的举动。”她话中意有所指,所有人面面相觑。
“十年前两国交战,萧家立下赫赫战功,从龙之功令人艳羡,先帝恐其功高盖主,李启明心有不甘,二人伙同前大理寺卿宋连朔陷害萧大将军,剥夺军职,将士们怒火中烧,即年封锁玉门,此刻,三千萧家亲兵依旧被豢养在玉门关外,不知生死。”
她语速不紧不慢,每字每句沉重如铁石砸在人心上,无人质疑,十年前的案子,在场所有老臣皆是有目共睹的,可后来纵使心中不信,也依旧无人敢为萧大将军陈情。
“诸位想必并未见过案卷吧,那我便告知各位,此卷所写,荒唐至极!”秦玉箫咬牙切齿地说完,狠戾地将手中的案卷砸在地上,发出脆响。
宋忆上前一步行礼。
“公主所说,句句属实,家父从前与李启明勾结,应下先帝荒唐言,千真万确,此事过后,先帝牵制家父于幽州城,李启明则被调往广陵独自等死,家父临走之际留下十年前往来信件,为防后患,曾在李启明离京时,命我截下其家将。”
他挥手示意,秦骁压着一人上来,那人跪在地上,即使年过百半,姿态亦能看出是个将士。
“罪臣,见过诸位大人,太子殿下,长公主。”
秦玉箫:“将军提剑不斩蝼蚁,文臣执笔不辱百姓,萧将军戎马半生,为大邺打下太平盛世,言贬词劾下无人为他陈情。”
那家将含泪接下话茬,“皆因……此为先帝授意,十年前萧家立下汗马功劳,李启明不甘,适才先帝有削弱萧家之意,有先帝撑腰,李启明曾多次派臣堂而皇之送信给大理寺卿宋大人,拉拢威胁大理寺卿,陷害大将军。”
“桩桩件件,千真万确。”
先帝昏庸,百官心中早有怨言,十年旧事重提,人证物证俱在,秦玉箫伶俐口舌说得在场所有人服得五体投地,才恍然大悟,从前一时退缩酿成大错。
他们之中,有许多与萧将军做过同窗的同僚,共事多年,十年前却忠骨祭黄沙。如今一朝沉冤昭雪,他们心中酣畅淋漓,竟忍不住在太和殿大哭,涕泗横流。
秦玉箫将所有证据挥手一撒,泛黄烧焦的纸张晃晃悠悠地飘在太和殿,门口天光大亮,天晴了,百官散去,不日,新登基的皇帝便会放榜为萧家洗去多年冤屈。
门口颤颤巍巍进来一老人,身旁搀扶其的人秦玉箫认识,是周衡玉。少年负手而立,看向秦玉箫的眼神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意思。
“罪臣宋连朔,参见太子殿下,罪臣无诏进京,特来领罪。”
“爹……”
宋连朔身子虚弱,周衡玉不敢撒开手,生怕其一个跟头把自己给摔散架了。
“将功折罪,回幽州吧。”沈秋幽幽开口。
“太子殿下,罪臣有一不情之请。”宋连朔须发尽白,眼中含着泪。
“说罢。”
“罪臣,想回岭南。”
“为何?”岭南之地,湿气重,并非好的养老隐世之地,沈秋蹙眉。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罪臣的亲人尚在世,感恩公主举手之劳照拂逆子,往后,也多麻烦公主殿下了。”
秦玉箫忽然被提名,一时间怔住,“好。”
太和殿内仅留秦玉箫,沈秋,周衡玉及那个家将四人。
殿门大敞,天光乍泄。
“姨母,可须大赦天下?”
秦玉箫忽然看过去,心中讶异,她本就没有想要干涉沈秋朝政的意思,为谋得如今位置,不过是想能在沈秋抉择之际,有足够大的权力献上自己的箴言,就像拉住谢凛一样,拉住他。
不过思索片刻,秦玉箫淡然道:“暂且不必,萧家沉冤昭雪举国同庆,我……唯有一愿。”
沈秋展眉,“姨母直接说罢。”
“年前被流放的张家人中,有一名叫张浦的才子,若他成器,还望陛下告知一声。”
沈秋虽不知秦玉箫是何意,对张浦此人略有印象,写的一手好字,秦玉箫对他心软也不奇怪,便答应下来,“好。”
“玉门关外……”
话还未说完,周衡玉拱手打断了秦玉箫的话,正当她淡漠地投去目光时,周衡玉开口了。
“殿下,不必开关了。”
秦玉箫对他冷淡的语气颇为不满,“你为何?”
沈秋见势不妙接过话头,这样一来,落在周衡玉脑袋上的犀利眼神便落在他脑袋上了。
“姨母,老师带兵闯关,迎回三千骑兵,率三十万将士北击匈奴,却其三百余里。”
秦玉箫如五雷轰顶,她希望看见谢凛意气风发,继承大将军衣钵战功赫赫,可他们如今将事实摆在她面前,她却不敢信了。
她并非蠢货,也不是糊涂之人,周衡玉的话让她品出了另一番味道。
两个月前谢凛突然离去,一封信未留,反倒是周衡玉一直同她保持联络,如今局面,也有周衡玉操控的功劳。这样一想,谢凛无故离去,似乎未曾想过她,甚至有意对她隐瞒。
她长睫微颤,自嘲般冷笑。
这是什么狗屁合作?
她迫使自己继续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日他并非要务缠身,而是得知了将军府内……人的,葬身之地……先帝残暴,府内百余人及兵士,苦受绞刑……”
周衡玉咬牙切齿,双眼通红,手骨攥得咯咯作响。
“所以,这便是你们欺瞒我的理由。”
秦玉箫轻轻吐出此话,满目失望。
沈秋很会察言观色,想着安抚一二,“姨母,我已下了诏,老师即日率军回京,彼时他的身……”
秦玉箫才想起,她许久不与谢凛联络,碍于谢凛的意思,恐为他招来灾祸,并未擅自将其真实身份公之于众。
现在细想,人家或许根本不需要,她那些谨慎缜密的心思,竟像个笑话一般。
思及此处,便极为不爽。
秦玉箫烦得紧,不冷不热道:“他回京与否,与我何干。”
话罢,便转头去问那个始终一言不发的将士,“你随李启明多年,可知十年前他从战场上救出一幼女?”
那人猛然抬首,似乎是读懂了她话里的意思,“公主,此话即便您不问,臣亦会如实相告,十年前,战乱之中,萧将军长子将一衣着不凡的幼女交给臣,要臣寻个地方安顿下,彼时李启明镇守后方,臣便将幼女交给他。”
纵然此人张口闭口不提那幼女到底是何身份,在场几人皆知道,那幼女便是秦玉箫本人,战乱中被太监护着伪装出逃的嘉懿公主。
秦玉箫长舒一口气,幸好,不是李启明那个狗东西。自从他死后,她就时常怀疑,那样的人怎会真的怜悯一个身份不明孤苦伶仃的幼女呢?
“后来呢?”她继续追问。
“后来……战乱平息后,臣又将那女童偷了出来,打晕放在官宦人家时常经过的官道上……”
太和殿一时间鸦雀无声。
秦玉箫看向大门的光亮,“你自行离去吧。”
“多谢殿下饶恕,罪臣感激不尽!”他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苍老的脸上露出压抑已久的悔恨,不久便离去。
秦玉箫没想到,筹谋一世,又是独坐高台,独即为——两世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