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再次紧急呈报,幽州已被忽兰大围困,形势万分危急,恐将不日城破。
守城主将顾士谦,乃前左丞顾文正之子,自幼习武,十五岁便随太尉韩熙北伐,因在此役中立下军功被封为广武将军。后进士及第入集贤殿,历任兵部及崇政院要职。然因其父获罪,被迫罢黜所有官职,却在二十八岁时被封为怀化将军。
在听到内侍说城破,顾士谦必以身殉国的那一刹那,叶槿容心神剧震,双手紧握袖袂,努力保持镇定。她直言道:“此刻再调粮草已是无济于事,皇兄应立即下令让朔州宁王发兵。”
叶景渊却担忧道:“朔州距离幽州有百里之遥,即便现在下令,恐怕也来不及了。”
叶槿容却语气坚定地反驳道:“不是援救幽州,而是攻打卫朝。”
叶景渊微怔,卫朝位于朔州东北,是个弹丸小国,平日里偏安一隅,并不参与邻国纷争。但卫朝紧邻忽兰三大粮仓,若此刻拿下它,就等于握住了忽兰大军的粮草命脉。
“此事…朕还需要同兵部尚书等人商议后,才能作出决断。”叶景渊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司乐女子的事,你放心,朕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叶槿容凝视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之中。
今年一月下旬,忽兰大军趁幽州主将换防之际,以全军主力发动猛攻,意图迅速拿下幽州,进而破靖朝东北防线。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朝中大臣经过多番商议后,决定派遣武将出身的顾士谦为主将,统帅右威卫主力驰援幽州,以解围困之急。
然而,仔细回顾此事,却让人颇感困惑。
朝中未戍防的武将共有七人,而顾士谦自顾氏失势后,虽名为怀化将军,实则闲职一个,既无权,也无部属。
更令人不解的是,温氏和外戚一直掌控朝政,他们绝不可能让顾士谦担任主将,因为一旦他凯旋而归,这位昔日无权无势的怀化将军恐怕会逐步崛起,威胁他们的地位。
因此,叶槿容不禁对粮草押运延误,与任命顾士谦为右威卫主将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产生了怀疑。同时,那名突然死亡的司乐女子,她的死究竟是针对温之言,还是另有目的?
****
含元殿居皇宫中轴线正中位,平时群臣觐见多在此处;其前为太极殿,乃百官议政之所;其后为养居殿,皇帝于此批阅奏章,处理国事。
适才一个时辰前,叶景渊于含元殿内急召兵部尚书及左丞温之言,共商幽州军情的紧急处置。首先,兵部与崇政院联合发令,命朔州宁王派兵攻打卫朝,意在声东击西,分散忽兰大军注意力,迫其撤兵;其次,兵部需迅速查明肃州粮草押运延误的原因。
当兵部尚书离开后,殿内只剩下叶景渊和温之言两人,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幽州,作为东北边境要冲,其发出的所有军情、塘报等重要信息,均需经过丰城驿进行中转,随后由禁军龙武卫亲自护送至兵部,再递送至门下省,最终呈报于朕。”
叶景渊端坐于御案之前,沉声道:“然而,今夜的军情和塘报却是由驿站卒驿直接送达,显然并未经过丰城驿中转。”
温之言身着一袭黑绫官袍,金冠束发,眉目间透露着凛冽之气,他分析道:“宣化驿乃是距离京都最近的驿站,继续向前便是孟城驿……之后方才是丰城驿。由此可见,自幽州发出的军情与塘报,应是绕过了丰城驿,改由卒驿直接进京。”
叶景渊微微颔首,若有所思道:“丰城驿往南百里,便是庆阳王府邸。或许,庆阳王能提供关于此事的线索。”
温之言闻言,神色未变,淡淡回应:“两地相隔百余里,即便丰城驿发生变故,庆阳王亦未必知情。”他与庆阳王素来交好,心知叶景渊此言不过是在试探他是否了解其中的内情。
“即便如此,今夜遇害的那名司乐女子,庆阳王亦一无所知吗?”叶景渊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温之言神色平静地注视着飞来的奏本,而叶景渊则以讥讽的口吻继续道:“教坊司内舞乐、司乐女众多,少说也有几百人,偏偏那名不幸身亡的司乐女,却曾是庆阳王府邸的乐师。”
“即便如此,那又与微臣有何干系?”温之言语带傲气。叶景渊冷笑一声,“确实,听起来此事似乎与温相无关。”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会,气氛紧张,暗流涌动。
长时间的沉默过后,叶景渊面色青白地走到温之言面前,低声问道:“你来之前,槿容已对朕问责,这样的结果,温相可还满意?”
温之言垂下眉目,恭敬地回答道:“陛下,无论如何看,微臣都是此事的受害者。一些不实之词竟让槿容信以为真,误以为微臣真的有意纳妾。”
“别以为你在背后做的那些事,能瞒得过槿容…”叶景渊警告道。
“这就不劳陛下操心了。”温之言平静回应。
叶景渊怒目而视,呵斥道:“温之言,你放肆!”
“微臣不敢!”温之言立刻后退两步,躬身弯腰,摆出恭敬听训的态度。
“我看你敢得很,”叶景渊气愤地说,“另外,朕再提醒你,若顾士谦得胜归来,朕将命他领军驻守京畿,并为他举办庆功宴。鉴于槿容与他的深厚情谊……”
“槿容三年前选择嫁给微臣而非怀化将军,已充分证明了她的选择,”温之言打断了叶景渊的话,“即便他们自幼情深意长,但槿容的身份始终是丞相夫人,无论过去或现在。”
叶景渊却回应说:“只怕槿容的想法并非如此。”随后,他手中突然现出一枚玉玦,向温之言询问道,“温相,此物是否让你感到熟悉?”
温之言并未抬头看那枚玉玦,只是淡淡地说:“陛下欲暗示的,无非是槿容仍保留着当年的信物,她性格念旧,作为她的亲哥哥,陛下又怎会不知?”
“念旧本身并不可怕,”叶景渊幽幽地说,“真正让人担忧的,是那份念旧之情究竟属于何人。”
****
是日晨曦。
黎明的微光于天际倾泻而出。
流萤台寝殿内,温之言静静地站在窗边,他的背影挺拔修长,仿佛一株笔直的青松,在蔓染天际的绚烂霞彩的映射下,将他的身姿衬托得颇为修俊。
忽然,温之言察觉到身后有轻微的响动,于是转过身,双手抱胸,注视着刚起身的叶槿容道:“打算何时回府?”
“本宫有口谕,除非洛水干涸,否则不会回相府。”叶槿容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丞相与其隔三岔五来这流萤台,不如回府好好想想,如何才能让洛水干涸。”
温之言听后,脸上浮现出笑意。随后,他伸手在左侧拍了两掌,几个侍从立刻抬着一盆形态奇特的红珊瑚走进殿内。
原本准备离去的叶槿容,在听到那声音后,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她倒是要看看,温之言要搞些什么名堂。结果等她绕着红珊瑚转了好几圈后,她终于领悟了那句古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深刻含义。
“丞相真不愧为殿试榜首,玩弄文字游戏的手法可真是精湛。”叶槿容饶有趣味地打量着温之言,“只是,这些小巧的智谋,怕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温之言默然,随后他缓缓走向叶槿容,语意稍沉地道:“京中恐有大事发生,你在相府会比在宫中更加安全。”
“你是指…幽州之事?”叶槿容试探性地问,他点点头,肯定道:“不错,你皇兄已下令,让朔州宁王发兵支援幽州。据我估计,最多七日,忽兰大军就会主动撤兵。而顾士谦在城外的右营大军,会在第三日向鸣荡山西侧的峡谷靠拢,准备在那里歼灭忽兰的前军。”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和精确判断。
听完这番话,叶槿容默默垂下了眼眸,依她对温之言的了解,他说话做事一贯有自己的考虑,绝不会轻率提及他人,特别是顾士谦。
正如叶槿容所预料的那样,温之言在观察了她的反应后,继续说道:“若顾士谦能够得胜归来,他就不再是那个没有实权的怀化将军了,升官加爵是必然的,只是要看他能走到哪一步了。”
“他再怎么升,也比不过你,不是吗?”叶槿容斟酌半晌后,如此说道。
“非也,”温之言轻轻摇头反驳道,“若你皇兄将他升为左丞,那岂不是与我平起平坐。”
“丞相说笑了,左丞之职岂能有两位。”
温之言脸上带着难以捉摸的笑容说:“是不会有,然而,取代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他向前靠近半步,低声在叶槿容耳边说道,“另外,你至今仍然佩戴着他送给你的玉玦,看来你们之间的情谊确实非同一般。”
叶槿容听后,面色未变,她平静地回应:“我与士谦自幼相识,互相陪伴,情谊自当深重。至于那枚玉玦,是我及笄时他亲手所赠,我也一直随身携带,从未对你有过任何隐瞒。”
“顾、梁、温三家的争斗始于六年前,至今仍未平息。然而,这仅仅是你们男人之间的事情,我并不希望被卷入其中,希望你能明白。”
“你当真不在意他的生死?”温之言凝视着叶槿容,嘴角微扬,笑意冰凉。
“即便我在意,又能如何?”叶槿容坦然迎上温之言的目光,声音中带着一丝困惑,“我只是不明白,粮草押运延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幽州城破,一个顾士谦值得你这样做吗?”
两人相峙良久,最后温之言开口回道:“你认为粮草延误的事与我有关?”
“押送粮草的旨意早在一月前就已下达,皇兄的意思是要肃州刺史曹光远在半月内,将大军所需的粮草押运至幽州。而曹光远之妻正是丞相的长姐,如今无故延误,丞相难道想说跟自己毫无关系吗?”
温之言眸光清冷,没有说话,沉静的面容下是难辨喜怒的波澜不兴。
“一旦幽州被攻破,忽兰大军将会顺势南下,接连占领易州、代州、云州……不用半年,整个东北十二州都将落入忽兰人的手中。”叶槿容沉重地说道。
“乾元十二年二月,忽兰耶鲁部侵犯我朝西北边境,同年三月,太尉韩熙率领右威卫主力亲赴西北,与忽兰军在雁荡山激战半个多月。最终,我朝斩敌十万,大获全胜。在那场战役中,年仅十七岁的右营将军以一当百……”
温之言的瞳仁冷厉凛然,透露出一种不可一世的霸气。他沉声道:“本相身为武将时,从未将忽兰人放在眼里,如今本相执掌中书,更不会因个人恩怨,而轻易将城池地拱手相让。”
守城主将顾士谦,乃前左丞顾文正之子,自幼习武,十五岁便随太尉韩熙北伐,因在此役中立下军功被封为广武将军。后进士及第入集贤殿,历任兵部及崇政院要职。然因其父获罪,被迫罢黜所有官职,却在二十八岁时被封为怀化将军。
在听到内侍说城破,顾士谦必以身殉国的那一刹那,叶槿容心神剧震,双手紧握袖袂,努力保持镇定。她直言道:“此刻再调粮草已是无济于事,皇兄应立即下令让朔州宁王发兵。”
叶景渊却担忧道:“朔州距离幽州有百里之遥,即便现在下令,恐怕也来不及了。”
叶槿容却语气坚定地反驳道:“不是援救幽州,而是攻打卫朝。”
叶景渊微怔,卫朝位于朔州东北,是个弹丸小国,平日里偏安一隅,并不参与邻国纷争。但卫朝紧邻忽兰三大粮仓,若此刻拿下它,就等于握住了忽兰大军的粮草命脉。
“此事…朕还需要同兵部尚书等人商议后,才能作出决断。”叶景渊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司乐女子的事,你放心,朕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叶槿容凝视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之中。
今年一月下旬,忽兰大军趁幽州主将换防之际,以全军主力发动猛攻,意图迅速拿下幽州,进而破靖朝东北防线。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朝中大臣经过多番商议后,决定派遣武将出身的顾士谦为主将,统帅右威卫主力驰援幽州,以解围困之急。
然而,仔细回顾此事,却让人颇感困惑。
朝中未戍防的武将共有七人,而顾士谦自顾氏失势后,虽名为怀化将军,实则闲职一个,既无权,也无部属。
更令人不解的是,温氏和外戚一直掌控朝政,他们绝不可能让顾士谦担任主将,因为一旦他凯旋而归,这位昔日无权无势的怀化将军恐怕会逐步崛起,威胁他们的地位。
因此,叶槿容不禁对粮草押运延误,与任命顾士谦为右威卫主将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产生了怀疑。同时,那名突然死亡的司乐女子,她的死究竟是针对温之言,还是另有目的?
****
含元殿居皇宫中轴线正中位,平时群臣觐见多在此处;其前为太极殿,乃百官议政之所;其后为养居殿,皇帝于此批阅奏章,处理国事。
适才一个时辰前,叶景渊于含元殿内急召兵部尚书及左丞温之言,共商幽州军情的紧急处置。首先,兵部与崇政院联合发令,命朔州宁王派兵攻打卫朝,意在声东击西,分散忽兰大军注意力,迫其撤兵;其次,兵部需迅速查明肃州粮草押运延误的原因。
当兵部尚书离开后,殿内只剩下叶景渊和温之言两人,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幽州,作为东北边境要冲,其发出的所有军情、塘报等重要信息,均需经过丰城驿进行中转,随后由禁军龙武卫亲自护送至兵部,再递送至门下省,最终呈报于朕。”
叶景渊端坐于御案之前,沉声道:“然而,今夜的军情和塘报却是由驿站卒驿直接送达,显然并未经过丰城驿中转。”
温之言身着一袭黑绫官袍,金冠束发,眉目间透露着凛冽之气,他分析道:“宣化驿乃是距离京都最近的驿站,继续向前便是孟城驿……之后方才是丰城驿。由此可见,自幽州发出的军情与塘报,应是绕过了丰城驿,改由卒驿直接进京。”
叶景渊微微颔首,若有所思道:“丰城驿往南百里,便是庆阳王府邸。或许,庆阳王能提供关于此事的线索。”
温之言闻言,神色未变,淡淡回应:“两地相隔百余里,即便丰城驿发生变故,庆阳王亦未必知情。”他与庆阳王素来交好,心知叶景渊此言不过是在试探他是否了解其中的内情。
“即便如此,今夜遇害的那名司乐女子,庆阳王亦一无所知吗?”叶景渊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温之言神色平静地注视着飞来的奏本,而叶景渊则以讥讽的口吻继续道:“教坊司内舞乐、司乐女众多,少说也有几百人,偏偏那名不幸身亡的司乐女,却曾是庆阳王府邸的乐师。”
“即便如此,那又与微臣有何干系?”温之言语带傲气。叶景渊冷笑一声,“确实,听起来此事似乎与温相无关。”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会,气氛紧张,暗流涌动。
长时间的沉默过后,叶景渊面色青白地走到温之言面前,低声问道:“你来之前,槿容已对朕问责,这样的结果,温相可还满意?”
温之言垂下眉目,恭敬地回答道:“陛下,无论如何看,微臣都是此事的受害者。一些不实之词竟让槿容信以为真,误以为微臣真的有意纳妾。”
“别以为你在背后做的那些事,能瞒得过槿容…”叶景渊警告道。
“这就不劳陛下操心了。”温之言平静回应。
叶景渊怒目而视,呵斥道:“温之言,你放肆!”
“微臣不敢!”温之言立刻后退两步,躬身弯腰,摆出恭敬听训的态度。
“我看你敢得很,”叶景渊气愤地说,“另外,朕再提醒你,若顾士谦得胜归来,朕将命他领军驻守京畿,并为他举办庆功宴。鉴于槿容与他的深厚情谊……”
“槿容三年前选择嫁给微臣而非怀化将军,已充分证明了她的选择,”温之言打断了叶景渊的话,“即便他们自幼情深意长,但槿容的身份始终是丞相夫人,无论过去或现在。”
叶景渊却回应说:“只怕槿容的想法并非如此。”随后,他手中突然现出一枚玉玦,向温之言询问道,“温相,此物是否让你感到熟悉?”
温之言并未抬头看那枚玉玦,只是淡淡地说:“陛下欲暗示的,无非是槿容仍保留着当年的信物,她性格念旧,作为她的亲哥哥,陛下又怎会不知?”
“念旧本身并不可怕,”叶景渊幽幽地说,“真正让人担忧的,是那份念旧之情究竟属于何人。”
****
是日晨曦。
黎明的微光于天际倾泻而出。
流萤台寝殿内,温之言静静地站在窗边,他的背影挺拔修长,仿佛一株笔直的青松,在蔓染天际的绚烂霞彩的映射下,将他的身姿衬托得颇为修俊。
忽然,温之言察觉到身后有轻微的响动,于是转过身,双手抱胸,注视着刚起身的叶槿容道:“打算何时回府?”
“本宫有口谕,除非洛水干涸,否则不会回相府。”叶槿容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丞相与其隔三岔五来这流萤台,不如回府好好想想,如何才能让洛水干涸。”
温之言听后,脸上浮现出笑意。随后,他伸手在左侧拍了两掌,几个侍从立刻抬着一盆形态奇特的红珊瑚走进殿内。
原本准备离去的叶槿容,在听到那声音后,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她倒是要看看,温之言要搞些什么名堂。结果等她绕着红珊瑚转了好几圈后,她终于领悟了那句古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深刻含义。
“丞相真不愧为殿试榜首,玩弄文字游戏的手法可真是精湛。”叶槿容饶有趣味地打量着温之言,“只是,这些小巧的智谋,怕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温之言默然,随后他缓缓走向叶槿容,语意稍沉地道:“京中恐有大事发生,你在相府会比在宫中更加安全。”
“你是指…幽州之事?”叶槿容试探性地问,他点点头,肯定道:“不错,你皇兄已下令,让朔州宁王发兵支援幽州。据我估计,最多七日,忽兰大军就会主动撤兵。而顾士谦在城外的右营大军,会在第三日向鸣荡山西侧的峡谷靠拢,准备在那里歼灭忽兰的前军。”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和精确判断。
听完这番话,叶槿容默默垂下了眼眸,依她对温之言的了解,他说话做事一贯有自己的考虑,绝不会轻率提及他人,特别是顾士谦。
正如叶槿容所预料的那样,温之言在观察了她的反应后,继续说道:“若顾士谦能够得胜归来,他就不再是那个没有实权的怀化将军了,升官加爵是必然的,只是要看他能走到哪一步了。”
“他再怎么升,也比不过你,不是吗?”叶槿容斟酌半晌后,如此说道。
“非也,”温之言轻轻摇头反驳道,“若你皇兄将他升为左丞,那岂不是与我平起平坐。”
“丞相说笑了,左丞之职岂能有两位。”
温之言脸上带着难以捉摸的笑容说:“是不会有,然而,取代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他向前靠近半步,低声在叶槿容耳边说道,“另外,你至今仍然佩戴着他送给你的玉玦,看来你们之间的情谊确实非同一般。”
叶槿容听后,面色未变,她平静地回应:“我与士谦自幼相识,互相陪伴,情谊自当深重。至于那枚玉玦,是我及笄时他亲手所赠,我也一直随身携带,从未对你有过任何隐瞒。”
“顾、梁、温三家的争斗始于六年前,至今仍未平息。然而,这仅仅是你们男人之间的事情,我并不希望被卷入其中,希望你能明白。”
“你当真不在意他的生死?”温之言凝视着叶槿容,嘴角微扬,笑意冰凉。
“即便我在意,又能如何?”叶槿容坦然迎上温之言的目光,声音中带着一丝困惑,“我只是不明白,粮草押运延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幽州城破,一个顾士谦值得你这样做吗?”
两人相峙良久,最后温之言开口回道:“你认为粮草延误的事与我有关?”
“押送粮草的旨意早在一月前就已下达,皇兄的意思是要肃州刺史曹光远在半月内,将大军所需的粮草押运至幽州。而曹光远之妻正是丞相的长姐,如今无故延误,丞相难道想说跟自己毫无关系吗?”
温之言眸光清冷,没有说话,沉静的面容下是难辨喜怒的波澜不兴。
“一旦幽州被攻破,忽兰大军将会顺势南下,接连占领易州、代州、云州……不用半年,整个东北十二州都将落入忽兰人的手中。”叶槿容沉重地说道。
“乾元十二年二月,忽兰耶鲁部侵犯我朝西北边境,同年三月,太尉韩熙率领右威卫主力亲赴西北,与忽兰军在雁荡山激战半个多月。最终,我朝斩敌十万,大获全胜。在那场战役中,年仅十七岁的右营将军以一当百……”
温之言的瞳仁冷厉凛然,透露出一种不可一世的霸气。他沉声道:“本相身为武将时,从未将忽兰人放在眼里,如今本相执掌中书,更不会因个人恩怨,而轻易将城池地拱手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