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朝廷办学馆,招收天下聪明童子入学,他们中学而优者可以做官,那天下又是何等的光景呢?”
二李脸上泛着光辉,对这话大是赞同。
“有理!很有道理!”李靖微一沉吟,大是赞同。
“这学馆,不仅仅用来培养做官的人才,同样可以培养军事人才,技艺人才!而人培养人才,就不可缺乏良师。像大总管您,身体或许老去,但一身的经验又岂会老去?有了大总管这样的老师,大唐何愁无将可用?等我父亲老了,我也建议退下之后,去学馆里当老师。一来么,不至于闲得慌,二来又可以为我大唐源源不断的培养人才,这可谓是两全其美之事。当然,这种事情也少不了李绩叔父了。”
李靖怔了半响,突然爆发出了一阵轰然大笑,声震四方:“想不到我这把老骨头,居然还有用武之地,居然还能够为大唐做出贡献!好,老夫没问题。当然,前提是你能够说服陛下……老夫别的没有。但对于用兵之道还是拥有一定的自信。”
他竟一改以往的沉闷,笑逐颜开,短短几个盏茶的功夫,他看上去竟然年轻了许多。
秦风隐隐能够体会到他的心态,当即不再说话。
三人一边说话,一边不疾不徐的行军,穿着明艳铠甲的他们,在万众的期待下,很快就出现在了长安外围。
秦风远远就看见了来迎接他们的阵容!
以李世民为首,在他身后的皇太子李承乾、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萧禹、唐俭、秦琼、侯君集及还有三省六部的官员一个个都站在身后。
如此规模的迎接,在大唐当属首次。
即便是当初李世民一战擒二王,虎步河南,所向披靡的时候,也未能获得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
来到距离李世民规定距离之外,李靖、秦风、李绩与他们身后的战将先后翻身下马,步行到李世民近处见礼。
“末将李靖……”
“李绩……”
“秦风……”
“率领麾下将士兵卒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这个时代并没有跪礼也没有“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习惯,据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从武则天开始的,在唐初还是沿用隋朝流传下来三称万岁的叫法。这三称万岁也是沿用于传说汉武帝山呼万岁的因由。这个时代“万岁”是一种庆贺语,并非规定是对皇帝的称呼,就算是遇到李世民遇到救命恩人称万岁表示感激欣喜也是可以的。
在以李靖、秦风、李绩为首的三大将的率领下,身后的所有兵卒将士一并三呼万岁的拜见。
李靖、秦风、李绩等人要见李世民不难,但是寻常将领兵卒要见皇帝一面何其困难,在封建时代的影响下皇帝的地位之高无上,能够见皇帝一面是莫大的荣耀,一个个呼喊的格外卖力。
“诸位我大唐的功臣平身免礼!”李世民脸上充满了难以掩盖的笑容,高声应对着,感慨万千的看着一位位为大唐取得至高荣耀的将领兵卒,高声道:“诸位为我大唐抛头颅洒热血,万里出征,一举将威胁我大唐的宿敌突厥歼灭,为我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是我大唐的英雄。为了庆祝你们所立下的功绩,朕与诸位英雄饮上一杯……敬诸位英雄。”
李世民激昂的说着,就算是作秀,他也将这个秀做的异常高明,令人感动感激。
身旁侍从早已备好器械,将盛满酒的酒盅递给李世民。
紧接着同行来的数万兵卒将领都挨个分配到了一杯酒。
“来,我们同饮这喜庆之酒!”在李世民的引导下,数以万计的人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秦风品味也这是珍藏三十余年陈酿,回忆起在草原上所喝的马奶酒,感觉那就是马尿一样,这酒还是中原的过瘾,瞧者政客气息十足的李世民,想着如果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所有人都酒盅丢在地上摔个四分五裂,那种场面才叫一个壮观。
不过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酒盅大多都是各地筹集起来的,用了还要还回去。
现在的大唐王朝只是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的开端,王朝上下穷的叮当响,哪会干那么奢侈的事情。
李世民着重嘉奖了李靖、秦风、李绩三人,领着他们一并进入长安城。
宽阔的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左右聚集满了为官看热闹的百姓,在李世民领着凯旋之师出现的那一刻,欢呼声登时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的响起来。
但是这一次感觉格外的不同……
秦风之前经历的仿佛更像是作秀多一些,百姓麻木、漠然的看热闹,而真正欢呼雀跃的都是那些有权有势,生活滋润的大富之家。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周边的百姓也跟着舞动着鲜花,带着嘶声裂肺的呼喊,似乎发泄着自己的喜悦:他这离开了两年半,似乎变化很大!() ()
确实如他察觉的一样,李世民在他离开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治理天下: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百姓的生活,选贤任能留心吏治,以防止贪官污吏。在政策上以农为本,以商辅之,厉行节约,还完善科举制度。这大乱之后,本来就是民心思定的时候,李世民采用的制度又极其合理,坚固百姓生活,大大的加强了唐朝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作为国都的长安,受到的好处是首当其冲的,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都百姓归心。
对于大唐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他们与有荣焉,不在是看热闹的心态,将自己视为大唐子民,由衷的欢喜。
贞观之治的风貌已经初步体现在这国都之中。
在长安百姓的一路欢送之下,以李世民为首的浩瀚队伍由承天门进入宫中,前往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
古人对于祭拜天地祖先视为一件神圣的事情,也因故有跪天跪地跪父母一说。
但凡出征凯旋,逢年佳节都要告奠天地祖先。
秦风作为后世人,有些不喜欢繁杂的礼节,但是古人重礼并不是全无因由,盲目的寻求礼法。他们的每一个礼节,都有一定的意义,都能体会古人在道德上的重视。反观后世少了礼节,少了礼法,论及文明素质,修身养性的素养,现代人与古人相差何止千里。
奠天地祖先因为重视,也由此显得格外庄严肃重。
上香祭拜,叙事问好,每一个环节都要诚心对待。
祭祖完毕,已经过了正午时分。
接下来也是最为关键重要的一个环节献俘仪式。
这献俘仪式自古就有之,两周遗留下来的记载中就包含着无数献俘礼节。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衍变为一个习俗习惯,唯有在取得盛大战果的时候,才有必要举办献俘仪式。
唐朝自立国起,也只有武德四年,李世民攻略河南,力擒王世充、窦建德两大枭雄,一统中原北地举行过献俘仪式。而今李靖、秦风他们攻灭突厥取得的战果比之李世民当年的大胜,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献俘仪式也格外隆重盛大。
此战遭受俘虏的突厥酋长、左右厢察、左右贤王、十六设以及所有突厥贵族,都要以白练捆缚跪拜与太庙、太社面前。先向天地祖先请罪,而后还要前往承天门瞪顺天楼接受献俘。
一切依照礼法来定,李世民在承天门顺天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献俘将校在楼下左右班立,楼前稍南设献俘之位。百官到齐后,侍臣将班齐牌用红丝绳袋提升上楼,报知皇帝。皇帝就座,百官三呼万岁行礼。侍臣宣布“引献俘”,将校把被俘者带到献俘位。
李世民坐在高处,看着下方为首的突厥可汗颉利以及他身后的上百突厥贵族。心情就忍不住愉悦。自从起事处,他便受到突厥的钳制,不得不委曲求全。依照他的最初想法是如八百年前的汉朝一样。经过长时间的积蓄凝聚,带国力强盛以后,在出现一个类似于汉武帝一样的人物,以他们打下的根基来洗刷他们所收到的耻辱: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如此风光。能够看着不可一世的突厥倒在自己的面前。看到威风八面的突厥可汗跪伏在他的面前请罪。
成王败寇!
战败者没有任何的尊严可言的,即便是颉利这样曾经威震一方的突厥汗王,此时此刻也只能羞辱的跪伏在万众之前,拜倒在李世民足下。以颉利这种身份,他是不甘心受此侮辱的,但是死他一人确实容易,可他的族人都会因此而受到牵连。颉利作为突厥的汗王,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子民以是一种罪过。到了这个地步。他哪有颜面一死逃脱一切。
只能跪伏在地,耳中还不能不听着侍臣当众宣读大唐取胜的战报。
这宣读战报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叫法。叫做“露布”。
“露布”制度,始于后魏,成为东汉。东汉时,官员把那些不是很重要不需要用特殊手段封口的文件称为“露布”。后魏以“露布”发表战胜消息,每当攻战克捷,便以露布的形势传达消息,以漆竿上张缣帛,写上捷报,使天下遍知。这种办法后来被广泛采用,露布渐渐就成为“布于四海,露之耳目”的“献捷之书”。
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仪。但凡取得大胜,则在广阳门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读露布。这宣读完毕,还要百官舞蹈再拜行礼。
大唐取胜的经过早已由“露布”制度,宣告天下,然而在当下依然要宣读战报,以赞美己方将士浴血奋战换取来的功效,所出征的武将也以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战报中为荣。
二李脸上泛着光辉,对这话大是赞同。
“有理!很有道理!”李靖微一沉吟,大是赞同。
“这学馆,不仅仅用来培养做官的人才,同样可以培养军事人才,技艺人才!而人培养人才,就不可缺乏良师。像大总管您,身体或许老去,但一身的经验又岂会老去?有了大总管这样的老师,大唐何愁无将可用?等我父亲老了,我也建议退下之后,去学馆里当老师。一来么,不至于闲得慌,二来又可以为我大唐源源不断的培养人才,这可谓是两全其美之事。当然,这种事情也少不了李绩叔父了。”
李靖怔了半响,突然爆发出了一阵轰然大笑,声震四方:“想不到我这把老骨头,居然还有用武之地,居然还能够为大唐做出贡献!好,老夫没问题。当然,前提是你能够说服陛下……老夫别的没有。但对于用兵之道还是拥有一定的自信。”
他竟一改以往的沉闷,笑逐颜开,短短几个盏茶的功夫,他看上去竟然年轻了许多。
秦风隐隐能够体会到他的心态,当即不再说话。
三人一边说话,一边不疾不徐的行军,穿着明艳铠甲的他们,在万众的期待下,很快就出现在了长安外围。
秦风远远就看见了来迎接他们的阵容!
以李世民为首,在他身后的皇太子李承乾、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萧禹、唐俭、秦琼、侯君集及还有三省六部的官员一个个都站在身后。
如此规模的迎接,在大唐当属首次。
即便是当初李世民一战擒二王,虎步河南,所向披靡的时候,也未能获得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
来到距离李世民规定距离之外,李靖、秦风、李绩与他们身后的战将先后翻身下马,步行到李世民近处见礼。
“末将李靖……”
“李绩……”
“秦风……”
“率领麾下将士兵卒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这个时代并没有跪礼也没有“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习惯,据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从武则天开始的,在唐初还是沿用隋朝流传下来三称万岁的叫法。这三称万岁也是沿用于传说汉武帝山呼万岁的因由。这个时代“万岁”是一种庆贺语,并非规定是对皇帝的称呼,就算是遇到李世民遇到救命恩人称万岁表示感激欣喜也是可以的。
在以李靖、秦风、李绩为首的三大将的率领下,身后的所有兵卒将士一并三呼万岁的拜见。
李靖、秦风、李绩等人要见李世民不难,但是寻常将领兵卒要见皇帝一面何其困难,在封建时代的影响下皇帝的地位之高无上,能够见皇帝一面是莫大的荣耀,一个个呼喊的格外卖力。
“诸位我大唐的功臣平身免礼!”李世民脸上充满了难以掩盖的笑容,高声应对着,感慨万千的看着一位位为大唐取得至高荣耀的将领兵卒,高声道:“诸位为我大唐抛头颅洒热血,万里出征,一举将威胁我大唐的宿敌突厥歼灭,为我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是我大唐的英雄。为了庆祝你们所立下的功绩,朕与诸位英雄饮上一杯……敬诸位英雄。”
李世民激昂的说着,就算是作秀,他也将这个秀做的异常高明,令人感动感激。
身旁侍从早已备好器械,将盛满酒的酒盅递给李世民。
紧接着同行来的数万兵卒将领都挨个分配到了一杯酒。
“来,我们同饮这喜庆之酒!”在李世民的引导下,数以万计的人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秦风品味也这是珍藏三十余年陈酿,回忆起在草原上所喝的马奶酒,感觉那就是马尿一样,这酒还是中原的过瘾,瞧者政客气息十足的李世民,想着如果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所有人都酒盅丢在地上摔个四分五裂,那种场面才叫一个壮观。
不过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酒盅大多都是各地筹集起来的,用了还要还回去。
现在的大唐王朝只是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的开端,王朝上下穷的叮当响,哪会干那么奢侈的事情。
李世民着重嘉奖了李靖、秦风、李绩三人,领着他们一并进入长安城。
宽阔的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左右聚集满了为官看热闹的百姓,在李世民领着凯旋之师出现的那一刻,欢呼声登时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的响起来。
但是这一次感觉格外的不同……
秦风之前经历的仿佛更像是作秀多一些,百姓麻木、漠然的看热闹,而真正欢呼雀跃的都是那些有权有势,生活滋润的大富之家。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周边的百姓也跟着舞动着鲜花,带着嘶声裂肺的呼喊,似乎发泄着自己的喜悦:他这离开了两年半,似乎变化很大!() ()
确实如他察觉的一样,李世民在他离开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治理天下: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百姓的生活,选贤任能留心吏治,以防止贪官污吏。在政策上以农为本,以商辅之,厉行节约,还完善科举制度。这大乱之后,本来就是民心思定的时候,李世民采用的制度又极其合理,坚固百姓生活,大大的加强了唐朝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作为国都的长安,受到的好处是首当其冲的,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都百姓归心。
对于大唐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他们与有荣焉,不在是看热闹的心态,将自己视为大唐子民,由衷的欢喜。
贞观之治的风貌已经初步体现在这国都之中。
在长安百姓的一路欢送之下,以李世民为首的浩瀚队伍由承天门进入宫中,前往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
古人对于祭拜天地祖先视为一件神圣的事情,也因故有跪天跪地跪父母一说。
但凡出征凯旋,逢年佳节都要告奠天地祖先。
秦风作为后世人,有些不喜欢繁杂的礼节,但是古人重礼并不是全无因由,盲目的寻求礼法。他们的每一个礼节,都有一定的意义,都能体会古人在道德上的重视。反观后世少了礼节,少了礼法,论及文明素质,修身养性的素养,现代人与古人相差何止千里。
奠天地祖先因为重视,也由此显得格外庄严肃重。
上香祭拜,叙事问好,每一个环节都要诚心对待。
祭祖完毕,已经过了正午时分。
接下来也是最为关键重要的一个环节献俘仪式。
这献俘仪式自古就有之,两周遗留下来的记载中就包含着无数献俘礼节。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衍变为一个习俗习惯,唯有在取得盛大战果的时候,才有必要举办献俘仪式。
唐朝自立国起,也只有武德四年,李世民攻略河南,力擒王世充、窦建德两大枭雄,一统中原北地举行过献俘仪式。而今李靖、秦风他们攻灭突厥取得的战果比之李世民当年的大胜,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献俘仪式也格外隆重盛大。
此战遭受俘虏的突厥酋长、左右厢察、左右贤王、十六设以及所有突厥贵族,都要以白练捆缚跪拜与太庙、太社面前。先向天地祖先请罪,而后还要前往承天门瞪顺天楼接受献俘。
一切依照礼法来定,李世民在承天门顺天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献俘将校在楼下左右班立,楼前稍南设献俘之位。百官到齐后,侍臣将班齐牌用红丝绳袋提升上楼,报知皇帝。皇帝就座,百官三呼万岁行礼。侍臣宣布“引献俘”,将校把被俘者带到献俘位。
李世民坐在高处,看着下方为首的突厥可汗颉利以及他身后的上百突厥贵族。心情就忍不住愉悦。自从起事处,他便受到突厥的钳制,不得不委曲求全。依照他的最初想法是如八百年前的汉朝一样。经过长时间的积蓄凝聚,带国力强盛以后,在出现一个类似于汉武帝一样的人物,以他们打下的根基来洗刷他们所收到的耻辱: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如此风光。能够看着不可一世的突厥倒在自己的面前。看到威风八面的突厥可汗跪伏在他的面前请罪。
成王败寇!
战败者没有任何的尊严可言的,即便是颉利这样曾经威震一方的突厥汗王,此时此刻也只能羞辱的跪伏在万众之前,拜倒在李世民足下。以颉利这种身份,他是不甘心受此侮辱的,但是死他一人确实容易,可他的族人都会因此而受到牵连。颉利作为突厥的汗王,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子民以是一种罪过。到了这个地步。他哪有颜面一死逃脱一切。
只能跪伏在地,耳中还不能不听着侍臣当众宣读大唐取胜的战报。
这宣读战报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叫法。叫做“露布”。
“露布”制度,始于后魏,成为东汉。东汉时,官员把那些不是很重要不需要用特殊手段封口的文件称为“露布”。后魏以“露布”发表战胜消息,每当攻战克捷,便以露布的形势传达消息,以漆竿上张缣帛,写上捷报,使天下遍知。这种办法后来被广泛采用,露布渐渐就成为“布于四海,露之耳目”的“献捷之书”。
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仪。但凡取得大胜,则在广阳门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读露布。这宣读完毕,还要百官舞蹈再拜行礼。
大唐取胜的经过早已由“露布”制度,宣告天下,然而在当下依然要宣读战报,以赞美己方将士浴血奋战换取来的功效,所出征的武将也以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战报中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