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随着琴声被姜娉芷念出来,本轻渺的声音忽如平地惊雷般在各位看客耳边炸响,被斩首那女子的鲜血犹如在眼前一般,纷纷扰扰的大雪盖住了血迹,也盖住了不为人知的真相。
李家有位远近闻名的美娇娘,她的生活本来平静而美好,一位知道爱惜她保护她的丈夫,一个可爱健康的稚子,谁料突发横祸。
丈夫在驯马场摔断了腿,马场的人草草赔了十两白银后将她丈夫逐出了马场,那十两白银连给丈夫治腿都不够,可那马场是权贵手下的玩物,无人敢替她鸣不平。
她是个乐观而坚强的人,笑着劝慰丈夫说以后不用再看人眼色生活了,她说自己可以去先去沈府做杂事赚钱,沈府有个大丫鬟出来采买时和她相熟,她说不定可以让那大丫鬟替她说说情让她进沈府,等钱攒够了就能把丈夫的腿医好,然后她们就一起在月牙桥摆摊,她就在旁边坐手工,丈夫就负责叫卖,她们家的日子依旧能好起来。
那个大丫鬟听说了她家的事,也为她可怜,但见她如此乐观开朗又佩服她,满口答应说回去就问问沈老夫人。
阳光第二天从宽广的长安街一直照到了狭窄的小巷子,连常年没有阳光照拂的兰草都一起沐浴在这片新鲜的天地中,沈老夫人是个心善之人,在听到李家故事后就同意了她开沈府做杂役,那天沈家的那个大丫鬟迫不及待的告诉李夫人这个好消息,她以为这一天是一切希望的开始。
后来沈家那个小公子突然进了后院,看到了这个穿着粗布麻衫却依旧清新脱俗的李夫人。他满口金银富贵让李夫人给他当个通房丫鬟,李夫人不从,说自己已有家室。
第二日醒来她就已经在沈家小公子的床上,她慌慌张张的看着眼前陌生的环境,沈家小公子宽慰她说现在你没有夫家了,可以当我的通房丫鬟了。
李夫人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觉告诉她一切都不对了,她用床边的灯罩砸晕了沈小公子一路跌跌撞的往家跑,早晨的霜露还挂在兰草上,她冷的通体发寒,推开破旧的房门,周围的一切都寂静无声,她试探的叫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无一人响应。
直到卧房门被推开,阳光照进灰暗的屋子,她的丈夫和儿子躺在床上,她心终于落地,霎那间觉得沈小公子都没那么可恨了,结果走上前去发现她的丈夫和儿子嘴唇青紫,脸色灰白,她愣住了,而后颤颤巍巍的去抚摸二人的脉搏,均无任何反应。
良久,这个破旧的小屋子爆发出一声仰天痛哭,霜露都被震的粉碎。
大街上走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夫人,阳光直射下都照不透她身上的寒冰,开封府的鸣冤鼓被敲响引来一众百姓驻足,终于有人从那悲戚的面庞中认出了她。
“这不是李家那个小娘子吗?怎么几天不见变成这样了?”
府衙让人带她登堂诉冤,却在听到沈家二字时怒吼一声:“放肆!沈小公子昨夜在我定的酒楼里与我们一起畅谈一夜,早晨才归,你胆敢如此污蔑命官亲属!”
彼时的沈家确实权势滔天,这位沈小公子有一位当宰相的大伯伯,尚书令的爹爹,还有一个被追封为吏部尚书的叔父,就连年纪轻轻的表哥都是太子伴读,如今的皇帝更是一日不如一日,太子对那位伴读可谓器重非常,谁知这位太子登基后沈氏还能更荣耀到何等地步呢。
闻声赶来巴结的官员层出不穷,人们都想沾上沈家这块肥肉,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得罪它。
所以那位李家娘子变成了贪恋权贵杀害亲夫的罪人,判第二日斩首。
沈小公子甚至都不用出面,就有人赶着替他洗清“冤屈”,那个案子从鸣冤到结束就用了半个时辰。
沈小公子刚从昏迷中醒来就听说昨天晚上自己才弄到手的女子已经告到了衙门,还没想这件事怎么解决县衙就亲自过来告诉他事已经摆平了,沈小公子直夸这位县衙聪明能干。
沈小公子想让她先吃一夜苦,第二日再把她寻回来,彼时就再也没有李家娘子这个人了,只有一个无身份无人知的通房丫鬟,到时候有冤更无处可诉了,县衙回夸小公子果然才智无双,两人一起去酒楼吃酒到半夜,第二日下午才酒醒沈小公子去寻人,发现溅了一地的血和飘然落下的雪。
县衙忘记交代,沈小公子贵人忘事睡到了下午,于是一条人命就这样荡然无存。
沈小公子还郁闷了好几日,连去酒楼都停了几日,引的沈母特别高兴以为儿子要发奋用功读书了,这户人家似乎都没有发现这个世间死去了一个人,也许发现了也并不在乎,那个大丫鬟和沈母或许也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善心害死了一家人。
廊下的看客一时都寂静无声,十三娘在听到这首诗骇的面色都变了又变,想冲上去把姜娉芷拉下来阻止她再念这首诗,谁料旁边那位以扇遮面的男子比她反应更快的拉住了她道:“别拦她,让她念完。”
周围有知情的看客已经惊的说不出话了,有些愤愤不平的人士还在到处问是不是前几日那个李家的娘子啊,还没说完就被知情的好友捂住了嘴。
一曲毕姜娉芷将琴留在了乐坊内给十三娘保管,自己和云婷则从后门离开。她觉得十三娘好像有话要和她说,却又在张口时重新缄默。
第二日嘈嘈切切的声音更多了,到处都有人在说那日的六月飞雪,权势可以堵住贪权图利之人的嘴,却堵不住悠悠众口。
这件事持续了半个月,姜娉芷每天都来重复那一日的琴和词,有人因为听说这位乐妓容貌非凡来看,有人听说这位乐妓一曲如仙乐特意来听,有人听说这位乐妓敢公然和沈家叫板所以特意来见,总而言之每天都有人因为层出不穷的理由来这个乐坊观摩姜娉芷,还有人给姜娉芷安了个咏絮才高的美名,后来人越来越少了,直到姜娉芷以为这件事就要这样结束的时候,朝廷终于听到了。
新帝闻之大怒,派人彻查此事,一查尽然全是漏洞,可那县衙也是被沈家逼急了,竟然一个人担了罪责说是自己一时情急错判,被打五十大板押入地牢子孙后代不得再进行科举,而沈小公子竟然只是被勒令禁足半年罚俸禄一年。
从此便传出了乐坊有位才女替人鸣冤屈道不公的传闻,乐坊连带着那位蒙面女子一起名声大噪。
但这件事以后姜娉芷便像消失了一样在乐坊查无此人,直到那一日她从母亲口中得知了当年被流放的原因,当年祖父的科考考卷被人替换了。
科考最后一题询问考生治国如何践行君子之道,她祖父答的分明是“君子以善心行正端,重民意听民心,近贤臣远小人。听逆耳之忠言,思蜜糖之赞誉,误以天下为己而肆虐,误以权大而作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可却在揭榜之时被押上朝廷定罪,他祖父的解答变成了“君子不可妄听一家之言,不可因疑窦而卸重臣,不可贪乐而求华贵,不可贪权而求疆域,需尊民生之道论天理纲常,定民心安国基。”
此话一出句句都像在讥讽皇帝,因过度偏信沈家而使它一家独大,因自己的疑虑而卸了重将的权力逼南鸿大将军卸甲归田,因贪享荣华富贵而征徭役建华楼,因贪恋权势所以不顾民生一意征战。
柳鸣安当时就冷汗淋漓,半是惶恐此话的分量,半是惊疑谁换了自己的试卷,何人胆敢如此不给皇帝留颜面。
可惜当时皇帝正在气头,沈家也因为第一句意有所指而愤懑不已,所以他祖父辩驳了半日仍是抵不过一句没有证据,幸好此朝没有因科举直言不讳而斩杀考生的例子。
哪个皇帝敢杀啊,都怕被背上昏庸无道的罪名,可偏偏这个皇帝又不够大气,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只得流放了柳鸣安一家,让他终生不得再参选。
谁人能料到,写下这样一段话的人不是旁人,是沈家三子-沈义,也就是那位已经去世被追封为吏部尚书的才子,那份考卷竟是他的!
起初就连柳鸣安都不信自己的这个推断,谁知在流放途中他收到了沈义的信,信中字字恳切,言中悔意尽显,沈义在信中说他已经买通了押派他们的差役,他们可以在远离长安时就有自由身,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弥补,只能尽柳鸣安之意做个好官。
而柳鸣安不肯接受这份歉意,当场将信撕毁对着苍天咒骂了半日,最后竟然看开这个世道不愿再接近长安也不愿再科考硬是到了北朔。
后来在北朔遇到了姜阳,看到了这个远离权贵的地方,看到了无尽的疆域和狂妄的风雪,他成为了学究,教了一群小孩,女儿嫁给了一个好人,有了一个外孙女,他慢慢没有那么恨了。
沈家三子一女,大儿子沈仁已经位列丞相,二儿子沈礼已经是尚书令候选人,三儿子沈义还正在科考,唯一的女儿位及贵妃,沈家或许也是没想到自己门楣里竟有这样不盼着自家好的孩子。
但是沈义不过是个很纯粹的人罢了,他和他的哥哥们并非一母同胞,沈母在生完两个儿子后就患病离世了,他是续弦的母亲后生的,跟他这两位哥哥差了十岁有余,从小父亲就告诉他要多向哥哥们学习,他很认真的将两位哥哥奉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可是他好像确实不如自己的两位哥哥聪颖。
后来进了学堂,学究讲忠臣死谏。他记在了心里,于是他长成了沈家最不会变通的青松,科考的那道题,他认真思索了皇帝的不可为,用自己的方式第一次做了忠臣劝谏,可是那份试卷害了人,是他自己害的,他哥哥害得,皇帝害得,所有人都是帮凶,而自己像那个主谋,他借了不知道谁的状元,乘着沈家的风到了朝堂之中,然后在官场中迷茫徘徊。
这个朝堂和夫子书中讲的不一样,这个皇帝也并不如史书中那般愿意听逆耳的忠言,他口中有苦难言。
让一个直愣愣的松柏知道自己犯了错却没办法对着自己的错误更正,因为错误是他的手足,是他自己的家族,是一颗比他硕大百倍千倍的大树,而他成为了无法撼动那棵树的蚍蜉。
最后他在一件牵扯到二哥贪污的案子倒下了,倒在了自己对哥哥的崇拜里,朝廷念他辛劳功绩为他追封,而他哥哥贪污的那个案子最后不翼而飞,再无人提及。
又是沈家。
姜娉芷听完就觉得沈家和她们家可能真的犯冲,又是害的她祖父落榜被流放,又是贪污公款,又是仗着家里的权势为非作歹强抢民女颠倒黑白,罪责简直是数也数不清。
所以她带着她的琴重出江湖。
“无才无德抢功名,不衷不孝害手足。位高权重成利器,生杀夺予握掌心。仁义礼道尽作废,天下义士皆寒心。无人知你名中意,无人教你怎做人。”
前几首如果还是含蓄的念词的话,这首诗基本是直接开骂了,沈家三兄弟凑齐仁义礼,结果仁的不仁,义的无义,礼的倒是守礼,结果被守礼硬生生逼死了。
科考作弊贪污受贿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无从查证也不知道这首词骂的是何人,但是姜娉芷就差点名了,位高权重,仁义礼,简直摆明了沈家三兄弟。
此词配上慷慨激昂的曲子,倒硬生生让人品出忠臣死谏不管不顾那味,起初看客听说这位琴娘重出江湖就差把乐坊围的水泄不通了,结果前两日硬是没人听出骂的是谁,没办法了,姜娉芷只能用点损招。
她暗中派人在赌坊鱼龙混杂中深奥的讲:“听说几年前沈义死的有蹊跷啊,好像是被他哥哥逼的。”此话还没说话就有一个人边扔出骰子边回应道:“你们没听说他在家从小就不受待见吗?他娘是个续弦嘛,诶呀正常!”然后又投入赌局之中,从头到尾竟连头都没有抬。
如果不愿意听政事的话,就去听大户人家的八卦吧。
人们仰望着大户人家的灯笼,看它升看它灭,总会有人心生不甘,总会有人爱谈论那些深暗其中的秘闻,然后说一句,原来高门大户也和我们一样不堪。
果然,不出两日,乐坊的看客更多了,这次终于有针对性了,害手足,仁义礼,底下的人心照不宣的想着沈家,无人敢在此处说,可是在面对街坊邻居,面对挚友亲朋,面对市井众人,他们还能缄口不言吗?
就连沈家的仆人都在窃窃私语的到处找府里的老人打听当年发生的事。人口悠悠,纵然今日无人敢言,当众人都心知肚明的时候,还会无人敢言吗。
结果不曾想到,还没等朝廷听到,先等到了乐坊一堆训练有素的人暗戳戳的监视姜娉芷,看客们自然觉得那是沈家派来的人,而沈家的人一来,更变相证实了她的诗说的就是沈家,所以纵然有险,也要入虎穴。
姜娉芷像没事人一样去找母亲用了早膳,然后和云婷重新去了乐坊,不去还不知道,怪不得十三娘让她今日莫要再来了。
李家有位远近闻名的美娇娘,她的生活本来平静而美好,一位知道爱惜她保护她的丈夫,一个可爱健康的稚子,谁料突发横祸。
丈夫在驯马场摔断了腿,马场的人草草赔了十两白银后将她丈夫逐出了马场,那十两白银连给丈夫治腿都不够,可那马场是权贵手下的玩物,无人敢替她鸣不平。
她是个乐观而坚强的人,笑着劝慰丈夫说以后不用再看人眼色生活了,她说自己可以去先去沈府做杂事赚钱,沈府有个大丫鬟出来采买时和她相熟,她说不定可以让那大丫鬟替她说说情让她进沈府,等钱攒够了就能把丈夫的腿医好,然后她们就一起在月牙桥摆摊,她就在旁边坐手工,丈夫就负责叫卖,她们家的日子依旧能好起来。
那个大丫鬟听说了她家的事,也为她可怜,但见她如此乐观开朗又佩服她,满口答应说回去就问问沈老夫人。
阳光第二天从宽广的长安街一直照到了狭窄的小巷子,连常年没有阳光照拂的兰草都一起沐浴在这片新鲜的天地中,沈老夫人是个心善之人,在听到李家故事后就同意了她开沈府做杂役,那天沈家的那个大丫鬟迫不及待的告诉李夫人这个好消息,她以为这一天是一切希望的开始。
后来沈家那个小公子突然进了后院,看到了这个穿着粗布麻衫却依旧清新脱俗的李夫人。他满口金银富贵让李夫人给他当个通房丫鬟,李夫人不从,说自己已有家室。
第二日醒来她就已经在沈家小公子的床上,她慌慌张张的看着眼前陌生的环境,沈家小公子宽慰她说现在你没有夫家了,可以当我的通房丫鬟了。
李夫人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觉告诉她一切都不对了,她用床边的灯罩砸晕了沈小公子一路跌跌撞的往家跑,早晨的霜露还挂在兰草上,她冷的通体发寒,推开破旧的房门,周围的一切都寂静无声,她试探的叫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无一人响应。
直到卧房门被推开,阳光照进灰暗的屋子,她的丈夫和儿子躺在床上,她心终于落地,霎那间觉得沈小公子都没那么可恨了,结果走上前去发现她的丈夫和儿子嘴唇青紫,脸色灰白,她愣住了,而后颤颤巍巍的去抚摸二人的脉搏,均无任何反应。
良久,这个破旧的小屋子爆发出一声仰天痛哭,霜露都被震的粉碎。
大街上走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夫人,阳光直射下都照不透她身上的寒冰,开封府的鸣冤鼓被敲响引来一众百姓驻足,终于有人从那悲戚的面庞中认出了她。
“这不是李家那个小娘子吗?怎么几天不见变成这样了?”
府衙让人带她登堂诉冤,却在听到沈家二字时怒吼一声:“放肆!沈小公子昨夜在我定的酒楼里与我们一起畅谈一夜,早晨才归,你胆敢如此污蔑命官亲属!”
彼时的沈家确实权势滔天,这位沈小公子有一位当宰相的大伯伯,尚书令的爹爹,还有一个被追封为吏部尚书的叔父,就连年纪轻轻的表哥都是太子伴读,如今的皇帝更是一日不如一日,太子对那位伴读可谓器重非常,谁知这位太子登基后沈氏还能更荣耀到何等地步呢。
闻声赶来巴结的官员层出不穷,人们都想沾上沈家这块肥肉,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得罪它。
所以那位李家娘子变成了贪恋权贵杀害亲夫的罪人,判第二日斩首。
沈小公子甚至都不用出面,就有人赶着替他洗清“冤屈”,那个案子从鸣冤到结束就用了半个时辰。
沈小公子刚从昏迷中醒来就听说昨天晚上自己才弄到手的女子已经告到了衙门,还没想这件事怎么解决县衙就亲自过来告诉他事已经摆平了,沈小公子直夸这位县衙聪明能干。
沈小公子想让她先吃一夜苦,第二日再把她寻回来,彼时就再也没有李家娘子这个人了,只有一个无身份无人知的通房丫鬟,到时候有冤更无处可诉了,县衙回夸小公子果然才智无双,两人一起去酒楼吃酒到半夜,第二日下午才酒醒沈小公子去寻人,发现溅了一地的血和飘然落下的雪。
县衙忘记交代,沈小公子贵人忘事睡到了下午,于是一条人命就这样荡然无存。
沈小公子还郁闷了好几日,连去酒楼都停了几日,引的沈母特别高兴以为儿子要发奋用功读书了,这户人家似乎都没有发现这个世间死去了一个人,也许发现了也并不在乎,那个大丫鬟和沈母或许也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善心害死了一家人。
廊下的看客一时都寂静无声,十三娘在听到这首诗骇的面色都变了又变,想冲上去把姜娉芷拉下来阻止她再念这首诗,谁料旁边那位以扇遮面的男子比她反应更快的拉住了她道:“别拦她,让她念完。”
周围有知情的看客已经惊的说不出话了,有些愤愤不平的人士还在到处问是不是前几日那个李家的娘子啊,还没说完就被知情的好友捂住了嘴。
一曲毕姜娉芷将琴留在了乐坊内给十三娘保管,自己和云婷则从后门离开。她觉得十三娘好像有话要和她说,却又在张口时重新缄默。
第二日嘈嘈切切的声音更多了,到处都有人在说那日的六月飞雪,权势可以堵住贪权图利之人的嘴,却堵不住悠悠众口。
这件事持续了半个月,姜娉芷每天都来重复那一日的琴和词,有人因为听说这位乐妓容貌非凡来看,有人听说这位乐妓一曲如仙乐特意来听,有人听说这位乐妓敢公然和沈家叫板所以特意来见,总而言之每天都有人因为层出不穷的理由来这个乐坊观摩姜娉芷,还有人给姜娉芷安了个咏絮才高的美名,后来人越来越少了,直到姜娉芷以为这件事就要这样结束的时候,朝廷终于听到了。
新帝闻之大怒,派人彻查此事,一查尽然全是漏洞,可那县衙也是被沈家逼急了,竟然一个人担了罪责说是自己一时情急错判,被打五十大板押入地牢子孙后代不得再进行科举,而沈小公子竟然只是被勒令禁足半年罚俸禄一年。
从此便传出了乐坊有位才女替人鸣冤屈道不公的传闻,乐坊连带着那位蒙面女子一起名声大噪。
但这件事以后姜娉芷便像消失了一样在乐坊查无此人,直到那一日她从母亲口中得知了当年被流放的原因,当年祖父的科考考卷被人替换了。
科考最后一题询问考生治国如何践行君子之道,她祖父答的分明是“君子以善心行正端,重民意听民心,近贤臣远小人。听逆耳之忠言,思蜜糖之赞誉,误以天下为己而肆虐,误以权大而作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可却在揭榜之时被押上朝廷定罪,他祖父的解答变成了“君子不可妄听一家之言,不可因疑窦而卸重臣,不可贪乐而求华贵,不可贪权而求疆域,需尊民生之道论天理纲常,定民心安国基。”
此话一出句句都像在讥讽皇帝,因过度偏信沈家而使它一家独大,因自己的疑虑而卸了重将的权力逼南鸿大将军卸甲归田,因贪享荣华富贵而征徭役建华楼,因贪恋权势所以不顾民生一意征战。
柳鸣安当时就冷汗淋漓,半是惶恐此话的分量,半是惊疑谁换了自己的试卷,何人胆敢如此不给皇帝留颜面。
可惜当时皇帝正在气头,沈家也因为第一句意有所指而愤懑不已,所以他祖父辩驳了半日仍是抵不过一句没有证据,幸好此朝没有因科举直言不讳而斩杀考生的例子。
哪个皇帝敢杀啊,都怕被背上昏庸无道的罪名,可偏偏这个皇帝又不够大气,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只得流放了柳鸣安一家,让他终生不得再参选。
谁人能料到,写下这样一段话的人不是旁人,是沈家三子-沈义,也就是那位已经去世被追封为吏部尚书的才子,那份考卷竟是他的!
起初就连柳鸣安都不信自己的这个推断,谁知在流放途中他收到了沈义的信,信中字字恳切,言中悔意尽显,沈义在信中说他已经买通了押派他们的差役,他们可以在远离长安时就有自由身,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弥补,只能尽柳鸣安之意做个好官。
而柳鸣安不肯接受这份歉意,当场将信撕毁对着苍天咒骂了半日,最后竟然看开这个世道不愿再接近长安也不愿再科考硬是到了北朔。
后来在北朔遇到了姜阳,看到了这个远离权贵的地方,看到了无尽的疆域和狂妄的风雪,他成为了学究,教了一群小孩,女儿嫁给了一个好人,有了一个外孙女,他慢慢没有那么恨了。
沈家三子一女,大儿子沈仁已经位列丞相,二儿子沈礼已经是尚书令候选人,三儿子沈义还正在科考,唯一的女儿位及贵妃,沈家或许也是没想到自己门楣里竟有这样不盼着自家好的孩子。
但是沈义不过是个很纯粹的人罢了,他和他的哥哥们并非一母同胞,沈母在生完两个儿子后就患病离世了,他是续弦的母亲后生的,跟他这两位哥哥差了十岁有余,从小父亲就告诉他要多向哥哥们学习,他很认真的将两位哥哥奉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可是他好像确实不如自己的两位哥哥聪颖。
后来进了学堂,学究讲忠臣死谏。他记在了心里,于是他长成了沈家最不会变通的青松,科考的那道题,他认真思索了皇帝的不可为,用自己的方式第一次做了忠臣劝谏,可是那份试卷害了人,是他自己害的,他哥哥害得,皇帝害得,所有人都是帮凶,而自己像那个主谋,他借了不知道谁的状元,乘着沈家的风到了朝堂之中,然后在官场中迷茫徘徊。
这个朝堂和夫子书中讲的不一样,这个皇帝也并不如史书中那般愿意听逆耳的忠言,他口中有苦难言。
让一个直愣愣的松柏知道自己犯了错却没办法对着自己的错误更正,因为错误是他的手足,是他自己的家族,是一颗比他硕大百倍千倍的大树,而他成为了无法撼动那棵树的蚍蜉。
最后他在一件牵扯到二哥贪污的案子倒下了,倒在了自己对哥哥的崇拜里,朝廷念他辛劳功绩为他追封,而他哥哥贪污的那个案子最后不翼而飞,再无人提及。
又是沈家。
姜娉芷听完就觉得沈家和她们家可能真的犯冲,又是害的她祖父落榜被流放,又是贪污公款,又是仗着家里的权势为非作歹强抢民女颠倒黑白,罪责简直是数也数不清。
所以她带着她的琴重出江湖。
“无才无德抢功名,不衷不孝害手足。位高权重成利器,生杀夺予握掌心。仁义礼道尽作废,天下义士皆寒心。无人知你名中意,无人教你怎做人。”
前几首如果还是含蓄的念词的话,这首诗基本是直接开骂了,沈家三兄弟凑齐仁义礼,结果仁的不仁,义的无义,礼的倒是守礼,结果被守礼硬生生逼死了。
科考作弊贪污受贿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无从查证也不知道这首词骂的是何人,但是姜娉芷就差点名了,位高权重,仁义礼,简直摆明了沈家三兄弟。
此词配上慷慨激昂的曲子,倒硬生生让人品出忠臣死谏不管不顾那味,起初看客听说这位琴娘重出江湖就差把乐坊围的水泄不通了,结果前两日硬是没人听出骂的是谁,没办法了,姜娉芷只能用点损招。
她暗中派人在赌坊鱼龙混杂中深奥的讲:“听说几年前沈义死的有蹊跷啊,好像是被他哥哥逼的。”此话还没说话就有一个人边扔出骰子边回应道:“你们没听说他在家从小就不受待见吗?他娘是个续弦嘛,诶呀正常!”然后又投入赌局之中,从头到尾竟连头都没有抬。
如果不愿意听政事的话,就去听大户人家的八卦吧。
人们仰望着大户人家的灯笼,看它升看它灭,总会有人心生不甘,总会有人爱谈论那些深暗其中的秘闻,然后说一句,原来高门大户也和我们一样不堪。
果然,不出两日,乐坊的看客更多了,这次终于有针对性了,害手足,仁义礼,底下的人心照不宣的想着沈家,无人敢在此处说,可是在面对街坊邻居,面对挚友亲朋,面对市井众人,他们还能缄口不言吗?
就连沈家的仆人都在窃窃私语的到处找府里的老人打听当年发生的事。人口悠悠,纵然今日无人敢言,当众人都心知肚明的时候,还会无人敢言吗。
结果不曾想到,还没等朝廷听到,先等到了乐坊一堆训练有素的人暗戳戳的监视姜娉芷,看客们自然觉得那是沈家派来的人,而沈家的人一来,更变相证实了她的诗说的就是沈家,所以纵然有险,也要入虎穴。
姜娉芷像没事人一样去找母亲用了早膳,然后和云婷重新去了乐坊,不去还不知道,怪不得十三娘让她今日莫要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