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路穷心不改
第三十三章
陆璟之醒来时家中空空荡荡,他迟钝地想了许久,才想起自己昨夜是同大皇子一起喝多了。
他是怎么回家的?
家里怎么一个人都没有?
“王爷,昨夜是大皇子将您送回来的。今日放榜,若非要留下来照顾您,小的就跟着冬青桑叶他们去看榜了。”
陆璟之瞬间从床上跳起来,托着发蒙的头,弱柳扶风似的:“放榜?小昭呢?”
春雨驾轻就熟地扶着陆璟之落座,然后又娴熟地倒一碗醒酒汤:“裴小姐今日有人相邀,此时正在万山楼。”
春雨看了看外面的日头:“王爷,现在巳时过半,午时正放榜。您现在收拾还来得及。”
陆璟之挤过城中主街熙熙攘攘的人群,眼看就要到万山楼,前头突然一阵锣鼓鞭炮齐鸣。
“开——榜——!!!”
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
报喜的书童策马扬鞭,手举金榜自钟楼奔出。
“乾宁十二年,会元裴如昭,江右道洛州人士,年十六,善书文,博古通今,今擢为会试会元!”
“乾宁十二年,会元裴如昭——”
声音随着书童的高呼传遍大街小巷。
一时之间,长街死寂,谁也想不到,这个胆大包天,又异想天开的官员之女竟然真的能在会试中拔得头筹。
至于后面的人都是谁已经不重要了,裴如昭的名字将成为笼罩在无数学子心头的一片阴云。
也将成为无数女子对广阔天地心向往之的憧憬。
……
陆璟之站在街上,看人群随着书童的声音移动,竟有些恍惚,像是被人打蒙了一般。
“陆璟之!”
他倏地抬头,看到站在楼阁上向他招手的姑娘。
裴如昭穿着一身再简单不过的水红色衣裙,长发整齐梳起,不加赘饰,却仿佛比天上的太阳更为耀眼。
世界远去,声音远去,陆璟之此时此刻眼中只看得到裴如昭的身影,听得到裴如昭的声音。
在一下接一下的心跳声里——
陆璟之逃了。
“小贤王在底下?怎么不叫他上来?”
裴如昭点头,不解陆璟之突然跑走做什么。
方才她的一声让报喜书童发现了她的位置,此时正敲锣打鼓要进万山楼。
裴如昭浅浅福身行礼:“太子殿下。小贤王许是有事,刚刚走了。”
太子应声,又问道:“当真不肯受那宅子?城郊那小院偏僻,今日放榜之后,登门者只多不少,小心日夜难眠错失殿试良机。”
“多谢太子好意,无须如此。”
太子欲言又止,喜报已经敲响门头。
“敢问可是江右道洛州人士裴如昭?”
裴如昭起身迎门,落落大方:“是。”
“会试会元,恭喜!”
裴如昭接过告示,又送走报喜的书童,落座后正想如释重负地叹息一声,又想起眼前的人是太子,于是只能重新挺直脊背,端正坐好。
太子的目光晦涩,问道:“昭儿是如何定了决心要考科举?”
裴如昭淡笑:“只是跟人打了个赌而已。”
“打赌?”
裴如昭颔首:“太子殿下,在洛州,女子是一点书也不许读的。不仅如此,很多人家还会为了供儿子读书专门想生女儿然后卖掉换读书的束脩。而士族豪绅家的小姐整日里想着的也只有后宅那一亩三分地。”
“太子殿下见过百姓麻木的样子吗?不像是活生生的人,像是一个又一个耕耘在田地里的活牲口,辛辛苦苦一整年,只为填满这些硕鼠蠹虫的腰包。”
“他们辛苦一年,存不下二两银子,只能勉强果腹,维持生存。”
裴如昭的声音十分平静,安静地讲述自己这近一年时间在洛州的所见所闻。
她提起如今改名为裴玉丫头,提起一边读书,一边在茶馆说书补贴家用的纪见载。
是一个个形形色色又活生生的人。
不过一年时间,已经与尚京城中的户部尚书千金截然不同。
从前的裴如昭大约就是一株只可远观的高岭之花,如今这朵花走下高山,接了地气,开得更加繁茂。
*
直到关紧小院的大门,裴如昭才算松一口气。
一路回来,热情恭喜者有之,明嘲暗讽者有之。
其中,甚至不乏名落孙山者的指责咒骂,说她一女子无才无德,抢了本该属于他们男儿的功名。
这些对于裴如昭而言都不算什么,最让她难受的是有些女子也在对她指指点点,觉得她的行为有违纲常,不合礼教。
裴如昭细瘦的身板倚在门扉上,神情微有落寞。
她大概——
是全天下最不讨人喜欢的会元……
突然,她身后的门被人推了一下。
她以为是找麻烦的人追上门,正要让冬青将人赶走,就听外面响起陆璟之的声音:“锁门了?”
裴如昭这才让冬青开门。
开门的瞬间,看到门外被人扔了杂物,一贯干净的门前此时满是污秽。
先前还算热情的街坊四邻此时全部门户紧闭,就好像她不是本该受人欢迎的会元,而是瘟神灾星。
裴如昭眼神黯淡,静默片刻:“桑叶,去将扫帚拿来。”
陆璟之手中还拎着他排队很久才买到的各式菜品点心,全都是裴如昭最爱吃的口味。
他有些不知所措地站在门口,举着手里的东西,努力想挤出笑容,最后沉默着走进屋里将东西放下,然后挽起袖子同裴如昭一起将门前清扫干净。
裴如昭能感受到视线落在身上,如芒在背,审视、怀疑、猜忌,扎得人心生疼。
直到最后,裴如昭也什么都没说,只是将门前清扫干净,然后转身回家。
*
放榜三日后,便是殿试。
临行时,陆璟之怕她饿坏肚子,还特意塞了些热气腾腾的糕点过来。
裴如昭捧着手里的糕点,看陆璟之气喘吁吁的模样,这才发觉陆璟之一大早便不见人影原来是给她准备这些去了。
陆璟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吃点甜的,兴奋,状态好!”
裴如昭默默打开油纸包,在陆璟之的目光里,一口一口吃完了三块点心。
裴如昭穿戴整齐,入宫赴试。
在一众年轻郎君里,显得格外扎眼。
进入殿试的人选还有纪见载,这位犀利的纪先生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杀进殿试。
堪称江右道的高光时刻。
今年的进士,一共选三十人,凡会试在榜者皆能进入殿试。
裴如昭作为今年的会元,便在最首。
进入皇宫,走上一条与往日里截然不同的路,哪怕是已经看惯的风景都显得不同起来。
裴如昭虽然细瘦,但身型挺拔,气质端稳,比之身后诸多男子不遑多让。
甚至有些人在身量上还比不得裴如昭高。
待到辰时,旭日初升,礼乐声起,承天门开。
众多贡士于太仪殿前的广场上参拜内阁阁老、读卷官以及受卷官等诸多执事。
静静等待乾宁皇帝的到来。
眼前的诸位官员多是裴如昭的熟人,其中不乏她爹的政敌,三省六部满朝文武,想让裴家死的,大有人在。
辰时一刻,乾宁皇帝到。
随后,时任宰相的刘承钧宣读圣旨。
裴如昭默默记下制诰中念过的策论题目。
今年的策题,看似中规中矩,却偏生让裴如昭看出一股不破不立的架势。
策题一共四道,分别是史论一道、国策两道、义经一道,其中最难的便是国策两道。
最让裴如昭意想不到的是,史论中竟让他们写一写对于历朝历代无数诗案的看法。
乾宁帝的心思,远比旁人所想更加深沉。
入殿落座时,裴如昭扫过其他同试者的面色,果然都被这一道“诗案”搞乱了阵脚。
该称其圣明远虑,还是言其刚愎自用?
裴如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提笔落字。
是太极殿上第一个提笔写文的贡士。
乾宁帝高坐龙椅,看到在裴如昭之后,其他人也纷纷提笔,摸两把自己刚蓄上的胡子,颇为满意。
四道题目,写完就要便是三四个时辰的时间,裴如昭单手按着开始绞痛的腹部继续作答。
这两道国策,其一是兴人举才之策以及女学对人才培养与家学的作用,其二是士农工商划分安置之策。
两道皆为大荣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一道都是裴如昭试图探求答案的无解之问。
未时过,策论结束收卷,两刻钟的休整过后就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
裴如昭这才从随身携带的包裹里摸出一块糕点,就着茶水囫囵吞下,才勉强缓了腹中的绞痛。
旁人都惊叹不已,虽说殿试并无明文规定不允许饮食,但为了在御前留个好印象,多半还是选择忍耐。
不过是一顿饭而已,忍忍就过去了。
可偏偏裴如昭是个不愿委屈自己的,先前策论时,她忙于写文顾不上便罢了,现在中场休息,凭什么不能填饱肚子?
因此吃得格外理直气壮,看得旁人直犯馋虫。
不知何时跟乾宁皇帝一起出现在殿上的宁懿皇后见状,抬手招来司膳监的礼官,让他去给在场贡生们准备些粥饭。
乾宁皇帝哪里能不知道他的皇后在想什么,眉头一压,故作严肃道:“小心坏了规矩。”
宁懿皇后笑:“这算哪门子规矩?陛下要招揽人才,断没有让人才在手里受苦的规矩。都说礼贤下士,一碗粥而已,让这些倔脾气的笔杆子少骂你两句,你不开心?”
乾宁皇帝与宁懿皇后感情甚笃,二人交流常以你我相称,根本不拘束于后宫中本该森严的等级尊卑制度。
乾宁皇帝自知自己说不过皇后,挥手作罢,让自己的司礼大太监传旨给这些贡生加一道菜,歇息三刻时间。
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的裴如昭并不知晓她填糕点的举动,竟成了日后诸多帝王们争相较量的开端。
乾宁朝及庆宣朝所开创的盛世及礼贤下士之风,后世争相仿之。
陆璟之醒来时家中空空荡荡,他迟钝地想了许久,才想起自己昨夜是同大皇子一起喝多了。
他是怎么回家的?
家里怎么一个人都没有?
“王爷,昨夜是大皇子将您送回来的。今日放榜,若非要留下来照顾您,小的就跟着冬青桑叶他们去看榜了。”
陆璟之瞬间从床上跳起来,托着发蒙的头,弱柳扶风似的:“放榜?小昭呢?”
春雨驾轻就熟地扶着陆璟之落座,然后又娴熟地倒一碗醒酒汤:“裴小姐今日有人相邀,此时正在万山楼。”
春雨看了看外面的日头:“王爷,现在巳时过半,午时正放榜。您现在收拾还来得及。”
陆璟之挤过城中主街熙熙攘攘的人群,眼看就要到万山楼,前头突然一阵锣鼓鞭炮齐鸣。
“开——榜——!!!”
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
报喜的书童策马扬鞭,手举金榜自钟楼奔出。
“乾宁十二年,会元裴如昭,江右道洛州人士,年十六,善书文,博古通今,今擢为会试会元!”
“乾宁十二年,会元裴如昭——”
声音随着书童的高呼传遍大街小巷。
一时之间,长街死寂,谁也想不到,这个胆大包天,又异想天开的官员之女竟然真的能在会试中拔得头筹。
至于后面的人都是谁已经不重要了,裴如昭的名字将成为笼罩在无数学子心头的一片阴云。
也将成为无数女子对广阔天地心向往之的憧憬。
……
陆璟之站在街上,看人群随着书童的声音移动,竟有些恍惚,像是被人打蒙了一般。
“陆璟之!”
他倏地抬头,看到站在楼阁上向他招手的姑娘。
裴如昭穿着一身再简单不过的水红色衣裙,长发整齐梳起,不加赘饰,却仿佛比天上的太阳更为耀眼。
世界远去,声音远去,陆璟之此时此刻眼中只看得到裴如昭的身影,听得到裴如昭的声音。
在一下接一下的心跳声里——
陆璟之逃了。
“小贤王在底下?怎么不叫他上来?”
裴如昭点头,不解陆璟之突然跑走做什么。
方才她的一声让报喜书童发现了她的位置,此时正敲锣打鼓要进万山楼。
裴如昭浅浅福身行礼:“太子殿下。小贤王许是有事,刚刚走了。”
太子应声,又问道:“当真不肯受那宅子?城郊那小院偏僻,今日放榜之后,登门者只多不少,小心日夜难眠错失殿试良机。”
“多谢太子好意,无须如此。”
太子欲言又止,喜报已经敲响门头。
“敢问可是江右道洛州人士裴如昭?”
裴如昭起身迎门,落落大方:“是。”
“会试会元,恭喜!”
裴如昭接过告示,又送走报喜的书童,落座后正想如释重负地叹息一声,又想起眼前的人是太子,于是只能重新挺直脊背,端正坐好。
太子的目光晦涩,问道:“昭儿是如何定了决心要考科举?”
裴如昭淡笑:“只是跟人打了个赌而已。”
“打赌?”
裴如昭颔首:“太子殿下,在洛州,女子是一点书也不许读的。不仅如此,很多人家还会为了供儿子读书专门想生女儿然后卖掉换读书的束脩。而士族豪绅家的小姐整日里想着的也只有后宅那一亩三分地。”
“太子殿下见过百姓麻木的样子吗?不像是活生生的人,像是一个又一个耕耘在田地里的活牲口,辛辛苦苦一整年,只为填满这些硕鼠蠹虫的腰包。”
“他们辛苦一年,存不下二两银子,只能勉强果腹,维持生存。”
裴如昭的声音十分平静,安静地讲述自己这近一年时间在洛州的所见所闻。
她提起如今改名为裴玉丫头,提起一边读书,一边在茶馆说书补贴家用的纪见载。
是一个个形形色色又活生生的人。
不过一年时间,已经与尚京城中的户部尚书千金截然不同。
从前的裴如昭大约就是一株只可远观的高岭之花,如今这朵花走下高山,接了地气,开得更加繁茂。
*
直到关紧小院的大门,裴如昭才算松一口气。
一路回来,热情恭喜者有之,明嘲暗讽者有之。
其中,甚至不乏名落孙山者的指责咒骂,说她一女子无才无德,抢了本该属于他们男儿的功名。
这些对于裴如昭而言都不算什么,最让她难受的是有些女子也在对她指指点点,觉得她的行为有违纲常,不合礼教。
裴如昭细瘦的身板倚在门扉上,神情微有落寞。
她大概——
是全天下最不讨人喜欢的会元……
突然,她身后的门被人推了一下。
她以为是找麻烦的人追上门,正要让冬青将人赶走,就听外面响起陆璟之的声音:“锁门了?”
裴如昭这才让冬青开门。
开门的瞬间,看到门外被人扔了杂物,一贯干净的门前此时满是污秽。
先前还算热情的街坊四邻此时全部门户紧闭,就好像她不是本该受人欢迎的会元,而是瘟神灾星。
裴如昭眼神黯淡,静默片刻:“桑叶,去将扫帚拿来。”
陆璟之手中还拎着他排队很久才买到的各式菜品点心,全都是裴如昭最爱吃的口味。
他有些不知所措地站在门口,举着手里的东西,努力想挤出笑容,最后沉默着走进屋里将东西放下,然后挽起袖子同裴如昭一起将门前清扫干净。
裴如昭能感受到视线落在身上,如芒在背,审视、怀疑、猜忌,扎得人心生疼。
直到最后,裴如昭也什么都没说,只是将门前清扫干净,然后转身回家。
*
放榜三日后,便是殿试。
临行时,陆璟之怕她饿坏肚子,还特意塞了些热气腾腾的糕点过来。
裴如昭捧着手里的糕点,看陆璟之气喘吁吁的模样,这才发觉陆璟之一大早便不见人影原来是给她准备这些去了。
陆璟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吃点甜的,兴奋,状态好!”
裴如昭默默打开油纸包,在陆璟之的目光里,一口一口吃完了三块点心。
裴如昭穿戴整齐,入宫赴试。
在一众年轻郎君里,显得格外扎眼。
进入殿试的人选还有纪见载,这位犀利的纪先生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杀进殿试。
堪称江右道的高光时刻。
今年的进士,一共选三十人,凡会试在榜者皆能进入殿试。
裴如昭作为今年的会元,便在最首。
进入皇宫,走上一条与往日里截然不同的路,哪怕是已经看惯的风景都显得不同起来。
裴如昭虽然细瘦,但身型挺拔,气质端稳,比之身后诸多男子不遑多让。
甚至有些人在身量上还比不得裴如昭高。
待到辰时,旭日初升,礼乐声起,承天门开。
众多贡士于太仪殿前的广场上参拜内阁阁老、读卷官以及受卷官等诸多执事。
静静等待乾宁皇帝的到来。
眼前的诸位官员多是裴如昭的熟人,其中不乏她爹的政敌,三省六部满朝文武,想让裴家死的,大有人在。
辰时一刻,乾宁皇帝到。
随后,时任宰相的刘承钧宣读圣旨。
裴如昭默默记下制诰中念过的策论题目。
今年的策题,看似中规中矩,却偏生让裴如昭看出一股不破不立的架势。
策题一共四道,分别是史论一道、国策两道、义经一道,其中最难的便是国策两道。
最让裴如昭意想不到的是,史论中竟让他们写一写对于历朝历代无数诗案的看法。
乾宁帝的心思,远比旁人所想更加深沉。
入殿落座时,裴如昭扫过其他同试者的面色,果然都被这一道“诗案”搞乱了阵脚。
该称其圣明远虑,还是言其刚愎自用?
裴如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提笔落字。
是太极殿上第一个提笔写文的贡士。
乾宁帝高坐龙椅,看到在裴如昭之后,其他人也纷纷提笔,摸两把自己刚蓄上的胡子,颇为满意。
四道题目,写完就要便是三四个时辰的时间,裴如昭单手按着开始绞痛的腹部继续作答。
这两道国策,其一是兴人举才之策以及女学对人才培养与家学的作用,其二是士农工商划分安置之策。
两道皆为大荣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一道都是裴如昭试图探求答案的无解之问。
未时过,策论结束收卷,两刻钟的休整过后就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
裴如昭这才从随身携带的包裹里摸出一块糕点,就着茶水囫囵吞下,才勉强缓了腹中的绞痛。
旁人都惊叹不已,虽说殿试并无明文规定不允许饮食,但为了在御前留个好印象,多半还是选择忍耐。
不过是一顿饭而已,忍忍就过去了。
可偏偏裴如昭是个不愿委屈自己的,先前策论时,她忙于写文顾不上便罢了,现在中场休息,凭什么不能填饱肚子?
因此吃得格外理直气壮,看得旁人直犯馋虫。
不知何时跟乾宁皇帝一起出现在殿上的宁懿皇后见状,抬手招来司膳监的礼官,让他去给在场贡生们准备些粥饭。
乾宁皇帝哪里能不知道他的皇后在想什么,眉头一压,故作严肃道:“小心坏了规矩。”
宁懿皇后笑:“这算哪门子规矩?陛下要招揽人才,断没有让人才在手里受苦的规矩。都说礼贤下士,一碗粥而已,让这些倔脾气的笔杆子少骂你两句,你不开心?”
乾宁皇帝与宁懿皇后感情甚笃,二人交流常以你我相称,根本不拘束于后宫中本该森严的等级尊卑制度。
乾宁皇帝自知自己说不过皇后,挥手作罢,让自己的司礼大太监传旨给这些贡生加一道菜,歇息三刻时间。
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的裴如昭并不知晓她填糕点的举动,竟成了日后诸多帝王们争相较量的开端。
乾宁朝及庆宣朝所开创的盛世及礼贤下士之风,后世争相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