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旅皆过客
第四十六章
当齐恪行谋反一事接近尾声,救灾时的贪官污吏,意图谋反的叛军贼首悉数落网清算。
应该分到百姓手中的那份救济在耽搁数日后终于被送到该去的地方,被搁置的诸多事项也重新提上日程。
一时之间,有不少人称乾宁皇雷厉风行,手腕过硬。
乾宁皇的大刀阔斧与毫不留情震慑朝堂,每日上朝时,文武百官皆噤若寒蝉。
就在这种压抑的氛围里,民间风向又开始变动。
北征一事被重新提及,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结束,到底是胜了?败了?
还是说根本就没有打仗,只是拉了不知几个人出去转一遭,满足皇帝想要狩猎北巡的个人喜好?
风向变化之快,怕是连六月的天都比不上。
但乾宁皇帝就是能稳得住,将浑罗的消息压得死死的。
裴如昭猜,乾宁皇兴许是想在年后,该浑罗进贡之时再将消息公布出来。
从草原回来之后,裴如昭就甚少过问浑罗的消息,这些事全部由皇帝的老臣接手,估摸着有什么协商进展,也都是这些人在推进。
跟她,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在这样的声音中,被裴如昭特意挑选、培训过的官员、士兵向江右道进发,准备重绘《地揽册》。
……
九月份的时候,随着又一年乡试结束,国子监迎来重新开学。
但这一次,荣朝的国子监选择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方式。
国子监的目的是治学,治各个门类的学。
先为学,再为用。
不沾惹政事,不掺杂利益。
凡乡试中榜者,皆有机会赴京参加国子监的第一届入学考试,直叩天子门。
裴如昭这个兵部主事便跟着一起谋划这件事情。
乾宁皇帝的要求很简单,他要能切实让他看到改善提升的人才,不想要任何会给他添堵的笔杆子。
不得不说,乾宁皇身上不知从何而来的匪气,极好地促成了这件事情。
诏令一经发出,满朝文武群情热烈,不知多少心怀报国之志的人启程赴京。
万事俱备,一切就绪,就待十月国子监开考,时隔近五十年时光,重迎学子!
……
在重开国子监的过程里,他们这群詹事府人员不知吵了多少回架,吵得急眼了甚至能在太子面前动手。
每次吵起来的时候,裴如昭便跟着陆璟之蹲在一旁看热闹,看太子忙得焦头烂额。
就因为国子监的事,太子连选秀都推了。
宁懿皇后本想着今年选秀,给齐恪明寻个好姑娘做太子妃,先是被齐恪明以今年多灾多难不宜铺张浪费搪塞,躲不过去了又用国子监事务繁忙来逃避。
总之,主打一个独身自在。
但正因如此,京中诸多士族贵女们反倒觉得齐恪明是个良人,攻势更猛,常追得他苦不堪言。
此时,一众人挤在裴家略显寒酸的小院里,吵得裴如昭额头青筋直跳。
眼前三个男人,个顶个都是位高权重的,作为四人之中官职最小的,裴如昭深觉心累。
陆璟之,一品贤王。
大皇子,身份尊贵。
太子殿下,更是不用多说。
也不知从何时起,再加上她,他们四个人成了搭子。
常在一起吃饭,常在一起做事。
连大皇子的妃子一旦有事找人,也直接到裴宅来敲门。
一来二去,裴如昭甚至跟大皇子妃混了个熟悉,逗着大皇子刚年满一岁的女儿喊姨姨。
小姑娘粉雕玉琢,像年画娃娃一样可爱,裴如昭抱着爱不释手,甚至很有闲心地劝陆璟之和齐恪明也早日成家生子,说自己很想享受一群小孩儿冲她喊姨姨的场景。
陆璟之撇嘴,齐恪明望天。
总之没有一个人回答裴如昭的话。
大皇子妃只笑,抱着小女儿在院子里玩闹。
人都在的时候,裴宅总是热闹非凡,不止他们四个熟悉,连他们四个人的侍女侍卫也相互熟悉起来。
明明只是一个寒酸落败的院子,却让人高兴得仿佛世外之境。
送走大皇子一家和独行的齐恪明之后,裴宅便安静下来。
陆璟之方才说要出去一趟买些东西,便不见人影。
方才还热热闹闹的裴宅,瞬间就只剩下裴如昭一人。
裴如昭帮着桑叶竹叶一起收拾院子里剩下的东西,贤王府的管家恭叔不知何时也过来一起帮忙。
比起旁人总爱称她一声裴主事,很多裴如昭的旧识还是会用原来的称呼叫她。
“裴小姐。”
恭叔年岁也不小了,这些年管照陆璟之尽心尽力,如今两鬓都已斑白。
恭叔说:“裴小姐,老仆已经很久不曾见小王爷笑得这样开心了。”
裴如昭怔住,正想说陆璟之最近每天都咧嘴笑得阳光灿烂,就听见陆璟之风风火火的声音传来。
“别瞎说,别造谣,我没有啊!我天天呲大牙笑可开心了!”
说完把东西往石桌上一放,扯着恭叔就往外走。
裴如昭只来得及瞥见陆璟之微微泛红的耳根,以及几句模糊不清的话:“点、点心放桌上了,我走了啊!”
她眨眨眼,看着陆璟之的背影,忍不住想恭叔方才说的话。
开心吗?
从洛州到尚京,陆璟之好像确实有一种枯木逢春犹再发的新生感。
先前在洛州,旁人说他烂泥扶不上墙并非作假。
整日提笼架鸟寻欢作乐是其一,不求上进惹是生非是其二。
无论男女都瞧不起他,更别提当地士族豪绅都在防备他,偌大一个贤王府,就只是个空壳。
来到尚京之后,一切从头开始,就算陆璟之是独一号的异姓一字王又怎样?
孤家寡人,手上无权无势,对尚京中的士族构不成任何威胁,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去在意陆璟之做什么。
回想起自己初到洛州时整日关在房门里清心静气的样子,裴如昭都觉得自己好笑。
思虑过度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动起来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在这样快乐的日子里,国子监大考将近,而选秀的日子也板上钉钉。
国子监大考后一月,秀女入宫,年后大选,势必要赶在齐恪明加冠前彻底敲定此事。
*
乾宁十二年,九月十五,国子监重开。
共分九科,广招天下人才。
裴如昭在应考者中,看到了熟悉的人。
是姬鹤。
以姬鹤之才学,未尝没有争一甲之力,为何要来国子监?
考完之后裴如昭也曾问过,姬鹤只平静地说:“为官者万千,但百姓需要的是能做事的人。”
官者,擅谋也。
很快,国子监招考的成绩出来,各科取前五十名入学,由詹事府、翰林院精挑细选的夫子授课教学,根据皇帝的需要,根据天下民生的需要完成治学任务。
军营中的兵器不够锋利,国子监中要有能让兵刃更加锋利的铸铁炼钢办法。
田中农产不足,国子监中要有能让田地多产的办法。
河岸堤坝容易被冲垮,要有能加固堤坝有效防洪的方案。
国子监的重开,瞬间分去内阁的关注。
国子监的士子大多出身低微,来自各行各业,因而才能在技艺上有所突破,与读书的文人相比,心性更单纯,也更追求极致。
旁的不说,陆璟之带人捣鼓,现在书籍印刷速度大大提升,用来书写的纸张质量也进步明显。
而所有的便利并非是皇室专属,快速革新的技术被乾宁皇特地投入几家商户,成效颇丰。
*
选秀开始前夕,裴如昭见到了安明虞。
原先总像烈火一样的姑娘如今一身寂寥,乾宁皇虽然将安都督夫妇流放,但并未治罪安明虞,甚至特批给了她参加选秀的机会。
那日秋雨,裴如昭从詹事府出来,撑着伞准备回家。
刚出门,便在一片昏暗的雨幕里看到一身青衣的安明虞。
安明虞撑了一把红伞,很是显眼。
“有时间喝一杯茶吗?”
裴如昭颔首,跟在安明虞身后。
雨天里,茶楼客人稀少,二人落座后,安明虞看向窗外的雨雾:“第一次见你也是在茶楼。”
“过客楼。”裴如昭说道。
“过客楼……”安明虞轻笑,“最终,所有人都会是过客。可惜这尚京城的茶楼里没有纪先生那样好的说书人,也没有六六居士精彩的故事。”
裴如昭说:“这里的人会写自己的故事。”
安明虞呢喃:“我的故事又会是什么呢?”
裴如昭只是提壶,为安明虞再添半杯茶水。
安明虞怔愣片刻,垂头翻找起来,将一个细长的匣子推到裴如昭面前:“去年你生辰的时候已经上路来京城了,这份及笄的生辰礼便没送成。如今难得清闲,裴主事日理万机,难得有空,便将这生辰礼补上。”
裴如昭没想到安明虞竟然会送一份生辰礼给她,她接过匣子:“多谢。”
“是一柄短剑。”安明虞道,“软剑不适合你用,这种短剑比匕首锋利且便于携带,是江右道工艺最好的铸剑师亲手锻造的。日后朝中波峰诡谲,你用来防身也无不可。”
“……若你不喜,丢弃便是。”
裴如昭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打开匣子,看到绒布上放着一柄两掌长的精美短剑,她拔剑出鞘,铁刃寒光,一看便是吹毛断刃的神兵利器。
“我很喜欢,多谢。”话语间,裴如昭便将短剑贴身放好。
安明虞所言无错,她如今在兵部,跟着上战场必然会成为常事,若能有自保的武器,是最好的。
二人再度无言,安明虞率先起身准备离开。
裴如昭将人叫住:“你当真要去参加选秀?”
“我别无选择。”
“若向圣上求个恩典,去军营也未尝不可。”
安明虞转身,目光黑沉:“裴如昭,有时候我真觉得你实在太过天真。可又忍不住羡慕你的天真。你真的很幸运,被所有人保护得这样好。”
“你想做的事,有人支持。你努力的事,一定会有回报。可我不一样,以后——”
“我便只有自己一人……”
当齐恪行谋反一事接近尾声,救灾时的贪官污吏,意图谋反的叛军贼首悉数落网清算。
应该分到百姓手中的那份救济在耽搁数日后终于被送到该去的地方,被搁置的诸多事项也重新提上日程。
一时之间,有不少人称乾宁皇雷厉风行,手腕过硬。
乾宁皇的大刀阔斧与毫不留情震慑朝堂,每日上朝时,文武百官皆噤若寒蝉。
就在这种压抑的氛围里,民间风向又开始变动。
北征一事被重新提及,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结束,到底是胜了?败了?
还是说根本就没有打仗,只是拉了不知几个人出去转一遭,满足皇帝想要狩猎北巡的个人喜好?
风向变化之快,怕是连六月的天都比不上。
但乾宁皇帝就是能稳得住,将浑罗的消息压得死死的。
裴如昭猜,乾宁皇兴许是想在年后,该浑罗进贡之时再将消息公布出来。
从草原回来之后,裴如昭就甚少过问浑罗的消息,这些事全部由皇帝的老臣接手,估摸着有什么协商进展,也都是这些人在推进。
跟她,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在这样的声音中,被裴如昭特意挑选、培训过的官员、士兵向江右道进发,准备重绘《地揽册》。
……
九月份的时候,随着又一年乡试结束,国子监迎来重新开学。
但这一次,荣朝的国子监选择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方式。
国子监的目的是治学,治各个门类的学。
先为学,再为用。
不沾惹政事,不掺杂利益。
凡乡试中榜者,皆有机会赴京参加国子监的第一届入学考试,直叩天子门。
裴如昭这个兵部主事便跟着一起谋划这件事情。
乾宁皇帝的要求很简单,他要能切实让他看到改善提升的人才,不想要任何会给他添堵的笔杆子。
不得不说,乾宁皇身上不知从何而来的匪气,极好地促成了这件事情。
诏令一经发出,满朝文武群情热烈,不知多少心怀报国之志的人启程赴京。
万事俱备,一切就绪,就待十月国子监开考,时隔近五十年时光,重迎学子!
……
在重开国子监的过程里,他们这群詹事府人员不知吵了多少回架,吵得急眼了甚至能在太子面前动手。
每次吵起来的时候,裴如昭便跟着陆璟之蹲在一旁看热闹,看太子忙得焦头烂额。
就因为国子监的事,太子连选秀都推了。
宁懿皇后本想着今年选秀,给齐恪明寻个好姑娘做太子妃,先是被齐恪明以今年多灾多难不宜铺张浪费搪塞,躲不过去了又用国子监事务繁忙来逃避。
总之,主打一个独身自在。
但正因如此,京中诸多士族贵女们反倒觉得齐恪明是个良人,攻势更猛,常追得他苦不堪言。
此时,一众人挤在裴家略显寒酸的小院里,吵得裴如昭额头青筋直跳。
眼前三个男人,个顶个都是位高权重的,作为四人之中官职最小的,裴如昭深觉心累。
陆璟之,一品贤王。
大皇子,身份尊贵。
太子殿下,更是不用多说。
也不知从何时起,再加上她,他们四个人成了搭子。
常在一起吃饭,常在一起做事。
连大皇子的妃子一旦有事找人,也直接到裴宅来敲门。
一来二去,裴如昭甚至跟大皇子妃混了个熟悉,逗着大皇子刚年满一岁的女儿喊姨姨。
小姑娘粉雕玉琢,像年画娃娃一样可爱,裴如昭抱着爱不释手,甚至很有闲心地劝陆璟之和齐恪明也早日成家生子,说自己很想享受一群小孩儿冲她喊姨姨的场景。
陆璟之撇嘴,齐恪明望天。
总之没有一个人回答裴如昭的话。
大皇子妃只笑,抱着小女儿在院子里玩闹。
人都在的时候,裴宅总是热闹非凡,不止他们四个熟悉,连他们四个人的侍女侍卫也相互熟悉起来。
明明只是一个寒酸落败的院子,却让人高兴得仿佛世外之境。
送走大皇子一家和独行的齐恪明之后,裴宅便安静下来。
陆璟之方才说要出去一趟买些东西,便不见人影。
方才还热热闹闹的裴宅,瞬间就只剩下裴如昭一人。
裴如昭帮着桑叶竹叶一起收拾院子里剩下的东西,贤王府的管家恭叔不知何时也过来一起帮忙。
比起旁人总爱称她一声裴主事,很多裴如昭的旧识还是会用原来的称呼叫她。
“裴小姐。”
恭叔年岁也不小了,这些年管照陆璟之尽心尽力,如今两鬓都已斑白。
恭叔说:“裴小姐,老仆已经很久不曾见小王爷笑得这样开心了。”
裴如昭怔住,正想说陆璟之最近每天都咧嘴笑得阳光灿烂,就听见陆璟之风风火火的声音传来。
“别瞎说,别造谣,我没有啊!我天天呲大牙笑可开心了!”
说完把东西往石桌上一放,扯着恭叔就往外走。
裴如昭只来得及瞥见陆璟之微微泛红的耳根,以及几句模糊不清的话:“点、点心放桌上了,我走了啊!”
她眨眨眼,看着陆璟之的背影,忍不住想恭叔方才说的话。
开心吗?
从洛州到尚京,陆璟之好像确实有一种枯木逢春犹再发的新生感。
先前在洛州,旁人说他烂泥扶不上墙并非作假。
整日提笼架鸟寻欢作乐是其一,不求上进惹是生非是其二。
无论男女都瞧不起他,更别提当地士族豪绅都在防备他,偌大一个贤王府,就只是个空壳。
来到尚京之后,一切从头开始,就算陆璟之是独一号的异姓一字王又怎样?
孤家寡人,手上无权无势,对尚京中的士族构不成任何威胁,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去在意陆璟之做什么。
回想起自己初到洛州时整日关在房门里清心静气的样子,裴如昭都觉得自己好笑。
思虑过度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动起来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在这样快乐的日子里,国子监大考将近,而选秀的日子也板上钉钉。
国子监大考后一月,秀女入宫,年后大选,势必要赶在齐恪明加冠前彻底敲定此事。
*
乾宁十二年,九月十五,国子监重开。
共分九科,广招天下人才。
裴如昭在应考者中,看到了熟悉的人。
是姬鹤。
以姬鹤之才学,未尝没有争一甲之力,为何要来国子监?
考完之后裴如昭也曾问过,姬鹤只平静地说:“为官者万千,但百姓需要的是能做事的人。”
官者,擅谋也。
很快,国子监招考的成绩出来,各科取前五十名入学,由詹事府、翰林院精挑细选的夫子授课教学,根据皇帝的需要,根据天下民生的需要完成治学任务。
军营中的兵器不够锋利,国子监中要有能让兵刃更加锋利的铸铁炼钢办法。
田中农产不足,国子监中要有能让田地多产的办法。
河岸堤坝容易被冲垮,要有能加固堤坝有效防洪的方案。
国子监的重开,瞬间分去内阁的关注。
国子监的士子大多出身低微,来自各行各业,因而才能在技艺上有所突破,与读书的文人相比,心性更单纯,也更追求极致。
旁的不说,陆璟之带人捣鼓,现在书籍印刷速度大大提升,用来书写的纸张质量也进步明显。
而所有的便利并非是皇室专属,快速革新的技术被乾宁皇特地投入几家商户,成效颇丰。
*
选秀开始前夕,裴如昭见到了安明虞。
原先总像烈火一样的姑娘如今一身寂寥,乾宁皇虽然将安都督夫妇流放,但并未治罪安明虞,甚至特批给了她参加选秀的机会。
那日秋雨,裴如昭从詹事府出来,撑着伞准备回家。
刚出门,便在一片昏暗的雨幕里看到一身青衣的安明虞。
安明虞撑了一把红伞,很是显眼。
“有时间喝一杯茶吗?”
裴如昭颔首,跟在安明虞身后。
雨天里,茶楼客人稀少,二人落座后,安明虞看向窗外的雨雾:“第一次见你也是在茶楼。”
“过客楼。”裴如昭说道。
“过客楼……”安明虞轻笑,“最终,所有人都会是过客。可惜这尚京城的茶楼里没有纪先生那样好的说书人,也没有六六居士精彩的故事。”
裴如昭说:“这里的人会写自己的故事。”
安明虞呢喃:“我的故事又会是什么呢?”
裴如昭只是提壶,为安明虞再添半杯茶水。
安明虞怔愣片刻,垂头翻找起来,将一个细长的匣子推到裴如昭面前:“去年你生辰的时候已经上路来京城了,这份及笄的生辰礼便没送成。如今难得清闲,裴主事日理万机,难得有空,便将这生辰礼补上。”
裴如昭没想到安明虞竟然会送一份生辰礼给她,她接过匣子:“多谢。”
“是一柄短剑。”安明虞道,“软剑不适合你用,这种短剑比匕首锋利且便于携带,是江右道工艺最好的铸剑师亲手锻造的。日后朝中波峰诡谲,你用来防身也无不可。”
“……若你不喜,丢弃便是。”
裴如昭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打开匣子,看到绒布上放着一柄两掌长的精美短剑,她拔剑出鞘,铁刃寒光,一看便是吹毛断刃的神兵利器。
“我很喜欢,多谢。”话语间,裴如昭便将短剑贴身放好。
安明虞所言无错,她如今在兵部,跟着上战场必然会成为常事,若能有自保的武器,是最好的。
二人再度无言,安明虞率先起身准备离开。
裴如昭将人叫住:“你当真要去参加选秀?”
“我别无选择。”
“若向圣上求个恩典,去军营也未尝不可。”
安明虞转身,目光黑沉:“裴如昭,有时候我真觉得你实在太过天真。可又忍不住羡慕你的天真。你真的很幸运,被所有人保护得这样好。”
“你想做的事,有人支持。你努力的事,一定会有回报。可我不一样,以后——”
“我便只有自己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