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国百姓共有一桩,啊不,两桩茶余饭后谈论的消遣。
话说皇家有个长公主,流落民间十八年,被国舅爷找回来了。
可惜回来得不是时候,正赶上她皇兄,也就是当朝皇上,驾崩了。
皇上入殓那天,国舅爷拒不应召,说是什么“帝死有疑”。所以江淮一带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说皇上是被皇后勾结权臣赵佑之,谋反篡位给害死的。
长公主的母亲,当朝的皇太后,也是被皇后给软禁的。
而皇后,那可不得了,摇身一变,成了大乾国的女皇帝。
长公主和女皇帝的梁子就是那个时候结下的。
长公主从小长在乡野,目不识丁。女皇帝呢,武将世家出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就这么两个胸无点墨的大人物,一个淮南,一个上京,一南一北,硬是靠着手底下那些个咬文嚼字作酸诗的,隔空对着彼此开始口诛笔伐。
这撕扯起来,两边都是不省事的主。
起初吧,还能讲点章法,两位自个儿不出面,叫下头那些人写一些之乎者也之类晦涩的文章去恶心对方。
可骂仗时间久了,脾气就都上来了。某天,长公主袖子一撸,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痛斥女皇帝的檄文,什么“荒淫好色”啊,“昏庸无能”啊,“不守妇道”啊。
骂得挺脏。
这下女皇帝也坐不住了。往淮州连下三道圣旨,非逼着国舅爷把长公主交出去。国舅爷谁啊,女皇帝登基当天他就敢起兵割据淮南,那能听她的吗?
女皇帝急了,干脆也纸笔一掏,大手一挥,这下可不得了,曝出了一箩筐的皇家秘事。
你可知苏家皇室为何如此衰微,到了小先皇这一代只能传皇位给皇后吗?你可知苏家皇室为何一脉相承用情专一,不纳后宫吗?
原是苏家皇帝父子俩皆是不举!
高祖尚且能留下个一儿半女,传到先皇这,便绝后啦!
此诏文一出,整个大乾国,举国上下全都沸腾了。
上京这下可热闹起来了,好嚼舌根子的,好纂写野史的,好编话本子的,齐聚一堂。
眼看皇家的老底都被女皇帝给掀穿了,长公主哪里咽的下这口气。
没过了几日,淮州那边的檄文又发力了。
苏皇室人丁单薄,当真是因为长公主她哥……那方面不行?
当!然!不!是!
咱大乾这位女皇上,不说她女生男相,虬髯如戟,面目狰狞,就说她那比男人两条腿都粗的胳膊,那浑身使不完的牛劲儿。
先皇他就算是心有余,他他他……他也不敢近身呐!
女皇帝她身世成谜,以前听人说是出身武将世家,可要问起她是哪个武将家里头的千金,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再者,皇上那种级别的,普通老百姓哪见得着啊,谁知道她是不是没长胡子。
所以传了几天,女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已经到了夜止小儿啼哭的程度。
事态既然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众人也都眼巴巴地等着看女皇帝这边整什么乐子呢。
这个时候,朝廷里最德隆望重的太傅大人,萧保英,他站出来了。
萧保英此人,那是相当死板守旧的一个人。原先他就对女人登基做皇帝这档子事颇有微词,还经常在朝堂之上唉声叹气地说什么“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之类大逆不道的话。
这下大乾国老百姓就想啊,这干巴老头一进来搅和,大家伙儿那么点乐子,不就全给他毁了吗?
非也,非也。
萧保英那天早朝,一言不发地从腰上抽出一根绳子,吭哧吭哧地就甩在了金銮殿的横梁之上。
甩完之后,小腿一蹬,小脖一伸,哭天抢地地要吊死在女皇帝面前。
女皇帝怒了,你个老匹夫在这添什么乱呐?
萧保英哭得那叫一个梨花带雨,老泪纵横。
众同僚跑过去七嘴八舌劝慰了半天,你一言我一语的,终于把事情原委给弄明白了。
先前皇上刚登基那会,不是说她被赶鸭子上架,对做皇帝是一窍不通么。
这敢情好,萧保英从大乾开国起就是帝师了,连着辅佐了两代皇帝。
所以,丞相赵佑之就想把他请过去。
谁知这老头顽固得很,非要整那一套“皇上怎么能是女的呢”“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忘”之类的说辞。
气得皇上当场指着鼻子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
但怎么说萧保英也是陪高祖走南闯北打过天下的,在朝中地位不容小觑,就算是皇上,也只有干瞪眼的份,不能把他怎么着。
丞相只好退而求其次,请了萧保英家最出息的小儿子萧铎,来担任帝师。
萧家这个小儿子,有说法。
萧保英老来得子,小孩儿一出生可谓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一大家子把这小孩儿宠得是天上有地上无的,丁点儿委屈都受不着。
反正当初旁人都觉着,这情形,将来不出落成个风流二世祖到处惹是生非,那都对不起他爹对他那股宝贝劲儿。
可偏就奇了怪了,后来这小孩儿非但没长歪,还一骑绝尘地奔着锦绣前程去了。
前几年西北战事起,他随他大哥跑去边关历练,居然还挣了不少军功,一副封狼居胥、封侯拜相的架势。
可家里人心疼呀,怕孩子在军营里头日子过得太苦,硬是寄了几十封家书,大儿子烦不胜烦,这才把他一脚踹回上京。
前段时间,又去参加秋闱,还中了举。
这下还被丞相看中请为帝师,这不是大好事吗?
不提还好,一提这事,萧保英老泪又止不住了。
他这小儿子,不是只有文武双全这一个优点。关键是,他在上京还是出了名的面如冠玉、丰神俊秀,长得叫一个出尘绝俗。
而丞相要给皇上请的,那可是贴身帝师啊。
你们品,你们细品。
在宫里呆了一个月回来,伺候他沐浴的小厮跟萧保英说,公子背上全是抓痕。
你问我什么抓痕?萧保英痛心疾首地抹着泪,都是千年的狐狸,都在这跟我装什么纯呐?
那还能是什么抓痕啊!
说完这些,皇上在上边脸铁青铁青的。脸色同时还不好的,还有下边的丞相。
其实大臣们都知道,皇上她不着边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长公主那檄文说她“好色”,也不是没道理的。朝中第一个受害者,容貌堪称天人之姿的丞相赵佑之,这不正全身僵硬地杵在这呢吗?
好在丞相人傲,性子又冷,皇上她也不敢真下手。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现在萧保英闹这出为的是啥,大臣们心里都门儿清了。那不就是怕皇上把他那个前途无量的小儿子收成男宠吗?
皇上这皇位怎么来的,那谁也不敢乱说。
但任谁都敢打包票,有赵佑之在朝为官一天,也不能叫皇上敢公然把太傅的儿子强抢了去。
萧大人这不是多虑吗?平白给人看了笑话不是。
大乾的老百姓可不会想那么多弯弯道道,老百姓都是看乐子的。
萧保英这么一闹,皇上也就没心思再纠结和长公主那点恩怨了。
这意思难不成是长公主赢了这场骂仗吗?也不尽然。
女皇帝上头有丞相,那长公主上头,也少不了人。
国舅爷,李穆。
李穆其实不是什么心有大志的。他能走到今天,全靠他姐年轻的时候肯跟着乾高祖吃苦,等于说是他姐押对了宝,才让他全家后来一起得道升天。
直到他那短命的外甥驾崩,他姐被软禁。
当时听到皇后要登基,李穆也没想着要造反。一心只想跟皇后求个人情把他姐接回自己封地。
谁知道他找了十八年的外甥女,这个时候有了眉目。
看到外甥女第一眼,李穆就心说,坏了。
他怎么把这回事给忘了,他姐当年生的可是龙凤胎!外甥女这长相这气质,任谁来了都会想起他那苦命的皇帝外甥。
果然,淮南当下就有几家蠢蠢欲动了。
忙前忙后地又是给他分析外甥死因,又是帮他盘算利弊。
李穆觉得吧,自己算是本本分分老实人一个,这浑水他是一点都不想淌。
可他哪顶得住那些个世家成天往他耳边吹风啊。这不,扎中他软肋了。
人都说了,树欲静而风不止。长公主身上流着的是皇家的血,这世上就没有谁能比得上她的皇家之气。宫里头名不正言不顺的那位,容得下她吗?
李穆醍醐灌顶。
紧跟着造反大旗他扛起来了,却打心眼儿里没真想过要打到北边去。
他自己明白得很,他这人心慈手软的,干不了什么大事。
所以长公主在外边跟皇帝撩架的时候,他面子上表现得硬气,心里头啊是一怵一怵的。
这会儿朝廷焦头烂额地忙着对付漠北的楼然国,分不出手来打淮南。哪天北边定下来,淮南一准遭殃。
要是真起战事了,那大乾不得生灵涂炭吗。这么一盘算,李穆心一横,就给长公主狠狠训了一顿。
估摸着长公主也是穷儿乍富,开始心高气傲了,硬生生顶撞了李穆两句,导致李穆气得把她底下门客全给遣散了。
结果,这舅甥俩就生了嫌隙。
有裂缝,那自然就有人见缝插针。
长公主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乾高祖给她定过一桩指腹为婚的婚事。
驸马爷正是明淮侯顾家的世子,大有来头。
大乾国是世家独大,先皇一死,皇权被架空,上京的赵家,和淮南的顾家,分庭抗礼。
赵家拿下了皇上,顾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这不,明淮侯上门找上李穆,议亲来了。
顾家和国舅爷这一碰头,长公主和皇上舌枪唇战这档子事,居然就这么变得不可忽视起来。
这消息转眼也传遍了整个大乾。
最乐意见着大乾起内讧的漠北楼然国,又蠢蠢欲动了。
话说皇家有个长公主,流落民间十八年,被国舅爷找回来了。
可惜回来得不是时候,正赶上她皇兄,也就是当朝皇上,驾崩了。
皇上入殓那天,国舅爷拒不应召,说是什么“帝死有疑”。所以江淮一带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说皇上是被皇后勾结权臣赵佑之,谋反篡位给害死的。
长公主的母亲,当朝的皇太后,也是被皇后给软禁的。
而皇后,那可不得了,摇身一变,成了大乾国的女皇帝。
长公主和女皇帝的梁子就是那个时候结下的。
长公主从小长在乡野,目不识丁。女皇帝呢,武将世家出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就这么两个胸无点墨的大人物,一个淮南,一个上京,一南一北,硬是靠着手底下那些个咬文嚼字作酸诗的,隔空对着彼此开始口诛笔伐。
这撕扯起来,两边都是不省事的主。
起初吧,还能讲点章法,两位自个儿不出面,叫下头那些人写一些之乎者也之类晦涩的文章去恶心对方。
可骂仗时间久了,脾气就都上来了。某天,长公主袖子一撸,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痛斥女皇帝的檄文,什么“荒淫好色”啊,“昏庸无能”啊,“不守妇道”啊。
骂得挺脏。
这下女皇帝也坐不住了。往淮州连下三道圣旨,非逼着国舅爷把长公主交出去。国舅爷谁啊,女皇帝登基当天他就敢起兵割据淮南,那能听她的吗?
女皇帝急了,干脆也纸笔一掏,大手一挥,这下可不得了,曝出了一箩筐的皇家秘事。
你可知苏家皇室为何如此衰微,到了小先皇这一代只能传皇位给皇后吗?你可知苏家皇室为何一脉相承用情专一,不纳后宫吗?
原是苏家皇帝父子俩皆是不举!
高祖尚且能留下个一儿半女,传到先皇这,便绝后啦!
此诏文一出,整个大乾国,举国上下全都沸腾了。
上京这下可热闹起来了,好嚼舌根子的,好纂写野史的,好编话本子的,齐聚一堂。
眼看皇家的老底都被女皇帝给掀穿了,长公主哪里咽的下这口气。
没过了几日,淮州那边的檄文又发力了。
苏皇室人丁单薄,当真是因为长公主她哥……那方面不行?
当!然!不!是!
咱大乾这位女皇上,不说她女生男相,虬髯如戟,面目狰狞,就说她那比男人两条腿都粗的胳膊,那浑身使不完的牛劲儿。
先皇他就算是心有余,他他他……他也不敢近身呐!
女皇帝她身世成谜,以前听人说是出身武将世家,可要问起她是哪个武将家里头的千金,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再者,皇上那种级别的,普通老百姓哪见得着啊,谁知道她是不是没长胡子。
所以传了几天,女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已经到了夜止小儿啼哭的程度。
事态既然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众人也都眼巴巴地等着看女皇帝这边整什么乐子呢。
这个时候,朝廷里最德隆望重的太傅大人,萧保英,他站出来了。
萧保英此人,那是相当死板守旧的一个人。原先他就对女人登基做皇帝这档子事颇有微词,还经常在朝堂之上唉声叹气地说什么“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之类大逆不道的话。
这下大乾国老百姓就想啊,这干巴老头一进来搅和,大家伙儿那么点乐子,不就全给他毁了吗?
非也,非也。
萧保英那天早朝,一言不发地从腰上抽出一根绳子,吭哧吭哧地就甩在了金銮殿的横梁之上。
甩完之后,小腿一蹬,小脖一伸,哭天抢地地要吊死在女皇帝面前。
女皇帝怒了,你个老匹夫在这添什么乱呐?
萧保英哭得那叫一个梨花带雨,老泪纵横。
众同僚跑过去七嘴八舌劝慰了半天,你一言我一语的,终于把事情原委给弄明白了。
先前皇上刚登基那会,不是说她被赶鸭子上架,对做皇帝是一窍不通么。
这敢情好,萧保英从大乾开国起就是帝师了,连着辅佐了两代皇帝。
所以,丞相赵佑之就想把他请过去。
谁知这老头顽固得很,非要整那一套“皇上怎么能是女的呢”“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忘”之类的说辞。
气得皇上当场指着鼻子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
但怎么说萧保英也是陪高祖走南闯北打过天下的,在朝中地位不容小觑,就算是皇上,也只有干瞪眼的份,不能把他怎么着。
丞相只好退而求其次,请了萧保英家最出息的小儿子萧铎,来担任帝师。
萧家这个小儿子,有说法。
萧保英老来得子,小孩儿一出生可谓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一大家子把这小孩儿宠得是天上有地上无的,丁点儿委屈都受不着。
反正当初旁人都觉着,这情形,将来不出落成个风流二世祖到处惹是生非,那都对不起他爹对他那股宝贝劲儿。
可偏就奇了怪了,后来这小孩儿非但没长歪,还一骑绝尘地奔着锦绣前程去了。
前几年西北战事起,他随他大哥跑去边关历练,居然还挣了不少军功,一副封狼居胥、封侯拜相的架势。
可家里人心疼呀,怕孩子在军营里头日子过得太苦,硬是寄了几十封家书,大儿子烦不胜烦,这才把他一脚踹回上京。
前段时间,又去参加秋闱,还中了举。
这下还被丞相看中请为帝师,这不是大好事吗?
不提还好,一提这事,萧保英老泪又止不住了。
他这小儿子,不是只有文武双全这一个优点。关键是,他在上京还是出了名的面如冠玉、丰神俊秀,长得叫一个出尘绝俗。
而丞相要给皇上请的,那可是贴身帝师啊。
你们品,你们细品。
在宫里呆了一个月回来,伺候他沐浴的小厮跟萧保英说,公子背上全是抓痕。
你问我什么抓痕?萧保英痛心疾首地抹着泪,都是千年的狐狸,都在这跟我装什么纯呐?
那还能是什么抓痕啊!
说完这些,皇上在上边脸铁青铁青的。脸色同时还不好的,还有下边的丞相。
其实大臣们都知道,皇上她不着边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长公主那檄文说她“好色”,也不是没道理的。朝中第一个受害者,容貌堪称天人之姿的丞相赵佑之,这不正全身僵硬地杵在这呢吗?
好在丞相人傲,性子又冷,皇上她也不敢真下手。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现在萧保英闹这出为的是啥,大臣们心里都门儿清了。那不就是怕皇上把他那个前途无量的小儿子收成男宠吗?
皇上这皇位怎么来的,那谁也不敢乱说。
但任谁都敢打包票,有赵佑之在朝为官一天,也不能叫皇上敢公然把太傅的儿子强抢了去。
萧大人这不是多虑吗?平白给人看了笑话不是。
大乾的老百姓可不会想那么多弯弯道道,老百姓都是看乐子的。
萧保英这么一闹,皇上也就没心思再纠结和长公主那点恩怨了。
这意思难不成是长公主赢了这场骂仗吗?也不尽然。
女皇帝上头有丞相,那长公主上头,也少不了人。
国舅爷,李穆。
李穆其实不是什么心有大志的。他能走到今天,全靠他姐年轻的时候肯跟着乾高祖吃苦,等于说是他姐押对了宝,才让他全家后来一起得道升天。
直到他那短命的外甥驾崩,他姐被软禁。
当时听到皇后要登基,李穆也没想着要造反。一心只想跟皇后求个人情把他姐接回自己封地。
谁知道他找了十八年的外甥女,这个时候有了眉目。
看到外甥女第一眼,李穆就心说,坏了。
他怎么把这回事给忘了,他姐当年生的可是龙凤胎!外甥女这长相这气质,任谁来了都会想起他那苦命的皇帝外甥。
果然,淮南当下就有几家蠢蠢欲动了。
忙前忙后地又是给他分析外甥死因,又是帮他盘算利弊。
李穆觉得吧,自己算是本本分分老实人一个,这浑水他是一点都不想淌。
可他哪顶得住那些个世家成天往他耳边吹风啊。这不,扎中他软肋了。
人都说了,树欲静而风不止。长公主身上流着的是皇家的血,这世上就没有谁能比得上她的皇家之气。宫里头名不正言不顺的那位,容得下她吗?
李穆醍醐灌顶。
紧跟着造反大旗他扛起来了,却打心眼儿里没真想过要打到北边去。
他自己明白得很,他这人心慈手软的,干不了什么大事。
所以长公主在外边跟皇帝撩架的时候,他面子上表现得硬气,心里头啊是一怵一怵的。
这会儿朝廷焦头烂额地忙着对付漠北的楼然国,分不出手来打淮南。哪天北边定下来,淮南一准遭殃。
要是真起战事了,那大乾不得生灵涂炭吗。这么一盘算,李穆心一横,就给长公主狠狠训了一顿。
估摸着长公主也是穷儿乍富,开始心高气傲了,硬生生顶撞了李穆两句,导致李穆气得把她底下门客全给遣散了。
结果,这舅甥俩就生了嫌隙。
有裂缝,那自然就有人见缝插针。
长公主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乾高祖给她定过一桩指腹为婚的婚事。
驸马爷正是明淮侯顾家的世子,大有来头。
大乾国是世家独大,先皇一死,皇权被架空,上京的赵家,和淮南的顾家,分庭抗礼。
赵家拿下了皇上,顾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这不,明淮侯上门找上李穆,议亲来了。
顾家和国舅爷这一碰头,长公主和皇上舌枪唇战这档子事,居然就这么变得不可忽视起来。
这消息转眼也传遍了整个大乾。
最乐意见着大乾起内讧的漠北楼然国,又蠢蠢欲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