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天高气爽,城外供人歇脚的茶摊子生意不景气。今日也就守城门的侍卫过来讨了两口茶水。
“店家,来一壶茶。”
着一身水蓝长衫的年轻女子走进棚来。她身后别着两把弯刀寒气极重,可看面容约莫二十左右,稚气未减。一头长发用粗布条高高绑起,头上插着一根精工雕刻的碧玉簪子和两根花朵样式的漆红铁簪子。那两根铁簪子有一掌长,插在发间还露出一截来。
店家稍稍打量了她两眼,又牵马又带刀的想必是江湖中人,忙把茶水端过去。“姑娘若是不嫌弃,这碟豆糕便赠与姑娘了。今日生意不好,没几个客人,这豆糕扔了也是可惜了。它能进姑娘的肚里也是它的福气了。”
宁苏谢过店家,尝了一块豆糕,再喝口清茶,滋味确实不错。这几个月她一路风尘仆仆,心一直悬着,只盼着早日到桐城,哪有心思注意吃食。
店家见她有礼有节,面色和善,没有江湖中人的戾气。于是一边收拾桌子一边跟她搭话,“姑娘哪里人?要往何处去?”
宁苏望着城门上方刻着的“桐城”两个大字,回道:“我来自扶风,来桐城投奔表哥。”
大周国定都北方,桐城距京都不过十里。到了桐城也就是半只脚踏进了京都。而扶风是大周国最南端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海。从扶风到桐城有上千里远,就是快马加鞭赶路也得跑上几个月。
已是日落西山,店家开始整理摊子器物,听闻她要进城好心叮嘱道:“既如此,姑娘还是早点进城吧。现在这世道不太平啊。近日驻扎在城郊的护卫军出了几个叛贼,官府正全力搜捕呢。诺,那墙上贴的就是那些叛贼的画像。”
宁苏顺着店家指的方向隐隐约约看到几张画像贴在布告栏里,“护卫军的叛贼?那护卫军的统领是不是叫秦放?”
店家摇摇头回道:“我听说护卫军的统领姓王,叫王什么来着。姑娘你说的这个秦放,不曾听说过呀。”
秦放是她表哥,年长她十岁,自小父母早逝一直养在宁家。十五岁时秦放决意离家参军,在军中摸爬滚打多年终于坐到了桐城护卫军统领的位置。因为路途遥远和军务繁忙,十年间秦放只回了四次扶风,最后一次是宁苏及笄那年。那年秦放官至护卫军统领之位,想着把宁家人带到桐城一起生活。但宁苏和弟弟要留在扶风读书、治病,只好作罢。
可自那一别,宁苏再没见过秦放。每年年关秦放都会托人送信回扶风报平安,可是宁家等了四年再没收到一封家书。
“你找秦放?我知道啊。不过他不是护卫军统领了。现在他只是一个小伙计。每日给人端茶倒水,月银微薄,勉强养活自己。他如此落魄,我看姑娘还是别去投奔他了。不如打道回府吧。”
说话的是一个道士,年纪不过二十七八,剑眉星目颇具英姿,只是胡子拉碴,有些疲态。他右手牵着一头小驴,腰间别着一个硕大葫芦拽着腰带往下坠,左手举着一副画像,眼神在画像和宁苏之间来回,喃喃自语道:“与这画上确实有七八分像,应该错不了。”
陌生人的话宁苏只信三分,就如她说与陌生人的话也只有三分真。宁苏打量着眼前的道士,问道:“你认识秦放?”
“不错,我跟他有些交情。你看,这就是他给我的画像。他托我来寻你,劝你回去。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回不了头了。姑娘你年纪还小,不知道这桐城和京都的水浑着呢。还是趁早回乡找门好亲事,相夫教子才是好归宿啊。”
东方康正边说边把画像递给宁苏自己看。他也觉得自己话多,可是故人相托,虽然是啰嗦了些,但是人情还是要还的。
宁苏看着画像上的人确实像自己,右边落下两行小字,大意是劝她回去。宁苏认得这字迹就是秦放的,心中大喜,忙问道:“道长既然是我表哥的朋友,还请告诉他现在在哪儿?我必须要见到他,不见到他我是不会回去的。”
东方康正心里恼道,又是个不听劝的!一家子都犟得跟驴一样!
宁苏见他连连摆手,既然他不肯说,她也不强求。至少从刚才的话语中她知道秦放现在是一个伙计,大不了把桐城的客栈、茶馆、酒楼都找个遍吧。只要想找,总能找到的。
宁苏付了茶钱去牵马,不想刚跨上马背东方康正就要来夺她的缰绳。他的手还没碰到缰绳,宁苏的弯刀已经架在他脖子上了。知道这人跟秦放有些交情,宁苏并不想伤他,他脖子上的弯刀尚套在皮套里。
店家刚收好了摊子,回头一看这架势吓坏了。不过一想那姑娘面善,应当不是什么好斗的人,就又劝道:“哎呦姑娘切莫动粗,这位道长也是好心哪,这城里确实是动荡不安。这天都黑了,我得家去了。姑娘若是进城要抓紧了,一会儿城门就关了。”
东方康正倒是不怕脖子上的刀,面容自若,“多谢店家!只是这姑娘今日不进城了。”
东方康正拦在马前,“你若是进城,只会死更多人。即便你武功盖世,可你救不了秦放!你救不了太子!你更救不了这天下!你何苦去惹祸上身,自寻死路呢?依你的本事,你大可明哲保身,活得自在,没必要去趟浑水。”
他字字恳切。这类似的话,他也对秦放说过。
宁苏听得微微愣住,不过是第一次见面,他怎么知道她来桐城要做什么?“请问道长你是?”
“俗名东方康正。现是白云道观的一名云游道士。姑娘,你就听劝吧,今夜就折道回乡!不要来趟浑水了。你想想你的爹娘,想想你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日子过得简单些不好吗?这人无非是......”
东方康正,东方家次子,其父是当今相国。挟持太子行监国之权的相国。
流星打断他的喋喋不休,问道:“道长怎么知道我是去救人而不是去杀人的呢?在我看来,救人和杀人没有分别。很多时候,你想救人救得杀人,不是吗?道长可能对我有些误解,我早已经杀过人了,算不得什么好人。而且我认定要做的事情从不会轻易放弃。”
宁苏不等他回答又说道:“多谢道长相劝。来日若是有机会再见,我定请你喝坛好酒。”
话音未落,宁苏已经策马扬长而去。
东方康正望着远去身影终是骂出声来,“犟驴!又一头犟驴!一家子都是犟驴!”
骂罢,他叹了一口气,望着那轮藏在树梢后的圆月,一脸无奈与无力。
他从怀里掏出三枚铜钱,不甘心又卜了一卦。
一样的结局。没有变数。
他牵着毛驴,一摇一叹,背对着桐城往南走。
-------------------------------------
宁苏在“有凤来仪”客栈门外站了好一会儿,她紧紧攥着双手,指甲在手心扣出印子也没敢叫秦放的名字。她的眼睛跟着那抹人影在食客间来回穿梭。秦放的肩上搭着一块破旧抹布,弓着身子拎着酒壶和茶壶在各桌间走动,满脸疲惫,声音沙哑。他瘸着一条腿,走起路来一高一低,隔着老远宁苏也能看见他脸上两道狰狞的疤痕。
秦放已经与她记忆中的模样相去甚远。
直到秦放转过身来,两人视线相交,宁苏压抑不住的眼泪就滚了下来。一颗一颗,像断线的珠子。
客栈后院有一棵百年老树,它原本枝繁叶茂,树冠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几年前一场大风折了半边的枝干,而今已入秋叶子也落了大半,只剩光秃秃的枝干依然□□在秋风里。
“妹妹名叫宁苏是吗?今日你们兄妹团聚,大好的日子,别哭了哈。有什么想吃的想玩的,尽管跟我说。这桐城我熟得很。”
说话的是“有凤来仪”客栈的老板娘,名叫莫青衣,年纪与秦放差不多大,一双桃花眼很是漂亮。莫青衣一边说话一边抽出帕子给她擦眼泪。除了家人和要好的朋友外,宁苏都是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但不知为何,莫青衣做这样亲密的举动,她并不反感。
宁苏回道:“我小名叫岁岁,嫂子也可以叫我岁岁。岁岁平安的意思。”
“嫂子”这个称呼让秦放一口茶水喷出来,呛得面红耳赤,咳嗽不停。莫青衣见秦放这个反应,眉头一皱,手里的茶杯立马朝秦放砸去。
茶杯在空中转了两圈稳稳落入秦放掌心,茶水一滴未洒。
秦放把茶杯推回去,语气里有些讨好的意味,“你看你又一言不合就动手。多喝茶败败火。”
莫青衣站起来,瞪着秦放说道:“懦夫!你喜欢我有什么不敢承认的。真不明白我怎么就看上你了。今晚你不用吃饭了。”
说罢,莫青衣恍然想起宁苏还坐在她旁边,忙转身温柔道:“岁岁啊,我知道你要来,早就叫人备了上好的桂花酿。一会儿我再让厨房准备一桌好菜为你接风洗尘。”
莫青衣变脸速度之快让流星反应不过来,忙回道:“多谢,嫂子。”
莫青衣脸上一羞,道:“你也别叫我嫂子了,就叫我青衣姐姐吧。还没过门就叫嫂子不太合适。”
秦放的脸上热得慌,装模做样咳了几声,然后问起宁家人的近况。宁父、宁母都是庄稼人,宁苏有个弟弟十三岁正在读书,家人身体健□□活虽不富裕,但也不缺吃少穿。
秦放又问道:“那林夫子和你师兄还好吗?我也是近日收到你师兄的信才知道你要来桐城。恰巧东方他来跟我拜别,我想着要是他能碰上你就帮我劝劝你。现在桐城和京都局势动荡,太不安全了,我怕我保护不了你。”
林夫子就是宁苏的师父,自七岁那年拜师进了林家书塾,十年时间她与师兄一同读书习武。虽然林夫子也开堂授课,但只传了武学给她和师兄。宁苏十七岁生辰未过,林夫子就逝世了,她师兄也回了故乡鹭洲。同年宁苏孤身离开扶风去神医谷求医,在那儿一待就是三年。三年里宁苏与师兄常常互通信件。
今年初春,大周皇帝驾崩,举国哀悼。太子年仅十五,相国东方郁以太子年幼为由,代理朝政只手遮天。大周界内各股势力暗流涌动,四周小国也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形下,宁苏执意要离开神医谷北上,一是从师兄的信中得知秦放在桐城,二是林夫子死前要她护住杨氏一脉。眼下大周还姓杨,可保不准什么时候就改朝换代了。
“秦放哥,现在我不仅能自保,还能保护你了。小时候我打不过你,现在你不一定能打得过我了。桐城和京都确实很危险,你不要留在这儿了,你和青衣姐姐回扶风好吗?就是要打仗也打不到扶风去,那儿最安全了。”
秦放望着宁苏,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宁苏的武功在他之上,她十五岁及笄时一剑就砍断了他的枪,更是与她师父打了个平手。“岁岁,你的病治好了吗?”
宁苏没想到话题拐到这来,苦笑道:“应该是治不好了。神医谷的勿神医也治不好,只开了个方子,隔几天就要服一次药。治标不治本罢了。”
秦放神色凝重,沉默着不说话。莫青衣见二人神色古怪,可看宁苏的神色又不像得病的,“岁岁,桐城和京都有很多厉害的医师。要是神医谷治不好,咱们就请更厉害的医师来治。别说丧气话,总能治好的。”
宁苏的病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她喝了二十年的药,爹娘拜了二十年的神佛都没有起色。不过她并不想拂了莫青衣的好意,于是顺着她的话应下了。
莫青衣见秦放闷着不开口,便把秦放这几年的遭遇娓娓道来。
秦放在军中效力十一年,一步步爬到护卫军统领的位置,却一朝遭人陷害含冤入狱。他清楚这朝中的权力争斗,而他也不过是个被卷进来的棋子。先帝革除他的军籍,让他此生不得入朝为官,打折了他一条腿却也留下了他一条命。不写家书、不回扶风是不想把宁家卷进来,因为朝中的争斗尚未停止。
先帝在世时便设立了暗卫一职,只效命于杨家。秦放被撤职后便成了一名暗卫,暗中替杨家除掉奸臣贪官以及那些挡路的人。
莫青衣:“白天我是客栈的掌柜,他是不起眼的伙计,到了晚上我们就得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做不了明面上的官,只能做夜里的鬼,为皇家卖命。像我们这样的人,桐城、京都还有两百来号人。我们这两百多个人不是为自己活着,是为杨家活着,为天下百姓活着。只要有我们在一天,便不会让天下落入贼人手里。”
秦放:“一朝是臣,终身是臣。保家卫国,铲除叛贼是我等职责所在。至于死在明里还是暗处,又有什么。不过是一条命罢了。”
秦放和莫青衣的脸上满是坚毅。他们说的话宁苏并不赞同,但此时宁苏没法反驳。人总会为了某种东西、某些人、某种信仰而活着。她没上过战场,也不关心天下姓什么。要不是担心秦放,要不是为了完成师父遗愿,她都不会离开神医谷。她不是没听师父讲过天下之道,也不是不了解天下局势。正是因为了解,所以她知道没有权势是搅不动这天下风云的,任何不自量力的行为只是在送死。
送死,在她看来是愚蠢至极的行为。可总有人视死如归。
宁苏看着眼前人,秦放的脸上烙印在别人看来那就是屈辱的印记,可他毫不在乎。他的脸上,手上,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大大小小的疤痕。那些疤痕曾是他的痛苦,也是他永恒的战功。
她明白秦放和莫青衣走的这条路尽头唯有一死。
-------------------------------------
今夜无月无风。
楼上点了数盏灯笼。可院子里还是黑漆漆一片,如一潭死水。那棵树光秃秃的枝桠像从水里伸出的手,向上挣扎求生。
莫青衣提着灯从宁苏房里出来。秦放站在檐下,低着头呆呆看着漆黑的院子。
她缓缓走过去,将灯放在脚下,双手环住秦放的腰,轻声道:“无论你做什么,去哪里,我都会跟着你。我不会拖累你。”
秦放转过身把她拉进怀里,指尖触着她的秀发,发髻上插着那根如火的山茶木簪子是他第一次送的赔礼。他总是笨嘴笨舌,而莫青衣又是一点就炸。
“我知道。”
他已然不能再多说什么。必死之人给不了更多的允诺。
烛火晃动了两下,两个身着黑衣的男子已站在秦放身后。
其中一个拿起烛火凑过来,“咳咳,不好意思打扰两位了。咱们是不是也该谈谈正事了?我哥俩明日还要去宫里当差呢,累死了。搞快点搞快点。”
莫青衣被人撞见羞得脸颊发烫,放开秦放一脚就朝掌灯人踹过去,“该来的时候不来,偏偏现在来!累死你算了!”
程元熟练地躲过,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秦放,“这是殿下亲笔。殿下已经知道我们的计划,等到重阳,殿下会以祭祖为由去地宫,到时我们埋伏在周围伺机营救。另外东方郁正暗中调动护卫军去东极国,届时他们兵力薄弱,对我们最有利。”
另一个人则是递过来一个册子,“这是暗卫名单。我们清点过了。目前活着的不到两百人。东方老贼真是心狠手辣,不止是我们暗卫,连跟我们有些关联的人都不肯放过。日后你们行事还要更谨慎些,不要暴露身份。家人也要尽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秦放翻着手里的册子,名字一个一个在眼前跳过,手里仿佛有千斤重。两百人对阵五千御林军和上万的护卫军。把太子安然无恙地带离西行宫怎么想都是天方夜谭。
秦放愁道:“还有没有信得过的人?如果只有我们,即便布局再精密,恐怕也救不出殿下反而被东方老贼抓住把柄,只怕到时对殿下更加不利。”
四人相顾无言。
“我可以救他。”
宁苏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们身后,若不是她出声,众人还察觉不到她。
宁苏平静而坚定地看着众人,又重复了一遍,“我可以救他。”
“店家,来一壶茶。”
着一身水蓝长衫的年轻女子走进棚来。她身后别着两把弯刀寒气极重,可看面容约莫二十左右,稚气未减。一头长发用粗布条高高绑起,头上插着一根精工雕刻的碧玉簪子和两根花朵样式的漆红铁簪子。那两根铁簪子有一掌长,插在发间还露出一截来。
店家稍稍打量了她两眼,又牵马又带刀的想必是江湖中人,忙把茶水端过去。“姑娘若是不嫌弃,这碟豆糕便赠与姑娘了。今日生意不好,没几个客人,这豆糕扔了也是可惜了。它能进姑娘的肚里也是它的福气了。”
宁苏谢过店家,尝了一块豆糕,再喝口清茶,滋味确实不错。这几个月她一路风尘仆仆,心一直悬着,只盼着早日到桐城,哪有心思注意吃食。
店家见她有礼有节,面色和善,没有江湖中人的戾气。于是一边收拾桌子一边跟她搭话,“姑娘哪里人?要往何处去?”
宁苏望着城门上方刻着的“桐城”两个大字,回道:“我来自扶风,来桐城投奔表哥。”
大周国定都北方,桐城距京都不过十里。到了桐城也就是半只脚踏进了京都。而扶风是大周国最南端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海。从扶风到桐城有上千里远,就是快马加鞭赶路也得跑上几个月。
已是日落西山,店家开始整理摊子器物,听闻她要进城好心叮嘱道:“既如此,姑娘还是早点进城吧。现在这世道不太平啊。近日驻扎在城郊的护卫军出了几个叛贼,官府正全力搜捕呢。诺,那墙上贴的就是那些叛贼的画像。”
宁苏顺着店家指的方向隐隐约约看到几张画像贴在布告栏里,“护卫军的叛贼?那护卫军的统领是不是叫秦放?”
店家摇摇头回道:“我听说护卫军的统领姓王,叫王什么来着。姑娘你说的这个秦放,不曾听说过呀。”
秦放是她表哥,年长她十岁,自小父母早逝一直养在宁家。十五岁时秦放决意离家参军,在军中摸爬滚打多年终于坐到了桐城护卫军统领的位置。因为路途遥远和军务繁忙,十年间秦放只回了四次扶风,最后一次是宁苏及笄那年。那年秦放官至护卫军统领之位,想着把宁家人带到桐城一起生活。但宁苏和弟弟要留在扶风读书、治病,只好作罢。
可自那一别,宁苏再没见过秦放。每年年关秦放都会托人送信回扶风报平安,可是宁家等了四年再没收到一封家书。
“你找秦放?我知道啊。不过他不是护卫军统领了。现在他只是一个小伙计。每日给人端茶倒水,月银微薄,勉强养活自己。他如此落魄,我看姑娘还是别去投奔他了。不如打道回府吧。”
说话的是一个道士,年纪不过二十七八,剑眉星目颇具英姿,只是胡子拉碴,有些疲态。他右手牵着一头小驴,腰间别着一个硕大葫芦拽着腰带往下坠,左手举着一副画像,眼神在画像和宁苏之间来回,喃喃自语道:“与这画上确实有七八分像,应该错不了。”
陌生人的话宁苏只信三分,就如她说与陌生人的话也只有三分真。宁苏打量着眼前的道士,问道:“你认识秦放?”
“不错,我跟他有些交情。你看,这就是他给我的画像。他托我来寻你,劝你回去。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回不了头了。姑娘你年纪还小,不知道这桐城和京都的水浑着呢。还是趁早回乡找门好亲事,相夫教子才是好归宿啊。”
东方康正边说边把画像递给宁苏自己看。他也觉得自己话多,可是故人相托,虽然是啰嗦了些,但是人情还是要还的。
宁苏看着画像上的人确实像自己,右边落下两行小字,大意是劝她回去。宁苏认得这字迹就是秦放的,心中大喜,忙问道:“道长既然是我表哥的朋友,还请告诉他现在在哪儿?我必须要见到他,不见到他我是不会回去的。”
东方康正心里恼道,又是个不听劝的!一家子都犟得跟驴一样!
宁苏见他连连摆手,既然他不肯说,她也不强求。至少从刚才的话语中她知道秦放现在是一个伙计,大不了把桐城的客栈、茶馆、酒楼都找个遍吧。只要想找,总能找到的。
宁苏付了茶钱去牵马,不想刚跨上马背东方康正就要来夺她的缰绳。他的手还没碰到缰绳,宁苏的弯刀已经架在他脖子上了。知道这人跟秦放有些交情,宁苏并不想伤他,他脖子上的弯刀尚套在皮套里。
店家刚收好了摊子,回头一看这架势吓坏了。不过一想那姑娘面善,应当不是什么好斗的人,就又劝道:“哎呦姑娘切莫动粗,这位道长也是好心哪,这城里确实是动荡不安。这天都黑了,我得家去了。姑娘若是进城要抓紧了,一会儿城门就关了。”
东方康正倒是不怕脖子上的刀,面容自若,“多谢店家!只是这姑娘今日不进城了。”
东方康正拦在马前,“你若是进城,只会死更多人。即便你武功盖世,可你救不了秦放!你救不了太子!你更救不了这天下!你何苦去惹祸上身,自寻死路呢?依你的本事,你大可明哲保身,活得自在,没必要去趟浑水。”
他字字恳切。这类似的话,他也对秦放说过。
宁苏听得微微愣住,不过是第一次见面,他怎么知道她来桐城要做什么?“请问道长你是?”
“俗名东方康正。现是白云道观的一名云游道士。姑娘,你就听劝吧,今夜就折道回乡!不要来趟浑水了。你想想你的爹娘,想想你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日子过得简单些不好吗?这人无非是......”
东方康正,东方家次子,其父是当今相国。挟持太子行监国之权的相国。
流星打断他的喋喋不休,问道:“道长怎么知道我是去救人而不是去杀人的呢?在我看来,救人和杀人没有分别。很多时候,你想救人救得杀人,不是吗?道长可能对我有些误解,我早已经杀过人了,算不得什么好人。而且我认定要做的事情从不会轻易放弃。”
宁苏不等他回答又说道:“多谢道长相劝。来日若是有机会再见,我定请你喝坛好酒。”
话音未落,宁苏已经策马扬长而去。
东方康正望着远去身影终是骂出声来,“犟驴!又一头犟驴!一家子都是犟驴!”
骂罢,他叹了一口气,望着那轮藏在树梢后的圆月,一脸无奈与无力。
他从怀里掏出三枚铜钱,不甘心又卜了一卦。
一样的结局。没有变数。
他牵着毛驴,一摇一叹,背对着桐城往南走。
-------------------------------------
宁苏在“有凤来仪”客栈门外站了好一会儿,她紧紧攥着双手,指甲在手心扣出印子也没敢叫秦放的名字。她的眼睛跟着那抹人影在食客间来回穿梭。秦放的肩上搭着一块破旧抹布,弓着身子拎着酒壶和茶壶在各桌间走动,满脸疲惫,声音沙哑。他瘸着一条腿,走起路来一高一低,隔着老远宁苏也能看见他脸上两道狰狞的疤痕。
秦放已经与她记忆中的模样相去甚远。
直到秦放转过身来,两人视线相交,宁苏压抑不住的眼泪就滚了下来。一颗一颗,像断线的珠子。
客栈后院有一棵百年老树,它原本枝繁叶茂,树冠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几年前一场大风折了半边的枝干,而今已入秋叶子也落了大半,只剩光秃秃的枝干依然□□在秋风里。
“妹妹名叫宁苏是吗?今日你们兄妹团聚,大好的日子,别哭了哈。有什么想吃的想玩的,尽管跟我说。这桐城我熟得很。”
说话的是“有凤来仪”客栈的老板娘,名叫莫青衣,年纪与秦放差不多大,一双桃花眼很是漂亮。莫青衣一边说话一边抽出帕子给她擦眼泪。除了家人和要好的朋友外,宁苏都是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但不知为何,莫青衣做这样亲密的举动,她并不反感。
宁苏回道:“我小名叫岁岁,嫂子也可以叫我岁岁。岁岁平安的意思。”
“嫂子”这个称呼让秦放一口茶水喷出来,呛得面红耳赤,咳嗽不停。莫青衣见秦放这个反应,眉头一皱,手里的茶杯立马朝秦放砸去。
茶杯在空中转了两圈稳稳落入秦放掌心,茶水一滴未洒。
秦放把茶杯推回去,语气里有些讨好的意味,“你看你又一言不合就动手。多喝茶败败火。”
莫青衣站起来,瞪着秦放说道:“懦夫!你喜欢我有什么不敢承认的。真不明白我怎么就看上你了。今晚你不用吃饭了。”
说罢,莫青衣恍然想起宁苏还坐在她旁边,忙转身温柔道:“岁岁啊,我知道你要来,早就叫人备了上好的桂花酿。一会儿我再让厨房准备一桌好菜为你接风洗尘。”
莫青衣变脸速度之快让流星反应不过来,忙回道:“多谢,嫂子。”
莫青衣脸上一羞,道:“你也别叫我嫂子了,就叫我青衣姐姐吧。还没过门就叫嫂子不太合适。”
秦放的脸上热得慌,装模做样咳了几声,然后问起宁家人的近况。宁父、宁母都是庄稼人,宁苏有个弟弟十三岁正在读书,家人身体健□□活虽不富裕,但也不缺吃少穿。
秦放又问道:“那林夫子和你师兄还好吗?我也是近日收到你师兄的信才知道你要来桐城。恰巧东方他来跟我拜别,我想着要是他能碰上你就帮我劝劝你。现在桐城和京都局势动荡,太不安全了,我怕我保护不了你。”
林夫子就是宁苏的师父,自七岁那年拜师进了林家书塾,十年时间她与师兄一同读书习武。虽然林夫子也开堂授课,但只传了武学给她和师兄。宁苏十七岁生辰未过,林夫子就逝世了,她师兄也回了故乡鹭洲。同年宁苏孤身离开扶风去神医谷求医,在那儿一待就是三年。三年里宁苏与师兄常常互通信件。
今年初春,大周皇帝驾崩,举国哀悼。太子年仅十五,相国东方郁以太子年幼为由,代理朝政只手遮天。大周界内各股势力暗流涌动,四周小国也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形下,宁苏执意要离开神医谷北上,一是从师兄的信中得知秦放在桐城,二是林夫子死前要她护住杨氏一脉。眼下大周还姓杨,可保不准什么时候就改朝换代了。
“秦放哥,现在我不仅能自保,还能保护你了。小时候我打不过你,现在你不一定能打得过我了。桐城和京都确实很危险,你不要留在这儿了,你和青衣姐姐回扶风好吗?就是要打仗也打不到扶风去,那儿最安全了。”
秦放望着宁苏,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宁苏的武功在他之上,她十五岁及笄时一剑就砍断了他的枪,更是与她师父打了个平手。“岁岁,你的病治好了吗?”
宁苏没想到话题拐到这来,苦笑道:“应该是治不好了。神医谷的勿神医也治不好,只开了个方子,隔几天就要服一次药。治标不治本罢了。”
秦放神色凝重,沉默着不说话。莫青衣见二人神色古怪,可看宁苏的神色又不像得病的,“岁岁,桐城和京都有很多厉害的医师。要是神医谷治不好,咱们就请更厉害的医师来治。别说丧气话,总能治好的。”
宁苏的病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她喝了二十年的药,爹娘拜了二十年的神佛都没有起色。不过她并不想拂了莫青衣的好意,于是顺着她的话应下了。
莫青衣见秦放闷着不开口,便把秦放这几年的遭遇娓娓道来。
秦放在军中效力十一年,一步步爬到护卫军统领的位置,却一朝遭人陷害含冤入狱。他清楚这朝中的权力争斗,而他也不过是个被卷进来的棋子。先帝革除他的军籍,让他此生不得入朝为官,打折了他一条腿却也留下了他一条命。不写家书、不回扶风是不想把宁家卷进来,因为朝中的争斗尚未停止。
先帝在世时便设立了暗卫一职,只效命于杨家。秦放被撤职后便成了一名暗卫,暗中替杨家除掉奸臣贪官以及那些挡路的人。
莫青衣:“白天我是客栈的掌柜,他是不起眼的伙计,到了晚上我们就得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做不了明面上的官,只能做夜里的鬼,为皇家卖命。像我们这样的人,桐城、京都还有两百来号人。我们这两百多个人不是为自己活着,是为杨家活着,为天下百姓活着。只要有我们在一天,便不会让天下落入贼人手里。”
秦放:“一朝是臣,终身是臣。保家卫国,铲除叛贼是我等职责所在。至于死在明里还是暗处,又有什么。不过是一条命罢了。”
秦放和莫青衣的脸上满是坚毅。他们说的话宁苏并不赞同,但此时宁苏没法反驳。人总会为了某种东西、某些人、某种信仰而活着。她没上过战场,也不关心天下姓什么。要不是担心秦放,要不是为了完成师父遗愿,她都不会离开神医谷。她不是没听师父讲过天下之道,也不是不了解天下局势。正是因为了解,所以她知道没有权势是搅不动这天下风云的,任何不自量力的行为只是在送死。
送死,在她看来是愚蠢至极的行为。可总有人视死如归。
宁苏看着眼前人,秦放的脸上烙印在别人看来那就是屈辱的印记,可他毫不在乎。他的脸上,手上,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大大小小的疤痕。那些疤痕曾是他的痛苦,也是他永恒的战功。
她明白秦放和莫青衣走的这条路尽头唯有一死。
-------------------------------------
今夜无月无风。
楼上点了数盏灯笼。可院子里还是黑漆漆一片,如一潭死水。那棵树光秃秃的枝桠像从水里伸出的手,向上挣扎求生。
莫青衣提着灯从宁苏房里出来。秦放站在檐下,低着头呆呆看着漆黑的院子。
她缓缓走过去,将灯放在脚下,双手环住秦放的腰,轻声道:“无论你做什么,去哪里,我都会跟着你。我不会拖累你。”
秦放转过身把她拉进怀里,指尖触着她的秀发,发髻上插着那根如火的山茶木簪子是他第一次送的赔礼。他总是笨嘴笨舌,而莫青衣又是一点就炸。
“我知道。”
他已然不能再多说什么。必死之人给不了更多的允诺。
烛火晃动了两下,两个身着黑衣的男子已站在秦放身后。
其中一个拿起烛火凑过来,“咳咳,不好意思打扰两位了。咱们是不是也该谈谈正事了?我哥俩明日还要去宫里当差呢,累死了。搞快点搞快点。”
莫青衣被人撞见羞得脸颊发烫,放开秦放一脚就朝掌灯人踹过去,“该来的时候不来,偏偏现在来!累死你算了!”
程元熟练地躲过,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秦放,“这是殿下亲笔。殿下已经知道我们的计划,等到重阳,殿下会以祭祖为由去地宫,到时我们埋伏在周围伺机营救。另外东方郁正暗中调动护卫军去东极国,届时他们兵力薄弱,对我们最有利。”
另一个人则是递过来一个册子,“这是暗卫名单。我们清点过了。目前活着的不到两百人。东方老贼真是心狠手辣,不止是我们暗卫,连跟我们有些关联的人都不肯放过。日后你们行事还要更谨慎些,不要暴露身份。家人也要尽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秦放翻着手里的册子,名字一个一个在眼前跳过,手里仿佛有千斤重。两百人对阵五千御林军和上万的护卫军。把太子安然无恙地带离西行宫怎么想都是天方夜谭。
秦放愁道:“还有没有信得过的人?如果只有我们,即便布局再精密,恐怕也救不出殿下反而被东方老贼抓住把柄,只怕到时对殿下更加不利。”
四人相顾无言。
“我可以救他。”
宁苏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们身后,若不是她出声,众人还察觉不到她。
宁苏平静而坚定地看着众人,又重复了一遍,“我可以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