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李林甫党羽,和畏惧李林甫的人太多。父亲可以从地方,召集有名望,且不畏强权的官吏回朝,帮助父亲执行政令。如史学大家吴兢这样的人,这样也有助于父亲在朝野的声望。”
“盛世主要是整饬吏治,官吏清明,则天下安定。父亲在地方任职十几年,知道一个地方的百姓生活如何,地方太守、县令的品德尤为重要。然当今的太守、县令,多与豪强联合,鱼肉百姓。这是父亲需要留心的。门下省有那么多佐吏,孩儿不懂太多,具体还要看父亲。”
“另外奴婢问题,也是大唐的隐患。父亲需要发出禁止达官贵人对奴婢残害的法令,并严以监督。现在土地兼并严重,许多贫苦人家卖儿女为奴婢,官吏不作为,让盛世蒙上阴云。”
“这只是孩儿的一些刍荛之见。真正能兼济天下的政策,需要结合百姓、地域、天时去制定,孩儿还远远无法做到。”
李瑄沉吟片刻后,说出一点建议。
他刚来大唐不久,还需要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了解天南地北风土人情。
不然说的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
“虽然七郎的见解简单,却是宰相的志向。七郎还知吴兢,让为父意想不到。”
李适之赞许地点了点头。
吴兢为人耿直,敢犯颜直谏。是当代最著名的史学大家,已经修史四十多年,在朝野内有巨大威望。
皇帝都经常过问吴兢的去向,但李林甫觉得吴兢不好控制,以吴兢年老为由不用。
曾经宰相张说为求吴兢改几个字,不惜下跪。但被吴兢毫不留情地拒绝。
这样的人,李林甫怎么敢留在朝堂?
现在吴兢在邺郡当太守。
“父亲谨记,不要学着魏征、宋璟一样,去犯颜直谏。顺着皇帝的意思即可。看看李林甫,多精明啊!”
李瑄看过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但对吴兢不熟悉,不愿多说。话锋一转,郑重地向李适之提醒。
“谏臣是要名留青史的。唉,现在圣人听不得不顺耳的话了。”
李适之叹息一声,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他也知道。
“好在圣人年事已高。”
李适之话里有话地说道,正堂只有他们父子二人,在外面说这样的话,定是大不敬。
李瑄听到李适之的话,摇头一笑。
李隆基的命可长着呢,即便经过安史之乱的摧残,依然能再活到将近八十岁。
父子二人,现在无话不谈。向李适之请教一些问题后,李瑄回到自己的院落练字、学习。
转眼间,半个月过去……
不久前,王维亲自登门,赠予李瑄一幅《长安游春图》,并附诗一首,感谢李瑄的赠诗。
被王维这样的大诗人赠诗赠画,李瑄喜不自胜。
当日,李瑄与王维畅饮,又连续几日在王维家中学习琵琶。
同时,李瑄还向王维请教音律基础。
因为李瑄将来要将“宋词”搬上来,需要根据曲调去填词。
这个时代的词与宋代的词平仄押韵有区别。
李瑄必须精通音律。
期间,李瑄还去拜访贺知章,从贺知章那里,明白一些大道理。
他觉得受用终身。
他去拜访过李白两次,但李白一次不在家,一次在宫中。
有些遗憾。
几天前,李适之派遣至洛南县龙沙河的匠人,发现金矿。
虽然还不知金矿的规模,但消息传回长安,李隆基龙颜大悦,赏赐李适之锦千匹,金器三十件。
昨日早朝,李适之正式向李隆基提出“改年为载”。
尧舜以载纪年,夸耀李隆基是堪比尧舜一样的千古圣君。
如此马屁,拍得李隆基赏心悦目,看李适之的眼神,顿时不一样了。
立即让中书省起草召令,从天宝三年起,改年为载。
趁此时机,李适之请示李隆基,召吴兢、萧颖士等名吏入朝,李隆基欣然同意。
李适之上书加强考核郡守、县令的政令,选拔优异,惩处恶劣。李隆基更觉得李适之务实、能干。
当天晚上,李隆基令心腹宦官林招隐带着御膳珍馐来到左相府,奖励李适之的为国操劳。
之前只有李林甫可享受这样的待遇。
这一切,被李林甫看在眼里。
此时,李林甫将李适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再这样下去,李适之必定威胁他的地位。
在右相府李林甫的寝居后面,有一堂弯曲,如偃月之形,他自称为“月堂”。
他每一次想要构陷大臣,就会在月堂苦思冥想。
若清晨的时候,李林甫笑颜而出,必是想到好计策,被盯上者,家破人亡。
在月堂静坐,李林甫思考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
萧炅被贬,李林甫可以肯定是李瑄一手策划。
再结合最近李适之的言行表现。
还有长安流传左相七郎为少年才子。
一首《咏柳》,被幕僚解释后,气得李林甫血压飙升。
如此年轻,就有这样的才华、智计,使李林甫如芒在背。
月堂一夜,李林甫想到对付李瑄的方法。
翌日下早朝后,李林甫去求见李隆基。
“右相何事?”() ()
在勤政务本楼中,李隆基接见李林甫。
“突厥那边近年来乱得厉害,虽然王忠嗣的计策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突厥诸部,各自为令。有时还犯边劫掠,杀害我大唐商人。值此关键时刻,臣为陛下推荐一名猛将。”
李林甫拜见李隆基后,回答道。
“边境不乏猛士。如果没有高明的谋略,对战局不会有帮助。”
李隆基没有立刻答应,他一心要灭突厥,完成历史性的壮举。
自开元二十二年突厥大臣梅录啜下毒谋杀毗伽可汗以来,突厥支离破碎,短短几年,换了五个可汗。
在吡伽可汗时代,突厥臣服,年年朝拜。
但突厥一陷入动乱,各部没有约束,在种种因素下,不讲道义,纷纷寇边,有时候还联合契丹、怒皆、奚等部落。
李隆基意识到,只有将突厥灭掉,才能永固边疆。
突厥因衰落才臣服大唐,如果再次崛起,必是大敌。
去年二月,大唐战神王忠嗣,以黑色口袋,双封条呈进,向李隆基献上《平戎十八策》,制定离间北方突厥的计策,欲彻底剿灭对大唐有威胁的突厥,以安边境。
王忠嗣为李隆基的养子,李隆基看着他长大,“忠嗣”是李隆基为他起的名字,寓意“忠臣的后代”。
王忠嗣深知兵法谋略,勇猛善战,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此时的李隆基对其极为信任。
在突厥内乱不休的情况下,李隆基招抚九姓铁勒。
九姓铁勒中,又以回纥,最为强大,隐隐有一统九姓铁勒的趋势。
而且李隆基又招抚突厥部落拔悉密部、葛逻禄部。
具备向突厥发动总攻的条件。
去年秋天,王忠嗣联系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突厥可汗阿史那骨咄,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
回纥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
突厥自然是不服,他们另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并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
李隆基遣使劝说乌苏米施投靠大唐,但他不听劝告。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列重兵于碛口,兵锋直指草原。
乌苏米施心惊胆战,连忙派遣使者,口头上表示愿降。
但实际上进行拖延,对内征调草原诸部,对外试图结盟依附大唐的回纥、葛逻禄、拔悉密三部。
王忠嗣见其蛇鼠两端,怕出现变故,遂号令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进攻突厥汗国。乌苏米施的王庭势力弱小,只能望风而逃。
王忠嗣趁机出兵突袭,直取突厥右厢,大军如水银泄地般,势不可挡。
交战惨败后,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之孙勃德支等率领部众千余帐,先后归降。
李隆基还特地登花萼楼欢宴来归的突厥诸部首领,赏赐众多金银珠宝,以彰显大唐天子的威严和仁厚。
现在的突厥汗国,也仅剩下左厢和势力薄弱的突厥可汗主帐。只要拿下左厢,主帐不足为虑。可以犁庭扫穴之势,将突厥汗国彻底覆灭。
但李隆基也有顾虑,因为王忠嗣不久前传书,拔悉密暴露野心,疑似不臣。
回纥部也有蠢蠢欲动的迹象。
虽然拔悉密和回纥协助王忠嗣,剿灭突厥,但无边无际的草原,谁都想继承。
“启禀陛下,此人是左相的第七子,名李瑄,他是我宗室子弟中的翘楚,年仅十六岁,善骑善射,有古代关、张的勇猛,赤手空拳可打倒数十人。并且还能作诗,可谓文武双全。”
李林甫向李隆基推荐李瑄,并且对李瑄一顿吹捧。
他已经打听到李瑄经常到龙首原练骑射,还亲自派人参观,知李瑄骑射精湛。
“朕未曾听过,左相有这样的儿子?”
李隆基扭头看向李林甫。
“左相不敢推荐向陛下他的儿子,怕被人诟病。臣虽然与左相有间隙,但不想人才被埋没。陛下只要将他召入宫中,让其显露一下骑射本领、技击手段,就知道臣所言非虚。”
李林甫竭诚地说道。
而后李林甫拿出李瑄写给王维的诗,以及最近在长安流传的几首咏物诗,让李隆基观看。
“读其诗,就联想到温润如玉的君子。一朝不问长安事,竟出现这样的诗人。”
李隆基看后,拍手叫好。
他觉得李瑄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仅凭宗室诗人的名头,他就应该见一见。
“陛下,诗只是李七郎其中的一面。李七郎少时有任侠之风,好勇斗……从他精于骑射就可得知,他的志向一定是成为名将。”
李林甫不希望李隆基想法偏移,着重提醒他,李瑄是将领的才干,而非文人。
“左相还是有点欠缺决断。古云: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春秋时,晋国大臣祁奚既能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为中军尉,又能推荐杀父仇人解狐接替自己的位置。这才是宰相该做的事情!”
“右相有祁奚的品质,是真正的国之肱骨。”
见李林甫如此为国分忧,李隆基不吝啬言语,对其夸赞。
“不敢,此臣本分也。”
李林甫连忙躬身行礼,但嘴角却扬起微笑。
与李林甫商议一番后,李隆基立刻让心腹宦官林招隐去左相府,召李瑄入宫。
……
“盛世主要是整饬吏治,官吏清明,则天下安定。父亲在地方任职十几年,知道一个地方的百姓生活如何,地方太守、县令的品德尤为重要。然当今的太守、县令,多与豪强联合,鱼肉百姓。这是父亲需要留心的。门下省有那么多佐吏,孩儿不懂太多,具体还要看父亲。”
“另外奴婢问题,也是大唐的隐患。父亲需要发出禁止达官贵人对奴婢残害的法令,并严以监督。现在土地兼并严重,许多贫苦人家卖儿女为奴婢,官吏不作为,让盛世蒙上阴云。”
“这只是孩儿的一些刍荛之见。真正能兼济天下的政策,需要结合百姓、地域、天时去制定,孩儿还远远无法做到。”
李瑄沉吟片刻后,说出一点建议。
他刚来大唐不久,还需要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了解天南地北风土人情。
不然说的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
“虽然七郎的见解简单,却是宰相的志向。七郎还知吴兢,让为父意想不到。”
李适之赞许地点了点头。
吴兢为人耿直,敢犯颜直谏。是当代最著名的史学大家,已经修史四十多年,在朝野内有巨大威望。
皇帝都经常过问吴兢的去向,但李林甫觉得吴兢不好控制,以吴兢年老为由不用。
曾经宰相张说为求吴兢改几个字,不惜下跪。但被吴兢毫不留情地拒绝。
这样的人,李林甫怎么敢留在朝堂?
现在吴兢在邺郡当太守。
“父亲谨记,不要学着魏征、宋璟一样,去犯颜直谏。顺着皇帝的意思即可。看看李林甫,多精明啊!”
李瑄看过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但对吴兢不熟悉,不愿多说。话锋一转,郑重地向李适之提醒。
“谏臣是要名留青史的。唉,现在圣人听不得不顺耳的话了。”
李适之叹息一声,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他也知道。
“好在圣人年事已高。”
李适之话里有话地说道,正堂只有他们父子二人,在外面说这样的话,定是大不敬。
李瑄听到李适之的话,摇头一笑。
李隆基的命可长着呢,即便经过安史之乱的摧残,依然能再活到将近八十岁。
父子二人,现在无话不谈。向李适之请教一些问题后,李瑄回到自己的院落练字、学习。
转眼间,半个月过去……
不久前,王维亲自登门,赠予李瑄一幅《长安游春图》,并附诗一首,感谢李瑄的赠诗。
被王维这样的大诗人赠诗赠画,李瑄喜不自胜。
当日,李瑄与王维畅饮,又连续几日在王维家中学习琵琶。
同时,李瑄还向王维请教音律基础。
因为李瑄将来要将“宋词”搬上来,需要根据曲调去填词。
这个时代的词与宋代的词平仄押韵有区别。
李瑄必须精通音律。
期间,李瑄还去拜访贺知章,从贺知章那里,明白一些大道理。
他觉得受用终身。
他去拜访过李白两次,但李白一次不在家,一次在宫中。
有些遗憾。
几天前,李适之派遣至洛南县龙沙河的匠人,发现金矿。
虽然还不知金矿的规模,但消息传回长安,李隆基龙颜大悦,赏赐李适之锦千匹,金器三十件。
昨日早朝,李适之正式向李隆基提出“改年为载”。
尧舜以载纪年,夸耀李隆基是堪比尧舜一样的千古圣君。
如此马屁,拍得李隆基赏心悦目,看李适之的眼神,顿时不一样了。
立即让中书省起草召令,从天宝三年起,改年为载。
趁此时机,李适之请示李隆基,召吴兢、萧颖士等名吏入朝,李隆基欣然同意。
李适之上书加强考核郡守、县令的政令,选拔优异,惩处恶劣。李隆基更觉得李适之务实、能干。
当天晚上,李隆基令心腹宦官林招隐带着御膳珍馐来到左相府,奖励李适之的为国操劳。
之前只有李林甫可享受这样的待遇。
这一切,被李林甫看在眼里。
此时,李林甫将李适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再这样下去,李适之必定威胁他的地位。
在右相府李林甫的寝居后面,有一堂弯曲,如偃月之形,他自称为“月堂”。
他每一次想要构陷大臣,就会在月堂苦思冥想。
若清晨的时候,李林甫笑颜而出,必是想到好计策,被盯上者,家破人亡。
在月堂静坐,李林甫思考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
萧炅被贬,李林甫可以肯定是李瑄一手策划。
再结合最近李适之的言行表现。
还有长安流传左相七郎为少年才子。
一首《咏柳》,被幕僚解释后,气得李林甫血压飙升。
如此年轻,就有这样的才华、智计,使李林甫如芒在背。
月堂一夜,李林甫想到对付李瑄的方法。
翌日下早朝后,李林甫去求见李隆基。
“右相何事?”() ()
在勤政务本楼中,李隆基接见李林甫。
“突厥那边近年来乱得厉害,虽然王忠嗣的计策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突厥诸部,各自为令。有时还犯边劫掠,杀害我大唐商人。值此关键时刻,臣为陛下推荐一名猛将。”
李林甫拜见李隆基后,回答道。
“边境不乏猛士。如果没有高明的谋略,对战局不会有帮助。”
李隆基没有立刻答应,他一心要灭突厥,完成历史性的壮举。
自开元二十二年突厥大臣梅录啜下毒谋杀毗伽可汗以来,突厥支离破碎,短短几年,换了五个可汗。
在吡伽可汗时代,突厥臣服,年年朝拜。
但突厥一陷入动乱,各部没有约束,在种种因素下,不讲道义,纷纷寇边,有时候还联合契丹、怒皆、奚等部落。
李隆基意识到,只有将突厥灭掉,才能永固边疆。
突厥因衰落才臣服大唐,如果再次崛起,必是大敌。
去年二月,大唐战神王忠嗣,以黑色口袋,双封条呈进,向李隆基献上《平戎十八策》,制定离间北方突厥的计策,欲彻底剿灭对大唐有威胁的突厥,以安边境。
王忠嗣为李隆基的养子,李隆基看着他长大,“忠嗣”是李隆基为他起的名字,寓意“忠臣的后代”。
王忠嗣深知兵法谋略,勇猛善战,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此时的李隆基对其极为信任。
在突厥内乱不休的情况下,李隆基招抚九姓铁勒。
九姓铁勒中,又以回纥,最为强大,隐隐有一统九姓铁勒的趋势。
而且李隆基又招抚突厥部落拔悉密部、葛逻禄部。
具备向突厥发动总攻的条件。
去年秋天,王忠嗣联系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突厥可汗阿史那骨咄,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
回纥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
突厥自然是不服,他们另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并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
李隆基遣使劝说乌苏米施投靠大唐,但他不听劝告。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列重兵于碛口,兵锋直指草原。
乌苏米施心惊胆战,连忙派遣使者,口头上表示愿降。
但实际上进行拖延,对内征调草原诸部,对外试图结盟依附大唐的回纥、葛逻禄、拔悉密三部。
王忠嗣见其蛇鼠两端,怕出现变故,遂号令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进攻突厥汗国。乌苏米施的王庭势力弱小,只能望风而逃。
王忠嗣趁机出兵突袭,直取突厥右厢,大军如水银泄地般,势不可挡。
交战惨败后,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之孙勃德支等率领部众千余帐,先后归降。
李隆基还特地登花萼楼欢宴来归的突厥诸部首领,赏赐众多金银珠宝,以彰显大唐天子的威严和仁厚。
现在的突厥汗国,也仅剩下左厢和势力薄弱的突厥可汗主帐。只要拿下左厢,主帐不足为虑。可以犁庭扫穴之势,将突厥汗国彻底覆灭。
但李隆基也有顾虑,因为王忠嗣不久前传书,拔悉密暴露野心,疑似不臣。
回纥部也有蠢蠢欲动的迹象。
虽然拔悉密和回纥协助王忠嗣,剿灭突厥,但无边无际的草原,谁都想继承。
“启禀陛下,此人是左相的第七子,名李瑄,他是我宗室子弟中的翘楚,年仅十六岁,善骑善射,有古代关、张的勇猛,赤手空拳可打倒数十人。并且还能作诗,可谓文武双全。”
李林甫向李隆基推荐李瑄,并且对李瑄一顿吹捧。
他已经打听到李瑄经常到龙首原练骑射,还亲自派人参观,知李瑄骑射精湛。
“朕未曾听过,左相有这样的儿子?”
李隆基扭头看向李林甫。
“左相不敢推荐向陛下他的儿子,怕被人诟病。臣虽然与左相有间隙,但不想人才被埋没。陛下只要将他召入宫中,让其显露一下骑射本领、技击手段,就知道臣所言非虚。”
李林甫竭诚地说道。
而后李林甫拿出李瑄写给王维的诗,以及最近在长安流传的几首咏物诗,让李隆基观看。
“读其诗,就联想到温润如玉的君子。一朝不问长安事,竟出现这样的诗人。”
李隆基看后,拍手叫好。
他觉得李瑄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仅凭宗室诗人的名头,他就应该见一见。
“陛下,诗只是李七郎其中的一面。李七郎少时有任侠之风,好勇斗……从他精于骑射就可得知,他的志向一定是成为名将。”
李林甫不希望李隆基想法偏移,着重提醒他,李瑄是将领的才干,而非文人。
“左相还是有点欠缺决断。古云: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春秋时,晋国大臣祁奚既能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为中军尉,又能推荐杀父仇人解狐接替自己的位置。这才是宰相该做的事情!”
“右相有祁奚的品质,是真正的国之肱骨。”
见李林甫如此为国分忧,李隆基不吝啬言语,对其夸赞。
“不敢,此臣本分也。”
李林甫连忙躬身行礼,但嘴角却扬起微笑。
与李林甫商议一番后,李隆基立刻让心腹宦官林招隐去左相府,召李瑄入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