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小乞丐的锦瑟,尽管年纪尚小,脸上还带着稚嫩的痕迹,但她的经历却已经让她饱经风霜,锻造出了一种顽强的坚韧性格。她曾遭受过残酷的殴打,这使得她的双眼变得混沌不清,仿佛被一层厚重的迷雾所笼罩,难以窥见外界的真实。虽然眩晕的感觉并不强烈,但她的意识却变得模糊而沉重,仿佛置身于一片深不见底的黑暗之中。

    身体的每一处都传来锥心刺骨的疼痛,从头顶到脚尖,无一幸免。这种痛苦是如此剧烈,几乎让锦瑟无法承受。身体的剧烈疼痛和眼前的混沌模糊,让她无法集中精神,甚至连时间的概念都变得模糊不清,无法分辨今夕是何年。

    然而,就在此时,一股清凉的气息开始在她体内悄然流动。它如同涓涓细流,先是温柔地渗入她的四肢百骸,继而蔓延至全身,最后与她的血液融为一体,在她的体内自由穿梭。这清凉的气息所到之处,如同微风拂过,轻轻带走了她身上的疼痛,为她带来了一丝久违的舒适感。这股神奇的力量让锦瑟的身体逐渐恢复了知觉,头脑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就在这时,一只手轻轻地牵起了她的手,另一只手则细心地拍去她身上沾染的尘土。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她耳畔响起:“孩子,你怎么样了?还好吗?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这声音充满了关切和温柔,让锦瑟感到一阵暖意涌上心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瑟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眩晕感也慢慢消退。在清凉气息的作用下,身体的疼痛也逐渐减轻,视线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她终于能够看清周围的一切时,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渴望——她想要看清那位救命恩人的面容。

    她努力地调整着自己的视线,终于看到了那位蹲在她眼前的人。她的肩膀微微弯曲,秀眉轻蹙,双眼中满含关切之意。她的嘴唇略显苍白,面容带着几分憔悴和清苦。对于年幼的锦瑟来说,她尚不懂得分辨美丑,看人只凭感觉。但眼前这位救命恩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有一种让人不由自主放下防备的神力。

    锦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但那份奇妙的感觉却如同甘甜的泉水般在她的心间缓缓流淌,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安逸。她感到心里暖暖的,仿佛被一股温柔的力量所包围,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她。

    过了许久,锦瑟才缓缓地抬起脸庞,眼中带着迷茫和困惑。她的声音略显颤抖地问道:“是你救了我吗?”

    忘忧散人微微皱眉,似乎在深思熟虑。她轻轻地点了点头,却又立刻摇了摇头,最后含糊地回答道:“这个嘛……应该不算是吧。”

    年幼的锦瑟闻言,微微侧过头去,双眸中流露出几分困惑。她在心里暗自琢磨着:“这回答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不算是吧’?”当时的锦瑟还太过稚嫩,无法理解师父话中的深意,只觉得这些话语充满了玄妙和难以捉摸的意味。这种玄妙的感觉,就像一团纷乱的麻线,让她感到既好奇又迷茫。

    尽管锦瑟对师父当时的话语感到困惑不已,但她深知自己的当务之急——尽快回报恩人的恩情。

    谈及报恩这个词,她之所以如此熟悉,皆因她曾偷偷溜进一家戏班子,从中学习所得。

    那时,她怀揣着满腔好奇,不知不觉间潜入了一个每日都充满咿咿呀呀声响的院落。一踏入院门,便见一座巍峨的高台耸立其中,成为了整个院落的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从旁人的闲聊中得知,这里竟是一个唱戏的戏班子,而那座高台正是他们演出的戏台。她还曾偷偷观察过戏班的台柱在台上练习唱戏的情景。

    虽然戏班的人们唱戏时总是咿咿呀呀,她既看不懂也听不懂,但经过多次的观看和聆听,她逐渐领悟了戏台上所唱的内容以及所演绎的故事。

    那家戏班子有一出戏尤为出色,多次上演,深受观众喜爱。这出戏便是讲述如何向恩人表达感激之情以及如何报恩的故事。

    虽然锦瑟在观看这出戏时总是感到有些迷茫,但对于其中所描绘的报恩方式,她却有了深刻的理解。毕竟,她已经观看了无数遍。在她看来,既然这出报恩的戏码如此受欢迎,那么它一定是人们心中所喜爱的表达方式。

    既然这是众人心中所喜爱的方式,那么按照这种方式去行动,自然有其合理之处。

    想到这里,锦瑟当即模仿戏中的动作,双腿一屈便跪在了那人面前,口中念念有词道:“感谢恩人救命之恩,我愿以身相许。”由于她年纪尚小,下跪动作过于急切,导致头重脚轻,差点摔倒。

    虽然她记不清原版台词的完整内容,但她凭着自己的感觉,尽量将意思表达得与原版相近。她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的表达与原版并无太大差别。

    忘忧散人见她如此麻利地下跪,心中既惊讶又好笑,面上的愁苦之意顿时消散了不少。她笑了好一阵后,轻轻地扶起锦瑟,眼中满含温暖的笑意,轻声说道:“大可不必如此。”

    在那个时刻,师父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她想要报答的意愿,这让她内心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她困惑地思索着,为何戏台上的人都欣然接受着被报恩的喜悦,而到了她这里,师父的反应却如此迥异?她不禁开始暗自揣测,是否是因为自己卑微的身份,使得师父心生芥蒂?毕竟,她只是一个孤苦无依、身份低微的小叫花子罢了!

    想到这里,她的手脚总会不自觉地变得僵硬,内心也充满了忐忑和不安。她深知,人们对于像她这样的小叫花子总是充满了偏见和歧视。尽管她曾多次在心中告诉自己,如今只是暂时流落街头,自己并非真正的乞丐,但那些投射在她身上的目光,却总是带着几分鄙夷的。

    那时的锦瑟,年纪尚幼,对世间的纷繁复杂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她的心中简单纯粹,只想努力活下去。对于他人的鄙夷目光,她选择了毫不在意,也绝不动摇。

    自幼缺乏教养的她,如同一张白纸,言行举止都只能模仿他人,缺乏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如果你问她为何如此行事,她必定会露出迷茫而困惑的表情,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

    每当遇到那些不按常规出牌的人,她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别扭和不适,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陌生而难以适应。然而,这种不适和别扭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被面前这位温暖如清风般的人所驱散。这个人便是忘忧散人,她的眼神清澈明亮,充满了温柔与笑意。

    忘忧散人细心地检查着锦瑟的身体,确认她是否安好。在这个过程中,锦瑟静静地站立着,任由对方检查,而她的目光却始终紧紧锁定在忘忧散人的脸上。她似乎想要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取更多的信息,探寻对方内心的深意。又或许,她已经沉醉在这温柔的目光中,无法自拔。

    为锦瑟细心探查身体的忘忧散人,突然轻声发出“咦”的一声,她的视线在锦瑟身上流转,既带着一丝惊讶,又夹杂着些许疑惑。经过再次审视锦瑟后,她眼中闪烁着明亮且欣慰的光芒,仿佛一道长久困扰的谜题终于找到了答案。她轻轻抬起手指,指向锦瑟身后不远处的天际线,声音中带着几分平和与悠远:“我是来自那儿的修士,如今隐居此地,潜心修炼……”

    幼小的她静静地站在那里,依照忘忧散人的指引,将目光投向了远方,却一无所见,心中不禁疑惑对方让自己看什么。没过多久,她再次转头,目光转向忘忧散人,沉思许久,终于明白对方所指并非天空,而是那座被白色雾气环绕的巍峨大山。

    忘忧散人悠然开口:“你身怀修行的灵性,与我缘分匪浅,仿佛是天命所牵。你可愿拜我为师,共赴修行之路,追寻大道的奥秘?”

    锦瑟神情微滞,脑海中一片混乱,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感到困惑。她暗自思忖:“我们不是正在谈论报恩之事吗?怎么话题突然转到收徒上来了?”她试图理清思绪,但心中却满是疑惑,找不到答案。

    锦瑟的目光炯炯有神,紧盯着忘忧散人。她既不言语也不回应,仿佛用沉默诉说着什么,使得原本和谐的氛围瞬间变得冷清而凝重。

    片刻之后,她终于开口,稚嫩的声音中透露出渴望,一脸认真地问道:“拜你为师,我能天天吃饱饭吗?”虽然声音细微,却透露出深深的期盼。

    这便是年幼的她,

    ——心中最真切、最迫切的期盼。

    忘忧散人心中微愣,似乎并未料到孩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她正欲耐心解释,却意外地听到这句话。她的眼神微微一沉,瞳孔极快又轻微地收缩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她轻轻地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抹微笑,温和地说道:“那是自然。”

    年幼的锦瑟一听这话,眼睛瞪得更大了,目光直勾勾地盯着忘忧散人,似乎在努力探究对方的真心。她的目光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既有几分戒备,又带着些许向往。

    年幼的她心中暗自忖度,这个人说的话,是真是假?

    然而,她感到一种奇特的感觉。

    这种感觉如此奇特,以至于她无法用言语形容。

    眼前的这个人,周身散发着蒙蒙光晕,宛如冬日里那抹稀缺而珍贵的暖阳,为她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温暖。这温暖如同阳光洒在冰面上,逐渐融化着她冰冷彻骨的身躯,驱散了笼罩在她心灵深处的寒冷与刺骨。在这股温暖的包围下,她原本颤抖的身体也逐渐变得温暖起来。

    过了一会儿,场面再次陷入沉默。忘忧散人误以为锦瑟的沉默是因为害怕自己是个恶人,于是她心生一念,想要证明自己并非邪恶之辈。然而,她未曾料到,那个一直呆立在原地的孩童,内心早已作出了重要的抉择。

    只见她的双眸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她急切地向忘忧散人连连点头,生怕自己的动作稍有迟缓,便会打破这难得的机缘。她坚定地吐露出心声:“我愿意。”

    她害怕这一切只是虚幻的梦境,一个她无法触及的美好幻梦。然而,她又不愿从这场梦境中醒来,宁愿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老天啊,她心中默默祈祷着,愿这场美梦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让她能够在这美好的梦境中多停留片刻。

    就这样,小乞丐跟随着忘忧散人踏上了归途,他们翻山越岭,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那座巍峨耸立的山峰。随后,她拜别了尘世的纷扰,投身忘忧散人的门下,正式成为了修仙门派清微派的一员,开始了她作为凡间修士的修行生涯。从此,她踏上了那条充满神秘与未知的修道之路,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这一切的缘起,不过是忘忧散人一时的慈悲之心,救下了这个命悬一线的小乞丐。然而,这意外的善举却促成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师徒情缘。

    在拜师的那一天,小乞丐方才知晓,原来“忘忧”并非师父的俗世之名,而是她在修行界中的道号。

    师父乃是清微派的第三代弟子,自幼便被师祖收养,悉心教导成人,传授她修炼之道。后来,师父选择了出家修行,成为了一位潜心向道的修士,早已超脱尘世纷扰,不问世事。

    由于师父时常下山降妖除魔,为民除害,因此周围的人都尊称她为忘忧仙子。然而,师父并不喜欢这个称呼,她更希望同道中人能称她为“忘忧散人”。她以这个名号为己任,意在忘却人间的忧愁与烦恼,专注于修行之道,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大道。

    谈及师父的本名,身为弟子的她对此一无所知。在她的记忆中,师父从未提及过自己的过去,仿佛她的过去是一片空白,无从追寻。

    然而,对于她这个曾经的小乞丐来说,这些并不重要。在她心中,师父就是她的引路人,是她的依靠和庇护。无论师父的名字是什么,无论她的过去如何,都不会改变她对师父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在她正式拜师的那一天,忘忧散人曾询问过她的名字。面对这个问题,她有些手足无措,因为她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名字。在忘忧散人的再三追问下,她才忐忑不安地吐露心声,表示自己并没有名字。

    得知这一情况后,忘忧散人便为她取了一个名字——锦瑟。这个名字取自“锦瑟年华”,寓意着美好的时光和青春年华。同时,这个名字也寄托了忘忧散人对她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自此以后,她跟随忘忧散人在山中隐居修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这个曾经孤苦无依的小乞丐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和家。而那个下山的清微弟子,也正式成为了清微派的第四代弟子——锦瑟。这便是她成为清微弟子的始末。

章节目录

下山以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悠悠夏日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悠悠夏日长并收藏下山以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