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是哪里来的?有没有入籍,没有户籍证明要尽快办理。”一日,突然有士兵叫住了在桥洞下躲藏看书的芸生。

    “这位兵哥,我是从城外来的,听说长安城能容各族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幸福,就想在这谋点生计,找点机会,但是还没有入籍,没有找到容身之处,只得再次借宿,望您通融。”

    长安作为此时最大的都市,流动人口多,社会治理难度大,因此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因此作为流浪者被盘查询问是常事。

    见士兵没有很严格地训斥她,为了能早日入户不老被盘问,芸生顺势询问了落户标准。

    士兵回复:“‘关系落户’,有亲人在长安,或者是被买来做奴的人,要向官府申报,申请户籍,通过审核拿到户籍。”

    虽然被询问,但是芸生并不害怕,因为她知道唐朝的长安并不驱逐没有户籍的人员,流动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充实了经济发展。

    本已安于乞讨的自由生活,此时的芸生又因没有户籍的问题,想到了当初想要挣钱买房就为了有个户口的自己。

    一直以来人在异乡不自在的心理,让她再次立誓:我不能就这样安于流浪乞讨,我要通过自己的本事在长安谋生,并且拿到长安的户籍,提升自己在这个封建社会的等级,让这个繁华的都市有我的一片容身之处。

    虽壮志凌云,但是看着街上繁忙工作的人,她一介女流,也不知如何开始,一来没有合理的身份,做工都不被接收,二来又无法像文人那样通过“陈诗”自荐。

    她心里思索挑选着除了讨饭这种完全躺平,还可以适应的工种:从商没有本钱,进入手工业没有技术,从政没有基础,从文还没参加科举,从农?诶,我之前在家里也是帮家人做农活的,这个我熟啊。

    芸生心中谋划着:反正现在在长安城里也只能做体力活,又没有正常的身份,每天只能躲躲藏藏,还要担心宵禁了被官兵罚,倒不如出城找找机会,至少还能有个住的地方吧,自由自在,反正我也种过地,有基础,不如先去农村找块地种,积累点基础,到时候再回城里从商,积聚财富,主打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策略!

    次日,她辞别了一同乞讨的朋友们“大家继续加油,早日发家致富,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了。”虽然他们听不太懂,但是还是感谢她交给他们的乞讨方式,对她的离开些许不舍:“大哥,他日您有好营生可别忘了我们兄弟几个,我们日后有本事,您一声令下,只要我们能干,一定在所不辞。”

    “好,还是你们够义气。”芸生感激这群朴实的人,心中想着:哎,这都下乡了,能有什么好营生,说不定还没乞讨来得快。说罢拜别他们上路了。

    芸生出了长安城,回头望望繁华的都城,高大的城墙,进出的行人,心中想着:可惜了,这么多人还想尽办法在城门口要进去,我开局就到了这里,却不得不离开,再见了,这个围城我还会回来的!

    芸生拿着之前乞讨攒下的点布帛,乘坐马车,到达偏一点的田间找地种,结果又屡屡碰壁,没想到种地还要条件……

    芸生走到一个村子中,村子中的人大多常年居住于此,对于外来人十分警惕,难以融入,田地都种上了作物,完全找不到荒田。

    唐朝开元年间再次颁布均田令,使得北魏起实行的土地制度得以延续,土地按人口分配,每个人分得一百亩土地,耕作一定年限后部分土地(二十亩永业田)可以归个人所有,其他死后还给官府,再重新分配。

    这样的方式,即能抑制官僚、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又让老百姓通过劳动自给自足,经济收入更加稳定,还保障了赋税来源,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发展。

    分田到户也让流民无法获得田地,同时按人丁分发田地依规增加的赋税让大家不会随意接收人口。

    芸生因此犯了难:看来想种地还得先求收养,必须先有好心人收留,找个家才能分上地,分了地还有KPI,完不成还得罚啊。

    好在田间种植的食物多,山间可以躲藏的居所多,清晨采集日露,夜间偷食瓜果蔬菜:减肥餐就是如此简单。

    白天考察村里的三十来户人家:晃悠着说不定能混个眼熟碰个好心家庭;晚上偷偷去湖里洗漱:虽说现在不那么讲究,但是也不能臭了。

    好在行事谨慎,偷的也都是掉落的蔬果,蛀虫的菜,量少来源多,今天这家明天那家,今天这块田,明天那块地,一直都没有被发现。

    简单朴素又不想惹事的农人,对于村里这个无害的不速之客也便不在意、不驱赶。

    芸生逐渐习惯了这种白嫖的偷菜生活,她心中安慰着自己:原来童年的缺失是这样被迫弥补的。小时候在农村学习,没有城里小孩定时在网上偷菜的经验,上了大学才知道大家的童年娱乐如此丰富,本来还羡慕错过了,现在好了,在这里直接实操了。

    不用自己定时收和种也算轻松,就是还是要在晚上熬夜偷,甚至为了活着比闹钟定时还积极。

    如此流浪的生活直到一日改变了。

    芸生照常在田里偷菜,没想到突然雷电暴雨来袭,她害怕地在田地里不敢动,双脚浸泡在泥泞的浆水中,心里想着:这什么鬼天气,怎么出山洞还好好的,现在突然雷雨交加,这里也没有天气预报,看来以后还是要多学习下怎么通过自然现象预测天气了,不然天天得淋雨。

    她害怕在平地上行走被雷击,只得像青蛙一样蹲在泥地里,躲在大片叶子下,挡不住她的庞大身躯,还是打到她的身上,又打到田地里激起泥土,双手捂住耳朵,雷声一响就是一激灵。

    “哎呀,孩子啊,你怎么在这里。”一个老爷爷长蓑披襟,关切地问道。

    穿着斗笠赶来地里忙农活,看到了田里异物抖动,拿着锄头警惕地上前查看,是被雨淋得透湿,脸上沾满泥狼狈的芸生。

    芸生被突然的人声吓到,但是又仿佛发现了救命稻草,她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努力在雨水中睁大眼睛,渴求的眼神盯着老爷爷。

    老爷爷上前扶起她,“孩子跟我回去避避雨吧。”

    她顺势跟着老爷爷回到家中。

    “哎呀,孩子怎么淋成这样了。”屋中老奶奶看到淋成落汤鸡的芸生,十分心疼,善意地拿出换洗衣物,又给她打了热水:“快喝点茶暖暖身子。”

    芸生接过杯子,哭出了声,在异朝异地,新奇掩盖了她的孤独,见识打消了她的害怕,但她始终是个刚过二十的小女孩,还未经世道沉浮,何来坦然度日。

    这么多天的流浪之苦,受白眼猜忌的委屈,没有家人又人生地不熟的孤独,不知如何、能否回家的恐惧,在第一次受到陌生人关怀的那刻,所有难受与痛苦倾泻而出。

    奶奶抱住可怜的孩子,比自己孙子年龄大不了多少,虽不知道她为何如此难受,也不知该如何安慰。

    爷爷带回芸生又按原计划赶到田地里头去施肥,借着雨水的浇灌,能够加速融化渗透肥料,让作物长势更好,这是雨季农人反而要回到田野的原因,也是农作辛苦的一部分表现。

    这一夜芸生被收留了,穿越而来,流浪多时的她,终于住到了屋顶内而不是屋檐边,有了四面墙壁遮挡风雨,而不是在桥洞下像动物一样蜷缩,终于可以安心闭上眼睛,做一回美梦……

    次日,阳光依旧,奶奶叫醒芸生,第一次睡得如此安稳,不用担心被抢、被抓。

    芸生随奶奶走出屋子,院子中鸡鸭走动,阿姨模样的一妇女穿着朴实,旁边一个小男孩一起坐着吃粥。

    奶奶彼此介绍道:“这是我的孙子和新妇(对儿媳的称呼)”指向坐着喝粥的他们,又回头指指芸生:“这孩子是老头子昨日夜晚在田里捡回来的,雷雨交加独自一人,很是可怜,在咱们家暂住一晚。”

    奶奶招呼芸生:“孩子,快去吃点吧。”

    阿姨连忙打了一碗热粥,小弟弟见状也搬来了板凳。

    芸生坐下,感觉到了家庭的温馨,这个小弟弟和自己的弟弟差不多年纪,这家人也和自己的家庭差不多构造,他们的热情与善意让她感到温暖。

    吃着温热的菜粥,比白包子好吃得多,比讨来的食物新鲜得多,比攒着省着吃的东西温暖得多,泪水又不禁落下,带着哭声感谢道:“谢谢你们。”

    阿姨心善地说道:“孩子别客气,不够再加,家里都是粗茶淡饭,但是粥还是管够的。”

    又好奇地问她:“孩子,你从哪里来啊,怎么大雨天不在家躲着跑到地里了。”

    芸生回答:“我从很远的地方流浪而来,找不到回家的路,也找到家人了,几天没吃东西了,只得到地里寻点菜饱腹,谢谢你们不怪我偷菜还留我住了一晚,今天又给我家里吃的东西。”

    芸生不敢想象,昨日大雨一夜,若是她一直独自在田间,真的不知道有多害怕,在这个陌生的朝代,没有家人又不够适应,所想的和遇到的完全不同,这么久连个好的开始都没有,一切立志与抱负都显得可笑,或许真的会绝望到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

    以往遇到困难还有家人的支持,可是现在举目无亲让她没有了任何支撑和勇气,她开始想自暴自弃,想回去。

    女子通常心善,为母甚之,奶奶和阿姨看着这年轻的女孩子举目无亲,四处流浪,自然是不忍心,便心生恻隐之心:“孩子,要是你不嫌弃,留下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咱们家不富裕,务农为生,勉强养活,但是肯定饿不死你的。”

    芸生听到她们的话十分开心,徘徊了这么久终于有家庭收留她了。

    但是男人们更加理智一些。

章节目录

美食博主穿越:发家入朝传承非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恩泽芸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恩泽芸生并收藏美食博主穿越:发家入朝传承非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