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的行营和训练的场地设立在绛城的南郊外,位处平原盆地,能够训练兵士和战马。
行营在野外,距离城门有着十里远,都是由几个大的幄帐拼接在一起建成,是执政者行政管理兵士的地方。
小的幄帐则是能够充当这些贵族休息的场所。
兵士们则大都住在普通的帐堡之内,这些帐堡戍守在行营周围,五个兵士住在一起作为一伍,当然这里也设有卫浴的场所,兵士们在训练之后都要一起洗干净,不然汗渍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也会传播疾病。
可以说这里没有女兵,因为聚在一起洗浴都能够看得一清二楚,以此就能看出花木兰的故事多为杜撰。
在军中有一个规矩,这是赵盾所立下的规矩。
操练一天之后不能马上脱下身上的甲胄,劳累一天的汗经受凉风,身体就会出现中风不适的状况。现在的医疗水平还不能够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过军中有着歌谣,听闻就是王孙姬昱感伤其卸甲之风所作,被晋人引用在了军中传唱。
“杲日之乌乌兮,众者郦于精气;
其风泄邪入窍兮,众者避于邪异。
日以烛甲辟众兮,行疾不可毳意。
不弃甲秽以卸兮,代序有度固芳。”
兵士近来被要求要学会背唱这样的短歌,懂得不能在训练完就褪去甲胄的道理。
在西周时,甲胄、干盾都是用皮革制成,有着一定的透气性。可春秋时期已经普及了冶炼青铜的技术,所以青铜甲穿戴在身上闷热得透不过气,如果在出汗之后就脱下衣服,很容易得病受风寒。
姬昱也是有感而发,却不想这样的诗歌被赵盾利用传播到军中。
众人会因为王孙的智慧而相信其中的道理,对姬昱所说的邪气产生疾病的道理也愈发信服。
在行营中,赵盾正在整理军中信物。
近来因为他的原因,贵族将领们彼此内卷,已经到了时不时就抽查有没有兵士在偷懒的地步。
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底下的兵士也都要认真受训,不能有半点违背。
军中的信件大多都是由城中的驿站送过来,其中军信和物品都是由此送达。
后世人估计也没有想到这一点,以为什么信物都是要兵士亲自送达。除去一些战场上的急报,一般行营和朝堂的联系都能够依靠驿站来传送,急信则不会有所等候,让内侍直接送去。
赵盾还真没想到,其中就有着他的信物。
那是用布帛包裹的信物,上面用胶粘连了一张纸,写着“王孙昱赠”。
赵盾来军营已经有一段时日,赵氏的人都没有给他送过信物,可没想到王孙和他只是谈论之交,却有心给他寄送,这让他为此而感动。
(姬昱:你别多想啊,我只是刚好在这个时候写出来,想让你们这样的晋国贵族传播来着)
里面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树纹纸夹杂着皮质的纸张在其表面,一些奇特的纹路像是组成了一幅画,有兰草青在这样的纸中央的位置印上篆字。
“樵夫问道?”
赵盾拿起左右观摩,纸张轻薄且顺滑,拿起来也没有多少重量。
他发现这样的东西竟然能够打开,刚打开就有其中夹着的一张纸掉落下来。
这不是印有内容的纸,而是姬昱给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佬写的使用说明。() ()
“见字如面,赵盾亲启。
我是王孙昱,与您已经有许久时日没有见面了,不知道您身体如何,会不会因为令尊的离去而感到悲伤。这是我近日研制之物,名曰“籍”。
以纸为本,以字为用,合之名书。
此物便于携带,且无竹简之厚重,其中翻页就能看到纸上之字。今日赠与您以表你我之友谊。
我想请您看看,里面也有我写有的一篇文章,请您详阅。”
赵盾拿起书本,将纸张来回翻动,不由感慨其神奇,随后再开始仔细的阅读。
在仔细的阅读下,良久之后他才读完通篇。
“贤哉,昱也!此物要是普及于世,天下书生之福啊!”
同样的情况不止是在军营上演,还有王宫中的国君,城东的太卜。
古人喜欢对事物进行本质的思索,不会看过一次就将其遗弃,他看完之后任觉不过瘾,再次反复阅读。
事实上,姬昱在制作出胶装之书后不止是送予了赵盾,还有晋侯和郭偃,另外的书他寄往了洛邑的方向,一本给阅夫子,一本给他的父亲。
除此之外,他还招呼了季子四人印了数百本书,当然都是线装书,只是在等着一个合适的时间将其传播出去。
想要传道,必须先有其名。
没有名的书是无名之物,容易受人利用、也不懂得珍惜,所以成事需名,昱要做的也就是等名。
他相信送的那些人都是聪明人,不可能不会懂得其中的珍贵。
果不其然,在姬昱送书的第三天,许多人都知道了王孙造出一种用纸张制成的书,上面还写有天道的内容。
世人也越发好奇,姬昱这才在此将线装书推行于世。
有时人歌曰:“纸之美者为书,书之美者为籍,籍者有贰,美者皮之,劣者丝之。”
对于其中的内容也有人不断的来回讨论,也就是在此时引起了学术的热潮,许多的读书人都开始思索天地和万物的关系。
面对《问道》的第一篇,许多人都持有不一样的态度。
太卜相信自然的规律是恒定的,物质也是守恒的,所以在姬昱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十分赞同,并且给姬昱回信说明道理的正确和对天道的思索合乎理据。
毕竟人的认知不能超出其本身,对于道的认识也只能依据自身来衡量。
正如其书中所言,道者无涯。
想要了解道,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求取。
虽然郭偃信奉鬼神,可也同样信奉真理,在此书问世之后也极力赞扬。
而崇尚巫道的巫师和某些卜士则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天是不可以去揣测和衡量的,姬昱此言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是天神之说,所以其中的道理也全都是假象。
他们反驳其中理念,并且将之妖魔化,认为姬昱是妖邪降世。
可姬昱毕竟是天子之孙,是当今世中正统,在这样的血缘关系下,怎么说王孙是妖逆?
如果王孙都是妖,那天子不也是妖了吗?
天子为妖,世人是什么?
这样的悖论一旦出现,就难以停止。
许多原本相信巫师的人也不禁开始反思,他们真的懂道吗?真的能够通神吗?
行营在野外,距离城门有着十里远,都是由几个大的幄帐拼接在一起建成,是执政者行政管理兵士的地方。
小的幄帐则是能够充当这些贵族休息的场所。
兵士们则大都住在普通的帐堡之内,这些帐堡戍守在行营周围,五个兵士住在一起作为一伍,当然这里也设有卫浴的场所,兵士们在训练之后都要一起洗干净,不然汗渍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也会传播疾病。
可以说这里没有女兵,因为聚在一起洗浴都能够看得一清二楚,以此就能看出花木兰的故事多为杜撰。
在军中有一个规矩,这是赵盾所立下的规矩。
操练一天之后不能马上脱下身上的甲胄,劳累一天的汗经受凉风,身体就会出现中风不适的状况。现在的医疗水平还不能够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过军中有着歌谣,听闻就是王孙姬昱感伤其卸甲之风所作,被晋人引用在了军中传唱。
“杲日之乌乌兮,众者郦于精气;
其风泄邪入窍兮,众者避于邪异。
日以烛甲辟众兮,行疾不可毳意。
不弃甲秽以卸兮,代序有度固芳。”
兵士近来被要求要学会背唱这样的短歌,懂得不能在训练完就褪去甲胄的道理。
在西周时,甲胄、干盾都是用皮革制成,有着一定的透气性。可春秋时期已经普及了冶炼青铜的技术,所以青铜甲穿戴在身上闷热得透不过气,如果在出汗之后就脱下衣服,很容易得病受风寒。
姬昱也是有感而发,却不想这样的诗歌被赵盾利用传播到军中。
众人会因为王孙的智慧而相信其中的道理,对姬昱所说的邪气产生疾病的道理也愈发信服。
在行营中,赵盾正在整理军中信物。
近来因为他的原因,贵族将领们彼此内卷,已经到了时不时就抽查有没有兵士在偷懒的地步。
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底下的兵士也都要认真受训,不能有半点违背。
军中的信件大多都是由城中的驿站送过来,其中军信和物品都是由此送达。
后世人估计也没有想到这一点,以为什么信物都是要兵士亲自送达。除去一些战场上的急报,一般行营和朝堂的联系都能够依靠驿站来传送,急信则不会有所等候,让内侍直接送去。
赵盾还真没想到,其中就有着他的信物。
那是用布帛包裹的信物,上面用胶粘连了一张纸,写着“王孙昱赠”。
赵盾来军营已经有一段时日,赵氏的人都没有给他送过信物,可没想到王孙和他只是谈论之交,却有心给他寄送,这让他为此而感动。
(姬昱:你别多想啊,我只是刚好在这个时候写出来,想让你们这样的晋国贵族传播来着)
里面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树纹纸夹杂着皮质的纸张在其表面,一些奇特的纹路像是组成了一幅画,有兰草青在这样的纸中央的位置印上篆字。
“樵夫问道?”
赵盾拿起左右观摩,纸张轻薄且顺滑,拿起来也没有多少重量。
他发现这样的东西竟然能够打开,刚打开就有其中夹着的一张纸掉落下来。
这不是印有内容的纸,而是姬昱给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佬写的使用说明。() ()
“见字如面,赵盾亲启。
我是王孙昱,与您已经有许久时日没有见面了,不知道您身体如何,会不会因为令尊的离去而感到悲伤。这是我近日研制之物,名曰“籍”。
以纸为本,以字为用,合之名书。
此物便于携带,且无竹简之厚重,其中翻页就能看到纸上之字。今日赠与您以表你我之友谊。
我想请您看看,里面也有我写有的一篇文章,请您详阅。”
赵盾拿起书本,将纸张来回翻动,不由感慨其神奇,随后再开始仔细的阅读。
在仔细的阅读下,良久之后他才读完通篇。
“贤哉,昱也!此物要是普及于世,天下书生之福啊!”
同样的情况不止是在军营上演,还有王宫中的国君,城东的太卜。
古人喜欢对事物进行本质的思索,不会看过一次就将其遗弃,他看完之后任觉不过瘾,再次反复阅读。
事实上,姬昱在制作出胶装之书后不止是送予了赵盾,还有晋侯和郭偃,另外的书他寄往了洛邑的方向,一本给阅夫子,一本给他的父亲。
除此之外,他还招呼了季子四人印了数百本书,当然都是线装书,只是在等着一个合适的时间将其传播出去。
想要传道,必须先有其名。
没有名的书是无名之物,容易受人利用、也不懂得珍惜,所以成事需名,昱要做的也就是等名。
他相信送的那些人都是聪明人,不可能不会懂得其中的珍贵。
果不其然,在姬昱送书的第三天,许多人都知道了王孙造出一种用纸张制成的书,上面还写有天道的内容。
世人也越发好奇,姬昱这才在此将线装书推行于世。
有时人歌曰:“纸之美者为书,书之美者为籍,籍者有贰,美者皮之,劣者丝之。”
对于其中的内容也有人不断的来回讨论,也就是在此时引起了学术的热潮,许多的读书人都开始思索天地和万物的关系。
面对《问道》的第一篇,许多人都持有不一样的态度。
太卜相信自然的规律是恒定的,物质也是守恒的,所以在姬昱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十分赞同,并且给姬昱回信说明道理的正确和对天道的思索合乎理据。
毕竟人的认知不能超出其本身,对于道的认识也只能依据自身来衡量。
正如其书中所言,道者无涯。
想要了解道,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求取。
虽然郭偃信奉鬼神,可也同样信奉真理,在此书问世之后也极力赞扬。
而崇尚巫道的巫师和某些卜士则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天是不可以去揣测和衡量的,姬昱此言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是天神之说,所以其中的道理也全都是假象。
他们反驳其中理念,并且将之妖魔化,认为姬昱是妖邪降世。
可姬昱毕竟是天子之孙,是当今世中正统,在这样的血缘关系下,怎么说王孙是妖逆?
如果王孙都是妖,那天子不也是妖了吗?
天子为妖,世人是什么?
这样的悖论一旦出现,就难以停止。
许多原本相信巫师的人也不禁开始反思,他们真的懂道吗?真的能够通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