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烧得反复,终日懒洋洋地卧在床上,日日至午后才醒。身子终于宽泛了些,姜杳梳洗一番,独自往甲板上去。
船上的日子过得日夜颠倒。有时夜里醒来,房间内只有微弱的烛火,梁应渠还没回房。也有时张开眼,屋内一片漆黑,她会发现自己缩在他身侧,脑袋挨着他的胳膊,人几乎要蒙进被子里。睡得像刚出生的小奶猫。
然后她抱着怀中被褥,悄悄地挪回墙根去躺,假装无事发生。
又因为她醒得迟,每次睁眼床塌边总已经不见人影。两人日日同住一榻,夜里时不时搂在一处,和正经夫妇没什么两样。但青天白日的,却是两下都故意避讳起来。
一个早早起,一个在船舱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倒像个待嫁闺中的少女。竟也是没说上什么话。
连下了好几日雨,终于春光明媚,艳阳高照。
甲板上江景开阔,微风扑面,已带了丝温度。
见梁应渠背手站在船头,她心头忽然生出些怯懦,犹豫了一会要不要走上前。
他一身着软银丝象牙玉袍,底下一双打眼的天青色缎皂靴,手衣也随着服饰换了浅色的皮革料子,算是男人里头极细致考究的。
这金尊玉贵的模样,加之随行就是乌泱泱一队人敬着捧着,就算要唬说是位皇子,也未必有人不信。
犹豫间,他周边的侍卫已机敏地向她行礼,既瞧见了,再躲就矫情了,她才走到他身边。
他挥挥手,让两旁人退下。
见她乌发松松挽着走近,有几分病后消瘦的苍白。行路柔若无骨,披散在后腰的发束散着馥郁的香气。那身雪蓝色的宫雀裙的料子是淑妃赏的,肩披皓月薄缎披风,系带上垂着流苏,一步一摇,于她很是合适。
他收回视线,开口问她:“都好些了?”
她略含羞涩地“嗯”了一声,也往前看。江面水波徐徐,两岸青山后退,她问:“我们接下来会泊在哪儿?”
他也没看她,答:“泾州。”
姜杳有些吃惊:“泾州?为什么选泾州停?”
梁应渠语气淡淡,眉间闪过一丝烦燥:“该停泊补给了,有什么问题吗?夫人是不愿故地重游?当初看你住得不挺喜欢呢。”
他似是想起些什么,苦涩笑道:“大约是我会错意了,姜二姑娘眼里怕是只容得下汴京城。”
姜杳语塞,怎么了这是。她发现这人惯会夹枪带棒的!本觉得他们在泾州时都是惺惺相惜的可怜人,当时不是他说的么,瘟疫盛行,被关在院子里没饭吃啃树皮。
她从前不知道他办起差来什么模样,只当血雨腥风,如地牢暗鼠,惶惶藏于角落。如今摆起谱子来,几乎是半个皇帝。吃穿用度和当年父皇御船出游不相上下,现连着太子都不得不恭敬以待。
他这样脱胎换骨往上爬的人,怎么会愿意回到曾经狼狈过的地方呢?倒有力气编排起自己来了。
她不咸不淡回他:“谈不上喜不喜欢。”
她其实也没瞎说,自己当时是被赶到破落院子里去的,和唯一的亲人不能相见,就算有过一些快乐的时光又如何。
他冷冷地扫了她一眼,缓缓转过脸,整个人散发着一股寒意,也不再同她说话。
哨船上又上来了位侍卫,朝他递了卷纸条。
梁应渠低声叮嘱了几句,那人按着刀,喝腰退着离开了。
见梁应渠脸上表情淡漠,姜杳愣了愣,方才心头还暖融融的感觉,像是被生生浇灭了。
从行宫她受伤开始,梁应渠三番五次照料自己,她也乐得顺杆儿爬。人总是这样,挨得近的时候多了,早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了些缱绻柔肠。自己什么时候开始下意识找他,在人群里注意他,偶尔想凑上去和他说什么呢,忘了他一身秘密,满手人命,早已不是泾州的“阿应”。
她无言地站了一会儿,转身回船舱去了。
他攥紧了手里的泾州知府的邀约信条,见余光中背影离去。
*
午后,宝船放慢了速度,悠然行进。
日头落得早,开阔的桑巫江江面,已闪烁着暖红色光斑,金粉色霞光薄薄得挂在天上。
沿途靠近了泾州渡口,岸两头是临河的街坊。竹编筐里放满瓜果蔬食,晚归渔船上摊了当日新鲜捉到的鱼,聚满了赶太阳落下前市集的老百姓。
姜杳探头从窗子里往外看,心想泾州距汴京城不算远,这临水围山的平原湿气重,若不是她从未来过这临江渡口,真教人认不出是自己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恍忽以为到了江南水乡。
等到了官家渡口,市集的烟火气就弱了不少。
哨船通报得快,夹岸已有两道人呵腰恭敬侯着。
纤夫拉紧了桩绳圈,奴才们扛了结实的木头踩板,垫住了船身与岸口的窄缝。秀水踢着靴子蹬了蹬,稳当!便跳上去,在前头带路。
秀水扭头朝她们交待道:“夫人,这水上栈道不够宽,还劳您多行几步,轿子在后头等着。”
阿碧紧跟在姜杳身后,抓了抓她袖角,有点呆头呆脑地感慨:“小姐,真没想到,咱们还有回来泾州的一日?”
“行船需要沿途补给,这一路下来适合采买的地儿,也就这儿了。”姜杳提着裙摆,曼声回她:“从前督主就与那知府大人走得近,怕是有旧人要相见。”
正说话间,一个体态浑圆的男子,拘了一礼,喘着粗气说了声“夫人抱歉”,擦身越过了姜杳和阿碧,小跑到姜杳前头去追梁应渠。木头栈道都跟着要深一脚浅一脚地晃。
见姜杳困惑,阿碧冲她介绍:“这是监琮阁五阁阁主章跃。您病着那几日,他日日与督主在书房议事到深夜。”
阿碧虽年纪小,但做事稳妥,也了解自己的心思。时间久了,主仆也生出了些默契。一来二去,也将她病着这时日有何人何事都说了个明白。
阿碧压低声量感慨:“我朝秀水打听了打听,这次督主南下办的事儿,就是因为他们章跃主管阁里派出去的人出了事。我便问秀水,此行会不会有性命之忧。他只回我,这次带了不少侍卫。我瞧着咱们得万分小心,您说如果没什么危险,何必带这么多人?而且这原本就是底下的人有去无回了,督主亲自来办,可见里头还有大渊源。”
姜杳点点头,娇小的秀脸也肃穆了几分:“小心些没错。”
前面章跃小跑着,趁还没走尽这程栈道赶上了梁督主。近身一步,小声唤了声督主道:“和督主猜得没错。我们明面上是领了圣旨的,出行动静大。赶在宝船出发前,发出去的哨船,还遇上了私设的关卡,第二批再去时,那关卡就已经撤了。”
眼瞧着水上栈道口岸,两队人已经翘首候着。
梁应渠知道,章跃赶在他上岸前传话,便顿下步子停在栈道上听他禀报,抬眼多问了一句:“关卡撤了,岸边的居民呢?”
“说是有渔民在渡口丧了命,边上的百姓忌讳,一夜之间都搬走了。”
梁应渠的脸上无甚表情,只是眺望着平静的水域。余晖落尽,江面金箔点点,江水深不可测。他背着手冷哼一声,“这关卡好撤,人难撤。从古至今就没有平头老百姓,因着忌讳这些个事儿,说走就走的。渔民靠河而生,可总有些不安分的人搅事。”
章跃抹着满脸的汗,咬牙切齿道:“可不是么,这些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督主您放心,我已派人去查找这些搬走之人的下落,还是得弄清楚这官府在其中牵扯有多深。”
梁应渠瞥他一眼,应了个声。
章跃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不可貌相,是少有的胆大心细,做事实在。
还没等他开口,章跃已经道:“孙墨那儿,还是派人盯着,暂时没有新的消息。若他想起些什么,有专门留了水路陆路两道的探子,负责传送消息。”
梁应渠点点头往前走,章跃领会其意,也说起了旁的闲散公务。
近岸,一个身着暗紫色官袍,胸前挂佛牌的官吏上前堆笑相迎,拱手行礼道:“梁大人在京城掌监琮阁,还要南下替陛下办差,车马劳顿委实辛苦。早就听闻督主与咱们泾州颇有渊源,大家伙儿一路巴巴盼着您的信儿,就求着有这机遇给您接风洗尘。”
这人是新到的县令朱奇胜,跋扈势利,抢着要领迎督主的活儿。
说是起了个大早,将一应补给都送到渡口了。这边他们喝酒吃宴,另一头泊船就开始装载补给物品,若是有急事,只要一登船就可出发,万不会耽搁行程。
梁应渠看他一眼,还算满意。
姜杳跟在后面,见这来人是卯足了劲儿地孔雀开屏,心烦地躲在后头,与梁应渠保持了距离。
梁应渠头戴累丝金冠帽,官袍上又是御赐蟒纹,目不斜视地背着手走在两道人最前。偶有问话,朱奇胜便上前一步猫腰回话。渡口人多,一行人复行二十余步入巷口,方才见那儿候了架黑色描金丝车马。
梁应渠照寻常一般,等在马车前,扶她先上。
朱奇胜打量了她一眼,赶忙说:“夫人金尊玉贵,有一事卑职就擅自做主了。那官署陈旧,咱们城郊有一处湖,是早些年官家挖的,叫若雨湖。湖边有座宅子是原来泾州一位富家留下的,后来买卖做赔了抵给官府收着。那儿空气好,景致精细,离城中也不算远。夫人不嫌弃就先落个脚,若是不满意,咱用晚膳的时候就立刻遣人将您换个地儿!”
她撑着梁应渠的手,俯身进马车,对朱奇胜道:“听督主的意思。”
姜杳靠在马车软垫上不说话。听朱奇胜话里话外那意思,想来晚上接风宴是督主自个儿去的,她一阶女流就去那儿湖边宅子里远远歇着。
溜须拍马躲不过那几样。送酒送财送女人。她在反倒碍事。
她心情没由来地烦闷,还不如不停在泾州。她闲着去学堂和院子里打转,而梁应渠忙着饮酒寻欢作乐。倒是没得酸了自己。
朱奇胜心细如发,安排得出奇妥帖,连着轿夫脚程又快又稳。没过多久,轿子就停了下来。
她掀帘下车,眼前的泾州虽然变了许多,但是熟悉的巷口,熟悉的中心街坊,心口像堵了一般。
引路的官吏,带着他们往前走,面前是一幢硕大的酒楼。朱奇胜已经先一步到了,从大门口出来相迎,道:“包房都已经布置妥当。”
她有些讶然:“我也在这儿吃宴?”
朱奇胜愣了一愣,回她:“夫人说得什么话!督主洁身自好的声名在外,咱们也不敢做些乌七八糟的安排。早就听闻督主与知府大人是旧识,知府大人也带了家眷,今日说是家宴也不为过,夫人岂能不出席?”
她扭头望梁应渠一眼。他像是被她要求了一般,牵了她的手,跟着往里去了。
朱奇胜个头小,精瘦猴儿似的,但派头十足。进了那胭脂水粉乡,出手阔绰,逢人便赏,赏了一路碎银。这么一来,楼中上下伙计都晓得楼中来了贵客,凡是行至梁应渠与姜杳身边的,皆是顿足行礼,足足烘托了这排场气氛。
此酒楼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风月场所。虽然歌舞众多,却只卖艺,不卖身。
船上的日子过得日夜颠倒。有时夜里醒来,房间内只有微弱的烛火,梁应渠还没回房。也有时张开眼,屋内一片漆黑,她会发现自己缩在他身侧,脑袋挨着他的胳膊,人几乎要蒙进被子里。睡得像刚出生的小奶猫。
然后她抱着怀中被褥,悄悄地挪回墙根去躺,假装无事发生。
又因为她醒得迟,每次睁眼床塌边总已经不见人影。两人日日同住一榻,夜里时不时搂在一处,和正经夫妇没什么两样。但青天白日的,却是两下都故意避讳起来。
一个早早起,一个在船舱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倒像个待嫁闺中的少女。竟也是没说上什么话。
连下了好几日雨,终于春光明媚,艳阳高照。
甲板上江景开阔,微风扑面,已带了丝温度。
见梁应渠背手站在船头,她心头忽然生出些怯懦,犹豫了一会要不要走上前。
他一身着软银丝象牙玉袍,底下一双打眼的天青色缎皂靴,手衣也随着服饰换了浅色的皮革料子,算是男人里头极细致考究的。
这金尊玉贵的模样,加之随行就是乌泱泱一队人敬着捧着,就算要唬说是位皇子,也未必有人不信。
犹豫间,他周边的侍卫已机敏地向她行礼,既瞧见了,再躲就矫情了,她才走到他身边。
他挥挥手,让两旁人退下。
见她乌发松松挽着走近,有几分病后消瘦的苍白。行路柔若无骨,披散在后腰的发束散着馥郁的香气。那身雪蓝色的宫雀裙的料子是淑妃赏的,肩披皓月薄缎披风,系带上垂着流苏,一步一摇,于她很是合适。
他收回视线,开口问她:“都好些了?”
她略含羞涩地“嗯”了一声,也往前看。江面水波徐徐,两岸青山后退,她问:“我们接下来会泊在哪儿?”
他也没看她,答:“泾州。”
姜杳有些吃惊:“泾州?为什么选泾州停?”
梁应渠语气淡淡,眉间闪过一丝烦燥:“该停泊补给了,有什么问题吗?夫人是不愿故地重游?当初看你住得不挺喜欢呢。”
他似是想起些什么,苦涩笑道:“大约是我会错意了,姜二姑娘眼里怕是只容得下汴京城。”
姜杳语塞,怎么了这是。她发现这人惯会夹枪带棒的!本觉得他们在泾州时都是惺惺相惜的可怜人,当时不是他说的么,瘟疫盛行,被关在院子里没饭吃啃树皮。
她从前不知道他办起差来什么模样,只当血雨腥风,如地牢暗鼠,惶惶藏于角落。如今摆起谱子来,几乎是半个皇帝。吃穿用度和当年父皇御船出游不相上下,现连着太子都不得不恭敬以待。
他这样脱胎换骨往上爬的人,怎么会愿意回到曾经狼狈过的地方呢?倒有力气编排起自己来了。
她不咸不淡回他:“谈不上喜不喜欢。”
她其实也没瞎说,自己当时是被赶到破落院子里去的,和唯一的亲人不能相见,就算有过一些快乐的时光又如何。
他冷冷地扫了她一眼,缓缓转过脸,整个人散发着一股寒意,也不再同她说话。
哨船上又上来了位侍卫,朝他递了卷纸条。
梁应渠低声叮嘱了几句,那人按着刀,喝腰退着离开了。
见梁应渠脸上表情淡漠,姜杳愣了愣,方才心头还暖融融的感觉,像是被生生浇灭了。
从行宫她受伤开始,梁应渠三番五次照料自己,她也乐得顺杆儿爬。人总是这样,挨得近的时候多了,早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了些缱绻柔肠。自己什么时候开始下意识找他,在人群里注意他,偶尔想凑上去和他说什么呢,忘了他一身秘密,满手人命,早已不是泾州的“阿应”。
她无言地站了一会儿,转身回船舱去了。
他攥紧了手里的泾州知府的邀约信条,见余光中背影离去。
*
午后,宝船放慢了速度,悠然行进。
日头落得早,开阔的桑巫江江面,已闪烁着暖红色光斑,金粉色霞光薄薄得挂在天上。
沿途靠近了泾州渡口,岸两头是临河的街坊。竹编筐里放满瓜果蔬食,晚归渔船上摊了当日新鲜捉到的鱼,聚满了赶太阳落下前市集的老百姓。
姜杳探头从窗子里往外看,心想泾州距汴京城不算远,这临水围山的平原湿气重,若不是她从未来过这临江渡口,真教人认不出是自己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恍忽以为到了江南水乡。
等到了官家渡口,市集的烟火气就弱了不少。
哨船通报得快,夹岸已有两道人呵腰恭敬侯着。
纤夫拉紧了桩绳圈,奴才们扛了结实的木头踩板,垫住了船身与岸口的窄缝。秀水踢着靴子蹬了蹬,稳当!便跳上去,在前头带路。
秀水扭头朝她们交待道:“夫人,这水上栈道不够宽,还劳您多行几步,轿子在后头等着。”
阿碧紧跟在姜杳身后,抓了抓她袖角,有点呆头呆脑地感慨:“小姐,真没想到,咱们还有回来泾州的一日?”
“行船需要沿途补给,这一路下来适合采买的地儿,也就这儿了。”姜杳提着裙摆,曼声回她:“从前督主就与那知府大人走得近,怕是有旧人要相见。”
正说话间,一个体态浑圆的男子,拘了一礼,喘着粗气说了声“夫人抱歉”,擦身越过了姜杳和阿碧,小跑到姜杳前头去追梁应渠。木头栈道都跟着要深一脚浅一脚地晃。
见姜杳困惑,阿碧冲她介绍:“这是监琮阁五阁阁主章跃。您病着那几日,他日日与督主在书房议事到深夜。”
阿碧虽年纪小,但做事稳妥,也了解自己的心思。时间久了,主仆也生出了些默契。一来二去,也将她病着这时日有何人何事都说了个明白。
阿碧压低声量感慨:“我朝秀水打听了打听,这次督主南下办的事儿,就是因为他们章跃主管阁里派出去的人出了事。我便问秀水,此行会不会有性命之忧。他只回我,这次带了不少侍卫。我瞧着咱们得万分小心,您说如果没什么危险,何必带这么多人?而且这原本就是底下的人有去无回了,督主亲自来办,可见里头还有大渊源。”
姜杳点点头,娇小的秀脸也肃穆了几分:“小心些没错。”
前面章跃小跑着,趁还没走尽这程栈道赶上了梁督主。近身一步,小声唤了声督主道:“和督主猜得没错。我们明面上是领了圣旨的,出行动静大。赶在宝船出发前,发出去的哨船,还遇上了私设的关卡,第二批再去时,那关卡就已经撤了。”
眼瞧着水上栈道口岸,两队人已经翘首候着。
梁应渠知道,章跃赶在他上岸前传话,便顿下步子停在栈道上听他禀报,抬眼多问了一句:“关卡撤了,岸边的居民呢?”
“说是有渔民在渡口丧了命,边上的百姓忌讳,一夜之间都搬走了。”
梁应渠的脸上无甚表情,只是眺望着平静的水域。余晖落尽,江面金箔点点,江水深不可测。他背着手冷哼一声,“这关卡好撤,人难撤。从古至今就没有平头老百姓,因着忌讳这些个事儿,说走就走的。渔民靠河而生,可总有些不安分的人搅事。”
章跃抹着满脸的汗,咬牙切齿道:“可不是么,这些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督主您放心,我已派人去查找这些搬走之人的下落,还是得弄清楚这官府在其中牵扯有多深。”
梁应渠瞥他一眼,应了个声。
章跃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不可貌相,是少有的胆大心细,做事实在。
还没等他开口,章跃已经道:“孙墨那儿,还是派人盯着,暂时没有新的消息。若他想起些什么,有专门留了水路陆路两道的探子,负责传送消息。”
梁应渠点点头往前走,章跃领会其意,也说起了旁的闲散公务。
近岸,一个身着暗紫色官袍,胸前挂佛牌的官吏上前堆笑相迎,拱手行礼道:“梁大人在京城掌监琮阁,还要南下替陛下办差,车马劳顿委实辛苦。早就听闻督主与咱们泾州颇有渊源,大家伙儿一路巴巴盼着您的信儿,就求着有这机遇给您接风洗尘。”
这人是新到的县令朱奇胜,跋扈势利,抢着要领迎督主的活儿。
说是起了个大早,将一应补给都送到渡口了。这边他们喝酒吃宴,另一头泊船就开始装载补给物品,若是有急事,只要一登船就可出发,万不会耽搁行程。
梁应渠看他一眼,还算满意。
姜杳跟在后面,见这来人是卯足了劲儿地孔雀开屏,心烦地躲在后头,与梁应渠保持了距离。
梁应渠头戴累丝金冠帽,官袍上又是御赐蟒纹,目不斜视地背着手走在两道人最前。偶有问话,朱奇胜便上前一步猫腰回话。渡口人多,一行人复行二十余步入巷口,方才见那儿候了架黑色描金丝车马。
梁应渠照寻常一般,等在马车前,扶她先上。
朱奇胜打量了她一眼,赶忙说:“夫人金尊玉贵,有一事卑职就擅自做主了。那官署陈旧,咱们城郊有一处湖,是早些年官家挖的,叫若雨湖。湖边有座宅子是原来泾州一位富家留下的,后来买卖做赔了抵给官府收着。那儿空气好,景致精细,离城中也不算远。夫人不嫌弃就先落个脚,若是不满意,咱用晚膳的时候就立刻遣人将您换个地儿!”
她撑着梁应渠的手,俯身进马车,对朱奇胜道:“听督主的意思。”
姜杳靠在马车软垫上不说话。听朱奇胜话里话外那意思,想来晚上接风宴是督主自个儿去的,她一阶女流就去那儿湖边宅子里远远歇着。
溜须拍马躲不过那几样。送酒送财送女人。她在反倒碍事。
她心情没由来地烦闷,还不如不停在泾州。她闲着去学堂和院子里打转,而梁应渠忙着饮酒寻欢作乐。倒是没得酸了自己。
朱奇胜心细如发,安排得出奇妥帖,连着轿夫脚程又快又稳。没过多久,轿子就停了下来。
她掀帘下车,眼前的泾州虽然变了许多,但是熟悉的巷口,熟悉的中心街坊,心口像堵了一般。
引路的官吏,带着他们往前走,面前是一幢硕大的酒楼。朱奇胜已经先一步到了,从大门口出来相迎,道:“包房都已经布置妥当。”
她有些讶然:“我也在这儿吃宴?”
朱奇胜愣了一愣,回她:“夫人说得什么话!督主洁身自好的声名在外,咱们也不敢做些乌七八糟的安排。早就听闻督主与知府大人是旧识,知府大人也带了家眷,今日说是家宴也不为过,夫人岂能不出席?”
她扭头望梁应渠一眼。他像是被她要求了一般,牵了她的手,跟着往里去了。
朱奇胜个头小,精瘦猴儿似的,但派头十足。进了那胭脂水粉乡,出手阔绰,逢人便赏,赏了一路碎银。这么一来,楼中上下伙计都晓得楼中来了贵客,凡是行至梁应渠与姜杳身边的,皆是顿足行礼,足足烘托了这排场气氛。
此酒楼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风月场所。虽然歌舞众多,却只卖艺,不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