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
出乎意料的是,一上午过去了,也没有任何动静。
华咏姝洗完手走到小妹边上,小声说:“我问过外婆了,没人来过,老二上午还去过杨家了……”
她们俩对视一样,都明白了,杨四那边没推动。
华咏章捶着弯了一上午的腰:“管不了那么多了,姐,你下午几点去学校?”
华咏姝愁眉不展:“最迟三点钟,不然走到学校天都黑了。”
“那今天早点走吧,我送送你。”华咏章舒展了一下手臂:“刚好去看看你们学校。”
华咏贞坐在厨房门口,远远看着她们俩嘀嘀咕咕,疑心小妹是不是有什么好处瞒着自己了,立刻弹起来:“你们在说什么?”
华咏章神色自如道:“我想跟大姐去她学校看看。”
华咏姝琢磨了一下:“你记得路吗?来回要走四个多小时呢……”
华咏贞当即翻了个白眼:“神经啊?有那个功夫我宁愿去放牛。”
从前她就喜欢放牛,闹着不读书要去放牛。找个水草丰茂的地方,把小牛往草丛那儿一栓,她就躲去树上睡大觉,睡醒了再去割点猪草,啥也不用想,舒服。
她说完转身就回去继续休息了。华咏姝却忽然意识到小妹可能是要借自行车送她,她心里隐隐有些期待,华咏章对她眨眨眼,两人心照不宣。
自行车带不了两个人,万一华咏贞也要去,三个人总不能抬着一台自行车走路吧?
最主要的是,华咏章打算借着这个借口去镇上找货源,带上二姐,一切都不用展开了。
华元璋躺了一上午,郑雯担心他,但把他的课本一并端来:“平阳,你在家好点了就看看书。”
华家其实都清楚,几个孩子里,老大自小学习就不用人操心,老二是看到字就脑袋疼,老四是居于老大和老二之间,学的进但玩心重。
当年读初中的时候,华元璋还是村里人口中的“状元根苗”,但是自打初三换了班主任,他就不爱学了,每天带头在班里玩,班主任警告他要请家长,他立刻承认错误,但死不悔改。
家里不知道,还以为他的初升高考试是一时失利。事关儿子前程,华长清托关系到处求人,给儿子送到了师资差了些的村上高中,逢人问起,他们家还要统一口径粉饰:“咏姝去镇上读高中,天天回不来,我们实在是心疼,但为了孩子前程,忍了。这不平阳也考上了嘛,我就让他报了村上的高中,也好天天回家。”
村里还唏嘘:“嗐,你们真是溺爱孩子,可别耽误了状元前程。”
学好难如登天,学坏易似崩山。
华元璋的成绩一落千丈,但是他报喜不报忧,伪造成绩单,瞒到今日,早就忧心高考似油煎火燎。
如今得了这个契机,他打算装病装到装不下去为止。
至于他妈让他看书,没问题,装样子不难!外面这么热,一家子都在地里干活,他躺着睡大觉,睡到有些无聊,于是举着课本看了会儿,很快又困了。
等华长清回去一看,儿子睡的口水直流,但手里还握着课本,深感欣慰。
华咏章基本不去那屋,她可不想跟那个神经病起争执。她倒不怕他现在的攻击力,只是怕他这么早跳起来打人,装病被家里发现,他就有更多精力来烦她了。
在她还没有更有力量以前,她不想正面跟他打,华元璋的手据老一辈说是断掌,干活没劲,打人巨疼!
中午吃了饭天还很热,趁华长清午休歇下了,华咏章去跟郑雯说:“妈,我想去大姐学校附近的书店看看。”
郑雯手上的活没停,在纳鞋底:“去可以,晚饭谁做?菜地谁浇?”
这些活往日都是华咏章做,菜地一般两三天浇一次,到了小暑以后,天气炎热,更是一天一浇。
华咏章以前从来没问过,为什么她哥回家只需要写作业吃饭就可以休息了,而她,到了初三还要每天回家第一时间煮饭,浇地,作业做不完就第二天起了大早做。
熬夜是别想熬夜的,家里的煤油灯又昏暗又难闻,就这还是稀罕物,寻常根本舍不得点。虽然1978后电灯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但秀水村还不在这个范围中,一直要到1983年前后,他们村才通上电。
华咏章低着头还在想,郑雯看了一眼,小女儿脸上的痕迹已经好多了,却还是明晃晃的,她将手上的线头打个结,然后伸手把针递给她:“给妈穿个针。”
华咏章乖乖接过来,走到光亮的地方,顷刻就穿好了。
郑雯接过针线,口气软了点:“你去我床头枕头下面拿五毛钱,让你大姐看看有什么资料合适的,带一本回来给你哥,别大手大脚的,早去早回,晚饭今天就叫你二姐煮。”
“哎!我一定早去早回!”华咏章应了一声,连忙跳起来去卧室拿钱。
下午一点多,太阳正当头照,室外体感温度至少三十七度,华咏姝有点不想这么早出发,但是到三点走其实也没好那里去。最好是四点半以后出去,只是那样她绝对赶不上晚修。
临出门前华咏贞把华咏章拉去说悄悄话:“妈给你多少钱?能不能给我带个头绳啥的?”
华咏章瞪大眼睛,为难道:“给了五毛,让给我哥买资料,还有得剩就给我买资料。”
华咏贞懂了,她不爱念书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书也太贵了,此刻她忍不住愤怒的控诉道:“那书又不能吃!还这么贵!”
最后她掏出三分钱,让华咏章给她买一根头绳,一包干果零食,要是看到有抹脸的便宜点的,再来一点。
华咏姝忍无可忍的从窗户外探出脑袋:“华咏贞,你的是三分钱,不是三块钱!”
华咏贞耸耸肩,无所谓道:“反正你们看着给我买点。”
她意有所指:“我不读书了,不花那份钱,又给家里干活,我是功臣,你给功臣买点东西,不应该吗?姐。”
华咏姝气的把窗户一关,华咏贞伸手提了提华咏章的耳朵,压低声音:“我昨天不是给了你五毛吗?背着大姐给我买点东西。”
她说完得意洋洋的走了,华咏章:……
华咏章背着书包出门,又去另一家借了自行车。然后载着华咏姝,向镇上出发。
这次的路比上次长,华咏姝还背了粮食,一路上诚惶诚恐,生怕这比上次多出来重量和这么长的路程把人家的自行车累出个好歹来。
华咏章骑了二十来分钟,就累的汗如雨下,手脚发软,于是华咏姝强烈要求停下歇息。
“要是我们家能有辆自行车就好了,二十多分钟,我平时都要走一个小时往上。”
华咏章心想,快了。
华咏姝看着满脸通红大喘气的小妹,自言自语道:“还是算了,听说以前有自行车票还要180块钱,现在不要票了,更贵了。”
180块,华长清的补贴不吃不喝攒半年。
华咏章骑着车的时候回忆起上辈子,高考过后,华元璋虽然落榜但也很快就业了,他爱攀比,上了几天班就闹着要买自行车。
华长清舍不得,但儿子闹的厉害:“家里不就我一个嘛?自行车迟早要买的,买了我也好早点给你们找个儿媳妇,到时候给咱老华家开枝散叶!”
于是,华家买了一辆价值200块的自行车,因为买的不是最新款,华元璋又别扭了几天。要不是因为他胆子太大,上班没几天就敢从代销点拿东西出去倒卖,并迅速被检举辞退了,这个别扭时长可能闹得更久些。
送完华咏姝,华咏章就立刻马不停蹄的调转车头,蝉鸣和热风里,华咏章擦了一把汗,往自己最终的目的地骑去。
前世她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北城首富苏广复的采访,苏广复当时靠服装生意大赚特赚。在那篇报道中谈及自己的发家史,苏广复称自己出生于北城长弘镇,是最早下海吃螃蟹的那一批人,在自由市场概念还没成型之前,他是靠批发小商品赚到的第一桶金……
华咏章凭着记忆一路摸索到了长弘镇后来最大的自由市场处,满身大汗,气喘吁吁,灰头土脸的她望着眼前,傻眼了。
这哪有未来繁华自由市场的一点点影子?
她喘着粗气,站在散发着异味的大垃圾堆旁,周围苍蝇和飞虫如在乐园,而她,如坠深渊。
附近恰好有个阿姨丢垃圾,见一个瘦弱乖巧的女学生背着书包,推着自行车站在垃圾堆边发呆,好心问道:“小姑娘,你闻不到味儿啊?”
华咏章抹着汗,汗湿的头发沾在脸侧,又拜热风所赐,她还有点炸毛。
“我找人……”
阿姨操着北城口音打趣她:“找人找到垃圾堆里来啦?找谁啊?这附近阿姨我都认识哩。”
华咏章沮丧中,还是礼貌的回答:“我想找一个叫苏广复的……”
阿姨闻言脸一僵,上下打量着她,语气戒备起来:“你找他干啥?”
华咏章双眸一亮:“我找他买东西!您认识他?知道他在哪儿嘛?给我指个路!”
三分钟后,阿姨打开家门,发动狮吼功:“苏广复!你妈喊你!”
华咏章本来推着自行车站在门口,闻言先是一激灵,接着暗自窃喜:真是天助我也!
她握紧自行车把手,激动的双眼亮晶晶的,苏阿姨进屋给她倒了一杯水:“小姑娘,自行车你要是不放心就推院子里来,你一直站外面热不热啊?”
华咏章很难跟她解释说未来会有那种诈骗,小姑娘跟人回了家,喝一杯水,再睁眼就被拐卖到山里给人当生育机器了。
她抿着嘴,保留着最后一丝谨慎和坚持:“不用,我在这里等就行了。”
过了五分钟,一个穿着老头背心和大裤衩的男人走了出来,他身高不到一米八,长了一颗让人一见便难忘的大扁头,在他的那头长卷毛的加持下,宛如一个棵行走的海藻,只见他睡眼惺忪的看向华咏章:“你找我什么事?”
华咏章:“……”
人不该以貌取人。
比如苏广复后来登记在报纸上的照片,和眼前的这位,除了性别,她没看到相似的地方。
华咏姝洗完手走到小妹边上,小声说:“我问过外婆了,没人来过,老二上午还去过杨家了……”
她们俩对视一样,都明白了,杨四那边没推动。
华咏章捶着弯了一上午的腰:“管不了那么多了,姐,你下午几点去学校?”
华咏姝愁眉不展:“最迟三点钟,不然走到学校天都黑了。”
“那今天早点走吧,我送送你。”华咏章舒展了一下手臂:“刚好去看看你们学校。”
华咏贞坐在厨房门口,远远看着她们俩嘀嘀咕咕,疑心小妹是不是有什么好处瞒着自己了,立刻弹起来:“你们在说什么?”
华咏章神色自如道:“我想跟大姐去她学校看看。”
华咏姝琢磨了一下:“你记得路吗?来回要走四个多小时呢……”
华咏贞当即翻了个白眼:“神经啊?有那个功夫我宁愿去放牛。”
从前她就喜欢放牛,闹着不读书要去放牛。找个水草丰茂的地方,把小牛往草丛那儿一栓,她就躲去树上睡大觉,睡醒了再去割点猪草,啥也不用想,舒服。
她说完转身就回去继续休息了。华咏姝却忽然意识到小妹可能是要借自行车送她,她心里隐隐有些期待,华咏章对她眨眨眼,两人心照不宣。
自行车带不了两个人,万一华咏贞也要去,三个人总不能抬着一台自行车走路吧?
最主要的是,华咏章打算借着这个借口去镇上找货源,带上二姐,一切都不用展开了。
华元璋躺了一上午,郑雯担心他,但把他的课本一并端来:“平阳,你在家好点了就看看书。”
华家其实都清楚,几个孩子里,老大自小学习就不用人操心,老二是看到字就脑袋疼,老四是居于老大和老二之间,学的进但玩心重。
当年读初中的时候,华元璋还是村里人口中的“状元根苗”,但是自打初三换了班主任,他就不爱学了,每天带头在班里玩,班主任警告他要请家长,他立刻承认错误,但死不悔改。
家里不知道,还以为他的初升高考试是一时失利。事关儿子前程,华长清托关系到处求人,给儿子送到了师资差了些的村上高中,逢人问起,他们家还要统一口径粉饰:“咏姝去镇上读高中,天天回不来,我们实在是心疼,但为了孩子前程,忍了。这不平阳也考上了嘛,我就让他报了村上的高中,也好天天回家。”
村里还唏嘘:“嗐,你们真是溺爱孩子,可别耽误了状元前程。”
学好难如登天,学坏易似崩山。
华元璋的成绩一落千丈,但是他报喜不报忧,伪造成绩单,瞒到今日,早就忧心高考似油煎火燎。
如今得了这个契机,他打算装病装到装不下去为止。
至于他妈让他看书,没问题,装样子不难!外面这么热,一家子都在地里干活,他躺着睡大觉,睡到有些无聊,于是举着课本看了会儿,很快又困了。
等华长清回去一看,儿子睡的口水直流,但手里还握着课本,深感欣慰。
华咏章基本不去那屋,她可不想跟那个神经病起争执。她倒不怕他现在的攻击力,只是怕他这么早跳起来打人,装病被家里发现,他就有更多精力来烦她了。
在她还没有更有力量以前,她不想正面跟他打,华元璋的手据老一辈说是断掌,干活没劲,打人巨疼!
中午吃了饭天还很热,趁华长清午休歇下了,华咏章去跟郑雯说:“妈,我想去大姐学校附近的书店看看。”
郑雯手上的活没停,在纳鞋底:“去可以,晚饭谁做?菜地谁浇?”
这些活往日都是华咏章做,菜地一般两三天浇一次,到了小暑以后,天气炎热,更是一天一浇。
华咏章以前从来没问过,为什么她哥回家只需要写作业吃饭就可以休息了,而她,到了初三还要每天回家第一时间煮饭,浇地,作业做不完就第二天起了大早做。
熬夜是别想熬夜的,家里的煤油灯又昏暗又难闻,就这还是稀罕物,寻常根本舍不得点。虽然1978后电灯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但秀水村还不在这个范围中,一直要到1983年前后,他们村才通上电。
华咏章低着头还在想,郑雯看了一眼,小女儿脸上的痕迹已经好多了,却还是明晃晃的,她将手上的线头打个结,然后伸手把针递给她:“给妈穿个针。”
华咏章乖乖接过来,走到光亮的地方,顷刻就穿好了。
郑雯接过针线,口气软了点:“你去我床头枕头下面拿五毛钱,让你大姐看看有什么资料合适的,带一本回来给你哥,别大手大脚的,早去早回,晚饭今天就叫你二姐煮。”
“哎!我一定早去早回!”华咏章应了一声,连忙跳起来去卧室拿钱。
下午一点多,太阳正当头照,室外体感温度至少三十七度,华咏姝有点不想这么早出发,但是到三点走其实也没好那里去。最好是四点半以后出去,只是那样她绝对赶不上晚修。
临出门前华咏贞把华咏章拉去说悄悄话:“妈给你多少钱?能不能给我带个头绳啥的?”
华咏章瞪大眼睛,为难道:“给了五毛,让给我哥买资料,还有得剩就给我买资料。”
华咏贞懂了,她不爱念书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书也太贵了,此刻她忍不住愤怒的控诉道:“那书又不能吃!还这么贵!”
最后她掏出三分钱,让华咏章给她买一根头绳,一包干果零食,要是看到有抹脸的便宜点的,再来一点。
华咏姝忍无可忍的从窗户外探出脑袋:“华咏贞,你的是三分钱,不是三块钱!”
华咏贞耸耸肩,无所谓道:“反正你们看着给我买点。”
她意有所指:“我不读书了,不花那份钱,又给家里干活,我是功臣,你给功臣买点东西,不应该吗?姐。”
华咏姝气的把窗户一关,华咏贞伸手提了提华咏章的耳朵,压低声音:“我昨天不是给了你五毛吗?背着大姐给我买点东西。”
她说完得意洋洋的走了,华咏章:……
华咏章背着书包出门,又去另一家借了自行车。然后载着华咏姝,向镇上出发。
这次的路比上次长,华咏姝还背了粮食,一路上诚惶诚恐,生怕这比上次多出来重量和这么长的路程把人家的自行车累出个好歹来。
华咏章骑了二十来分钟,就累的汗如雨下,手脚发软,于是华咏姝强烈要求停下歇息。
“要是我们家能有辆自行车就好了,二十多分钟,我平时都要走一个小时往上。”
华咏章心想,快了。
华咏姝看着满脸通红大喘气的小妹,自言自语道:“还是算了,听说以前有自行车票还要180块钱,现在不要票了,更贵了。”
180块,华长清的补贴不吃不喝攒半年。
华咏章骑着车的时候回忆起上辈子,高考过后,华元璋虽然落榜但也很快就业了,他爱攀比,上了几天班就闹着要买自行车。
华长清舍不得,但儿子闹的厉害:“家里不就我一个嘛?自行车迟早要买的,买了我也好早点给你们找个儿媳妇,到时候给咱老华家开枝散叶!”
于是,华家买了一辆价值200块的自行车,因为买的不是最新款,华元璋又别扭了几天。要不是因为他胆子太大,上班没几天就敢从代销点拿东西出去倒卖,并迅速被检举辞退了,这个别扭时长可能闹得更久些。
送完华咏姝,华咏章就立刻马不停蹄的调转车头,蝉鸣和热风里,华咏章擦了一把汗,往自己最终的目的地骑去。
前世她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北城首富苏广复的采访,苏广复当时靠服装生意大赚特赚。在那篇报道中谈及自己的发家史,苏广复称自己出生于北城长弘镇,是最早下海吃螃蟹的那一批人,在自由市场概念还没成型之前,他是靠批发小商品赚到的第一桶金……
华咏章凭着记忆一路摸索到了长弘镇后来最大的自由市场处,满身大汗,气喘吁吁,灰头土脸的她望着眼前,傻眼了。
这哪有未来繁华自由市场的一点点影子?
她喘着粗气,站在散发着异味的大垃圾堆旁,周围苍蝇和飞虫如在乐园,而她,如坠深渊。
附近恰好有个阿姨丢垃圾,见一个瘦弱乖巧的女学生背着书包,推着自行车站在垃圾堆边发呆,好心问道:“小姑娘,你闻不到味儿啊?”
华咏章抹着汗,汗湿的头发沾在脸侧,又拜热风所赐,她还有点炸毛。
“我找人……”
阿姨操着北城口音打趣她:“找人找到垃圾堆里来啦?找谁啊?这附近阿姨我都认识哩。”
华咏章沮丧中,还是礼貌的回答:“我想找一个叫苏广复的……”
阿姨闻言脸一僵,上下打量着她,语气戒备起来:“你找他干啥?”
华咏章双眸一亮:“我找他买东西!您认识他?知道他在哪儿嘛?给我指个路!”
三分钟后,阿姨打开家门,发动狮吼功:“苏广复!你妈喊你!”
华咏章本来推着自行车站在门口,闻言先是一激灵,接着暗自窃喜:真是天助我也!
她握紧自行车把手,激动的双眼亮晶晶的,苏阿姨进屋给她倒了一杯水:“小姑娘,自行车你要是不放心就推院子里来,你一直站外面热不热啊?”
华咏章很难跟她解释说未来会有那种诈骗,小姑娘跟人回了家,喝一杯水,再睁眼就被拐卖到山里给人当生育机器了。
她抿着嘴,保留着最后一丝谨慎和坚持:“不用,我在这里等就行了。”
过了五分钟,一个穿着老头背心和大裤衩的男人走了出来,他身高不到一米八,长了一颗让人一见便难忘的大扁头,在他的那头长卷毛的加持下,宛如一个棵行走的海藻,只见他睡眼惺忪的看向华咏章:“你找我什么事?”
华咏章:“……”
人不该以貌取人。
比如苏广复后来登记在报纸上的照片,和眼前的这位,除了性别,她没看到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