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的乌背雪花银鬃千里驹呢?”
华书眼前一黑,捏着手里的钱袋,看着空荡荡的树桩,方才“大战”小贼的得意随着一阵凉风一扫而空。
她自诩智计无双,万万没想到居然中了这最简单的调虎离山计,现在是万分后悔没把阿嫽带上,否则有个人给看着,马匹也不会被人偷走。
如今好了,虽追回了钱袋,却丢了更重要的马,这马匹可是战略资源,基本被朝廷把控,市上根本不许售卖。
跑出家门不过五天,轻松自由刚起了个头,挫败感油然而生。
华书却不知道,被她惦记着的阿嫽,留在家中可是立了大功,硬生生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把她偷跑出家的事,瞒了整整五日。
“你如今差事办得是越来越好了!五天!整整五天!我从前怎不知你办事如此滴水不漏?让你当个婢女伺候公主还真是屈才了,我这公卿位子合该你来坐啊!”
华润予气得满屋子打转,指着阿嫽鼻子骂。阿嫽倒是未见惊慌,一身素衣不戴钗镮,垂着眸子跪得笔直,心里默数着数,三,二,一。
只听一阵柔柔的声音响起:“大人这是做什么?想来如今公事清闲,瞧着我这夫人管家能力不足,竟要代我处理这后宅琐事了。”
孟青妍说着话慢步走了进来,身后安谙低头冲阿嫽眨了眨眼,阿嫽暗笑不语,跪得更加笔直规矩。
孟青妍年不及四十,犹见容颜姣好,她出身大儒世家,仪态端方,莲步轻移之间,裙摆都不见大动,声线婉转,轻声慢语更是让人如沐春风,然而说出的话,却不像外貌仪态这般温良贤淑。
华润予脸色变了几变,见孟青妍旁若无人地坐下喝起了茶,又忍不住嘟囔起来:“你把女儿教成这样,小小年纪离家出走,精挑细选的婢女欺上瞒下,倒嫌我多管闲事。”
孟青妍把手中的茶轻轻放下,一眼瞥过去,华润予瞬间讪讪不敢再语。
“是,妾终归也不算是大人的正妻,阿书,啊,不,是公主,”孟青妍顿了顿,眸子紧盯着华润予说道,“公主也非妾身所出,无论管教子女还是管理家事,妾身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大人早该把长公主请回来才是。”
阿嫽忍不住弯了眉眼,夫人这招真是屡试不爽,每每都能把大人顶回去。
却说华书的出身,也是长安城中的一大趣闻。
当年华润予师从隐世大儒孟之后,他少年成名,被恩师之友董仲舒举荐入朝。赴长安的路上,却遭遇匪徒,新婚妻子孟青妍落水不知所踪。
华润予侥幸逃得性命,遍寻爱妻不得,只能只身入朝奏对。当时刘彻削藩集权,急需儒学士子入朝观政,华润予确有才能,当即便被授予了官职。
后来,刘彻得知华润予丧妻,瞧着他丰神俊朗一表人才,动了心念,将幼妹柴桑公主刘暮下嫁华润予。原本才子佳人也算是一段佳话,不承想,二人成婚不过一年,柴桑公主刚刚有了身孕,孟青妍就带着儿子找上门来。
此时的柴桑公主分外尴尬。
汉朝奉行一夫一妻制,停妻另娶乃是重罪,偏此事是重重巧合,且另娶乃是皇帝赐婚;若孟青妍是普通女子也就罢了,偏她父兄皆大儒,门生弟子遍布天下,与华润予又是青梅竹马情谊深厚。
刘彻无奈,只能下令两位夫人不论大小,同为华润予妻室。
为了安抚刘暮,刘彻还加封她为长公主,但刘暮身为刘彻最小的女弟,自小娇惯,是何等心高气傲?不愿受此屈辱,拖着有孕的身子就进宫陪伴王太后了。
刘暮临产之时,长安等地出现严重旱灾,民不聊生,时下流言四起,皆言刘彻穷兵黩武引来上天责罚。刘彻被逼无奈欲下罪己召,不承想,加盖玺印之前,一阵婴儿啼哭,响彻皇宫,紧接着一声旱雷炸响,大雨倾盆而下,干旱之灾立解。
当时太史令正在宫中,亲言这个孩子是福星降世,只要在十七岁前成婚,可护佑大汉百年。刘彻大喜,称之“天之骄女”,并破例封为公主。
而柴桑长公主在宫中养胎期间,受王太后影响信奉黄老之学,一心修道,小小的华书被生母抛弃,送回了华府,孟青妍心疼年幼的华书,待之疼爱尤胜亲子。
话回前言,孟青妍搬出前事,华润予彻底败下阵来:“那你说,这事要怎么办?阿书小小年纪,又是女儿家,一个人跑出家门,你能放心?”
孟青妍不接话,优哉游哉地叠了下手中的帕子:“行了,也别跪着了,起来说清楚。”
“是。”阿嫽起身道,“公主是五日前动身,向武威郡方向而去。”
华润予惊讶道:“她是追着阿景去的?”
华润予与孟青妍的亲子,华书兄长华景,正是在六日前出发去武威郡公干,安排迁民一事。
“是,公主正是缀在北行队伍末端,北行队伍每隔一里便有卫队,公主带走了那匹御赐的千里驹,若有险事,策马不过数息便可与北行队伍汇合,是以安全应是无虞。”
华润予听着阿嫽的解释,不禁气笑了:“你们主仆二人还觉得自己筹谋得分外妥当?是不是我还得夸上两句?”
阿嫽微一俯身:“阿嫽不敢,只是想着青姨和大人现下应最是忧心公主安危,是以请两位先宽宽心。”
孟青妍瞥了华润予一眼,暗怪他找不准重点:“你且继续说,公主追着北行队伍做什么?”
阿嫽顿了一瞬,想起华书临走前的交代,故作犹疑开口道:“公主说,长安憋闷,要效仿郎君四处游学。”
孟青妍闻言眉头一皱,还未开口,华润予先忍不住了:“你少在这欺上瞒下!她若诚心向学,直禀于我,带足护卫定好路线我会不允?若是游学,满大汉那么多有饱学之士的地方不去?做甚要瞒着人去个收复不久的武威郡?!”
阿嫽被直接戳破仍是静立不语,华润予越发愤怒:“你瞧瞧!现在她是连你的话都不听了。”
孟青妍倒是不恼不气:“你是我带回来陪着阿书的,如今向着她我自是欢喜,但是万事要分得清轻重缓急,再不说,若耽误了阿书,我也不护着你了。”
阿嫽面露难色,最后艰难开口道:“公主说,大人要逼她嫁人。”
孟青妍眉头一皱转向华润予,华润予大惊:“何时的事?休要胡言!阿书的婚事自是陛下做主。”
阿嫽火上浇油:“正是,公主说陛下找大人商议,大人提议让她做太子妃。”
孟青妍气急一拍桌子:“你做的好事!还怨怪我儿离家出走?”
华书为皇室血脉,又有‘天之骄女’的名号,若做了太子妃,于储位稳固大有裨益。但早几年时陛下戏言此事之后,华书就多避着太子刘据,足见她心里是不愿意的。
华润予讪讪,给孟青妍使了个眼色暗示私下再向她解释:“嫁不嫁人都是后话,我派人先去把她追回来。”
“等等,”孟青妍见他说着就要走,赶忙阻止,“你家女郎是那么好打发的?随意派个人能带回来就见了鬼了,还是让仲迢直接送信给阿景吧,旁人只怕管不住她。”
华润予关心则乱,细想之下觉得有理,华书身份摆在那,派个寻常家将哪里敢管她?
其实孟青妍这话说完,也不是很有信心,华书性格跳脱,即使华景身为兄长,也不一定能约束她,但此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夫妇二人定是不能亲自去寻,何况大张旗鼓地找人,对华书名声也有损。
好在华书骑射俱佳,自保能力还是有的,总归无性命之忧。
阿嫽一个避重就轻,就把华书跑出长安的真正目的瞒天过海掩了过去,就算她素来稳重也不由生了几分窃喜,只盼着华书能得偿所愿,总不要辜负了自己一番维护。
华书有些泄气地抬起头,偷偷把薄薄的竹片团在手心藏了起来,好在此时小宝和红鱼儿刚吃了饭,被马车颠得正犯困,没有注意到她又编坏了竹片。
“陈叔,你赶车半日了,我来替你吧,”华书状似不经意地扶住车辕,实则偷偷将竹片扔下了车,对前方牵着马引路的汉子说道,“你坐上车来陪陈媪说说话。”。
这汉子名唤陈廉,年约三十上下,一身腱子肉,闻言爽朗大笑:“小郎君客气了,这点子路算什么,到长安之前,我可是一路拉着她们过来的。”
此刻的华书,身着朴素的短褐,长发束起,一身郎君打扮,她刻意把脸涂黑,因着年龄尚小,虽已开始抽条,但身量尚未长开,这幅男子扮相竟是毫不违和。
华书被人偷了马匹弓箭,思前想后,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故而化名孟疏,只说自己家中遭了灾要去武威郡投奔亲戚,陈媪和陈叔心善,并未怀疑就邀了她同行,华书便成功蹭上了人家的马车。
“小郎君安心坐着,我这儿子没什么大本事,只一把子力气拿得出手,现今有大人们出借的战马拉车,不过走两步,算不得什么。”陈媪笑道,一边说着手上还竹片翻飞,编着一个精致的小竹篓。
华书瞧着不免眼热,同时听了这话也暗暗自豪起来。
北迁队伍足有三万余人,其中因灾祸无家可归的青壮流民万余,因罪罚没的罪人万余,另有拖家带口自愿北迁谋生的百姓数千,陈媪和陈叔正是自愿北迁百姓中的一家,陈媪年岁大了,小宝和红鱼儿一个八岁,一个四岁,远行皆是不便。
华景见北迁百姓中有些老弱幼小,才出借战马,一面帮扶老弱,一面提高行进速度。百姓们交口称赞,华书自然也与有荣焉。
而此时,仲迢也终于追上了北迁队伍。
“华大人令,停车候查。”
华书眼前一黑,捏着手里的钱袋,看着空荡荡的树桩,方才“大战”小贼的得意随着一阵凉风一扫而空。
她自诩智计无双,万万没想到居然中了这最简单的调虎离山计,现在是万分后悔没把阿嫽带上,否则有个人给看着,马匹也不会被人偷走。
如今好了,虽追回了钱袋,却丢了更重要的马,这马匹可是战略资源,基本被朝廷把控,市上根本不许售卖。
跑出家门不过五天,轻松自由刚起了个头,挫败感油然而生。
华书却不知道,被她惦记着的阿嫽,留在家中可是立了大功,硬生生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把她偷跑出家的事,瞒了整整五日。
“你如今差事办得是越来越好了!五天!整整五天!我从前怎不知你办事如此滴水不漏?让你当个婢女伺候公主还真是屈才了,我这公卿位子合该你来坐啊!”
华润予气得满屋子打转,指着阿嫽鼻子骂。阿嫽倒是未见惊慌,一身素衣不戴钗镮,垂着眸子跪得笔直,心里默数着数,三,二,一。
只听一阵柔柔的声音响起:“大人这是做什么?想来如今公事清闲,瞧着我这夫人管家能力不足,竟要代我处理这后宅琐事了。”
孟青妍说着话慢步走了进来,身后安谙低头冲阿嫽眨了眨眼,阿嫽暗笑不语,跪得更加笔直规矩。
孟青妍年不及四十,犹见容颜姣好,她出身大儒世家,仪态端方,莲步轻移之间,裙摆都不见大动,声线婉转,轻声慢语更是让人如沐春风,然而说出的话,却不像外貌仪态这般温良贤淑。
华润予脸色变了几变,见孟青妍旁若无人地坐下喝起了茶,又忍不住嘟囔起来:“你把女儿教成这样,小小年纪离家出走,精挑细选的婢女欺上瞒下,倒嫌我多管闲事。”
孟青妍把手中的茶轻轻放下,一眼瞥过去,华润予瞬间讪讪不敢再语。
“是,妾终归也不算是大人的正妻,阿书,啊,不,是公主,”孟青妍顿了顿,眸子紧盯着华润予说道,“公主也非妾身所出,无论管教子女还是管理家事,妾身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大人早该把长公主请回来才是。”
阿嫽忍不住弯了眉眼,夫人这招真是屡试不爽,每每都能把大人顶回去。
却说华书的出身,也是长安城中的一大趣闻。
当年华润予师从隐世大儒孟之后,他少年成名,被恩师之友董仲舒举荐入朝。赴长安的路上,却遭遇匪徒,新婚妻子孟青妍落水不知所踪。
华润予侥幸逃得性命,遍寻爱妻不得,只能只身入朝奏对。当时刘彻削藩集权,急需儒学士子入朝观政,华润予确有才能,当即便被授予了官职。
后来,刘彻得知华润予丧妻,瞧着他丰神俊朗一表人才,动了心念,将幼妹柴桑公主刘暮下嫁华润予。原本才子佳人也算是一段佳话,不承想,二人成婚不过一年,柴桑公主刚刚有了身孕,孟青妍就带着儿子找上门来。
此时的柴桑公主分外尴尬。
汉朝奉行一夫一妻制,停妻另娶乃是重罪,偏此事是重重巧合,且另娶乃是皇帝赐婚;若孟青妍是普通女子也就罢了,偏她父兄皆大儒,门生弟子遍布天下,与华润予又是青梅竹马情谊深厚。
刘彻无奈,只能下令两位夫人不论大小,同为华润予妻室。
为了安抚刘暮,刘彻还加封她为长公主,但刘暮身为刘彻最小的女弟,自小娇惯,是何等心高气傲?不愿受此屈辱,拖着有孕的身子就进宫陪伴王太后了。
刘暮临产之时,长安等地出现严重旱灾,民不聊生,时下流言四起,皆言刘彻穷兵黩武引来上天责罚。刘彻被逼无奈欲下罪己召,不承想,加盖玺印之前,一阵婴儿啼哭,响彻皇宫,紧接着一声旱雷炸响,大雨倾盆而下,干旱之灾立解。
当时太史令正在宫中,亲言这个孩子是福星降世,只要在十七岁前成婚,可护佑大汉百年。刘彻大喜,称之“天之骄女”,并破例封为公主。
而柴桑长公主在宫中养胎期间,受王太后影响信奉黄老之学,一心修道,小小的华书被生母抛弃,送回了华府,孟青妍心疼年幼的华书,待之疼爱尤胜亲子。
话回前言,孟青妍搬出前事,华润予彻底败下阵来:“那你说,这事要怎么办?阿书小小年纪,又是女儿家,一个人跑出家门,你能放心?”
孟青妍不接话,优哉游哉地叠了下手中的帕子:“行了,也别跪着了,起来说清楚。”
“是。”阿嫽起身道,“公主是五日前动身,向武威郡方向而去。”
华润予惊讶道:“她是追着阿景去的?”
华润予与孟青妍的亲子,华书兄长华景,正是在六日前出发去武威郡公干,安排迁民一事。
“是,公主正是缀在北行队伍末端,北行队伍每隔一里便有卫队,公主带走了那匹御赐的千里驹,若有险事,策马不过数息便可与北行队伍汇合,是以安全应是无虞。”
华润予听着阿嫽的解释,不禁气笑了:“你们主仆二人还觉得自己筹谋得分外妥当?是不是我还得夸上两句?”
阿嫽微一俯身:“阿嫽不敢,只是想着青姨和大人现下应最是忧心公主安危,是以请两位先宽宽心。”
孟青妍瞥了华润予一眼,暗怪他找不准重点:“你且继续说,公主追着北行队伍做什么?”
阿嫽顿了一瞬,想起华书临走前的交代,故作犹疑开口道:“公主说,长安憋闷,要效仿郎君四处游学。”
孟青妍闻言眉头一皱,还未开口,华润予先忍不住了:“你少在这欺上瞒下!她若诚心向学,直禀于我,带足护卫定好路线我会不允?若是游学,满大汉那么多有饱学之士的地方不去?做甚要瞒着人去个收复不久的武威郡?!”
阿嫽被直接戳破仍是静立不语,华润予越发愤怒:“你瞧瞧!现在她是连你的话都不听了。”
孟青妍倒是不恼不气:“你是我带回来陪着阿书的,如今向着她我自是欢喜,但是万事要分得清轻重缓急,再不说,若耽误了阿书,我也不护着你了。”
阿嫽面露难色,最后艰难开口道:“公主说,大人要逼她嫁人。”
孟青妍眉头一皱转向华润予,华润予大惊:“何时的事?休要胡言!阿书的婚事自是陛下做主。”
阿嫽火上浇油:“正是,公主说陛下找大人商议,大人提议让她做太子妃。”
孟青妍气急一拍桌子:“你做的好事!还怨怪我儿离家出走?”
华书为皇室血脉,又有‘天之骄女’的名号,若做了太子妃,于储位稳固大有裨益。但早几年时陛下戏言此事之后,华书就多避着太子刘据,足见她心里是不愿意的。
华润予讪讪,给孟青妍使了个眼色暗示私下再向她解释:“嫁不嫁人都是后话,我派人先去把她追回来。”
“等等,”孟青妍见他说着就要走,赶忙阻止,“你家女郎是那么好打发的?随意派个人能带回来就见了鬼了,还是让仲迢直接送信给阿景吧,旁人只怕管不住她。”
华润予关心则乱,细想之下觉得有理,华书身份摆在那,派个寻常家将哪里敢管她?
其实孟青妍这话说完,也不是很有信心,华书性格跳脱,即使华景身为兄长,也不一定能约束她,但此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夫妇二人定是不能亲自去寻,何况大张旗鼓地找人,对华书名声也有损。
好在华书骑射俱佳,自保能力还是有的,总归无性命之忧。
阿嫽一个避重就轻,就把华书跑出长安的真正目的瞒天过海掩了过去,就算她素来稳重也不由生了几分窃喜,只盼着华书能得偿所愿,总不要辜负了自己一番维护。
华书有些泄气地抬起头,偷偷把薄薄的竹片团在手心藏了起来,好在此时小宝和红鱼儿刚吃了饭,被马车颠得正犯困,没有注意到她又编坏了竹片。
“陈叔,你赶车半日了,我来替你吧,”华书状似不经意地扶住车辕,实则偷偷将竹片扔下了车,对前方牵着马引路的汉子说道,“你坐上车来陪陈媪说说话。”。
这汉子名唤陈廉,年约三十上下,一身腱子肉,闻言爽朗大笑:“小郎君客气了,这点子路算什么,到长安之前,我可是一路拉着她们过来的。”
此刻的华书,身着朴素的短褐,长发束起,一身郎君打扮,她刻意把脸涂黑,因着年龄尚小,虽已开始抽条,但身量尚未长开,这幅男子扮相竟是毫不违和。
华书被人偷了马匹弓箭,思前想后,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故而化名孟疏,只说自己家中遭了灾要去武威郡投奔亲戚,陈媪和陈叔心善,并未怀疑就邀了她同行,华书便成功蹭上了人家的马车。
“小郎君安心坐着,我这儿子没什么大本事,只一把子力气拿得出手,现今有大人们出借的战马拉车,不过走两步,算不得什么。”陈媪笑道,一边说着手上还竹片翻飞,编着一个精致的小竹篓。
华书瞧着不免眼热,同时听了这话也暗暗自豪起来。
北迁队伍足有三万余人,其中因灾祸无家可归的青壮流民万余,因罪罚没的罪人万余,另有拖家带口自愿北迁谋生的百姓数千,陈媪和陈叔正是自愿北迁百姓中的一家,陈媪年岁大了,小宝和红鱼儿一个八岁,一个四岁,远行皆是不便。
华景见北迁百姓中有些老弱幼小,才出借战马,一面帮扶老弱,一面提高行进速度。百姓们交口称赞,华书自然也与有荣焉。
而此时,仲迢也终于追上了北迁队伍。
“华大人令,停车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