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步行至菡萏池畔,忽闻泠泠之音来,有昆山碎玉之韵。从旁细观,只见姝子袅娜影,旁立一华服稚女。
这孩童姜棣棠识得,昔日于长秋宫中曾数睹其容,乃九公主谢辞因。
此时公主年约六七,奶声奶气而态度庄重,正与旁妇絮语。姜棣棠未及细听,但闻其言似涉花环损坏之琐事,遂径自前行,不欲上前见礼。
与她何干。
“即太子皇兄亦宠我稍许,你不过太子之良娣,我命你重编花环,何以不应?”
忽闻彼处小公主放声呼喝,姜棣棠驻步,复以轻眸瞥之。瞬息之间,姜棣棠已心生微计。
正愁不知以何为引亲近东宫。
她提裙走过去,俯首向那小公主作礼,莞尔道:“臣女参见公主殿下。臣女方才于碎石径上,闻公主似有忧色,若因花环之故,殿下若信得过臣女,不妨交付臣女一试。”
那九公主撇唇欲拒,然见姜棣棠容颜璀璨,神色顿时一亮,复又故作老成,清嗓而言,扭捏矜持道:“你会编花环?我瞧你生得秀美,便勉为其难,许你一试。然若是编得不佳,我必然会降罪于你。”
姜棣棠无奈而笑,小公主终究年幼,其脾性丝毫不加收敛。
旁侧夫人之忧虑神色,她亦未曾忽视,遂报以一笑。
姜棣棠循原路而行去寻觅些当下绽放的花卉,及返宫后苑时,才发现谢明霁已然离去。她未多做逗留,摘取数朵桃花梅花,旋归菡萏池,于小公主前有模有样地编织起花环来。
不出片刻,一个全新的花环在姜棣棠手上绽了开来,九公主欣然接过,冲她笑道:“漂亮姊姊手真巧,这花环甚美!我记着我应是于宫中未曾见过你,你是谁家府上的千金?”
姜棣棠盈盈一拜,亦回以笑颜:“回殿下,臣女姜棣棠。”
九公主若有所思,微微颔首,似已将此三字铭记于心。然其对于姜家之变故尚不甚了了,遂对姜棣棠言曰:“我名唤谢辞因,日后若有闲暇,必再寻你玩。你头上的桃花绚烂夺目,不知可否割爱相赠?”
姜棣棠抬手轻抚发间,方忆起先前有人于言谈间为其发上别了一枝春桃。
她未加犹豫,轻取而下,递与九公主,笑道:“公主既喜,自当相赠。”
瞧着九公主率众欢喜而去,姜棣棠方回眸望向身旁静立之妇人,欲语之际,却见那女子已先向自己颔首致意。
“妾身向县主请安,感激县主方才替妾解围之恩。”
姜棣棠故作不解之状,与人回以平礼,并询问道:“夫人识我?”
“自然识得,”那妇人轻声说道,眉眼间流露出柔和之意,“妾乃东宫之人,名唤褚乐微。昔日便风闻东宫将有太子妃入主,期盼已久,却不料风云突变,变数丛生。今日得闻太子殿下之言,方知姜家罹难,族人皆锒铛入狱,唯四女承太后之恩得保周全。今于宫中闻姑娘姓姜,料想便是那惠宁县主无疑。” 姜棣棠闻言,微微一笑,赞褚乐微慧眼如炬。
褚乐微含笑施礼:“妾既受县主恩泽,自当回礼以表谢意。妾虽不才,于琴棋书画无所长,唯于点茶之道略通一二。倘若县主不弃,可愿同妾至东宫一试。”
姜棣棠闻言,心中正合意,然面上仍作犹豫之态,略作思索。
褚乐微见状,心知姜棣棠或有顾虑,遂解释道:“县主且宽心,太子殿下并不干涉东宫何人进出之事,况平日朝臣皇子亦常出入东宫。且妾亦非殿下宠妾,殿下恐无暇顾及妾身。县主来访,不过是东宫一桩小事罢了。”
“那便有劳褚夫人了。”
姜棣棠终是同褚乐微一道进了东宫,褚乐微所言非虚,她的茶艺确实精绝,此刻整个偏殿内都弥漫着淡雅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倍感惬意。
品茗两杯,闲叙数语后,姜棣棠忽言欲如厕,托词而出。
此番得入东宫,若未得见太子而返,实不甘心。
此时时辰尚佳,料太子应尚在东宫之内。
于是,棣棠于东宫之内悠然徘徊,自清音阁辗转至藏书楼,再至懿墨阁,凡太子可能所在之处,皆一一踏遍。姜棣棠知晓自己已行至东宫外院,原欲寻太子不得而返,却在演武场之门前偶遇于宫后苑消失之人。
二人目光不期而遇,姜棣棠面前的男子眼神似欲将她穿透,宛若透过其躯壳,窥视他物。
日悬中天,光芒洒地,然却有莫名之寒意袭来。
静默对峙间,饱含双方之试探。
此次,非姜棣棠先致以问候。
“真巧。”
谢明霁朝她走近几步,分明是炽烈如炎日的眉宇,唇边漾起之笑意醉人心扉,然眸光却清醒至极,近乎冷酷。
“在这儿都能遇见姜四娘子,你说,巧是不巧。”
姜棣棠冷眼看着谢明霁,忽而微微笑了:“臣女是不是,依旧该同殿下问安。”
空气仿佛有瞬间的凝滞,姜棣棠听见谢明霁笑了,却有些瘆人:“姜四娘子不是说,这是你的本分?本分之事,还需要问该与不该?”
谢明霁深深地睨了她一眼,随即与她擦肩:“寻太子的?他在里面。”
言辞之中满是意味深长,棣棠侧首,双眸清冷如寒泉。二人相距甚近,近至可觉对方温热之息,然棣棠纹丝不动,静视谢明霁,任其贴近耳畔细语,极有侵略感:“姜四娘子若欲嫁谢徵,我便祈愿姜四娘子早日成其正妃,料想此事对四娘子而言,非难事也。”
棣棠不明谢明霁之好意,亦不信堂堂三皇子兼皇城司指挥使之尊,会闲暇之余干涉自己之事。
只是三次遇上谢明霁,她都觉着谢明霁身上戾气太重,不仅是平日里嗜血成性,更有对她莫名的敌意。
或者说——针锋相对。
“只是想做太子妃,倒也需要些本事。不过世间之事便是要难些才该去做,我便静候着姜四娘子平步青云,得偿所愿。”
谢明霁说完,又意味不明地看了她一眼,目光落于她的发髻之处,轻嗤了声,转身离去。
只有姜棣棠停在原地,看着他离去的方向,心陷沉思。
早日做谢徵的正妃不算难事。
可想做太子妃,却是件难事。
他是在告诉她,谢徵欲稳固太子之位不易吗。
姜棣棠收了收心思,朝着演武场内走去。
想是适才谢明霁与谢徵竞技,此时场上箭矢犹存,战局未尽。谢徵方欲挽弓,忽觉异状,见姜棣棠立于一侧,目光带着审视,声色凛然。
“何事?”
姜棣棠立在原地,柔声道:“敢问贵人,可知褚夫人殿所在。”
“哪个宫的,何事寻她。”谢徵持弓未放,又觅一新靶,箭矢疾飞而出。
恰在靶心外。
“我乃长秋宫人,今日巧遇褚夫人,受邀共品香茗,不慎走迷了路。”
谢徵默然,不语而取新矢再射,此次仍未中靶心,仅堪堪落于九环。
姜棣棠顾视场中,见其中一靶上箭矢罗列,宛若繁星点点,料为谢徵与谢明霁先前竞技之余痕。
十支箭有六支正中靶心。
姜棣棠微微凝眸,她虽不谙射艺之精,然昔年稚龄居于宫中时,常趁暮色微沉之际潜出长秋宫。彼时,屡于长秋宫后竹林遇一喜好夜射之人,曾略加指点于己。
“意在箭先,形随心动,神在箭出。”
“骑射之术固非难事,难者在于心之静若止水。 ”
今观谢徵之射,姜棣棠瞧出了,谢徵心不静。
稍微细心者,可观出靶上所立之矢末端样纹有所分别,应是作用于区别归属。
于正中靶心之六矢中,有五矢乃出于一人之手。
而这人绝非谢徵。
“甚好。”姜棣棠盯着谢徵新射出的九环箭,微吟出声。
谢徵瞥她一眼,复引弓而射,仍中九环。
“射者不能矢矢中的,安可称之为好。”
姜棣棠虽内心赞于谢徵之论,她素来亦以极优为乐,但仍微摇螓首,忽而慨然道:“矢不中靶心,每射皆趋近之,若矢矢中的,何以得精进之趣?犹月之盈亏,人皆盼十五之月圆,然未知圆尽之后,乃长久之缺。十三、十四之月,虽未圆盈,然已近圆,正因缺而有望圆之期。人生在世,当有所追寻,事事如意、圆满无缺者,反难得满足之真味。智者求缺不求满。”
“我独爱其缺。”
姜棣棠此言倒是不假。
她独爱其缺。
若是她的前十六载人生圆满,此刻恐怕正同姜洄一道于狱中候斩。
谢徵定定地看着姜棣棠,放下了弓箭,蓦地笑了。
他说:“长秋宫之人,名何。”
“姜棣棠。”
谢徵颔首,大步流星朝她过来,眉间隐有愉悦之色:“走罢。”
“去哪?”姜棣棠佯装不解,没有动作,只出声询问。
谢徵道:“不是要去褚夫人殿,我替你引路,惠宁县主。”
姜棣棠面带疑惑,心路却转了十八弯,思量着怎样出声询问最是妥当:“贵人何故识我?”
谢徵突然笑了出声,又看了她一眼,也没怀疑姜棣棠是否是真的不知他的身份:“孤乃谢徵,敢问惠宁县主,可以走了么。”
姜棣棠才作惊恐之样,恍然大悟般躬身欲行礼。
谢徵抬手拦住她:“早些时日未见你行礼,如今倒也不必了,更何况你亦为皇祖母之义孙。”
“礼数总归是礼数。”姜棣棠看着谢徵,倒也没坚持,眸光清澈,将方才的问题又重复了一遍,“殿下如何识得臣女,是于臣女至演武场之前?”
谢徵往演武场外走去,将姜棣棠甩在了身后。
直到姜棣棠小跑追上去时,才听见谢徵悠悠地道。
“孤也不至于那般灵通,于见你之前便知晓你的名讳识得你真容。”
“但亦称得上早。”
“早在你说你是长秋宫人之时。”
这孩童姜棣棠识得,昔日于长秋宫中曾数睹其容,乃九公主谢辞因。
此时公主年约六七,奶声奶气而态度庄重,正与旁妇絮语。姜棣棠未及细听,但闻其言似涉花环损坏之琐事,遂径自前行,不欲上前见礼。
与她何干。
“即太子皇兄亦宠我稍许,你不过太子之良娣,我命你重编花环,何以不应?”
忽闻彼处小公主放声呼喝,姜棣棠驻步,复以轻眸瞥之。瞬息之间,姜棣棠已心生微计。
正愁不知以何为引亲近东宫。
她提裙走过去,俯首向那小公主作礼,莞尔道:“臣女参见公主殿下。臣女方才于碎石径上,闻公主似有忧色,若因花环之故,殿下若信得过臣女,不妨交付臣女一试。”
那九公主撇唇欲拒,然见姜棣棠容颜璀璨,神色顿时一亮,复又故作老成,清嗓而言,扭捏矜持道:“你会编花环?我瞧你生得秀美,便勉为其难,许你一试。然若是编得不佳,我必然会降罪于你。”
姜棣棠无奈而笑,小公主终究年幼,其脾性丝毫不加收敛。
旁侧夫人之忧虑神色,她亦未曾忽视,遂报以一笑。
姜棣棠循原路而行去寻觅些当下绽放的花卉,及返宫后苑时,才发现谢明霁已然离去。她未多做逗留,摘取数朵桃花梅花,旋归菡萏池,于小公主前有模有样地编织起花环来。
不出片刻,一个全新的花环在姜棣棠手上绽了开来,九公主欣然接过,冲她笑道:“漂亮姊姊手真巧,这花环甚美!我记着我应是于宫中未曾见过你,你是谁家府上的千金?”
姜棣棠盈盈一拜,亦回以笑颜:“回殿下,臣女姜棣棠。”
九公主若有所思,微微颔首,似已将此三字铭记于心。然其对于姜家之变故尚不甚了了,遂对姜棣棠言曰:“我名唤谢辞因,日后若有闲暇,必再寻你玩。你头上的桃花绚烂夺目,不知可否割爱相赠?”
姜棣棠抬手轻抚发间,方忆起先前有人于言谈间为其发上别了一枝春桃。
她未加犹豫,轻取而下,递与九公主,笑道:“公主既喜,自当相赠。”
瞧着九公主率众欢喜而去,姜棣棠方回眸望向身旁静立之妇人,欲语之际,却见那女子已先向自己颔首致意。
“妾身向县主请安,感激县主方才替妾解围之恩。”
姜棣棠故作不解之状,与人回以平礼,并询问道:“夫人识我?”
“自然识得,”那妇人轻声说道,眉眼间流露出柔和之意,“妾乃东宫之人,名唤褚乐微。昔日便风闻东宫将有太子妃入主,期盼已久,却不料风云突变,变数丛生。今日得闻太子殿下之言,方知姜家罹难,族人皆锒铛入狱,唯四女承太后之恩得保周全。今于宫中闻姑娘姓姜,料想便是那惠宁县主无疑。” 姜棣棠闻言,微微一笑,赞褚乐微慧眼如炬。
褚乐微含笑施礼:“妾既受县主恩泽,自当回礼以表谢意。妾虽不才,于琴棋书画无所长,唯于点茶之道略通一二。倘若县主不弃,可愿同妾至东宫一试。”
姜棣棠闻言,心中正合意,然面上仍作犹豫之态,略作思索。
褚乐微见状,心知姜棣棠或有顾虑,遂解释道:“县主且宽心,太子殿下并不干涉东宫何人进出之事,况平日朝臣皇子亦常出入东宫。且妾亦非殿下宠妾,殿下恐无暇顾及妾身。县主来访,不过是东宫一桩小事罢了。”
“那便有劳褚夫人了。”
姜棣棠终是同褚乐微一道进了东宫,褚乐微所言非虚,她的茶艺确实精绝,此刻整个偏殿内都弥漫着淡雅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倍感惬意。
品茗两杯,闲叙数语后,姜棣棠忽言欲如厕,托词而出。
此番得入东宫,若未得见太子而返,实不甘心。
此时时辰尚佳,料太子应尚在东宫之内。
于是,棣棠于东宫之内悠然徘徊,自清音阁辗转至藏书楼,再至懿墨阁,凡太子可能所在之处,皆一一踏遍。姜棣棠知晓自己已行至东宫外院,原欲寻太子不得而返,却在演武场之门前偶遇于宫后苑消失之人。
二人目光不期而遇,姜棣棠面前的男子眼神似欲将她穿透,宛若透过其躯壳,窥视他物。
日悬中天,光芒洒地,然却有莫名之寒意袭来。
静默对峙间,饱含双方之试探。
此次,非姜棣棠先致以问候。
“真巧。”
谢明霁朝她走近几步,分明是炽烈如炎日的眉宇,唇边漾起之笑意醉人心扉,然眸光却清醒至极,近乎冷酷。
“在这儿都能遇见姜四娘子,你说,巧是不巧。”
姜棣棠冷眼看着谢明霁,忽而微微笑了:“臣女是不是,依旧该同殿下问安。”
空气仿佛有瞬间的凝滞,姜棣棠听见谢明霁笑了,却有些瘆人:“姜四娘子不是说,这是你的本分?本分之事,还需要问该与不该?”
谢明霁深深地睨了她一眼,随即与她擦肩:“寻太子的?他在里面。”
言辞之中满是意味深长,棣棠侧首,双眸清冷如寒泉。二人相距甚近,近至可觉对方温热之息,然棣棠纹丝不动,静视谢明霁,任其贴近耳畔细语,极有侵略感:“姜四娘子若欲嫁谢徵,我便祈愿姜四娘子早日成其正妃,料想此事对四娘子而言,非难事也。”
棣棠不明谢明霁之好意,亦不信堂堂三皇子兼皇城司指挥使之尊,会闲暇之余干涉自己之事。
只是三次遇上谢明霁,她都觉着谢明霁身上戾气太重,不仅是平日里嗜血成性,更有对她莫名的敌意。
或者说——针锋相对。
“只是想做太子妃,倒也需要些本事。不过世间之事便是要难些才该去做,我便静候着姜四娘子平步青云,得偿所愿。”
谢明霁说完,又意味不明地看了她一眼,目光落于她的发髻之处,轻嗤了声,转身离去。
只有姜棣棠停在原地,看着他离去的方向,心陷沉思。
早日做谢徵的正妃不算难事。
可想做太子妃,却是件难事。
他是在告诉她,谢徵欲稳固太子之位不易吗。
姜棣棠收了收心思,朝着演武场内走去。
想是适才谢明霁与谢徵竞技,此时场上箭矢犹存,战局未尽。谢徵方欲挽弓,忽觉异状,见姜棣棠立于一侧,目光带着审视,声色凛然。
“何事?”
姜棣棠立在原地,柔声道:“敢问贵人,可知褚夫人殿所在。”
“哪个宫的,何事寻她。”谢徵持弓未放,又觅一新靶,箭矢疾飞而出。
恰在靶心外。
“我乃长秋宫人,今日巧遇褚夫人,受邀共品香茗,不慎走迷了路。”
谢徵默然,不语而取新矢再射,此次仍未中靶心,仅堪堪落于九环。
姜棣棠顾视场中,见其中一靶上箭矢罗列,宛若繁星点点,料为谢徵与谢明霁先前竞技之余痕。
十支箭有六支正中靶心。
姜棣棠微微凝眸,她虽不谙射艺之精,然昔年稚龄居于宫中时,常趁暮色微沉之际潜出长秋宫。彼时,屡于长秋宫后竹林遇一喜好夜射之人,曾略加指点于己。
“意在箭先,形随心动,神在箭出。”
“骑射之术固非难事,难者在于心之静若止水。 ”
今观谢徵之射,姜棣棠瞧出了,谢徵心不静。
稍微细心者,可观出靶上所立之矢末端样纹有所分别,应是作用于区别归属。
于正中靶心之六矢中,有五矢乃出于一人之手。
而这人绝非谢徵。
“甚好。”姜棣棠盯着谢徵新射出的九环箭,微吟出声。
谢徵瞥她一眼,复引弓而射,仍中九环。
“射者不能矢矢中的,安可称之为好。”
姜棣棠虽内心赞于谢徵之论,她素来亦以极优为乐,但仍微摇螓首,忽而慨然道:“矢不中靶心,每射皆趋近之,若矢矢中的,何以得精进之趣?犹月之盈亏,人皆盼十五之月圆,然未知圆尽之后,乃长久之缺。十三、十四之月,虽未圆盈,然已近圆,正因缺而有望圆之期。人生在世,当有所追寻,事事如意、圆满无缺者,反难得满足之真味。智者求缺不求满。”
“我独爱其缺。”
姜棣棠此言倒是不假。
她独爱其缺。
若是她的前十六载人生圆满,此刻恐怕正同姜洄一道于狱中候斩。
谢徵定定地看着姜棣棠,放下了弓箭,蓦地笑了。
他说:“长秋宫之人,名何。”
“姜棣棠。”
谢徵颔首,大步流星朝她过来,眉间隐有愉悦之色:“走罢。”
“去哪?”姜棣棠佯装不解,没有动作,只出声询问。
谢徵道:“不是要去褚夫人殿,我替你引路,惠宁县主。”
姜棣棠面带疑惑,心路却转了十八弯,思量着怎样出声询问最是妥当:“贵人何故识我?”
谢徵突然笑了出声,又看了她一眼,也没怀疑姜棣棠是否是真的不知他的身份:“孤乃谢徵,敢问惠宁县主,可以走了么。”
姜棣棠才作惊恐之样,恍然大悟般躬身欲行礼。
谢徵抬手拦住她:“早些时日未见你行礼,如今倒也不必了,更何况你亦为皇祖母之义孙。”
“礼数总归是礼数。”姜棣棠看着谢徵,倒也没坚持,眸光清澈,将方才的问题又重复了一遍,“殿下如何识得臣女,是于臣女至演武场之前?”
谢徵往演武场外走去,将姜棣棠甩在了身后。
直到姜棣棠小跑追上去时,才听见谢徵悠悠地道。
“孤也不至于那般灵通,于见你之前便知晓你的名讳识得你真容。”
“但亦称得上早。”
“早在你说你是长秋宫人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