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被老田家的汉子们踩出了一条小道,顺着草伏倒的路就能找到他们。哪怕有鱼第一次跟着上山,也是知道他们每次都会换上山的路,给小山修养生息的时间。

    寂静的山林里时不时能听到野鸡和獾走路的声音,至于野兔,听到人声,躲在洞窟里不敢动呢。

    路两边还时不时见到山捻子、九月黄(也叫土香蕉,长熟了类似香蕉,是木通的果实)和拐枣儿,这些都是农村孩子的美食!疼爱孩子的娘、奶奶,便会停下来摘许多装进布袋子里。

    有眼尖的婶子看见了酸枣树,那可不得了了!酸枣可是好东西,虽然酸枣肉酸极了,但回口还带一丝甜,还能做成酸枣糕、酸枣片,吃剩的核就是酸枣仁,泡茶还能改善睡眠呢,卖去药铺价钱能有十一二文一两。

    大家便都一窝蜂的去采,遇见山桃、山梨子、野猕猴桃也是不能放过的美味!山上的东西,不摘就是别人的,村里大人拘着小孩不让上山——也着实远,怕迷路。

    离山近的田地也有五六里地,因此很少有大人上山给小孩寻零嘴儿,村里的大娘们农闲时会约着采蘑菇、摘果子。也因为家家户户都种着几棵果树,且山上的又小又涩,鸟雀、松鼠之类的小动物还会把果实啄坏,因此她们也不大稀罕摘。

    外人只当他们上山采药材,哪里知道药材并没多少,装的满满的大多是猫冬时的零嘴罢了!

    村人也有跟风上山采药的,却因为并不识得几种,找的量少、县城又太远,也卖不出价钱,便都不去了。

    这不就便宜他们老田家了?

    大奶奶则是仔细寻找认识的草药,有鱼也跟着看,大奶奶也有意教他们,找到什么稀奇的药材都喊大家认识,只不过婶子、堂嫂们都忙着摘果子,跟着旁边认药的只有有鱼一人罢了。

    因上辈子没考上大学(也负担不起生活费),更没有学到一技之长,有鱼很是努力的汲取能学到的一切知识。

    说起来她也是没出门子当姑娘时,跟着老爹上山几次采过药,并不是每次都能采到许多种草药,所以认得也不多,不过也比村里其他人强许多。

    所以大奶奶指着顶部、腋部开着黄色四瓣花,下边圆形叶、长至顶上变成宽条叶,没有锯齿的五十多厘米高的草药说“这是菘蓝,叶子入药是大青叶,等到十月上花落了再挖了根,叫板蓝根,有那有手艺的大夫,会把茎、叶炮制成青黛,我爹、你大老外爷也不会,便罢了。”

    有鱼大受震撼,原来一颗小小的药材,竟然如此厉害,真是不容小觑!

    因此更加认真的学习、记忆。要说实践果然是最好的老师,上山的一路,大家四散着左右走,并不直接上走,有鱼趁机又认识了柴胡、黄芩、半夏、马兜铃,而马兜铃则是要等到十月多果实焦黑了再采摘,有鱼也跟着学习了前几种的采挖方法,下手一试,便体会到采草药果然很难,不仅是因为山土坚硬,有些药还要取完整的根,不能挖断,这么短短几十分钟下来,有鱼便觉得,种药材卖也很难!

    相较于根茎类的药材,花、叶、果实、种子类药材更容易获取,且许多都是多年生,有一定的抗旱、抗寒能力,种下去每年防寒、防旱、保护好,基本就能得好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成。

    就是劳累家里人了。有鱼想,实在种的多了也可以雇人摘,不过肯定要被骂败家的!

    除了带回家的零嘴,偶尔也能碰到黑黄的决明子豆荚、白白黄黄干枯的白扁豆豆荚,这便是可以卖的了,青黄的留着下次采。家里种的扁豆自家吃,吃不完的留种,也是可以卖的。

    一大家子一起在入冬前把一年采的药都规整好,才由大堂伯带着几个堂兄弟拉去县城药铺里卖。前些年没分家时银钱都是放在一起的,近些年才分开。

    大家拖拖拉拉的走到半山腰上,就听到了堂哥们叽叽喳喳的声音。有鱼精神一震,跑到前面,看到大家在板栗树下捡板栗,今年雨水充足,太阳也晒得热烈,因此板栗、柿子也熟的早。

    旁边有好几棵结满毛栗、板栗的大树,大家打过一阵,地上落了满满一层。有鱼跟着去捡,一边想了解大家这么兴奋的原因。

    蹲那一听,原来是大爷爷家的二堂伯用镰刀扔到了一只二三十公斤的獾!

    以前他们上山的时候偶尔能打到野鸡的,那也是一群人围着才抓到的,还有野兔,也是需要有经验的爷爷们去找到几个洞口,用烟把他们全都熏到一个洞口,它们呼吸不了便逃窜出来,直接跑到守在洞口的麻布袋里。这都是少有的。

    獾可是一次也没抓到过!这次这个二堂伯随手一扔就打到了一只成年獾!小辈们看着他眼睛都冒星星,围着伯伯要他教教自己。

    同辈们也都用羡慕的眼光看向自己,一向没哥哥田文有威信的二堂伯出尽了风头。

    还是大爷爷把他们撵去捡板栗,并喊老二老三“晚上带着大家子都来尝尝獾肉,让老爷子也高兴高兴。”

    寥寥数语便定下了晚上的聚会。

    众人都跟着点头,二堂伯也高兴的说“大家都尝尝我打的獾!”却挨了他老子一巴掌,“三十郎当岁了,打个野物忘了形了。”

    二堂伯也不生气,笑呵呵的拿竹竿敲板栗树,把树下的儿子、侄子们砸的吱哇乱叫。

    刚才还受人崇拜的二堂伯顿时跌落神坛,孩子们纷纷嚷道:“堂伯(堂叔、二叔、二伯)好坏啊!”

    二堂伯听到了,笑着威胁道:“我可听到了啊,谁说我坏,晚上没有獾子肉吃。”堂哥们又连忙改口,生怕晚上吃不上肉。

    这边家里的贤内助们也都过来了,刚才还伏低做小的堂哥们连忙去找自家奶奶告状。

    长辈们却只听到了獾子肉。大奶奶说:“这獾子可是好东西,肥肉炼成油还能治烫伤,药房里也收呢!”

    婶子们顿时咂舌起来,“这么好的东西,他武子堂伯了不得啊”

    “这有什么的,獾子瘦的还没有你一筐金银花值钱!晚上老的小的都来我家吃肉啊,我让大孙子去打酒,辛苦了这么多天了,咱娘们儿也喝一点米酒!”大奶奶和大爷爷不愧是三四十年的夫妻了,都想到一处去。

    “那大嫂,我们就不客气了,我家还有点腊肉,添盘子菜”

    “我家有只老母鸡总也不下蛋了,养着浪费粮食,晚上杀了给大伙儿都补补”被二奶奶拔得了头筹的刘老婆子也夸下海口。小媳妇们是不张口的,不掌家可不敢轻易许东西。但听到自家婆婆带菜过去,蹭吃也有了底气,顿时喜笑颜开的奉承几个长辈。

    有鱼捡着板栗偷笑,奶奶肯定一会儿就后悔,抬头一看果然,奶奶懊悔的拍了拍嘴。但一会儿就又迷失在小媳妇们的吹捧中,笑的乐呵呵的。

    一群人带着年轻小子就又在大堂哥的带领下去摘之前看到的山茱萸、五味子、野山楂还有酸枣儿树、枸杞子,山楂和酸枣也是给家里小孩子添个零嘴儿,酸枣洗干净晾干,手巧的妇人便会取了果肉制成酸枣糕、酸枣片,怀孕的妇人和嘴馋的小孩儿最喜这一口了!

    有鱼的娘便得了外婆的真传,从做柿子饼、南瓜饼、冬瓜糖、酸枣糕和红枣糕,样样都很好吃。每年果子成熟都有村里人央她做几锅糕点呢,当然,最欢喜的还是他们这些小孩啦!

    除了药材,山上还有柿子树、核桃树、野山枣,还有山另一面的松树林里许多的松塔,这些都等着成熟了去摘呢。除此之外,还有可遇不可求的土蜂蜜,这次上山便没有看到。

    当然,除了山上的山果子,十月份上山最重要的还是摘连翘的种子。春末夏初,山上一簇一簇的黄油油的花,开的热烈又热闹,除了迎春花,便是连翘花了。

    二者也好区分,连翘有果实,迎春花是没有果实的,因此并不担心摘错。

    其他人把装满了的背筐、篮子放下,提个空的,拿着袋子便走了。大奶奶则是留在这里歇脚,顺便跟大爷爷商量种金银花的事儿。有鱼一看,连忙往跟前凑了凑。

    大奶奶瞥见他,笑着招手“小鱼儿来这边”有鱼坐过去,偎着她。这里的长辈们都给他一种很温暖的感觉,让他不觉得陌生、害怕。

    “还是我们小鱼儿提起来的,说是心疼奶奶,跑这么远的路才摘到金银花,若是种到家里,不是天天都能摘?”

    大爷爷不吭声,大奶奶又加了一把火“春天和九月正好是移栽的时候,苗子又不要钱,拿回家挖个坑,顺手浇瓢水的事儿!”

    有鱼在一旁认同的点点头。

    “小鱼儿,你也听懂了啊?”二爷爷家的桔子堂哥笑着道。桔子堂哥大名田吉,跟弟弟田祥是双胞胎,曾爷便起了名叫吉祥,大爷爷家的小堂弟说话不清楚,喊吉堂哥叫成了桔堂哥,堂哥也不恼,反取笑他又馋了。

    桔子堂哥一开口,大人们都看向有鱼。

    有鱼开口说“每年大奶奶、奶奶们都走好远的路来采花,有时候隔几天就来一次,农忙的时候花都开败了,太可惜了。

    大爷爷,咱们挖回去种在院子里吧?这样奶奶她们每天都能摘花,就不用爬山了。”

    大爷爷才开口说“种这不费地方,也可以开荒去种,要是种的多了,城里的药铺不收,又该卖到哪儿去呢?”

    有鱼在现代时也只是小人物,没有接触过种田、养殖方面的东西。

    而且在古代推广现代超市见过的的营销策略也不适用,连县城都没有进过的他要是提出找商队签订契约,肯定会被人当做异类的。因此只能偶尔提出一点小建议,不能说更多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东西。

    大奶奶也垂眸思索。

    田文堂伯想了想说:“爹,下次我和大勇他们进城找活干的时候留意着,说不定有行商收药材呢。况且咱也可以去别的城里药铺卖,药好,不怕坏,也不怕卖不出去!”

    “上次村长家的成子见着我了说,让我们农闲了去一趟,有个活儿干。大伯,不如咱们先挖点儿回去试试,栽活了再多移一些。”有鱼的爹大勇也跟着说。

    大爷爷欣慰的点点头,“好,好啊!都是好孩子!老田家有你们,不愁不兴旺!

    既然要种,那就下山了多挖点,好好伺候,养活了就是源源不断的钱!就是儿子媳妇的聘礼、姑娘的嫁妆!”

    不愧是田家这一辈的大家长,几句话说的大家热血沸腾,恨不能现在就下山去挖苗。

    只是看着好几棵满树的板栗,还有摘茱萸没回来的家里的女眷,只得耐着性子干活儿。

    太阳正当头了,大家都停下来歇一歇,吃点自带的干粮咸菜,吃腻了自家的换着吃别家的,这时刘老婆子便成了出风头的人。

    她做的咸菜是她姥姥从大户人家做工时偷学的秘方,传给她娘、又传给她。

    侄子们最爱吃她做的咸菜,每次一起上山干活,她都要装满满的两竹筒的咸菜。想想也是,咸菜一次能吃多少呢?不过是吃的人多,才带那么多。

    看过奶奶做咸菜过程的有鱼想,不怪她奶奶做的咸菜好吃,每次都放了一大块□□糖,还加了爷爷的酒,能不好吃吗?

    也亏他们老田家日子不错,在小河村都是数得着的。不然哪来的钱买冰糖,哪来的钱让老头子三五不时的小酌两杯?

    都是钱给的底气!

    不过他们家里也没有富裕到不下地干活,爷奶也要干重活儿。有鱼下定决心,等长大了,说话有分量了,一定带着大家挣钱,请人收秋!

    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又下了山,与来时不同,汉子们背上的背篓都装了满满的板栗、柿子,红通通、乌压压的,背回家戴着手套子,用脚踩着剥去了毛刺刺的壳,还能晒干了烧火用,里边的栗子放好了能吃一整个冬天。

    媳妇们背篓里则是装着分了好几小袋的草药,五味子、山茱萸、还有酸枣等野果子,花苞和药材放在最上头,野果子类放在下边,也是不轻的。

    除了爷爷奶奶们,大家背上都沉甸甸的,脸上的笑容也都咧的大大的。

    尤其是手里提着的带土的金银花苗,这一旦种好了都是钱啊!家里种的地仅够温饱,小子娶媳妇、女娃压箱底的钱,就靠着一趟一趟上山攒下来的!以后在家就能摘草药卖,跟坐着收钱有什么分别?

    有鱼也知道大家对种金银花高涨情绪,他整个人也被带动了,回家路上没叫一声累,脸通红,汗往下淌。

    还是大堂伯看老人小孩有些受不了,才提议停下来歇歇的。感谢大堂伯!

章节目录

古代生活实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火把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火把花并收藏古代生活实录最新章节